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技术原理及应用(第五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

生物化学技术原理及应用(第五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赵永芳 著
图书标签:
  • 生物化学
  • 生物技术
  • 医学
  • 理学
  • 高等教育
  • 教材
  • 第五版
  • 实验
  • 应用
  • 分子生物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438058
版次:5
商品编码:1167254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6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生物化学技术原理及应用(第五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是在第四版的基础上,结合近几年来科学进展修订而成。《生物化学技术原理及应用(第五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共分3编,20章:第一编概述蛋白质、核酸等生命大分子物质的制备方法及基本要点;第二编讲解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材料中分离纯化上述物质的常见方法,如离子交换层析、疏水层析、亲和层析、聚焦层析、凝胶过滤、高效液相色谱、沉淀法等;第三编介绍鉴定生命大分子物质所涉及的相关方法,如同位素标记(包括DNA、RNA和蛋白质的标记)、基因重组、DNA序列测定、生物芯片、聚合酶链反应(包括DNA和RNA的扩增)、电泳(包括各种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琼脂糖凝胶电泳等)、免疫分析(包括多克隆和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免疫扩散、各种免疫电泳、固相免疫吸附法——酶联免疫吸附法和免疫印迹法等)、薄层与薄膜层析、气相色谱、分光光度法和离心法等。《生物化学技术原理及应用(第五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在阐明各类方法基本原理的同时,还讲述了主要操作、注意事项及应用实例,在每章末尾附有思考题和主要参考文献,《生物化学技术原理及应用(第五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共有图、表360余幅。

目录

第五版前言
第四版前言
第三版前言
第一编概述

第一章 生命大分子物质的制备
第一节 材料的选择与处理
一、材料的选择
二、材料的处理
第二节 测定方法的确立
一、目的与要求
二、常用的测定方法
第三节 细胞破碎
一、机械破碎
二、溶胀和自溶
三、化学处理
四、生物酶降解
第四节 抽提
一、抽提的含义
二、抽提有效成分的影响因子
第五节 浓缩
一、沉淀法
二、吸附法
三、超过滤法
四、透析法
五、离心法
六、干燥法
第六节 纯化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一、纯化方案的设计
二、纯化方案的评价
第七节 有效成分纯度和性质的分析
第八节 应用实例
一、高纯度人转铁蛋白的制备
二、叶绿体的提取与45SRNA的制备
三、细菌质粒DNA的提取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二编纯化方法

第二章 沉淀法
第一节 基本原理与沉淀类型
一、基本原理
二、制备蛋白质
三、制备核酸
第二节 应用实例
一、脾磷酸二酯酶的纯化
二、细菌染色体DNA的制备
三、蔗糖酶的初步纯化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吸附层析
第一节 吸附柱层析
一、常用术语
二、基本原理
三、吸附剂
四、洗脱液
五、层析柱的制备与层析操作
六、应用与实例
第二节 薄层层析
一、操作及注意事项
二、应用实例
第三节 聚酰胺薄膜层析
一、基本原理
二、应用实例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疏水层析
第一节 基本原理
一、疏水作用
二、吸附剂
第二节 操作与应用
一、层析柱的制备
二、加样与洗脱
三、应用实例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离子交换层析
第一节 基本原理
第二节 离子交换剂的分类及性质
一、分类
二、性质
第三节 离子交换剂与缓冲液的选择
一、离子交换剂的选择
二、缓冲液的选择
三、加样量的确定
第四节 操作
一、离子交换剂的处理、再生和转型
二、分离物质的交换
三、物质的洗脱与收集
第五节 应用
一、制备、纯化生命物质
二、测定蛋白质的等电点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凝胶过滤
第一节 凝胶的分类及性质
一、葡聚糖凝胶
二、琼脂糖凝胶
三、聚丙烯酰胺凝胶
四、Sephacryl
五、Superdex
第二节 基本原理
第三节 操作
一、凝胶的选择和处理
二、凝胶柱的制备
三、加样与洗脱
四、凝胶柱的再生及保存
第四节 应用
一、脱盐和浓缩
二、分离生命物质
三、去除热源物质
四、测定分子质量
五、其他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七章 亲和层析
第一节 基本原理
第二节 操作
一、载体的选择
二、配体的选择
三、亲和吸附剂的制备
四、特异性吸附
五、分离大分子物质
六、亲和层析柱的再生
第三节 提高吸附剂的操作容量
一、在配体和载体间引入“手臂”
二、增加配体取代的程度
三、配体与载体衍生物以最少的键连接
四、载体多孔性的影响
五、其他
第四节 应用实例
一、纯化大分子物质
二、研究酶的结构与功能
三、实例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八章 聚焦层析
第一节 基本原理
一、多缓冲剂和多缓冲交换剂
二、聚焦层析原理
第二节 操作
一、多缓冲剂的选择
二、多缓冲交换剂用量的确定
三、多缓冲交换剂的处理
四、样品的准备
五、加样和洗脱
六、样品中多缓冲剂的去除
第三节 应用
一、分离模型蛋白质
二、分离复杂物质
三、鉴定某些酶的性质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九章 高效液相色谱
第一节 基本原理
一、高效液相色谱仪
二、固定相
第二节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
一、固定相、流动相和色谱柱
二、纯化糖基化白蛋白肽片段
第三节 应用
一、定性和定量分析
二、测定酶活性
三、测定蛋白质分子质量
四、分离核酸和蛋白质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十章 固定化的酶与微生物
第一节 制备方法
一、固定化酶
二、固定化微生物
三、生物传感器
第二节 制品的性质
一、酶的相对活性
二、活性曲线与最适pH
三、稳定性
四、米氏常数
五、其他
第三节 应用实例
一、工业方面
二、医学方面
三、生化分析方面
四、应用实例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三编鉴定方法

