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私募股权基金筹备、运营与管理:法律实务与操作细节》是私募基金由发改委划归证监会监管后,第一时间编著、面世的PE实务类书籍,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和指导性。
作者简介
刘乃进,国浩律师事务所律师。执业领域:私募基金,投资证券,企业改制,并购重组。
精彩书评
★本书按照PE的生命周期,对阳的基本特征、筹备、设立运营、退出等进行了全面细致的阐释,同时对PE实务中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这是—本操作性很强的法律工具书衷心希望本书能为PE行业从业者解决工作中的困惑起到帮助。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副会长 汤进喜 ★本书可以说是中国PE行业性文件的阶段性成果集大成者,由于实务操作资料选取翔实,本书既适合初入门者使用,包括基金筹组的团队、行业监管部门、募资机构、各类专业中介服务机构,当然包括法务DD指南;同时书中还颇多“时令"内容.如司法争议的对赌协议、顶层设计中的国企改制、舆论和决策敏 MBO和经营者持股、正在兴起的股债结合投资以以及境内外PO中涉及的可变利益法律等,因此本书也适合精研者进一步研读,帮助升华。
——复星集团CEO 梁信军 ★―部中国PE行业法律百科全书,实操中所遇到的大部分法律问题都能在本书中找到答案。
——中粮产业基金投资部总经理 李钢 ★以中国法律为背景,系统分析私募基金操作实务;打破英文直译苑囿,以中文法律语言深入阐释核心法律文本,对中国境内的私募基金而言,本书具有很强的国情实操价值。
——启明创投合伙人于佳 目录
第一章 PE的基本特征与现行法律规范体系
第一节 PE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调整PE运营的法律规范体系
一、几部重要的专项规范性文件
二、相关法律规范
三、几部重要的专项规范性文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PE的筹备
第一节 名称、经营范围、投资方式
一、名称、经营范围、投资方式分析
二、夹层基金、债权投资与债权基金
第二节 组织形式与管理模式的选择
一、可选择的组织形式与管理模式
二、PE不同组织形式的比较与选择
三、信托制基金简介
四、普通投资公司/企业
五、国有基金管理人对PE组织形式的选择
第三节 有限合伙制与公司制基金税负比较分析
一、基金出资人为公司
二、基金出资人为自然人
第四节 基金规模对出资人的基本要求
一、基本要求
二、各类主体投资人资格梳理、分析
第五节 国有股转持对国有企业PE投资的影响
一、国有股转持的相关规定
二、对国有企业PE投资的影响
三、创投企业国有股转持义务豁免
第六节 银行、信托、证券、保险、社保基金等特殊主体的PE投资
一、商业银行
二、政策性银行
三、信托公司
四、证券公司
五、保险公司
六、社保基金
七、企业年金
第七节 管理团队的组建及管理公司内部架构的设计
一、管理团队的组建
二、管理公司内部架构设计
第八节 预期收益、管理费与业绩报酬及利润分配
一、预期收益
二、管理费与业绩报酬
三、利润分配
第九节 筹备过程中需准备的法律(或书面)文件
一、基金设立方案
二、募集(招募)说明书
三、基金设立协议主要条款清单
四、认购意向承诺书
五、基金资本认缴承诺书
第三章 PE的设立
第一节 PE设立的一般流程
一、对企业进行考察、约谈
二、办理工商名称预先核准申请
三、办理注册地址合格证明
四、办理工商、质监、税务等相关登记
五、办理注册地备案
六、依法备案
第二节 PE的基本法律框架与核心法律文件设计
一、PE运营的基本法律框架与核心法律文件体系
二、从模拟基金的设立分析核心法律文本的设计
第三节 筹备、设立中的核心法律文件范本
一、基金管理公司出资协议
二、基金管理公司公司章 程
三、基金合伙协议
四、基金公司章 程
五、委托管理协议
第四节 PE登记备案管理
一、基金管理人登记
二、基金备案
三、人员管理
四、信息报送
五、登记备案的确认方式及分类公示制度
六、证监会在证券发行、并购重组工作中对私募基金备案问题的监管
