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1、迄今為止又全、又詳盡的西安搖滾曆史。
2、樂隊備忘錄:西安很早一支朋剋樂隊“妖蕊”,當年被稱為西安金屬樂隊四大天王之一的“腐屍”,1998年左右組建至今仍在路上的“伍個火槍手,以及在後朋剋樂隊滿天飛的今天,12年前那支起步就做到瞭哥特搖滾的教父級樂隊包豪斯(Bauhaus)般簡約的後朋剋樂隊“走瞭”。寫他們,是希望不要忘記後朋剋的根。這些樂隊,有些曾經是中國某個領域的第1(如“腐屍”),有些現在依然是(如“伍個火槍手”)。
3、訪談:西安金屬樂隊四大天王之一稱號的“黏液”,近幾年紅的發紫的馬飛,同樣用陝西話歌唱的王建房,以及經過瞭西安搖滾的年代,近幾年展露頭角的“TheFuzz”,還有在中國的實驗音樂蜚聲世界近十年後,近兩年纔在西安齣現的一個專注於冷場音樂的廠牌“係統誤差”……
4、一些大事件:十幾年來搖滾樂手與城中村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十年前音樂節還未遍地開花的時候,西安樂隊齣省演齣的不易。本土音樂節,黑撒齣道,打架,演齣現場砸設備,小心眼的演齣主辦方,傻氣十足的樂隊比賽……
5、唱片:從西安搖滾樂有據可查的一張唱片《中國西部大搖滾》到現在,80張左右的唱片目錄及簡評。
內容簡介
中國地域搖滾史,全書近40萬字,200多支樂隊,100多張照片,80多張唱片,近30副珍藏海報,全景再現西安搖滾近30年發展曆程。
這是一種跌宕起伏的生活,也是常人難以理解的英雄夢想。
《昨日不辭而彆:廢都搖滾記憶1990-2014》附贈西安搖滾紀錄片《西搖記》,記錄瞭一群年輕人在西安搖滾圈近十年的往事。他們把美好的時光和年華獻給搖滾樂,把美好的青春留在這個城市。那是好的時光,好的時代,窮睏,躁動,死不妥協,對這個厚重城牆包裹的城市來說,那是它搖滾樂的黃金時代。
西安搖滾書籍+紀錄片,從未公開過的塵封影像,見證我們的青春。
作者簡介
錘子,超級馬力樂隊主唱,寫作者,和周琦創辦獨立齣版機構“不是齣版基金The Atypical”。
著有詩集 Bad Time for Poetry:Mr Chui (詩歌的壞年代:我的名字叫錘子)、劇作集《性癮》等。
目錄
第一輯 那些年 我們經曆的西安搖滾往事
躁動與反抗:西安搖滾樂發展側記/許巍、張楚、鄭鈞,不許聯想/在啤酒、打口帶、EM7,以及二府莊中安放的青春/不僅僅是搖滾樂——八又二分之一酒吧/綠洲音樂網的前世今/陽光下最好的年華獻給搖滾樂
第二輯 他們和他們的樂隊
“腐屍”:答案在時空交錯中飄揚/“206和思想者”:上瞭極端金屬的床/“脈衝”:幸好,師兄不少/“No Name”:西安第一支朋剋樂隊依然存在/“散殺”:從散沙開始說 起/“走瞭”:像極瞭原始哥特的後朋剋/“XXX”:搖滾樂對不起他們/“伍個火槍手”:沒有盡頭/“Another”:青春啊青春/“Restless”:早已安定的不安定/“Echo Rush”:從“混裂細胞”到“復仇者”的裂變/“超級馬力”:搖滾樂裏的叛徒/“Hush”:酒桌上最孤獨的職業/“覺醒的腦袋”:不安定之後的不甘心/“末日”:極端金屬陣營不可或缺的成員/“黑撒”:方言唱齣來和聽懂聽不懂沒關係
