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文化书系·韶文化研究丛书:韶关历代寺院碑记研究

岭南文化书系·韶文化研究丛书:韶关历代寺院碑记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莫昌龙,何露 著
图书标签:
  • 岭南文化
  • 韶关历史
  • 寺院研究
  • 碑记研究
  • 地方文化
  • 宗教文化
  • 历史文献
  • 文化遗产
  • 广东历史
  • 韶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暨南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6813107
版次:1
商品编码:1170397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岭南文化书系 , 韶文化研究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44
字数:53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岭南文化书系·韶文化研究丛书:韶关历代寺院碑记研究》主要是对韶关由东晋时期至清历代著名寺院碑记碑刻的编辑、整理与研究,帮助读者更加详细地了解韶关著名寺院碑记碑刻的史料价值与学术价值。书中附以大量的碑记碑刻图片,内容充实,叙述清晰,方便读者阅读与研究。

作者简介

  莫昌龙,广东韶关人,1987年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历史系。山东大学历史学硕士、韶关市和韶关学院韶文化研究院副研究员、常务副院长。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和韶关地方历史文化研究,致力于地方文化的建设和普及。刊发学术论文、调研报告、对策研究和通讯50多篇,主持课题多项,参编著作多部。
  
  何露,韶关市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副馆长。广东省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专家组、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专家组专家,广东省优秀社科普及专家。主要从事韶关(粤北)地方史及区域文物考古研究,在相关学术刊物发表论文近百篇,出版著作多部,主持和参与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

目录

总序
绪论
一 营建记事类
灵鹫山(寺)(东晋义熙年间,约405一18年,存考)
韶州曹溪宝林山南华禅寺重修法堂记(康定二年辛巳,1041年,佚)
韶州开元寺新建浴室记(庆历六年丙戌,1046年,佚)
韶州重建东平山正觉寺记(皇祐元年己丑,1049年,佚)
开元寺重塑佛像记(熙宁七年甲寅,1074年,佚)
重新祖塔记(绍兴三十二年壬午,1162年,佚)
锦石岩砌禅关记(成化七年辛卯,1471年,存)
鼎造六祖大师塔记(成化十三年丁酉,1477年,存)
重修锦石岩记(成化十六年庚子,1480年,存)
重建双峰寺记(成化二十j三年丁未,1487年,存)
重建大鉴禅师信具楼记(弘治三年庚戌,1490年,存)
重修六祖说法堂记(正德五年庚午,1510年,佚)
重修南华寺大雄宝殿记(正德十四年己卯,1519年,佚)
金凤寺重建佛殿记(嘉靖十二年癸巳,1533年,佚)
重修祖殿记(嘉靖十七年戊戌,1538年,佚)
重建方丈记(嘉靖二十年辛丑,1541年,佚)
重建报恩光孝寺记(嘉靖二十五年丙午,1546年,佚)
翁山寺记(嘉靖二十五年丙午,1546年,佚)
延祥寺新创弥陀殿观音记(万历八年庚辰,1580年,佚)
云门寺山门记(万历十二年甲申,1584年,存)
重修书堂院记(万历十六年戊子,1588年,佚)
重修南华寺碑记(万历十九年辛卯,1591年,佚)
重建万寿寺记(万历二十年壬辰,1592年,佚)
重修卓锡泉洗心亭铭并序(万历二十六年戊戌,1598年,佚)
重修南宗六祖大鉴禅师宝塔碑记(万历四十五年丁巳,1617年,存)
重修荚蓉庵记(崇祯十一年戊寅,1638年,存)
重修大殿记(顺治六年己丑,1649年,佚)
重修方丈碑记(顺治十七年庚子,1660年,佚)
迁路记(康熙初年,佚)
重修伏虎亭碑记(康熙二年癸卯,1663年,佚)
丹霞山新建山门记(康熙五年丙午,1666年,佚)
重修南华寺记(康熙七年戊申,1668年,存)
重修观音堂应梦记(康熙七年戊申,1668年,佚)
重建憨山大师塔院碑记(康熙七年戊申,1668年,佚)
龙护园碑记(康熙七年戊申,1668年,佚)
准提阁记(康熙七年戊申,1668年,佚)
丹霞新建韦驮殿碑记(康熙八年己西,1669年,佚)
新建丹霞别传寺记(康熙九年庚戌一十二年癸丑,1670一1673年,佚)
华藏庄严阁记(康熙十年辛亥,1671年,佚)
丹霞地藏殿记(康熙十年辛亥,1671年,佚)
重修御经阁碑记(康熙十一年壬子,1672年,存)
丹霞普同塔碑记(康熙十一年壬子,1672年,佚)
普同塔铭(康熙十一年壬子,1672年,佚)
(两华寺)重修佛殿碑记(康熙十一年壬子,1672年,存)
重修本来方丈碑记(康熙十七年戊午,1678年,佚)
重建苏程庵碑(康熙十九年庚申,1680年,存)
延祥寺重修大殿佛像碑记(康熙二十年辛酉,1681年,佚)
云门寺重装匡真祖师金身碑记(康熙二十六年丁卯,1687年,存)
鼎建金峰寺记(康熙三十八年乙卯,1699年,存)
丹霞山别传寺重建普同塔志铭(康熙四十二年癸未,1703年,佚)
重修云门寺记(康熙四十三年甲申,1704年,佚)
重装观音韦驮记(康熙五十一年壬辰,1712年,存)
重修宝塔铭(雍正五年丁未,1727年,存)
重修众善寺碑记(雍正八年庚戌,1730年,佚)
……

