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19世紀末至20世紀中葉的西方.1
1.1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國際工業化的發展和競爭2
1.1.1. 新的技術.2
1.1.2. 社會變革的範圍和規模.3
1.1.3. 新資本主義.4
1.1.4. 帝國主義.4
1.1.5. 1870—1914年歐洲微妙的平衡5
1.2 第一次世界大戰6
1.3 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動蕩.7
1.4 第二次世界大戰8
1.5 結語8
第2章 維多利亞後期的現代主義和托耐特傢具
2.1 維多利亞後期的現代主義.10
2.1.1. 新舊的雜陳.10
2.1.2. 維多利亞後期的消費心態11
2.2 邁剋爾 托耐特及其彎麯木技術12
2.2.1. 邁剋爾 托耐特.12
2.2.2. 邁剋爾 托耐特的彎麯木技術14
2.3 結語16
第3章 工藝美術運動.17
3.1. 工藝美術運動簡介18
3.1.1. 曆史背景.18
3.1.2. 工藝美術運動的理念和思想18
3.1.3. 工藝美術運動在美國的傳播25
3.1.4. 工藝美術運動在世界的傳播26
3.1.5. 工藝美術運動記事年錶.27
3.2 傢具28
3.2.1. 商行和行會.30
3.2.2. 斯堪的納維亞的工藝美術運動32
3.2.3. 維也納分離派.35
3.2.4. 德國工場.36
3.2.5. 北美的工藝美術運動派傢具38
3.3 結語45
第4章 新藝術運動.47
4.1 概述48
4.2. 法國的新藝術運動48
4.2.1. 巴黎派代錶人物和組織.4
4.2.2. 南锡派代錶人物.52
4.3 美國的新藝術運動.54
4.4 比利時的新藝術運動.54
4.5 奧地利的新藝術運動.55
4.6 結語56
第5章 裝飾藝術運動.57
5.1 裝飾藝術運動概述.58
5.2 裝飾藝術運動的曆史迴顧.5
5.2.1. 現代性的雙重精神.5
5.2.2. 逾越新藝術風格.60
5.2.3. 色彩的解放.60
5.2.4. 時裝設計師保爾 波阿萊61
5.2.5. 抽象裝飾.62
5.2.6. 昂貴的材料.63
5.2.7. 維也納工場的連貫性.64
5.2.8. 維也納工場的新方嚮.65
5.2 布拉格——立體主義傢具設計65
5.2.10. 德佩羅的幾何學.67
5.2.11. 宇宙的重構.67
5.3 裝飾藝術風格的主要派彆和特點68
5.4 對裝飾藝術風格的理論分析.70
5.5 結語73
第6章 現代主義派彆.75
6.1 現代主義簡述76
6.2 賴特——草原派77
6.3 麥金托什——格拉斯哥學派.80
6.4 維也納工場——直綫派.84
6.5 風格派——抽象主義.86
6.5.1. 簡述86
6.5.2. 風格派的代錶人物.88
6.6 結語8
第7章 包豪斯 1
7.1 德國工業同盟92
7.1.1. 德國工業同盟簡述.92
7.1.2. 代錶人物之一——穆特修斯94
7.1.3. 代錶人物之二——威爾德94
7.1.4. 德國工業同盟對現代運動的貢獻95
7.2 包豪斯學派96
7.2.1. 包豪斯學派簡述.97
7.2.2. 包豪斯的主要代錶人物.98
7.3 結語105
第8章 現代傢具形成的評述107
8.1 對工藝美術運動的認識.108
8.2 關於格拉斯哥學派.10
8.3 關於維也納工場10
8.4 關於風格派110
8.5 包豪斯學派的先驅者們.111
8.5.1. 格羅皮烏斯.111
8.5.2. 布勞耶112
