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春木人桩法

咏春木人桩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舒建臣 著
图书标签:
  • 咏春拳
  • 木人桩
  • 武术
  • 传统武术
  • 拳法
  • 自卫
  • 格斗
  • 中国武术
  • 武术训练
  • 咏春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38160703
版次:1
商品编码:1166440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16
字数:31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咏春木人桩法》是作者继《咏春三套拳法》出版的又一力作,与本书同步出版的还有《咏春搏击术精粹》《咏春黐手对练》,更加系统地介绍了学习咏春拳的技术和方法,可供其他武技武道、南拳术、截拳道、散打引用参考或借鉴。

内容简介

  木人桩法是中华(佛山)咏春拳特有的训练方法。今天我们看到的木人桩法由于数百年来的传承形成了各种个性的桩法、练法,甚至有一路、二路、三路木人桩法的形式风格,《咏春木人桩法》收录了较广泛流传的、具有代表性的木人桩法和流传叶系咏春拳木人桩。广泛流传的木人桩法可作为咏春拳木人桩练法的根本和基础,又是各演变咏春拳支系对比练习的参考。叶系咏春拳木人桩,即当今在世界各地流传的常见桩法。木人桩法融入了咏春拳踢打摔拿和防守技巧的各式技术,也是将小念头、标指、寻桥三套拳中具有代表性的攻防手法、步法、踢法融合在一起的一种模拟练习,这种练习方法充分体现了咏春拳的实战意识与技击方法。木人桩,为咏春拳训练器材,以木材制造,有桩手及桩脚设置,容许桩手及桩脚有少量活动(弹性),来当作模拟对手练习,锻炼手或脚接触部位的刚强性、全身整体活动性、步法的灵活性等。练习者通过木人桩法练习,可将咏春拳的手法、踢法糅合到散打(自由搏击)中去。咏春拳论有云:化桥觅对手,有师更需求;无师无对手,镜与桩中求。
  咏春木人桩法内容,同时适合截拳道或部分南拳术的训练。

作者简介

  舒建臣,中国著名武术家。现居广东深圳。主编有《截拳道入门系列》、《咏春拳系列》。著有《咏春三套拳法》、《截拳道》、《截拳道短棍技法》、《中国散打系列丛书》、《咏春拳学系列》、《佛山咏春拳系列丛书》、《擒拿解脱反擒拿》《中国擒拿术》等等。舒建臣生于中国北方武术之乡,随名师习南北拳术,入散打队。对咏春拳及截拳道有独到见解,其拳学思想深受众多习武者的喜爱。
  舒建臣是我国著名的武术技击家。对咏春拳、截拳道贡献功不可没。舒建臣著述数本武术类专著,并在中外出版传播,受到中外武术爱好者的喜爱,其作品并被其它同类作品借鉴和引用。


