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学大师太宰治作品精选集:人间失格+如是我闻+潘多拉的盒子+斜阳(套装共4册)

日本文学大师太宰治作品精选集:人间失格+如是我闻+潘多拉的盒子+斜阳(套装共4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日] 太宰治 著,侯绪梅,李月婷 等 译
图书标签:
  • 太宰治
  • 日本文学
  • 现当代文学
  • 文学经典
  • 小说集
  • 人间失格
  • 如是我闻
  • 潘多拉的盒子
  • 斜阳
  • 套装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8200127
版次:1
商品编码:11667501
品牌:读品联合(TASTEFUL READING)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日本文学大师作品精选集·太宰治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4-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892
套装数量:4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文学、爱情、革命这三大主题贯穿了太宰治青年时代的创作。因其作品呈现出明显的颓废风格,他被尊为无赖派当之无愧的旗帜性人物。他敏锐地把握住日本战后民众颓废迷惘的心态,赢得了读者广泛关注与共鸣,而他的代表作《人间失格》《斜阳》的标题也成为流行一时的词语。
  对太宰治作品的评价,争议很大,热爱他的人众多,诋毁他的也不少,其中以三岛由纪夫为首,批评其作品“气弱”。而喜欢太宰治的人,尤其是年轻人,则把他看作是自己心灵秘密的代言人,甚至是青春密友。因此,也有人把他的作品称为永恒的青春文学。不论读者喜欢与否,太宰治的作品似乎拥有一种不可思议的魔力,在至今乃至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他笔下生动的描绘直逼读者的灵魂,令人无法逃脱。因为,在每个人心中,或多或少,或明或暗,都存有懦弱的一面,正被他无声地侵袭,无从回避。

内容简介

  《人间失格》
  人间失格,即丧失为人的资格。
  大庭叶藏自视天生就是个“边缘人”,曾积极参加非法社团,后来因为与妓女相携自杀的时候,妓女身亡而他却获救,于是他被冠以教唆杀人的罪名短暂入狱,沦为罪人。婚后,却因为纯洁的妻子遭到他人玷污而让他彻底崩溃。小说的后半部,大庭叶藏这个丧失为人资格的人完全凭感情行事,从沉湎药物,买春,自杀到完全不理解他人……一步步无力地走向堕落的人生。
  除《人间失格》外,本书还收录了太宰治的《东京八景》《断崖的错觉》《古典风》等十一篇作品。

  《如是我闻》
  《如是我闻》于1948年发表于《新潮》,是太宰治对所谓的“文坛大佬”的宣战昭告文。内容辛辣,一反太宰治“弱气”文风,文章一经刊出即刻震惊文坛。太宰治表明态度:“谁骂我我就骂谁,这场笔战我奉陪到底”“我写出《如是我闻》这种卓文,不是因为疯了,不是因为自大,不是受人吹捧,更不是为了博取人气。我是认真的。不要轻易下定论说什么以前人人都那样做,换言之,不过尔尔……”《如是我闻》共计四回,最终回在其死后刊出。
  除《如是我闻》外,本书还收录了太宰治的《归去来》《风中之笺》《女生徒》等十七篇作品。

  《潘多拉的盒子》
  太宰治的不少小说都是受托根据他人的日记翻写而成。《潘多拉的盒子》的素材来自于太宰治的书迷木村庄助的日记。文中以一名因肺结核而不得不在疗养院中进行康复的二十岁少年的视角,通过书信体的形式对其在院中的经历、思想活动以及与疗养院中两名女护工之间若有若无的情感进行了描述。一向被归为“颓废派”的太宰治在这篇小说中展示出了罕见的阳光的一面。
  除《潘多拉的盒子》外,本书还收录了太宰治的《回忆》《故乡》《候鸟》等十篇作品。

  《斜阳》
  《斜阳》创作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是太宰治的成名作之一。1945年,太平洋战争以日本无条件投降宣告结束,城市的废墟弥漫着精神危机。在这部作品中,太宰治着重描写了战后混乱苦闷的社会中,一个贵族家庭如斜阳西沉般的没落过程。同时,在这个没落的贵族家庭当中,倍受压抑的女主人公则一心想为心爱的男子怀孕生子,不惜向传统爱情观与道德观发起挑战,重新发现生命的价值与喜悦。
  除《斜阳》外,本书还收录了太宰治的《富岳百景》《父亲》《哥哥》等十二篇作品。

作者简介

  太宰治(1909—1948),本名津岛修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与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齐名的日本作家,无赖派作家的代表。太宰治是日本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之一。他的小说几乎都是自传体的形式,人物的最后结局也大多以自杀告终。在他不足二十年的创作生涯中,创作了《惜别》《斜阳》《人间失格》等一系列作品。他以率真细腻的笔触征服了众多读者,在日本近现代文坛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目录

