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谈师友(典藏本)

季羡林谈师友(典藏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季羡林 著
图书标签:
  • 季羡林
  • 回忆录
  • 师友
  • 文化
  • 学术
  • 国学
  • 文学
  • 传记
  • 名家
  • 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当代中国出版社
ISBN:9787515405544
版次:1
商品编码:1167068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92
字数:178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2006年,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季羡林谈师友(典藏本)》一书,出版后产生很大社会影响。季羡林先生将此书送给温家宝总理。温家宝总理高度评价此书。
  2006年,当代中国出版社社长周五一在三零一医院拜见季羡林先生。季先生看到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的“聆听大师·季羡林系列”,亲自在书中题词,并高兴地说:“没想到我老了竟然还成了热销书的作者了。”
  季羡林先生愈行愈远,而他的智慧和学问对读者的影响却愈久弥深。季羡林作为一位学术大师,受到了众多师友的影响。本书精选了季羡林先生回忆恩师和朋友的文章,展现了季羡林先生对恩师的感激和对朋友的真挚感情,让读者感受到浓郁的师生之情、朋友之情。为了表达对季羡林先生的纪念,当代中国出版社隆重推出“聆听大师·季羡林系列”之《季羡林谈师友(典藏本)》,双色印刷,精编精选,典藏必选。

作者简介

  季羡林,生于1911年8月6日,山东清平人。1930年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修德文。1935年入德国哥根廷大学主修印度学,先后掌握了梵文、巴利文、佛教混合梵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言。1946年被胡适聘为北京大学教授,主持创办东方语言文学系。195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78年后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等职务。季先生是中国著名的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翻译家和散文家。学术研究领域主要有印度古代语言、中印佛教史、比较文学、文艺理论、东方文化、敦煌学等。范围之广,国内外罕见

目录

回忆小学诸师
回忆正谊中学诸师
回忆山大附中诸师
回忆济南高中诸师
忆恩师董秋芳先生
忆念胡也频先生
回忆陈寅恪先生
对陈寅恪先生的一点新认识
回忆吴宓先生
西谛先生
也谈叶公超先生二三事
晚节善终 大节不亏
——悼念冯芝生(友兰)先生
遥远的怀念
西克教授
布劳恩和冯·格林
回忆汤用彤先生
站在胡适之先生墓前
回忆梁实秋先生
扫傅斯年先生墓
悼念沈从文先生
我记忆中的老舍先生
记周培源先生
回忆王力先生
记张岱年先生
忆念郑毅生先生
悼念曹老
悼组缃
怀念乔木
伊姆加德
忆章用
哭冯至先生
悼念邓广铭先生
悼念赵朴老
追忆李长之
悼念周一良
忆老友于道泉
我的朋友臧克家
悼许国璋先生
悼念马石江同志
寿作人
难忘的一家人
——忆老朋友普拉萨德先生一家
石景宜博士


