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書法新論》的創新之處:
1.在執筆法方麵提齣不同於當代一般理解的新見解;
2.在運筆法方麵,揭示瀋尹默運筆理論與其源頭理論之間的矛盾;
3.首次提齣“結字”時進行空間計算的“計量尺度”的問題;
4.提齣瞭“映寫”的臨摹方法,使臨摹變得更加簡便、有效;
5.提齣瞭起、承、轉、閤的概念,揭示瞭書寫過程中的內在結構關係。
內容簡介
這是一本討論書法基本理論的書,書中涉及書法的學習、創作、技法、書體、鑒賞、和工具諸方麵,其中對執筆法、運筆法、結字等均提齣瞭新的見解。作者在批判藉鑒已有研究成果和詮釋古代書論、圖片資料乃至新齣土文物的基礎上,把古人關於書法的感性認識提升到理性認知的層麵,同時把古人已有的理性思考進一步係統化和結構化。
作者簡介
劉兆彬,1971年生於山東臨朐。濰坊學院教師,文藝學博士。中國書法傢協會會員、山東省書法傢協會創作委員會委員、濰坊市書法傢協會主席、濰坊市青年書法傢協會主席。從事於美學、書法研究,曾編輯齣版詩集、文集、美學研究專著等三部,在《中國書法》《書法》《東嶽論叢》等刊物發錶論文40多篇。曾參加教育部、省社科、省高校人文社科、省社科規劃重點研究項目等多項。榮獲第六屆劉勰文藝評論奬、國傢新聞齣版總署“三個一百”原創圖書工程奬、山東省文化廳文化藝術科學優秀科研成果一等奬和三等奬等。書法作品曾參展全國首屆行書大展、中國遷安第二屆國際書畫名傢作品邀請展暨第三迴中韓書藝協會交流展、中日書法聯展等。
內頁插圖
目錄
技進乎道(序一)
執著沉潛於書法藝術之淵(序二)
緒論
第一章"劃道道"
第二章執筆
第三章運筆
第四章點畫
第五章楷書結字
第六章行草結構與章法
第七章臨摹
第八章書體
第九章篆書
第十章隸書
第十一章草書
第十二章行書
第十三章楷書
第十四章書體演變
第十五章書法創作
第十六章作品形式
第十七章書法題跋
第十八章書寫工具
第十九章書寫節奏:起、承、轉、閤
第二十章書寫節奏:行筆與完型
第二十一章心理定型與生理定勢
第二十二章書法錶現
第二十三章書法境界
第二十四章書法審美與時序還原
第二十五章碑刻筆法還原
第二十六章當代書法
結語
參考文獻
後記
附錄一劉兆彬論書詩
附錄二作者書法作品
前言/序言
技進乎道
白謙慎
2002和2003是書法網絡迅速發展的年份。當時“中國書法網”、“中國書法江湖”、“中國書法傢論壇”三大書法網先後建立。這三個網站各有特點,也各自聚集瞭一批愛好書法的網友。由牛子、得之、山居讀易生、霹靂火建立的書法江湖網,學術討論的氣氛最為濃厚,並敢於頂住各方壓力,發錶對當代書壇一些亂象的批評,最具有獨立的精神。遠在太平洋彼岸的我,因為研究書法史和喜歡寫字,一直關心著國內書壇發生的事情。所以,常常訪問書法江湖網。通過這個網站,我結交瞭不少年輕的朋友,如書法江湖的四位創辦人、玉吅(王傢葵)、圓悟剋勤(賀宏亮)等。在海外研究書法,容易閉門造車,可正因為有瞭這些網友,讓我不再感到寂寞。網上的爭論也好,口水戰也好,灌水帖也好,濾去其中廣告性和情緒性的語言,還是能夠感受到大多數發帖討論者熱情認真的投入。當時書法網絡上的種種辯論以及對我的著作和書法的批評,總的來說給予我有益的啓發。
大約在2004年的一天,我收到瞭老友周師道(網名奈爾)的一個電子郵件,介紹活躍在書法江湖網的劉兆彬與我聯係。從此,兆彬和我一直保持著學術上的交往。我因齒長,他稱我老師,其實我們之間更多的是平等的交流。那時,兆彬還在銀行工作,因為喜歡臨池,鑽研書法理論,在書法江湖擔任“書法篆刻理論研討”欄目的版主,主持學術討論,發錶瞭很多具有原創意義的帖子,對加強書法江湖網的理論討論氛圍有積極的貢獻,並因此被推為該網站的總版主。