《人间失格》
人间失格
维荣之妻
东京八景
断崖的错觉
古典风
秋风记
蓄犬谈
关于爱与美
义务
某些忠告
诸位的位置
前进一步退两步

《如是我闻》
如是我闻
风中之笺
狂言之神
佳日
庭院
满愿
归去来
罗马风
创作余谈
丧失的自信
一日的劳苦
美男子与香烟
女生徒
作家写照
心之王者
蟋蟀
彻底完了
郁屈祸

《潘多拉的盒子》
潘多拉的盒子
故乡
回忆
列车
候鸟
谎言
雪之夜话
“父亲”这两个字

答案落第
一问一答

《斜阳》
斜阳
逆行
樱桃
跑吧,美勒斯
富岳百景
父亲
哥哥
容貌
困惑之辩
聊聊我的前半生
早上
雀儿
鱼服记

精彩书摘

  第一手记
  过着充满羞耻的日子。
  我不知道所谓的人的生活该是什么样子。我出生在东北的乡下,所以小的时候根本没有见过火车。第一次见到火车的时候,我在火车站的天桥上爬上爬下,我以为天桥那复杂的结构就是为了让车站像国外的游乐场那样妙趣横生,我根本就没注意到设计天桥的目的不过是方便人们跨过铁轨乘车而已。在很长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都这么认为:沿着天桥上上下下真是一个时髦的游戏,是铁道的服务中我最最满意的一项。而后当我发现天桥不过是为了让旅客通过铁轨而建造的极为实用的楼梯时,我突然对此大失所望。
  还有,在我还是孩子的时候,我看到小人书上的地铁,我从没想过这个东西是从实际需求出发设计的,我仅是傻傻地觉得坐地下的车比坐地上的车更有趣。
  我孩提的时候体弱多病,经常窝在床上。那时候的我觉得床单、枕巾、被罩这些装饰都极度无趣,直到我快二十岁的时候才意外地发现这些东西的实用性,于是我对人类的节俭感到悲哀。
  还有,我从来不知道饥肠辘辘是何等滋味。这么说并不是因为我出生在一个衣食无忧的家庭里。我没有故意炫耀的意思,我只是从来不知道“饥饿”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或许我的说法有些令人费解,实际上就算是肚子饿了,我自己也感觉不到。不管是上小学还是上中学,每当我从学校里回来的时候,周围的人都会手忙脚乱地伺候我,“饿了吧?刚回来肚子都饿扁了吧?吃点儿甜纳豆吧?那儿还有蛋糕、面包。”于是我就充分发挥天生的爱讨好人的精神,嘀咕着“嗯,肚子是饿了”,于是往嘴里一口气塞进去十颗甜纳豆。什么是饥饿,我完全不明白。
  当然,我吃了很多东西,但是我从不记得有哪一次是因为饿了才吃的。我会吃这个东西是因为它比较少见;吃那个是因为它比较精美。还有些时候是去别人家,他们招待我,我勉强吃的。然而这些都不算什么,对于那时还是个孩子的我来说,最最痛苦的时刻莫过于在自己家里吃饭的时候。
  在乡下的家里吃饭的时候,十余口子人分成两排相对而坐,我是小儿子,所以就被安排坐在最后面的座位上。昏暗的屋子里,十几个亲人坐在一起,默默地吃着饭。每当我想起吃饭的场景就不自觉地不寒而栗。再加上我们家是个传统古板的家庭,就连菜式基本上都是一成不变的。什么山珍海味,什么豪华大餐,这些对我来说都是想都不敢想的。我在那个昏暗的屋子里,坐在最后面的位置上,冷得直颤抖。我往嘴里一点一点地扒拉着饭然后再咽下去,暗自揣度:“人为什么要一天吃三顿饭呢?而且大家还都板着脸一本正经的,就像进行一种仪式一样。”一家老小,一日三餐,在规定的时间里聚在同一间昏暗的屋子里,井然有序地并排坐好,就算是你不想吃也必须默默地低着头咀嚼,那样子就像是在对着家中的神灵们祈祷。
  “不吃饭会死的”,在我听来,这就是一种恐吓。这种迷信的说法(即使现在我也觉得这是个迷信)总是会让我恐惧,让我感到不安。因为人不吃东西就会死,所以人才不得不去工作、去吃饭。没有哪句话会比这个更晦涩难懂,会比这个更具有恐吓力度。
  也就是说至今我还不知道人为什么活着。我的幸福观和世人的幸福观风马牛不相及,这让我感到不安。这种不安使得我夜夜辗转、呻吟甚至有的时候发狂。我是幸福的吗?在我还很小的时候,就常听别人说我是个幸福的孩子,自认为生活在地狱中的我反倒觉得,我的生活跟那些称赞我过得幸福的人根本无法比较,因为他们过得比我要快乐得多。
