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言
第一章 叙论
第二章 荆公之时代(上)
第三章 荆公之时代(下)
第四章 荆公之略传
第五章 执政前之荆公(上)
第六章 执政前之荆公(中)
第七章 执政前之荆公(下)
第八章 荆公与神宗
第九章 荆公之政术(一)
第十章 荆公之政术(二)
第十一章 荆公之政术(三)
第十二章 荆公之政术(四)
第十三章 荆公之武功
第十四章 罢政后之荆公
第十五章 新政之成绩
第十六章 新政之阻挠及破坏(上)
第十七章 新政之阻挠及破坏(下)
第十八章 荆公之用人及交友
第十九章 荆公之家庭
第二十章 荆公之学术
第二十一章 荆公之文学(上)
第二十二章 荆公之文学(下)
《王安石传》:
第二章 荆公之时代(上)
自有史以来,中国之不竞,未有甚于宋之时者也。宋之不竞,其故安在?始焉起于太祖之猜忌,中焉成于真、仁之泄沓,终焉断送于朋党之挤排。而荆公则不幸而丁夫其间,致命遂志以与时势抗,而卒未能胜之者也,知此则可与语荆公矣。
宋艺祖之有天下,实创前史未有之局。何以言之?昔之有天下者,或起藩封,或起草泽,或以征诛,或以篡禅。周秦以前,其为天子者,大率与前代之主俱南面而治者数百年,不必论矣。乃若汉唐之兴,皆承大乱之余,百战以剪除群雄,其得之也甚艰,而用力也甚巨。次则曹操、刘裕之俦,先固尝有大功于天下,为民望所系,即等而下之,若萧道成、萧衍辈,亦久立乎人之本朝,处心积虑以谋此一席者有年,羽翼已就,始一举而获之。惟宋不然,以区区一殿前都检点,自始未尝有赫赫之功也,亦非敢蓄异志觊非常也。陈桥之变,醉卧未起,黄袍已加,夺国于孤儿寡妇手中,日未旰而事已毕。故其初誓诸将也,日:“汝等贪富贵,立我为天子,我有号令,汝等能禀乎?”盖深惮之之词也。由此观之,前此之有天下者,其得之皆以自力,惟宋之得之以他力。夫能以他力取诸人以予我者,则亦将能以他力夺诸我以予人。艺祖终身所惴惴者,惟此一事;而有宋积弱之大原,皆基于是矣。
以将士拥立天子,创于宋。以将士劫天子而拥立帅,则不起于宋而起于唐。唐代诸藩镇之有留后也,皆陈桥之先声,而陈桥之役,不过因其所习行者加之厉而已。夫废置天子而出于将士之手,其可畏固莫甚焉。即不然,而将士常得有所拥以劫天子,则宋之为宋,固不能一日而以即安。宋祖有怵于此,故篡周以后,他无所事,而惟以弱其兵弱其将为事。夫藩镇之毒天下,垂二百年,摧陷而廓清之,孰云非当?然谊辟之所以处此,必将有道矣,导之以节制,而使之为国家捍城。古今中外之有国者,未闻有以兵之强为患者也。宋则不然,汲汲焉务弱举国之民,以强君主之一身,曾不思举国皆弱而君主果何术以自强者。宋祖之言日: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而不计寝门之外,大有人图侬焉。夫宋祖之所见则限于卧榻而已,此宋之所以为宋也。
汉唐之创业也,其人主皆有统一宇内澄清天下之远志。宋则何有焉?五季诸镇,其芟夷削平之功,强半在周世宗,宋祖乃晏坐而收其成。所余江南蜀粤,则其君臣弄文墨恣嬉游,甚者淫虐是逞,人心解体。
兵之所至,从风而靡。其亡也,乃其自亡,而非宋能亡之也。而北有辽,西有夏,为宋室百年之患者,宋祖未尝一留意也。谓是其智不及欤,殆非然,彼方汲汲于弱中国,而安有余力以及此也。
自石敬瑭割燕云十六州以赂契丹,为国史前此未有之耻辱,及周世宗,几雪之矣。显德六年,三关之捷,契丹落胆,使天假世宗以期年之寿,则全燕之光复,意中事也。即陈桥之役,其发端固自北伐,其时将士相与谋者,固犹日先立点检为天子然后出征也。
使宋祖能乘契丹凋敝震恐之时,用周氏百战之兵以临之,刘裕桓温之功,不难就也。既不出此,厥后曹翰献取幽州之策,复以赵普一言而罢。夫岂谓幽州之不当取不可取,惧取之而唐代卢龙、魏博之故辙将复见也。①自是以后,辽遂得夜郎自大以奴畜宋人。太宗北伐,倾国大举,而死伤过半。帝中流矢,二岁而创溃以崩。乃益务寝兵,惟戢首贴耳悉索敝赋以供岁币。真宗澶渊之役,王钦若请幸江南,陈尧叟请幸蜀,使非有寇莱公,则宋之南渡,岂俟绍兴哉。然虽有一莱公,而终不免于城下之盟。至仁宗时,而岁币增于前者又倍,辽之病宋也若此。
李氏自唐以来,世有银夏,阻于一方,服食仰给中国,翘首而望内属之日久。及河东既下,李继捧遂来归,既受之使移镇彰德。苟乘此时,易四州之帅,选虎臣以镇抚之,鼓厉其吏士而重用之,既可以断契丹之右臂,而久任之部曲,尚武之边民,各得效其材勇以图功名,宋自此无西顾忧矣。乃太宗赵普,袭艺祖之故智,誓不欲以马肥士勇盐池沃壤付诸矫矫之臣,坐令继迁叛归,而复纵继捧以还故镇,徒长寇而示弱。故继捧北附于契丹,继迁且伪受降以缓敌。及元昊起,而帝制自雄,虔刘西土,不特掣中国而使之不得不屈于北狄,乃敢援例以索岁币,而宋莫之谁何。
