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文学爱好者、都市女性、学生
古典诗词赏析di一人安意如,首度品赏至美唐诗。
唐朝,是古典文学的黄金年代;唐诗,则是古典诗歌的巅峰。
翩翩谪仙李太白、悲悯诗圣杜工部、王维、王昌龄、孟浩然……大唐二百八十九年,只是漫长历史中的星河一转。留下的余晖,却灿烂了整个中华文明。
随书附赠安意如亲自监制“带着唐诗去旅行”纪念明信片,把美好的人和事分享给心爱的人。
内容简介
唐朝,中国文学史上的黄金年代。文星璀璨,杰作频出,令人目不暇接。
从《人生若只如初见》到《聊将锦瑟记流年》,从《诗经》到纳兰容若、黄仲则。历经十年酝酿沉淀,安意如回归初心,潜心写作那个她爱的大唐和那些她爱的诗歌篇章。
在《安得盛世真风流 : 品味唐诗的jizhi之美》中,安意如顺沿《全唐诗》流脉,以其一贯细腻优美的文笔和独树一帜的赏析视角,从品赏李世民、杨广、魏徵等人的诗歌作品开篇……一直写到王维、孟浩然、王昌龄、李白、杜甫为止。共27篇,30余万字。其中重点赏析的诗歌近百首,不乏如《静夜思》《春晓》《春江花月夜》《黄鹤楼》《蜀道难》这般传世经典,也有这些天才诗人不为人熟知的绝美杰作;无一不是细致入微、娓娓道来,为读者展开至美唐诗画卷。
作者简介
安意如,作家,古典诗词赏析独树一帜,影响广泛。私家标签:文字修行、避世之心、无常、远游、隐居、诗茶相契、西藏、云南。
过往作品:《人生若只如初见》《当时只道是寻常》《思无邪》《陌上花开》《美人何处》《世有桃花》《日月》《聊将锦瑟记流年》。
精彩书评
★安意如的书创造美的意境,让读者的心能够沉淀下来……那样美的文字得是在“文学酱缸”熏透的人才能写得出。
——袁腾飞
★安意如赏析诗词时,讲的已经不是诗词了,而是一种二次创作。这种创作给人感觉很自然,仿佛就是古代作者的本意。
——袁岳
★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
——鲁迅
目录
昔日长安入梦来
知君不免为苍生
隐宜隐兮悲莫悲
一生须往边塞行
少年自负凌云笔
未知歧路有风尘
公子才华迥绝尘
不负江山不负卿
怜君才高命如尘
一世奇葩不自知
豪雄意气今何在
几度花开忆洛城
世事如花开又落
感君意气与君别
榜下捉婿得才郎
天涯思君不可忘
羡君潇散慕君怀
雏凤清于老凤声
豪华落尽见真淳
孤篇横绝压盛唐
君本山野一放翁
我有旧约未曾践
昔年曾临凤池上
山水容我自在身
佳诗妙句传寰宇
谪仙一去几时还
安得盛世真风流
跋·非上上智,无了了心
精彩书摘
《谪仙一去几时还》
其实在我起笔时,他在我心里就呼之欲出,念想太深,反而不愿让他太快出场。
我曾经想过,如果此生只读一个人的诗,我会选李白;如果此生只读一个人的词,我会选苏轼。读他们的诗和词,是读中国人的性情和才气。
写李白,于我而言,是欣喜又为难的事。
他的诗,是童蒙时的读物,到如今,依旧爱不释手。正因如此,一朝落笔,他的诗句纷沓而来,我竟不知从何处写起,只能随着心思游走了。
我闭上眼睛想他,纵隔着千载光阴,那把酒邀月的身影,依然鲜明如生。他这一生,从生到死,跌宕起伏,都有月如影随形。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
如大观园即景联句,众人取王熙凤一句“一夜北风紧”起兴,我读唐诗,解李白,亦由无人不知的《静夜思》而起,徐徐展开他一生的长卷。
起笔,是朦胧淡墨,月色氤氲,月下有人冥想独坐。一念起,便是千山万水。
这首诗应该不难理解,只要设想一下,在如霜似雪的月光下,心中可能泛起的情绪,就会对诗中的情境有大致的了解。小时候只觉得这诗好读好记,却不知这首诗的妙处。
它就像一颗种子,随着年岁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心境的变化,对它的体悟会逐年增长。
这首诗写游子之思,确凿无疑。
关于李白的故乡,却有几种说法,一说是在碎叶城,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唐时属中国),他是年幼时随父亲定居四川,亦有学者说他祖籍甘肃,出生在四川,观点相悖,各执一词。
就我个人而言,我比较倾向于相信,李十二同学是出生在碎叶城,稍长一点才随父亲移居四川江油市,是归国华侨。因为他的样貌、气质还有性格做派,确实不太像土生土长的汉人。
是与不是都无妨,我也不想招惹四川人不高兴,平白无故地把人家的名人拿走。反正我要探讨的故乡,并不拘泥于地理的概念。我相信,李白诗中的“故乡”之意,亦不曾拘泥于此。
他一生潇洒恣意,仿佛随时可走,随处可留。这首《静夜思》却揭露了他生命中某些静置的时刻,涌现的乡愁。
《静夜思》写于开元十四年,是年秋,李白病卧扬州,他为人仗义疏财,出游不到一年,所携三十万金即挥霍一尽,暂时陷于窘迫,幸得友人照料,病渐愈。此诗正是写于此时。
在漂泊的途中,常有不可名状的忧郁笼摄着人心,对故乡的思念,源自时间和空间双重作用的悲哀,恰与某些不安、不定、不乐状态对应。
我是年岁愈大,愈对“故乡”二字谨慎言之,不敢怠慢。那意念中遥遥指向的“故乡”,是身之乡土,还是心之归宿?
