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3分钟读懂经济学

每天3分钟读懂经济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涛涛 著
图书标签:
  • 经济学
  • 通俗易懂
  • 入门
  • 理财
  • 投资
  • 金融
  • 知识
  • 学习
  • 3分钟
  • 思维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法制出版社
ISBN:9787509362433
版次:1
商品编码:1169154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8
字数:208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每天3分钟读懂经济学》运用历史典故、知名案例,将专业的经济学知识诠释得妙趣横生。你一定知道以少胜多的淝水之战,从经济学的角度如何解释这场战争的胜败呢?为什么有那么多人青睐可口可乐这样的品牌?“蝌蝌啃蜡”与可口可乐的差别在哪里?
  货币、金融、财政、税收、贸易、投资理财……这些方面的经济学知识在书中都有所涉猎。摘掉经济学门外汉的帽子,就从这本书开始吧!

作者简介

  陈涛涛,经济学畅销书作家,代表作品有:《装修常识速查速用大全集》《开店创业常识速查速用大全集》、《房产常识速查速用大全集》《三天读懂管理学》《经济学是本故事书》。

目录

第一章 消费经济学——花钱也有大学问
女性生理期的魔力——冲动型消费 / 003
楼下买烟更划算——交易费用 / 006
大家买什么我就买什么——消费从众 / 008
节俭会导致国家衰亡——节约悖论 / 011
越便宜越想要——消费者剩余 / 013
消费者永远是上帝——消费者主权理论 / 015
我只爱达芙妮——消费偏好 / 017
为什么不买喜欢的东西——消费需求 / 020
物价涨跌中的消费决策——收入效应 / 023
以火眼金睛辨识“李鬼”——消费欺诈 / 026
豪华沙发必须配豪华灯具——配套效应 / 029
花明天的钱,做今天的事——信贷消费 / 031
第二章 市场经济学——关于市场交易的经济学
为什么把牛奶倒进臭水沟——相对过剩 / 037
丰收却不盈利——蛛网理论 / 040
为什么会“洛阳纸贵”——供求机制 / 042
有些生活必需品是不会降价的——刚性需求 / 045
没有用途的物品不值钱——使用价值 / 047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价值规律 / 050
亚当·斯密的法宝——那只看不见的手 / 052
差距为什么这么大——工资分配的奥妙 / 055
企业扩张的快捷方式——兼并 / 057
绝对自由带来的副作用——市场失灵 / 061
郁金香不断涨价的后果——经济泡沫 / 064
第三章?营销经济学——卖东西的经济学
薄利不一定就能多销——需求价格弹性 / 071
餐厅的饮料为何免费续杯——边际成本 / 073
景点旁边的饭店淡季为何不关门——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 / 076
百万大军敌不过八万精兵——规模经济 / 079
可口可乐的名字多值钱——对比困难效应 / 082
穷小子为何会成为富翁——爆冷门效应 / 086
摩根家族为什么能崛起——赫克金法则 / 089
一个好名字的威力有多大——拉图尔定律 / 092
甘地为什么扔掉另一只鞋——沉没成本 / 096
一个细节的影响有多大——顾客满意度 / 100
第四章 货币经济学——关于钱的经济学
货币为什么能买到所有商品——货币及货币职能 / 107
为什么纸能当钱花——货币符号 / 110
钱惹出的祸端有多大——货币危机 / 113
钱更值钱是好事吗——通货紧缩 / 118
怎样扩大出口与减少进口——货币贬值 / 121
人民币升值是好事还是坏事——货币升值 / 125
格林斯潘为什么会有如此威力——货币政策 / 128
第五章 金融财政经济学——让你开阔视野的经济学
第六章 对外贸易经济学——做外国人生意的经济学
第七章 税收经济学——关于人为调节经济生活的经济学
第八章 投资理财经济学——让钱生钱的经济学