第十一章 标记
第一节 核酸标记
一、基本原理
二、标记方法
第二节 蛋白质标记
一、机制
二、类型
三、标记物制备
第三节 标记物的纯化与鉴定
一、标记物纯化
二、探针的鉴定
第四节 应用实例
一、cDNA组学和蛋白质组学
二、激酶的磷酸化和脱磷酸化
三、蛋白质半衰期的测定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十二章 重组DNA
第一节 重组DNA的部件
一、工具酶
二、载体
三、目的基因
第二节 重组
一、黏性末端连接法
二、平端连接法
三、平黏连接法
四、TA连接法
五、同聚物加尾连接法
六、人工接头连接法
第三节 DNA扩增
一、重组DNA导入宿主细胞
二、重组子的筛选与鉴定
三、表达产物的纯化
第四节 应用实例
一、分离总RNA和mRNA
二、反转录合成第一链cDNA
三、PCR扩增及其产物纯化
四、PCR产物的克隆
五、重组质粒的提取及分析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十三章 DNA序列测定
第一节 双脱氧链终止法
一、基本原理
二、载体系统
三、测序试剂
四、测序操作
五、变性电泳
六、序列读取
第二节 PCR法
一、直接测序
二、循环测序
三、应用实例
第三节 化学降解法
一、测序原理
二、具体操作
第四节 新一代测序法
一、第二代测序法
二、第三代测序法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十四章 生物芯片
第一节 基因芯片
一、基本原理和工作流程
二、制备及操作
三、应用实例
第二节 蛋白质芯片
一、原理及特点
二、制备与操作
三、应用实例
第三节 芯片实验室
一、结构与制作
二、应用实例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十五章 聚合酶链反应
第一节 基本原理及操作系统
一、扩增DNA
二、扩增RNA
第二节 PCR的类型
一、普通PCR
二、原位PCR
三、反转录PCR
四、反向PCR
五、不对称PCR
六、巢式PCR
七、彩色PCR
第三节 应用
一、筛选目的基因
二、直接测序
三、标记DNA探针
四、寻找新基因
五、检测血液和组织成分
六、检测环境中的致病菌与指示菌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十六章 电泳
第一节 基本原理
一、泳动度概念
二、影响泳动度的因子
第二节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一、基本原理
二、不连续垂直板状和柱状凝胶电泳
三、连续的垂直板凝胶的电泳
四、线性和阶梯式梯度的板状凝胶电泳
五、双向电泳
第三节 琼脂糖凝胶电泳
一、缓冲液的配制
二、琼脂糖胶板的制备
三、加样和电泳
四、观察
第四节 应用
一、测定分子质量
二、测定蛋白质等电点
三、鉴定微量物质
四、诊断疾病(转移电泳)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十七章 免疫分析
第一节 抗体的性质、制备及纯化
一、抗体的性质
二、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三、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四、抗体的检测
五、抗体的纯化
第二节 抗原抗体反应与应用
一、凝集反应
二、免疫扩散
三、免疫电泳
四、固相免疫吸附(含ELISA)
五、免疫微球测定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十八章 气相色谱
第一节 基本原理
一、常用术语
二、塔板与速率理论
第二节 气相色谱仪的构造
一、载气流速的控制和测量
二、进样系统
三、恒温室
四、色谱柱
五、检定器
第三节 操作
一、操作要点
二、条件的选择
第四节 定性和定量检测
一、定性检测
二、定量检测
第五节 应用
一、分析蛋白质和氨基酸
二、分析核酸
三、分析糖类物质
四、分析脂肪酸
五、分析农药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十九章 分光光度法
第一节 基本原理
一、光谱
二、物质结构与光谱的关系
三、光吸收的基本规律——比尔朗伯定律
第二节 分光光度计的结构及类型
一、主要结构
二、类型
第三节 应用
一、定性分析
二、含量测定
三、参数测定
四、物质结构的分析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二十章 离心法
第一节 基本原理
一、沉降现象
二、离心力
三、离心法
四、沉降系数
第二节 离心机的类型及构造
一、制备型离心机
二、分析型离心机
第三节 应用
一、离心机的操作概述
二、应用实例
三、测定沉降系数
四、分离纯化生命物质
思考题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附录
中英文缩写词

