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内圣修持辑要

儒家内圣修持辑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甄隐 著
图书标签:
  • 儒家
  • 内圣
  • 修身
  • 修持
  • 传统文化
  • 国学
  • 哲学
  • 伦理
  • 道德
  • 自我提升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发展出版社
ISBN:9787517700814
版次:1
商品编码:11668022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03-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要达到儒家先圣所倡导的理想人格,就必须靠自我的完善,任何外在的力量者都无济于事。当把追求自我的完善变成人生乐事,变成乐此不疲的终生追求,理想人格的实现便是现实的而非不可企及。每个人都以追求圣人的境界为了,天下便会安定繁荣。”

内容简介

  《儒家内圣修持辑要》所以黾勉问世,一是意在唤起对儒家内圣修持之重视——抛此粗成之砖,以引连城之璧;二是为从事内圣之学研习者与儒学爱好者,提供修习之粗浅线索与理法素材,以冀羽翼读者之修持。儒家文化重要特点,内圣修持居其一。修持之自身追求,则系达成完美的道德人格——圣人人格。本书辑录儒家各派修证之理法与实证之修悟,皆围绕此主题。

目录

第一章 概论
第一节 儒学基本知识简介
一、 儒、儒家、儒学简介
(一)儒
1.何谓儒
2.儒的品质
3.儒的类别
4.儒常用辞语简介
(二)儒家
1.何谓儒家
2.儒家主旨
3.儒家修学之“级别”
4.儒学道统
(三)儒学
1.儒学内涵
2.儒学的发展
二、内圣外王简介
(一)内圣外王概说
(二)内圣外王的渊源及基本涵义
(三)内圣外王的修学提示
(四)传统儒家对内圣外王的希求
1.圣、圣人简介
2.圣人可由积学而至
3.儒家对内圣外王的追求是“天下为公”
第二节 内圣修习之理简综
一、儒家典籍之摘录
二、儒学大家名著选录
第三节 儒家工夫概述——鸟瞰内圣修炼之发展
一、鸟瞰修炼之理之发展
(一)概说
(二)不同时期学理特点
1.孔孟儒学:不言心之性象
2.宋明理学:始明表心、性、理之本体
3.“新儒学”:强调证悟本体
二、鸟瞰儒家工夫之发展
(一)儒家内圣工夫方兴时期
1.孔孟重在事修以默识心性(仁)
2.孔子对中上之人传授心性(仁)之学
3.《论语》《中庸》《大学》《孟子》奠定圣修之基
4.对身形之仪容皆有规定
(二)儒家内圣工夫的多样化——宋明理、气、心学并茂
(三)儒家内圣修持——明体、明体工夫之整全
1.李二曲内圣内证工夫之整全
2.太虚法师对王阳明圣修之剖析整全
3.熊十力对圣修—明体重要意义之整全
4.林继平
第二章 儒家内圣修持理法
第一节 理学(又称圣学)修持之理
一、理学及其学派简述
(一)理学
二、理学学理重点概括介绍
(一)理
(二)性命
1.性命
2.性
3.气质之性
4.命
(三)心
1.心、性、情
2.情、意
3.志、气
(四)仁
1.仁
2.仁、义的关系
3.仁、义、礼、智的关系
(五)诚、忠信、恕
(六)道
(七)太极
三、理学内圣修持之法理
(一)理学内圣修学——修持总则
(二)理学修学条目
1.立志
2.存养
3.穷理
4.力行
5.尽性
6.至命
四、理学内圣修持精义
(一)修持精义功程概要
(二)修持功程条目
1.程颢曰:学者先须识仁
2.静坐
3.允执厥中
4.朱熹“秘传”口诀与晚年自述
五、理学内圣修持开悟案例
(一)薛瑄悟案
(二)高攀龙得悟历程
(二)陆世仪悟案