目录

第一部分
咏春拳木人桩
第一章 咏春拳木人桩法概述 / 17
第一节 木人桩的源流 / 17
一、佛山咏春拳木人桩法源流 / 17
二、咏春木人桩与红船木人桩 / 18
第二节 木人桩法的风格和特点 / 19
一、木人桩法的风格 / 19
二、木人桩法的特点 / 19
第三节 木人桩法的内容 / 20
第二章 木人桩法基本知识 / 22
第一节 木人桩基本知识 / 22
一、木人桩器械种类 / 22
二、木人桩的制作尺寸 / 23
三、木人桩器械的选用 / 23
第二节 打木人桩法要素 / 24
一、姿势 / 25
二、方法 / 25
三、身法 / 25
四、步法 / 26
五、手法 / 26
六、眼法 / 26
七、精神 / 26
八、劲力 / 26
九、呼吸 / 27
十、节奏 / 27
第三章 广泛流传的木人桩法 / 28
第一节 钳阳马 / 28
一、预备式 / 29
二、双伏手 / 29
三、双弹手 / 30
四、钳阳马 / 30
第二节 上下耕手 / 31
一、双托手 / 31
二、双标指 / 31
三、右膀手左护手 / 32
四、右摊手左膀手 / 32
五、上下耕手(一) / 33
六、上下耕手(二) / 34
七、左摊手右膀手 / 34
八、左擸手右爆捶 / 34
九、左冲捶(一) / 35
十、右冲捶(一) / 35
十一、左冲捶(二) / 36
十二、上下耕手(三) / 36
十三、左摊手右割手 / 36
十四、左擸手右正掌 / 37
十五、左膀手右护手 / 38
十六、左摊手右膀手 / 38
十七、上下耕手(四) / 38
十八、上下耕手(五) / 38
十九、右摊手左膀手 / 39
二十、右擸手左爆捶 / 39
二十一、右冲捶(二) / 39
二十二、左冲捶(三) / 40
二十三、右冲捶(三) / 40
二十四、上下耕手(六) / 40
二十五、右摊手左割手 / 40
二十六、右擸手左正掌 / 41
第三节 弓摊手 / 41
一、双托手(一) / 41
二、双标指 / 41
三、左摊手右膀手(一) / 42
四、左割手右铲掌 / 42
五、左摊手右膀手(二) / 43
六、右拨肘左护手 / 43
七、右劈掌左护手 / 43
八、右割手左横掌 / 44
九、上下耕手(一) / 44
十、双撞拳(二) / 45
十一、双托手(二) / 45
十二、双标指(二) / 46
十三、右摊手左膀手(一) / 46
十四、右割手左铲掌 / 46
十五、右摊手左膀手(二) / 47
十六、左拨肘右护手 / 47
十七、左劈掌右护手 / 47
十八、左割手右横掌 / 47
十九、上下耕手(二) / 48
二十、双撞拳(二) / 48
第四节 前蹬脚 / 48
一、双摊手 / 48
二、双擸手右前蹬脚 / 49
三、双擸手左前蹬脚 / 49
四、右标指(一) / 50
五、左标指 / 50
六、右标指(二) / 51
第五节 连环冲捶 / 51
一、右膀手左护手 / 51
二、抱排掌(一) / 51
三、左割手右杀颈手 / 52
四、右割手左杀颈手 / 52
五、左割手右冲捶 / 53
六、左冲捶(一) / 53
七、右冲捶(一) / 54
八、左冲捶(二) / 54
九、左膀手右护手 / 54
十、抱排掌(二) / 54
十一、右割手左杀颈手 / 55
十二、左割手右杀颈手 / 55
十三、右割手左冲捶 / 55
十四、右冲捶(二) / 56
十五、左冲捶(三) / 56
十六、右冲捶(三) / 56
第六节 斜踏脚 / 57
一、左护手右蛇形手 / 57
二、右膀手左护手 / 57
三、双沉手右踩脚 / 58
四、左正掌右护手 / 58
五、右正掌(一) / 59
六、左正掌(一) / 59
七、左伏手右蛇形手 / 60
八、蛇形手右侧蹬脚 / 60
九、右护手左蛇形手 / 61
十、左膀手右护手 / 61
十一、双沉手左踩脚 / 61
十二、右正掌左护手 / 61
十三、左正掌(二) / 62
十四、右正掌(二) / 62
十五、右伏手左蛇形手 / 62
十六、蛇形手左侧蹬脚 / 63
第七节 躐手 / 63
一、双标指 / 63
二、左摊手右割手 / 63
三、右摊手左割手 / 64
四、左冲捶(一) / 64
