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首版学术经典丛书: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

民国首版学术经典丛书: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胡适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哲学史
  • 哲学史
  • 学术经典
  • 民国首版
  • 中国思想史
  • 哲学
  • 历史
  • 文化
  • 古籍
  • 傅斯年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43965584
版次:1
商品编码:1167975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民国首版学术经典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0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民国首版学术经典丛书: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是中国哲学史颇具里程碑式的哲学著作,也是胡适颇具代表的专著之一,而且该书后来出版得也蛮多,但影印本尚没有见到过。值得推荐。
  《民国首版学术经典丛书: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是中国哲学家胡适的先秦哲学思想史专著。该书原是胡适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时的博士论文《中国古代哲学方法之进化史》,1917年他根据此编成在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哲学史的讲义。

目录

第一篇 导言
第二篇 中国哲学发生的时代(共两章)
第一章 中国哲学结胎的时代
第二章 那时代的思潮(诗人时代)

第三篇 老子

第四篇 孔子(共五章)
第一章 孔子略传
第二章 孔子的时代
第三章 《易》
第四章 正名主义
第五章 一以贯之

第五篇 孔门弟子

第六篇 墨子(共四章)
第一章 墨子略传
第二章 墨子的哲学方法
第三章 三表法
第四章 墨子的宗教

第七篇 杨朱

第八篇 别墨(共六章)
第一章 墨辩与别墨
第二章 墨辩论知识
第三章 论辩
第四章 惠施
第五章 公孙龙及其他辩者
第六章 墨学结论

第九篇 庄子(共两章)
第一章 庄子时代的生物进化论
第二章 庄子的名学与人生哲学

第十篇 荀子以前的儒家(共两章)
第一章 《大学》与《中庸》
第二章 孟子

第十一篇 荀子(共三章)
第一章 荀子
第二章 天与性
第三章 心理学与名学

第十二篇 古代哲学的终局(共三章)
第一章 西历前三世纪之思潮
第二章 所谓法家
第三章 古代哲学之中绝
附录
诸子不出于王官论

前言/序言


民国首版学术经典丛书: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 内容简介 《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作为“民国首版学术经典丛书”中的重要一卷,是一部在中国哲学史研究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本书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宏大的历史视野以及深刻的理论洞察,系统梳理并阐释了中国哲学自先秦至唐宋时期的发展脉络与核心思想。作者在研究中,不仅借鉴了西方哲学史的研究方法,更深入挖掘了中国传统文献,力图呈现一个既符合中国文化精神,又具有现代学术品格的中国哲学史图景。 本书的上卷,重点聚焦于中国哲学思想的源头与初步奠基。从“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作者细致地勾勒出诸子百家的思想风貌。首当其冲的,自然是作为儒家学派奠基人的孔子及其思想体系。本书深入剖析了孔子的“仁”、“礼”、“中庸”等核心概念,阐述了其对社会伦理、政治秩序以及个体修养的深刻影响。紧接着,作者将笔触转向了孔子的主要继承者,如孟子和荀子。对于孟子的“性善论”以及其“仁政”思想,本书进行了细致的辨析,揭示了其在儒家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而荀子的“性恶论”及其“隆礼重法”的主张,则被置于与孟子思想的对比之中,展现了儒家内部思想的多样性与张力。 老子及其《道德经》是道家思想的开创之作,本书对道家的“道”、“无为”、“自然”等概念进行了深入解读。作者认为,道家思想是对当时社会秩序与价值观念的一种深刻反思,其“以退为进”、“柔弱胜刚强”的智慧,在后世的文化与人生实践中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庄子作为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齐物论”、“逍遥游”等篇章所展现的超越性的哲学观念,以及对自由精神的追求,也被本书进行了细致的阐述,并分析了其对后世文人雅士精神世界的塑造作用。 墨子及其墨家思想,以其“兼爱”、“非攻”、“尚贤”等主张,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一股重要的社会力量。本书详细梳理了墨子在哲学、伦理、政治以及技术等方面的思想贡献,并分析了墨家学派的组织特点及其衰落的原因。 法家思想是战国时期应对社会变革的产物,本书重点介绍了商鞅、申不害、韩非子等代表人物的思想。对法家的“法”、“术”、“势”等核心概念的分析,揭示了其强调君主权威、强化国家机器、以法治国的政治理念,并探讨了其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形成的深远影响。 此外,本书还触及了阴阳家、名家、纵横家等其他学派的思想。尽管这些学派在哲学史上的地位可能不如儒道墨法等显赫,但其思想的某些方面,如阴阳家的宇宙论、名家的逻辑思辨、纵横家的辩论技巧,都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作者通过对这些学派的梳理,力求展现中国哲学思想的多元化与复杂性。 进入秦汉时期,中国哲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本书详细阐述了这一时期的哲学特点,特别是儒学在汉代被确立为官方意识形态的过程。董仲舒集诸子百家之长,融合阴阳五行,以“天人感应”、“大一统”等学说,构建了适应统治需要的新儒学体系。本书对其“三纲五常”、“天人关系”等思想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探讨了其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形成的巨大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哲学思想发生深刻转折的时期。在政治动荡、民族融合的背景下,玄学兴起,成为这一时期哲学的主流。本书对竹林七贤等玄学名士的哲学思想进行了细致的解读,重点阐述了“名教”、“自然”的辩证关系,以及“无”与“有”的哲学思辨。