  我身上背负着十大灾难,我觉得只需将其中的一个转移到邻居身上,仅仅是一个也足以置他于死地。
  就是说,我真的不明白,邻居为什么而痛苦、有多么痛苦,这都是我琢磨不透的苦楚;仅仅是吃得上饭就能让他们满足——或许也正是最为强烈的苦楚,就像是悲惨的阿鼻地狱。再回头看看我那十大灾难根本就微不足道了。我不能理解,都到这般境地了,他们居然没有自杀,也没有发疯。他们谈论政治时不绝望,反而不屈服地与生活做斗争。难道他们不痛苦吗?彻彻底底的自我主义,并且相信这是理所当然的事,难道他们就从没有怀疑过自己吗?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还真是活得轻松。我不知道人是不是都是这样的,只要这样就觉得圆满了……或许晚上能够酣睡,早上就能够神清气爽。他们做了什么样的梦,走路的时候都在想些什么?金钱吗?不会仅仅是钱吧?“人活着就是为了吃饭”,这种说法我好像是听过。“为了钱而活”,这句话我倒没听过,不对,要是按照这种逻辑来看……不行,还是不明白……我越琢磨越是迷惑,随后浑身笼罩在一种极为奇怪的不安和恐慌之中。基本上我与别人无法交谈,因为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要怎么说才好。
  于是我想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扮演小丑来逗笑。
  这是我对于人类所做的最后的爱的表达。虽然对人类极为恐惧,但是我还是没法对人类死心。于是我通过搞笑成功地维系了我与人类唯一的交集。表面上我不断地笑,心里面却抱着必死的决心,大汗淋漓地为人类服务。
  我从孩提时代开始就是这样,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家人到底在为什么而痛苦,又是为了什么而活着。对这些问题我完全摸不着头脑。我很害怕,无法忍受那种不融洽的气氛,结果就导致我十分娴熟地掌握了搞笑的方法。也就是说不知从何时开始,我已经变成了一个不会说真话的孩子。
  看看那时候我和家人一起拍的照片,他们都很认真,只有我一个人脸上浮着一种怪笑。这仅仅是我一个幼稚的且又令人悲哀的搞笑事例之一。
  还有就是不管我的父母如何训斥我,我也从来没顶过嘴。他们的一句小小的埋怨,对我而言就如同霹雳般可怕,甚至会让我发疯。别说顶嘴了,任何一句怨言对我而言,就如同“万世一系”(皇室大同可传千秋万世)一样是人类的“真理”,因为我没有能力按照真理来生活,所以才无法跟人类共处。我无法为自己去争论,无法为自己去辩解。只要别人说我不好,我就错误地认为自己做得不对,总是默默地承受别人的攻击,内心的恐惧逼得我接近疯狂。
  我认为任何一个人,若是被人为难、被人训斥了,心情肯定不会好。对我而言,发怒的人类那狰狞的面孔就是一只令人极为恐惧的动物暴露出的本性,远远赛过狮子、鳄鱼、恐龙的恐怖。这种本性本来是被遮掩住的,但是一定会在什么情况下暴露出来。就像正在草原上安分睡觉的牛,突然用牛尾猛地击打腹部,抽死了吸血的牛虻。每当我看到人类因为愤怒而不经意间暴露出的狰狞面目就毛骨悚然。如果说这种本性是人类生存的一种本能,那么,我对自己绝望了。
  我总是对人特别恐惧,同时我本身作为人类的一分子,却对自己的言行没有丝毫的自信。于是,我一面将自身的烦恼藏于心里的小黑匣子中,将忧愁拼命地隐藏,一面却装作乐天派,我俨然变成一个搞笑的怪人。
  不管遇到什么情况,只要能让别人笑就解决了。只要是我位于他们所谓的生活之外,是不是他们就不会在意我了呢?不管怎么样,绝对不能成为那些人的眼中钉。我总想着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我,我就像风,是虚空。我通过一些恶搞故意把家人逗乐,甚至拼命地去恶搞,讨好那些比家人更可怕的女佣、男佣。
  夏天,我里面穿着红色毛线衣,外面套上浴衣,在走廊里走来走去,惹得家人捧腹大笑。就连平时不苟言笑的大哥看到我这个样子后也笑喷了。
  “小叶,你这样穿一点儿都不搭呀!”
  大哥的语气充满无限的怜爱。当然,我当然不是那种怪人,怪到冷热不分,大热天还穿毛衣。其实我只是把姐姐的护膝套在两只胳膊上露出一点在浴衣外面而已,看起来却像在里面穿了件毛衣一样。