生于斯老于斯的处所固然应该称之为故乡,吾心安处心魂相系的地方难道就不应该视之为故乡么?
有些人诞生于某些地方是未得其所,机缘把他们抛掷在一个环境中成长,他们却一直思念着命中的故乡。出生的地方对他们而言,只是驿站,而他们,注定是此地的过客。
就像我到了西藏,瞬间觉得那里才是我的栖身之所,在从未寓目的风景里,在素不相识的人群中安居下来,这里的一切我反而熟稔无比,找到了向往的宁静。
故乡,是来了就不想走,还没走就念着要回来的地方。我对西藏就是这样。
乡愁,不只是对故乡故土的思念,它更是对孤独的体认和温情的回味,这实在而寻常的人生体验,被他信手拈来,写得深切而宁静。
《静夜思》源自南朝乐府《子夜四时歌》:“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原诗有形无神,并不知名,经李白化用之后,便如画龙点睛、神来之笔,此后尽人皆知。
或许谪仙亦会有凡思,但他不曾确指。这是他的高明,亦是他心性所致。
因他心源所系,原不在凡俗某处,而在于天地。他的诗清明开阔,一片荡荡思情,以月为灵犀,点染人心。
月本无自性,是人赋予它情感。澄明月光所照之处,有人垂泪长叹,有人沉吟不语,是悲欢离合,世事难言。
青春年少时,望月怀人,泪比思念多,总觉得满腹委屈深情,无人能懂,无处倾诉,那深情,总不免暗含着委屈怨愤。年岁渐长,再从月下过,已是思念比泪多……
人生那么短,相思那么长,原本无须计较太多。
……
前言/序言
《盛世回响:唐诗中的风骨与情韵》 一、 时代洪流中的千古绝唱 唐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巍峨高峰,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它不仅是那个辉煌时代的生动写照,更是中华民族精神风貌的深刻体现。从盛唐的气象万千,到安史之乱后的沉郁顿挫,再到晚唐的苍凉与细腻,唐诗以其博大精深的内涵,展现了那个时代士人的生活百态、情感起伏、理想追求与人生感悟。 《盛世回响:唐诗中的风骨与情韵》并非一本简单的诗歌选集,也不是对唐诗进行机械的分类梳理。它是一次深入的、多维度的探索,旨在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阻隔,感受唐诗那穿越千年的强大生命力与艺术魅力。本书将聚焦于唐诗中那些最能代表时代精神、最富于人文关怀、最触动人心的篇章,从不同的角度去品味其“风骨”与“情韵”。 “风骨”二字,概括了唐诗阳刚、雄健、坦荡、朴实的特质,是那个时代积极向上、开放进取的精神风貌的体现。它关乎诗人的气节、襟怀、胸怀,以及诗歌本身所蕴含的力量感和生命力。而“情韵”,则指向唐诗细腻、婉转、深邃的情感世界,它包含着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友谊的珍视、对爱情的渴望、对故乡的思念、对人生无常的慨叹,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关切。这两者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唐诗独特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中华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符号之一。 本书将力图剥离历史的尘埃,展现唐诗最本真的面貌,让读者在理解诗歌表层意义的同时,更能体悟其背后蕴藏的深厚情感与思想。我们不拘泥于考据的繁琐,但求对诗歌的解读能够触及灵魂;我们不追求华丽的辞藻,但求文字能够精准地传达诗人的心声。 二、 风骨:立于乾坤的气度与担当 唐诗的风骨,首先体现在其所描绘的壮丽山河与宏大叙事中。李白《望庐山瀑布》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何等磅礴;杜甫《望岳》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何等豪迈。这些诗句不仅描绘了自然的雄奇,更折射出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对国家、对民族的宏大关怀。 本书将深入探讨唐诗中那些展现盛唐气象的篇章。我们将审视那些歌颂边塞风光、描绘战争场景、抒发保家卫国情怀的诗歌。例如,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字字句句都充满了军旅的豪情与对战友的鼓励。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用比喻的巧妙,将边塞的寂静与突如其来的惊喜描绘得活灵活现,也暗示了边疆生活的单调与战士们对消息的渴望。 更重要的是,唐诗的风骨还体现在诗人面对困境时的坚韧不拔与高洁品格。安史之乱后的唐朝,社会动荡,诗人的人生也充满了坎坷。然而,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许多诗人依然保持着独立的人格和对理想的追求。杜甫在流离失所中写下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对现实最尖锐的批判,体现了其忧国忧民的仁者情怀。