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杂环农药: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套装共3册)

新杂环农药: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套装共3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宋宝安,天剑 等 编
图书标签:
  • 农药
  • 杀虫剂
  • 杀菌剂
  • 除草剂
  • 杂环化合物
  • 农药合成
  • 农药研究
  • 农业科技
  • 植物保护
  • 农药应用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00243A
版次:1
商品编码:11666678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584
套装数量: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新杂环农药: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这套书由二十余位国内农药领域一线知名专家编写而成。集成了当前新杂环农药领域的新研究进展,是我国一套有关杂环农药的技术图书。
  ●全面、系统,信息量极大。
  ●这套书选用了国内外新材料和研究成果,为我国农药理论研究的原始创新方面提供了很重要的参考,对我国绿色农药创制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

内容简介

  《新杂环农药: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套装共3册)》各分册内容如下:
  ●杀虫剂:系统介绍了杂环类杀虫剂的新研究进展,主要包括杂环类化合物的合成,不对称合成与分离,立体化学,天然产物,生物活性与作用机理,分子设计与构效关系,残留与残留免疫印记分析,代谢,剂型加工及抗性等。
  ●杀菌剂:系统介绍了杂环类杀菌剂的新研究进展,主要包括杂环类化合物的合成、波谱化学、立体化学、天然杂环化合物、生物活性与构效关系、手性分离、残留与代谢及作用机理等内容。
  ●除草剂:系统介绍了杂环类除草剂的新研究进展,主要包括各种杂环类化合物的合成、波谱化学、立体化学、天然杂环化合物、生物活性与构效关系、手性分离、残留与代谢及作用机理、抗性、加工等内容。
  这套书可作为大专院校农药学、精细化工、应用化学、植物保护、环境专业师生、科研院所研究工作者以及农业推广部门及化工生产、农资经营单位人员的参考书。

内页插图

目录

杀菌剂 目录:
第1章 三元杂环类杀菌剂
第2章 四元杂环类杀菌剂
第3章 五元杂环类杀菌剂
第4章 六元杂环类杀菌剂
第5章 苯并稠杂环类杀菌剂
第6章 稠杂环类杀菌剂
第7章 七元及以上杂环类杀菌剂
第8章 植物源杂环杀菌剂
第9章 新型杂环杀菌剂的波谱学特征和构效关系
第10章 手性杂环杀菌剂立体化学和手性分离
第11章 杂环杀菌剂的残留及分析方法
第12章 杂环类药剂作用机理
第13章 杂环类杀菌剂植物体内代谢及非生物降解
第14章 杂环类杀菌剂剂型加工

除草剂 目录:
第1章 三元杂环类除草剂
第2章 四元杂环类除草剂
第3章 五元杂环类除草剂
第4章 六元杂环类除草剂
第5章 苯并稠环衍生物
第6章 稠杂环类除草剂
第7章 七元杂环类除草剂
第8章 手性杂环类除草剂
第9章 杂环类植物源除草剂
第10章 杂环类除草剂的生物活性与作用机理
第11章 杂环类除草剂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第12章 杂环类除草剂残留分析
第13章 酶免疫技术在杂环类除草剂残留分析中的应用
第14章 杂环类除草剂代谢及降解
第15章 杂环类除草剂剂型加工
第16章 杂草对杂环类除草剂的抗性
第17章 以乙酰羟酸合成酶为靶标的除草剂