以大事小,为古今中外历史所未前闻。夏之病宋也若此。
夫当宋建国之始,辽已稍濒于弱,而夏尚未底于强。使宋之兵力稍足以自振,其于折箠以鞭笞之也,宜若非难。顾乃养痈数十年而卒以自敝者,则艺祖独有之心法,务弱其兵弱其将以弱其民。传诸后昆,以为成法,士民习之,而巽懦无勇,遂为有宋一代之风气。迨真、仁以还,而含垢忍辱,视为固然者,盖已久矣。而神宗与荆公,即承此极敝之末流,荷无量之国仇国耻于其仔肩,而蹶然以兴者也。
……
本书以发挥荆公政术为第一义,故于其所创诸新法之内容及其得失,言之特详,而往往以今世欧美政治比较之,使读者于新旧知识咸得融会。
《宋史》记熙丰事实者成于南渡以后史官之手,而元人因而袭之,皆反对党之言,不可征信。今于其污蔑荆公处皆一一详辩之,别为考异若干条。
荆公不仅为中国大政治家,亦为中国大文学家,故于其诗文采录颇多。其散见于前各章者,皆与政治有关系者也。其仅足为文章模范者,亦撷十数首录入末二章,使读者得缘此以窥全豹。
属稿时所资之参考书不下百种,其取材最富者为金谿蔡元凤先生之《王荆公年谱》。先生名上翔,乾嘉间人,学问之博赡,文章之渊懿皆为近世所罕见,所著年谱凡二十五卷,杂录二卷,成书时年已八十有八,盖毕生精力瘁于是矣。其书流传极少,而其人亦不见称于并世士大夫,殆不求闻达之君子耶。爰志数语,以谂史官。
本书行文,信笔而成,不复覆视,芜衍疏略,自知不免,尚希海内方闻之士有以教之。
评价三 对于《王安石传》,我最大的感受是它的“温度”。不同于许多冰冷的历史叙述,《王安石传》让我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有喜有忧的王安石。作者在描写他改革时的雷厉风行,以及在文学创作时的风雅飘逸之间,找到了巧妙的平衡。我尤其对作者如何展现王安石的家庭生活和个人情感感到印象深刻。他并非将王安石描绘成一个只专注于政治的“工作狂”,而是展现了他作为一个丈夫、父亲,以及朋友时,也有着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当我读到他因为儿子早逝而悲痛欲绝,或是因为朋友的离去而黯然神伤时,我深深地被触动了。这种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刻画,使得王安石的形象不再遥不可及,而是变得亲切而真实。作者的语言也极具感染力,仿佛在娓娓道来一个古老的故事,时而激昂,时而低沉,时而又充满温情。这种叙事风格让阅读过程充满了一种沉浸感,我仿佛与王安石一同经历了他人生的起起伏伏,感受着他内心的跌宕。
评分评价一 初拿到《王安石传》,我本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史学著作,充斥着晦涩难懂的政策条文和年代考证。然而,翻开第一页,便被作者的笔触所吸引。这并非简单的生平梳理,而更像是一次与王安石跨越时空的对话。作者并未将他塑造成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而是深入挖掘了他作为一个普通人,在那个时代所经历的挣扎、困惑与坚持。我尤其喜欢作者对王安石早期仕途的描绘,那种初出茅庐的意气风发,面对现实的无奈,以及在理想与妥协之间摇摆的内心挣扎,被刻画得淋漓尽致。读到他因为变法的阻力而夜不能寐,为了国家的未来而焦头烂额的时候,我仿佛能感受到他内心的煎熬,那种“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决心,在字里行间跳跃。作者的叙述手法非常细腻,他善于捕捉人物的情感变化,通过对细节的描写,让王安石的形象更加立体和鲜活。他对于王安石诗词的引用也恰到好处,仿佛为人物的情感找到了最恰当的注脚,让我对这位大文豪、大改革家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一个历史人物的传记,更是一部关于勇气、智慧和信念的时代画卷。