  我的父亲经常去东京办公。他在上野的樱木町有一栋别墅,大半个月都在那里。他每次回来的时候都会带大量的土特产,送给家里的男女老少,当然也包括亲戚。似乎这就是父亲的一大嗜好。
  有一天,父亲出发前把孩子们都叫到客厅里,笑眯眯地一个一个地问我们想要些什么样的礼物,然后把礼物名称写在随身携带的记事簿上。父亲很少这样与孩子们亲近的。
  “叶藏,你想要什么呢?”
  父亲问我的时候,我支支吾吾的,竟一时无言以对。
  在父亲问我想要什么礼物的时候,我却一时间什么都不想要了。“无所谓了,反正这世上也没有什么能让我开心的东西。”我的脑袋里突然闪过这个念头。我是一个不会拒绝的人,不管别人送我的礼物是多么地不适合我。讨厌的事我不能说讨厌,对于喜欢的事,反倒战战兢兢的像是偷窃来的一般,这种苦涩滋味是一种无法言说的恐怖感。简而言之,我甚至没有能力去做选择。这就是多年以后,造成我“羞耻一生”的重大原因之一。
  父亲看我忸忸怩怩不说话,便顿时转换脸色有些不高兴了。
  “还是想要书?浅草的商店里有狮子头,就是正月里舞狮子用的,适合小孩子戴着玩儿。你想要吗?”
  当父亲问我想不想要的时候,我已经没法选择了。我无法像往常一般做出幽默的回答,我逗乐的能力此刻也已完全派不上用场了。
  “还是书好吧?”大哥认真地说。
  “好吧。”父亲无趣地合上记事本,甚至没有把礼物的名字写上去。
  天哪!真是失败,我居然惹父亲生气了,后果真是不堪设想。我必须做点什么以挽回现在的局面。那天夜里,我蜷缩在被窝里一边哆嗦一边想着。后来我蹑手蹑脚地起床去了客厅,打开抽屉拿出父亲刚放进去的记事本,啪啦啪啦地翻开找到写有礼物名称的那一页,用记事本的铅笔写上“狮子头”,然后就睡觉去了。其实我一点儿都不想要舞狮子的狮子头,相反我倒是觉得书更好一些。但是我注意到父亲有意送我狮子头,我就想迎合父亲的想法,讨他的欢喜,才斗胆在深夜里跑到客厅里做这事儿。
  就这样,我采取这种非同寻常的手段取得了预料中的巨大成功;父亲从东京回来之后,我在孩子们的房间里听到父亲大声地跟母亲说:
  “我在商店那间卖玩具的屋子里打开记事本一看,这里竟然写着‘狮子头’。这根本就不是我的字。怎么回事儿呢?我想了半天想明白了。这不就是叶藏那小子的鬼把戏吗?我问他的时候他忸忸怩怩不说话,随后却又非常想要‘狮子头’。真是个怪孩子。装作一副什么都不知道的样子然后自己又偷偷地写上。要是真喜欢就直说了呗。我在玩具店里都被他逗乐了。快点儿,快点儿把叶藏给我叫过来。”
  另一方面,我还会召集男佣和女佣们去有西洋装饰的屋子里,让一个男佣胡乱地弹钢琴(我家虽然在乡下,但是该有的东西都有)。我就和着那个不成章法的曲子,跳起了印第安舞,逗得大家乐不可支。二哥还拿出照相机打着闪光灯给我拍照。等照片冲洗出来一看,我围腰的接缝处竟然露出了小鸡鸡(围腰布其实就是一块印花的包袱皮),这事儿又惹得家里人一顿哄笑。对于我来说,这应该算是一个意外的成功。
  我订购了很多少年杂志,每个月收到的新版杂志不下十本。同时我还从东京订购了很多这种书籍供自己阅读,所以不论是“乱七八糟博士”,还是“什么东东博士”,我都耳熟能详,还有怪谈、评书、落语、江户趣闻,我也十分精通。所以我总板着脸说一些俏皮话逗大家开心,这是家里不能缺少的一景。
  然而,说到学校,实在令人感慨!
  我在学校里相当受人尊敬。可“受人尊敬”这个概念又确实令我畏怯不已。对“受人尊敬”这个词,我有自己的理解。就是一个人能够很完美地骗过身边所有的人,可不幸的是他随后被知识渊博的人所识破,原形毕露,羞愧得无地自容。即使你通过欺骗的伎俩赢得了别人的尊敬,但总会有人识破你的伎俩,不久之后真相就会相继传开,当人们发现自己上当受骗时,该是多么气愤,又将会怎样来报复?仅仅是这么想象就足以让我毛骨悚然。