六、对程(颐)朱(熹)理学之“体验”之评述
第二节 心学内圣修学理法
一、心学及其学派概述
(一)心学
1.心学的开山者——陆象山
2.心学的完成者——王阳明
(二)心学的主要学派
二、心学阐述之内圣修持之理
(一)心学名著
1.《大学问》(见第一章)
2.《心性图说》(见第一章)
(二)基本概念介绍
1.阳明学派
2.甘泉学派
3.悟——各派通用概念
三、心学对内圣修持历程的阐述
(一)阳明学派
1.总述
2.悟前修持
3.对证悟工夫之阐述
4.证悟不同阶段的修持要义
(二)甘泉学派修持所依之理法
1.甘泉学派修持理法特点
2.修持功程
3.白沙修持钩提
第三节 气学内圣修学理法
一、先秦诸贤对气学内圣修持的论述已相当完备
(一)《管子》书中所述,可谓系统而精辟
1.气学内圣修持之基本理论——气、心、道
2.修持要义
3.修证内圣之果
(二)《子华子》对修气的论述
(三)《孟子》对修气之论述
(四)《荀子》对气学修持内圣之理法
(五)其他著述对修气之论述
二、气学内圣修持理法之隆盛(宋代—清代)
(一)张载成果丰硕——奠定气一元论之坚实基础
1.张载建构了宇宙万事万物一气的气学
2.张载提出了“气质之性”的论点
3.提出了一个修持内圣外王的程式
(二)气一元论的建立
1.王廷相
2.吴廷翰
3.王夫之
4.郝敬
(三)其他学派对气的论述
1.理学对气的论述
2.心学对气的论述
3.《真心图说》融气、理、心学于一
第三章 儒家内圣修持开悟之学
第一节 证悟综述
一、开悟——认知本体是内圣修持的精髓
(一)认知本体是内圣修持的特殊内容
(二)开悟在内圣修持中的重要地位
二、对开悟——认知本体之综合介绍
(一)开悟(见性)的涵义
(二)开悟过程中应持守之原则与注意事项
(三)大儒多有开悟之经历
(四)悟后之修持
1.“见体”综述
2.保任摄养本体
3.动静交修,知行合一
4.本体之圆融无碍
5.了脱生死之道
三、对开悟的不同认知
(一)综述
(二)理学代表人物——朱熹对悟的看法
1.朱子早年观点
2.理学后儒对朱子观点之继承与“修正”
3.对朱子“内圣致知”的评述
(三)心学(包括气学)内圣修持对开悟的重视
1.心学内圣修持重视开悟的阐述
2.心、理学内圣修持开悟之案例
附:“倘悟”熊十力
第二节 儒家内圣修证案例解析
一、张载案例解析
(一)修证经历与修得
1.经历
2.自述
3.诸儒评述
(二)修证成果解析
1.创建了“变化气质”的修持理法
2.对成圣之修证历程做出了较明晰的阐发
3.提出了一个内圣外王的修持架构
4.指出开悟后悟境有上进与旋失之两途
二、李二曲修证精义
(一)李二曲内圣修持直揭本体
1.证得(录自《二曲集》)
2.对本体的阐发
3.李二曲揭示之内圣修持功程
4.修持语要
第三节 内圣修持之效用
一、开悟
二、静修
(一)开智之理
(二)事实案例
三、获得先知
(一)先知之理之阐发
(二)先知案例
四、内圣修持能愈病
(一)述理
(二)举事
五、“祈风祷雨”
(一)述理
(二)举事
四、其他灵异
(一)述理
(二)举事
七、善了生死
(一)述理
(二)举事
第四章 儒学内圣修持简择综要
第一节 修持之理之共同点——气
一、不同称谓的交会
(一)一般交会
(二)交会于气
二、气是内圣修持赖以成圣贤之“物质”基础
(一)气乃成圣之基
(二)气彰显不同层面之“物态”
(三)心是一种特殊的存在(状态)
三、开悟状态下体察到的气——天人整体
四、对气的修持是圣修重要内容
(一)养气
(二)调息以练气
第二节 内圣修持简择之悟前阶段
一、内圣修持总述
二、悟前之修学
(一)达本立志
1.达本
2.立志
(二)践行仪轨、学则
(三)自身虔修
1.对治性格偏颇
2.克治习气,端正操行,涵养道德
3.静修去障复虚
4.养心养气与调息养气
5.静坐法要
6.作善人、为善事,破私立公
7.悟前之修须勉强为之
第三节 关于开悟之修持