8.5.3. 密斯 凡 德 羅.112
8.5.4. 勒 柯布西耶.113
8.5.5. 艾琳 格雷.114
8.6 北歐現代傢具流派.114
8.7 西歐和美國的現代傢具.116
8.8 結語120
第9章 北歐的現代傢具121
9.1 北歐的地理人文特點.122
9.2 20世紀初北歐設計運動的發端.122
9.3 “二戰”後北歐的現代傢具.123
9.3.1. 因地製宜地運用包豪斯風格123
9.3.2. 北歐産品的銷售策略.124
9.3.3. 在“米蘭三年展”上名揚天下126
9.4 北歐設計對美國的影響.127
9.5 結語12
第10章 重構和理性主義131
10.1 消費主義的主導132
10.2 美國精神的風格133
10.3 赫爾曼 米勒和諾爾國際公司.134
10.3.1. 剋蘭布魯剋藝術學院.134
10.3.2. 赫爾曼 米勒公司.135
10.3.3. 伊姆斯的設計.136
10.3.4. 漢斯 諾爾公司.137
10.3.5. 埃羅 沙裏寜.138
10.4 低成本傢具設計國際競賽.13
10.5 英國戰後的實用傢具設計.140
10.6 戰後的意大利設計141
10.6.1. 意大利設計的獨特性.141
10.6.2. 意大利的有機設計.142
10.6.3. 意大利設計中的理性主義和反理性主義142
10.6.4. 米蘭三年展.143
10.7 北歐的現代設計144
10.8 結語144
第11章 有機設計風格145
11.1 20世紀50年代的藝術繁榮 146
11.2 有機設計的年代147
11.2.1. 英國的有機設計.147
11.2.2. 美國的有機設計.148
11.2.3. 伊姆斯的有機設計.14
11.2.4. 尼爾森聯閤事務所.14
11.2.5. 埃羅 沙裏寜的有機設計.150
11.2.6. 其他著名的有機設計.151
11.3 20世紀50年代意大利的傢具設計.152
11.3.1. 吉奧 龐蒂.152
11.3.2. 佛納塞蒂153
11.3.3. 馬可 紮努索.153
11.3.4. 佛朗哥 阿爾比尼.154
11.3.5. 奧斯瓦爾多 博薩尼.154
11.3.6. 其他幾位著名的設計師.155
11.4 20世紀50年代北歐的傢具設計156
11.4.1. 漢斯 瓦格納.156
11.4.2. 芬 居爾157
11.4.3. 阿納 雅各布森.157
11.4.4. 維納爾 潘頓.158
11.5 20世紀50年代傢具設計中存在的問題.158
11.6 結語15
第12章 流行文化和反設計161
12.1 動蕩的20世紀60年代162
12.2 20世紀60年代設計界主張的變化.163
12.2.1. 大眾市場的訴求.163
12.2.2. 傢具業的應對.163
12.3 流行文化的衝擊163
12.3.1. 流行文化的濫觴.163
12.3.2. 對功能主義的批判.164
12.3.3. 羅賓 戴的聚丙烯椅.164
12.3.4. 英國的流行傢具文化.165
12.4 流行文化傢具的張揚.166
12.4.1. 彼得 默多剋的兒童椅.166
12.4.2. 流行文化傢具成為消費者的選擇167
12.5 組閤傢具的流行167
12.6 意大利的流行文化傢具設計.167
12.6.1. 意大利在塑料傢具設計上的成功168
12.6.2. 馬吉斯特蒂的理性主義.168
12.6.3. 喬 科倫波的設計理念.16
12.6.4. 埃托 索特薩斯的反設計.170
12.6.5. 前衛設計師蓋特諾 佩斯.170
12.7 “反設計”團體170
12.7.1. 阿基佐姆工作室.170
12.7.2. 超級工作室.171
12.7.3. 紮諾塔工作室.172
12.8 歐洲和北美的流行文化傢具設計 173
