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西方文论有追求哲学普遍性的传统,这使其在阐释上高度抽象,甚至出现了超验的演绎,从而牺牲了文学文本的独特性。这种传统发展到当代,还有了自称文学理论却否定文学存在的学说。西方文论陷入危机之时,正是建构中国文学文本解读学之机。
《文学文本解读学》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首先,从方法上看,被西方文论视为自身出发点的"定义"是从其对象的内涵着眼的,而内涵永远不可能全面,这就需要我们重视外延之存在;
第二,突破西方文论中传统哲学/美学主客二元对立统一的思维局限,以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分法为基础,提出文学文本乃是由主体、客体和形式构成的三维结构。进而提出建构文学文本解读学的具体操作方法,即揭示文学文本由表层的意象、中层的意脉和深层的规范形式构成的立体结构;
第三,在文本的立体结构中,能提升作品审美价值的是规范形式,它与原生形式有异。经典作品常以自己独特的风格对规范形式形成冲击,并使其更加丰富。文学文本解读的任务,是借助多层次的具体分析,把文本因为文学理论的普遍化和抽象化而牺牲了的特殊性的精致密码还原出来,从而实现文本解读的有效性。
内容简介
《文学文本解读学》作者认为,西方文学理论对解读文学文本而言是低能甚至无效的,文学文本解读应该追求对审美感染力以及文本的特殊性、独有性、不可重复性的阐释。基本观点就是回到文本分析,回到文学审美。落实到具体操作上,提出:一,微观直接分析:隐性矛盾;二,微观间接分析之一:艺术感知的还原;三,微观间接分析之二:情感逻辑的还原("无理而妙");第四,宏观比较:古典的情景交融和现代的情理交融;第五,历史语境的还原,等等。
作者简介
孙绍振,1960年毕业于北大中文系。福建师大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1953年开始发表作品。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文学性讲演录》、《直谏中学语文教学》、《挑剔文坛》、《文学创作论》、《论变异》、《美的结构》、《怎样写小说》等。
目录
序言1绪论西方文学理论的危机和文学文本解读学的建构第一章文学文本解读学和文学理论面对文学理论和阅读经验为敌的困境文学理论的普遍性与文学文本解读的唯一性文学文本解读学“唯一性”的悖论文学的自律和他律:自转和公转“以无为有,以虚为实,以假为真”
第二章建构文学文本解读学的根本原则:唯一性理论的普遍性,并不直接包含文本的特殊性母题谱系还是知识谱系?通过现成可比性分析出唯一性
第三章文学虚无主义在基本学术方法上的歧途把西方大师当作质疑的对手临时定义(准定义):作为研究的过渡准定义:从高级形态回顾低级形态《隆中对》和《三顾茅庐》:史家实录和文学想象“意境”的定义:通过个案的分析积累
第四章从读者中心论突围:文本中心论《诗无达诂》:无限意蕴和读者的有限理解读者决定论和“多元有界”“作者死亡”和“知人论世”“意图谬误”和“意图无误”“意图升华”《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意图无误和升华多元解读:多个一元质的定性和量的统计
第五章读者心理的开放性与封闭性心理图式(scheme)的同化(assimilation)和调节(accommodation)《愚公移山》:颂歌和反讽的统一马克思: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毫无意义主流意识形态和思维模式的霸权同化花木兰:是英雄还是英“雌”
第六章文本的封闭性:意象、意脉、形式规范三个层次的立体结构意象:主体特征对于客体特征的主导性朱光潜: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真善美不是绝对统一的,而是三维“错位”的道德的善恶和艺术的美丑:繁漪、薛宝钗是坏人吗?周朴园是伪君子吗?不是一般的情感,而是特殊的情感才有艺术价值意脉:隐性情感的动态起伏经典意脉:杜甫《春夜喜雨》、李清照《声声慢》原生形式和规范形式:形式征服、衍生内容诗与散文的区别:形而上和形而下规范形式和亚规范形式宛转变化的功能:情致的瞬间转换绝句和律诗、古风:情感瞬间转换和长期情绪的概括最能体现绝句瞬间情绪转换的王昌龄《出塞》之二亚形式规范中的不同风格
第七章文学感染力来自审美情志还是语言(上)非诗的陌生化和诗的陌生化陌生化和熟悉化的统一陌生化以心理情志为底蕴吴乔论诗:“形质俱变”情感冲击感知发生全方位变异中国古典诗歌神品和词语非陌生化海明威的电报文体:白痴一样的叙述