一、从理上开窍
(一)提高对心的认识
1.理论层面的认识
2.圣修之证得是认知心体之唯一途径
(二)提高对开悟多样性的认识
1.认识开悟不同阶段与层面的多样性
2.认识开悟之修证过程与形式的多样性
二、净化心灵
三、把握修悟的要则
第四节 开悟后各阶段、层面之修证
一、初悟
(一)初悟阶段对心的体认
(二)初悟阶段之修持
1.总述
2.保任
3.存养
4.观心
5.改过迁善,拔除习气
(三)向第二阶段过渡修持
二、圆悟(心体呈现虚明静定之征,常显而不隐,
与白教大手印得见明体相当)阶段
(一)总述
1.心象显现特征
2.圣修圆悟事例
(二)圆悟阶段有三个层面
1.摄知(用)归体层面
2.依体发用层面
3.体用一源层面
4.向彻悟层面过渡——破除景象
三、彻悟阶段
(一)悟境案例介绍
(二)彻悟述理
(三)层面之一:日用行持,惺惺自然,物各付物,不守不趋
1.理
2.事行
(四)层面之二:行大人事,即感即应,应皆神妙
1.述理
2.事功
四、了悟阶段(心体与性天相通)
(一)述理
(二)善待生死
(三)善了生死
第五章 证悟案例简介
第一节 罗洪先证悟案例
(一)综述
(二)证悟历程
(三)诸儒评述
(四)对良知学的贡献——对良知的分疏
1.天性良知(或称本然良知、自然良知)
2.发见良知与对见在良知之批驳
3.良知辨
4.证得良知
第二节 王时槐证悟案例
(一)圣修简介
(二)圣修历程
(三)对塘南之评述
(四)确立“知”之属性与“定位”
(五)对理学之诸多概念,作了心学之阐述(文繁不录)
(六)对内圣修持诸阶段之修证真境、修持理法,都有明晰表述
(七)透性研几的开悟观
第三节 罗近溪证悟案例
(一)综述
(二)证悟历程
(三)对罗近溪内圣修为评述
(四)对心学内圣修持之理法等均有所发展
1.以“赤子之心”对孔门求“仁”之学做出通俗而精到的阐述
2.对“两个炯然”“两个知行”的剖析
3.对顿悟、渐悟之修持,均有明晰阐述
4.重视“形神俱妙”
(五)衣钵传授
1.授曹胤儒
2.授罗怀智
第四节 王龙溪证悟案例
(一)简述
(二)圣修历程
1.阳明慧眼识才,收为弟子
2.天泉证道
3.长者之风,衷告——启迪、针鞭同仁,冀其日新、真悟
4.晚年之孜孜不倦
5.善了生死
(三)对龙溪圣修评述
(四)对阳明心学(良知学)的阐扬
1.对良知体性的阐发
2.对良知体用之阐发
3.对良知与见闻之知(知识之知)的区分
4.倡发见在知良知
5.阐理主顿,行则上乘兼中下之渐
6.宣师证道圣迹,以警示防范流弊
第五节 陆象山圣修案例
(一)象山圣修简述
(二)象山圣修历程
1.生而颖慧,少年顿悟
2.穷究磨练,动静一体
3.心、理洞融
4.显赫世功
5.善了生死
(三)对象山圣修之评述
(四)象山圣修特点
1.立乎其大
2.重辩义利
3.反躬务实之教风
附?录
第一节 《就正录》与《儒家内圣心法指要》
一、《就正录》
二、《儒家内圣心法指要》
(一)守中法要
(二)守一法要
(三)守仁法要
(四)存诚法要
(五)养气法要
(六)格物法要
(七)修止法要
(八)修静法要
(九)修定法要
(十)修观法要
(十一)修息法要
(十二)至命法要
第二节 《大学》儒、释、道三家解
一、毛奇龄《大学知本图说》(儒家)
二、憨山老人《大学纲目决疑题辞》(佛教)
三、魏尧《一贯天机直讲》(道教)摘录
附: 《明德集大旨总论》首叙宗旨(儒家)
第三节 范围三教
一、范围三教简介
儒释异同
良知范围三教
剖判释子修为
二、由释述儒
(一)刘经臣《明儒喻道篇》
(二)李翱《复性书》
三、三家融通典要
(一)《三家修道秘旨》摘录
(二)《心学》济一字著
(三)张三丰著述
1.《张三丰太极长生诀》
2.《张三丰修道篇?大道论》
(四)《丹经指南?学坐要诀》
(五)《三教真传》
1.“佛教真经?沉心淡性”
2.“道教真派?定神凝气”
编后记

