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沧桑

岁月沧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钱理群 著
图书标签:
  • 回忆
  • 人生
  • 时光
  • 岁月
  • 情感
  • 家庭
  • 历史
  • 成长
  • 怀旧
  • 感悟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东方出版中心
ISBN:9787547309124
版次:1
商品编码:1197688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8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知识分子,文学和历史研究者及爱好者

钱理群教授是当代极具影响力的人文学者。他数十年专注于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史、命运史的研究,关注当代中国社会的改革和人的进步,在广大青年中,在海内外,具有广泛的影响。本书系钱先生“知识分子精神史三部曲”之终卷,将当代知识人命运的抒写推到一个极其高远又极其细密的境界。当代中国社会种种复杂的思潮和运动、个人的努力与挫折、时代的诡谲与变幻,都成为一个个具体人生的波澜,令人低徊感慨。

  2.本书系钱理群先生沉潜十年之作。“这十年主要就是写这本书”。作者为此调研了大量的各类文献材料,包括当事人的作品全集、口述回忆资料、相关机构档案文件、海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等,大量新的发现带来大量的新的思考和认识。
  3.本书在学术上具有重大的创获和突破。书中研究的沈从文、梁漱溟、赵树理、废名、王瑶、郭小川、邵燕祥等作家、学者,在中国现当代上都是极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人物,且自身也是非常富有魅力的人物,经由本书,读者将发现一个个全新的立体的更真实的沈从文、梁漱溟们,发现他们真实的思想、关心、尴尬、曲折和坚守,他们的大,他们的小,充分感悟其人生命运的波澜起伏与历史的诙诡。
  4.钱理群教授的语言文字一向充满智慧和激情,在明白透彻的思辨之中,注重讲述历史与人生的细节,探照心灵深处的波澜,体贴入微,又引人入胜,读来让人欲罢不能,如同享受思想、智慧和知识的盛宴。


内容简介

  本书系著名学者钱理群教授沉思十年之作,也是其“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史三部曲”之终卷。作者选择沈从文、梁漱溟、赵树理、废名、王瑶、郭小川、邵燕祥等重要、典型的作家、学者在1949年至1970年代这一时期的生命历程为观照对象,通过大量的新材料,深入他们在时代的大转型大变动中的投入、挫折、碰撞、困惑和坚守,透视其个人性格、理想与时代、社会之间的交流激荡,重现了那个年月的社会风云,个人命运遭际、幽隐,以及精神的尴尬与波澜,检讨了历史经验得失及其包含的启示。

作者简介

  钱理群,当代著名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资深教授。l939年生。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研究、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史研究。他以对20世纪中国文学和社会的深刻探索,特别是对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历史与精神的审察,对20世纪中国经验和中国道路的总结和反思,受到了海内外的高度重视。主要著作有《心灵的探寻》、《周作人论》、《周作人传》、《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合著)、《丰富的痛苦》、《大小舞台之间》、《1948:天地玄黄》、《学魂重铸》、《话说周氏兄弟》、《与鲁迅相遇》、《语文教育门外谈》、《生命的沉湖》、《我的精神自传》、《活着的理由》、《梦话录》、《我的家庭回忆录》、《二十六篇——和青年朋友谈心》等。钱先生的著作深度读者欢迎,有些是发行数十万册的畅销书,他主编的《新语文读本》发行量数百万套。钱先生还是北京大学学生评出的受学生欢迎的十佳教师(名列首位),也是1980年代以来中国极具影响力、极受关注的人文学者之一。

精彩书评

  2016年7月,钱理群所着的《岁月沧桑》由东方出版中心出版,这也是他的“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史三部曲”之终卷。  
  “这本书里就有我为什么进养老院的答案了。”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岁月沧桑》写毛泽东时代知识分子的命运,是一个“承转”。其中的核心是知识分子的“改造”与“坚守”。   

  “改造”和“坚守”  
 
  

