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经济学系列丛书 :现代三大经济理论体系的比较与综合

当代经济学系列丛书 :现代三大经济理论体系的比较与综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樊纲 著,陈昕 编
图书标签:
  • 经济学
  • 现代经济学
  • 经济理论
  • 凯恩斯主义
  • 货币主义
  • 新古典主义
  • 比较经济学
  • 经济思想史
  • 学术著作
  • 经济学教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格致出版社 , 上海三联书店 ,
ISBN:9787543225039
版次:1
商品编码:1168694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当代经济学系列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8
字数:24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当代经济学系列丛书:现代三大经济理论体系的比较与综合》作者在深入分析了新古典主义,凯恩斯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现代三个主要经济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理论结构、分析方法和主要特征的基础上,指出了它们在研究角度和理论结构两个方面的基本差别,并认为它们之间具有一定的理论“互补性”,可以也应该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对它们进行有机综合,获得对经济运动更加全面的认识。作者还在价值价格理论、分配理论、生产和社会生产理论增长与循环理论等具体问题上进行了分析比较和理论综合的尝试。

作者简介

  樊纲,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创始人,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教授。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理事长,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

目录

上篇 总论
1 近代经济学历史的简要回顾
1.1 各理论体系形成历史的简要回顾
1.2 三大理论体系在今天
1.3 历史与现状的总结
2 新古典主义
2.1 基本理论结构
2.2 个别行为主体理论
2.3 市场经济机制的运行与结果
2.4 背景条件、市场变量与理论分析结构的基本特征
3 凯恩斯主义和后凯恩斯主义
3.1 凯恩斯主义的基本内容
3.2 被新古典主义“接纳”的凯恩斯主义
3.3 与新古典主义对立的凯恩斯主义
3.4 结论:凯恩斯主义的几个基本特征
4 马克思主义
4.1 经济范畴的物质内涵和社会内涵
4.2 经济现象与社会本质
4.3 经济利益矛盾的决定作用
4.4 生产方式:生产力(生产资料)的概念和生产关系的概念的辩证法
4.5 各种基本经济因素的内生性和理论结构的开放性
5 经济活动的多面性与理论研究角度的差异
5.1 研究对象问题
5.2 社会经济活动的二重性和经济问题的二重性
5.3 一个基本的划分:不同的经济理论着重研究了社会经济活动的某一特殊方面
5.4 经济活动二重性的具体表现:行为目标、运行机制和经济变量决定的二重性
5.5 一个进一步的比较:经济目标与不同限制条件的关系
附录 有关最大化经济行为的几个问题
6 片面性、科学性与新的理论综合
6.1 “片面的科学性”
6.2 理论发展的更高要求:各种理论的互补与综合
6.3 理论的新综合:我们自己面临的挑战
6.4 马克思主义新综合——经济学家的理性选择

下篇 具体理论
7 价值一价格理论
7.1 劳动价值论
7.2 交换价值理论
7.3 抽象使用价值——效用
7.4 价格理论
7.5 小结
附录 均衡价格理论与价值理论
8 分配理论
8.1 导论:分配关系与分配理论
8.2 简单商品经济中的分配关系
8.3 所有权介入价值运动
8.4 生产当事人之间的分配
8.5 工资收入的上下限及“对抗系数”
8.6 “制度变量”的现实意义
9 生产和社会生产
9.1 生产问题概论
9.2 经济生产函数
9.3 社会生产
9.4 社会生产与宏观分析
10 增长与循环
10.1 导论:经济增长与循环
10.2 均衡增长模型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10.3 后凯恩斯主义增长模型
10.4 马克思主义资本积累理论和经济危机理论
10.5 动态理论的综合研究
10.6 小结:各种动态理论与社会主义经济问题

