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新雜環農藥:殺蟲劑殺菌劑除草劑這套書由二十餘位國內農藥領域一綫知名專傢編寫而成。集成瞭當前新雜環農藥領域的新研究進展,是我國一套有關雜環農藥的技術圖書。
●全麵、係統,信息量極大。
●這套書選用瞭國內外新材料和研究成果,為我國農藥理論研究的原始創新方麵提供瞭很重要的參考,對我國綠色農藥創製具有積極的參考價值。
內容簡介
《新雜環農藥:殺蟲劑+殺菌劑+除草劑(套裝共3冊)》各分冊內容如下:
●殺蟲劑:係統介紹瞭雜環類殺蟲劑的新研究進展,主要包括雜環類化閤物的閤成,不對稱閤成與分離,立體化學,天然産物,生物活性與作用機理,分子設計與構效關係,殘留與殘留免疫印記分析,代謝,劑型加工及抗性等。
●殺菌劑:係統介紹瞭雜環類殺菌劑的新研究進展,主要包括雜環類化閤物的閤成、波譜化學、立體化學、天然雜環化閤物、生物活性與構效關係、手性分離、殘留與代謝及作用機理等內容。
●除草劑:係統介紹瞭雜環類除草劑的新研究進展,主要包括各種雜環類化閤物的閤成、波譜化學、立體化學、天然雜環化閤物、生物活性與構效關係、手性分離、殘留與代謝及作用機理、抗性、加工等內容。
這套書可作為大專院校農藥學、精細化工、應用化學、植物保護、環境專業師生、科研院所研究工作者以及農業推廣部門及化工生産、農資經營單位人員的參考書。
內頁插圖
目錄
殺菌劑 目錄:第1章 三元雜環類殺菌劑
第2章 四元雜環類殺菌劑
第3章 五元雜環類殺菌劑
第4章 六元雜環類殺菌劑
第5章 苯並稠雜環類殺菌劑
第6章 稠雜環類殺菌劑
第7章 七元及以上雜環類殺菌劑
第8章 植物源雜環殺菌劑
第9章 新型雜環殺菌劑的波譜學特徵和構效關係
第10章 手性雜環殺菌劑立體化學和手性分離
第11章 雜環殺菌劑的殘留及分析方法
第12章 雜環類藥劑作用機理
第13章 雜環類殺菌劑植物體內代謝及非生物降解
第14章 雜環類殺菌劑劑型加工
除草劑 目錄:第1章 三元雜環類除草劑
第2章 四元雜環類除草劑
第3章 五元雜環類除草劑
第4章 六元雜環類除草劑
第5章 苯並稠環衍生物
第6章 稠雜環類除草劑
第7章 七元雜環類除草劑
第8章 手性雜環類除草劑
第9章 雜環類植物源除草劑
第10章 雜環類除草劑的生物活性與作用機理
第11章 雜環類除草劑分析方法研究進展
第12章 雜環類除草劑殘留分析
第13章 酶免疫技術在雜環類除草劑殘留分析中的應用
第14章 雜環類除草劑代謝及降解
第15章 雜環類除草劑劑型加工
第16章 雜草對雜環類除草劑的抗性
第17章 以乙酰羥酸閤成酶為靶標的除草劑
殺蟲劑 目錄:第1章 三元雜環類殺蟲劑
1.1含氮丙啶環類化閤物
1.2二氮丙啶類化閤物
1.3環硫乙烷類化閤物
1.4含環氧乙烷類化閤物
1.5結論與展望
第2章 四元雜環類殺蟲劑
2.1環氧丁烷類化閤物
2.2環硫丁烷類化閤物
2.31,3�捕�噻丁環類化閤物
2.4吖丁啶類化閤物
2.5結論與展望
第3章 五元雜環類殺蟲劑
3.1單雜原子五元雜環
3.1.1噻吩類化閤物
3.1.2呋喃類化閤物
3.1.3吡咯類化閤物
3.2多雜原子五元雜環
3.2.1噻唑類化閤物
3.2.2咪唑類化閤物
3.2.3 唑類化閤物
3.2.4異 唑類化閤物
3.2.5吡唑類化閤物
3.2.6噻二唑類化閤物
3.2.7 二唑類化閤物
3.2.81,2,4�踩�唑類化閤物
第4章 六元雜環類殺蟲劑
4.1單雜原子六元雜環
4.1.1吡啶類化閤物
4.1.2吡喃類化閤物
4.1.3噻喃類化閤物
4.2多雜原子六元雜環
4.2.1吡嗪類化閤物
4.2.2噠嗪(酮)類化閤物
4.2.3吩嗪類化閤物
4.2.4嘧啶類化閤物
4.2.5三嗪類化閤物
4.2.6 嗪類化閤物
4.2.7嗎啉類化閤物
第5章 苯並稠雜環類殺蟲劑
......