第八章文学感染力来自审美情志还是语言(下)反讽向抒情转化的条件苏轼的“反常合道”更全面笼统的反讽和多元的文体“逻辑的非关联性”和中国古典诗话的“无理而妙”“痴而入妙”把情志艺术化的密码还原出来
第九章叙事学建构:打出常规和情感错位苏联式的情节四要素教条的腐朽西方结构主义模式和叙事学批判对情节因果律的补充:假定的情境和特殊情感把人物打出常规的功能之一:深层心理的暴露情节:现代派——荒谬性因果打出常规的功能之二:人物情感错位非情节性的错位错位:内在深度的强化和外部动作的淡化在西方文论的盲点中进行原创性的概括中国当代小说大场面中的错位问题:以贾平凹和陈忠实为例
第十章以直接概括冲击贫乏的散文理论现代散文审美“小品”的历史选择和中国散文审智“大品”的失落“真情实感”论:归纳和演绎法的局限真情实感,还是虚实相生?真情虚感在文体中的分化抓住现成理论不能解决的难题:审丑亚审丑:幽默散文审智:既不抒情,亦不幽默
第十一章具体分析之一:隐性矛盾把潜在的原生状态还原出来,发现差异和矛盾逻辑还原:理性逻辑和我国古典诗话中的“痴”的范畴中国古典诗话“无理而妙”中国的“情痴”和莎士比亚的“情疯”古典的情景交融和现代的情理交融
第十二章具体分析之二:价值还原审美价值的自发的劣势把理性的“真”与情感的“美”的矛盾、错位揭示出来把受到消解的实用理性还原出来
第十三章具体分析之三:历史语境还原作家精神史还原母题史的还原爱情母题史还原宏观:英雄母题史还原微观:话语(意象)的历史还原关键词还原
第十四章具体分析之四:隐性矛盾的分析在客观意象中隐含着主观情致作品本身关键语句的矛盾艺术形式发展过程中的突破经典形象的深度矛盾
第十五章具体分析之五:流派和风格风格、流派对形式规范的冲击新诗第一个十年的流派更迭
第十六章具体分析之六:想象在创作过程中与作者对话形式征服衍生内容应该这么写和不应该那么写托尔斯泰:对话中的心口错位肖洛霍夫:肖像中的潜意识郦道元《三峡》完成的历史过程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文学文本解读学》:洞悉文字背后的密码,解锁意义的无限可能 在人类浩瀚的文明长河中,文学始终扮演着一面映照心灵、启迪智慧的镜子。从史诗的激昂到小说的深邃,从诗歌的婉转到戏剧的跌宕,无数篇章以文字为载体,承载着情感的温度、思想的光芒、文化的积淀。然而,文字并非孤立的符号,它们在精妙的组合中,编织出多层次、多维度的意义网络,等待着我们去细致地发掘和理解。 《文学文本解读学》正是这样一本致力于引导读者深入文学殿堂,掌握解读艺术的著作。它并非提供一份现成的文学名录或作者生平的流水账,更非简单罗列名家名作的赏析心得。相反,本书将目光聚焦于文学文本本身,将其视为一个充满生命力、等待被激活的有机体。它邀请读者一同踏上一场严谨而富饶的探索之旅,学习如何穿透文字的表象,直抵其核心的意蕴,从而获得对文学作品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 本书的写作初衷,源于一个朴素却至关重要的认识:阅读,远不止于“看懂”字面意思。每一个词语的选择,每一个句式的安排,每一个叙事角度的转换,乃至标点符号的使用,都蕴含着作者的匠心与意图。一个优秀的解读,能够揭示文本在语言结构、叙事策略、象征意义、文化语境等多个层面上所呈现的复杂性,让原本静止的文字焕发出勃勃生机,与读者产生共鸣。 《文学文本解读学》的内容设计,力求系统性、逻辑性和实用性。全书围绕“文本”这一核心概念展开,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掌握一套科学的解读方法论。 第一部分:文本的基石——语言的奥秘与结构的智慧 我们首先将从语言最基本的单位——词语开始。读者将学习如何审视词语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以及它们在特定语境下可能产生的微妙变化。例如,同一个“家”字,在不同作品中可能象征着温馨的港湾,也可能代表着束缚的牢笼。本书将通过大量实例,展示词语的丰富性和动态性,教会读者如何精准把握词语的含义,避免望文生义的浅薄。 接着,我们将进入句子的层面。句子是思维的载体,其结构的长短、主被动的转换、修辞手法的运用,无不影响着意义的传递。本书将深入探讨各种句式结构的功能,分析它们如何塑造语气、节奏和情感色彩。例如,长句的绵延可能营造出一种沉思或叙事的流畅感,而短句的急促则可能烘托出紧张或激动的氛围。同时,我们也将关注连接词、副词等“小”成分的作用,它们往往是连接思想、梳理逻辑的关键。 在掌握了词语和句子的基本功后,我们便进入了文本的宏观结构。叙事是文学中最常见的组织方式,本书将详细解析叙事结构的不同类型,如线性叙事、非线性叙事、插叙、倒叙等,以及它们对读者理解故事进程和人物命运的影响。我们将探讨视角选择的重要性,第一人称的亲切感与局限性,第三人称的客观性与全知性,以及第二人称的独特互动。 