目录

1.“知识分子精神史”三部曲总序
2.1949-1980:沈从文的坚守
1949年初,当经过1948年的大决战,蒋介石的国民党政权败局已定,世人或满怀期待和喜悦,或充满疑虑以至疑惧,准备面对新中国的诞生的时候,文坛上爆出一个自杀事件:3月28日,在三、四十年代拥有广泛影响的作家沈从文用剃刀划破了颈部及两腕的脉管,又喝了一些煤油,试图结束自己的生命。这在当时即引起强烈的反响,以后就成为新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史的一个“谜”。它以极其尖锐的形式,提出了一个易代之际知识分子的选择问题。
3.1949:废名“上书”
1949年4月1 日,废名写完《一个中国人民读了新民主主义论后欢喜的话》,在文前郑重写上“献给中国共产党”几个字,托时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的董必武转呈最高当局,因其在武汉读中学时董在当地任教,与之相熟。是为“废名上书”,是建国伊始,知识分子与新的执政者——中国共产党和新政权关系之中,一个并未引起注意(无论是当时,还是以后的历史叙述)的“事件”。
4.1951-1970:赵树理的处境、心境与选择
赵树理感到不安的是,“广大人民不了解内情,从某一阶段上的社会关系上,把我和有些人(指当时批判的重点,也是赵树理一直格格不入的所谓“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摆也摆在一起,扫也扫在一起”,他因此期待未来的历史评价——
5.1952-1969:读王瑶“检讨书”
在检讨里,王瑶一再说自己“很高傲”,“有严重的看不起群众的毛病”,“我很骄傲”,“我很自高自大”,“夸夸其谈”,“狂妄”,等等,“自高自大”一语就先后用了四次;其次,就是不厌其烦地承认自己“把主要精力都放在追求个人名利的写文章上”,“我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思想”,“一切都从个人出发”。最后总结自己的“资产阶级腐朽思想”也是归结为“自私自利”与“自高自大”两条。[1]
6.1953-1974年间的梁漱溟
梁漱溟与毛泽东,是二十世纪中国不可忽视的历史人物,都出生于1893年。人们不免要谈及这两位同龄人的关系。最让人津津乐道的,自然是1953年梁漱溟的当面顶撞,文革期间1974年梁漱溟对毛泽东发动的批林批孔运动的公开质疑。对此,研究者给予了高度肯定,认为这是1949年以后,“仅此一例”,足见梁漱溟之风骨。这样的评价梁漱溟是当之无愧的。但人们却往往忽略、或者不愿正视另外两个事实:一是直到晚年(1983年)在谈到1953年和毛泽东的冲突时,梁漱溟还说:“当时是我的态度不好,说话不讲场合,使他很为难。我更不应该伤害了他的感情。这是我的不对;他的话与事实不大符合,我的言语也是与事实有很大的不符合之处的,这些在争吵时都是难免的,可以理解的,没有什么的------”
7.1957-1959:郭小川的命运起伏
这样的革命想象、延安经验,在1949年以后,就成了郭小川思考现实的精神资源。特别是他调到作家协会以后,越来越深地陷入了官僚机构的泥潭,陷入阶级斗争、路线斗争旗号下的复杂的派系斗争的泥潭,他更是无时不刻地怀念延安等根据地,特别是部队里人与人之间相对简单、纯洁、真诚的关系。
8.邵燕祥:一个知识分子的死与生
二十四年后,邵燕祥收到了当年被批判对象L君的来信,说就是邵燕祥在批判会上的第一个揭发,使得他“右肋挨了重重的几下”,并且从此不得翻身,1962年被谪放到最贫困的地区,过着劳动改造的生活,还蹲过监狱。信中他指责邵燕祥在关键时刻没有“守住真理”而“多走了一步”,而因此“换来了从(右派)行列里第一个站了出来,坐上大车走了”。