12.8.1. 法國的皮埃爾 波林和奧利維爾 莫爾古173
12.8.2. 美國的溫德爾 卡索.173
12.8.3. 其他的超現實主義傢具.174
12.9 結語174
第13章 舒適主義、改革和競爭.177
13.1 20世紀70年代的轉摺178
13.2 意大利對激進設計的爭論.178
13.3 高技術風格的興起17
13.3.1. 羅德尼 金斯曼的奧門剋斯頓卡椅17
13.3.2. 定製傢具180
13.3.3. 北歐的生態傢具.180
13.4 “反設計派”的據守.181
13.4.1. 拳擊手套一樣的沙發.181
13.4.2. 70年代意大利的“反設計派”傢具182
13.5 舒適主義派、改革派和競爭派.182
13.5.1. 舒適主義派和改革派的務實183
13.5.2. 競爭派的分道揚鑣.183
13.5.3. “環球工具”團體.184
13.6 70年代中期的轉摺184
13.6.1. 阿卡米亞工作室.184
13.6.2. 阿卡米亞工作室的“後現代主義”185
13.6.3. 索特薩斯和孟菲斯.186
13.7 後現代主義187
13.7.1. 後現代主義的濫觴.187
13.7.2. 後現代主義的主張.187
13.8 結語188
第14章 摺中主義的年代18
14.1 20世紀80年代新一輪的經濟繁榮.190
14.2 傢具業的新格局190
14.2.1. 定製傢具的上升.190
14.2.2. 傢具設計師麵臨的選擇.191
14.2.3. 標新立異的設計師們.191
14.3 孟菲斯設計工作室192
14.4 其他後現代派設計193
14.4.1. 羅伯特 文丘裏等的“新波普”193
14.4.2. 後現代派的超現實主義和矯揉造作193
14.5 後現代派的創新194
14.5.1. 羅伯特 文丘裏和邁剋爾 格羅夫斯194
14.5.2. 安德魯 布蘭奇.194
14.6 手工藝復興194
14.6.1. 中島喬治194
14.6.2. 溫戴爾 卡索.195
14.6.3. 英國的手工藝復興運動.195
14.6.4. 小結196
14.7 近現代和新現代196
14.7.1. 菲利普 斯達剋.197
14.7.2. 其他近現代和新現代設計.198
14.8 結語1
第15章 全球化下的國際傢具業.201
15.1 第一屆世界傢具大會.202
15.1.1. 大會概況202
15.1.2. 經濟全球化下的國際傢具業203
15.1.3. 小結208
15.2 第二屆世界傢具大會.20
15.2.1. 大會概況20
15.2.2. 大會的中國背景.20
15.2.3. 國際傢具業發展新特點.210
15.2.4. 發達國傢和發展中國傢在閤作中的不同聲音.213
15.2.5. 中國傢具業在全球化中麵臨的機遇和挑戰214
15.2.6. 我們怎樣走嚮未來.215
15.2.7. 小結216
15.3 第三屆世界傢具大會.217
15.3.1. 大會概況217
15.3.2. 大會背景217
15.3.3. 國際傢具業關注的現實問題218
15.3.4. 發達國傢和發展中國傢傢具業的機遇21
15.3.5. 小結221
15.4 結語221
參考文獻222
後記.223
從曆史上來看,1870 年開始的第二次工業革命使人類社會從20 世紀初進入瞭現代社會。而從1870 年至1945 年間,西方處於全球事務的中心。在這樣的一個曆史時期,西方現代傢具也完成瞭從探索到形成的過程,並在 “二戰”以後取得瞭空前的發展。
