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推荐理由1:鲁迅欣赏的女作家,教材选编的名家经典。
萧红,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鲁迅欣赏的女作家。
我相信萧红的书,将成为此后世世代代都有人阅读的经典之作。(夏志清语)
★推荐理由2:精美优雅的封面绘图,更具收藏价值
封面采用精致手绘图,风格独树一帜,兼具美感和文艺性。
内容简介
萧红用细腻而悲悯的笔调,描写了东北农民苦难深重的生活。他们每日面朝黄土背朝天,辛苦操劳,受尽压迫。在那种恶劣的生存环境下,女性生育无疑是经历了一场灾难,生命在病痛面前不堪一击……在这种水深火热的生活中,人们对死亡麻木着,愚昧着,却也渐渐觉醒着: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对于命运的反抗……
作者简介
萧红(1911年~1942年),著名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著有《呼兰河传》《生死场》《马伯乐》等传世名著,多部作品入编语文教材。
目录
生死场
小城三月
朦胧的期待
旷野的呼喊
莲花池
后花园
精彩书摘
一、麦场
一只山羊在大道边啮嚼树的根端。
城外一条长长的大道,被榆树荫蒙蔽着。走在大道中,像是走进一个动荡遮天的大伞。
山羊嘴嚼榆树皮,黏沫从山羊的胡子流延着。被刮起的这些黏沫,仿佛是胰子的泡沫,又像粗重浮游着的丝条;黏沫挂满羊腿。榆树显然是生了疮疖,榆树带着偌大的疤痕。山羊却睡在荫中,白囊一样的肚皮起起落落。
菜田里一个小孩慢慢地踱走。在草帽盖伏下,像是一棵大形菌类。捕蝴蝶吗?捉蚱虫吗?小孩在正午的太阳下。
很短时间以内,跌步的农夫也出现在菜田里。一片白菜的颜色有些相近山羊的颜色。
毗连着菜田的南端生着青穗的高粱的林。小孩钻入高粱之群里,许多穗子被撞着,从头顶坠下来。有时也打在脸上。叶子们交结着响,有时刺痛着皮肤。那是绿色的甜味的世界,显然凉爽一些。时间不久,小孩子争着又走出最末的那棵植物。立刻太阳烧着他的头发,机灵的他把帽子扣起来,高空的蓝天遮覆住菜田上闪耀的阳光,没有一块行云。一株柳条的短枝,小孩夹在腋下,走路他的两腿膝盖远远地分开,两只脚尖向里勾着,勾得腿在抱着个盆样。跌脚的农夫早已看清是自己的孩子了,他远远地完全用喉音在问着:
“罗圈腿,唉呀!不能找到?”
这个孩子的名字十分象征着他。他说:“没有。”
菜田的边道,小小的地盘,绣着野菜。经过这条短道,前面就是二里半的房窝,他家门前种着一株杨树,杨树翻摆着自己的叶子。每日二里半走在杨树下,总是听一听杨树的叶子怎样响;看一看杨树的叶子怎样摆动?杨树每天这样……他也每天停脚。今天是他第一次破例,什么他都忘记,只见跌脚跌得更深了!每一步像在踏下一个坑去。
土屋周围,树条编做成墙,杨树一半荫影洒落到院中;麻面婆在荫影中洗濯衣裳。正午田圃间只留着寂静,唯有蝴蝶们为着花,远近地翩飞,不怕太阳烧毁它们的翅膀。一切都回藏起来,一只狗出寻着有荫的地方睡了!虫子们也回藏不鸣!
汗水在麻面婆的脸上,如珠如豆,渐渐浸着每个麻痕而下流。麻面婆不是一只蝴蝶,她生不出磷膀来,只有印就的麻痕。
两只蝴蝶飞戏着闪过麻面婆,她用湿的手把飞着的蝴蝶打下来,一个落到盆中溺死了!她的身子向前继续伏动,汗流到嘴了,她舐尝一点盐的味,汗流到眼睛的时候,那是非常辣,她急切用湿手揩拭一下,但仍不停地洗濯。她的眼睛好像哭过一样,揉擦出脏污可笑的圈子,若远看一点,那正合乎戏台上的丑角;眼睛大得那样可怕,比起牛的眼睛来更大,而且脸上也有不定的花纹。
土房的窗子,门,望去那和洞一样。麻面婆踏进门,她去找另一件要洗的衣服,可是在炕上,她抓到日影,但是不能拿起,她知道她的眼睛是晕花了!好像在光明中忽然走进灭了灯的夜。她休息下来,感到非常凉爽。过一会儿在席子下面抽出一条自己的裤子。她用裤子抹着头上的汗,一面走回树荫放着盆的地方,她把裤子也浸进泥浆去。
裤子在盆中大概还没有洗完,可是搭到篱墙上了!也许已经洗完?麻面婆的事是一件跟紧一件,有必要时,她放下一件又去做别的。
邻屋的烟筒,浓烟冲出,被风吹散着,布满全院,烟迷着她的眼睛了!她知道家人要回来吃饭,慌张着心弦,她用泥浆浸过的手去墙角拿茅草,她贴了满手的茅草,就那样,她烧饭,她的手从来没用清水洗过。她家的烟筒也冒着烟了。过了一会儿,她又出来取柴,茅草在手中,一半拖在地面,另一半在围裙下,她是拥着走。头发飘了满脸,那样,麻面婆是一只母熊了!母熊带着草类进洞。
浓烟遮住太阳,院一霎幽暗,在空中烟和云似的。
篱墙上的衣裳在滴水滴,蒸着污浊的气。全个村庄在火中窒息。午间的太阳权威着一切了!“他妈的,给人家偷着走了吧?”