白居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虽然带着些许无奈,但更多的是一种超越身份的理解与同情,是一种人道主义的光辉。 本书将通过对具体诗歌的解读,剖析这些诗人如何在时代洪流中坚守自己的信念,如何在个人遭遇与家国命运之间找到平衡,以及他们的诗歌如何在困厄中迸发出耀眼的光芒。我们将探究诗人如何在文字中注入力量,如何用诗句传递勇气,如何让“风骨”成为一种精神的传承,激励后人。 三、 情韵:缠绵悱恻的心灵低语 如果说风骨是唐诗的筋骨,那么情韵便是唐诗的血脉。唐诗的情感世界是极其丰富而细腻的,它上至宇宙人生,下至柴米油盐,无不包含诗人的真情实感。 本书将特别关注唐诗中那些抒发个人情感的篇章。我们将从友情、爱情、亲情、乡愁等多个维度,深入挖掘唐诗所展现的丰富情感。 友情在唐诗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文人相轻的现象在其他时代或许存在,但在唐代,尤其是在文人唱和、赠别等方面,展现了深厚的友谊。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将离别的伤感与对友情的珍视描绘得淋漓尽致。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用夸张的手法,将友情的高度提升到难以言喻的境地。这些诗歌不仅让我们看到诗人之间惺惺相惜的情谊,也让我们感受到他们对真挚情感的渴望与呵护。 爱情在唐诗中虽然不像后世词曲那般直接露骨,但其含蓄、深沉的表达同样动人心魄。唐诗中的爱情,更多地体现在相思、等待、离别与怀念之中。例如,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虽然意境可以解读为多种情感,但其中蕴含的执着与奉献,无疑是对爱情最动人的诠释。唐代的宫怨诗,如杜秋娘的《金缕衣》“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虽然是以劝谏的口吻,却也暗含了对韶华易逝、青春不再的惋惜,以及对珍惜眼前人的期盼,这其中不乏对美好感情的向往。 亲情与乡愁是人类共通的情感,在唐诗中也得到了深刻的表达。杜甫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在战乱年代,一封家书寄托了多少思念与牵挂。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看似平淡,实则蕴含着诗人归隐田园、对故乡景象的眷恋。王之涣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将乡愁推向了极致,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本书将不仅仅罗列这些诗歌,更会尝试去理解诗人创作的背景,去体会诗歌背后隐藏的喜怒哀乐,去感受唐代社会风俗对情感表达的影响。我们将探究唐诗如何在有限的文字中,勾勒出丰富的情感图谱,如何用含蓄而隽永的方式,触动读者内心最柔软的部分。 四、 穿越时空的对话:唐诗的现代价值 《盛世回响:唐诗中的风骨与情韵》并非仅仅是一次对过去的缅怀,更是一次与古人的心灵对话,一次对当下人生的深刻反思。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社会,唐诗所蕴含的“风骨”与“情韵”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风骨所体现的坚韧、担当、正直,是我们面对生活挑战时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它鼓励我们在逆境中不屈不挠,在诱惑面前保持清醒,在复杂的环境中坚守原则。唐诗中的英雄气概,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可以化为我们脚踏实地的努力,化为我们对社会责任的承担。 情韵所展现的对生活的热爱、对情感的珍视,提醒我们在物质至上的时代,不要忘记内心深处的柔软与温暖。它教导我们去欣赏生活中的美好,去珍惜身边的人,去感受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连接。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唐诗的含蓄与隽永,更能让我们静下心来,体会情感的深度与温度。 本书的写作,将力求以一种现代人的视角,去重新解读唐诗的经典。我们将尝试打破时空的壁垒,让古老的诗歌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与现代读者产生共鸣。我们希望通过对唐诗的深入品读,不仅能够增进读者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理解,更能够从中汲取力量,提升精神境界,获得人生的启迪。 《盛世回响:唐诗中的风骨与情韵》是一次关于诗歌的旅程,一次关于心灵的远航。它邀请您一同走进唐诗的殿堂,感受那个时代的壮丽与辉煌,领略诗人的风骨与情韵,最终,在诗歌的海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