杀虫剂 目录:
第1章 三元杂环类杀虫剂
1.1含氮丙啶环类化合物
1.2二氮丙啶类化合物
1.3环硫乙烷类化合物
1.4含环氧乙烷类化合物
1.5结论与展望
第2章 四元杂环类杀虫剂
2.1环氧丁烷类化合物
2.2环硫丁烷类化合物
2.31,3�捕�噻丁环类化合物
2.4吖丁啶类化合物
2.5结论与展望
第3章 五元杂环类杀虫剂
3.1单杂原子五元杂环
3.1.1噻吩类化合物
3.1.2呋喃类化合物
3.1.3吡咯类化合物
3.2多杂原子五元杂环
3.2.1噻唑类化合物
3.2.2咪唑类化合物
3.2.3 唑类化合物
3.2.4异 唑类化合物
3.2.5吡唑类化合物
3.2.6噻二唑类化合物
3.2.7 二唑类化合物
3.2.81,2,4�踩�唑类化合物
第4章 六元杂环类杀虫剂
4.1单杂原子六元杂环
4.1.1吡啶类化合物
4.1.2吡喃类化合物
4.1.3噻喃类化合物
4.2多杂原子六元杂环
4.2.1吡嗪类化合物
4.2.2哒嗪(酮)类化合物
4.2.3吩嗪类化合物
4.2.4嘧啶类化合物
4.2.5三嗪类化合物
4.2.6 嗪类化合物
4.2.7吗啉类化合物
第5章 苯并稠杂环类杀虫剂
......
第6章 稠杂环类杀虫剂
6.1噻唑并杂环类化合物
6.2吡唑并杂环类化合物
6.3嘧啶并杂环类化合物
6.4吡啶并噻喃类化合物
6.5天然产物类化合物
6.6其他类化合物
6.7结论与展望
第7章 七元及以上杂环类杀虫剂
7.1含氮七元杂环类化合物
7.2含硫七元杂环类化合物
7.3大环内酯类化合物
7.4大环内酰胺类化合物
7.5结论与展望
第8章 手性杂环类杀虫剂
8.1杂环手性化合物
8.1.1含杂环的手性有机磷类化合物
8.1.2含杂环的手性拟除虫菊酯类化合物
8.1.3生物来源的手性杂环类化合物
8.1.4手性烟碱类化合物
8.1.5其他手性杂环类化合物
8.1.6结论与展望
8.2杂环杀虫剂手性分离
8.2.1吡唑类化合物
8.2.2 二嗪类化合物
8.2.3噻唑类化合物
8.2.4其他杂环类化合物
8.2.5结论与展望
第9章 杂环类植物杀虫剂
9.1含氮杂环植物杀虫剂及杀虫活性化合物
9.1.1烟碱类
9.1.2鱼尼丁类
9.1.3藜芦碱
9.1.4苦参碱
9.1.5百部碱
9.1.6莨菪烷类生物碱
9.1.7马钱子碱
9.1.8乌头碱
9.1.9大环倍半萜吡啶生物碱
9.1.10蓖麻碱
9.1.11类糖生物碱
9.1.12吡咯双烷生物碱
9.1.13哌啶生物碱
9.1.14白鲜碱
9.2含氧杂环植物杀虫剂及杀虫活性化合物
9.2.1鱼藤酮
9.2.2印楝素
9.2.3川楝素
9.2.4苦皮藤素
9.2.5茴蒿素
9.2.6异羊角拗苷
9.2.7蛇床子素
9.2.8狼毒素
9.2.9胡椒酰胺类
9.2.10四氢呋喃脂肪酸内酯类
9.2.11苯并呋喃类
9.2.12鬼臼毒素类
9.2.13闹羊花素类
9.2.14苦木素
9.2.15haedoxan A
9.2.16杠柳苷
9.2.17meliternatin
9.2.18含四甲基环己烯二酮结构的黄酮化合物
9.3含硫杂环植物杀虫剂
9.4结论与展望
第10章 杂环类昆虫生长调节剂
10.1概述
10.2杂环类几丁质合成抑制剂
10.2.1几丁质与几丁质合成抑制剂
10.2.2杂环类苯甲酰脲几丁质合成抑制剂
10.2.3其他杂环类几丁质抑制剂
10.3杂环类保幼激素类似物
10.3.1保幼激素及其类似物
10.3.2含氧杂环保幼激素类似物
10.3.3含氮杂环保幼激素类似物
10.4杂环类蜕皮激素抑制剂
10.4.1蜕皮激素及其类似物
10.4.2商品化的杂环蜕皮激素类似物
10.4.3其他杂环蜕皮激素类似物
10.5其他杂环类昆虫生长调节剂
10.6结论与展望