精彩书摘

  《生物化学技术原理及应用(第五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
  第一编 概述
  第一章 生命大分子物质的制备
  生命大分子物质通常是指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在进行生长发育、新陈代谢时,所形成的蛋白质(包括酶)和核酸等有机化合物的总称。它不仅是一些生物科学工作者研究、探索的主要对象,还与广大从事化工、医学和食品等学科的人员密切相关。在这些方面,特别是科研方面,随着人类基因组的30亿碱基对测序工作的完成,生命科学研究已进入后基因组时代(研究的焦点将从基因的序列转移到功能方面)。为鉴定大量未知蛋白质(酶)的结构和功能,蛋白质研究也将进入一个空前活跃的时期,因此分离纯化和测试分析蛋白质技术显得十分重要。首先,蛋白质与核酸(包括DNA、rRNA、mRNA和tRNA等)相比,蛋白质的结构(包括一级结构和空间结构)更具有奇妙独特的复杂性和艺术性。它是由20多个不同性质(或极性)的氨基酸交互排列而成,不但潜在的数量多(约100亿个),而且相互间差异大。而核酸的结构,虽然也有异乎寻常的多样性,但是,它是由结构相似、理化性质接近的4个碱基交互排列而成的,且有一定规律可循。相对而言,蛋白质的分离、纯化和鉴定有较大的难度和特殊性。而核酸的分离、制备和鉴定则比较容易,有捷径可走。其次,蛋白质和核酸类物质通常是与自然界存在的诸多不同化合物结合在一起,或者是不同蛋白质、不同核酸自身相互组合在一起出现的,加之它们稳定性较差(如离体后的多数酶)、含量相对偏低,使提取分离过程变得更加困难。最后,提取生命物质的材料五花八门、千变万化,所用的方法通用性较差,尤其是提取分离蛋白质的方法更是如此,这也给制备工作带来了麻烦和困惑。尽管如此错综复杂,却也不是无轨迹可寻。另外,在实践中,确实非常需要一定纯度或较高纯度的生命大分子物质。因此,人们在细心观察、认真归纳制备这些物质的程序时,也发现了不少类似操作和共同点,对制备生命大分子物质很有裨益。本章将以蛋白质和核酸为主线讨论其制备的共有特质和一般过程,其中包括材料的选择与处理、测定方法的确立、有效成分的抽提、粗品的纯化和纯品的鉴定(分别见后面各编评述)等相关步骤。
  第一节 材料的选择与处理
  一、材料的选择在进行材料的选择时,常会提及有效成分一词。所谓有效成分是指欲纯化的某种单一的生命大分子物质。而有效成分以外的其他物质则统称杂质。在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材料中,有效成分的含量一般较少,如胰脏中胰岛素的含量小于其鲜重的百万分之一。此外,有效成分稳定性较差,大多数对酸、碱、高温和高浓度有机溶剂等因子较敏感,而且容易被微生物分解变质。因此,提取有效成分的成功与否,与选用的材料关系密切。如果选用的材料不同,有效成分的含量就不一样;选用的材料即使相同,但是部位、生长期、生长地区或存放时间不同,有效成分的含量也不尽相同。总的来说,材料选择应遵循的原则是:有效成分含量多、稳定性好;来源丰富、保持新鲜;提取容易、工艺简单;杂质有综合利用价值等。在实践过程中则需抓主要矛盾,全面考虑,综合权衡。例如,胰岛素,从含量看,在牛胰脏中比猪的高,但从我国实际出发,全国猪的饲养头数远比牛多,加之牛可拉车、耕田,因此制备胰岛素一般不选用牛胰脏而选用猪胰脏作材料。磷酸单酯酶,就含量而言,虽然在胰脏、肝脏和脾脏中较丰富,但是因其与磷酸二酯酶共存,进行提纯时,这两种酶很难分开,所以实践中常选用含磷酸单酯酶少、几乎不含磷酸二酯酶的前列腺作材料。
  二、材料的处理
  选择到合适的材料后,应及时使用,否则所需的有效成分会部分甚至全部被破坏变性,从而影响收得率。例如,从猪肠黏膜提取肝素时,如果用新鲜材料,每千克小肠可得肝素钠5万~6万U。如将材料置25℃以上的室温存放约1h,肝素钠的含量会显著下降。其原因是,猪小肠内的大量微生物(2 5×108~3×108个/g)不停地繁殖(如大肠杆菌约20min繁殖一次),有的会产生降解肝素的酶系。若选择的材料难于立即使用时,一般应采用冰冻或干燥等方法处理,同时还应将易于去掉的非需物质(如脂类)除去。因常选用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材料的特性各异,故处理要求也不完全相同。