精彩书摘

  回忆小学诸师[*?本文节选自作者发表在《文史哲》2002年第4期的《我的小学和中学》一文,现标题系编者所加。
  王老师
  我于1917年阴历年时分从老家山东清平(现划归临清市)到了济南,投靠叔父。大概就在这一年,念了几个月的私塾,地点在曹家巷。第二年,就上了一师附小,地点在南城门内升官街西头。所谓“升官街”,与升官发财毫无关系。“官”是“棺”的同音字,这一条街上棺材铺林立,大家忌讳这个“棺”字,所以改谓升官街,礼也。
  附小好像是没有校长,由一师校长兼任。当时的一师校长是王士栋,字祝晨,绰号“王大牛”。他是山东教育界的著名人物。民国一创建,他就是活跃的积极分子,担任过教育界的什么高官,同鞠思敏先生等同为山东教育界的元老,在学界享有盛誉。当时,一师和一中并称,都是山东省立重要的学校,因此,一师校长也是一个重要的职位。在一个七八岁的小学生眼中,校长宛如在九天之上,可望而不可即。可是命运真正会捉弄人,在16年以后,在1934年,我在清华大学毕业后到山东省立济南高中来教书,王祝晨老师也在这里教历史,我们成了平起平坐的同事。在王老师方面,在一师附小时,他根本不会知道我这样一个小学生,他对此事,绝不会有什么感触。而在我呢,情况却迥然不同,一方面我对他执弟子礼甚恭,一方面又是同事,心里直乐。
  我大概在一师附小只待了一年多,不到两年,因为在我的记忆中换过一次教室,足见我在那里升过一次级。至于教学的情况,老师的情况,则一概记不起来了。唯一残留在记忆中的一件小事,就是认识了一个“盔”字,也并不是在国文课堂上,而是在手工课堂上。老师教我们用纸折叠东西,其中有一个头盔,知道我们不会写这个字,所以用粉笔写在黑板上。这事情发生在一间大而长的教室中,室中光线不好,有点暗淡,学生人数不少,教员写完了这个字以后,回头看学生,戴着近视眼镜的脸上,有一丝笑容。
  李老师
  我从一师附小转学出来,转到了新育小学,时间是在1920年,我9岁。
  我们的班主任是李老师。我从来就不关心他叫什么名字,小学生对老师的名字是不会认真去记的。他大概有四十多岁,在一个9岁孩子的眼中就算是一个老人了。他人非常诚恳忠厚,朴实无华,从来没有训斥过学生,说话总是和颜悦色,让人感到亲切。他是我一生最难忘的老师之一。当时的小学教员,大概都是教多门课程的,什么国文、数学(当时好像是叫算术)、历史、地理等课程都一锅煮了。因为程度极浅,用不着有多么大的学问。一想到李老师,就想起了两件事。一件是,某一年初春的一天,大圆池旁的春草刚刚长齐,天上下着小雨,“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李老师带着我们全班到大圆池附近去种菜,自己挖地,自己下种,无非是扁豆、芸豆、辣椒、茄子之类。顺便说一句,当时西红柿还没有传入济南,北京如何,我不知道。于时碧草如茵,嫩柳鹅黄,一片绿色仿佛充塞了宇宙,伸手就能摸到。我们蹦蹦跳跳,快乐得像一群初入春江的小鸭,是我一生三万多天中最快活的一天,至今回想起来还兴奋不已。另一件事是,李老师辅导我们的英文。认识英文字母,他有妙法。他说,英文字母f就像一只大马蜂,两头长,中间腰细。这个比喻,我至今不忘。我不记得,课堂上的英文是怎样教的,但既然李老师辅导我们,则必然有这样一堂课无疑……
  ……