第6章 稠雜環類殺蟲劑
6.1噻唑並雜環類化閤物
6.2吡唑並雜環類化閤物
6.3嘧啶並雜環類化閤物
6.4吡啶並噻喃類化閤物
6.5天然産物類化閤物
6.6其他類化閤物
6.7結論與展望
第7章 七元及以上雜環類殺蟲劑
7.1含氮七元雜環類化閤物
7.2含硫七元雜環類化閤物
7.3大環內酯類化閤物
7.4大環內酰胺類化閤物
7.5結論與展望
第8章 手性雜環類殺蟲劑
8.1雜環手性化閤物
8.1.1含雜環的手性有機磷類化閤物
8.1.2含雜環的手性擬除蟲菊酯類化閤物
8.1.3生物來源的手性雜環類化閤物
8.1.4手性煙堿類化閤物
8.1.5其他手性雜環類化閤物
8.1.6結論與展望
8.2雜環殺蟲劑手性分離
8.2.1吡唑類化閤物
8.2.2 二嗪類化閤物
8.2.3噻唑類化閤物
8.2.4其他雜環類化閤物
8.2.5結論與展望
第9章 雜環類植物殺蟲劑
9.1含氮雜環植物殺蟲劑及殺蟲活性化閤物
9.1.1煙堿類
9.1.2魚尼丁類
9.1.3藜蘆堿
9.1.4苦參堿
9.1.5百部堿
9.1.6莨菪烷類生物堿
9.1.7馬錢子堿
9.1.8烏頭堿
9.1.9大環倍半萜吡啶生物堿
9.1.10蓖麻堿
9.1.11類糖生物堿
9.1.12吡咯雙烷生物堿
9.1.13呱啶生物堿
9.1.14白鮮堿
9.2含氧雜環植物殺蟲劑及殺蟲活性化閤物
9.2.1魚藤酮
9.2.2印楝素
9.2.3川楝素
9.2.4苦皮藤素
9.2.5茴蒿素
9.2.6異羊角拗苷
9.2.7蛇床子素
9.2.8狼毒素
9.2.9鬍椒酰胺類
9.2.10四氫呋喃脂肪酸內酯類
9.2.11苯並呋喃類
9.2.12鬼臼毒素類
9.2.13鬧羊花素類
9.2.14苦木素
9.2.15haedoxan A
9.2.16杠柳苷
9.2.17meliternatin
9.2.18含四甲基環己烯二酮結構的黃酮化閤物
9.3含硫雜環植物殺蟲劑
9.4結論與展望
第10章 雜環類昆蟲生長調節劑
10.1概述
10.2雜環類幾丁質閤成抑製劑
10.2.1幾丁質與幾丁質閤成抑製劑
10.2.2雜環類苯甲酰脲幾丁質閤成抑製劑
10.2.3其他雜環類幾丁質抑製劑
10.3雜環類保幼激素類似物
10.3.1保幼激素及其類似物
10.3.2含氧雜環保幼激素類似物
10.3.3含氮雜環保幼激素類似物
10.4雜環類蛻皮激素抑製劑
10.4.1蛻皮激素及其類似物
10.4.2商品化的雜環蛻皮激素類似物
10.4.3其他雜環蛻皮激素類似物
10.5其他雜環類昆蟲生長調節劑
10.6結論與展望
第11章 雜環殺蟲劑的生物活性與作用機理
11.1殺蟲劑生物測定方法
11.1.1新殺蟲劑篩選流程
11.1.2殺蟲劑生物測定試驗結果評價方法
11.1.3數據處理技術
11.1.4殺蟲劑生物活性篩選進展
11.2雜環殺蟲劑作用機理研究進展
11.2.1二甲酰胺類雜環殺蟲劑
11.2.2吡咯類殺蟲劑
11.2.3吡唑啉類殺蟲劑
11.2.4雙酰肼類殺蟲劑
11.2.5新煙堿類殺蟲劑
11.2.6幾丁質閤成抑製劑類殺蟲劑
11.2.7吡啶類殺蟲劑
11.2.8季酮酸類殺蟲劑
11.3結論與展望
第12章 雜環類殺蟲劑分析
12.1吡啶類殺蟲劑
12.2吡咯類殺蟲劑
12.3嘧啶類殺蟲劑
12.4吡唑類殺蟲劑
12.5酰肼類殺蟲劑
12.6煙堿類殺蟲劑
12.7 二嗪類殺蟲劑
12.8噻唑類殺蟲劑
12.9呋喃類殺蟲劑
12.10結論與展望
第13章 雜環殺蟲劑殘留分析
13.1煙堿類殺蟲劑
13.2吡嗪酮及其類似物
13.3吡唑類殺蟲劑
13.4 二嗪類殺蟲劑
13.5芳基吡咯類殺蟲劑
13.6農藥多殘留的檢測方法
13.7結論與展望
第14章 乙酰膽堿酯酶抑製劑的閤理設計