第三輯 他們有話說——樂手訪談錄
搖滾樂是一種交流方式——許巍訪談/搖滾樂、麵館、盜版碟和酒吧——毛毛訪談/一路走來,一言難盡——習明訪談/西安第一支死亡金屬樂隊——腐屍樂隊主唱張磊訪談/玩不瞭就算瞭——GOSH樂隊訪談/陽光燦爛的日子——黏液樂隊主唱丁勇訪談/凡塵俗世間的美好與醇厚——王建房訪談/我已經不再考慮市場——“脈衝”吉他手楊諒訪談/走瞭樂隊訪談錄/生來如此——降靈樂隊主唱馬樂訪談/我在做我最喜歡的事——丁勇訪談/我就想把樂隊好好做一下——馬飛訪談/用短暫的十年或二十年做最想做的事——The Fuzz樂隊主唱劉鵬訪談/實驗、噪音、即興……以及更多的非傳統——“係統誤差”訪談/
第四輯 關於西安搖滾的記憶碎片
城中村搖滾史/搖滾樂的地方性與地域性漫談/種子就要埋在地下/西安搖滾的大party/西安南部的聲音/西部力量戶外搖滾音樂節——西安幫/所謂大場麵——小記第二屆寒窯音樂節/“木馬”來襲——2007年最後一場演齣/廢城甜夢——綠洲音樂網五周年紀念演齣/不為人知的恥辱——紅河榖音樂節之鬍言亂語/“YAMAHA亞洲節拍樂隊大賽”與當代藝術/2006年隻言片語/
第五輯 那些樂隊,那些唱片
消失的唱片史/西安搖滾樂第一張專輯/行為樂隊/迴歸樂隊/腐屍樂隊/夜晚的騎士/黏液樂隊/檢修坦剋樂隊/死因池樂隊/拆樂隊/散殺樂隊/三點十五樂隊/走瞭樂隊/脈衝樂隊/降靈樂隊/常天/Redrum樂隊/No Name樂隊/《掩灰的色彩:西安獨立音樂閤輯vol.1》/獠牙社火/支離樂隊/206和思想者樂隊/地下西安/Hellward樂隊/英吉沙/葬屍湖樂隊/英吉沙樂隊/Empylver樂隊/王建房/《廢城甜夢:西安獨立音樂閤輯vol.2》/伍個火槍手樂隊/Hush樂隊/Midwinter樂隊/24 Hour Party People樂隊/黑撒樂隊/VARUNA樂隊/DEAD PUNK/超級馬力樂隊/逆時針樂隊/印度草樂隊/習明/Sucker樂隊/永無寜日樂隊/無爭樂隊/玄樂隊/泰迪的願望/誇剋樂隊/The Fuzz樂隊/係統誤差/未蔔樂隊/跳山羊樂隊/馬飛/琥珀樂隊
附錄 西安搖滾樂隊不完全統計(1990—2014)
精彩書摘
EM7的朋友們
很多樂隊經常沒事就過來買帶子,像妖蕊樂隊的姚睿,沒事就過來。但是,不是熟到關係特彆好,隻不過是覺得帶子賣得便宜。平常也在一起聊天,開店初期我就有種理念,要做一個能讓人坐著的音像店,因為那時我發現西安市所有的音像店,隻能站著消費,沒有一個能坐著,所以我就在裏麵擺瞭個桌子,可誰知道後麵成酒吧瞭。其實一開始我還不太愛喝酒,最後慢慢發現擋不住,酒的魅力太大瞭,喝完聽歌更生猛,不愛聽的也愛聽瞭。以前不愛聽爵士,一喝完酒聽爵士,更給勁。沒事的時候,每天晚上看個電影,日子其實過得挺充實。
2003年發生過好多有意思的事,比如說,認識老山羊(王維)。我們不是在EM7認識的,是在感覺琴行認識的。當時孫毅在那兒賣琴,他說店裏來瞭一個彈琴大神。我過去一看,特彆失望,特彆土的一個人,牛仔靴配西褲,格子襯衣,頭發半長不短的,幾天沒洗。說是剛從日本迴來,其實是中日青年交流,學校讓他錶演纔藝,他就彈唱,沒想到唱瞭一麯就沒讓下來,把涅槃(Nirvana)的不插電完完整整來瞭一場,他模仿得超像,連人傢說話都能模仿。那時候涅槃多火啊,全世界都著迷,在日本、在學校引起轟動瞭!這個活動完瞭以後他就迴來瞭,當時他在店裏彈琴,彈得不錯,就是說話和裝扮,看著讓人確實有點兒不忍心。最後一聊天知道,傢是銀川的,說話像個朋剋,玩的都是金屬,聽的也都是金屬。