維多利亞時代結束以後,西方古典主義似乎已經終結,齣現在西方傢具麵前的是一條新路。問題首先是,這條新路是 “諸子百傢”探索的,並不是一條筆直的、不容置疑的大道。如何理解和梳理現代主義建立過程中的各種流派,從而對它們有一個科學、準確的評價?西方經典著作如《傢具:從洛可可到裝飾藝術》( Furniture from Rococo to Art Deco)一書把20 世紀初葉的現代傢具設計歸納為新藝術運動時期和裝飾藝術風格時期。這種分類方法似乎過於簡單,不能概括當時各種現代流派紛呈的復雜情況。正如皮娜的《傢具史》( Furniture in History:3000B.C – 2000A.D )第9 章所指齣的:“在討論傢具的演變中,由於它們的復雜 和重疊的情況,可能不允許對人名、機構和風格進行明晰的分類,寫入專門的一本書或一章中。具體的個人常常經曆幾種風格或幾個時期,機構中各個成員間的意見也有相左的。換句話說,不能純粹按年代學次序來編排。也許麥金托什可以作為例外,他參與瞭美學運動和新藝術運動,乍看起來,由於他對現代設計的無可爭辯的鼓舞和影響,可以代錶 ‘現代轉摺點’,如同是工藝美術運動一章的延伸。但是這些設計師與其說是留戀過去的,不如說是麵嚮未來的。賴特的設計跨度很大,從工藝美術運動的橡木到20 世紀中葉的現代鋁材;維也納工場和麥金托什一樣,在風格上是與新藝術運動和裝飾藝術風格聯係著的,而裏特維爾德的色彩和造型則與現代的抽象繪畫並駕齊驅。”
在現代傢具設計派彆中,有主流的和後來逐漸被邊緣化的。本書認為,在1870—1945 年間主流派彆是風格派、德國工業同盟和包豪斯。新藝術和裝飾藝術風格(Art Deco )雖在當時有相當大的影響力,但最終未能把當時的傢具設計領入現代傢具。因此,本書將維多利亞後期的現代主義和托耐特傢具、工藝美術運動、新藝術運動、裝飾藝術風格、現代主義派彆、包豪斯各自立章闡述。對1945 年以後,依據每10 年劃分,對重構和理性主義、有機風格、流行文化和反設計及舒適主義、改革和競爭及摺中主義分章敘述,最後以全球化下的國際傢具業結束全書。其中要說明的是,本書的第1 章介紹瞭1870—1945 年西方傢具發展的政治、經濟背景,但自1945 年以後這方麵的介紹則在各章中分彆敘述,不再單獨立章。
另一個問題是,我們從現代傢具形成及其在 “二戰”後的發展,以及20 世紀90 年代新一輪全球化下西方傢具處於停滯,而亞洲傢具業特彆是中國傢具業的崛起中,會得到什麼啓示?
啓示之一是,從工藝美術運動開始反對虛飾的曆史主義起,現代主義設計走著麯摺但始終不撓的道路。從新藝術運動到各種現代主義派彆包括維也納工場、風格派等再到德國工業同盟,最後由包豪斯建立起較為成熟的現代主義。個中最重要的是,接受現代工業文明,以最大多數的人為主體,適應現代生活方式的傢具設計纔是真正的現代主義設計;而為滿足現代人的生活需求,采取批量生産的工業化方式,纔能使傳統手工業的傢具業成長為一個現代産業。
啓示之二是,社會變革總是滯後於技術發展。現代主義這個概念包括的不止是一個曆史時期,它還包含設計的哲學及由此産生的風格特徵。現代主義的內容之一是集中在新技術、新材料及其應用方麵的創新,這就導緻齣現新的造型,最終使設計歸結到一個基本原則上,即造型服從於功能。但是在另一方麵,文化的變革很少與此同步,人類曆史上諸多不幸的根源就是社會變革總是滯後於技術變革。新技術與新材料的發展可能是不同步的,有時前者快於後者,有時相反。但也許更為重要的是,社會在沒有接受改革以前總是抗拒它的,因為人們需要證明什麼是他們的最大利益所在。即使經濟要素錶明瞭改革是有利的,人們還是傾嚮於守舊。
啓示之三是,經濟繁榮與衰退和反理性設計與理性設計榮辱與共的輪迴。經濟繁榮期間,人們傾嚮於縱情享樂,因此更青睞反理性設計;而經濟衰退期間,人們看重的是經濟實用的理性設計。理性設計與反理性設計的矛盾和鬥爭客觀上促進瞭設計的發展。但是設計最終是為人服務的,而人的需求包括瞭精神和物質兩個方麵,理性設計側重於物質的需求,而反理性設計著眼於精神的需求。兩者並沒有孰是孰非,問題在於兩者的平衡或者平衡中的側重。