第11章 杂环杀虫剂的生物活性与作用机理
11.1杀虫剂生物测定方法
11.1.1新杀虫剂筛选流程
11.1.2杀虫剂生物测定试验结果评价方法
11.1.3数据处理技术
11.1.4杀虫剂生物活性筛选进展
11.2杂环杀虫剂作用机理研究进展
11.2.1二甲酰胺类杂环杀虫剂
11.2.2吡咯类杀虫剂
11.2.3吡唑啉类杀虫剂
11.2.4双酰肼类杀虫剂
11.2.5新烟碱类杀虫剂
11.2.6几丁质合成抑制剂类杀虫剂
11.2.7吡啶类杀虫剂
11.2.8季酮酸类杀虫剂
11.3结论与展望
第12章 杂环类杀虫剂分析
12.1吡啶类杀虫剂
12.2吡咯类杀虫剂
12.3嘧啶类杀虫剂
12.4吡唑类杀虫剂
12.5酰肼类杀虫剂
12.6烟碱类杀虫剂
12.7 二嗪类杀虫剂
12.8噻唑类杀虫剂
12.9呋喃类杀虫剂
12.10结论与展望
第13章 杂环杀虫剂残留分析
13.1烟碱类杀虫剂
13.2吡嗪酮及其类似物
13.3吡唑类杀虫剂
13.4 二嗪类杀虫剂
13.5芳基吡咯类杀虫剂
13.6农药多残留的检测方法
13.7结论与展望
第14章 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的合理设计
14.1AChE晶体结构
14.2AChE抑制剂类型
14.3AChE催化反应机理
14.4AChE抑制剂设计
14.4.1含他克林结构的均二聚体(bis�瞭acrine)设计
14.4.2含他克林结构的杂二聚体设计
14.4.3含石杉碱甲(huperzine,Hup)结构的二聚体设计
14.4.4含加兰他敏结构的抑制剂设计
14.4.5离子型抑制剂设计
14.4.6其他类抑制剂设计
14.5结论与展望
第15章 免疫分析方法及其在杂环杀虫剂残留分析中的应用
第16章 杂环类杀虫剂代谢
第17章 杂环类杀虫剂剂型加工
17.1悬浮剂
17.2微乳剂
17.3水乳剂
17.4水分散性粒剂
17.5结论与展望
第18章 害虫对杂环类杀虫剂的抗性
18.1苯基吡唑类杀虫剂--氟虫腈
18.1.1害虫对氟虫腈的抗性概况
18.1.2害虫对氟虫腈的交互抗性
18.1.3害虫对氟虫腈的抗性机理
18.1.4害虫对氟虫腈的耐药性遗传
18.1.5结论与展望
18.2新烟碱类杀虫剂
18.2.1害虫对新烟碱类杀虫剂的抗性概况
18.2.2害虫对新烟碱类杀虫剂的交互抗性
18.2.3害虫对新烟碱类杀虫剂的抗性遗传
18.2.4害虫对新烟碱类杀虫剂的抗性机理
18.2.5害虫对新烟碱类杀虫剂的抗性治理
18.3大环内酯类杀虫剂--阿维菌素
18.3.1害虫对阿维菌素的抗性概况
18.3.2害虫对阿维菌素的抗性适合度
18.3.3害虫对阿维菌素的抗性遗传
18.3.4害虫对阿维菌素的抗性机理
18.3.5害虫对阿维菌素的抗性治理
18.4苯甲酰基脲类杀虫剂
18.4.1害虫对苯甲酰基脲类杀虫剂的抗性概况
18.4.2害虫对苯甲酰基脲类杀虫剂的交互抗性
18.4.3害虫对苯甲酰基脲类杀虫剂的抗性机制
18.5取代芳基吡咯类杀虫剂--虫螨腈
18.5.1害虫对虫螨腈的抗性概况和交互抗性
18.5.2害虫对虫螨腈的抗性遗传和抗性机理
18.5.3害虫对虫螨腈的抗性治理
18.6新型大环内酯类杀虫剂--多杀菌素
18.6.1害虫对多杀菌素的抗性概况
18.6.2害虫对多杀菌素的交互抗性
18.6.3害虫对多杀菌素的抗性机理
18.6.4害虫对多杀菌素的抗性治理
18.7二嗪类杀虫剂--茚虫威
18.7.1害虫对茚虫威的抗性概况
18.7.2害虫对茚虫威的交互抗性
18.7.3害虫对茚虫威的抗性机理及抗性遗传
18.8害虫对吡蚜酮的抗性
18.9害虫对氟虫酰胺和氯虫苯甲酰胺的抗性