五、右冲捶 / 64
六、左冲捶(二) / 65
七、双托手 / 65
八、双伏手 / 65
九、双弹手 / 65
十、钳阳马 / 66
十一、收势 / 66
第二部分
流传叶系咏春拳木人桩
第一章 流传叶系咏春木人桩概述 / 67
第一节 流传叶系咏春拳木人桩 / 67
第二节 木人桩的尺寸 / 68
第二章 咏春拳的木人桩特点 / 69
第一节 咏春拳与木人桩 / 69
第二节 木人桩的特点 / 70
第三节 木人桩宗旨 / 70
第三章 木人桩基本训练 / 72
第一节 摊手 / 72
一、摊手技术 / 72
二、要领 / 73
三、说明 / 73
四、作用 / 73
第二节 伏手 / 73
一、伏手技术 / 74
二、要领 / 74
三、说明 / 75
四、作用 / 75
第三节 膀手 / 75
一、膀手技术 / 75
二、要领 / 76
三、说明 / 76
四、作用 / 76
第四节 护手 / 76
一、护手技术 / 76
二、要领 / 77
三、说明 / 77
四、作用 / 77
第五节 冲拳 / 77
一、冲拳技术 / 77
二、要领 / 78
三、说明 / 78
四、作用 / 78
第六节 正掌 / 79
一、正掌技术 / 79
二、要领 / 79
三、说明 / 79
四、作用 / 80
第七节 侧掌 / 80
一、侧掌技术 / 80
二、要领 / 80
三、说明 / 81
四、作用 / 81
第八节 横掌 / 81
一、横掌技术 / 81
二、要领 / 82
三、说明 / 82
四、作用 / 82
第九节 前撑腿 / 82
一、前撑腿技术 / 82
二、要领 / 83
三、说明 / 83
四、作用 / 83
第十节 侧撑腿 / 83
一、侧撑腿技术 / 84
二、要领 / 84
三、说明 / 84
四、作用 / 85
第四章 咏春拳木人桩法构成 / 86
第一节 木人桩 / 86
一、死桩 / 87
二、活桩 / 87
三、木人桩制作 / 88
第二节 咏春拳木人桩法构成 / 89
一、木人桩法 / 89
二、木人桩法构成 / 90
第五章 咏春拳木人桩法 / 92
第一节 问手左式 / 92
一、问手左式 / 92
二、攀颈手 / 94
三、膀手 / 94
四、摊手横掌(一) / 95
五、上下挭手(一) / 96
六、捆手 / 97
七、摊手横掌(二) / 98
八、上下挭手(二) / 98
九、勾手托手 / 99
十、窒手正掌 / 100
第二节 问手右式 / 100
一、问手右式 / 101
二、攀颈手 / 101
三、膀手 / 102
四、摊手横掌(一) / 102
五、上下挭手 / 102
六、捆手 / 103
七、摊手横掌(二) / 103
八、上下挭手 / 104
九、勾手托手 / 104
十、窒手横掌 / 105
第三节 内外门拍手 / 105
一、内门拍手(一) / 105
二、内门拍手(二) / 106
三、内门拍手(三) / 107
四、内门拍手(四) / 108
五、杀颈手(一) / 109
六、窒手冲拳(一) / 109
七、外门拍手 / 110
八、杀颈手(二) / 111
九、窒手冲拳(二) / 111
十、双托手 / 112
第四节 问手撑腿 / 113
一、低膀手(一) / 113
二、问手变式(一) / 114
三、侧撑腿(一) / 115
四、低膀手(二) / 116
五、问手变式(二) / 116
六、侧撑腿(二) / 117
七、上下挭手 / 118
八、勾手托手 / 118
九、窒手正掌 / 119
第五节 双摊手 / 120
一、外门双摊手 / 120
二、内门双圈手 / 121
三、双低横掌 / 121
四、内门双摊手 / 122
五、双高横掌 / 123
六、外门双窒手 / 124
七、勾手挭手(一) / 124
八、勾手挭手(二) / 125
九、勾手挭手(三) / 126
十、窒手正掌 / 126
十一、膀手(一) / 126
十二、踩踏腿(一) / 127
十三、上下挭手(一) / 128
十四、勾手挭手(四) / 128
十五、勾手挭手(五) / 129
十六、勾手挭手(六) / 129
十七、勾手横掌 / 129
十八、膀手(二) / 130
十九、踩踏腿(二) / 131