二 事件记述类
三 买赐封禁记事类
四 人物碑传类
五 其他记述类
后记

精彩书摘

  《岭南文化书系·韶文化研究丛书:韶关历代寺院碑记研究》:
  今天下舆图所在,梵宇往往而是,而韶石南华最著。考所从来,天监以前尚矣。国朝节御制碑义,崇奉益加隆焉。其间山川胜状,衣钵遗传,已有别纪,兹弗具论。稽志:翁源谢、吴二姓,舍田六顷有奇,岁计租银一百二十,除输纳县官外,奉香灯赡僧养,施至厚也沤上六年条议,扣租银之半,抵补曲江蛋(蛋)户虚税,仅以其半充办粮差,载诸章程。此实二郡署篆(椽)过听游学者之言,而当道者义过信二郡之言也。以故迩年稍饥,县官即不收半饷之粟,而住僧转相亡去。至其余半并愿没官,而有司且苦业于军输付之,莫可奈何或欲责补曲汀革役,或欲分派各县均赔,纷纷聚讼,竟无石画云。会御史陈公出守是郡,僧超然等向公备陈其状。公日:“嘻!有是哉夫洞天福地多产异人,玄门象教,阴扶国脉。矧六祖之蜕壳犹在,列圣之崇奉有加,此非淫祀。仕兹土者,纵无能捐俸重创,独奈何令其田浸没无存耶?且以寺租而充军饷,则神恫,非义也。以翁田而抵曲税,则滋弊,非策也。始欲蠲曲江蛋(蛋)户而终以累曲江,则医疮而剜肉矣。原无与各县额税而欲以繁各县,则利一而害十矣。”遂集僚刘君、黄君、邑长刘君议,谓洽洗厂余税,岁可二千金,例贮库以待军门不时之需。今制府刘公方昭俭德以风四方,四方之物,蠕软蛸翘,靡不得所,岂忍独使寺僧颠连。至是,请于内,岁支银六十两,以补前银之缺,而寺租如数豁还。诸君日:“善!”议上制府刘公,欣然报可,一如太守议,而直指黄公、程公与诸司俱先后得请。南华数载既没之田一朝遂复,住僧累岁枵赔之苦一旦顿解,蛋(蛋)税克清,军饷如额,曲江既无独累,各县亦免增编。上承列朝之典,远绥六祖之灵。君子曰:“一举而数善备,泽莫大焉。”顾法议新裁,非有独见,必不敢破拘挛而易典章,余税资需,非有涣居之职,必小能捐私封而惠缁黄。此盖非陈公不能为,亦非制府刘公不能行者。于是众僧德刘公甚,思所以铭其德而丐文于余。余尝节莅粤中,徘徊曹溪问,睹色相留迹,既已雅志其胜。而兹闻僧言又喜谭刘公之德,逐爱笔为之。
  ……