前言/序言


《农药化学手册:精准防控,绿色增效》 (套装共3册) 第一册:杀虫剂与害虫综合治理 本册系统性地介绍了现代杀虫剂的科学体系,为读者呈现了一幅关于如何有效、精准、安全地控制农业害虫的全面图景。我们深入剖析了不同杀虫剂的作用机制,从神经毒剂、生长调节剂到生物杀虫剂,逐一阐释其化学结构、理化性质、作用靶点以及在防治不同类型害虫时的独特优势。内容涵盖了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拟除虫菊酯类、新烟碱类等经典杀虫剂的最新进展,同时也重点关注了绿色、低毒、高效的新型杀虫剂,如双酰胺类、吡啶类、昆虫生长抑制剂等,并对它们的研发趋势进行了前瞻性探讨。 除了深入的化学物质介绍,本册更强调“综合治理”的理念。我们将杀虫剂的使用置于整个害虫管理策略之中,详细阐述了如何结合生物防治、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等多种手段,形成协同效应。内容包括: 害虫发生规律与监测技术: 详细介绍常见农业害虫的发生规律、生活史特点,以及现代化的监测方法,如诱虫灯、性诱剂、食诱剂、田间普查等,为精准施药提供科学依据。 抗性治理与延缓策略: 深入分析害虫抗药性的产生机制,提供有效的抗性治理方案,包括轮换用药、混用、不同作用机制杀虫剂的交替使用等,确保药效的持久性。 剂型选择与施药技术: 详细介绍各种杀虫剂剂型的特点、适用范围以及最佳施药时机和方法。例如,水乳剂、悬浮剂、颗粒剂、微胶囊剂等在不同作物和环境下的应用技巧,以及无人机施药、土壤处理、茎叶喷雾等先进施药技术的应用指南。 绿色杀虫技术与生物农药: 重点介绍环境友好型杀虫技术,包括苏云金杆菌(Bt)系列、昆虫病原真菌、病毒、昆虫信息素等生物杀虫剂的应用,以及利用植物提取物等天然物质开发杀虫剂的进展。 农药安全使用与残留分析: 强调农药安全使用规范,包括个体防护、环境安全、人畜安全等。同时,介绍农药残留的检测技术和方法,以及如何科学合理地使用农药,保障食品安全和生态环境。 特定作物害虫防治实例: 结合我国主要农作物,如水稻、小麦、玉米、棉花、蔬菜、果树等,列举典型的害虫及其防治方案,提供切实可行的实践指导。 本册旨在为广大农业科研人员、植保技术推广人员、农药生产和经营者以及有识之士,提供一份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杀虫剂知识宝典,助力实现高效、经济、环保的害虫防控目标。 第二册:杀菌剂与植物病害绿色防控 本册聚焦于现代杀菌剂的研究、应用及其在植物病害绿色防控中的核心作用。我们系统地梳理了各类杀菌剂的化学分类、作用机理、药效特点和应用范围,为读者构建了一个全面而深入的植物病害防治知识体系。内容涵盖了传统的保护性杀菌剂和渗透性杀菌剂,如铜制剂、硫磺类、代森锰锌、百菌清、多菌灵等,并对其最新发展和改进进行了详细阐述。 同时,本册将前沿的研发动态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重点介绍了: 新型杀菌剂的开发与应用: 深入探讨了具有高效、低毒、广谱、内吸传导性强等优良特性的新型杀菌剂,如甲氧基丙烯酸酯类(strobilurins)、三唑类(triazoles)、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SDHIs)、苯酰胺类(phenylamides)等,并分析了其在防治白粉病、霜霉病、灰霉病、锈病、疫病等重大病害中的关键作用。 杀菌剂的作用机制与抗病性管理: 详细解析了不同类别杀菌剂的作用靶点,如呼吸链抑制、甾醇合成抑制、细胞壁合成抑制等,并强调了理解作用机制对于制定科学用药方案和延缓病原菌抗药性产生的重要性。内容包括抗性监测、抗性风险评估以及综合抗性管理策略。 绿色杀菌技术与生物防治: 积极倡导和推广绿色、生态的植物病害防控理念。本册详细介绍了生物杀菌剂的研究与应用,包括枯草芽孢杆菌、木霉菌、拮抗微生物等生物制剂,以及植物源杀菌剂(如印楝素、大蒜素等)在病害治理中的潜力。 剂型创新与施药技术: 探讨了杀菌剂剂型的发展趋势,如微胶囊、纳米剂型等,及其在提高药效、减少环境污染方面的优势。同时,介绍了针对不同作物和病害的精准施药技术,如叶面喷雾、种子处理、土壤消毒、穴施等,并关注了现代化植保机械,如高杆作物喷雾器、无人机喷洒等在病害防控中的应用。 病害诊断与预测预报: 阐述了常见植物病害的发生规律、症状表现以及科学的诊断方法。本册还介绍了病害预测预报技术,包括气象条件、病原菌监测、作物长势分析等,为防治决策提供科学支持。 特定作物病害防治策略: 结合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如水稻、小麦、玉米)、经济作物(如棉花、大豆、油菜)、蔬菜、果树、茶叶等,提供了详细的病害发生情况、主要病害及其综合防治方案,突出绿色防控与化学防治的有机结合。 