二十、上下挭手(二) / 131
二十一、勾手托手 / 132
第六节 抱排掌 / 132
一、窒手正掌 / 133
二、弹手(一) / 133
三、弹手(二) / 134
四、弹手(三) / 135
五、勾手横掌 / 136
六、捆手 / 136
七、正身抱排掌(一) / 137
八、膀手(一) / 137
九、侧身抱排掌(一) / 138
十、上下挭手(一) / 139
十一、正身抱排掌(二) / 139
十二、膀手(二) / 139
十三、侧身抱排掌(二) / 140
十四、上下挭手(二) / 140
十五、勾手挭手 / 141
第七节 十字腿 / 141
一、横掌窒手 / 141
二、上下挭手(一) / 142
三、上下挭手(二) / 142
四、膀手(一) / 143
五、擸手杀颈手(一) / 143
六、拍手杀颈手(一) / 144
七、膀手(二) / 145
八、擸手杀颈手(二) / 145
九、拍手杀颈手(二) / 146
十、膀手(三) / 146
十一、十字腿(一) / 147
十二、膀手(四) / 148
十三、十字腿(二) / 148
十四、上下挭手(三) / 149
十五、勾手托手 / 150
第八节 扫腿 150
一、窒手正掌(一) / 150
二、低膀手(一) / 151
三、低膀手(二) / 151
四、低膀手(三) / 151
五、前蹬腿(一) / 152
六、膀手斜踩腿(一) / 153
七、低膀手(四) / 154
八、低膀手(五) / 154
九、低膀手(六) / 155
十、前蹬腿(二) / 155
十一、膀手斜踩腿(二) / 155
十二、揿手(一) / 156
十三、拍手横掌(一) / 157
十四、揿手(二) / 158
十五、拍手横掌(二) / 158
十六、揿手(三) / 159
十七、低蹬腿(一) / 159
十八、揿手(四) / 159
十九、低蹬腿(二) / 160
二十、膀手(一) / 160
二十一、擸手扫腿(一) / 160
二十二、膀手(二) / 161
二十三、擸手扫腿(二) / 162
二十四、上下挭手 / 162
二十五、勾手托手 / 162
二十六、窒手正掌(二) / 163
第六章 咏春木人桩致用法 / 165
第一节 木人桩致用法训练要求 / 165
第二节 木人桩致用法基本训练 / 167
一、问手式 / 167
二、攀颈手 / 168
三、摊手横掌 / 169
四、上下挭手 / 169
五、勾手托手 / 169
六、窒手正掌 / 170
七、窒手横掌 / 171
八、护手杀颈手 / 171
九、窒手冲拳 / 172
十、抱排掌 / 173
十一、擸手杀颈手 / 174
十二、拍手铲手 / 174
十三、膀手侧撑腿 / 174
十四、摊手侧踩踏腿 / 175
十五、摊手十字腿 / 176
十六、摊手前蹬腿 / 177
十七、擸手扫脚腿 / 177
第三节 木人桩致用法 / 178
一、问手式—攀颈手 / 180
二、膀手—摊手横掌 / 181
三、上下挭手—捆手—摊手横掌 / 181
四、上下挭手—勾手托手—窒手正掌 / 183
五、内门拍手—内门拍手 / 185
六、内门拍手—杀颈手—窒手冲拳 / 186
七、双托手—低膀手手—问手变式手—侧撑腿 / 186
八、低膀手—问手变式 / 188
九、侧撑腿 / 189
十、外门双摊手—内门双摊手—双低横掌 / 190
十一、内门双摊手—双高横掌 / 191
十二、外门双窒手—勾手挭手—窒手正掌 / 191
十三、膀手—踩踏腿 / 193
十四、上下挭手—勾手挭手—勾手横掌 / 193
十五、弹手—勾手横掌 / 195
十六、捆手—正身抱排掌 / 196
十七、膀手—侧身抱排掌 / 196
十八、上下挭手—正身抱排掌 / 198
十九、膀手—抱排掌 / 199
二十、上下挭手—勾手挭手—窒手横掌 / 201
二十一、上下挭手—上下挭手—膀手—擸手杀颈手—拍手杀颈手 / 202
二十二、膀手—擸手杀颈手—拍手杀颈手 / 203
二十三、膀手—十字腿 / 205
二十四、低膀手—前蹬腿—膀手斜踩腿 / 206
二十五、揿手—拍手横掌 / 208
二十六、擸手扫脚腿 / 209
二十七、双托手 / 210