前言/序言

null




《风雨弦歌: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史诗》 作者: 许文靖 出版社: 时代文萃出版社 开本: 16开 装帧: 精装带函套 定价: 188.00 元 --- 内容简介 《风雨弦歌: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史诗》并非一部简单的学术论著,而是一部试图穿透历史迷雾,重构特定时代知识分子群像的宏大叙事。本书聚焦于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中叶这一剧烈动荡的时期,深入剖析了在内忧外患、传统崩塌与新旧思想激烈碰撞的洪流中,一群肩负民族命运的文化精英们所经历的心灵蜕变、精神挣扎与文化选择。 全书以时间为经,以个体命运为纬,精妙地编织了一幅波澜壮阔的近代文化画卷。它超越了传统传记文学或思想史的窠臼,力求从“人”的层面去理解“知识”的重量与“时代”的压力。作者许文靖,以其深厚的史学功底和细腻入微的文学笔触,将冰冷的历史事件与鲜活的个体情感紧密结合,使得读者得以窥见那些在书斋中深思、在讲台上激扬、在田间地头彷徨的智者们,他们是如何应对身份的焦虑、责任的重负以及真理的召唤。 第一编:旧梦的黄昏与新生的序曲(约1890-1919) 本篇旨在描绘清末民初,当西方思潮如洪水般涌入,中国传统学术体系面临瓦解的“文化地震”时期。作者并未停留在对“救亡图存”口号的重复上,而是着重探讨了第一代留学归国或在本土觉醒的知识分子,他们内在的断裂感。 他们如何处理儒家伦理与现代科学的冲突?如何平衡对古典的深厚情感与对“德先生”“赛先生”的迫切需求?书中详述了早期教育家、思想家们在构建现代教育体系时的艰难抉择,他们既要继承先贤的衣钵,又要成为开启未来的钥匙。本篇重点分析了“五四”前夜,知识分子群体内部对文化“体用之辨”的激烈争论,以及这种争论如何塑造了他们此后数十年的人格底色。我们看到,理想主义的火花是如何点燃,但同时,对乡土的眷恋与对现代化的焦虑,也如同双重阴影,伴随着他们踏上新的征程。 第二编:在十字路口徘徊:理想与现实的张力(约1920-1937) 抗战爆发前夕,中国的文化生态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繁荣与动荡并存的阶段。这一阶段的知识分子,其身份更为复杂化:他们是大学教授、是文学巨匠、是社会批评家,更是政治思潮的参与者与代言人。 本书精心挑选了数个关键群体进行深入剖析: 1. “学衡派”与“新月派”的论战: 不仅是文学风格的差异,更是对文化主体性的深刻探讨。他们对于“中国性”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得以保存与升华,持有截然不同的立场。 2. 大学校园内的思想光谱: 详细描绘了不同学派思想在高校中的渗透与竞争,从唯物史观的引入,到自由主义思潮的蓬勃,再到民族主义精神的高涨。作者通过对几位代表性学者的书信、日记的梳理,揭示了他们在学术自由与政治倾向之间的微妙平衡艺术。 3. 文化人的“出走”与“坚守”: 探讨了部分知识分子如何选择投身地方建设、参与实业救国,以及他们对精英主义路线的反思。这种“从庙堂到江湖”的转向,是他们对自身责任感的一种深刻回应。 第三编:烽火中的坚守与重塑:知识分子的“长征”(约1937-1949) 抗日战争的爆发,是近代知识分子群体面临的又一次“洗礼”。本书的第三部分,将笔触聚焦于西南联大的精神传承,以及知识分子在战时体制下所展现出的惊人韧性。 作者强调,这批文化人,在物资极度匮乏、环境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保持了学术的薪火不灭,这本身就是一种伟大的“反抗”。他们不仅是在传授知识,更是在用自己的行动,为“人”的尊严与“文”的独立构筑最后的堤坝。 此外,本篇还详尽考察了知识分子在国共两党政治动员下的选择困境。他们如何运用自己的学识和影响力,在意识形态的拉锯战中,努力维护思想的独立性?书中不回避他们所做的艰难妥协与坚决抵制,力求呈现一个饱满、立体、充满矛盾的群体形象。他们对民主的渴求、对和平的向往,在那个“非此即彼”的年代,显得尤为珍贵和沉重。 结语:回响与遗产 全书的最后部分,是对这半个世纪以来知识分子群体命运的深刻反思。作者总结了他们的贡献、局限,以及他们留给后世最宝贵的遗产——那种无论外部环境如何恶劣,始终对真理保持敬畏,对国家和人民怀有深沉责任感的精神气质。 《风雨弦歌》的核心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理解近代中国现代化的路径:这条路径,并非仅仅依赖于政治的更迭或技术的引进,更重要的是,它是由一代代知识分子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和精神信仰所铺就的。阅读本书,如同与那些历史上的伟大学者进行一次深入的对话,理解他们如何在时代的洪水中,紧紧抓住那根名为“良知”的纤绳,驶向未知的远方。 --- 本书特色: 史料扎实: 引用了大量未曾系统汇编的学者私人信件、未刊日记及口述史料,确保了叙事的鲜活性与深度。 视角独特: 重点关注知识分子的“内心史”,探讨信仰、焦虑、疏离感等复杂情感,区别于传统的“英雄史观”。 文学性强: 结构宏大而不失细腻,语言凝练富有张力,具有极高的阅读审美价值,适合历史爱好者、文化研究者及对近代中国知识精英群体感兴趣的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季羡林谈师友(典藏本)》,我仿佛与这位伟大的学者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他笔下的师友,不仅仅是历史的符号,更是他生命中温暖的光芒。先生以一种极为真诚的态度,描绘了那些在他人生道路上留下深刻印记的师长和朋友。我从中感受到了他对于学术的执着,对于知识的敬畏,以及对于情谊的珍视。他讲述的每一个故事,都饱含着深情,又充满着智慧。我看到了陈寅恪先生的风骨,看到了好友们之间的肝胆相照,更看到了季羡林先生本人那颗感恩、善良、豁达的心。这本书没有矫揉造作,没有刻意拔高,就是那么自然而然地流淌着一种厚重而温暖的情感。它让我更加理解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含义,也让我体会到,真正的友谊,能够抵御岁月的侵蚀,历久弥坚。这本书不仅是一次阅读体验,更是一次心灵的升华,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的感悟,对师友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敬意。