精彩书摘

  楼下买烟更划算——交易费用
  从前有个人在家盖房子,房子盖到一半的时候发现水泥不够用了,这时候建筑工人就催他去买,要不然就要停工了。他先到自己家附近的建材城问了问,发现这里的水泥比较贵,因此他并没有在那里买。回到家后,他开上车打算到几十里外的县城去买水泥。这个时候他的弟弟劝他还是在附近的建材城买,虽然贵一点,但是不浪费时间,而且立马就能用。到县城买虽然便宜一点,但是浪费时间、浪费精力,万一不能及时赶回来,就得停工,而停工时还得照样给工人发工资,这样一来就会白白浪费很多钱,因此还是应该就近买水泥。可是他没有听从弟弟的劝告,还是坚持开车到县城里买水泥,结果他在县城里虽然买回了稍微便宜一些的水泥,但是却因此花费了大半天的时间,还浪费了油钱。他回来时看到工人们都在休息,原来他走以后不久水泥就用完了,工人们没办法就只好停工。他虽然心疼工钱和油钱,可是也无可奈何,现在才后悔没有听从弟弟的建议。
  其实,生活中有很多人都像故事中那个为了一点小便宜却付出更多成本的人,他们之所以会得不偿失,是因为为了一点小便宜而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从而大大地提高了自己的交易费用。
  交易费用又被称为交易成本,是一个经济学概念,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科斯提出。具体是指在完成一笔交易时,参与交易的双方在买卖前后所产生的各种与此交易相关的成本。
  正如前面例子中那个盖房子的人在去县城买水泥时所花费的时间、油钱、因工人停工给工人发的工资就是他这次去县城买水泥所产生的交易费用。
  经济学小窗口
  通常交易费用可以分为广义交易费用和狭义交易费用两种。广义交易费用是指冲破一切阻碍达成一项交易所需要的有形或是无形的成本;狭义的交易费用是指市场交易费用,具体包括搜索费用、谈判费用以及履行约定而产生的费用。
  交易费用这一概念的提出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一个人宁愿在楼下商店里买贵了1块钱或是5毛钱的香烟,也不愿意到商场去买便宜一点的香烟。因为楼下商店里的香烟虽然贵一点,但是却不需要花费多少时间;商场里的香烟虽然便宜,但是你却有可能需要乘车,最重要的是需要花费时间。而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多花一点钱却为自己节省了时间和精力是最划算的。
  从总体上来说,交易费用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违约费用。交易发生后如果任何一方想要违约,那么在违约时也要根据约定付出一定的费用。
  ※决策费用。具体是指进行相关决策与签订契约时所需要的内部费用或是成本。
  ※议价费用。交易双方针对契约、商品价格、商品的品质进行讨价还价时所产生的费用或是成本。在进行讨价还价的过程中,所耽误的时间应该计算在内,还应该包括双方相互调整适应的谈判成本。
  ※搜寻费用。交易双方在搜寻商品信息和交易对象信息时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
  ※信息费用。具体是指获得交易对象信息和与交易对象进行信息交换时所需要的费用或是成本。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在生活中不同的人所产生的交易成本是完全不同的。我们在菜市场买菜时经常可以看到一些老大妈老大爷为了几毛钱而长时间地与商家讨价还价,因为老大妈和老大爷已经退休,有大把的空闲时间可以用。他们如果能够买到便宜一点的蔬菜,就能够降低自己的生活成本。但是对于大多数年轻人来说,他们是绝对不会为了几毛钱而去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商家讨价还价的,因为他们会省下讨价还价的时间去多做点事,多挣点钱。
  ……

前言/序言

  作为一个生活在21世纪的人,要想提高自己的幸福指数和效率,应该懂得两门学问——心理学与经济学。前者让我们了解和掌控自己;后者让我们洞察周围的世界,以一种更经济、更有效率的方式生活。
  我们每个人都是消费者,每天都在消费各种各样的商品和服务,但只有了解经济学的知识,才能看透消费表象背后的经济学奥秘。我们常说消费者就是上帝,但这句话背后有着怎样的理论依据呢?预期50元才能买到的自助烤架,结果18元就买到了,高兴了一整天,经济学对此又会给出怎样的解释?
  侠客离不开江湖,身为消费者的我们离不开市场,这是一个我们时刻出入的地方,它错综复杂、变化万千。懂点经济学,能让我们看清市场的真相。开发商忽悠大家说“房子是刚性需求”,这句话的漏洞在哪里?一片繁荣的市场表象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危机?肥皂泡破灭之后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影响?
  本书运用历史典故、著名案例,将专业的经济学知识诠释得妙趣横生。你一定知道以少胜多的淝水之战,从经济学的角度如何解释这场战争的胜败呢?为什么有那么多人青睐可口可乐这样的名牌?“蝌蝌啃蜡”与可口可乐的差别在哪里?
  货币、金融、财政、税收、贸易、投资理财……这些方面的经济学知识在书中都有所涉猎。摘掉经济学门外汉的帽子,就从这本书开始吧!