第四章 外资基金的设立规则简介
一、“创投企业”项下的外资基金
二、合伙企业法项下的有限合伙制外资基金
三、外商投资举办投资性公司
四、外汇结汇问题
第五章 PE业务与法律架构
第一节 一般业务流程
一、PE业务主要流程图
二、PE业务流程与主要法律文件介绍
三、PE业务流程全景图
第二节 PE投资模式与规则
一、基本投资模式与规则
二、并购基金:基本投资模式的外部延伸——杠杆与结构化设计
三、定向增发业务规则
四、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中的PE投资
第三节 债转股投资模式分析与设计
一、企业间直接借贷方式存在瑕疵,摒弃此种方式为宜
二、通过金融机构委托贷款被司法实践肯定,可选择此种方式
三、以委托贷款方式进行债转股投资的法律框架设计
第四节 资金募集——理财资金投资PE的路径、模式分析
一、信托产品投资PE的路径、模式与规则介绍
二、商业银行理财资金投资PE的路径、模式与规则介绍
三、证券公司资管产品投资PE的路径、模式与规则分析
四、商业银行、信托公司、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社保基金的股权直投业务
第五节 有限合伙制PE的业务创新
一、有利于业务创新的法律制度安排
二、从案例看有限合伙制PE的业务创新
第六节 对赌条款分析与设计——以中国司法实践为背景
一、对赌条款释义
二、对赌条款效力的司法认定:“中国PE对赌第一案”案例分析
三、对赌条款的设计与分析
第七节 投资业务中的主要法律文件范本
一、保密文件
二、战略合作协议
三、投资条款清单
四、投资协议
五、目标企业公司章 程
第六章 项目法律尽职调查与影响投资的重要问题分析
第一节 尽职调查清单与方法
一、法律尽职调查清单
二、法律尽职调查的常用方法与技巧
第二节 尽职调查报告的编制——以案例为基础
一、目标企业的基本情况以及尽职调查过程简介
二、尽职调查报告的编制
三、尽职调查报告范例
第三节 尽职调查常见问题分析与核查
一、企业改制重组
二、无形资产出资
三、职工持股会及工会持股
四、抽逃注册资本
五、关联方资金占用问题
六、关联交易与同业竞争
七、土地、房产问题
八、盈余公积金、未分配利润转增注册资本问题——涉税瑕疵
九、短期内大额增资的资金来源问题
十、债权出资
第七章 专项法律问题研究
第一节 国有企业改制规则体系梳理
一、国有企业改制的依据、程序及相关问题
二、国有企业管理层持股规则梳理
第二节 国有股权行政划拨的法律分析
一、法律依据分析
二、法律适用范围分析
三、无偿划转的主体分析及划出方、划入方、被划转企业概念分析
四、无偿划转的程序
五、无偿划转的批准
六、不得进行无偿划转的几种情况
第三节 土地制度研究
一、土地所有权与土地使用权
二、建设用地
三、国有土地使用权
四、集体土地使用权
五、案例分析:农业企业土地使用合规性分析
六、小结
第四节 对PE业务有重大影响的证券市场规则
一、锁定期
二、非上市公众公司
三、新三板挂牌与交易规则
第八章 PE的退出
第一节 IPO退出
一、境内IPO
二、境外IPO
第二节 出售与清算
一、上市前的权益转让
二、上市公司收购
三、借壳上市
四、资产出售
五、清算
后记
精彩书摘
关于业务内容,《规范》第6条规定:“直投子公司可以开展以下业务:(一)使用自有资金或设立直投基金,对企业进行股权投资或债权投资,或投资于与股权投资、债权投资相关的其它投资基金;(二)为客户提供与股权投资、债权投资相关的财务顾问服务;(三)经中国证监会认可开展的其他业务。直投子公司不得开展依法应当由证券公司经营的证券业务。” 关于基金种类,《规范》第19条规定:“直投子公司及其下属机构可以设立和管理股权投资基金、债权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并购基金、夹层基金等直投基金,以及以前述基金为主要投资对象的直投基金。” 关于基金募集,《规范》第20条规定:“直投子公司及其下属机构设立直投基金,应当以非公开的方式向合格投资者募集资金;直投基金的投资者不得超过二百人。直投子公司及其下属机构不得向不特定对象宣传推介,亦不得采用广告、公开劝诱或变相公开方式募集资金。” 至此,证券公司可以以设立直投子公司或直投子公司设立基金的方式全面参与PE投资。 (二)资产管理业务 资产管理业务是指合格的资产管理人,根据资产管理合同约定的方式、条件、要求及限制,对客户资产进行经营运作,为客户提供符合法定及约定条件的投资管理服务的行为。 2013年6月26日,中国证监会颁布修订后的《证券公司客户资产管理业务管理办法》。依据该办法,证券公司可以为单一客户办理定向资产管理业务、为多个客户办理集合资产管理业务、为客户办理特定目的的专项资产管理业务。证券公司办理定向资产管理业务,应当依据签订的定向资产管理合同,通过专门账户为客户提供资产管理服务;证券公司办理定向资产管理业务,由客户自行行使其所持有证券的权利,履行相应的义务。证券公司为多个客户办理集合资产管理业务,应当设立集合资产管理计划,与客户签订集合资产管理合同,通过专门账户为客户提供资产管理服务;证券公司代表客户行使集合资产管理计划所拥有证券的权利,履行相应的义务。 从理论上讲,客户与资产管理人之间是一种委托管理关系。基于此,无论是定向资产管理业务、集合资产管理业务,还是特定目的的专项资产管理业务,只要资产管理人获得客户的授权,即可在授权范围内选择投资方向、方式、标的等,其中包括选择将资管产品用于PE投资;于是,资管资产具备参与PE投资的理论基础。但在目前的实践中,监管层尚不能将资管服务完全契约化,而是往往会考虑众多现实因素,设定相对严格的监管政策。 ……
前言/序言
序二
为中国PE行业夯实价值投资之基础
如同其他所有受益于或本身就是中产阶级生活方式的行业一样,包括PE投资在内的所有投资行业、甚至中国的整个金融市场,都在日益成为所在行业全球数一数二规模的市场,全球占比未来甚至可能达到20%~40%;可以非常确定,中国的PE行业在未来6~10年中,还会继续维持令全球乍舌的高增长……结果完全可以预见:中国PE的前三强迟早是全球PE的前十强,如同银行、保险行业一样。因此有一本中国自己的PE专业参考书是中国整个PE投资界的期待。
私募基金涉及较长时间的责任信托,为保护投资者(LP)的利益,每个国家/地区的PE边界都是根据所在地的法律界定,而这些法律不仅与投资者的成熟度、利益诉求有关,更与监管体系的成熟相联。中国高成长的PE市场有赖严格的法律保护护航,而中国的PE法规事实上还处在形成和进化中,且主要还是由地方性或不同部委的条例等法规组成,过去数年各个地方基层的监管实践还有待国家层面的认可推广和法律化。
本书可以说是中国PE行业性文件的阶段性成果集大成者,由于实务操作资料选取翔实,本书既适合初入门者使用,包括基金筹组的团队、行业监管部门、募资机构、各类专业中介服务机构,当然包括法务指南;同时书中还颇多“时令”内容:如司法争议的对赌协议、顶层设计中的国企改制、舆论和决策敏感的MBO和经营者持股、正在兴起的股债结合投资以及境内外IPO中涉及的可变利益法律等,因此本书也适合精研者进一步研读,帮助升华。
中国过去是制造大国,现正在成为消费大国,即将成为投资大国。PE是诸多投资品类型中高收益高风险(全球看80%跑不赢市场平均回报,20%大大超过)的一种,因此LP的预期收益达成与否,主要看是否选到了真正专业并且与LP利益和风险都高度一致的GP——投资管理人,法律法规、尽职调查也应该围绕痛点进行设计。
投资主要分被动和主动投资者两大类,主动投资者是那些相信自己比市场高明的投资者。无数的历史经验教训都表明主动投资最终成功的根本原因应该在于能比其他投资者甚至企业管理层本身了解得更多,从企业资产质量到业务竞争力、团队素养、区域和客户体验竞争力比较,最终一句话就是对投资后数年的企业业绩表现预测要准确,这是专业PE投资机构的基本功;不同的PE投资机构的差异化则更可能表现在投后的优化能力上,好的优化运营能力,可以帮助投前决策的运营目标实现。因此LP在选择投资管理人时也应该遵循这样的顺序去考察。当然另一个也是核心的基础因素是,你得确保做投资决策的人、发现和执行项目投资的人、被投资企业的运营团队利益和风险与LP一致,否则也会存在利益输送导致的“老鼠仓”。
PE的项目研究决策mode,可以应用在PIPE、公募乃至债券投资上,这种有投入、有持续积累的投研方式,在不同大类品种的投资实践中会大放异彩,这也是本书社会价值大的另一个原因。
为今世界的趋势就是中国企业日益全球化,全球企业被动中国化,海内外不断在接轨,我们也衷心期待本书能继续修订、续编,与全球接轨。
期待本书为PE这样一个中国专业投资者的摇篮行业添砖加瓦,一起夯实中国价值投资的基础!