同时,佛教的传入与本土化,对中国哲学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本书梳理了佛教传入的早期阶段,介绍了般若学、涅槃学等主要学派,并分析了其与中国本土思想的相互激论与融合,例如佛教对魏晋玄学的冲击与影响,以及佛教如何逐渐适应中国文化语境,孕育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 隋唐时期,是中国哲学发展的重要转型期。在国家统一、经济繁荣的背景下,儒学复兴,佛教鼎盛,道教也得到发展。本书详细阐述了这一时期儒学的经典阐释,如唐代经学的发展,以及理学萌芽的出现。同时,本书重点介绍了佛教的辉煌成就,如天台宗、华严宗、禅宗等主要宗派的创立与发展,以及其哲学思想的特点,尤其是禅宗对中国哲学,特别是对士人心态和艺术审美的影响。道教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发展,本书对其哲学思想,如内丹学、炼金术等也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并分析了其与佛教、儒学的相互影响。 宋代是中国哲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也是理学形成的时代。本书对宋代理学的兴起和发展进行了系统而深刻的论述。首先,介绍了早期理学家的思想,如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及其宇宙论,张载的“气”学理论和“横渠四句”,以及二程(程颢、程颐)对儒家经典的重新阐释,特别是“理”作为宇宙本体的地位的确立。 随后,本书将重点放在了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的哲学体系。对朱熹的“理气”关系、心性论、“格物致知”等核心概念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作者指出,朱熹通过整合前人的思想,构建了一个庞大而精密的哲学体系,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深刻的重塑,并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本书也对与朱熹思想有所不同的陆九渊及其“心学”进行了介绍,阐述了其“心即理”的主张,并对比了心学与理学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的差异。 除了汉儒、魏晋玄学、佛教与道教,以及宋代理学,本书还对一些边缘但重要的哲学思潮给予了关注。例如,对中国古代数学、天文学、医学等领域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以及民间信仰、宗教仪式中反映的哲学观念,都进行了适当的触及,力求展现中国哲学思想的整体面貌。 本书的另一大特色在于其叙事方式。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人物与学说,而是将哲学思想置于具体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中进行考察。对于每一时期的哲学思潮,都深入分析了其产生的社会根源、面临的历史挑战,以及与其他思想流派的互动关系。这种历史的维度,使得本书的论述更加鲜活、生动,也更能揭示中国哲学发展的内在逻辑。 在方法论上,本书注重对中国传统文献的细致解读,并借鉴了现代学术的分析工具。作者在阐释古代哲学概念时,力求追溯其本源,辨析其演变,并结合现代的哲学语言进行说明,使得古老的思想焕发新的生命力。同时,作者也对历代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与评价,展现了学术研究的传承与发展。 总而言之,《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是一部集学术性、历史性、思想性于一体的哲学史著作。它以其宏阔的视野、深刻的洞察和精湛的论述,为我们理解中国哲学思想的起源、发展和演变,提供了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本书不仅是哲学史研究者不可或缺的参考书,对于所有希望深入了解中华文明思想根源的读者而言,也具有重要的阅读价值。它如同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通往中国古代智慧殿堂的大门,让我们得以窥见那博大精深的思想宝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版式设计非常人性化,虽然力求复古,但在排版细节上却处处体现着对现代读者的关怀。字体的选择既保留了那个时代的风骨,又确保了长时间阅读时眼睛的舒适度,这对于像我这样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沉浸其中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页边距的留白处理得相当得体,既有足够的空间让我随时做批注和标记,又不显得页面拥挤。而且,纸张的克重和触感拿捏得非常好,翻页时的沙沙声,都变成了一种阅读的享受。我对手感的要求比较高,很多现代出版物要么纸太薄,要么太光滑,而这本的纸张恰到好处地吸收了光线,阅读体验极佳,长时间阅读下来,耳朵和眼睛都没有产生疲劳感。这种注重细节的打磨,体现了出版方对“经典”二字的敬畏。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都令人惊叹,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历史事实或者观点,而是深入到了中国思想形成的核心机制中去剖析。作者的分析方法显得既宏大又微观,既有对时代背景的深刻理解,又不放过任何一个关键人物或流派的细微差别。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仿佛在进行一场智力上的探险,不断地被引导去挑战自己的固有认知。特别是作者对于某些哲学流派的比较和批判性继承,展现了一种超越时代的学术风范。这绝不是一本供人快速浏览的读物,它需要你放慢脚步,细细咀嚼,才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丰富层次。每一次重读,似乎都能发现一些之前忽略的精妙之处,这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学术经典所应有的特质。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的太有味道了,那种泛黄的纸张,那种老式的字体,一拿在手里就仿佛穿越回了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说实话,我对民国时期的学术著作一直怀有很深的敬意,总觉得那个时代的人在探寻真理时有一种特别的执着和纯粹。这本书的开本和纸张质感都非常考究,显然是下了一番功夫去复刻那个时代的风貌。装帧的细节处理得恰到好处,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现代阅读的舒适度。比如那个烫金的书名,在灯光下微微闪烁,让人对书的内容更加充满了期待。我特别喜欢它那种“原汁原味”的感觉,仿佛这不是一本简单的印刷品,而是一件值得珍藏的文物。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单是这份对历史细节的尊重,就足以让我心生赞叹。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扇通往过去的窗户,让人忍不住想要一窥究竟。