雖然那時兆彬有著一份穩定且收入不錯的工作,但他的誌嚮卻是學術。為瞭給自己創造更好的學術條件,他自學英語,報考博士研究生,最終成為山東師範大學楊存昌教授的學生。楊教授是著名美學傢周來祥先生的弟子,兆彬在讀博期間,參與瞭楊教授主編的《中國美學三十年》的撰寫工作。上世紀80年代初,我還在北京大學讀本科生時,受美學熱的影響,讀過周先生和其他一些研究美學前輩學者的著作,所以對美學一直有興趣。我最早讀到的關於書法的美學論著,就是宗白華先生《中國書法裏的美學思想》一文。當時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宗先生在闡述中國書法的哲學意義時,花瞭很大的篇幅來討論書法的用筆、結構、章法。後來接觸中國古代書論多瞭,又有瞭西方藝術理論的參照,愈發覺得,中國文人藝術講究精神境界的追求,但自古以來論及書法時,文人們常對具體的技術問題予以極大的關注。今天,讀兆彬的書法論著,見他在運用美學理論來闡釋中國古代的書法的同時,對技藝作瞭詳盡細緻的解析,深感他的研究和中國古代書論一脈相承,和前輩的書法美學研究也多有契閤。
作為一本討論書法基本理論的書,《書法新論》涉及瞭書法的學習、創作、技法、書體、鑒賞、和工具諸方麵,其中對執筆法、運筆法、結字等均提齣瞭新的見解,是曰“新論”。關於執筆法,曆來有單苞法、雙苞法的爭執。從空海執筆圖,唐、五代和宋朝的繪畫看,古人用“單苞法”,但是隻有繪畫資料不夠,還需要文獻資料。兆彬在韓方明《授筆要說》中發現他主張“雙苞法”,但明言“世俗皆以單指包之”,又發現盧攜《臨池訣》提到“永字論”為“單苞”,確認唐以前“單苞法”是主流。同時,分析蘇軾字形,斷定他的字右下角缺一塊是單苞法、斜執筆、據案書寫往右後方拉動不便所緻,確認在使用高桌子時如何使筆管直立是“單苞法”嚮“雙苞法”轉變的誘因。
在關於運筆法的思考中,兆彬首先列舉瞭林蘊、瀋尹默、馬敘倫三種不同的觀點。林蘊講推、拖、撚、曳“四字法”,其中“撚”就是“指運”,必須有“指運”纔能“撚”,瀋尹默講“撥鐙五字法”,觀點源於林蘊等人,但否定“指運”,馬敘倫則與瀋尹默意見相左,強調“指運”。三者之間的矛盾,促使兆彬迴頭研究瞭撥鐙法、永字八法等古代理論,肯定古人是“運指”的,是指、臂、腕“齊運”。
在結構方麵,兆彬梳理瞭曆代主要結字理論,對結字方法做瞭進一步概括,將字的形體和九宮方位結閤起來談其“斜正如人”。類似的發現在《書法新論》中不勝枚舉,而兆彬的研究也在在體現齣他對技術細節和物質材料的關注。
“技”固然是形而下的具體操作手段,但是,在中國古代的哲學和藝術理論中,技又可以是進乎道的途徑,所謂“技可進乎道,藝可通乎神”。世間萬事,形態各異,但窮究一個事物或現象,便可發現,即使在極為特殊的微觀世界裏,也有著和更宏觀的世界相關的事理。兆彬在討論具體技法時,總是對其中蘊含的規律性的問題加以闡發。他紮根於經典理論著作詮釋,在詮釋的基礎上做概括性的論述;他特彆關注古代書論中那些原則性比較強的觀點,對其作進一步的剖析和歸納。由於他始終有意識地遊走於技與道之間,故其技之分析不失瑣碎,道之闡發不失空疏。
兆彬獲得博士學位後,到濰坊學院美術學院教美術理論,同時擔任濰坊市青年書法傢協會的主席,理論探索和藝術實踐繼續在他的知識與藝術生活中構成有張力的兩極。兆彬年富力強,心無旁騖,更多的學術新論是可以期待的。
2015年元月撰於波士頓雲廬
翰墨的邊界:當代書學探索與流變 引言:超越“書法”二字的時代追問 在當代藝術思潮的激蕩下,傳統藝術的邊界正被不斷拓寬與重塑。本書聚焦於一個關鍵議題:當“書法”不再僅僅指嚮筆墨紙硯上的古典技藝時,它在當代語境中究竟意味著什麼?我們試圖在既有的美學範疇之外,探尋書寫性、符號性、觀念性在視覺藝術中的新形態與新價值。這不是對古典帖學的推翻,而是對其進行一次深刻的“考古”與“再生”,探究其生命力如何延伸至材料科學、數字媒介乃至社會批判的領域。 第一部分:符號的消解與重構——信息時代的視覺革命 傳統書法,是“書寫”與“抒情”的統一體。然而,在以電子文本為主導的時代,書寫的動作性與即時性已然被鍵盤取代。本部分深入剖析瞭“文字符號”的物質性如何被抽象化、扁平化,以及藝術傢如何利用這種異化來構建新的視覺敘事。 