前言/序言


《武道之源:身体的智慧》 卷首语 在漫长的武术发展史中,无数先辈以其毕生精力,探索着身体与技击的奥秘。他们不仅是在创造一种对抗的方式,更是在追寻一种与自然规律和谐共处、认识自身潜能的哲学。而“木人桩法”,作为许多拳种,尤其是咏春拳中传承下来的独特训练体系,正是这种探索的结晶。它并非仅仅是固定的套路和招式,而是一种关于身体感知、发力技巧、空间意识、步法移动乃至心神契合的综合性训练。 本书《武道之源:身体的智慧》,正是希望从更广阔的视角,去审视“木人桩法”背后所蕴含的普适性武道原理,以及这些原理如何能够被理解、被运用,并触及我们当下生活中身体运用、学习方法甚至思维模式的方方面面。我们并非要从头讲解某个具体的拳种的木人桩套路,也并非要揭示某个秘密的招式破解。本书的目标,是挖掘并呈现那些隐藏在具体技法之下的,关于身体智慧的普遍规律。 我们相信,真正的武术智慧,并非止于拳脚的攻防,它更是一种关于如何更好地认识、运用和发展我们身体的科学。这种智慧,可以帮助我们提升身体的协调性、力量的运用效率、反应速度,更能帮助我们培养专注力、耐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是一种“活”的智慧,是可以融入我们日常生活的,一种持续精进的过程。 因此,本书将带领您穿越具体的武术门派的界限,去探寻那些共通的训练逻辑和身体的哲学。我们将从身体的结构和运动原理出发,探讨如何通过持续的训练,去“听懂”身体的声音,去释放身体的潜能。我们将深入分析力量的传递、身体的平衡、步法的变换、以及如何运用最小的力气达到最大的效果。同时,我们也会触及精神层面的训练,如何通过意念的引导,让身体的动作更加精准、有力、富有弹性。 本书的篇幅将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认识: 第一部分:身体的感知与觉醒 在任何一种精密的技艺训练中,第一步永远是唤醒和深化对自身身体的感知。木人桩法之所以有效,很大程度上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固定的参照物,迫使练习者不断地去感受、去调整、去适应。 本体感觉的提升: 我们将探讨本体感觉,即我们身体对自己位置、姿势和运动的感知能力。通过桩法的反复练习,如何去精细化这种感知?如何让身体在没有视觉引导的情况下,也能准确地知道自己的四肢在哪里,身体的重心在哪里?这不仅是武术的基础,也是日常生活中避免意外、提高运动表现的关键。 触觉的精炼: 木人桩上的各个部分,如手臂、腿部的接触点,都是我们感知力的延伸。我们将分析如何通过与木人桩的接触,去体会力量的来源、接触的力度、以及身体的反应。这种触觉的反馈,是调整发力方式、改进动作细节的直接依据。 平衡与协调的重塑: 任何有效的技击都离不开稳固的平衡和高效的协调。我们将分析木人桩法中,如何通过特定的站姿、步法和身体的转动,去建立一种动态的平衡。如何让上下肢、前后身形成一个整体,协同发力,而不是各自为政?这涉及到身体各部分的“对话”与“合作”。 压力与反馈的解读: 木人桩法中的受力是恒定的,但我们的反应却是动态的。我们将探讨如何去解读来自木人桩的“压力”,并将其转化为身体动作的调整。这就像是在生活中,我们如何去面对外部的“压力”,并从中找到改进和突破的方向。 第二部分:力量的生成与传递 力量并非简单的肌肉收缩,而是一个复杂的生理和物理过程。木人桩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训练场,去理解和掌握力量的本质。 力的根源:重心与根基: 我们将深入分析,真正的力量并非来源于手臂或拳头的爆发,而是源于稳固的根基和恰当的重心转移。桩法中的站姿和步法,正是为了建立这样的根基。我们将解析重心如何在身体内部以及与地面之间进行巧妙的转移,以支撑和驱动技击动作。 螺旋力与缠丝劲的奥秘: 许多拳种的桩法都强调身体的“转动”和“螺旋”。我们将探讨这种螺旋力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它如何通过身体的链条传递到最终的发力点,实现“以小博大”。这涉及到身体的柔韧性、轴线的运用以及力的“缠绕”与“释放”。 “打”与“粘”的辩证: 在与木人桩的互动中,练习者会体验到“打”和“粘”的不同状态。我们将分析,何时应该主动进攻,何时应该顺势而为,何时应该借力打力。这种对力的“掌握”与“控制”,是避免蛮力、追求效率的关键。 全身的协同发力: 真正的力量是全身性的,而非局部的。我们将剖析木人桩法如何引导练习者去理解,当一只手出拳时,另一只手、双腿、乃至整个身体是如何协同工作的。这种整体的力量感,是很多初学者难以立即体会到的,但却是桩法训练的核心目标之一。 缓冲与卸力的艺术: 在追求力量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学会如何缓冲和卸力。