二里半跌脚厉害的时候,都是把屁股向后面斜着,跌出一定的角度来。他去拍一拍山羊睡觉的草棚,可是羊在哪里?
“他妈的,谁偷了羊……混账种子!”麻面婆听着丈夫骂,她走出来凹着眼睛:
“饭晚啦吗?看你不回来,我就洗些个衣裳。”
让麻面婆说话,就像让猪说话一样,也许她喉咙组织法和猪相同,她总是发着猪声。
“唉呀!羊丢啦!我骂你那个傻老婆干什么?”
听说羊丢,她去扬翻柴堆,她记得有一次羊是钻过柴堆。但,那在冬天,羊为着取暖。她没有想一想,六月天气,只有和她一样傻的羊才要钻柴堆取暖。她翻着,她没有想。全头发撒着一些细草,她丈夫想止住她,问她什么理由,她始终不说。她为着要做出一点奇迹,为着从这奇迹,今后要人看重她。表明她不傻,表明她的智慧是在必要的时节出现,于是像狗在柴堆上耍得疲乏了!手在扒着发间的草秆,她坐下来。她意外地感到自己的聪明不够用,她意外地对自己失望。
过了一会儿邻人们在太阳底下四面出发,四面寻羊;麻面婆的饭锅冒着气,但,她也跟在后面。
……
《血与土:一个时代的挽歌》 这是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描绘了二十世纪初中国北方农村,在剧烈动荡的时代洪流中,普通农民的悲欢离合与命运挣扎。故事聚焦于华北平原上一个名为“石头村”的偏僻村落,这里土地贫瘠,民生艰难,然而,正是这片看似沉寂的土地,孕育着最朴素、最顽强的人性。 故事以一个名叫祥子(此处的“祥子”并非特指某个具体的人物,而是泛指那个年代千千万万背负着生活重担的普通农村男性,他的形象是那个时代无数身影的缩影)的青年为线索。祥子,一个典型的农村青年,从小在贫困中长大,对土地有着根深蒂固的依恋,也渴望改变自己的命运。他勤劳、朴实,身上没有多少城里人的狡猾和圆滑,只有对生活最原始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模糊憧憬。在那个年代,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祥子对土地的耕耘,不仅仅是为了糊口,更是他与这片土地之间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感联结。他用汗水浇灌着这片黄土地,期待着丰收的喜悦,然而,自然的无情和社会的动荡,一次次将他推向绝望的深渊。 小说深入刻画了石头村的众生相。有辛勤劳作、任劳任怨的老一辈农民,他们经历了无数次饥荒和战乱,对生活的苦难有着超乎常人的承受力,却也保留着淳朴的善良和对未来的微弱希望。他们是土地的守护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他们遵循着祖辈传下来的耕作方式,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规律中寻找生活的意义。他们谈论着年景,讨论着收成,偶尔也会为一点小事争吵,但骨子里,他们是对土地最忠诚的信徒。 有年轻一代的男女,他们渴望爱情,渴望激情,却又被时代的洪流裹挟,爱情往往成为命运摆布下的牺牲品。村里的年轻女子,她们的命运更多地被家庭、婚姻和男权社会所束缚。她们可能在最美好的年华被许配给素未谋面的男人,也可能因为贫困而不得不做出艰难的选择。她们的笑靥如花,隐藏着无尽的辛酸;她们的柔情似水,也承载着生活的重压。她们用女性特有的坚韧,努力在男权社会中为自己和家人争取一线生机。 小说中也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乡绅、地主,以及在村庄周边活动的一些商人、土匪等边缘人物。这些人或多或少地影响着村庄的命运。他们或是剥削者,或是投机者,他们代表着那个时代社会结构中的权力与利益关系。地主张老五,他拥有村里最多的土地,他的生活奢靡,对农民的剥削毫不手软。他对农民的苛责,如同烙印一般刻在农民的心头。而那些游走在法律边缘的人物,他们的出现,则给原本就动荡不安的村庄带来了更多的危险和不确定性。 故事的背景设定在二十世纪初,这是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辛亥革命的余波尚未平息,军阀混战的阴影笼罩着这片土地,自然灾害也接踵而至。小说的笔触并没有直接描写宏大的历史事件,而是将目光聚焦于这些事件对普通农民生活产生的细微影响。