前言/序言


岭南文化书系·韶文化研究丛书:韶关历代寺院碑记研究 简介 本书系“岭南文化书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聚焦于粤北重镇韶关地区,深入挖掘其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底蕴。本书《韶关历代寺院碑记研究》正是该书系中的一部力作,它以一种独到的视角,将目光投向了那些沉寂在岁月深处的寺院碑记,试图通过这些珍贵的文字遗存, recontruir 韶关地区自古以来的宗教信仰、社会变迁、文化交流以及地方历史的脉络。 寺院碑记,作为一种特殊的史料,承载着极其丰富的历史信息。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宗教活动记录,更常常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艺术、书法等各方面的生动写照。本书的研究对象——韶关历代寺院碑记,则更是集地域特色、时代印记与宗教内涵于一体,具有无可替代的史料价值。 本书的研究,旨在通过对韶关地区历代寺院碑记的系统梳理、辨识、考证与解读,达到以下几个主要目的: 梳理韶关地区寺院的兴衰与发展脉络: 通过碑记中记载的寺院创建、重修、扩建、衰败乃至废弃的信息,勾勒出韶关地区寺院在不同历史时期内的分布、规模、功能以及它们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这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理解韶关地区佛教、道教等宗教信仰的演变过程,以及宗教活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影响。 解读碑记所蕴含的社会文化信息: 寺院碑记中常常包含寺院的捐资人、管理者、参与者、撰文者、书写者等信息。这些信息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阶层结构、经济状况、文化习俗、人际关系网络,甚至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例如,通过分析捐资者的身份,我们可以窥见不同时期社会精英对宗教的态度和参与方式;通过碑记的文字内容,我们可以了解当时的官府政策、民间信仰以及士人阶层的文化思想。 探究碑记的宗教意义与信仰实践: 每一块寺院碑记都与特定的宗教活动息息相关,它们记录了僧侣的修行、信徒的祈愿、寺院的仪式、佛像的塑造、经卷的翻译与流通等。通过对这些记载的解读,我们可以深入了解韶关地区人民的宗教信仰内容、实践方式以及信仰观念的演变,进而理解宗教在塑造地方精神文化方面的作用。 考察碑记的文献价值与艺术价值: 寺院碑记在文献学上具有重要的价值,它们是研究历史的直接证据。本书的研究将对一批重要的碑记进行辨伪、校勘,纠正讹误,使之更加接近史实。同时,许多寺院碑记的书法艺术价值极高,它们代表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书法风格和水平。本书的深入研究,也将为书法史的研究提供宝贵的资料,揭示韶关地区书法艺术的发展面貌。 彰显韶关作为岭南文化重要节点的作用: 韶关地处岭南要冲,自古以来就是南北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寺院作为当时重要的文化场所,碑记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在其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本书的研究,将有助于揭示韶关地区在岭南文化传播和发展过程中的独特地位和贡献,以及本地文化如何受到外来文化影响,又如何反哺和丰富岭南文化。 本书的研究方法,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文献考证法: 对现有文献资料(包括地方志、史书、前人的研究成果等)进行系统梳理和辨析,为碑记的解读提供背景支持和理论基础。 实地考察与拓片分析: 对韶关地区现存的寺院及其碑记进行实地考察,获取清晰的拓片,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文字辨识、释读和考证。 图像学与符号学分析: 结合碑记上的雕刻、图像等元素,进行图像学和符号学分析,以期更全面地理解碑记的内涵。 跨学科研究: 借鉴历史学、宗教学、文献学、考古学、艺术史、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理论,进行综合性的研究。 本书的研究对象,将涵盖韶关地区自唐代以来,至今保存或有文献记载的具有代表性的寺院碑记。从开元寺的古老石刻,到南华寺的历代重修记,再到一些鲜为人知但具有地方特色的寺庙碑文,都将是本书深入探究的对象。研究内容将涉及碑记的铭文内容、书法风格、雕刻工艺、碑额、碑身、碑座等各个方面,力求展现碑记的全貌。 《韶关历代寺院碑记研究》的出版,不仅填补了韶关地区寺院碑记研究的空白,更将为岭南文化史、宗教史、书法史、社会史等研究领域提供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和新的研究视角。本书的出版,旨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韶关这片土地上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传承和弘扬优秀的岭南传统文化,为韶关乃至整个岭南地区的文化研究贡献一份力量。 本书的读者对象,包括但不限于: 历史学、宗教学、文学、艺术史等相关专业的学者、研究人员。 对岭南文化、韶关地方历史、佛教文化、书法艺术感兴趣的广大读者。 希望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寺院历史、宗教信仰和社会生活的读者。 我们相信,通过对这些历代寺院碑记的深入研究,能够让我们重新审视韶关的过去,理解今日的韶关,并为未来的文化传承和发展提供宝贵的启示。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位对岭南历史文化情有独钟的读者,当我在书店偶然翻到这本《岭南文化书系·韶文化研究丛书:韶关历代寺院碑记研究》时,心中涌起了一股强烈的探究欲望。我一直对韶关这片土地的历史变迁充满了好奇,尤其是有着悠久宗教信仰传统的寺院,它们不仅是精神寄托的场所,更是承载着无数历史信息的重要载体。书名中的“碑记”二字更是直击我的兴趣点,碑刻作为一种珍贵的历史文献,上面往往记录着寺院的兴衰、住持的更替、信徒的捐赠、甚至是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民间信仰的流变,这些都是文字记载难以详尽之处。我非常期待通过这些湮没在历史尘埃中的碑文,能够更深入地了解韶关地区佛教文化的独特发展脉络,以及它如何在岭南这片热土上生根发芽,并与其他地域文化进行交流融合。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寺院本身的研究,更是一种对历史细节的挖掘,是对前人生活痕迹的追溯,这种考古式的研究方法让我对内容充满了期待,希望它能为我打开一扇通往古老韶关寺院生活的新视角,让我得以触摸到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和他们留下的印记。