好的,根据您的要求,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每日三分钟,玩转生活中的经济学》的图书简介,内容力求详实,不包含您提及的《每天3分钟读懂经济学》的相关内容,力求自然流畅,不显露任何人工智能痕迹。 --- 《每日三分钟,玩转生活中的经济学》图书简介 洞察日常,驾驭选择:用经济学的透镜审视你我生活的每一个瞬间 我们生活在一个被无数选择和稀缺资源所定义的世界上。从早上选择搭乘哪种交通工具上班,到晚上决定投资哪种理财产品,再到仅仅是去超市挑选一瓶牛奶,经济学原理无处不在。然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经济学似乎是一门晦涩难懂的学科,充满了复杂的公式和抽象的模型。 《每日三分钟,玩转生活中的经济学》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本书并非一本枯燥的教科书,而是一部贴近生活的“经济学生活词典”。它旨在用最直观、最易懂的语言,将经济学的核心概念拆解并融入到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场景中,让你在通勤的路上、午休的间隙,只需短短三分钟,便能理解一个影响你决策的经济学原理。 核心理念:经济学即生活,生活即选择 本书深刻阐述了一个核心观点:经济学不仅仅是关于货币、市场和宏观政策的宏大学问,它更是一门关于“稀缺性”和“选择”的科学。资源的有限性迫使我们必须做出取舍,而经济学正是研究如何做出最优选择的工具。 我们通过研究经济学,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决策背后的逻辑,并学会站在更宏观的角度去分析社会现象。不再将物价波动视为简单的随机事件,而是理解其背后的供需关系;不再将排队等待视为一种无奈,而是认识到其蕴含的“时间成本”。 内容架构:从微观个体到宏观脉动 本书的结构精心设计,分为四大模块,层层递进,确保读者能够构建起完整的经济学认知框架: 第一部:个体决策的经济学逻辑 这一部分聚焦于我们个人的日常选择。它将带你深入解析: 机会成本的秘密: 为什么你放弃去健身房而选择在家看剧,实际上已经付出了“健康”的代价?我们将量化这种无形的选择成本。 边际效应递减的魔力: 为什么吃第一块披萨最满足,而吃到第六块时却开始厌倦?理解边际效用如何影响我们的消费欲望。 沉没成本谬误: 为什么我们总是不愿放弃那些已经投入了大量时间或金钱的项目,即使继续下去只会造成更大的损失?本书教你如何“止损”。 理性人的假设与现实的偏差: 探讨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我们如何做出“看起来不那么理性”的决策,并理解行为经济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二部:市场运行的供需交织 第二部将视野转向微观市场层面,解析价格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市场如何自我调节。 看不见的手如何工作: 通过生动的例子,解释价格信号如何引导资源配置,从房产市场的租金波动到电子产品降价的背后逻辑。 弹性与价格的艺术: 为什么香烟的价格上涨,需求量反而变化不大(非弹性),而旅游旺季机票价格一浮动,预订量就会剧烈变化(高弹性)?理解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的实际意义。 垄断、寡头与竞争: 分析不同市场结构如何影响消费者福利,以及反垄断法在维护市场公平中的作用。 第三部:宏观视野下的国家脉搏 将视角拉高到国家和全球层面,帮助读者理解宏观经济指标的含义及其对个人财富的影响。 通货膨胀的温和与猛烈: 解释通货膨胀的成因——是“钱太多”还是“东西太少”?以及它如何悄无声息地侵蚀你的储蓄。 利率的“指挥棒”: 央行加息或降息,对你的房贷、存款和企业投资意味着什么?掌握理解货币政策的钥匙。 GDP的意义与局限: 不仅仅是衡量一个国家富裕程度的数字,更深层次地探讨GDP未能涵盖的“福利成本”。 国际贸易的得与失: 理解比较优势理论,看清全球化背景下,某些行业衰退与新兴产业崛起的经济必然性。 第四部:个人财富管理的经济学智慧 这是本书最实用的部分,将理论直接转化为个人理财和职业发展的行动指南。 投资的复利魔术: 深入解析爱因斯坦称之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复利效应,并展示时间维度对财富增长的决定性影响。 风险与回报的平衡术: 学习如何在风险偏好下构建合理的资产配置组合,理解分散化投资的经济学基础。 人力资本的投资回报率: 将教育、技能培训视为一种投资,计算其预期的未来现金流回报,指导职业生涯规划。 租房与买房的经济学权衡: 深入剖析这两种生活方式背后的现金流、机会成本和潜在增值收益的对比。 为什么选择“每日三分钟”?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深度阅读往往成为奢侈品。本书的“三分钟”理念,是基于现代人碎片化时间的现实需求而设计的。 每一章节被细分成若干个小主题,每个主题都可以在三分钟内快速阅读、理解并吸收其核心观点。我们采用“情景引入—原理阐释—案例分析—生活启示”的固定结构,确保知识的结构化和记忆的持久性。通过短小精悍的篇幅,我们消除了经济学学习的心理门槛,让知识点像维生素一样,轻松融入你的日常。 本书的独特价值 《每日三分钟,玩转生活中的经济学》的价值在于“转化性”。它不是简单地罗列经济学名词,而是将这些名词转化为可操作的思维工具。 当你读完本书,你会发现: 1. 决策更清晰: 面对诱人的折扣,你会首先评估其是否掩盖了更高的机会成本。 2. 社会更透明: 面对新闻热点,你能够迅速抓住事件背后的经济驱动力,而不是被情绪化的报道所左右。 3. 规划更稳健: 你会更审慎地规划个人消费、储蓄与负债,真正为自己的未来负责。 本书适合所有对世界运行规律感到好奇的普通读者、职场新人、对金融投资感兴趣的初学者,以及任何希望提升自己理性决策能力的人士。掌握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就是掌握了理解现代社会运行的一把万能钥匙。现在,就从这每日三分钟开始,解锁你的经济学智慧之旅。 ---