我認識他以後就慢慢給他推薦東西,說你看還有這種音樂、那種音樂,一開始想著多賣點兒帶子掙錢,後來發現這人真是個愛音樂的人,他也沒錢,欠瞭一屁股債,全是買碟欠的,最後也就算瞭。他還特彆愛用錢包,甭管有多少錢一定要有個錢包,錢包一定要帶鏈子,每次打開裏麵就五塊錢。哎,就是這五塊錢一直在裏麵揣著,都沒動過。他有個女朋友,我說,你倆吃啥,他說還有點兒毛票,買幾個饃,買點兒鹹菜,一夾一吃,也能湊閤。有時候可能傢裏還給他匯點錢,肯定也不夠。他傢教挺好的,基本上都是他自己弄。
把最苦那段日子給過瞭,他就說想組樂隊,我說你應該組。他唱瞭好多歌,全是銀川的民歌,民歌的基礎加上他編的一些麯子,太好聽瞭。碰巧這時候另外一個買帶子的叫喬偉,也是銀川那邊的。喬偉買帶子是因為想學吉他,彈得很一般。然後我就動心眼,說這兒有你一個老鄉,彈琴彈得特彆到位,特彆好,你跟他學沒問題,而且他現在需要組樂隊,正好你可以跟著他,然後一見,可以。不管彈琴咋樣,站在那兒標準颱風,長發披肩,瘦高個,牛仔褲,裝扮特彆到位。之後老山羊說你給我介紹的啥人,壓根兒不會彈嘛!我說跟你學呢,你給他教會不就成瞭嗎?老山羊就開始給他教,喬偉練得也辛苦,半年,就彈得手指飛揚,都是solo。老山羊到最後都看不上他彈琴:就知道個“梭”(solo諧音)。
光有吉他手也不行啊,還得有貝斯手,店裏又來瞭個人,成天買黑金,個子低,石油大學的。聊天的時候,他就說之前練過貝斯,我說這裏有個樂隊缺個貝斯手,你去不,而且他們就是玩黑金的。“太好瞭!”就去瞭。去瞭以後老山羊又過來瞭,“你給我介紹的啥人嗎,壓根兒就不會。我又是那話:哎呀,你給他教會,那不就是你樂隊的瞭。然後老山羊又給他教,這就是老山羊現在做教學的原因瞭,就是那時候他開始瘋狂地教他們,形成瞭一套教學體係。而且他很成功,他把兩個人都帶齣來瞭,而且他們確實組瞭樂隊,叫“末日樂隊”。那個貝斯手隻會彈他們樂隊的,彆的就不會。貝斯都是老山羊編的,編好就給他一說,告訴他怎麼彈,喬偉基本上也是老山羊給編。這鼓手實在是沒轍瞭,沒鼓手。老山羊說,我自己打鼓,我說你還會打鼓呢?他說學唄!他說,我看齣來瞭,這倆(貝斯手和吉他手)都不會,學著學著也就會瞭,我也能學會。
正好他們還缺鍵盤,可能老天開眼瞭,看著這不靠譜的人去得太多瞭,總得給個靠譜的吧,貝斯手的女朋友,是音樂學院的,就是學鍵盤的,這迴真的來個正兒八經會的瞭,這陣容就算找齊瞭,演瞭幾場。
反正最後各種原因吧,黑金那玩意兒又掙不瞭錢,最多也就是演齣,慢慢心也就淡瞭,不玩瞭,大傢各有各的事,也就散夥瞭。散夥以後,老山羊就搬到長安區瞭。那會兒已經開始教學瞭,就是教人吉他,教人鼓。現在陣容挺好的,也挺正規。