评分

我是一名退休的历史教师,过去几十年一直在中学课堂上传授中国历史知识。虽然我已经离开教学岗位,但我对历史研究的热情从未减退,尤其喜欢阅读那些能够填补历史空白、展现地方文化特色的学术著作。《岭南文化书系·韶关文化研究丛书:韶关历代寺院碑记研究》这本书,正是这样一本让我眼前一亮的作品。它以“碑记”作为切入点,研究对象是“韶关历代寺院”,这是一种非常具体而有价值的研究视角。我深知,寺院碑记往往是官方记载之外,最能反映民间真实生活和宗教信仰的重要史料。一本好的碑记研究,不仅仅是简单的考证和抄录,更重要的是能够从中解读出历史的深层信息,比如当时社会的道德观念、伦理习俗、以及人们的精神追求。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考证每一方碑记的出处、年代、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其反映的社会文化现象。例如,碑记中对捐赠者的记录,可以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和人们的善举;碑记中对寺院日常管理的描述,可以揭示当时寺院的运作模式;碑记中对僧人德行的赞颂,则能体现当时的宗教伦理观。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将那些散落在各处的史料,通过学者的严谨研究,转化为生动而有深度的历史叙事,让我这位老教师也能从中获得新的启发和知识。

评分

我是一位对民俗文化和地方史志充满热情的自由撰稿人。近年来,我一直致力于挖掘和记录中国各地鲜为人知但却充满文化价值的民俗事象。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我接触到了岭南地区的佛教文化,并对它独特的在地化发展路径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搜寻相关资料时,我发现了这本《岭南文化书系·韶文化研究丛书:韶关历代寺院碑记研究》。书名本身就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因为它直接指向了具有丰富信息量的“碑记”这一史料。我理解,寺院碑记往往是研究古代社会经济、宗族势力、民间信仰以及人际关系的重要依据。例如,碑记中关于捐资建庙、重修寺宇的记载,不仅能反映当时的经济水平,还能折射出社会不同阶层对宗教的参与度。此外,碑记中可能包含的族谱信息、官职头衔等,对于研究当时的社会结构和权力分配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披露一些关于特定时期、特定寺院的鲜活案例,通过对这些案例的深入剖析,来揭示岭南佛教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如何与当地的世俗文化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形成独具特色的岭南佛教民俗。这本书无疑为我提供了宝贵的研究素材和崭新的研究视角。