啓示之四是,20 世紀60 年代經濟起飛期間的流行文化根植於這樣一種哲學:“今天享受它,明天扔掉它。”它容忍新奇,隻因為它是新奇。直到1967 年,這種對新設計的普遍追求仍然占著上風,但是人們開始意識到這種無休止的大量的消費可能會對地球生態産生影響,地球的資源是有限的,環境不能承受無節製的工業增長。這種意識上的轉變將帶來公眾品味上的改變。在環境和資源壓力日益緊迫的當今時代,公眾的品味趨嚮於環保和對生態友好的設計,這應成為傢具設計追求的主要目標之一。
啓示之五是,公眾對設計的理解需要教育。在世紀之交,設計已成為世界意義的話題,設計已與工業和環境密切相關,設計的成敗還直接影響著人類的生活質量。整個世界不可能維持無限的經濟增長,設計師必須做齣更好的設計,生産者必須做齣更好的産品,來保證與生態的和諧,以得到可持續的發展。當然消費者的恣意不能過於遷就,但是最有效的方法還是要有理性的設計。曆史上許多實例錶明,公眾也許有必要接受“優秀的設計”,但是不可能命令公眾接受一種他們不熟悉的“品味”。因此,教育是讓公眾理解和接受對社會負責的設計的最佳途徑。
啓示之六是,全球化使東西方文明在經過衝突和對抗以後齣現瞭交融和共榮。以2007 年為例,當年國際傢具貿易額接近1000 億美元,占該年全世界工業品貿易額10 萬億美元的1%。這是一個令人驚訝的數字。它錶明,在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中,傢具國際貿易已成為一個亮點。在深層次的意義上,它錶明瞭由於傢具本身深具文化內涵的特點,在全球現代化的進程中,人們對現代生活的追求使傢具貿易不僅是一個全球性的商業事件,而且成為瞭一種文化的傳播。
啓示之七是,在全球的傢具生産中,發達國傢依然扮演著最重要的角色,特彆是如意大利、德國這樣一些傳統的傢具強國,它們或利用設計的優勢,或利用加工裝備及技術的優勢,牢牢地占據著國際傢具的高端市場。主要工業化國傢的傢具業雖然仍保持著一定的優勢,但是其産業正在不斷嚮發展中國傢和地區轉移;主要工業化國傢傢具業的産品的附加值較高,但是由於其成本較高,正在不斷丟失中低端産品的市場,而對中低端産品需求較大的國傢如美國和德國,齣現瞭明顯的貿易逆差;發展中國傢,特彆是中國,已成為國際傢具業的新秀。亞洲已成為國際傢具業的重要産區,包括日本在內的亞洲國傢將占到世界總産值的30% ,中國則占到20%。國際傢具業呈現齣歐洲、亞洲和美洲三足鼎立的態勢,而其中歐洲的停滯或下降與亞洲的發展或上升是最為令人注目的現象。
本書最主要的目的是為中國傢具業和關心這個行業的人提供一幅西方現代傢具發展曆程的圖景,因此本書引用瞭大量西方學者的研究成果和資料,甚至認同並采納瞭他們的許多觀點。毋庸諱言,西方學者對西方現代傢具的研究遠比我們來得更為貼近實際和切中肯綮,但是本書試圖從一個中國人的視角來看西方,從一個後來者追尋先進者的足跡來發現可供我們學習和藉鑒的東西。
由於作者的學術素養不足,乃至淺陋,書中的內容掛一漏萬,以偏概全,甚至郢書燕說,完全由我個人負責。敬請讀者指正。
許美琪
2014 年5 月識於上海
我必須說,這本書是一次令人驚嘆的智力冒險。作者以一種充滿激情和洞察力的方式,帶領讀者穿越瞭西方現代傢具設計的迷人世界。我被書中對“消費者文化”與“傢具設計”之間相互影響的分析深深吸引。作者指齣,隨著中産階級的興起和消費主義的蔓延,傢具的設計和生産,逐漸從為少數精英服務,轉嚮為更廣泛的社會群體提供選擇。這種轉變,不僅體現在傢具的普及程度上,更體現在設計理念的演變上。例如,他對20世紀中期,美國“批量生産”模式的傢具設計,如何迎閤瞭大眾化的消費需求,以及這種模式下的創新和局限性,進行瞭細緻的分析。同時,書中對“流行文化”對傢具設計的影響,例如波普藝術、搖滾樂等元素是如何被融入傢具設計中,創造齣具有時代特徵的風格,也進行瞭精彩的解讀。這種對設計與消費、設計與流行文化之間復雜關係的梳理,讓我對傢具設計在現代社會中的角色有瞭更深刻的理解。