  虽然我出生在有钱人的家里,但是我在学校里受到尊敬绝不是因为家庭出身,而是因为我聪明,就是俗话说的“脑袋灵光”。孩提时,我身体孱弱,常常因病要停课一个月、两个月,甚至一年。即便如此,我还是拖着大病初愈的身体,坐着人力车来学校参加了考试,结果我的成绩全班第一,这大概就是所谓的“脑袋灵光”。即使在身体好的时候,我也从不用功,就算去了学校我也只是在课堂上画些漫画什么的,然后在课间休息的时候拿给同学看,讲给他们听,逗他们笑。老师让写作文的时候,我尽写些搞笑的故事,就算是被老师点名了,我也不在乎。因为我知道老师在私底下也很喜欢读我写的作文并以此为乐。有一天,我用凄凉的口吻写了一段母亲带我去东京途中发生的事情。讲的是途中的一次丢人的经历:我居然将汽车上的痰壶当成了尿罐向里面撒了尿。(其实去东京的时候,我知道那是痰壶,我是故意那么做的。反正大人都认为孩子天真无邪,也不会怪我。)我相信这篇作文一定会让老师捧腹大笑,于是我等老师回办公室的时候偷偷地跟在他身后。只见老师离开教室后,就从一堆作业本里抽出我的来,在走廊里边走边看。他嘻嘻地笑着,快走到办公室的时候估计差不多读完了,只见老师的脸憋得通红,接着哈哈大笑起来。他还把我的作业本拿给其他的老师看,见此情景,我得意极了。
  真是捣蛋。
  我成功地让别人以为这一切都是恶作剧,进而摆脱被人尊敬的氛围。我的成绩单上所有的学科都是十分,只有品德这一学科得七分、六分,此事也成了全家人的笑料。
  然而,我的本性却与调皮捣蛋的人恰恰相反。那时候,由于受到家里的女佣和男佣的教唆,我犯了错误,做了一件让人很伤心的事。他们居然教孩子干这种事,这绝对是人类所犯的恶行中最丑陋、最下等、最残忍的罪行。但我还是选择了忍耐。我感觉这或许就是人的另一种特质,于是我无可奈何地笑了。如果我有说实话的习惯,想必我会毫不畏惧地将他们的罪行告诉给我的父母吧。但是我并不能完全理解我的父母。我向来不对“向他人倾诉”这种方法抱有期待。不论是向父母告状、向巡警告状还是向政府告状,最后不过都是那些久经世事之人,强词夺理赢得胜利罢了。
  没有什么绝对的公平,这是毫无疑问的事实,总之求助于他人也是枉然。所以我始终没能说出真相,只是默默地忍耐,继续打趣逗乐,除此之外,我别无选择。
  或许有人会嘲笑我说:“什么,你说人类是不可信的,是吗?哎,那你什么时候成为基督教徒了?”但是对人类产生不信任感,不见得一定是因为信奉宗教。人,包括那些嘲笑我的人,不也是将耶和华抛之脑后,在相互怀疑的环境下,若无其事地活着吗?我这么说是因为一件发生在我小时候的事。那时候,父亲所在政党的一位名人到我们镇上做演讲,家里的男佣也带着我去剧场了。全场爆满,那些跟父亲亲近的人都去了,席间他们热烈地鼓掌叫好。演讲结束后,听众三三两两地踏上了回家的路。雪夜的路上,他们随意地说着演讲会的坏话。这些人里面就有个跟父亲特别亲近的人。什么父亲在会议上的致辞“很没水准”,那个名人的演讲“让人云里雾里,不得要领”。这些所谓的父亲的“同志”气呼呼地说个不停。然而就是这些人还厚颜无耻地跑到我家的客厅里高兴地跟父亲说,“今晚的演讲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当我母亲问演讲怎么样的时候,就连男佣们都若无其事地回答“非常有趣”。可是刚才他们还在回家的路上说“没有什么比演讲会更无聊的了”。
  这不过是其中的一个小小的例子罢了。说来也怪,相互欺骗却又不伤害任何人,甚至好像根本没有彼此欺骗这回事儿似的。这些鲜明的显而易见的人与人互不信任的例子在人类的生活中不胜枚举。但是我对这些相互欺骗的事情并没多大兴趣。因为我也是每天从早到晚地逗乐子糊弄人。我对那些修身养性的说教般的正义、道德什么的也丝毫不感兴趣。倒是那些天天生活在欺骗与谎言当中,却还能开朗地活着,或者说有自信活下去的人,才让我费解。人类并没有教会我这个真谛。如果我能够明白这一点的话,我就不会这么惧怕人类,也不需要那么拼命地自毁形象去扮丑娱乐大众了,也不需要与人类的生活对立,夜夜品尝地狱般的痛苦了。也就是说,我没向任何人揭露那些下人所犯的令人憎恨的罪行,并不是因为我不信任人类,当然更不是受到基督教的影响,而是人类将叶藏排除在信用的壁垒的外面。就算是我的父母,也向我展示了我不能理解的一面。
  跟谁都不能倾诉,众多女性正是凭借着她们的本性嗅出我散发出的孤独气息,这也成为多年之后,我沦陷其中的原因之一。
  换句话说,对于女性而言,我是个能够保守爱情秘密的男人。
  ……