用户评价

评分

《每天3分钟读懂经济学》这本书,在我拿到它之前,我一直觉得经济学是一门离我生活很远的学科,充斥着各种复杂的模型和数据,我总以为自己是搞不懂的。但是,这本书的名字,尤其“每天3分钟”这个点,一下子吸引了我,我心想,也许我真的可以试一试。收到书后,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了第一页,没想到,它并没有让我失望。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轻松幽默,而且善于运用生活中非常贴近的例子来解释那些看似高深的经济学概念。我记得其中有一章讲到“博弈论”,我以前对这个词总是感到很陌生,但作者用了一个关于“囚徒困境”的生动故事,让我瞬间就理解了为什么在某些情况下,即使合作对双方都有利,但个体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最终却选择了背叛。这种将抽象理论具象化的能力,真的让我非常佩服。这本书的结构也很合理,每天只用一点点时间,就能学到一点点新知识,而且这些知识点都非常实用,能够立刻应用到生活中去。我开始用书里学到的概念去解释我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经济现象,比如为什么超市里的商品会时不时地打折,为什么某些职业的薪资会比其他职业高,这些问题在我看来都变得清晰多了。这本书让我觉得,经济学不再是一门枯燥的理论学科,而是一门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生活艺术”。它不仅提升了我的经济学素养,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如何用一种更理性、更客观的眼光去分析和理解这个世界。

评分

《每天3分钟读懂经济学》这本书,老实说,我拿到它的时候,并没有抱太高的期望。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对数字和概念不太敏感的人,经济学对我来说,就像是高高在上的殿堂,遥不可及。但这本书的名字,却像一束微光,吸引了我。“每天3分钟”,这个时间跨度,让我觉得即便是忙碌如我,也能挤出一点点时间去尝试。收到书的那一天,我随手翻开了第一页,心想,就看看它到底能让我“读懂”个什么。一开始,我以为它会像教科书一样,充斥着晦涩难懂的术语和复杂的公式,结果却大跌眼镜。作者用一种非常平实的语言,把一些我以前觉得天书一样的概念,比如供求关系、通货膨胀、货币政策等等,拆解得清晰明了。我记得其中有一章讲到“机会成本”,我以前总觉得这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但作者通过一个很生活化的例子,比如选择看电影还是去公园,让我瞬间就明白了它的真正含义。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真的非常棒。而且,这本书的篇幅也很适中,不像那种厚重的砖头书,压得人喘不过气。每天抽出三分钟,读完一个小小的知识点,然后可以带着这个新知识去观察周围的世界,感觉每天都在进步。我还会时不时地回想起书里讲的例子,发现它们真的无处不在,从我们买菜的价格,到股市的波动,再到国际贸易的谈判,经济学就像一张无形的网,将我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本书真的让我对经济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前觉得枯燥无味的理论,现在都变得生动有趣起来,这是一种非常奇妙的体验。

