《西出阳关:历代亲历西域诗人剪影》主要讲述中国古代亲历西域的诗人们的故事,他们前往西域的原因,路途见闻,诗歌作品。由于西行的风物、环境等原因,这些诗作风格质朴,具有一种穿越时空、震撼历史的力量。
顾世宝,安徽凤阳人,1981年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任文学艺术与新闻传播出版中心主任助理。出版古代文学类图书数十种,曾获第四届“韬奋杯”全国出版社青年编校大赛编辑类优秀奖。
第一章 秦时明月汉时关
第一节 八骏日行三万里
第二节 公主琵琶幽怨多
第三节 但愿生入玉门关
第二章 万里长征人未还
第一节 逐臣衔凄渡玉关
第二节 不破楼兰终不还
第三节 铁马冰河入梦来
第三章 不妨终老在天涯
第一节 阴山西下五千里
第二节 未济苍生曷敢归
第三节 遗迹尚存唐制度
第四章 弓刀闲挂只春耕
第一节 抛留农具赴戎机
第二节 塞垣此地擅繁华
第三节 书生眼孔一朝开
第四节 万里岩疆事远游
第五章中原无此好春风
第一节名臣心迹记双清
第二节大将筹边尚未还
第三节去国唯期社稷安
第二节 不破楼兰终不还
第三节 铁马冰河入梦来
第三章 不妨终老在天涯
第一节 阴山西下五千里
第二节 未济苍生曷敢归
第三节 遗迹尚存唐制度
第四章 弓刀闲挂只春耕
第一节 抛留农具赴戎机
第二节 塞垣此地擅繁华
第三节 书生眼孔一朝开
第四节 万里岩疆事远游
第五章中原无此好春风
第一节名臣心迹记双清
第二节大将筹边尚未还
第三节去国唯期社稷安
引子
感谢主编余太山先生垂青,让笔者有机会就自己一直非常感兴趣的历代亲历西域诗人这一领域写一本小书。
跟随业师杨镰先生攻读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博士学位的时候,在熟悉元代诗歌文献的过程中,笔者日益认识到,元代文学除了元曲还有许多精彩之处。元代文学的舞台是如此之大,从东海之滨到天山之西,从五岭以南到戈壁以北,这是一个超过汉唐盛世的区宇;元代文学的演员是如此之多,不仅有汉人、南人,还有蒙古、色目。在这样一种历史契机之下,不仅因金宋对峙而分头发展的南北文学得以合流,而且在东西方向上,因为丝绸之路的畅通,文学人才和文学思想的交流也呈现出空前绝后的活跃状态。西域的许多民族都有优秀代表在中原文坛大放异彩,其中包括畏兀人、葛逻禄人、钦察人乃至拂林人。而中原文士也有不少跟随蒙古西征大军,将足迹留在茫茫西域。原来,我们中华民族诗国的边疆曾经远达葱岭之外!
在兴趣的驱使下,笔者又开始搜集元代之前和元代之后的诗人西出阳关的相关材料,越来越觉得这是一个巨大的宝藏:周穆王西征事不可考,汉公主出塞史有明文;骆临海遣戍蒲类,岑嘉州再赴轮台;长春真人西行万里为止杀,耶律楚材独处河中守寂寞;陈子鲁五出阳关宣大明国威,纪晓岚百余绝句写塞垣繁华;洪亮吉万里荷戈百日赐环,祁韵士濛池纪行西陲填词;邓廷桢寄情伊江中秋,林则徐题咏天山古雪;左宗棠舆棺出师,谭嗣同壮游边塞;张荫桓救国终遗恨,裴景福罪名莫须有;宋伯鲁老来依人作幕,王树楠公余饮酒赋诗;杨增新登高怀远,邓缵先杀身成仁……
笔者在探寻这些迁客骚人精神世界的过程中,看到了前贤辛勤开采的背影。这一领域已经涌现出相当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是相对于这些西行诗人和西域诗篇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来说,它们获得的重视程度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在一般读者当中,很多名字可能说起来还非常陌生。在学术的世界里,需要钻木取火者,也需要以薪播火者。顾某谫陋,不堪取火重任,希望能做些播火的工作。
现在呈现在大家面前的这本小书,当然不能称作研究,它只是按照笔者自己的理解,对历代西出阳关的迁客骚人西行经历和西行心情的粗笔勾勒。知人论世,力不能至;将心比心,其庶几乎?