前言/序言


人间失格:失落的灵魂在迷失中求索 《人间失格》是日本文学巨匠太宰治的代表作,一部深刻剖析现代人内心孤独与疏离的悲剧杰作。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主人公大庭叶藏,一个敏感而又脆弱的灵魂,从小就无法融入社会,对人际交往感到恐惧,只能戴上“小丑”的面具来掩饰内心的真实情感。他逃避现实,沉沦于酒精、毒品和情欲的漩涡,不断地尝试与人建立联系,却又一次次地因为无法理解他人的真实意图而感到痛苦和绝望。 叶藏的童年,在农民家庭中显得格格不入,他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疑惑和恐惧。他试图用滑稽的表演来赢得他人的喜爱,却反而加深了自己与真实自我的隔阂。进入青年时期,他尝试着去爱,去体验情欲,却总是被背叛和伤害所击垮。他的人生轨迹,宛如一部不断下坠的陀螺,在酒精和药物的麻醉下,一点点地消磨着自己的生命。 太宰治以其独特的笔触,将叶藏内心的荒凉与绝望刻画得淋漓尽致。他笔下的叶藏,不是一个简单的坏人,而是一个被社会规范所排斥,在情感的泥沼中挣扎的灵魂。我们仿佛能看到他一次次跌倒,又一次次试图站起来,但最终还是被无形的锁链束缚,无法逃脱命运的摆布。 《人间失格》之所以能引起无数读者的共鸣,在于它触及了现代人内心深处最普遍的孤独感和疏离感。在光鲜亮丽的都市生活中,我们是否也戴着面具,扮演着别人眼中的自己?我们是否也在乎他人的看法,小心翼翼地维系着表面的和谐,而忽略了内心的真实声音?太宰治的文字,如同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藏匿的脆弱和不安。 这部小说,与其说是一部关于“失格”的故事,不如说是一部关于“求格”的探索。叶藏一生都在寻找“生存的资格”,然而,在他看来,真正“正常”的人类,才是最可怕的“失格者”。他无法理解他们虚伪的笑容,无法接受他们不容置疑的善意,他宁愿沉沦在自己的世界里,做一个孤独自赏的“丑角”。 《人间失格》的结尾,是令人心碎的。叶藏最终被送往疗养院,他的人生,已经走到了尽头。然而,即使在最后的时刻,他依然没有找到救赎。他的人生,就像一场荒诞的戏剧,充满了悲剧性的笑料。 太宰治在这部作品中,用一种近乎残酷的坦诚,揭示了人性的复杂与矛盾。他没有回避黑暗,没有掩饰丑陋,他只是将它们赤裸裸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正是这份真实,让《人间失格》具有了超越时代的力量,它至今仍能引起无数读者的震撼和思考。 如是我闻:在世俗的喧嚣中窥见禅意 《如是我闻》是太宰治一部充满哲学思辨与人生洞察的随笔集,也是他个人精神世界的一扇窗口,展现了他对生命、死亡、爱、孤独等永恒主题的深刻思考。书中篇章短小精悍,却字字珠玑,洋溢着太宰治特有的、略带忧郁却又豁达的独特风格。 “如是我闻”一词源于佛教经典,意为“我亲耳听到佛陀所说的”,在这里,太宰治借用这一典故,将个人的生活体验和感悟,以一种近乎“证道”的口吻娓娓道来。他没有高高在上地宣讲,而是以一个卑微的“凡人”姿态,将自己的困惑、挣扎、欣喜与悲伤,坦然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书中,他谈论爱情,不是那种浪漫的憧憬,而是透着生活的烟火气,夹杂着现实的无奈和彼此的试探。他对亲情的描绘,也并非一味歌颂,而是细致地捕捉了家庭成员之间微妙的情感流动,以及由此产生的羁绊与疏离。他观察世间万物,从不起眼的花草树木,到市井小民的日常生活,都充满了他敏锐的洞察力和细腻的笔触。 太宰治的文字,总是有一种奇异的魔力,它能在平凡琐碎的生活中,挖掘出触动人心的细节,并赋予其深刻的象征意义。他毫不掩饰自己的脆弱和不完美,反而将这些人性中的“瑕疵”当作他生命体验的一部分,并且从中提炼出一种超越性的智慧。 阅读《如是我闻》,就像在与一位老友进行一场深夜的促膝长谈。他会和你分享他过去的故事,他曾经的迷茫,他对未来的憧憬,以及他对生命终极意义的追问。他的话语中,没有虚假的乐观,也没有无谓的悲观,只有一种饱含人间烟火气的平静与淡然。 在书中,太宰治反复探讨“生”与“死”的议题。他并非畏惧死亡,而是试图理解死亡的必然性,并从中寻找生的意义。他所追求的,不是对死亡的逃避,而是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即使这份精彩,在他人眼中看来,是那么的平凡,甚至带着一丝颓废。 《如是我闻》的魅力还在于它所传达的那种“无我”的境界。太宰治似乎将自己的个体性消融在广阔的天地之间,他不再执着于个人的得失,而是以一种更加宏大的视角,审视着人生的起伏。他笔下的文字,净化了人心的浮躁,让读者在喧嚣的世界中,寻得片刻的宁静与超脱。 这是一本需要用心去品读的书,每一次翻阅,都会有新的体会。它不仅仅是太宰治个人的独白,更是对普遍人性的写照。通过他的文字,我们得以窥见一个独立而又敏感的灵魂,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份安宁与圆满。 潘多拉的盒子:揭开人性阴暗的深渊 《潘多拉的盒子》是太宰治创作生涯中一部充满象征意义的短篇小说集,虽然篇幅不长,但其意蕴深远,深刻地揭示了人性中潜藏的贪婪、欲望、自私与虚伪,仿佛打开了那个传说中封存着一切灾难的潘多拉之盒。 在这些故事里,太宰治以他惯有的辛辣和尖锐,剖析着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扭曲的关系,以及个体在社会洪流中的挣扎与沉沦。