評分這是一本充滿瞭智慧和洞見的著作,它讓我重新認識瞭“風格”在傢具設計史中的地位。作者並沒有將各種風格視為孤立的標簽,而是將它們置於更廣闊的社會文化變遷的大背景下進行考察。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摺衷主義”的探討。在19世紀,當西方世界接觸到越來越多的異域文化和曆史遺存時,傢具設計也齣現瞭大量的風格融閤和模仿。作者並沒有簡單地批判這種現象,而是深入分析瞭它背後的原因,例如民族主義的興起、對曆史的追溯以及設計界對新靈感的渴求。他巧妙地運用具體的案例,例如新古典主義、維多利亞哥特復闢等風格,展示瞭它們是如何吸收和轉化的。讀完這部分,我感覺自己對“原創性”和“藉鑒”有瞭更辯證的理解。同時,書中對“形式追隨功能”的現代主義原則,以及後來“功能服從形式”的後現代主義反思,也進行瞭深刻的剖析。這種對不同設計理念之間張力的展現,讓我對設計的復雜性和多麵性有瞭更深的體會。
評分這是一部充滿思考的作品,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傢具“曆史”的書,更是一本關於傢具“思想”的書。作者以一種非常嚴謹和批判性的方式,審視瞭西方現代傢具設計中的各種思潮和理論。我特彆被書中對“形式”和“意義”之間關係的討論所吸引。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設計視為形式的堆砌,而是深入挖掘瞭形式背後所承載的文化、社會和哲學意義。例如,他對“極簡主義”傢具的分析,不僅僅是停留在其簡潔的外觀上,更是深入探討瞭其背後所蘊含的對物質主義的批判、對精神世界的追求,以及對“少即是多”的哲學理念。又如,他對“解構主義”傢具的解讀,也並非僅僅停留在其打破常規的造型上,而是深入分析瞭其對傳統秩序的挑戰、對不確定性的擁抱,以及對“意義”的重新構建。這種對設計背後深層含義的挖掘,使得這本書讀起來極具啓發性,讓我對“設計”這個概念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
評分這本書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其廣博的知識體係和深刻的洞察力,讓我對西方現代傢具的發展曆程有瞭前所未有的清晰認識。從早期工業革命對傢具設計理念的衝擊,到新藝術運動的有機形態探索,再到包豪斯理性主義的簡潔與功能至上,每一個階段的演變都如同清晰的畫捲在我眼前徐徐展開。作者並未止步於對風格的簡單羅列,而是深入剖析瞭每個時代背景下的社會經濟、技術進步以及哲學思潮如何共同作用,塑造瞭傢具的形態和內涵。例如,在討論現代主義傢具時,作者詳細闡述瞭柯布西耶、密斯·凡德羅等大師如何將建築學的理念融入傢具設計,如何利用新材料(如鋼管、玻璃)突破傳統木材的限製,創造齣輕盈、靈活且具有雕塑感的作品。這些分析不僅僅是技術的介紹,更是對設計思想演變的深度解讀。讀罷全書,我感覺自己像是經曆瞭一場跨越百年的設計之旅,對那些如今看似尋常的設計元素,有瞭更為敬畏和理解的態度。那些曾經隻被視為“好看”或“實用”的傢具,如今在我眼中都承載著豐富的曆史信息和文化寓意。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能夠將抽象的設計史變得生動、具體,讓讀者在欣賞美的同時,也能進行深刻的思考。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不同流派之間的關係時所展現齣的 nuanced approach,既指齣瞭它們之間的聯係和繼承,也強調瞭它們的獨特性和創新之處。這種嚴謹而不失人文關懷的寫作風格,使得這本書不僅是一本學術專著,更是一本引人入勝的閱讀體驗。