评分

翻开书页,首先感受到的是那股扑面而来的学术气息,那种严谨而不失灵动的笔触,立刻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作者在构建整个思想体系时,展现出了非凡的洞察力和清晰的逻辑脉络。阅读的过程,就像是跟着一位博学的长者在历史的长河中缓缓前行,每一步都踩在坚实的基石上。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梳理复杂思想流派时的那种耐心和条理性,仿佛所有的纠缠不清的学说,经过他的梳理后都变得豁然开朗。这种“拨云见日”的能力,在当今的学术著作中实属难得。书中的一些论述角度,即便是放在今天来看,依然具有极强的启发性,让我对一些传统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这不是那种故作高深的堆砌辞藻,而是真真正正的思考结晶,字里行间都透着一股沉甸甸的智慧分量。

评分

从一个收藏者的角度来看,这套“民国首版学术经典丛书”的整体策划和执行水平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它成功地搭建起了一座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让那些沉睡在故纸堆中的宝贵思想得以重见天日,并以一种既尊重历史又适合当下的面貌呈现出来。我非常欣赏这种对文化遗产的抢救性出版和精良制作,这不仅仅是对作者劳动的致敬,更是对一代知识分子精神的传承。它的存在,让书架多了一份沉甸甸的历史分量,也让我在翻阅时,能真切感受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们在困境中依然坚守的学术良知。购买它,不仅仅是买了一本书,更像是在收藏一段珍贵的文化记忆,一份对先贤的敬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