他笔下的角色,常常是社会的边缘人,或是被欲望驱使的普通人,他们的行为动机,往往并非出于崇高的理想,而是源于最原始的本能和最阴暗的冲动。 例如,在一些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角色们如何被金钱、权力或情欲所裹挟,一步步走向毁灭。太宰治并不回避这些黑暗的面具,反而以一种冷静甚至略带嘲讽的笔调,将它们一一呈现。他笔下的“恶”,并非是脸谱化的邪恶,而是隐藏在日常中的,细微而又顽固的存在。 “潘多拉的盒子”本身就是一个强大的隐喻。一旦被打开,其中的灾难便无法收回。太宰治的作品,恰恰扮演了这样一个“盒子”的角色,它们强行将那些被我们试图忽略或压抑的人性弱点,暴露在阳光之下,迫使我们不得不去面对。 在他的故事中,道德的界限常常变得模糊不清。那些看似“正常”的人物,内心可能也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和阴暗面。而那些被社会视为“异类”的角色,反而可能展现出某种令人意外的真实或纯粹。这种反差,正是太宰治作品的迷人之处。 《潘多拉的盒子》并不提供简单的答案或廉价的安慰。它更多的是一种警示,一种对人性深渊的探索。太宰治通过这些故事,提醒着我们,在光鲜的外表之下,隐藏着多少未知的危险,而我们又如何能在充满诱惑和陷阱的世界中,保持清醒与警惕。 阅读这些故事,可能会让人感到不适,甚至痛苦。因为它们触及了我们内心深处最不愿面对的角落。然而,正是这种不适,带来了反思。太宰治的作品,不是为了取悦读者,而是为了唤醒读者。他用他的笔,描绘了人性的复杂与多面,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自己,也更深刻地理解他人。 这些故事,如同一面面破碎的镜子,折射出的是一个不完美却真实的世界。它们没有歌颂美好,却在揭示阴暗的过程中,展现了一种别样的深刻。 斜阳:残败中的贵族,凋零的挽歌 《斜阳》是太宰治后期创作的代表作之一,这部小说以其哀婉的笔调,描绘了一个没落贵族家庭的悲剧命运,以及在时代巨变中,个体所面临的生存困境与精神危机。它仿佛一曲低沉而悠扬的挽歌,诉说着旧时代最后的余晖,和新时代到来的阵痛。 故事围绕着没落贵族武藏野一家展开,母亲、女儿かず子(かず子)和儿子直治(なおじ)是故事的主要人物。曾经显赫的家庭,如今已然败落,资产尽失,只剩下虚无的身份和维持体面的奢侈。かず子,这位年轻的女子,在旧日家族的余荫下长大,却不得不面对现实的残酷。她试图在动荡的时代中寻找生存之道,却又被过往的价值观和情感所束缚。 小说中,かず子与一位名叫上原(うえはら)的作家之间复杂而又充满张力的关系,是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线索。上原是一位颓废、放荡不羁的男人,他代表着新时代的生存方式,却也充满了虚无与危险。かず子被他所吸引,却又在与他的交往中,看到了自己与家族的未来,以及人性的另一面。 太宰治在《斜阳》中,着重描绘了旧时代贵族阶层在战后社会转型中的失落与迷茫。他们曾经的光鲜与荣耀,在新时代的洪流中显得如此脆弱不堪。他们无法适应新的社会规则,也无法摆脱陈旧的观念,只能在时代的夹缝中,艰难地生存。 かず子身上,凝聚了这种没落贵族特有的气质:纤弱、敏感、带着一种宿命般的忧郁。她试图用自己的方式去改变命运,却又常常陷入情感的泥沼。她对爱情的渴望,与对家族责任的顾虑,以及对未来的恐惧,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令人心碎的矛盾。 小说中,太宰治对“堕落”的描绘,并非是简单的道德批判,而是对一种生存状态的深刻反思。他通过かず子和直治的命运,展现了在失去依靠和方向之后,个体如何一步步走向沉沦。直治的自我毁灭,更是将这种悲剧推向了高潮。 《斜阳》的语言,如同一抹凄美的夕阳,染红了整个故事的天空。太宰治用他那富有诗意的笔触,描绘了人物内心的痛苦与挣扎,以及旧时代落幕的悲凉。字里行间,弥漫着一种无可挽回的宿命感,和对逝去美好的深深眷恋。 这部小说,与其说是一部关于爱情的故事,不如说是一部关于“衰败”与“绝望”的挽歌。它让我们看到了,在时代变迁的洪流中,曾经的辉煌如何化为泡影,而个体又如何在这巨大的变革面前,显得如此渺小和无力。 《斜阳》深刻地揭示了,当旧有的价值观和生存模式土崩瓦解时,个体所面临的精神危机。它提醒着我们,无论是个人还是时代,都可能经历辉煌,也可能走向衰败。而太宰治,则用他那悲悯而又犀利的笔触,为我们留下了这份关于没落的,永恒的叹息。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潘多拉的盒子》这个名字非常好奇,它和太宰其他几部作品的基调似乎有些不同,或者说,这个标题本身就带着一种悬疑和禁忌的色彩。我一直认为,太宰的伟大之处,不仅仅在于他描写“堕落”,更在于他探讨“堕落”背后的逻辑和驱动力。他不是在美化沉沦,而是在解剖那个不得不沉沦的自我。这本书如果能提供一个不同的视角,比如更侧重于外部环境对个体精神的挤压,那将是非常有价值的补充。我习惯于在读他的作品时,带着一种解剖学家的冷静,试图找出那些造成“失格”的社会病灶。我希望这次的阅读,能让我从纯粹的情感体验中抽离出来,更理性地审视他笔下人物的选择,看看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否依旧存在着类似的结构性困境。