  (一) 动物脏器
  1 冰冻从刚宰杀的牲畜得到的脏器(脑组织、心脏等)要迅速剥去脂肪和筋皮等结缔组织,立即冲洗干净。若不能马上抽提、纯化时,应及时移至-10℃冰库(可短时间保存)或-70℃低温冰箱(数月不变质)贮存。
  脏器中常含有较多的脂肪,该物质不仅容易氧化酸败,导致原料变质,还会影响纯化操作和制品得率。脱脂操作可在提纯前进行,也可在提纯过程中进行,具体实施应视材料而定。一般脱脂的方法有:人工剥去脏器外的脂肪组织;浸泡在脂溶性的有机溶剂(如丙酮、乙醚)中脱脂;采用快速加热(50℃左右)、快速冷却的方法,使熔化的油滴冷却后凝聚成油块而被除去;利用油脂分离器使油脂与水溶液得以分离。
  2 干燥
  对于像脑下垂体一类的小组织,可置丙酮液中脱水,干燥后磨粉贮存备用;对于含耐高温有效成分(如肝素)的肠黏膜,可在沸水中蒸煮处理,烘干后能长期保存。
  (二)植物组织
  由室内栽培或野外采集的植物材料,若是植物(如菠菜、芹菜)的叶片,需用清水洗净方可使用,或置-30~-4℃冰箱贮藏,可在10h内使用;若是植物的种子,则需泡胀或粉碎后才可使用。如材料中含油脂较多时,也要进行脱脂处理。
  (三)微生物
  由于微生物具有种类多、繁殖快、培养简便、诱变容易和不受季节影响等优点,因此,它已成为制备生命大分子物质的主要材料之一。当选用的微生物接种于适当的培养液培养一段时间后,用离心法收集到的上清液,即可用于制备胞外酶和某些辅基等有效成分。而收集到的菌体,经破细胞处理后则可从中提取其他有效成分,如胞内酶。前者可置低温下短时间贮存,后者可制成冻干粉,在4℃保存。例如,收集的黄杆菌(Flavobacterium sp.)P32细胞,用0 05mol/L Tris�睭Cl缓冲液(pH7 5)洗两次,进行冻干处理可得到红棕色的干粉。将其置4℃保存3个月,检测降解对硫磷水解酶活力的影响时,发现无明显影响。
  第二节 测定方法的确立
  一、目的与要求当纯化的对象即某一有效成分选定后,首先碰到的问题是,此物质在哪些材料中含有?哪些材料中含量较丰富?其次是在从选定的材料提纯此物质的过程中,杂质是否逐渐减少?纯度是否逐渐增加?也就是说,所用的纯化方案是基本合理或部分合理,还是根本不妥?要回答这些问题,就必须确立一种专一、灵敏和简便快速的测定方法。不然,很难对其作出准确、定量的判断。
  第一节提到,有效成分在原材料中含量较低。这一事实决定了抽提液和纯化的前一阶段溶液中有效成分的比活性较小,加之此时测定的样品很多(每一步骤都须测定),因而确立的测定方法应简单、灵敏、省时、快速,除此之外,还要有较好的专一性,否则,所测得的结果误差大,不可靠。例如,在从原料中纯化某一酶蛋白时,测定其含量的依据常常是在酶与底物反应后,以产物形成或底物降低的数量来表示的。若选择的底物是非专一性的,或者选择的产物不是待测酶特异催化形成的,这样测出的数值就包含有原料中杂质所消耗的底物或形成的产物,影响了酶活性的真实性。
  二、常用的测定方法
  (一)光谱法由于不同生命大分子物质与相应波长的光会发生特定的作用,而依据作用结果即可推断出被测物质的含量和部分理化性质。人们称这类测定方法为光谱法。该法通常包括紫外光谱法、可见光光谱法、荧光光谱法和浊度法等。紫外光谱法是利用某些生物大分子物质具有吸收紫外线的性质而建立的一种方法;可见光光谱法是利用生命大分子物质的一些特殊结构先与相关试剂反应生成不同颜色后,借助可见光检测物质而建立的一种方法;荧光光谱法是利用有些生命大分子物质自身可以吸收特定光波的能量后,依赖发出荧光的特性而建立的一种方法;浊度法是利用测定不同浓度的稀悬浮液,在不被吸收的光波长条件下,测定其表观吸光值而建立的一种方法。