木人桩法中的某些动作,是为了教导如何在承受力量时,将力量导向安全的方向,避免对身体造成不必要的伤害。这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自我保护。 第三部分:空间的运用与步法的哲学 步法是连接身体与空间的重要桥梁。在木人桩法的训练中,步法的灵活性和准确性至关重要。 “零度”空间的探索: 为什么很多桩法训练会强调在很小的空间内进行移动?我们将探讨这种“零度”空间训练的意义,它如何迫使我们更精细地控制身体的重心和角度,以及如何在这种受限的空间内找到发力的角度和路径。 步法的“粘”与“离”: 在对抗中,如何根据对手的变化,灵活地运用步法进行“粘”和“离”,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将分析桩法中步法的原理,如何与身体的转动结合,如何在瞬间改变重心和攻击距离。 “前手”与“后手”的动态平衡: 桩法训练中的前后手互换,并非简单的招式重复,而是关于如何在进攻与防守之间,如何在攻防转换中保持身体的动态平衡。我们将探讨步法如何配合这种转换,以及如何利用步法的细微变化来制造机会。 “进”与“退”的策略: 桩法中的进退,不仅仅是距离的变化,更是时机和策略的体现。我们将分析何时应该进,何时应该退,以及在进退过程中如何保持力量的连贯性和身体的稳定性。 第四部分:精神的修炼与心意的整合 武术的修炼,最终指向的是心神的修炼。木人桩法,作为一种精密的训练工具,能够极大地促进这种精神层面的成长。 专注力的磨砺: 木人桩法的训练需要高度的专注。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日复一日的反复练习,来提升我们的专注力,排除杂念,将全部身心投入到当下的动作中。这种专注力,同样可以应用于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耐心与毅力的培养: 掌握桩法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漫长的时间和不懈的努力。我们将分析,桩法训练如何帮助我们培养耐心和毅力,如何面对瓶颈,如何坚持不懈地追求进步。 “无我”与“忘我”的境界: 随着训练的深入,练习者会逐渐进入一种“无我”的境界,不再刻意去追求某个招式,而是让身体自然而然地做出反应。我们将探讨这种“忘我”训练的意义,它如何让我们的动作更加流畅、自然,也如何让我们在更高的层面去体验身体的智慧。 身心合一的追求: 最终,桩法训练的目标是实现身心合一。我们将讨论,如何将身体的动作与内心的意念巧妙地结合起来,让每一个动作都充满意图,充满生命力。这种身心合一的状态,是达到技击最高境界的基础。 “悟”的产生: 桩法训练并非死记硬背,而是包含着深刻的“悟”的过程。我们将探讨,如何在训练中去“悟”,如何在细微之处发现真谛,以及如何将这些“悟”转化为实际的进步。 结语 《武道之源:身体的智慧》,旨在打开一扇通往更深层身体理解的大门。我们不提供具体的拳谱,不揭示神秘的口诀,而是希望引导读者去发现那些隐藏在各种技法之下的普适性规律。木人桩法,作为一种优秀的训练载体,其价值远远超出了某个特定的武术门派。它是一种关于如何认识、运用和发展我们身体潜能的永恒课题。 本书希望通过对身体感知、力量生成、空间运用以及精神修炼的深入探讨,为所有对身体智慧感兴趣的人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无论您是武术爱好者,还是希望提升自身身体素质、学习效率,乃至寻求内心平静的人,都能从本书中获得启发。 身体,是我们与世界互动的最直接的工具,也是我们探索内在世界的起点。愿本书能够帮助您更好地倾听身体的声音,释放身体的潜能,最终在身体的智慧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力量与和谐。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对市面上大多数武术书籍的“图解”部分总是持保留态度。很多时候,图片拍得再清晰,也无法捕捉到武术动作中那种微妙的“气机流动”和“瞬间的虚实转换”。我非常好奇这本《咏春木人桩法》在图文配合上是如何处理“动态”的。它是否采用了分层解析的画法,比如一层是骨架结构,一层是肌肉群的收缩,再一层是意念的导引?如果能结合一些对“听劲”和“粘连”在桩上练习的具体反馈描述,那就太棒了。因为木人桩练习的难点往往不在于打中,而在于打中之后的感觉——你的手是“撞”在了木头上,还是“粘”在了木头上?这中间的差别,仅凭静态的图片很难传达。如果作者能用细腻的文字描摹出那种“触感”,并提供一套检验桩上练习是否到位的自检标准,那这本书就真的能成为一本实用的“陪练”工具书,而不是一本摆设。