承蒙师友郭沂纹、李建、徐幼玲、宫京蕾、戚雨航、郭蕾蕾、杜泽天等提供精美照片,在此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
囿于笔者学识,书中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朋友批评指正。
2015年8月10日
顾世宝于鼓楼西大街
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自带了一种苍茫与辽远的意境。“西出阳关”四个字,仿佛瞬间就将我拉扯到了那个古老而神秘的西域边塞,脑海中回荡起“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经典诗句。而“历代亲历西域诗人剪影”更是精准地勾勒出了这本书的核心内容——那些曾亲身踏足西域的诗人们的故事。我一直对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以及它所承载的文化交流充满浓厚的兴趣,而诗人作为那个时代最敏感的记录者,他们的视角往往能捕捉到常人难以察觉的细节。这本书能否为我展现那些诗人在西域的真实生活状态?他们是如何在这种与中原截然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寻找灵感,抒发情怀?我期待它能够深入挖掘那些诗人的生平事迹,不仅仅是他们的诗歌作品,更包括他们在那片土地上所经历的种种,无论是壮丽的自然风光,还是与当地居民的交流,抑或是他们在孤独与思乡中的情感挣扎。我希望能从这本书中,看到那些诗人的“剪影”,仿佛亲眼所见,感受到他们在那片遥远的土地上,留下的独特而深刻的印记。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上“西出阳关”几个字就足够吸引我了,脑海中瞬间浮现出王维那首著名的《送元二使安西》:“西出阳关无故人”,一种壮阔的边塞风情和离愁别绪扑面而来。拿到书后,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书名后半部分的“历代亲历西域诗人剪影”更是让我充满期待。我一直对古代中国与西域的交流历史深感兴趣,尤其是那些远赴边塞、以笔墨为剑的诗人。想象一下,在茫茫戈壁、雄浑大漠的背景下,他们怀揣着怎样的情怀,经历了怎样的故事,又留下了多少脍炙人口的诗篇。这本书是否能够带我穿越时空,亲眼目睹那些曾经繁华又孤独的边塞景象,感受诗人笔下跌宕起伏的命运与壮志?我希望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诗人和作品,而是能深入挖掘他们与西域的真实联系,讲述他们在那片土地上鲜活的生命轨迹,让那些名字和诗句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历史人物。我对书中对于“亲历”二字的强调尤为看重,这意味着作者不仅仅是整理文献,更是试图去还原那些诗人切身的体验,他们的所见所闻,他们的所思所想,他们的欢愉与悲伤,甚至是他们的困顿与辉煌。这本书的出现,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遥远历史的窗户,让我得以窥探那个充满神秘与传奇的西域世界,以及那些在其中留下深刻印记的灵魂。
评分当我翻开这本书,一股浓厚的历史人文气息扑面而来。标题“西出阳关”四个字,就足以勾起我对那个古老边塞的无限遐想,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丽景象。而“历代亲历西域诗人剪影”则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好奇与期待。我一直认为,真正的历史,藏在那些被时间打磨过的文字和故事里,尤其是一些亲身经历者的记录,更是弥足珍贵。这本书是否能够将那些远去的诗人,那些在西域留下了足迹的灵魂,以一种鲜活的方式展现在我面前?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讲述那些诗人们在西域的真实生活场景,他们是如何穿越崇山峻岭,如何面对艰苦的环境,又是如何在那片充满异域风情的土地上,迸发出创作的灵感。是怎样的际遇,让他们与西域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的诗歌,是否不仅仅是对景物的描绘,更是对人生、对家国、对友谊的深刻抒发?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感受到,每一个被提及的诗人,都曾是一个鲜活的个体,他们的生命在西域这片土地上留下了独特的光彩。
评分光是读到“西出阳关”这几个字,我就被深深吸引了。脑海中立刻涌现出古老边塞的壮丽图景,以及“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悠远意境。而“历代亲历西域诗人剪影”这个副标题,则点明了这本书的主题,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一直对那些将生命与足迹留在遥远西域的文人墨客充满敬意,他们的诗篇,往往承载着比单纯的文学创作更深刻的历史信息和人文情感。这本书是否能够深入挖掘那些诗人与西域的真实联系?他们在那片土地上,经历了怎样的风霜雨雪,看到了怎样的异域风情,又留下了怎样的心路历程?我特别希望这本书能够呈现出那些诗人“亲历”的细节,不仅仅是诗歌的解读,更包括他们在那片土地上真实的生活片段,他们的行走、他们的观察、他们的思考。我希望它能让我感受到,那些诗人们不仅仅是写下优美的文字,更是将自己的生命融入了西域这片广袤而充满传奇色彩的土地,留下了属于他们自己的独特“剪影”。
评分初读这本书的目录,就有一种循着历史脉络缓缓前行的感觉。从早期的汉代诗人,到盛唐的边塞大家,再到宋元时期,时间轴清晰可见。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时代,往往需要从它的文化艺术中去感受,而诗歌无疑是其中最直接、最细腻的载体。《西出阳关:历代亲历西域诗人剪影》这个名字,似乎预示着它将带领我们踏上一段诗意的朝圣之旅。我好奇书中是如何处理不同时期诗人风格的差异,又如何将他们的个人经历与西域的历史变迁巧妙地结合起来。例如,那些出使西域的使者,他们肩负着怎样的使命?在漫长的旅途中,他们面对过哪些挑战?他们的诗歌中,除了对自然的描摹,是否也充满了对家国的思念,对异域文化的感悟?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呈现一些不为人熟知的诗人,他们的故事和作品也许同样精彩,却常常被历史的洪流所淹没。这本书能否做到这一点,将他们的“剪影”化为生动的画面,让我仿佛置身于他们的时代,倾听他们的心声,感受他们笔下的风土人情?我希望它能让我了解到,那些诗篇背后,并非只是简单的文字游戏,而是真实的人生际遇,是他们在那个遥远国度留下的,关于勇气、孤独、友谊和梦想的印记。
评分西出阳关:历代亲历西域诗人剪影 很好的历史
评分值得信赖的,值得一读,有空看看
评分?
评分这套书不错,但是为一般性普及读物,很浅。
评分西出阳关:历代亲历西域诗人剪影 很好的历史
评分?
评分?
评分很好,给力!
评分还行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