农药安全使用与环境影响评估: 强调杀菌剂的安全使用原则,包括合理用量、安全间隔期、农药废弃物处理等,并探讨了杀菌剂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生态毒理学评估,引导读者树立可持续的植保理念。 本册的目标是为农技人员、科研工作者、农药企业以及广大生产者提供一份权威、实用、前瞻性的杀菌剂知识和病害绿色防控指南,助力实现病害的有效控制,保障作物产量和品质,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册:除草剂与杂草科学管理 本册系统性地介绍了现代除草剂的分类、作用机理、应用策略以及科学的杂草管理技术,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套高效、经济、环境友好的杂草控制解决方案。内容涵盖了从选择性除草剂到非选择性除草剂,从触杀型到内吸传导型,以及针对不同作物和不同杂草的各类除草剂。 我们深入剖析了各类除草剂的化学结构、理化性质、作用机制,以及其在不同土壤类型、气候条件下的表现。本册重点介绍了: 经典与新型除草剂的研发进展: 详细阐述了磺酰脲类、咪唑啉酮类、三嗪类、二苯醚类、草甘膦等经典除草剂的应用特点和更新换代。同时,重点关注了如芳氧苯氧基丙酸酯类(FOPs)、环二酮类(diones)、HPPD抑制剂、ALS抑制剂等新型高效、低毒、环境友好型除草剂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应用前景。 除草剂的作用机理与抗性管理: 深入讲解了不同除草剂对植物生长发育关键生理生化过程的干扰机制,如光合作用抑制、氨基酸合成抑制、脂肪酸合成抑制、色素合成抑制等。特别强调了理解作用机理对于制定科学的除草剂使用方案、避免药害以及有效管理杂草抗药性的重要性。本册提供了关于杂草抗性监测、原因分析以及综合抗性管理策略的详细指导。 除草剂剂型选择与精准施药技术: 详细介绍了各种除草剂剂型的特点、优点及其适用范围,如水溶性颗粒剂(WG)、悬浮剂(SC)、乳油(EC)、可湿性粉剂(WP)等。本册还聚焦于精准施药技术,包括不同作物(如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棉花、果园、茶园等)的最佳施药时期、剂量、喷雾方法,以及如何利用现代化植保机械(如自走式喷杆喷雾机、无人机)实现高效、均匀、准确的除草剂应用。 科学杂草管理策略: 强调“综合杂草管理”(IWM)的理念,将化学除草剂的应用置于更广阔的农业生产背景下。内容包括: 农业防治: 轮作、间作套种、覆盖栽培、耕作技术等。 物理防治: 机械除草、火烧、覆盖物等。 生物防治: 利用微生物或昆虫控制杂草(介绍其研究进展和应用潜力)。 轮作与抗性杂草管理: 通过作物轮作来改变土壤环境,抑制特定杂草的发生,同时结合不同作用机制的除草剂进行交替使用,有效延缓和克服杂草抗性。 特定作物杂草防除实例: 结合我国主要农作物,如水稻田、小麦田、玉米田、大豆田、棉田、蔬菜地、果园、茶园等,详细分析了不同作物生长阶段的主要杂草种类、发生特点,并提供了针对性的化学除草剂选择、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以及与农业防治措施的有机结合。 农药安全使用与环境友好: 突出强调除草剂的安全使用规范,包括人畜安全、环境安全(如避免对非靶标作物造成药害、保护水体环境等),以及农药废弃物的妥善处理。本册还探讨了除草剂的环境归趋、降解途径及其对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引导读者负责任地使用除草剂,实现可持续农业。 本册旨在为广大农业科研人员、植保技术推广者、农药生产和使用者、以及关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读者,提供一份权威、实用、具有前瞻性的除草剂知识和杂草科学管理指南,助力实现精准、高效、经济、环保的杂草控制,从而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保障农业生产的稳健发展。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尝试用不同的检索方式来查阅这套书中的信息,发现其索引和目录系统的构建非常人性化,体现了编者对用户需求的深刻理解。对于那些需要快速定位特定杂环母核的专业人士来说,按化学骨架分类的章节组织非常高效。而对于初次接触某一领域的新手研究员,书中在每个主要章节开篇提供的“历史沿革与关键突破”概述,起到了极好的导航作用,快速勾勒出该领域的知识脉络和研究热点。而且,书中对化学命名和结构绘图的标准性也值得称赞,确保了跨国合作或文献引用时的准确无误。我对比了手边其他几本相关的综述集,这套书在信息的时效性和详尽程度的平衡上做得尤为出色,没有为了追求“新”而牺牲基础知识的严密性,也没有因为追求严密而落后于最新的市场动态。它成功地搭建了一个从基础化学原理到尖端应用实践的无缝连接通道。