9.后记
[1] 王瑶:《在思想改造运动中的自我检讨》,收《王瑶全集》第7卷,第264页,265页,267页,268页,269页,271页,272页,274页。

精彩书摘

  《知识分子精神史》三部曲总序
  《知识分子精神史》三部曲终于完稿,送到读者手中,我特别欣慰,并有如释重负之感。从1996年写出第一部《1948:天地玄黄》,到2007年完成第三部《我的精神自传》,第二部《岁月沧桑》又于2015年的此刻收笔,前后将近二十年。在这二十年间,外部世界相当喧闹,中国与全球都发生了不少预料不到的事情,而我自己的生命与学术,却逐渐沉潜下来,沉到历史与现实的深处,自我心灵的深处,写出了我最想写的东西。
  我多次说过,我的学术研究带有强烈的自救自赎的性质,“所有的学术探讨,对外部世界历史与现实的追问,都最后归结为自我内心的逼问,对于自我存在的历史性分析和本体性追问:我是谁?我何以存在与言说?”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终于走上学者之路的时候,我最想追问的,也就是构成了从事学术研究的内在动力的,就是我想弄清楚:自己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是怎样接受“改造”的?我被“改造”成了什么样子,坠入了怎样的精神深渊?我该如何自救?如何做堂堂正正的“人”,做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活得像个样子?我到哪里去寻找精神资源?我知道,这不仅是我个人的问题,而且是整个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特别是1949年以后知识分子的问题。要真正认清楚自己,就必须对知识分子的精神历史作一番清理和总结。因此,在八十年代我和朋友一起提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概念时,我自己最为倾心的是“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史”,我知道,这才是属于我的研究领域,我的魂之所系。
  因此,从一开始,无论是研究鲁迅,周作人,研究曹禺,还是研究“堂吉诃德与哈姆雷特的东移”,都是在探讨他们的精神发展史,试图从中寻找精神资源,总结历史教训。到1997年,就提出了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系列研究设想”。预计写七本书:“一,以二十年代:大学院里的知识分子——以北京为中心;二,三十年代:文学市场中的知识分子——以上海为中心;三,战争流亡中的知识分子——以西南联大、鲁艺(抗大)为中心;四,一个特殊的年代(1948年)历史转折中的知识分子——从南京到北京的中心转移;五,五、六十年代:国家体制下的知识分子;六,70年代:‘无产阶级专政下的革命’时代的知识分子;七,八九十年代“处于历史交汇点的知识分子——中心失落以后的无序状态。”
  这个计划显然过于庞大,也过于完整了,具体操作起来,有相当的难度,就需要作一些调整。最后,就决定将研究的中心集中到共和国历史时期,即书写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史。这自然与我的“共和国情结”直接相关。可以说“当代中国”才是我真正兴趣所在。历史的研究也是指向当代的,我的鲁迅研究的自我定位就是把鲁迅资源转化为当代思想文化教育资源,充当联接“鲁迅”与“当代中国”的桥梁。研究当代知识分子精神史也更能体现我的自我反省、反思的意图。
  于是,就有了“知识分子精神史”三部曲的写作。这同时是我的“共和国历史研究”的重要部分。此书一出,我的共和国研究也就基本画上句号了。
  这三部曲是自有一个“起承转合”的结构的。《1948:天地玄黄》,写共和国建立前玄黄未定之时,知识分子对新中国的想象与选择,是其“起”,未来中国的许多基本命题(观念,体制,心理,话语方式等等),都已孕育其中。《岁月沧桑》写毛泽东时代知识分子的命运,是一个“承转”即展开的过程,其中的核心是知识分子的“改造”与“坚守”。而以《我的精神自传》作“合”,则是煞费苦心的。不仅有操作层面的考虑:要写后毛泽东时代知识分子的命运与选择,会涉及许多还健在的知识分子,不如就写自己;更有更内在的原因:其实,我在讲知识分子的故事时,自己已经隐含其间:我是以自己的历史与现实的感受、生命体验去观察、描写的,就需要最后现身,用自己在陷入“绝地”以后的反省,反思,来为整个知识分子的精神史作一个“总合”,即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以便“守望”住知识分子的本分。因此,我十分看重在书中所提出的六大问题:“知识分子自我独立性与主体性问题”,“知识分子和民众的关系问题”,“关于启蒙主义的反思”、“关于理想主义的反思”,“关于思想与行动关系问题”,“自然人性论与个人主义问题”,这都是我从知识分子精神史的考察、研究里,提炼出的知识分子基本思想、精神命题,这里既有我们当年落入改造深渊的陷阱,更有历经沧桑又必须坚守的东西。这背后可能还有相当大的理论提升的空间。我只能提出初步的思考,借此对自己的一生作个交代,即“多少明白了一点以后再去见上帝”。同时,也是我最想留给年轻一代和后人的思想结晶:我们只能“守望”,而他们更应该有新的开拓。这就是我近年不断说的话:“在做完了可以、可能做的一切之后,将我的祝福送给年青的朋友”。
  ……