评分

说实话,我之前对太宰治的了解主要停留在“失败者”和“自毁倾向”的标签上,这次决定一口气读完这套精选集,就是想彻底摆脱那种刻板印象。我总觉得,一个能写出如此深刻作品的人,绝不仅仅是一个只会怨天尤人的“病态”文人。他一定在文字中藏了某种强悍的生命力或者对美的极致追求。我尤其关注《斜阳》这部作品,它的时代背景和主题,据说与战后日本的颓丧情绪紧密相关。我希望能从这部作品中看到,在社会结构崩塌时,人该如何安放自己的尊严和价值。这不是简单地读故事,而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去理解那种特定历史时期下,知识分子阶层所经历的精神断裂。这种厚重的历史感,是很多当代小说无法给予的。

评分

拿到这四册书,沉甸甸的感觉很踏实,不像现在很多出版社喜欢用那种轻飘飘的纸张。装帧上看得出是用心了的,这对于收藏者来说很重要。我更关注的是译本的质量。太宰治的文字,那种看似平淡却暗藏机锋的叙述方式,翻译起来难度极大,一不留神就会把那种自嘲的幽默感翻译成干巴巴的直白陈述。我特地对比了几个关键段落的译法,感觉这个版本的译者显然是下了大功夫的,它保留了那种日式文学特有的韵味和节奏感,读起来没有生硬的“翻译腔”。尤其是在描绘人物心理活动时,那种层层剥开的细腻感,让人不得不佩服译者的功力。我打算这次要慢读,甚至要边读边做些标记,去体会那些看似随性却处处暗藏玄机的句式结构,毕竟,文学大师的魅力,往往就藏在这些不易察觉的细节里。

评分

这套书,说实话,光是冲着“人间失格”这四个字,就足够吸引眼球了。太宰治这个名字,在文学界简直就是个符号,代表着那种深入骨髓的颓废、对世俗的疏离,以及对人性幽暗角落的无情剖析。我拿到这套书的时候,第一感觉是封面设计很有格调,那种略带忧郁的色调和字体选择,恰到好处地烘托了作品的基调。我最期待的是能在这几部作品中,找到那种直击灵魂深处的共鸣。毕竟,谁的青春里没有那么点迷茫和挣扎呢?太宰的作品就像一面镜子,照出我们自己都不愿承认的软弱和虚伪。我希望通过阅读,能更深刻地理解那种“我与世界格格不入”的孤独感,而不是简单地被定义为矫情。听说《如是我闻》里记录了他更私密的心绪,那或许是更真实、更赤裸的太宰,这比那些精心雕琢的小说情节更让我着迷。翻开第一页,文字的密度和那种特有的疏离感就扑面而来,感觉自己一下子被拉入了他那个压抑又华丽的世界。

评分

这套书的排版和字体大小考虑得非常周到,对于需要长时间沉浸阅读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加分项。我是一个重度咖啡因和黑夜阅读爱好者,太宰治的文字配上深夜的寂静,简直是绝配。我发现,太宰的叙事节奏有一种催眠般的力量,他能让你在不知不觉中,与那个在阴影中挣扎的主人公同步呼吸。我不会急于求成地去寻找什么“人生哲理”的大白话,而是更享受那种文字浸润、情绪缓慢渗透的过程。这种阅读体验,更像是在与一位老朋友进行一场漫长而坦诚的午夜谈话,他说的每一句看似自嘲的话语背后,都藏着对这个操蛋世界最尖锐的观察。读完后,我需要的不是立刻振作起来去征服世界,而是能获得片刻的宁静,接受生活中的不完美和自身的局限性,然后,带着一点点清醒的悲哀,继续前行。

评分

一下买了好多 很划算 下次还会买

评分

总的来说,阅读体验不是很好那,少打两颗星

评分

很有趣,对社会的认识也是很深刻,读着真是享受

评分

给别人买的,送了个王者皮肤,送了本书,发了个红包,就分手了,我永远讨厌这个书。

评分

好书啊。赫尔曼·沃克在欧美文坛以用现实主义笔法写战争题材小说而享有盛名。沃克已知的三部作品(《战争风云》、《战争与回忆》和《凯恩舰哗变》)都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单凭这三部小说,尤其是作为史诗性两部曲的《战争风云》和《战争与回忆》,足以奠定沃克在欧美乃至世界文学界的地位。

评分

喜欢得不得了,都是自己想要的,给孩子买的多

评分

很好???,四合一小說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好书,十一区好作品不少,并且太宰治的书,好多引用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