评分

我不得不说,这本书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魅力,能够轻易地触动人心最柔软的地方。季羡林先生的叙事风格朴实无华,却字字珠玑,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他描绘的师友,不仅仅是名字和事迹的堆砌,更是他生命旅程中重要的坐标和精神支撑。无论是学识渊博的恩师,还是志同道合的挚友,先生都以一种真挚而敬重的态度来呈现,仿佛在与我们分享他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我尤其欣赏先生在回忆中流露出的那种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心境,即便经历了人生的风雨,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学问的追求。他笔下的那些往事,有的令人莞尔,有的令人深思,但无一不展现出他高尚的人格和深邃的思想。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师友的故事,更是关于人生、关于情感、关于学问的深刻探讨。它让我看到,真正的师长和朋友,是生命中最珍贵的礼物,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力量源泉。读罢此书,心中充满了对先生的敬佩,也对生活有了更深的感悟。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数度落泪的书,不是悲伤,而是被那种深沉的情感所打动。季羡林先生的回忆,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有着最动人的力量。他讲述的师友,一个个都是那个时代的风云人物,但先生笔下的他们,却褪去了光环,展现出最真实、最有人情味的一面。读到他对童年启蒙老师的眷恋,读到他对大学教授的敬仰,读到他对知己好友的怀念,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师恩如山,友谊似海”的真谛。先生在书中提及的许多往事,虽已是陈年旧事,却依然鲜活如初,仿佛昨日才发生。他对学术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对人生际遇的起伏跌宕,都娓娓道来,让人感同身受。其中,他对一些已故友人的追忆,更是充满了无尽的思念和惋惜,那种失去挚友的痛苦,以及对过往美好时光的留恋,让我也为之动容。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真实的季羡林,一个有着深厚情感、懂得感恩、珍视友情的智者。它提醒着我们,在追求事业的同时,也不要忘记那些曾经帮助过我们、陪伴过我们的人,以及那些值得我们一生去铭记的情感。

评分

一本充满智慧与温情的书,读完掩卷,心中满是暖意和敬意。季羡林先生以他独有的温润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他一生中那些熠熠生辉的师长与挚友。这不是一本简单的回忆录,更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让我们得以窥见一位伟大学者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字里行间流淌着对恩师的感恩戴德,对友人的珍惜与怀念。他笔下的陈寅恪先生,严谨治学,博古通今,仿佛就在眼前,那种对学术的虔诚和对知识的敬畏,深深地感染着读者。而对好友的描写,更是生动传神,或慷慨激昂,或风趣幽默,每个人物都跃然纸上,有血有肉,让人感受到他们之间深厚的友谊,以及在那个特定时代里,知识分子群体之间相互扶持、砥砺前行的珍贵情谊。我仿佛也置身于那个时代,聆听着先生娓娓道来的故事,感受着那份纯粹的情感,以及他对人生、对学术、对友情的深刻洞察。这本书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心灵的滋养,让我们在浮躁的当下,重拾那份对人与事物的真挚与热爱。

评分

这是一本足以让人反复品味的经典之作。季羡林先生以他非凡的洞察力和细腻的笔触,为我们勾勒了一幅幅生动感人的师友群像。这本书不像许多回忆录那样刻意煽情,而是以一种平淡真实的方式,将那些深厚的情感和珍贵的记忆娓娓道来。我从中看到了先生对知识的渴求,对真理的追求,以及对人生道路上遇到的那些给予他启发和帮助的人的深深感激。他对于每一位师友的描写,都充满了独特的视角和鲜活的细节,仿佛他们就活在我们身边。我特别喜欢先生在叙述过程中穿插的人生感悟,那些智慧的光芒,穿越时空,依然能够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这本书让我明白了,何为真正的良师益友,以及他们对于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它不仅仅是一本读物,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们在阅读中反思自己的人生,珍视身边的情感,并从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评分

好评

评分

好书啊 好书 非常喜欢 非常满意啊啊啊

评分

挺好的,是正版,孩子很喜欢。

评分

好评

评分

挺好的,是正版,孩子很喜欢。

评分

可以

评分

好评

评分

挺好的,是正版,孩子很喜欢。

评分

挺好的,是正版,孩子很喜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