《山海秘语》 简介 《山海秘语》并非一本追溯往昔、感叹时光流逝的书籍。它是一次深入探索,一次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及其孕育的生命奥秘的追问。这本书将带领读者走进一个与我们认知中截然不同的世界,一个隐藏在时间长河之外,却又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世界。 第一章:沉睡的巨石与低语的森林 翻开《山海秘语》,你首先会感受到的是一种古老而强大的力量。本书并非从人类文明的黎明开始叙述,而是将目光投向更遥远的过去,关注那些几乎被遗忘在地质构造中的生命印记。我们将探索那些隐藏在深海热泉旁的奇特微生物群落,它们如何在极端环境下演化出令人难以置信的生存策略;我们将潜入古老森林的心脏,聆听那些被认为仅仅是植物的生命体,它们如何通过错综复杂的根系网络进行信息交流,甚至在缓慢的时间尺度上,展现出一种集体意识。 书中不会充斥着对历史事件的罗列,也不会描绘帝国的兴衰。相反,它会聚焦于那些被忽略的细节:一块经过千万年风化的巨石,其表面的纹理是如何记录下一次远古火山爆发的痕迹;一棵参天古树,它的年轮里藏着多少关于气候变迁和生态平衡的秘密;甚至是一种不起眼的苔藓,它如何在贫瘠的土壤上顽强生存,并为整个生态系统做出贡献。这些“无声的证人”,在《山海秘语》中,将发出属于它们自己的低语,讲述关于生命顽强不息、适应与进化的史诗。 第二章:失落的谱系与隐藏的联系 《山海秘语》将打破我们对于“生命”的固有认知。本书将大胆推测,在生命演化的漫长岁月中,可能存在着一些我们尚未发现或已然灭绝的“失落的谱系”。这些谱系或许拥有截然不同的生物化学基础,或许遵循着完全不同的遗传密码。我们将通过对现存生物的基因组进行逆向工程,结合古生物学家的最新发现,试图勾勒出这些可能存在的“另一种生命”的轮廓。 书中不会包含对任何一个朝代历史的详细记载,也不会描绘任何一位历史人物的生平。相反,它将侧重于探讨生命之间那些超越形态和分类的“隐藏的联系”。我们将研究真菌网络如何帮助植物共享养分和防御病虫害,这种共生关系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森林的健康;我们将探讨某些动物如何通过模仿其他生物的声音或气味,来达到生存或繁殖的目的,这种“欺骗”是否是生命演化的一种普遍策略;我们甚至会触及那些可能存在于宇宙深处的生命形式,它们是否与地球生命有着遥远的、我们尚未能理解的联系。 第三章:能量的流动与物质的循环 《山海秘语》将是一场关于生命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深度探索,而非对物质财富或人力资源的统计。本书将摆脱对工业文明的赞美或批判,转而关注构成生命最基本单元的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过程。我们将深入了解光合作用的精妙机制,它是如何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为地球上的绝大多数生命提供动力;我们将分析分解者的重要作用,它们如何将死亡的生物体转化为新的养分,完成物质的循环;我们将审视生态系统中能量的逐级传递,了解每一次传递中不可避免的损耗,以及这种损耗如何塑造了生物多样性。 书中不会充斥着对古籍文献的考证,也不会涉及对哲学思想的辩论。取而代之的是,我们将通过详实的数据和直观的图示,展现生物体内的能量转化过程,例如ATP的合成与水解,以及它在细胞生命活动中的核心作用。我们还将追踪大气、水体和土壤中关键元素的循环路径,例如碳循环、氮循环和磷循环,了解这些循环的失衡可能对整个星球产生的深远影响。甚至,我们会探讨那些存在于地壳深处,独立于地表生态系统的“深层生物圈”,它们如何依靠地球内部的化学能生存,并构成了另一层意义上的生命网络。 第四章:适应的艺术与进化的奇迹 《山海秘语》将是一曲献给生命适应能力的赞歌,而非对人类社会变革的记录。本书将深入剖析生命如何在千变万化的环境中,发展出令人惊叹的“适应的艺术”。我们将研究那些生活在极寒地带的生物,它们如何通过特殊的生理机制抵御严寒;我们将观察那些生活在干旱沙漠中的植物,它们如何储存水分,并以惊人的耐渴能力生存;我们甚至会探究那些生活在极端压力下的深海生物,它们是如何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繁衍生息。 书中不会描绘任何政治斗争或军事冲突。相反,它将侧重于生命的“进化奇迹”。我们将从分子层面解读基因突变如何为进化提供原材料,以及自然选择如何筛选出适应性更强的个体。我们将研究趋同进化的现象,即在不同起源的物种中,由于面临相似的环境压力,却演化出相似的形态或功能,例如鸟类、蝙蝠和翼龙的翅膀,它们都是为了飞行而进化,但起源却截然不同。甚至,我们将探讨生命在面对环境剧变时的“爆发式进化”,例如在物种大灭绝之后,幸存的物种如何迅速占据空出的生态位,从而迎来新的繁荣。 第五章:感知的边界与意识的萌芽 《山海秘语》将是一次对生命感知能力和意识起源的探索,而非对人类情感或思想的剖析。本书将拓展我们对于“感知”的定义,不仅仅局限于视觉、听觉、嗅觉等我们熟悉的感官,还将深入研究那些我们不曾意识到的感知方式。例如,某些鱼类可以感知地球磁场进行导航;某些昆虫可以感知我们无法察觉的红外线或紫外线;甚至某些植物,它们似乎能够感知周围环境的光照强度、温度变化,并做出相应的反应。 书中不会涉及任何人类历史上的艺术创作或文学作品。相反,它将试图理解“意识”是否是生命独有的特质,抑或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只不过在不同生命形式中表现出不同的程度和形式。我们将探讨蜂群、蚁群等社会性昆虫展现出的“集体智能”,这种智能是否可以被视为一种“分布式意识”;我们将审视某些动物,例如海豚、鲸鱼和灵长类动物,它们所表现出的复杂情感、学习能力和社会行为,是否预示着某种形式的自我意识。甚至,我们将大胆推测,在那些我们认为“无生命的”物质中,是否存在着某种我们尚未理解的“初级意识”的萌芽。 结语 《山海秘语》的目的,并非要通过罗列历史事件来证明时间的流逝,也不是通过讲述故事来展现生命的沧桑。它是一次邀请,邀请读者跳出人类中心的视角,去感受生命本身所蕴含的巨大能量、深邃智慧和无限可能。它是一次唤醒,唤醒我们对自然世界的敬畏之心,以及对生命奥秘的永恒好奇。在这本书中,你将不会找到对“岁月”的感慨,你只会发现,生命本身,就是一部永不落幕的史诗。