梁信军
复星集团CEO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公司并购重组的法律实务与风险控制》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旨在为读者提供全面的视角和实用的操作指南: --- 《公司并购重组的法律实务与风险控制》 聚焦前沿,深度解析,助您驾驭复杂交易环境 在全球经济加速转型与产业结构深度调整的背景下,企业并购重组已成为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战略路径。然而,并购重组交易链条长、涉及环节多、法律风险点密集,对参与各方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本书正是基于这一现实需求,系统梳理并深度解析了公司并购重组的全生命周期中的法律实务操作、风险识别与控制策略,旨在为企业高管、法务部门、投资机构及专业服务人员提供一份详尽、可操作的实务指南。 本书内容紧密围绕境内外并购重组的最新监管要求、前沿实务操作及典型案例,涵盖了从交易发起、尽职调查、架构设计、协议谈判与签署、交易实施到交割后的整合等各个关键阶段所涉及的法律问题。 --- 第一部分:并购重组的基础框架与战略布局 本部分为全书的理论基石和宏观视角,重点阐述了并购重组的法律属性、适用的主要法律体系,并深入探讨了交易前期的战略规划与风险评估。 第一章:并购重组的法律环境与监管概览 详细介绍了中国企业并购重组所适用的《公司法》、《证券法》、《反垄断法》、《国有资产交易管理办法》等核心法律法规体系。重点分析了不同交易类型(如协议转让、重大资产重组、吸收合并、分立等)在法律层面的异同点,以及证监会、国资委、市场监管总局等监管机构的审批和备案要求。特别梳理了近年来监管政策的最新变化,如对“僵尸企业”和“忽悠式重组”的监管趋严趋势。 第二章:交易架构的选择与法律影响分析 并购交易的架构设计是决定交易成本、效率和风险分配的关键。本章细致对比了股权收购、资产收购、合并分立、要约收购等主要交易模式的法律后果。深入分析了不同架构下涉及的税务处理、债务责任的承继、劳动关系的转移、以及对特定许可证件的影响。对于跨境并购,本章还引入了东道国法律的初步考量,强调“一事一策”的架构定制原则。 第三章:并购的动因、可行性研究与初步风险识别 本章超越纯粹的法律视角,结合商业逻辑,探讨了企业进行并购的真实动因(如市场扩张、技术获取、协同效应)。提出了在法律尽职调查启动前,企业应当进行的宏观法律可行性预判,包括目标公司的主体资格审查、是否存在重大行政处罚记录的初步筛查,以及关键合同的合规性初步评估。 --- 第二部分:交易实施的核心法律环节——尽职调查与估值保障 尽职调查是并购交易的“地基”,估值是交易价格的“锚点”。本部分聚焦于如何通过专业的法律尽职调查,锁定并量化交易风险,为价格谈判提供法律支撑。 第四章:全流程法律尽职调查的深度与广度 系统阐述了法律尽职调查的实施方法论和重点关注领域。 1. 主体资格与公司治理尽调: 股东出资瑕疵、股权权属争议、关键董事会决议的有效性审查。 2. 核心资产与知识产权尽调: 土地使用权、商标、专利、软件著作权的合法存续状态、是否存在质押或权利限制。重点解析了知识产权的侵权风险排查清单及应对方案。 3. 重大合同与法律责任尽调: 供应商/客户合同的转移条款、违约责任条款审查,以及特定行业(如金融、能源)的特许经营权合规性。 4. 劳动与税务合规尽调: 员工社保、工伤风险、税务处罚的潜在暴露,以及并购重组后潜在的税务筹划空间与合规边界。 第五章:法律尽调报告的撰写、风险揭示与应对策略 本章强调了尽调成果的转化。如何将发现的法律问题,以清晰、量化的方式呈现在尽调报告中,并直接对接交易价格和补偿机制。