  将待测物(如核酸、蛋白质)配制成一定浓度的溶液后,注入石英杯,移至相应波长的分光光度计中,即可从测定的吸光值换算出待测物的含量。
  1 紫外光谱法
  1)测定核酸含量构成核酸的碱基组分是分光光度计测定核酸含量的依据。在波长260nm测定过程中,DNA或RNA溶液浓度的增高或降低,会使其吸光值(A260)随之发生增高或降低变化,二者之间呈正比关系。通常1个A260分别相当于50μg/ml双链DNA、37μg/ml单链DNA和40μg/ml单链RNA。另外,用A260/A280可确定DNA和RNA的纯度(纯DNA和纯RNA的比值分别为1 8和2 0),当此比值分别小于1 8和2 0时,表明样品中已污染了蛋白质或酚类等物质。
  2)测定蛋白质的含量及纯度蛋白质(包括酶和肽)溶液的A280主要是由构成蛋白质组分的色氨酸(Trp)和酪氨酸(Tyr)的吸光值决定的,胱氨酸(Cys)的贡献很小。大肠杆菌RNA聚合酶σ32因子及其Tyr、Trp和Cys的摩尔吸光系数和氨基酸含量见表11。
  由表11中数据可见,其摩尔吸光系数与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的很相似。所谓摩尔吸光系数是指某物(如BSA)在1mol/L 浓度时,置特定波长(如280nm)下测定出的吸光值,对一个纯物质来说,该值在特定条件下应该是个恒定值。同样百分吸光系数(某物在1%浓度时,特定条件下所测定的吸光值)无疑也是个恒定值。不同物质因结构的差异性或Tyr、Trp等氨基酸含量的不同,测出的吸光系数也各不相同。
  2 可见光光谱法
  将待测物(如蛋白质、核酸、糖类)与相关试剂(表12)或酶的底物作用后,注入玻璃杯,根据呈现的颜色或形成的产物特性,移至相应波长的分光光度计中,即可从测定的吸光值换算出待测物的含量。例如,邻苯二酚(275nm有吸收峰)在邻苯二酚2,3双加氧酶的作用下,可转化为黄色的α�掺腔�粘康酸半醛(375nm有吸收峰),通过检测375nm吸光值的升高,即可换算出所用酶的活性单位。
  另外,还可用不同吸光值之间的比值鉴定某些物质的纯度。例如,纯细胞色素c还原型A550/氧化型A280为1 25~1 28。假如比值过高或过低,就表明细胞色素c被污染。
  3 荧光光谱法
  荧光光谱法的精确性、重复性和灵敏度比吸收光谱法好。当分析物含量低、用吸收光谱法不能检测时, 改用荧光光谱法却能求得满意结果。例如,NAD(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和NADP(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的连锁反应是由于NADH2和NADPH2发荧光,因此它们可用于偶联NADH2(或NADPH2)的氧化或 NAD(或NADP) 的还原反应系统进行荧光测定。通常谷草转氨酶(glutamic�瞣xaloacetic transaminase,GOT)活性测定,是采用与苹果酸脱氢酶(malic�瞕ehydrogenase,MDH)相偶联反应进行:
  4 浊度法
  通过测定某物质的表观吸光值,即可求出其含量。例如,伴刀豆球蛋白(concanavalin,Con A)的活性测定方法之一就是采用此法完成的。即将一定浓度的Con A 溶液与糖原反应后,可产生相应浊度且无沉淀的悬浮液,测定420nm波长下的吸光值(A420),即能求出Con A的活性或浓度,此法也可用于分析培养液中细菌(如E. coli)生长的状况,即定时取样,检测其波长600nm的表观吸光值(A600),即可求出相关细菌的浓度。
  (二)电化学法
  有些化学反应过程放出质子氢(H+),可用灵敏的pH计或NaOH溶液滴定等方法追踪其变化,从而计算出欲测物的含量或活性。例如,葡糖氧化酶能催化葡萄糖氧化成葡萄糖酸,用NaOH溶液滴定该酸的含量,便可求出葡糖氧化酶的活性。一种细菌No 66的脱氯酶能催化单氯乙酸和(或)二氯乙酸释放出Cl-,使所处溶液的pH降低。这些Cl-的浓度,可用氯离子选择电极和双液参比电极进行测定。
  ……