評分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超齣瞭我的預期。作者的學術功底非常紮實,他能夠在浩瀚的設計史資料中,提煉齣最核心的脈絡和最具代錶性的事件。我尤為贊賞的是書中對“社會變革”與“傢具設計”之間關係的深入探討。作者通過對幾次重要的社會動蕩,例如兩次世界大戰、經濟大蕭條等,如何影響瞭傢具的生産、消費和設計理念的分析,讓我看到瞭設計並非是空中樓閣,而是深深地根植於社會土壤之中。例如,他分析瞭戰後時期,人們對“大眾化”和“經濟適用”傢具的需求,如何催生瞭批量生産和模塊化設計的興起。又如,他闡述瞭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的社會解放運動,如何影響瞭傢具設計的色彩、形態和材料選擇,使其更加自由、奔放和個性化。這種將設計史與社會史緊密結閤的敘事方式,使得這本書讀起來既有學術的嚴謹,又不乏人文的溫度,讓我能更深刻地理解傢具設計的時代意義。
評分這本書給我留下瞭極其深刻的印象,它不僅是一本關於傢具設計史的著作,更是一部關於人類文明發展和生活方式演變的史詩。作者以一種宏大的敘事視角,將西方現代傢具的演進置於更廣闊的曆史、文化、技術和社會背景下進行考察,其深度和廣度令人驚嘆。我尤其被書中對“未來主義”和“烏托邦式設計”的探討所吸引。作者並沒有將這些前瞻性的設計理念視為遙不可及的幻想,而是深入分析瞭它們在當時所處的社會語境,以及它們對後世設計所産生的潛在影響。他描繪瞭那些充滿想象力、試圖通過設計來構建理想化生活方式的嘗試,例如利用新技術、新材料,創造齣能夠適應未來生活需求的傢具。這些探討讓我意識到,設計從來不僅僅是對當下問題的迴應,更是對未來生活方式的憧憬和探索。這本書讓我對“設計”這個詞有瞭更深刻的敬畏,它不僅僅是關於創造物品,更是關於創造可能性,關於塑造未來。
評分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視角來理解我們所處的物質環境。我常常在想,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傢具,是如何在曆史的長河中逐漸演變而來的。作者在書中對此進行瞭精彩的解讀。他詳細闡述瞭從19世紀末的“藝術與工藝運動”,到20世紀初的“現代主義”,再到後來的“國際風格”,每一場運動都不僅僅是對“形式”的改變,更是對“生活方式”和“社會價值”的重塑。例如,他對“藝術與工藝運動”如何強調手工製作的價值、反對工業化生産的冷漠,以及如何將藝術融入日常生活,進行瞭生動的描繪。又如,他對包豪斯如何倡導“ Gesamtkunstwerk”(總體藝術),將建築、傢具、平麵設計等融為一體,以創造一種全新的、現代的生活方式,進行瞭深刻的剖析。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傢具不僅僅是物品,它們更是承載著人類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以及社會發展過程中不斷探索和創新的見證。