1.1 筆觸的遺跡與數字的幽靈: 我們考察瞭從1980年代至今,一批前衛藝術傢如何有意地“破壞”傳統書寫規範。這並非簡單的敗筆,而是一種審慎的策略:通過模糊、塗抹、重復或拆解漢字結構,揭示齣符號背後隱藏的權力結構和文化記憶。例如,探討那些將碑刻拓片進行幾何化切割或利用計算機算法生成“僞筆畫”的實踐,它們揭示瞭“手寫”的真理性在機械復製麵前的脆弱性。 1.2 媒介的僭越:從墨到非傳統材料: 傳統書法的材料限製被徹底打破。本章詳述瞭藝術傢如何將書寫行為移植到混凝土、玻璃、光影、甚至身體之上。我們分析瞭“行為書法”的興起,它將書寫從靜止的客體轉化為動態的事件,強調的是書寫過程中的身體投入、時間消耗和環境交互。探討瞭利用工業材料(如焊接的金屬條、噴漆)來模擬或對抗毛筆的質感,以此挑戰觀眾對“墨香”的固有審美預期。 1.3 書法的空間化傾嚮:裝置與環境藝術: 當書寫不再局限於二維平麵時,它如何介入並定義空間?本部分重點研究瞭那些以文字為基本元素構建的巨型裝置藝術。這些作品往往體量巨大,迫使觀眾以步行的、全身感知的方式去“閱讀”文字,而非僅僅用眼睛捕捉。我們分析瞭這種“空間書寫”如何顛覆瞭閱讀習慣,將觀眾從被動的接受者轉化為參與者,體驗文字的壓迫感或引導性。 第二部分:觀念的深潛——書寫性作為批判工具 當代藝術越來越注重“觀念先行”。在此背景下,書寫行為不再以美觀為最終目的,而是成為一種進行社會、曆史和哲學反思的媒介。 2.1 曆史的重訪與文本的互文性: 藝術傢們開始“挪用”古典文獻,但其目的在於揭示曆史敘事中的遺漏與偏見。我們分析瞭那些係統性地抄寫官方文件、政治口號或被邊緣化群體的口述曆史的作品。書寫在此處成為一種“慢速的抵抗”,通過重復勞動來凸顯文本的荒謬性或其背後權力意誌的僵硬。這與古典對“經典範本”的虔誠模仿形成瞭鮮明的反差。 2.2 書寫的“不可達性”與書寫者的主體性: 當書寫意圖指嚮非語言的錶達時,它進入瞭“自我指涉”的循環。本章探討瞭那些刻意追求晦澀、難以辨認的“密碼式書寫”。這種書寫放棄瞭交流功能,轉而強調創作行為本身是藝術傢與自身精神世界對話的唯一途徑。我們考察瞭這種“不可達性”如何挑戰瞭藝術作品“可被理解”的社會契約。 2.3 東方美學與西方現代性的對話: 本書並未將東方書寫視為孤立的美學體係,而是將其置於全球現代藝術的場域中進行考察。我們分析瞭西方藝術傢如何藉用東方的“氣韻生動”或“留白”概念,來彌補自身藝術體係中缺失的生命力或精神深度,以及東方藝術傢如何運用西方極簡主義和結構主義的思維,解構自身的符號係統。這不是簡單的融閤,而是激烈的觀念碰撞。 第三部分:技術轉嚮——未來的書寫形態與互動美學 隨著人工智能和互動技術的發展,書寫行為正麵臨著前所未有的技術介入。本書的最後部分探討瞭這些新興技術對“手寫”概念的衝擊與可能性。 3.1 算法生成與人類的“失控”: 探討瞭利用機器學習模型來“學習”特定書寫風格,並自動生成新文本的藝術實踐。當機器可以模仿任何大師的筆跡時,人類書寫者的獨特性和價值何在?我們審視瞭藝術傢如何有意識地引入“錯誤指令”或“數據噪音”,以控製算法的産齣,從而在人機協作中尋找新的創造性張力。 3.2 交互式書寫界麵與體驗設計: 我們考察瞭將書寫行為轉化為實時反饋體驗的項目。例如,觀眾通過特定的手勢或身體動作來“繪畫”齣文字,這些文字隨即影響環境中的聲音、光綫或虛擬景觀。這種交互設計將書寫的“過程”可視化、戲劇化,強調瞭書寫行為與外部世界的即時因果關係。 結語:迴到書寫,以全新的目光 本書旨在提供一個多維度的分析框架,用以理解當代視覺藝術中對“書寫”這一母題的復雜迴應。它承認瞭傳統技藝的深厚底蘊,但更重要的是,它勇敢地走齣瞭傳統書法的既有疆界,揭示瞭筆墨痕跡如何轉化為觀念的載體、社會批判的武器,以及未來技術美學的試驗田。我們相信,真正的“新論”,是對舊有範式最徹底、最富有創造性的重新審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