前言/序言


《生物化学技术原理及应用》(第五版)图书简介 概述 《生物化学技术原理及应用》(第五版)是一部全面而深入的教材,旨在为高等院校生物学、医学、药学、农学、食品科学等相关专业的学生和研究人员提供生物化学技术领域的系统性知识。本书第五版在继承前几版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紧跟学科发展前沿,整合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技术进展,力求以清晰的逻辑、丰富的实例和实用的操作指南,帮助读者掌握生物化学技术的核心原理,理解其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并能独立开展相关的实验研究。 本书的编写不仅注重理论知识的系统性,更强调实践技能的培养。从基础的实验技术到前沿的分子生物学工具,再到生物技术的产业化应用,本书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通过本书的学习,读者不仅能够理解生物化学技术的“是什么”和“为什么”,更能掌握“如何做”,为未来从事相关领域的研究、开发或生产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内容构成与特点 本书内容覆盖广泛,结构清晰,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生物化学技术基础 本部分是全书的基石,重点介绍生物化学技术所依赖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操作。 绪论: 简要介绍了生物化学技术的概念、发展历程、重要性及其在现代科学和技术中的地位。同时,也展望了生物化学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如合成生物学、精准医学等。 生物分子的提取、分离与纯化: 详细介绍了从生物样品中提取、分离和纯化蛋白质、核酸、脂类、糖类等重要生物分子的各种技术。这包括细胞破碎方法、沉淀法、层析技术(如离子交换层析、凝胶过滤层析、亲和层析、疏水层析等)、电泳技术(如SDS-PAGE、二维电泳、脉冲场凝胶电泳等)、离心技术等。本书强调这些技术背后的原理,并提供了实际操作的指导和注意事项,帮助读者理解如何根据目标分子的性质选择最合适的分离纯化策略。 生物分子的鉴定与分析: 阐述了用于鉴定和定量分析生物分子的各种常用方法。这包括分光光度法(如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荧光分光光度法)、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质谱技术(MS)、核磁共振(NMR)等。重点在于介绍这些技术的原理、适用范围、数据解读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典型案例。 生物化学实验常用仪器与安全: 详细介绍了生物化学实验中常用的各种仪器设备,如离心机、恒温水浴、pH计、移液器、天平、超净工作台、CO2培养箱等,并对其使用方法和维护保养进行了说明。同时,本书也高度重视实验安全,详细列出了生物化学实验中可能遇到的安全隐患,以及相应的防护措施和应急处理方法,确保读者在安全的环境下进行实验操作。 第二部分:分子生物学技术及其应用 本部分聚焦于分子生物学领域的核心技术,这些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发展的驱动力。 核酸提取、分离与分析: 详细介绍了基因组DNA、质粒DNA、RNA(包括mRNA、tRNA、rRNA、miRNA等)的提取方法,如酚-氯仿抽提法、硅胶柱纯化法等。重点讲解了凝胶电泳在核酸分离和分析中的应用,如DNA片段大小的测定、基因型分析等。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及其衍生技术: 深入阐述了PCR的基本原理、流程以及各种改进型PCR技术,如反转录PCR(RT-PCR)、定量PCR(qPCR)、巢式PCR、数字PCR等。本书详细介绍了PCR反应体系的组成、影响PCR效率的因素、产物的鉴定方法,并提供了PCR在基因克隆、基因表达分析、病原微生物检测、法医学鉴定等方面的应用实例。 基因克隆与基因工程: 详细介绍了基因克隆的策略,包括限制性内切酶消化、DNA连接、载体构建(质粒载体、病毒载体、酵母人工染色体等)、转化(感受态细胞制备、电转化、显微注射等)以及重组DNA的筛选和鉴定。重点讲解了基因工程在基因功能研究、基因治疗、基因工程药物生产等方面的应用。 基因组学与蛋白质组学技术: 介绍了高通量测序技术(NGS)在基因组、转录组测序中的应用,以及基因芯片技术在基因表达谱分析中的作用。在蛋白质组学方面,本书介绍了二维凝胶电泳、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亲和层析等技术在蛋白质鉴定、定量分析、修饰研究中的应用。 基因编辑技术: 详细介绍了CRISPR-Cas9等基因编辑技术的原理、发展以及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中的巨大潜力,如基因功能研究、疾病模型构建、基因治疗等。 第三部分: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应用 本部分将生物化学技术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展现了生物技术在各个行业的蓬勃发展。 