用户评价

评分

初读《岁月沧桑》,脑海中浮现的画面是模糊而朦胧的,仿佛置身于一张泛黄的老照片之中。它没有明确的叙事主线,更多的是一种意境的营造。作者像是从记忆的深处打捞起一些零散的珍珠,然后将它们串联起来,形成一条若隐若现的项链。我感觉作者在用一种非常个人化的视角来审视过去,那些经历过的事件,那些遇到过的人,都带着一种鲜活的生命力。我尤其喜欢书中对环境的描写,无论是静谧的乡村小径,还是繁华都市的街头巷尾,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仿佛能够闻到空气中的味道,听到远处的声响。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仿佛也穿越到了那个年代,亲身经历着书中发生的一切。虽然书中并没有太多关于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时代气息,却足以让人感受到历史的脉动。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即使在时代的洪流中,个体的生命也依然有着自己的光彩,有着自己的坚持和追求。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沧桑”二字,不仅仅是时间的流逝,更是生命中那些被沉淀下来的情感与记忆。

评分

拿到《岁月沧桑》这本书,我期待的是一段关于时光荏苒、世事变迁的宏大画卷。然而,当我沉浸其中时,我发现它更像是一首低吟浅唱的歌谣,带着淡淡的忧伤,却又充满着生活的温度。作者的文字如同涓涓细流,缓缓地流淌过我的心田。它没有戏剧性的冲突,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而是以一种极其平和的方式,描绘着那些被时间冲刷过的点点滴滴。我看到了岁月的痕迹,看到了生活的艰辛,也看到了人性的光辉。书中的每一个人物,即使只是匆匆一瞥,也被描绘得活灵活现,仿佛是真实存在过的。我能够感受到作者对笔下人物的深切情感,那种温暖而又复杂的爱。它让我思考,在岁月的长河中,我们究竟留下了什么,又带走了什么。这本书没有给我答案,却给我留下了许多问题,让我去思考,去回味。它让我明白,即使是再平凡的生命,也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评分