评分

说实话,我最初对这套书抱持着一种“专业资料堆砌”的预期,毕竟“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这个涵盖面实在太广,担心内容会过于泛泛而谈,无法深入。然而,实际阅读体验完全打破了我的固有印象。它在深度挖掘特定类目农药的结构-活性关系(SAR)时,展现出了令人印象深刻的系统性和穿透力。例如,在讨论吡唑类化合物时,书中不仅罗列了已上市的产品,还详细分析了早期被淘汰的或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的类似物,并用图表清晰地对比了不同取代基对靶标蛋白结合亲和力的影响。这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叙述方式,对于我进行新化合物筛选和优化设计至关重要。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专利文献的引用非常及时和精准,很多是近五年的最新成果,这保证了内容的领先性。它不像某些教科书那样“滞后于时代”,更像是一部紧跟行业前沿的研发手册。这套书绝不是简单的知识搬运工,它提供的是一套解决问题的思维框架。

评分

这套书的编纂逻辑和行文风格,让我体会到了一种跨学科融合的严谨态度。它不仅仅是纯粹的有机合成化学手册,更像是一部结合了毒理学、代谢动力学和环境科学的综合性参考指南。从一个化学结构出发,作者能够流畅地引导读者进入到生物靶点作用机制的解析,然后迅速过渡到动物体内外的代谢转化路径分析。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代谢稳定性”和“环境归趋”这部分内容的深度。举例来说,对于某一类特定的除草剂结构,书中详细列举了土壤微生物降解的酶系,并对比了不同取代基如何影响其在水体中的水解速率,这种多维度、全生命周期的审视,体现了现代农药研发的科学高度——即必须兼顾功效与生态安全。这种全面的视角,使得我对每一个新结构都有了更立体的认识,避免了只关注单一指标的片面性,极大地提升了我对农药安全性的评估能力。

评分

我是一名长期在田间进行应用研究的技术人员,我们最关心的是药剂在真实环境中的表现和配方稳定性。这套“新杂环农药”套装,在理论阐述之外,对应用层面的关注也十分到位,这让我感到非常贴合实际需求。比如,在涉及到一些新型的SDHI类杀菌剂时,书中没有止步于活性数据,而是花了不少篇幅探讨了不同助剂与活性成分的兼容性问题,以及在极端温度和湿度条件下,这些杂环化合物的降解途径和残留风险评估方法。这对于制定田间安全施用剂量和最佳施药窗口提供了关键的科学依据。此外,它对一些环境友好的新型制剂技术,如微囊化和纳米乳剂的引入,也做了非常详尽的介绍,分析了这些技术如何优化杂环农药的靶向性和持效性。阅读这部分内容时,我能够清晰地将书本上的化学原理,快速地映射到我日常面对的作物保护难题上,实用价值极高。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从拿到手的那一刻起,我就感受到了它作为专业参考书的厚重与严谨。首先是纸张的选择,那种略带哑光的质感,使得印刷出来的化学结构式和图表看起来清晰而不刺眼,非常适合长时间的阅读和查阅。尤其是那三册书的封面设计,虽然主题是严肃的农药化学,但配色和排版上却透露出一种现代感和科学的精致。我特别喜欢它在章节划分上的细致考量,不仅仅是按照作用机理来分类,还穿插了许多关于新合成技术和环境影响的讨论。翻阅第一册时,我就被其中对于新型骨架化合物的结构解析所吸引,作者显然是深入到了分子层面去阐述活性和选择性的关系,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的应用介绍。对于我们这些需要深入理解农药作用机制的研发人员来说,这种深度是极其宝贵的。而且,书中对不同农药类型的交叉引用做得非常好,比如某个杀虫剂的结构变体如何被应用于新型杀菌剂的开发,这种知识的融会贯通,极大地拓宽了我的思路。整体来看,这本书在视觉传达和内容组织上,都体现了极高的专业水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