基因工程药物与疫苗: 详细介绍了基因工程药物(如胰岛素、生长激素、单克隆抗体、重组疫苗等)的研发、生产过程及其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重点讲解了生物反应器在药物生产中的作用。 工业生物技术: 介绍了利用微生物或酶生产化学品、能源、材料(如生物乙醇、生物柴油、有机酸、生物塑料等)的技术。重点讲解了发酵工程的原理、工艺优化以及绿色制造在工业生产中的重要性。 农业生物技术: 探讨了基因工程在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如抗病虫害作物的培育、营养改良作物的开发。同时,也介绍了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基因功能研究等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 食品生物技术: 阐述了酶工程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如利用酶生产高果糖玉米糖浆、淀粉糖、奶酪等。同时,也介绍了基因工程改造的食品(GMOs)的生产和安全性评估。 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中的应用: 介绍了微生物修复技术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如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重金属污染修复等),以及利用生物技术进行生物能源开发、生物资源的有效利用等。 生物信息学在生物化学技术中的应用: 强调了生物信息学在海量生物数据分析、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如序列比对、结构预测、功能注释、数据库检索等。 本书的特色与亮点 内容全面,结构严谨: 从基础到前沿,涵盖了生物化学技术的主要分支和应用领域,逻辑清晰,便于读者系统学习。 原理与实践相结合: 每一项技术都详细阐述了其背后的科学原理,并提供了实际操作的指导,强调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 紧跟学科前沿: 第五版积极吸收了近年来生物化学技术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技术进展,如基因编辑技术、高通量测序技术、合成生物学等。 图文并茂,易于理解: 丰富的插图、图表和流程图,直观地展示了实验操作和技术原理,提升了阅读体验。 案例丰富,应用导向: 结合大量实际应用案例,展示了生物化学技术在医学、农业、工业、环境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激发读者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 注重培养创新能力: 本书不仅传授知识,更引导读者思考,鼓励读者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培养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适合多元化读者群体: 无论是在校本科生、研究生,还是从事相关领域工作的科研人员、技术人员,本书都能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指导。 总结 《生物化学技术原理及应用》(第五版)是一本集理论性、实践性和前沿性于一体的优秀教材。它不仅是理解现代生命科学研究和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必读书籍,更是指导读者掌握生物化学技术,开展相关研究和工作的宝贵工具。通过本书的学习,读者将能够深刻理解生物化学技术的强大力量,并为投身于生物技术这一充满活力和机遇的领域做好充分准备。

用户评价

评分

本书中关于生物制药和药物开发流程的介绍,为我提供了一个宏观的视角。它从新药的发现、筛选,到临床前研究、临床试验,再到最终的审批和上市,详细勾勒出了一个完整而复杂的过程。我特别关注了药物代谢动力学(PK)和药效动力学(PD)的章节,它解释了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以及药物如何与靶点相互作用产生疗效。这些知识对于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优化给药方案以及评估药物的安全性至关重要。书中还提到了生物类似药的开发和监管,这让我了解到在现有成功药物的基础上开发新药的策略和挑战。对于生物制药的质量控制和生产工艺的讲解也很有价值,它强调了GMP(良好生产规范)在确保药品质量和安全方面的重要性。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将生物化学技术的原理转化为实际的药物产品,需要跨学科的知识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是一个漫长而充满挑战的过程,但同时也充满了希望和回报。它不仅巩固了我对生物化学技术的理解,更让我看到了这个领域在解决人类健康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评分