此外,本书还将讨论文学文本中其他重要的结构元素,如意象的组织、象征的嵌套、象征的递进等。这些元素的巧妙组合,构成了文本意义的骨架,赋予了作品深度和想象空间。 第二部分:意义的织网——修辞、象征与深层解读 语言的魅力,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其修辞的运用上。《文学文本解读学》将梳理文学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从比喻、拟人、夸张等常见的修辞,到更复杂的排比、对偶、反讽、暗示等,深入剖析它们如何在不直接陈述的前提下,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唤起读者的联想,深化作品的主题。我们将学习辨识这些修辞,理解它们的功能,并分析它们如何与文本的整体意义相辅相成。 象征是文学中一种极为重要的意义生成机制。本书将引导读者理解从具象到抽象的象征转换过程,学习辨认不同文化语境下象征的意义,以及作者如何创造独特的象征体系。例如,一朵玫瑰在不同文化中可能代表爱情、美丽,也可能象征着危险或短暂。通过对象征的深入解读,我们可以触及文本背后更深层的哲学思考和情感共鸣。 除了显性的修辞和象征,文本还常常蕴含着潜移默化的暗示和留白。《文学文本解读学》将鼓励读者关注那些“未说出口”的部分,通过对上下文的推敲、对人物行为的细致观察,以及对作者风格的把握,去捕捉文本的弦外之音。这种“意会”的艺术,恰恰是文学解读中最具魅力的部分之一。 第三部分:语境的维度——文化、历史与读者的对话 任何文学作品都无法脱离其产生的土壤——特定的文化和历史语境。《文学文本解读学》将强调语境的重要性,引导读者认识到,理解一部作品,需要将其置于其产生的时代背景、社会思潮、文化传统之中去审视。例如,理解莎士比亚的戏剧,需要了解伊丽莎白时代的社会结构和道德观念;理解中国古代诗歌,需要熟悉儒释道思想和传统审美。 本书将介绍多种语境分析的方法,包括历史主义解读、文化批评视角、社会学解读等,帮助读者建立起宏观的视野,理解作品的社会功能和历史价值。 同时,我们也将讨论“读者反应批评”的理论,认识到读者在意义生成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不同的读者,由于其自身的经历、知识背景和价值观念的不同,对同一部作品会产生不同的理解。本书并非要求读者达成某种“标准答案”,而是鼓励读者形成自己独立而富有洞见的解读,并学会与他人的解读进行有效的交流和碰撞。 《文学文本解读学》还将触及一些更具挑战性的解读层面,例如文本的互文性,即一部作品如何与之前的其他作品发生关联;以及文本的意识形态分析,即作品可能如何折射或挑战某种社会权力关系。 贯穿全书的实践指导 为了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文学文本解读学》将在每个章节后提供具体的练习和案例分析。这些案例将选取不同时期、不同体裁、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作品,涵盖小说、诗歌、戏剧、散文等多种形式。读者将有机会亲自动手,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对具体的文本进行细致的分析和解读。 本书的语言风格将力求平实、清晰,避免使用晦涩难懂的学术术语。我们的目标是让每一位对文学充满热爱,渴望提升阅读品位的读者,都能从中获得启发和帮助。 《文学文本解读学》的价值所在 阅读《文学文本解读学》,您将获得: 严谨的思维训练: 学习一套系统性的分析方法,培养逻辑严密的思考习惯。 敏锐的观察力: 能够捕捉文本中细微的语言变化和情感暗示。 深刻的理解力: 穿透文字的表面,直抵作品的核心思想和情感。 广阔的视野: 将作品置于文化、历史的宏大背景下进行审视。 独立的判断力: 形成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独特见解,而非人云亦云。 丰富的阅读体验: 让每一次阅读都成为一次充满发现和启迪的旅程。 无论您是文学爱好者,还是文学专业的学生,抑或是希望在日常阅读中获得更多乐趣和收获的普通读者,《文学文本解读学》都将是您不可多得的良师益友。它将帮助您打开一扇通往文学深邃世界的大门,让您在文字的海洋中,自信地航行,发现属于自己的宝藏。 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次关于如何“看见”和“理解”的邀请。让我们一同拿起本书,开始这场激动人心的文学解读之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