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西方文論有追求哲學普遍性的傳統,這使其在闡釋上高度抽象,甚至齣現瞭超驗的演繹,從而犧牲瞭文學文本的獨特性。這種傳統發展到當代,還有瞭自稱文學理論卻否定文學存在的學說。西方文論陷入危機之時,正是建構中國文學文本解讀學之機。
《文學文本解讀學》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麵展開論述:
首先,從方法上看,被西方文論視為自身齣發點的"定義"是從其對象的內涵著眼的,而內涵永遠不可能全麵,這就需要我們重視外延之存在;
第二,突破西方文論中傳統哲學/美學主客二元對立統一的思維局限,以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分法為基礎,提齣文學文本乃是由主體、客體和形式構成的三維結構。進而提齣建構文學文本解讀學的具體操作方法,即揭示文學文本由錶層的意象、中層的意脈和深層的規範形式構成的立體結構;
第三,在文本的立體結構中,能提升作品審美價值的是規範形式,它與原生形式有異。經典作品常以自己獨特的風格對規範形式形成衝擊,並使其更加豐富。文學文本解讀的任務,是藉助多層次的具體分析,把文本因為文學理論的普遍化和抽象化而犧牲瞭的特殊性的精緻密碼還原齣來,從而實現文本解讀的有效性。
內容簡介
《文學文本解讀學》作者認為,西方文學理論對解讀文學文本而言是低能甚至無效的,文學文本解讀應該追求對審美感染力以及文本的特殊性、獨有性、不可重復性的闡釋。基本觀點就是迴到文本分析,迴到文學審美。落實到具體操作上,提齣:一,微觀直接分析:隱性矛盾;二,微觀間接分析之一:藝術感知的還原;三,微觀間接分析之二:情感邏輯的還原("無理而妙");第四,宏觀比較:古典的情景交融和現代的情理交融;第五,曆史語境的還原,等等。
作者簡介
孫紹振,1960年畢業於北大中文係。福建師大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文藝理論學會副會長。1953年開始發錶作品。1983年加入中國作傢協會。著有《文學性講演錄》、《直諫中學語文教學》、《挑剔文壇》、《文學創作論》、《論變異》、《美的結構》、《怎樣寫小說》等。
目錄
序言1緒論西方文學理論的危機和文學文本解讀學的建構第一章文學文本解讀學和文學理論麵對文學理論和閱讀經驗為敵的睏境文學理論的普遍性與文學文本解讀的唯一性文學文本解讀學“唯一性”的悖論文學的自律和他律:自轉和公轉“以無為有,以虛為實,以假為真”
第二章建構文學文本解讀學的根本原則:唯一性理論的普遍性,並不直接包含文本的特殊性母題譜係還是知識譜係?通過現成可比性分析齣唯一性
第三章文學虛無主義在基本學術方法上的歧途把西方大師當作質疑的對手臨時定義(準定義):作為研究的過渡準定義:從高級形態迴顧低級形態《隆中對》和《三顧茅廬》:史傢實錄和文學想象“意境”的定義:通過個案的分析積纍
第四章從讀者中心論突圍:文本中心論《詩無達詁》:無限意蘊和讀者的有限理解讀者決定論和“多元有界”“作者死亡”和“知人論世”“意圖謬誤”和“意圖無誤”“意圖升華”《嶽陽樓記》和《醉翁亭記》:意圖無誤和升華多元解讀:多個一元質的定性和量的統計
第五章讀者心理的開放性與封閉性心理圖式(scheme)的同化(assimilation)和調節(accommodation)《愚公移山》:頌歌和反諷的統一馬剋思:對於沒有音樂感的耳朵來說,最美的音樂毫無意義主流意識形態和思維模式的霸權同化花木蘭:是英雄還是英“雌”
第六章文本的封閉性:意象、意脈、形式規範三個層次的立體結構意象:主體特徵對於客體特徵的主導性硃光潛:對於一棵古鬆的三種態度真善美不是絕對統一的,而是三維“錯位”的道德的善惡和藝術的美醜:繁漪、薛寶釵是壞人嗎?周樸園是僞君子嗎?不是一般的情感,而是特殊的情感纔有藝術價值意脈:隱性情感的動態起伏經典意脈:杜甫《春夜喜雨》、李清照《聲聲慢》原生形式和規範形式:形式徵服、衍生內容詩與散文的區彆:形而上和形而下規範形式和亞規範形式宛轉變化的功能:情緻的瞬間轉換絕句和律詩、古風:情感瞬間轉換和長期情緒的概括最能體現絕句瞬間情緒轉換的王昌齡《齣塞》之二亞形式規範中的不同風格
第七章文學感染力來自審美情誌還是語言(上)非詩的陌生化和詩的陌生化陌生化和熟悉化的統一陌生化以心理情誌為底蘊吳喬論詩:“形質俱變”情感衝擊感知發生全方位變異中國古典詩歌神品和詞語非陌生化海明威的電報文體:白癡一樣的敘述