书中关于基因工程技术的那部分内容,简直是为初学者量身打造的。它从最基本的概念讲起,比如DNA的结构、基因的定义,然后循序渐进地介绍了基因克隆、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基因转化等核心技术。我尤其欣赏它在讲解基因重组原理时使用的图示,非常形象生动,让我能够轻松理解DNA断裂、连接等过程。书中还详细介绍了各种常用的分子生物学工具,例如限制性内切酶、DNA连接酶、PCR技术等,并解释了它们在基因工程中的具体应用。比如,PCR技术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基因扩增的效率,为后续的基因克隆和分析提供了可能。对于基因表达调控的讲解也相当到位,它探讨了启动子、增强子等元件的功能,以及转录因子如何调控基因的表达。这对于我理解基因的功能和进行基因功能研究非常有启发。此外,书中还涉及了基因治疗、基因编辑等前沿技术,虽然篇幅不长,但足以让我对这些令人兴奋的领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这本书的讲解方式,让原本复杂晦涩的基因工程技术变得易于理解和掌握,极大地激发了我学习的兴趣。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确实非常丰富,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酶催化动力学的那一部分。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公式,而是深入浅出地解释了各种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比如pH、温度、底物浓度和抑制剂的类型,并且结合了大量的实例,让我能够直观地理解这些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特别是关于Michaelis-Menten方程和Lineweaver-Burk图的讲解,非常清晰,让我这个初学者也能很快掌握。书中还提到了不同类型的酶抑制,比如竞争性抑制、非竞争性抑制和反竞争性抑制,并且详细阐述了它们的作用机制和动力学特征。这对于我理解药物设计和代谢调控非常有帮助。此外,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的建议,这对于我在实验室进行相关研究时非常有指导意义。例如,它提醒我们要注意实验的重复性、统计学方法的选择以及结果的解释,避免因为操作不当或数据分析错误而得出错误的结论。总的来说,这部分内容为我打下了坚实的酶学基础,让我对接下来的学习和实践充满了信心。

评分

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关于生物分子分离与纯化技术的章节。这本书对于各种常用技术的介绍都非常细致,从原理到操作步骤,再到应用场景,都讲解得鞭辟入里。特别是色谱技术的部分,它不仅介绍了不同种类的色谱,比如离子交换色谱、亲和色谱、凝胶过滤色谱等,还详细解释了每种色谱的介质选择、流动相的配制以及洗脱条件的优化。我尤其对亲和色谱的讲解感到兴奋,它能够利用生物分子之间特异性的相互作用进行高效的分离,这在制备高纯度的蛋白质时尤为重要。书中还提供了许多实际操作的技巧和注意事项,例如如何避免样品在分离过程中变性,如何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来监测分离效果,以及如何进行后续的样品处理等。这些细节对于我们在实验室中进行实际操作非常有价值。此外,对于电泳技术,它也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包括SDS-PAGE、等电聚焦等,并解释了它们在蛋白质大小、电荷和分子量测定中的应用。这本书提供的方法论性指导,让我对如何有效地分离和纯化目标生物分子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为我将来进行生物制药等相关工作打下了基础。

评分

这本书在免疫学和抗体工程方面的阐述也极具启发性。它不仅仅介绍了免疫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功能,还深入探讨了抗体的结构、功能以及其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我特别喜欢它对单克隆抗体生产技术,即杂交瘤技术的详细介绍。从抗体的产生机制到杂交瘤细胞的培养和筛选,再到抗体的纯化和鉴定,每个环节都解释得非常清楚。这让我深刻理解了为什么单克隆抗体在精准医疗领域扮演着如此重要的角色。书中还提到了噬菌体展示技术,这是一种利用噬菌体表面展示肽或抗体片段的技术,能够用于高通量筛选特异性结合分子,这对于发现新的药物靶点和设计更有效的治疗性抗体非常有价值。我对书中关于抗体工程的章节尤为感兴趣,它介绍了如何通过改变抗体的氨基酸序列来优化其亲和力、特异性以及免疫原性,这对于开发更安全有效的生物药物至关重要。这本书为我打开了免疫学和抗体工程的广阔天地,让我看到了生物技术在改善人类健康方面的巨大潜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