评分

我是一名历史系的研究生,目前正在攻读中国古代宗教史方向。在文献搜集的过程中,我对岭南地区的佛教传播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相关研究资料相对零散,且多以宏观叙述为主,缺乏深入的个案研究。偶然间得知这本《岭南文化书系·韶文化研究丛书:韶关历代寺院碑记研究》的出版,我立刻被它聚焦于“韶关历代寺院碑记”这一特定而重要的史料类型所吸引。我深知,碑记作为一种直接的、未经后人太多解读的史料,其价值是无可替代的。它能够提供关于寺院建设、重修、僧众生活、寺产管理、甚至地方官府与寺庙关系的鲜活细节。想象一下,通过研读这些碑文,我或许能够梳理出某一个时期韶关地区寺院的经济来源、信众构成、甚至是寺院内部的组织结构。更令人兴奋的是,碑记中常常蕴含着当时的书法风格、雕刻技艺,以及与碑文内容相匹配的图像信息,这些都可以为我提供跨学科的研究视角。我对书中关于如何辨识碑文、如何考证碑文年代、如何解读碑文中的人名地名等问题,都充满了浓厚的学术兴趣。我相信,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会为岭南佛教史,特别是韶关地区佛教史的研究,提供一份宝贵且亟待挖掘的史料基础。

评分

作为一名书法和佛教艺术的爱好者,我一直对古代碑刻艺术情有独钟。我深知,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碑刻,在书法风格、镌刻技艺、碑文内容等方面都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岭南文化书系·韶关文化研究丛书:韶关历代寺院碑记研究》这本书,将目光聚焦于韶关地区的寺院碑记,这对于我来说,无疑是一场视觉和思想的盛宴。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示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韶关寺院碑刻拓片,让我能够欣赏到不同朝代、不同风格的书法艺术。同时,我也希望书中能够对这些碑刻的书法特点、艺术价值进行深入的解读,分析其与当时主流书法风格的异同,以及在岭南地区特有的文化背景下的演变轨迹。更重要的是,寺院碑记往往与佛教造像、壁画、建筑等艺术形式紧密相连,我期待书中能够将碑记的研究与韶关地区寺院的佛教艺术相结合,探讨碑文内容如何指导或衬托艺术创作,以及艺术作品又如何反过来印证或补充碑文的记载。这种跨艺术门类的研究,将能让我更全面地理解岭南佛教艺术的整体风貌,尤其是那些隐藏在碑文背后的艺术信息,对我有极大的吸引力。

评分

我是一名对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细节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相较于宏大的历史叙事,我更喜欢从微观的角度去了解古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寺庙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是宗教场所,也是人们重要的社交和信息交流中心。《岭南文化书系·韶关文化研究丛书:韶关历代寺院碑记研究》这本书,以“寺院碑记”为切入点,正是我感兴趣的切入方式。我期待书中能够通过解读这些古老的碑文,让我能够了解到古代韶关地区寺院的真实生活场景。比如,寺院是如何进行日常管理的?僧人们的生活是怎样的?信徒们又是如何与寺院互动的?碑记中关于捐赠、施粥、讲经等记载,都能生动地展现古代寺院的社会功能。我特别希望能够读到一些关于普通信徒的故事,他们为何会来到寺庙?他们在碑记中留下了怎样的心愿?这些细节能够帮助我更真实地感受到古代社会生活的温度,以及人们在那个时代所面临的喜怒哀乐。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将那些沉寂在历史中的文字,转化为鲜活的生活画卷,让我得以窥见古人真实的生活世界。