14.1AChE晶體結構
14.2AChE抑製劑類型
14.3AChE催化反應機理
14.4AChE抑製劑設計
14.4.1含他剋林結構的均二聚體(bis�瞭acrine)設計
14.4.2含他剋林結構的雜二聚體設計
14.4.3含石杉堿甲(huperzine,Hup)結構的二聚體設計
14.4.4含加蘭他敏結構的抑製劑設計
14.4.5離子型抑製劑設計
14.4.6其他類抑製劑設計
14.5結論與展望
第15章 免疫分析方法及其在雜環殺蟲劑殘留分析中的應用
第16章 雜環類殺蟲劑代謝
第17章 雜環類殺蟲劑劑型加工
17.1懸浮劑
17.2微乳劑
17.3水乳劑
17.4水分散性粒劑
17.5結論與展望
第18章 害蟲對雜環類殺蟲劑的抗性
18.1苯基吡唑類殺蟲劑--氟蟲腈
18.1.1害蟲對氟蟲腈的抗性概況
18.1.2害蟲對氟蟲腈的交互抗性
18.1.3害蟲對氟蟲腈的抗性機理
18.1.4害蟲對氟蟲腈的耐藥性遺傳
18.1.5結論與展望
18.2新煙堿類殺蟲劑
18.2.1害蟲對新煙堿類殺蟲劑的抗性概況
18.2.2害蟲對新煙堿類殺蟲劑的交互抗性
18.2.3害蟲對新煙堿類殺蟲劑的抗性遺傳
18.2.4害蟲對新煙堿類殺蟲劑的抗性機理
18.2.5害蟲對新煙堿類殺蟲劑的抗性治理
18.3大環內酯類殺蟲劑--阿維菌素
18.3.1害蟲對阿維菌素的抗性概況
18.3.2害蟲對阿維菌素的抗性適閤度
18.3.3害蟲對阿維菌素的抗性遺傳
18.3.4害蟲對阿維菌素的抗性機理
18.3.5害蟲對阿維菌素的抗性治理
18.4苯甲酰基脲類殺蟲劑
18.4.1害蟲對苯甲酰基脲類殺蟲劑的抗性概況
18.4.2害蟲對苯甲酰基脲類殺蟲劑的交互抗性
18.4.3害蟲對苯甲酰基脲類殺蟲劑的抗性機製
18.5取代芳基吡咯類殺蟲劑--蟲蟎腈
18.5.1害蟲對蟲蟎腈的抗性概況和交互抗性
18.5.2害蟲對蟲蟎腈的抗性遺傳和抗性機理
18.5.3害蟲對蟲蟎腈的抗性治理
18.6新型大環內酯類殺蟲劑--多殺菌素
18.6.1害蟲對多殺菌素的抗性概況
18.6.2害蟲對多殺菌素的交互抗性
18.6.3害蟲對多殺菌素的抗性機理
18.6.4害蟲對多殺菌素的抗性治理
18.7二嗪類殺蟲劑--茚蟲威
18.7.1害蟲對茚蟲威的抗性概況
18.7.2害蟲對茚蟲威的交互抗性
18.7.3害蟲對茚蟲威的抗性機理及抗性遺傳
18.8害蟲對吡蚜酮的抗性
18.9害蟲對氟蟲酰胺和氯蟲苯甲酰胺的抗性
前言/序言
《農藥化學手冊:精準防控,綠色增效》 (套裝共3冊) 第一冊:殺蟲劑與害蟲綜閤治理 本冊係統性地介紹瞭現代殺蟲劑的科學體係,為讀者呈現瞭一幅關於如何有效、精準、安全地控製農業害蟲的全麵圖景。我們深入剖析瞭不同殺蟲劑的作用機製,從神經毒劑、生長調節劑到生物殺蟲劑,逐一闡釋其化學結構、理化性質、作用靶點以及在防治不同類型害蟲時的獨特優勢。內容涵蓋瞭有機磷類、氨基甲酸酯類、擬除蟲菊酯類、新煙堿類等經典殺蟲劑的最新進展,同時也重點關注瞭綠色、低毒、高效的新型殺蟲劑,如雙酰胺類、吡啶類、昆蟲生長抑製劑等,並對它們的研發趨勢進行瞭前瞻性探討。 除瞭深入的化學物質介紹,本冊更強調“綜閤治理”的理念。我們將殺蟲劑的使用置於整個害蟲管理策略之中,詳細闡述瞭如何結閤生物防治、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等多種手段,形成協同效應。內容包括: 害蟲發生規律與監測技術: 詳細介紹常見農業害蟲的發生規律、生活史特點,以及現代化的監測方法,如誘蟲燈、性誘劑、食誘劑、田間普查等,為精準施藥提供科學依據。 抗性治理與延緩策略: 深入分析害蟲抗藥性的産生機製,提供有效的抗性治理方案,包括輪換用藥、混用、不同作用機製殺蟲劑的交替使用等,確保藥效的持久性。 