翻开这本《岁月沧桑》,我以为会是关于历史变迁的宏大叙事,或是对某个特定时代风云变幻的细致描摹。然而,读下去后,却发现它更像是一段娓娓道来的个人回忆,琐碎却又充满力量。作者并没有刻意去拔高或是升华,而是用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记录下了那些细微的生活片段:清晨街角传来的早点香气,老旧收音机里断断续续的戏曲声,邻里间琐碎的家长里短,孩子们放学后奔跑嬉闹的身影……这些看似平凡的场景,在作者的笔下却被赋予了特殊的温度。我仿佛看到了那个年代的剪影,看到了那些鲜活的面孔,也感受到了时代洪流中个体生活的轨迹。这种不动声色的叙述,反而更能触动人心。它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也没有跌宕起伏的冲突,却有一种沉甸甸的力量,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不由自主地回想起自己的过往,那些被时间冲淡的记忆,在此刻又重新鲜活起来。书中的许多细节,都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仿佛作者就是我生命中的一个知己,在替我诉说着那些埋藏心底的感受。尤其是对于一些久远物品的描写,那份怀旧的情感,让我不禁感叹,原来我们都活在相似的时空中,只是各自的经历不同罢了。

评分

我一直以来都对那些能够跨越时间、触及灵魂的作品情有独钟,而《岁月沧桑》恰恰就是这样一本让我沉醉的书。它带给我的,并非是预设的答案或结论,而是一种开放式的体验。我尝试着去理解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感,去感受那些被岁月打磨过的痕迹。有时,我会停下来,反复咀嚼某一个句子,试图从中捕捉到更深层次的含义。作者的语言并非华丽辞藻的堆砌,而是带着一种质朴的力量,如同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道。它让我看到了个体在历史变迁中的无奈与坚韧,看到了在巨变时代中,普通人如何努力地生活,如何在平凡中寻找意义。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人物关系时所展现出的细腻。那些微妙的情感变化,那些未曾说出口的话语,都在不经意间被捕捉到。这让我意识到,生活并非只有轰轰烈烈,更多时候,它是由无数个细微的瞬间构成的,而正是这些瞬间,构成了我们独一无二的生命体验。这本书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内心深处的一些情感,也引发了我对自身生命历程的深刻反思。

评分

《岁月沧桑》给我带来了一种与众不同的阅读感受,它不像我以往读过的任何一本历史类书籍。它更像是一种情绪的抒发,一种情感的倾诉。作者并没有试图去构建一个宏伟的叙事框架,而是选择了一种更加自由、更加个人化的表达方式。我能够感受到作者在笔下的那种真挚与坦诚,仿佛是在与我进行一场深入的对话。书中的许多细节,都触动了我内心深处的情感。比如那些关于成长、关于离别、关于思念的描写,都让我感同身受。我仿佛看到了自己曾经的影子,看到了那些被岁月掩埋的青涩与懵懂。它没有给我提供任何明确的价值判断,也没有强加任何人生道理,而是让我自己去体会、去感悟。这种留白式的写作手法,反而给了读者更大的想象空间。我可以在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故事,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它让我意识到,即使是平凡的生活,也蕴含着不平凡的意义,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去体会。

评分

第一次看钱老的书!慢慢来

评分

建国后最尊敬的学人,京东价格太便宜了

评分

喜欢的书。终于入手。

评分

促销满减时购买,比较划算,内容不错,值得一看。

评分

买完其实有少许后悔,毕竟自己功底颇浅却入了这样一本极具文人精神的书…一直不太敢看。还是等自己多多读书后再寻时间读吧

评分

名家文章,对孩子的成长有益

评分

好书,早就想看了,趁着有活动就毫不犹豫地买了,好好看看,学习一下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非常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