评分评价五 这是一本让我读来颇为“痛快”的传记。不同于许多将历史人物“神化”或“妖化”的写法,《王安石传》展现的是一个复杂而真实的人。作者在梳理王安石政治生涯的同时,毫不回避地描写了他遭遇的阻碍、误解,甚至是失败。这种真实性,反而让我对王安石这个人产生了更大的敬意。我喜欢作者对变法过程中各种反对声音的细致描绘,以及王安石在巨大压力下如何坚持己见的具体展现。这种“反英雄”式的叙事,反而更能打动人心,让我看到了一个有缺点但依然伟大的灵魂。书中对于王安石诗文的穿插也并非是为了堆砌篇幅,而是恰到好处地烘托了他的情感和思想,让我仿佛能透过文字,听到他内心的呐喊和低语。这本书的结构也十分巧妙,叙事流畅,节奏明快,读起来引人入胜,一点也不会感到枯燥。它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任何一项伟大的改革,背后都凝聚着无数的汗水、智慧,甚至牺牲,而王安石,就是那个时代最杰出的代表之一。
评分评价二 我一直对北宋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充满好奇,尤其是王安石变法,那无疑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极具争议却又影响深远的变革。拿到《王安石传》后,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深入了解这位千古争议人物的真实面貌。令我惊喜的是,这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以一种近乎写实的手法,将我带入了那个波涛汹涌的政治漩涡之中。作者对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及其影响的阐述,条理清晰,逻辑严谨,但又不会显得生硬刻板。他深入浅出地解释了许多复杂的经济和政治概念,让我这个非专业读者也能轻松理解。更重要的是,作者在叙述中展现了一种客观的立场,既肯定了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进步,也毫不避讳地指出了其在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和不足。这种多维度的视角,使得我对王安石的评价不再是简单的“好”或“坏”,而是对其历史功过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特别欣赏作者对当时各方势力及其动机的分析,这种对复杂政治生态的细致描摹,让我对那个时代的权力斗争和思想交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评价四 《王安石传》给我的感觉,是一次对历史深度的挖掘,而非浅尝辄止的表面文章。作者在梳理王安石一生事迹的同时,更着力于探讨他思想的形成和演变,以及他对当时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我特别欣赏作者对王安石思想根源的追溯,他将王安石的政治理念与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的结合,以及他对现实问题的深刻洞察,都进行了有力的阐释。这种对人物内在精神世界的探索,让这本书具有了更强的学术价值和思想深度。作者对于史料的运用也十分严谨,他引用了大量的原始文献,并对这些文献进行了批判性的分析,使得书中的观点更具说服力。读这本书,我仿佛在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一同穿梭于历史的长河,探寻王安石这位伟大人物的精神世界。他不仅仅是一个变法者,更是一位思想家,一位在时代洪流中试图改变世界,并为此付出巨大努力的先行者。我对那个时代士大夫阶层的困境与追求,以及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责任感,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ok………………
评分ok………………
评分各方面都不错
评分各方面都不错
评分ok………………
评分各方面都不错
评分各方面都不错
评分好
评分ok………………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