第八章文學感染力來自審美情誌還是語言(下)反諷嚮抒情轉化的條件蘇軾的“反常閤道”更全麵籠統的反諷和多元的文體“邏輯的非關聯性”和中國古典詩話的“無理而妙”“癡而入妙”把情誌藝術化的密碼還原齣來
第九章敘事學建構:打齣常規和情感錯位蘇聯式的情節四要素教條的腐朽西方結構主義模式和敘事學批判對情節因果律的補充:假定的情境和特殊情感把人物打齣常規的功能之一:深層心理的暴露情節:現代派——荒謬性因果打齣常規的功能之二:人物情感錯位非情節性的錯位錯位:內在深度的強化和外部動作的淡化在西方文論的盲點中進行原創性的概括中國當代小說大場麵中的錯位問題:以賈平凹和陳忠實為例
第十章以直接概括衝擊貧乏的散文理論現代散文審美“小品”的曆史選擇和中國散文審智“大品”的失落“真情實感”論:歸納和演繹法的局限真情實感,還是虛實相生?真情虛感在文體中的分化抓住現成理論不能解決的難題:審醜亞審醜:幽默散文審智:既不抒情,亦不幽默
第十一章具體分析之一:隱性矛盾把潛在的原生狀態還原齣來,發現差異和矛盾邏輯還原:理性邏輯和我國古典詩話中的“癡”的範疇中國古典詩話“無理而妙”中國的“情癡”和莎士比亞的“情瘋”古典的情景交融和現代的情理交融
第十二章具體分析之二:價值還原審美價值的自發的劣勢把理性的“真”與情感的“美”的矛盾、錯位揭示齣來把受到消解的實用理性還原齣來
第十三章具體分析之三:曆史語境還原作傢精神史還原母題史的還原愛情母題史還原宏觀:英雄母題史還原微觀:話語(意象)的曆史還原關鍵詞還原
第十四章具體分析之四:隱性矛盾的分析在客觀意象中隱含著主觀情緻作品本身關鍵語句的矛盾藝術形式發展過程中的突破經典形象的深度矛盾
第十五章具體分析之五:流派和風格風格、流派對形式規範的衝擊新詩第一個十年的流派更迭
第十六章具體分析之六:想象在創作過程中與作者對話形式徵服衍生內容應該這麼寫和不應該那麼寫托爾斯泰:對話中的心口錯位肖洛霍夫:肖像中的潛意識酈道元《三峽》完成的曆史過程參考文獻
前言/序言
《文學文本解讀學》:洞悉文字背後的密碼,解鎖意義的無限可能 在人類浩瀚的文明長河中,文學始終扮演著一麵映照心靈、啓迪智慧的鏡子。從史詩的激昂到小說的深邃,從詩歌的婉轉到戲劇的跌宕,無數篇章以文字為載體,承載著情感的溫度、思想的光芒、文化的積澱。然而,文字並非孤立的符號,它們在精妙的組閤中,編織齣多層次、多維度的意義網絡,等待著我們去細緻地發掘和理解。 《文學文本解讀學》正是這樣一本緻力於引導讀者深入文學殿堂,掌握解讀藝術的著作。它並非提供一份現成的文學名錄或作者生平的流水賬,更非簡單羅列名傢名作的賞析心得。相反,本書將目光聚焦於文學文本本身,將其視為一個充滿生命力、等待被激活的有機體。它邀請讀者一同踏上一場嚴謹而富饒的探索之旅,學習如何穿透文字的錶象,直抵其核心的意蘊,從而獲得對文學作品更深刻、更全麵的理解。 本書的寫作初衷,源於一個樸素卻至關重要的認識:閱讀,遠不止於“看懂”字麵意思。每一個詞語的選擇,每一個句式的安排,每一個敘事角度的轉換,乃至標點符號的使用,都蘊含著作者的匠心與意圖。一個優秀的解讀,能夠揭示文本在語言結構、敘事策略、象徵意義、文化語境等多個層麵上所呈現的復雜性,讓原本靜止的文字煥發齣勃勃生機,與讀者産生共鳴。 《文學文本解讀學》的內容設計,力求係統性、邏輯性和實用性。全書圍繞“文本”這一核心概念展開,循序漸進地引導讀者掌握一套科學的解讀方法論。 第一部分:文本的基石——語言的奧秘與結構的智慧 我們首先將從語言最基本的單位——詞語開始。讀者將學習如何審視詞語的本義、引申義、比喻義,以及它們在特定語境下可能産生的微妙變化。例如,同一個“傢”字,在不同作品中可能象徵著溫馨的港灣,也可能代錶著束縛的牢籠。本書將通過大量實例,展示詞語的豐富性和動態性,教會讀者如何精準把握詞語的含義,避免望文生義的淺薄。 接著,我們將進入句子的層麵。句子是思維的載體,其結構的長短、主被動的轉換、修辭手法的運用,無不影響著意義的傳遞。本書將深入探討各種句式結構的功能,分析它們如何塑造語氣、節奏和情感色彩。例如,長句的綿延可能營造齣一種沉思或敘事的流暢感,而短句的急促則可能烘托齣緊張或激動的氛圍。同時,我們也將關注連接詞、副詞等“小”成分的作用,它們往往是連接思想、梳理邏輯的關鍵。 在掌握瞭詞語和句子的基本功後,我們便進入瞭文本的宏觀結構。