评分

我之所以会购买《每天3分钟读懂经济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一直对社会运行的底层逻辑感到好奇,总觉得很多事情背后一定有更深层的原因。而经济学,无疑是理解这些原因的金钥匙。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并没有像一些入门书籍那样,一开始就抛出大量的理论框架,而是非常巧妙地将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比如稀缺性、理性选择、边际效用等等,穿插在生动有趣的故事和案例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讲解“比较优势”的时候,作者并没有用枯燥的生产函数,而是用了一个关于国家之间贸易的通俗比喻,让我立刻就明白了为什么即使一个国家在所有商品生产上都比另一个国家效率高,进行贸易仍然对双方都有利。这种“润物细无声”式的讲解方式,让我感到经济学原来可以如此平易近人。更重要的是,这本书不仅仅停留在“是什么”的层面,它更侧重于“为什么”。通过大量的设问和引导,它鼓励读者去主动思考,去探究现象背后的经济动因。我发现,自从读了这本书,我再看新闻的时候,会不自觉地去分析事件背后的经济驱动力,看待一些社会现象也会更加深刻。它让我意识到,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事情,其实都有其内在的经济逻辑。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理解世界的窗户,让我对身边的经济活动有了更深刻的洞察。

评分

《每天3分钟读懂经济学》这本书,绝对是我近期读过最惊喜的一本书。在此之前,我对经济学的印象就是一堆数字、图表和一些听起来就让人头大的理论,总觉得那是一个与我普通生活毫不相关的领域。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对经济学的认知。它的标题“每天3分钟”就极具吸引力,让我这种平时没什么时间阅读的人也跃跃欲试。拿到书后,我发现它的排版设计也很舒服,字体大小适中,章节划分清晰,读起来完全没有压力。最重要的是,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幽默风趣,而且善于用生活中的小事来解释复杂的经济学概念。我记得有一段讲到“沉没成本”,作者用了一个非常生动的例子,比如你买了一张电影票,电影不好看,但你还是坚持看完,为什么?因为你不想浪费已经付出的票钱,这背后就是沉没成本在作祟。读到这里,我忍不住笑了出来,因为我发现自己生活中也常常犯这种“傻”。这本书让我明白,经济学并不是遥不可及的理论,它就藏在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无论是家庭消费、职场选择,还是国家的经济政策,背后都有经济学的影子。它让我开始关注那些我以前从未注意过的细节,并且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理解它们。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读懂”经济学,更在于它教会了我一种思考经济问题的方式,让我能够更理性地看待生活中的各种选择。

评分

说实话,我当初买《每天3分钟读懂经济学》纯粹是跟风,感觉身边很多朋友都在讨论经济学,我也想凑个热闹,显得自己不那么“小白”。拿到书后,我本来以为它就是一本泛泛而谈的入门读物,随便翻翻,了解个大概就行。但是,越往后读,越觉得它不是那么简单。它并没有像很多“快餐式”的读物那样,把所有东西都简化到失去原有的深度。相反,作者在保持易读性的同时,巧妙地将一些核心的经济学原理融入到日常生活的场景中。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外部性”的章节,作者用一个关于养蜂人和果园的经典案例,解释了经济活动如何影响到第三方,并且这种影响并没有在交易价格中体现出来。这让我开始重新审视很多社会问题,比如环境污染,以前只是觉得不好,但现在明白了,这其中也有经济学的逻辑在里面。而且,书中的例子非常贴近现实,不是那种脱离实际的理论模型。比如,在讲到“信息不对称”的时候,作者就举了二手车市场的例子,很容易就能理解为什么买家总是担心买到“次品”。这种接地气的讲解方式,让原本高冷的经济学知识变得触手可及。更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在引导读者思考方面做得很好。它不仅仅是告诉我们“是什么”,更会引导我们去思考“为什么会这样”,以及“如果改变某个条件,又会怎样”。这种启发式的阅读体验,让我觉得不仅仅是在吸收知识,更是在锻炼自己的分析能力。每次读完一章,我都会忍不住思考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然后用书里学到的概念去解释,感觉自己的思维方式都有点被改变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