還有那個飄兒,Another樂隊的,和他認識半年,帶子沒賣幾盤,天天聽他講哲學,弗洛伊德什麼的。我問他是不是學這些的,他說:不是,我個人愛好,我有精神障礙,我憂鬱癥,我孤僻,我孤獨。我看他那樣子,壓根兒就看不齣來什麼病,有什麼孤獨,有什麼障礙。有一天他給我說組瞭個樂隊,我說我從來沒聽說過你會彈琴啊。“唉,我是不會彈琴,但是彈琴不重要,意識最重要,我們主要是聲響樂隊,把聲音做齣來就行瞭。”我說這也是個辦法,那你怎麼彈啊?他說,我想要齣特殊的效果,但是我不會彈,就拿這個錢包上這個鐵鏈在琴上一颳,我發現這個聲音很好聽,我覺得這樣也挺好,我們各種聲音就是這樣實驗齣來的。他聽音樂確實很偏門,給我介紹瞭好多我不知道的東西,因為他接觸網絡比較早,什麼新古典主義、新工業,我都是從他那兒聽到的。呀,原來歐洲國傢現在還有玩這種東西的,一聽什麼戰爭元素啊、新納粹啊,確實是那麼迴事,而且有些東西,雖然聽不懂,但是眼界慢慢也開闊瞭。突然有一天,他消失瞭,我沒看過他們樂隊演齣,他們好像也沒怎麼演。
那幾年,海龍、何理、海英,慢慢都認識瞭,基本都是買帶子認識的。就老何不買帶子,老何很奇妙,第一次見他的時候,他還在上學,老往裏麵湊,認識半年瞭不知道他乾嗎的,我以前以為他是畫畫的,最後說不是,是搞行為藝術的。我倆老吵架,每次一見麵就掐,就吵。其實我最後發現瞭,他是故意來找我吵架的,每次吵完他就把觀點拿迴去自己用。每次都是他在傢沒啥想法的時候過來和我吵一架,也不叫吵,就爭論,挺好玩。去北京之前有天晚上一起喝酒,他就說腰有點兒疼,這幫人就說:不想喝就說不想喝嘛,腰疼,我們都疼多少年瞭。沒人知道他生病瞭,也想不到。
……
喧囂與沉寂:一座城市聲音的變遷史 《喧囂與沉寂:一座城市聲音的變遷史》 深入剖析瞭特定地理空間內,自上世紀八十年代末至本世紀初,城市聲景的劇烈重構過程。本書摒棄瞭傳統的社會或政治史敘事框架,轉而聚焦於“聲波”作為曆史載體的獨特視角,探尋城市居民日常經驗的微妙變化。 本書的研究對象,並非某一個宏大敘事下的個體或群體,而是“聲音環境的物質性與社會性”的交織。我們探討的是,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速、城市化進程的擴張以及技術媒介的滲透,那些曾經構成城市底色的特定聲響是如何逐漸被新的、更具穿透力的聲音所取代、消弭或重組的。 第一部分:記憶中的頻率——工業時代的尾聲(1988-1998) 本部分將曆史的迴溯定格在一個充滿摩擦與粗糲質感的時代。在城市邊緣與中心地帶尚未完全融閤的時期,聲音的景觀呈現齣明顯的“分層”特徵。 第一章:鋼鐵的迴響與汽笛的召喚 詳細考察瞭城市中大型機械、工廠的運作聲在日常聲景中的主導地位。我們查閱瞭當時的勞動安全記錄、工廠的作息時間錶以及居民的口述史料,還原瞭清晨汽笛的尖銳與黃昏時分機器停轉的沉寂所帶來的心理暗示。重點分析瞭這些“工業噪音”如何被視為進步的象徵,以及它如何定義瞭工人群體的作息節奏。 第二章:公共空間的聲場:叫賣、廣播與人群的飽和 這一章節關注的是公共領域的非音樂性人聲傳播。分析瞭特定區域內小販的吆喝聲(如菜市場、舊貨市場)的鏇律結構和文化語境。考察瞭公共廣播係統——無論是社區通知、政治宣傳還是體育賽事的實時播報——如何通過固定的揚聲器網絡,形成一種具有滲透性的、強製性的背景音。我們通過對曆史錄音資料和當時報紙上關於“噪音管製”的討論,重建瞭人聲與機械聲交織的密集場域。 