評分這是一本非常具有啓發性的作品,它不僅僅是關於“傢具”本身,更是關於“人”如何在這個不斷變化的世界中,通過物質媒介來錶達自我、組織生活、並與環境互動。作者以一種宏大的視角,將傢具置於更廣闊的社會、文化和技術語境中進行考察。我尤其被書中關於“功能”的討論所吸引。在現代主義浪潮席捲而來的初期,對“功能至上”的強調,在當時無疑是一種革命性的理念,它挑戰瞭維多利亞時代以來裝飾繁復、階級森嚴的傢具傳統。但作者並沒有將這種“功能性”簡單化,而是深入探討瞭在不同曆史時期,“功能”本身所承載的不同含義。例如,在後現代主義時期,對“意義”和“符號”的關注,使得傢具的功能性不再僅僅是物理層麵的支撐和收納,而更多地轉嚮瞭情感、身份認同和文化錶達。書中對一些看似“反功能”的設計,例如充滿瞭戲謔和象徵意味的傢具,進行瞭細緻的解讀,讓我明白瞭設計並非總是直白的,有時它更像是一種隱喻,一種對社會現象的觀察和迴應。閱讀過程中,我多次停下來反思,我們今天所使用的傢具,其“功能”究竟是什麼?是被時代潮流所塑造,還是我們自身需求在設計中的體現?這本書提供瞭一個極佳的思考框架,幫助我們跳齣日常生活的局限,以一種全新的視角審視我們身邊的物品。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方式讓我感到耳目一新,作者似乎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設計評論傢,他將枯燥的曆史事件和理論概念,通過生動形象的語言娓娓道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對“材料革命”的描繪。從早期對木材的精雕細琢,到後來對鋼鐵、玻璃、塑料等新材料的廣泛運用,每一次材料的突破都引發瞭傢具設計的深刻變革。作者不僅僅是陳列瞭這些材料,更是深入挖掘瞭它們在設計理念、工藝技術、以及最終産品形態上的影響。例如,他對孟菲斯設計集團如何玩轉塑料和幾何圖形,以及如何打破傳統的設計規範,創造齣極具視覺衝擊力和玩味的設計,進行瞭淋灕盡緻的描繪。這種對材料與設計之間關係的細緻梳理,讓我對“工藝”和“技術”在設計史中的重要性有瞭更深刻的認識。我過去可能隻關注傢具的外觀,但現在我意識到,材料的特性、製造的工藝,甚至是生産的方式,都深刻地影響著設計的可能性和最終的錶達。這本書就像一位引路人,帶領我穿越瞭材料的世界,理解瞭它們是如何賦能設計,並最終塑造瞭我們與物質世界的互動方式。
評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非常流暢,作者的語言駕馭能力極強,能夠將復雜的設計史知識,以一種易於理解和吸收的方式呈現齣來。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身份認同”與“傢具設計”之間關係的闡述。作者指齣,傢具不僅僅是滿足基本生活需求,它更是個人、傢庭甚至群體身份認同的重要載體。例如,他分析瞭在不同曆史時期,不同階層的人們如何通過選擇特定風格、材質或品牌的傢具,來彰顯自己的社會地位、文化品味或生活方式。又如,他闡述瞭在現代社會,隨著多元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傢具設計也變得更加個性化和多樣化,人們可以通過傢具來錶達自己的獨特品味和生活態度。這種對傢具作為“社會符號”的解讀,讓我意識到,我們選擇和使用傢具的行為,其實也在無形中塑造著我們自身的形象和身份。
評分學習中
評分學習中
評分很好
評分學習中
評分包裝太差,直接把書裝在袋子裏。郵寄過程書弄爛瞭
評分有彩圖,有彩圖有彩圖有彩圖有彩圖有彩圖
評分很好
評分很好
評分很好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