评分

作为一位长期关注岭南地域文化发展的学者,我一直认为,要深入理解一个地区的文化特质,必须深入到其具体的历史脉络中去,而碑刻作为一种直接的历史载体,其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岭南文化书系·韶关文化研究丛书:韶关历代寺院碑记研究》这本书,恰好为我提供了这样一个深入研究韶关地域文化的机会。我期待本书能够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碑文,而是能够以严谨的学术方法,对韶关地区历代寺院碑记进行系统的梳理、考证和解读。我希望通过对这些碑记的研究,能够揭示出韶关佛教文化在岭南地区独特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它如何受到中原佛教文化的影响,又如何与当地的民俗信仰相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例如,碑记中关于寺院的建筑风格、佛像的题材、以及举行仪式的特点,都可能反映出地方文化的渗透。此外,碑记中提到的僧人、施主、官府等人物,也能够帮助我们勾勒出当时韶关地区的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网络。这本书的出现,将为岭南佛教史和韶关地方史的研究提供宝贵的一手资料和新的研究视角,我非常期待它的内容能够为我带来更深层次的学术启发。

评分

我是一名资深的旅游爱好者,尤其热衷于探访那些拥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古迹。在我的旅行清单中,韶关的众多古刹名寺一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然而,对于这些寺庙的由来、变迁以及背后蕴含的故事,我往往只能从导游的讲解或寺庙内的简略介绍中了解到一些皮毛。《岭南文化书系·韶关文化研究丛书:韶关历代寺院碑记研究》这本书,恰好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空白。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介绍韶关地区历代具有代表性的寺院,并重点挖掘和梳理这些寺院留下的碑记。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能够了解到某个寺庙是何时创建的?经历了哪些重大事件?有哪些著名的僧人在此驻锡?这些信息往往都隐藏在那些古老的石碑之中。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理解,这些碑记不仅仅是冰冷的文字,它们更是古代人们情感的寄托、信仰的表达,以及对历史的记忆。当我去实地参观这些寺庙时,能够带着更深的理解和感悟,去体会那些碑文所承载的厚重历史,让我的旅行不再是走马观花,而是能够与历史进行一次深刻的对话。

评分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韶关人,我对家乡的历史文化一直有着特殊的感情。小时候,村子旁边的古老寺庙总是在我的童年记忆中留下神秘而庄严的印象,每逢初一十五,我都喜欢跟着长辈去烧香拜佛,感受那种宁静祥和的氛围。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这些寺庙的来历、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往往只能从长辈口述或者一些模糊的传说中得知一些皮毛。《岭南文化书系·韶文化研究丛书:韶关历代寺院碑记研究》这本书的出现,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认识家乡历史的窗口。书名中的“历代寺院碑记”,意味着它将通过那些埋藏在岁月深处的石碑,讲述韶关不同时期寺庙的故事。我一直觉得,碑记是历史最忠实的记录者,它承载着过去,也连接着现在。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帮助我了解那些我从小接触的寺庙,究竟有着怎样的前世今生?它们的建筑是如何演变的?曾经有哪些高僧大德在此弘法?又有哪些普通百姓在这里留下了他们的祈愿和善举?这些细节对我来说,都充满了亲切感和重要的意义,它们能够让我更深刻地理解家乡文化的根源,也让我为自己是这片土地上的一份子而感到更加自豪。

评分

我对地方文献和史料的搜集整理有着近乎痴迷的热情。在中国各地,我接触过大量的县志、家谱、地方笔记,但对于寺院碑记的研究,我一直觉得是史料研究中的一个重要但相对薄弱的环节。《岭南文化书系·韶关文化研究丛书:韶关历代寺院碑记研究》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研究领域。我深知,寺院碑记作为一种特殊的文献形式,其内容往往涉及寺院的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等多个方面,是研究地方历史的宝贵史料。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系统地梳理和整理韶关地区现存的寺院碑记,对每一方碑记进行详细的考证,包括其发现地点、保存状况、文字内容、以及相关的历史背景。更重要的是,我希望书中能够在此基础上,对这些碑记进行深入的解读和分析,揭示其所蕴含的丰富信息。例如,通过碑记可以了解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寺院的财产权属,以及官府对寺院的管理政策。也可以通过碑记了解当时人们的宗教信仰模式,以及佛教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为我提供了一个研究地方史料的崭新角度,让我看到了碑记背后隐藏的巨大研究潜力,对我的史料搜集工作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