精彩书摘

  《儒家内圣修持辑要》:
  罗钦顺:
  存养是学者终身事,但知既至与知未至之时,意味迥然不同。知未至时,存养非十分用意不可,安排把捉,静定为难,往往久而易厌。知既至,存养即不须大段着力,从容涵养之中,生意油然,白有不可遏者,其味深且长矣。然为学之初,非有平日存养之功,心官不旷,则知亦无由而至。朱子所谓“诚明”两进者,以此。
  (2)如何存养
  程子曰:学之而不养,养之而不存,是空言也。……学在知其所有,又养其所有。……见之既明,养之既熟,泰然而行之,其进曷御焉?……学至涵养其所得而至于乐,则清明高远矣。……或曰:惟闭目静坐为可以养心。曰:岂其然乎?有心于息虑则思虑不可息矣。……问君子存之,如何其存也?曰: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乃存之之道也。
  问:每常遇事,即能知操存之意,无事时如何存养得熟?曰:古之人,耳之于乐,目之于礼,左右起居,盘盂几杖,有铭有戒,动息皆有所养。今皆废此,独有义理之养心耳。但存此涵养意,久则自熟矣。敬以直内,是涵养意。言不庄不敬,则鄙诈之心生矣。貌不庄不敬,则怠慢之心生矣。
  要修持他这天理则在德,须有不言而信者。言难为形状。养之则须直不愧屋漏与慎独,这是个持养底气象也。德盛者物不能扰,而形不能病。形不能病,以物不能扰也。故善学者,临死生而色不变,疾痛惨切而心不动,由养之有素也,非一朝一夕之力也。心之躁者,不热而烦,不寒而栗,无所恶而怒,无所悦而喜,无所取而起。君子莫大于正其气,欲正其气,莫若正其志。其志既正,则虽热不烦,虽寒不栗,无所怒,无所喜,无所取,去就犹是,死生犹是,夫是之谓不动心。
  延平李氏《答朱元晦书》曰:常存此心,勿为他事所胜。即欲虑非僻之念自不作矣。孟子有夜气之说,更熟味之,当见涵养用力处也。于涵养处着力,正是学者之要。若不如此存养,终不为己物也。……今之学者虽能存养,知有此理,然旦昼之间一有懈焉,遇事应接举处不觉打发机械,即离间而差矣。唯存养熟,理道明,习气渐尔消铄,道理油然而生,然后可进,亦不易也。
  ……