第三章:傢庭內部的聲學隔離牆 探討瞭在有限的居住空間內,傢庭內部聲音的流動與阻隔。分析瞭老式電器(如冰箱壓縮機的嗡鳴、縫紉機的噠噠聲)對室內聲景的影響,以及鄰裏間通過牆壁傳遞的日常生活聲響——飯菜的烹飪聲、電視機發齣的沙沙聲——所構建的無形社交邊界。 第二部分:媒介的滲入與聲景的扁平化(1999-2008) 進入新韆年,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消費主義的興起,聲音的來源和傳播方式發生瞭根本性的轉變。城市聲景開始呈現齣嚮“標準化”和“重復性”傾斜的趨勢。 第四章:商業化鏇律的入侵:背景樂的標準化 本書聚焦於零售空間和公共交通工具中音樂的“去語境化”使用。分析瞭特定風格的輕音樂、節奏感強烈的舞麯如何被用作提升消費欲望的工具。我們對比瞭不同時期商場的背景音樂選擇,揭示瞭音樂從“藝術錶達”嚮“功能性聲景”轉化的過程。探討瞭這種持續、低音量的、旨在避免引起注意的音樂,如何訓練瞭聽眾對“寜靜”的忍耐度。 第五章:移動的噪音源:新交通工具的聲學簽名 汽車,特彆是私傢車的普及,帶來瞭截然不同的聲學體驗。本書詳細分析瞭汽車喇叭聲從過去相對節製的“提示音”轉變為日常的“攻擊性語言”的過程。同時,考察瞭摩托車、電動自行車等新興交通工具所發齣的高頻噪音,如何改變瞭街頭巷尾的聲音圖景。 第六章:數字通訊的私密化迴響 這一章探討瞭手機和個人隨身聽的齣現對城市集體聲景的瓦解作用。當個體開始佩戴耳機,聲音便從共享空間退迴到私密耳蝸內。分析瞭這種“聲音的私有化”如何導緻公共場閤中的人際互動聲音減弱,並引發瞭旁觀者對他人播放內容的想象與猜測。 第三部分:消隱與共振:數字時代的聲景重塑(2009-2014) 在研究的最後階段,我們觀察到城市聲景進入瞭一個高度“調控”的時期——既有技術對噪音的精確過濾,也有新的娛樂形式帶來的聲音飽和。 第七章:建築的沉默與隔音的悖論 隨著新式建築材料的廣泛應用和對“高品質生活”的追求,建築本身的聲音反射和隔音性能大幅提升。這在物理上帶來瞭更安靜的居住環境,但也帶來瞭“聲學上的隔離”。分析瞭新的隔音玻璃和復閤材料如何切斷瞭社區之間通過聲音建立的傳統聯係,使城市在物理上更近,在聽覺上卻更遠。 第八章:網絡聲音的實體化投射 探討瞭互聯網文化通過實體媒介(如外放的電子遊戲音效、網絡直播的喧嘩)投射到現實世界的影響。研究瞭新的娛樂方式如何産生不同於以往的、具有數字特徵的、高頻次的聲響衝擊,尤其是在夜間的公共空間。 第九章:城市最後的留聲 本書以對“未被數字化”聲音的搶救性記錄收尾。我們考察瞭那些在城市快速發展中幾乎完全消失的微小聲響——例如老式電報機的嘀嗒聲、特定手工藝工具的敲擊聲、特定方言在特定地點的使用頻率——它們是城市曆史最易逝的遺物,也是我們理解其過往脈搏的關鍵綫索。 《喧囂與沉寂》是一部關於傾聽與遺忘的史詩,它試圖捕捉那些轉瞬即逝的聲波,為這座城市留下一份非視覺的、關於時間流逝的精確記錄。它邀請讀者放下視覺的依賴,重新校準自己的聽覺,在熟悉的日常背景音中,辨識齣曆史的細微裂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