劑型選擇與施藥技術: 詳細介紹各種殺蟲劑劑型的特點、適用範圍以及最佳施藥時機和方法。例如,水乳劑、懸浮劑、顆粒劑、微膠囊劑等在不同作物和環境下的應用技巧,以及無人機施藥、土壤處理、莖葉噴霧等先進施藥技術的應用指南。 綠色殺蟲技術與生物農藥: 重點介紹環境友好型殺蟲技術,包括蘇雲金杆菌(Bt)係列、昆蟲病原真菌、病毒、昆蟲信息素等生物殺蟲劑的應用,以及利用植物提取物等天然物質開發殺蟲劑的進展。 農藥安全使用與殘留分析: 強調農藥安全使用規範,包括個體防護、環境安全、人畜安全等。同時,介紹農藥殘留的檢測技術和方法,以及如何科學閤理地使用農藥,保障食品安全和生態環境。 特定作物害蟲防治實例: 結閤我國主要農作物,如水稻、小麥、玉米、棉花、蔬菜、果樹等,列舉典型的害蟲及其防治方案,提供切實可行的實踐指導。 本冊旨在為廣大農業科研人員、植保技術推廣人員、農藥生産和經營者以及有識之士,提供一份既有深度又有廣度的殺蟲劑知識寶典,助力實現高效、經濟、環保的害蟲防控目標。 第二冊:殺菌劑與植物病害綠色防控 本冊聚焦於現代殺菌劑的研究、應用及其在植物病害綠色防控中的核心作用。我們係統地梳理瞭各類殺菌劑的化學分類、作用機理、藥效特點和應用範圍,為讀者構建瞭一個全麵而深入的植物病害防治知識體係。內容涵蓋瞭傳統的保護性殺菌劑和滲透性殺菌劑,如銅製劑、硫磺類、代森錳鋅、百菌清、多菌靈等,並對其最新發展和改進進行瞭詳細闡述。 同時,本冊將前沿的研發動態與實際應用緊密結閤,重點介紹瞭: 新型殺菌劑的開發與應用: 深入探討瞭具有高效、低毒、廣譜、內吸傳導性強等優良特性的新型殺菌劑,如甲氧基丙烯酸酯類(strobilurins)、三唑類(triazoles)、琥珀酸脫氫酶抑製劑(SDHIs)、苯酰胺類(phenylamides)等,並分析瞭其在防治白粉病、霜黴病、灰黴病、銹病、疫病等重大病害中的關鍵作用。 殺菌劑的作用機製與抗病性管理: 詳細解析瞭不同類彆殺菌劑的作用靶點,如呼吸鏈抑製、甾醇閤成抑製、細胞壁閤成抑製等,並強調瞭理解作用機製對於製定科學用藥方案和延緩病原菌抗藥性産生的重要性。內容包括抗性監測、抗性風險評估以及綜閤抗性管理策略。 綠色殺菌技術與生物防治: 積極倡導和推廣綠色、生態的植物病害防控理念。本冊詳細介紹瞭生物殺菌劑的研究與應用,包括枯草芽孢杆菌、木黴菌、拮抗微生物等生物製劑,以及植物源殺菌劑(如印楝素、大蒜素等)在病害治理中的潛力。 劑型創新與施藥技術: 探討瞭殺菌劑劑型的發展趨勢,如微膠囊、納米劑型等,及其在提高藥效、減少環境汙染方麵的優勢。同時,介紹瞭針對不同作物和病害的精準施藥技術,如葉麵噴霧、種子處理、土壤消毒、穴施等,並關注瞭現代化植保機械,如高杆作物噴霧器、無人機噴灑等在病害防控中的應用。 病害診斷與預測預報: 闡述瞭常見植物病害的發生規律、癥狀錶現以及科學的診斷方法。本冊還介紹瞭病害預測預報技術,包括氣象條件、病原菌監測、作物長勢分析等,為防治決策提供科學支持。 特定作物病害防治策略: 結閤我國主要糧食作物(如水稻、小麥、玉米)、經濟作物(如棉花、大豆、油菜)、蔬菜、果樹、茶葉等,提供瞭詳細的病害發生情況、主要病害及其綜閤防治方案,突齣綠色防控與化學防治的有機結閤。 農藥安全使用與環境影響評估: 強調殺菌劑的安全使用原則,包括閤理用量、安全間隔期、農藥廢棄物處理等,並探討瞭殺菌劑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及其生態毒理學評估,引導讀者樹立可持續的植保理念。 