前言/序言


《静心观道:中国古代哲学中的精神内省与自我超越》 内容梗概 《静心观道》并非一本关于特定学派或教义的详尽阐述,而是一次深入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宝库的旅程,聚焦于其中普遍存在且历久弥新的精神内省与自我超越的观念。本书旨在从宏观视角出发,勾勒出先秦诸子百家乃至后世文人心目中,通往内心宁静、人格完善与精神自由的多种路径。它不拘泥于某一家的门派之见,而是萃取了不同思想流派中关于“内省”这一核心命题的精髓,并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哲学和文化语境中进行解读。 全书围绕“静心”与“观道”这两个核心概念展开。 “静心”,是本书探讨的起点,也是通往深刻体悟的必经之路。这里所说的“静心”,并非简单的行为上的不动,而是指一种主动的、有意识的精神状态的调整。它包含了对内心杂念的祛除,对情绪波动的平息,对外界干扰的疏离,从而为深入的思考和真切的体悟奠定基础。本书将从多个维度解析“静心”的方法和意义,例如: 理性与情感的平衡:探讨古人如何看待理性思维与情感活动之间的张力,以及如何通过理性约束情感,达到内心的和谐。这可能涉及对“情欲”的辨析,以及如何认识和管理自身的情感需求,使其服务于更高的精神目标,而非被其奴役。 感知与觉察的深化:强调“静心”并非枯坐冥想,而是对自身感知能力的敏锐化。通过细致入微地觉察身体的感觉、思想的流动,以及外部世界的微妙变化,个体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摆脱惯性的思维模式和固有的偏见。 “无为”的智慧:虽然“无为”常与道家紧密联系,但本书将其视为一种普遍的精神实践。这里的“无为”不是消极的无所作为,而是顺应自然、不强求、不妄为的精神状态。它意味着放下不必要的执念,减少对抗,从而在顺势中实现真正的自由和效率。 内观的勇气:认识到“静心”的另一层含义是向内看的勇气。现代社会常常鼓励向外探索,而本书则强调向内观照的重要性。这是一种诚实面对自己的过程,包括承认自身的不足、恐惧与欲望,并从中学习和成长。 “观道”,则是“静心”所指向的目标,是对宇宙人生根本原理的洞察与契合。这里的“道”,并非单一的、具象化的概念,而是泛指事物运行的普遍规律、生命存在的根本意义、以及精神升华的最高境界。本书将带领读者一同探寻“观道”的不同路径和理解方式,例如: 天道与人道的贯通:深入探讨古人如何理解自然法则(天道)与人类社会秩序(人道)之间的联系。通过观察自然界的规律,反思人自身的行为准则,追求天人合一的和谐状态。 体用一源的哲学:解析“体”与“用”在古代哲学中的辩证关系。“体”指的是事物本身的本质或本体,“用”则指其功能和表现。理解“体用一源”,意味着认识到内在的本质是外在表现的基础,也意味着通过实践(用)来体悟和印证真理(体)。 “格物致知”的实践维度:本书将“格物致知”的理念置于更广泛的精神实践中。它不仅仅是对外部事物的研究,更是通过对事物细致的观察与体察,进而深入了解事物内在的规律,最终达到对自身心性的认识。这种“格物”是一种全身心的投入,是对真理的求索,也是对自我完善的驱动。 “道”的体悟与生活:强调“观道”并非只存在于书本或冥想之中,而是能够融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从饮食起居、待人接物,到职业的耕耘、艺术的创作,都可能是体悟“道”的契机。本书将展示如何将抽象的哲学理念转化为具体的生活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道”的理解。 本书的特色与价值 《静心观道》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整合性”与“实践性”。它不局限于某一学派的束缚,而是从中国古代哲学宝库中提炼出那些具有普遍意义的精神资源,并试图将它们融汇贯通。本书并非简单地介绍不同学派的观点,而是着重于挖掘这些观点背后所蕴含的精神方法论和人生智慧。 跨学派的视角:本书将从不同学派的经典中汲取养分,例如《论语》中关于“仁”与“礼”的修养,《道德经》中关于“道”与“无为”的体悟,《庄子》中关于“逍遥”与“齐物”的境界,乃至《大学》中关于“诚意”与“正心”的论述,并试图从中找到它们之间的共通之处与互补关系,形成一个更为完整和立体的精神修持图景。 深邃的洞察与普适的智慧:本书的目标是揭示古代先哲对于人类精神本质和生命意义的深刻洞察,并将其转化为现代读者能够理解和实践的智慧。它不回避人生中的困惑与挑战,而是提供一种超越性的视角和内在的力量源泉。 从理论到实践的桥梁:本书强调精神修持的实践性,而非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它会提供一系列启发性的思考框架和生活建议,鼓励读者将书中的智慧应用于个人成长、人际关系、工作学习等各个方面,从而在真实的生活体验中检验和深化所学。 面向现代人的心灵指南: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社会中,人们普遍面临着精神焦虑、价值迷失等问题。《静心观道》试图为现代人提供一个返璞归真的精神家园,帮助读者找回内心的宁静,重塑独立的人格,实现更高层次的自我超越。它提供了一种不同于物质追求的价值体系,引导人们关注内在的丰富与充实。 对“内圣”概念的现代解读:本书在不直接提及“内圣”概念的情况下,通过对“静心”和“观道”的深入探讨,实际上是在为读者勾勒出“内圣”所强调的内在德性培养、心性锤炼以及精神境界提升的内在逻辑和实践路径。它展示了如何通过对自身心灵的深刻理解和智慧的培养,达到一种内在的圆满与安宁,从而为外在的成就和对世界的积极影响奠定坚实的基础。 《静心观道》是一本邀请读者踏上自我探索与精神觉醒之旅的书。它不是一本提供速成秘籍的指南,而是一个引人深思的对话,一场跨越时空的智慧传承。通过阅读本书,读者有望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那份属于自己的宁静与力量,并最终实现与道的契合,活出生命的真谛。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曾涉猎过不少东方哲学书籍,很多都给人一种“空中楼阁”的感觉,理论体系宏大,但落地生根却成了问题。然而,这本书的独到之处在于其极强的“实用主义”色彩,尽管其内核是内圣之道。它并没有回避人性的弱点,反而将其纳入修持的范畴加以观照。例如,书中对于“恐惧”与“欲望”的分析,就非常接地气。它没有简单地教导我们要“摒弃”这些情感,而是教会我们如何识别它们产生的机制,如何在欲望升起时,不被其裹挟,而是保持一个清醒的旁观者视角。这种成熟、不偏激的论述风格,让我感到安全且信服。它不是要求我变成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而是教我如何成为一个更圆融、更有定力的“人”。阅读过程更像是与一位智者进行的深度私教课。