旱灾、蝗灾、兵灾,这些接踵而来的灾难,如同无情的巨浪,一次次将石头村推向毁灭的边缘。祥子和村里的其他农民,在生存的边缘线上苦苦挣扎,他们用尽一切办法来应对接踵而至的打击。 小说的叙事风格质朴而有力,充满着泥土的气息。作者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复杂的技巧,而是用最直接、最真挚的语言,描绘了农民生活的艰辛与无奈。语言粗犷中带着力量,朴素中透着深情。字里行间流淌着对底层人民的深切同情,也饱含着对人性和命运的深刻思考。人物的对话充满了乡土气息,他们 falar 着最朴实的语言,表达着最真挚的情感。 在这样严酷的环境下,人性的光辉与黑暗并存。有在绝望中相互扶持的善良,也有在生存压力下扭曲的自私。祥子在一次次的打击中,经历了从最初的希望到后来的绝望,再到最终的麻木。他曾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然而,命运的力量是如此强大,个体在时代洪流面前显得如此渺小。他娶了虎妞,一个肥胖泼辣的女子,这段婚姻并非出自爱情,更多的是一种生活压迫下的妥协。虎妞的强势和祥子的软弱,形成了一种奇特的张力,这段婚姻也为祥子的生活增添了更多的困扰。 随着故事的推进,祥子的生活逐渐走向了更加艰难的境地。他的儿子夭折,这成为了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在巨大的悲痛和绝望中,他失去了生活的希望,也失去了对土地的依恋。他开始变得颓废,开始游荡,最终,他将自己曾经赖以生存的黄包车卖掉,彻底地融入了那个他曾经抗拒的城市底层社会。他的形象,从一个勤劳朴实的农村青年,变成了一个在社会底层随波逐流的失落者。 小说最令人震撼之处在于它对农民命运的无情揭示。它没有给予任何虚假的温情,而是赤裸裸地展现了那个时代底层人民所承受的苦难。土地,这个农民赖以生存的根基,在那个时代,也成了他们遭受剥削和压迫的源头。地主、高利贷、苛捐杂税,这些如同无形的枷锁,将农民牢牢地束缚在贫困的泥沼中。 《血与土:一个时代的挽歌》所描绘的,不仅仅是一个村庄的故事,更是那个时代中国北方农村的一个缩影。它让我们看到了在时代的巨变面前,普通人的渺小与无奈,也看到了他们在绝境中迸发出的顽强生命力。这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部关于土地、关于农民、关于人性的史诗,它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真挚的情感,触动着每一个读者的心灵,引发着我们对历史、对社会、对人生的深刻反思。小说中对自然环境的描写也十分细致,从春耕时的生机勃勃,到夏日的酷热难耐,再到秋收时的忙碌与喜悦,以及冬日的萧瑟与寒冷,都以极为生动和写实的笔触呈现出来,仿佛将读者也置身于那片广袤而充满生命力的土地之上。风吹过麦浪的沙沙声,雨滴落在泥土上的声音,牲畜的叫声,村民的谈笑声,都被细致地捕捉和描绘,构成了一幅幅充满生活气息的画面。 小说中,人物的命运并非是简单的线性发展,而是充满了波折和转折。祥子的经历,就是这样一个不断被打击、又不断试图站起来的过程。他并非一开始就注定失败,他曾有过挣扎,有过抗争,只是最终,时代的巨浪还是将他吞没。这种悲剧性的结局,反而更加凸显了那个时代对人性的残酷摧残。 《血与土:一个时代的挽歌》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作品。它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没有跌宕起伏的悬念,但它所蕴含的力量,却足以穿透时光,直抵人心。它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普通农民的真实生活,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们所承受的苦难,也让我们思考了人性的复杂与坚韧。这部作品,是对那个时代的记录,也是对人性的探索,更是一曲低沉而悲壮的生命挽歌。它让我们铭记那些曾经存在过的生命,以及他们所经历过的,那段沉重而又充满力量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