结束语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当代经济学系列丛书:现代三大经济理论体系的比较与综合》:
  最重要的问题还不在于不能说明各种背景条件本身的背景或原因,而是在于这一理论不能从经济体系本身的运动当中,从它的内部运行的必然规律中,找出背景条件产生和发展的原因。换言之,在这一理论中,只有市场变量或市场运行机制对各种背景条件的外生变化作出的反应,而不存在市场机制的反馈,市场变量的变化对背景条件本身的反作用。“马路是单行的,而不是双向的”。例如在新古典主义的宏观理论和动态理论中,包含着对技术进步这一背景条件的作用的分析,给定一个技术进步速率,研究经济变量如何决定,经济机制如何运行,但是,技术进步本身却从来不是经济运行本身的结果。亚当·斯密关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进劳动分工、技术进步的分析,在新古典主义中无处安身;熊彼特早就提出的关于对(超额)利润的追求导致创新和模仿的理论,也总不能结合到新古典主义的理论体系当中去。如果说技术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然科学的发展从而外在于经济过程的话,那么经济的社会关系及其发展变化却显然是经济过程中的行为主体活动的直接结果,但这却不能在新古典主义理论中得到体现。经济关系总是被当作社会学的研究对象而存在于经济理论体系之外,而经济体系的运行结果,总也不会对经济制度和社会经济关系产生实质的影响——在这一体系中,人们从来不会去通过调整经济关系来实现经济利益,调节利益矛盾。
  不过这里要指出,在一个问题上,新古典主义近些年来有了进步,这就是预期的形成问题。“理性预期”学派为了说明政府政策的无效,着力研究了原来作为外生变量的预期——主要是对政府行为、政策影响的预期——是如何依经济的内部运动而发生变化的。他们指出人们在预见未来时,能够依据过去的经验,提前估计到政府在何种情况下会采取何种政策,从而自己应采取怎样的对策。不过,这一理论还尚未纳入一般均衡的体系。
  ……
当代经济学系列丛书:前沿探索与学科展望 丛书总序 本系列丛书旨在汇聚当代经济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与最具洞察力的学术观点,聚焦于经济学理论、实证研究和政策应用的前沿地带。我们深知,经济学的疆域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张,新兴的交叉学科、复杂系统的建模需求以及对现实世界深刻变革的解释,要求我们不断超越既有的范式。本丛书致力于为广大学者、政策制定者以及对经济学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系统、深入且富有批判精神的知识平台。 本批次推出的分册,重点关注宏观经济学的动态演进、微观基础的重塑、计量经济学的技术革新,以及行为经济学和社会科学交叉领域的拓展。我们力求在保持理论严谨性的同时,增强对现实经济现象的解释力和政策指导性。 --- 分册一:《不确定性、复杂性与宏观经济动态》 核心内容聚焦: 本书深入探讨了在信息不完全、预期形成具有高度不确定性,以及经济系统内生复杂性日益增强的背景下,宏观经济模型所面临的挑战与发展方向。它摒弃了传统均衡模型的静态或确定性假设,转而采纳基于适应性学习、异质性主体互动和网络结构的分析框架。 第一部分:不确定性的建模与冲击传播 本部分着重考察了“真实不确定性”(Radical Uncertainty)在宏观经济分析中的角色。我们审视了基于动物精神(Animal Spirits)的非理性预期的建模方法,特别是与坎多尔-明斯基(Minskyan)金融不稳定的结合。重点分析了不确定性如何通过信贷约束、信心指数和风险规避程度,影响投资、消费和总体产出的动态路径。书中详细对比了基于状态空间模型(State-Space Models)与基于异质性主体校准模型(Heterogeneous Agent Calibration Models, HANK)在处理非对称信息和冲击溢出效应方面的优势与局限。 第二部分:复杂性、网络结构与宏观失衡 本章将经济系统视为一个复杂的自适应系统(Complex Adaptive System)。研究人员利用网络理论来刻画金融机构、企业部门之间的连接结构,并探讨了这种结构如何放大或抑制系统性风险的传播。例如,在讨论金融危机时,本书不再仅仅关注单个机构的杠杆率,而是分析了网络中的“关键节点”失效对整个经济体传染效应的敏感性。