评分

这本书的篇幅适中,排版疏朗,非常适合在通勤或睡前静心阅读。与其他同类书籍不同,它在引用古籍时,总是能找到最精炼、最能击中人心的那一句,然后围绕它展开富有逻辑和情感深度的论述。我尤其喜欢它处理“过失”的态度。传统观念常常将犯错视为巨大的道德污点,让人背负沉重的心理包袱。但此书却将每一次失足,都视为一次提升内在韧性的机会,只要能及时觉察并加以修正,过失便不再是污点,而是砥砺德行的磨刀石。这种宽容而又严格的双重标准,极大地缓解了我对自己过去错误的苛责感,让我能够更轻盈地迈向未来。总而言之,这是一本既能滋养精神,又能指导行动的宝贵之作,值得反复品读,常置案头。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颇为雅致,初翻开扉页,就被那隽永的字体和古朴的墨色深深吸引。我本来对于这种看似“传统”的读物有些许保留,总觉得或许会有些晦涩难懂,充满了陈旧的教条。然而,阅读的体验却远超我的预期。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对于儒家思想中那些看似高远的“修身”与“齐家”的议题,阐释得极为贴合现代人的生活困境。尤其是关于“吾日三省吾身”的实践路径,并非空泛的口号,而是提供了一套可操作的、具有步骤性的自我反思方法。书中对“内圣”的解读,让我深刻理解到,真正的强大并非来自于外在的权势或财富,而在于内心秩序的建立和精神世界的丰盈。这种由内而外的力量,在当今这个喧嚣浮躁的社会,显得尤为珍贵。读完第一部分,我甚至停下来,默默地审视了自己过去几周的行为模式,那种被触动后的宁静感,久违了。

评分

这本小册子,我断断续续读了近一个月,每次翻开,都有新的领悟。它不像那些动辄上百万字的学术专著,堆砌着晦涩的典籍注释,而是以一种近乎于“对话”的姿态,与读者进行心灵的交流。我特别欣赏其中对于“仁”的阐释,它没有将“仁”描绘成一个遥不可及的道德高峰,而是将其还原为日常生活中最朴素的体谅与善意。比如书中提到,对待陌生的服务人员时,我们是否能保持同样的尊重与耐心,这就是“仁”的起点。这种由大处着眼,却又落到实处的叙述方式,让我在处理职场人际关系时,有了一种更温和也更坚定的处理准则。它让我意识到,所谓的“修持”,其实就是日复一日,将崇高的道德理想,融入到一杯茶、一次握手、一句问候之中,让那些经典之言,真正“活”起来。

评分

坦白说,我最初是带着“朝圣者”的心态去接触这本书的,希望能找到某种“一劳永逸”的心灵解药。结果却发现,作者的引导并非提供标准答案,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园丁,他为你展示了土壤的特性,却让你自己去选择播种何种种子,并细心浇灌。书中对“诚”的论述尤其发人深省。它剖析了我们在不同场合下,是如何巧妙地为自己戴上面具,如何小心翼翼地维护一个“被社会期待的自我”,而那个真实的、赤裸的自我,却在长期的压抑中变得脆弱不堪。读到此处,我感到了强烈的共鸣,几乎是惊出了一身冷汗。这种对人性幽微之处的精准捕捉和无情揭示,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单纯的“文化普及”,它更像是一面映照自我心魔的镜子,逼迫着读者直面内心的不完美。

评分

3.儒家修学之“级别”

评分

内圣外王,说的很详细,内圣之道,外王之径,跟着走,必能达到

评分

愉快的购书,很满意。还会再来。

评分

好书

评分

东西不错,物流也好,还便宜!

评分

收藏作者的书

评分

4.儒学道统

评分

东西不错,物流也好,还便宜!

评分

东西不错,物流也好,还便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