敘事是文學中最常見的組織方式,本書將詳細解析敘事結構的不同類型,如綫性敘事、非綫性敘事、插敘、倒敘等,以及它們對讀者理解故事進程和人物命運的影響。我們將探討視角選擇的重要性,第一人稱的親切感與局限性,第三人稱的客觀性與全知性,以及第二人稱的獨特互動。 此外,本書還將討論文學文本中其他重要的結構元素,如意象的組織、象徵的嵌套、象徵的遞進等。這些元素的巧妙組閤,構成瞭文本意義的骨架,賦予瞭作品深度和想象空間。 第二部分:意義的織網——修辭、象徵與深層解讀 語言的魅力,很大程度上體現在其修辭的運用上。《文學文本解讀學》將梳理文學中常見的修辭手法,從比喻、擬人、誇張等常見的修辭,到更復雜的排比、對偶、反諷、暗示等,深入剖析它們如何在不直接陳述的前提下,增強語言的錶現力,喚起讀者的聯想,深化作品的主題。我們將學習辨識這些修辭,理解它們的功能,並分析它們如何與文本的整體意義相輔相成。 象徵是文學中一種極為重要的意義生成機製。本書將引導讀者理解從具象到抽象的象徵轉換過程,學習辨認不同文化語境下象徵的意義,以及作者如何創造獨特的象徵體係。例如,一朵玫瑰在不同文化中可能代錶愛情、美麗,也可能象徵著危險或短暫。通過對象徵的深入解讀,我們可以觸及文本背後更深層的哲學思考和情感共鳴。 除瞭顯性的修辭和象徵,文本還常常蘊含著潛移默化的暗示和留白。《文學文本解讀學》將鼓勵讀者關注那些“未說齣口”的部分,通過對上下文的推敲、對人物行為的細緻觀察,以及對作者風格的把握,去捕捉文本的弦外之音。這種“意會”的藝術,恰恰是文學解讀中最具魅力的部分之一。 第三部分:語境的維度——文化、曆史與讀者的對話 任何文學作品都無法脫離其産生的土壤——特定的文化和曆史語境。《文學文本解讀學》將強調語境的重要性,引導讀者認識到,理解一部作品,需要將其置於其産生的時代背景、社會思潮、文化傳統之中去審視。例如,理解莎士比亞的戲劇,需要瞭解伊麗莎白時代的社會結構和道德觀念;理解中國古代詩歌,需要熟悉儒釋道思想和傳統審美。 本書將介紹多種語境分析的方法,包括曆史主義解讀、文化批評視角、社會學解讀等,幫助讀者建立起宏觀的視野,理解作品的社會功能和曆史價值。 同時,我們也將討論“讀者反應批評”的理論,認識到讀者在意義生成過程中的積極作用。不同的讀者,由於其自身的經曆、知識背景和價值觀念的不同,對同一部作品會産生不同的理解。本書並非要求讀者達成某種“標準答案”,而是鼓勵讀者形成自己獨立而富有洞見的解讀,並學會與他人的解讀進行有效的交流和碰撞。 《文學文本解讀學》還將觸及一些更具挑戰性的解讀層麵,例如文本的互文性,即一部作品如何與之前的其他作品發生關聯;以及文本的意識形態分析,即作品可能如何摺射或挑戰某種社會權力關係。 貫穿全書的實踐指導 為瞭讓理論與實踐相結閤,《文學文本解讀學》將在每個章節後提供具體的練習和案例分析。這些案例將選取不同時期、不同體裁、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學作品,涵蓋小說、詩歌、戲劇、散文等多種形式。讀者將有機會親自動手,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對具體的文本進行細緻的分析和解讀。 本書的語言風格將力求平實、清晰,避免使用晦澀難懂的學術術語。我們的目標是讓每一位對文學充滿熱愛,渴望提升閱讀品位的讀者,都能從中獲得啓發和幫助。 《文學文本解讀學》的價值所在 閱讀《文學文本解讀學》,您將獲得: 嚴謹的思維訓練: 學習一套係統性的分析方法,培養邏輯嚴密的思考習慣。 敏銳的觀察力: 能夠捕捉文本中細微的語言變化和情感暗示。 深刻的理解力: 穿透文字的錶麵,直抵作品的核心思想和情感。 廣闊的視野: 將作品置於文化、曆史的宏大背景下進行審視。 獨立的判斷力: 形成自己對文學作品的獨特見解,而非人雲亦雲。 豐富的閱讀體驗: 讓每一次閱讀都成為一次充滿發現和啓迪的旅程。 無論您是文學愛好者,還是文學專業的學生,抑或是希望在日常閱讀中獲得更多樂趣和收獲的普通讀者,《文學文本解讀學》都將是您不可多得的良師益友。它將幫助您打開一扇通往文學深邃世界的大門,讓您在文字的海洋中,自信地航行,發現屬於自己的寶藏。 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次關於如何“看見”和“理解”的邀請。讓我們一同拿起本書,開始這場激動人心的文學解讀之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