同时,我们也探讨了制度和政策网络(如监管结构、国际贸易协定)对宏观经济稳定性的结构性影响。 第三部分:非线性动力学与长期增长前景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转向了宏观经济的长期视角,强调了经济增长路径中存在的非线性反馈机制和临界点。通过引入随机微分方程和复杂性指标,研究了技术变革的内在不确定性与社会偏好变化如何共同塑造长期生产率的趋势。对气候变化、资源稀缺等外部冲击的建模也被纳入框架,探讨经济体如何通过适应性调整实现可持续的长期发展。 --- 分册二:《计量经济学前沿:大数据、因果推断与机器学习的融合》 核心内容聚焦: 本书全面梳理了近年来在计量经济学领域引发范式转变的关键技术,特别是如何利用大规模非结构化数据(Big Data)以及先进的机器学习算法来提升因果推断的精准性和经济预测的有效性。 第一部分:高维数据与维度缩减 面对海量经济和金融数据集,本章探讨了处理高维度数据的最新方法。详细介绍了因子模型(Factor Models)在处理面板数据和时间序列中的应用,特别是如何利用主成分分析(PCA)和因子增强回归(Factor-Augmented Regressions)来提取潜在的、未被直接观测到的宏观经济驱动因素。此外,还深入讨论了正则化技术,如LASSO和Ridge回归,在变量选择和避免过度拟合中的实际操作。 第二部分:超越随机对照试验的因果识别策略 本书将重点放在因果推断的“新古典”方法之外的拓展。详细分析了断点回归(RDD)在政策评估中的稳健性检验,双重差分(DiD)模型的平行趋势假设的现代检验方法。更重要的是,本书详细介绍了在“自然实验”稀缺背景下,如何利用合成控制法(Synthetic Control Method)构建有效的反事实,并讨论了非线性工具变量(Nonlinear IV)和广义矩估计(GMM)在处理内生性问题时的最新进展。 第三部分:机器学习在经济预测与政策评估中的应用 本部分是本书的亮点之一。研究人员展示了如何利用梯度提升机(Gradient Boosting Machines)、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s)等算法,来提高经济活动的短期预测精度,尤其是在预测金融市场波动和消费者信心方面。不同于传统回归模型,机器学习方法在揭示复杂变量间的非线性交互效应方面表现出色。书中也探讨了如何将机器学习的预测能力与结构模型相结合,例如,使用神经网络来估计异质性主体的行为规则,以服务于结构模型的校准和政策模拟。 --- 分册三:《行为科学与经济决策的新范式》 核心内容聚焦: 本册致力于考察认知局限性、社会偏好和环境因素如何系统性地偏离标准理性人假设,并探讨如何将这些洞察整合到更具现实意义的微观和宏观经济分析中。 第一部分:认知的局限与有限理性 本书详细回顾了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的最新扩展,特别关注了损失厌恶的跨时间动态和跨文化差异。重点探讨了“启发式偏差”(Heuristics and Biases)在重大经济决策(如退休储蓄、抵押贷款选择)中的系统性作用。引入了“认知负荷”(Cognitive Load)的概念,分析当决策者信息处理能力受限时,他们如何依赖简单的规则,以及这如何导致市场失灵或政策套利空间。 第二部分:社会偏好、公平感与市场互动 这一部分超越了纯粹的个人主义效用函数,将社会偏好纳入分析。研究了不平等厌恶、互惠偏好(Reciprocity)和声誉机制如何影响劳动力市场、讨价还价过程以及消费者品牌忠诚度。书中利用实验经济学的方法,量化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公平分配”意愿,并将其应用于税收设计和薪酬激励机制的优化模型中。 第三部分:环境塑造与政策干预 本章的核心是“助推”(Nudging)理论的深化应用。通过结合环境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本书分析了“默认选项设置”(Default Settings)、“信息呈现方式”(Framing Effects)以及“社会规范引导”(Social Norms)在引导储蓄、健康选择和能源使用方面的有效性。此外,本书还审视了数字环境下的行为操纵风险,探讨了平台算法如何利用人类的认知偏差来影响消费决策,并提出了相应的监管对策。