评分

坦白说,我对武术书籍的“故事性”和“哲学深度”有一定要求。木人桩法虽然是技术训练,但它植根于禅武合一的理念。我期望《咏春木人桩法》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讲解,还能适当地融入一些关于“心法”的探讨。比如,在长时间、高强度的桩法练习中,如何保持专注力,如何处理枯燥感,以及如何通过桩法练习来体悟咏春“以柔克刚”的根本思想。如果能在讲解某一特定招式时,穿插一段关于其背后哲学意涵的阐述,比如“摊手”不仅仅是格挡,更是对进击力量的转化与借力,那么练习者在打桩时,就不只是肌肉记忆的重复,而是一种带着理解和目的性的修行。这种深度的挖掘,才能让练习者体会到武术的真正魅力。

评分

这本《咏春木人桩法》的文字描述,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极其专业和严谨,光是看目录的编排和章节划分,就能感受到作者在整理这套功法时所花费的心血。它似乎不像市面上那些只停留在“招式分解”层面的书籍,更像是对“桩法”背后原理进行了一次彻底的“解构”与“重建”。我尤其期待看到它如何深入探讨木人桩与人体结构、发力点的关系。我预想书中会对桩架的尺寸、材质对练习效果的影响有详细的论述,毕竟,不同的桩架可能对练习者的重心和腰马稳定性提出不同的要求。如果能结合一些生物力学或传统武术理论中关于“寸劲”的阐述,将桩法的练习从机械的重复提升到对内在劲道的培养层面,那这本书的价值就不仅仅是一本“怎么打桩”的指南,而是一部“如何练好咏春”的内功心法了。希望它能提供一些高级的训练方法,比如如何利用桩法来针对性地解决某些常见的发力弊端,或者如何将桩上的练习成果有效过渡到实战对练中,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打桩”这个动作本身。

评分

我总觉得,木人桩练习的真正价值,在于它对“自省”能力的培养。它就像一面镜子,无情地照出你所有发力的错误、重心不稳的瞬间以及路线的偏差。这本书如果写得好,不应该只是教你“怎么做”,更应该教你“怎么看自己做得对不对”。我希望书中能提供大量的“常见错误纠正”的案例分析,比如“当你感觉前臂压力过大时,可能是哪里没做到位?”或者“如果打完桩后腰部酸痛,说明你的马步有什么问题?”这些具体的、可量化的反馈机制,对于独自练习的人来说至关重要。很多时候,我们缺少的就是一个能告诉我们“你错在哪里”的无声的导师,而一本优秀的教材,应该扮演这个角色。如果这本书能做到这一点,它就从一本技术手册升华为一本自我教练指南。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接触传统武术的习练者,我最看重一本书对“传承”和“修正”的态度。咏春流派众多,木人桩法也因此衍生出不少细微的差别。我非常希望能在这本《咏春木人桩法》中,看到作者对于不同流派桩法的客观对比,或者至少明确指出本书所依据的是哪一种核心理念。更重要的是,在现代体育训练日益普及的今天,纯粹的传统训练法往往效率较低,且容易导致运动损伤。我期待书中能融入一些现代体能训练的观点,比如如何用科学的方式安排桩法的训练量和强度,如何通过针对性的体能辅助训练来弥补传统桩法在柔韧性和爆发力培养上的不足。如果能将传统武术的精髓与现代科学的训练方法进行有效整合,这本书无疑会跨越传统武术书籍的局限性,具有更广阔的指导意义。

评分

hao,,,,,,,,,,,,,,,,,,,,,,,,

评分

内容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很不错。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评分

帮同学买的……听说还可以还可以^_^

评分

有借鉴性呢?

评分

有借鉴性呢?

评分

书本非常给力,要好好学习了

评分

湛江的咏春爱好者可以和我联系,共同提高咏春水平。继承传统,弘扬咏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