本冊的目標是為農技人員、科研工作者、農藥企業以及廣大生産者提供一份權威、實用、前瞻性的殺菌劑知識和病害綠色防控指南,助力實現病害的有效控製,保障作物産量和品質,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第三冊:除草劑與雜草科學管理 本冊係統性地介紹瞭現代除草劑的分類、作用機理、應用策略以及科學的雜草管理技術,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套高效、經濟、環境友好的雜草控製解決方案。內容涵蓋瞭從選擇性除草劑到非選擇性除草劑,從觸殺型到內吸傳導型,以及針對不同作物和不同雜草的各類除草劑。 我們深入剖析瞭各類除草劑的化學結構、理化性質、作用機製,以及其在不同土壤類型、氣候條件下的錶現。本冊重點介紹瞭: 經典與新型除草劑的研發進展: 詳細闡述瞭磺酰脲類、咪唑啉酮類、三嗪類、二苯醚類、草甘膦等經典除草劑的應用特點和更新換代。同時,重點關注瞭如芳氧苯氧基丙酸酯類(FOPs)、環二酮類(diones)、HPPD抑製劑、ALS抑製劑等新型高效、低毒、環境友好型除草劑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應用前景。 除草劑的作用機理與抗性管理: 深入講解瞭不同除草劑對植物生長發育關鍵生理生化過程的乾擾機製,如光閤作用抑製、氨基酸閤成抑製、脂肪酸閤成抑製、色素閤成抑製等。特彆強調瞭理解作用機理對於製定科學的除草劑使用方案、避免藥害以及有效管理雜草抗藥性的重要性。本冊提供瞭關於雜草抗性監測、原因分析以及綜閤抗性管理策略的詳細指導。 除草劑劑型選擇與精準施藥技術: 詳細介紹瞭各種除草劑劑型的特點、優點及其適用範圍,如水溶性顆粒劑(WG)、懸浮劑(SC)、乳油(EC)、可濕性粉劑(WP)等。本冊還聚焦於精準施藥技術,包括不同作物(如水稻、小麥、玉米、大豆、棉花、果園、茶園等)的最佳施藥時期、劑量、噴霧方法,以及如何利用現代化植保機械(如自走式噴杆噴霧機、無人機)實現高效、均勻、準確的除草劑應用。 科學雜草管理策略: 強調“綜閤雜草管理”(IWM)的理念,將化學除草劑的應用置於更廣闊的農業生産背景下。內容包括: 農業防治: 輪作、間作套種、覆蓋栽培、耕作技術等。 物理防治: 機械除草、火燒、覆蓋物等。 生物防治: 利用微生物或昆蟲控製雜草(介紹其研究進展和應用潛力)。 輪作與抗性雜草管理: 通過作物輪作來改變土壤環境,抑製特定雜草的發生,同時結閤不同作用機製的除草劑進行交替使用,有效延緩和剋服雜草抗性。 特定作物雜草防除實例: 結閤我國主要農作物,如水稻田、小麥田、玉米田、大豆田、棉田、蔬菜地、果園、茶園等,詳細分析瞭不同作物生長階段的主要雜草種類、發生特點,並提供瞭針對性的化學除草劑選擇、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項,以及與農業防治措施的有機結閤。 農藥安全使用與環境友好: 突齣強調除草劑的安全使用規範,包括人畜安全、環境安全(如避免對非靶標作物造成藥害、保護水體環境等),以及農藥廢棄物的妥善處理。本冊還探討瞭除草劑的環境歸趨、降解途徑及其對生態係統的潛在影響,引導讀者負責任地使用除草劑,實現可持續農業。 本冊旨在為廣大農業科研人員、植保技術推廣者、農藥生産和使用者、以及關注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讀者,提供一份權威、實用、具有前瞻性的除草劑知識和雜草科學管理指南,助力實現精準、高效、經濟、環保的雜草控製,從而提高作物産量和品質,保障農業生産的穩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