用户评价

评分

一直以来,奥地利学派在我心目中都是一个神秘且带有批判色彩的存在。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这种印象。作者以一种极其审慎且充满敬意的态度,将其置于与另外两大理论体系并列的位置,并深入挖掘了其独特的思想脉络。他着重介绍了奥地利学派的核心观点,例如对知识的非中心化、主观价值理论以及企业家精神在经济创新中的不可替代作用。 读到这里,我深刻体会到,奥地利学派并非仅仅是对主流经济学的“否定”,而是一种“另辟蹊径”的解读。它强调了经济过程的动态性、个体行动的涌现性以及历史演进的重要性。作者通过对米塞斯、哈耶克等大师思想的梳理,让我看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经济学视角,它更关注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而非模型化的简洁。

评分

一本让人耳目一新的经济学著作,作者在开篇就抛出了一个宏大的命题——如何理解当下扑朔迷离的经济现象?他并没有急于给出标准答案,而是带领读者一同走进现代经济学的“三大理论体系”——主流新古典经济学、凯恩斯主义以及奥地利学派。我之前对这三个理论体系只是零散的了解,知道它们在某些观点上存在差异,甚至相互排斥。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它们之间更深层次的联系和张力。 作者对新古典经济学部分的梳理堪称严谨,从边际革命的起源,到供求均衡模型,再到理性人假设下的个体行为分析,每一个环节都剖析得鞭辟入里。他清晰地阐释了其核心逻辑——市场机制的有效性以及政府干预的局限性。这部分让我对许多经济学教材中略显抽象的概念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尤其是在解释资源配置、价格信号等方面,仿佛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原本模糊的思路。

评分

我一直认为,理解经济学,尤其是理解现实经济运行,离不开对凯恩斯主义的深入洞察。这本书在这方面的论述,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凯恩斯主义视为对新古典经济学的“修正”,而是将其视为一种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对市场失灵现象进行的深刻反思和理论重塑。他详细阐述了有效需求理论,解释了经济衰退时期,为何个体理性选择反而可能导致集体困境。 书中对“动物精神”的解读尤为精彩,它不仅仅是一个文学化的描述,更是深刻揭示了信心、预期在宏观经济波动中的关键作用。作者通过对凯恩斯主义宏观调控政策的分析,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工具及其影响,让我更加理解了政府在稳定经济、应对危机中的角色。读到这里,我仿佛能看到那些在经济寒冬中,政府如何试图通过“注入”流动性来点燃复苏的火苗。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经济学的理解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维度。作者的叙述语言流畅而富有逻辑,即使面对复杂的理论,也能清晰地呈现其精髓。他巧妙地运用了大量的案例和历史事件,使得抽象的经济学理论变得生动有趣,富有说服力。例如,在讨论市场失灵时,他会引用具体的历史事件,让我们看到理论是如何在现实中得到验证或挑战的。 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对现有理论的梳理和对比,更在于它所传递的一种开放的、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它鼓励读者不要被单一的理论所束缚,而是要拥抱经济学的多元性,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检验和反思。我从中得到的启发是,理解经济学,就是要学会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并从中汲取智慧,以更好地应对我们所处的复杂经济世界。

评分

这部著作最让我眼前一亮的,莫过于它对“比较与综合”的深刻探索。作者并没有满足于对三大理论体系的独立阐释,而是将它们置于一个宏观的框架下,进行了一场精彩纷呈的“对话”。他通过对比它们在核心假设、分析工具、政策主张上的异同,揭示了它们各自的优势与不足,更重要的是,他尝试在它们之间寻找可能的“融合点”和“互补性”。 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分析经济危机时,如何运用不同理论的视角来解释同一现象。例如,在讨论金融泡沫时,新古典经济学可能会从信息不对称和套利机会的角度分析,凯恩斯主义则会关注总需求不足和信心危机,而奥地利学派则可能强调货币供应的过度扩张和错误的投资信号。作者并非简单地将这些观点堆砌,而是巧妙地将它们编织在一起,展现出一种更为全面和立体的经济图景。

评分

不错的书,是正版

评分

不错的书,是正版

评分

挺好的吧,还没有细看,书买多了

评分

帮同学买的,拿回来看了一会儿,内容不错

评分

经济启蒙的大作

评分

评分

了解一下,还行吧

评分

我的时候我的时候我的时候我

评分

书的内容有点老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