讨论了如何设计“买方友好型”的尽调发现处理流程,包括要求卖方在交割前整改、设立交割后赔偿机制或通过调整对价来吸收风险。 第六章:交易价格的法律保障机制设计 深入分析了影响交易价格的法律工具,包括: 股权质押与保证金制度: 设立担保以防范交割后补偿款的支付风险。 对价支付的阶段性安排: 结合业绩承诺(Earn-out)条款,设计与法律风险释放相匹配的支付时间表。 第三方担保与保险: 引入法律责任保险(如董责险在特定情况下的延伸应用)或引入有力的第三方担保人,以分散特定风险。 --- 第三部分:交易文件的起草、谈判与风险锁定 交易文件是锁定双方权利义务的法律文件,其细节决定了交易的成败和后续纠纷的走向。本部分是本书实操性最强的内容。 第七章:并购交易协议的核心条款精解(SPA/APA) 详细剖析了《股权购买协议》(SPA)或《资产购买协议》(APA)的关键组成部分。重点剖析了陈述与保证(Reps & Warranties)的范围、力度与期限的谈判策略。特别关注了“重大不利变更”(MAC)条款的界定和触发条件设计,以应对交易期间可能出现的负面事件。 第八章:交割先决条件与交割后的保障措施 设计完备的交割先决条件(Conditions Precedent)是确保交易顺利推进的法律屏障。本章指导读者如何设置合理的监管批准、第三方同意等条件,并明确未满足条件的救济措施。同时,深入解析了交割后补偿(Indemnification)的触发机制、赔偿上限(Cap)、免赔额(Basket)的设定,以及争议解决方式(仲裁/诉讼)的选择与管辖权约定。 第九章:劳动关系平稳过渡与员工激励的法律处理 并购中涉及的员工安置往往是社会关注和法律风险的焦点。本章提供了处理《劳动合同法》项下员工转移、补偿金支付的标准操作流程。对于高管和核心技术人员,探讨了如何通过股权激励工具(如期权、限制性股票)的转移或重新授予,实现平稳过渡和激励延续。 --- 第四部分:特定场景下的法律挑战与争议解决 本部分针对实务中高频出现的复杂场景和争议处理,提供前瞻性指导。 第十章:跨境并购中的法律难点与外汇管制 针对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并购需求,本章聚焦于反向尽调的必要性,涉及目标公司所在国的外商投资审查、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如GDPR、CCPA等)的合规要求,以及跨境资金汇出、利润汇回过程中的外汇管制与税务合规。 第十一章:反垄断审查与国有资产交易合规 系统梳理了经营者集中申报的最新标准和流程,重点分析了如何预判是否构成“集中”,以及如何高效准备申报材料。对于涉及国有股权的交易,详细阐述了资产评估的备案程序、进场交易的要求及其对合同效力的影响。 第十二章:并购交易中的常见法律争议与解决 总结了并购交易失败或交割后常见的争议焦点,包括交易价格的重新计算争议、业绩承诺无法达成的责任界定、以及对陈述与保证的违反。详细介绍了通过仲裁(特别是国际商事仲裁)解决争议的程序优势,以及在诉讼中如何有效收集和利用并购尽调文件作为证据。 --- 结语 本书不仅是一本法律条文的汇编,更是一份“风险管理手册”和“操作流程图”。通过对大量实务案例的解构与提炼,本书致力于帮助读者从法律合规、风险防控和交易效率最大化的多重维度,全面掌控公司并购重组这一复杂而关键的商业活动。 适用读者: 上市公司及非上市公司的董监高及企业法务 投资银行、私募股权基金(PE/VC)的投资经理及法务合规人员 律师事务所从事公司法、资本市场业务的专业人士 关注企业战略转型与成长的高级管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