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经济学》是一本十分有趣的经济学通俗读物,介绍了“看不见的手”、边际效用递减等经济学原理在网络游戏设计中所发挥的作用,同时介绍了虚拟世界中人的经济行为中传统经济学无法解释的东西。在这个飞速变化的世界,了解这些变化将使你与时代共进步。
《虚拟经济学》作者一直置身于虚拟经济研究,同时又是一位网络游戏开发高手。本书作者利用网络游戏、特别是那些网络战略游戏设计中涉及的经济学知识,讲解经济学的一些基础知识,比如通货膨胀、短缺资源等,使游戏开发者和玩家在网络游戏中学习和理解经济学,作者相信这些经济学背景知识不仅可以使读者成为高级玩家,更可以在玩中学习经济学。同时虚拟世界中,不仅利用、演绎着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也拓宽了经济学的研究视野,提出了一些亟待解决的经济学问题,比如比特币的出现。读者评价这本书是一本十分有趣而伟大的经济学读本,给专业和非专业读者都带来巨大的收获。
威利·莱顿维塔,经济社会学博士,曾供职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现任牛津互联网研究院哲学博士项目主任。同时在多家电子游戏公司与机构担任顾问,包括Rovio、CCP Games。莱顿维塔的主要研究方向为数字市场设计及其产生的社会经济影响,专长于虚拟商品、虚拟货币和数字劳动等问题的分析。在成为教师前,莱顿维塔是一名电子游戏程序员。
爱德华·卡斯特罗诺瓦,经济学博士,于2004年起供职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担任电信学与认知科学专业教授。卡斯特罗诺瓦专注于虚拟经济研究,范围涵盖电子游戏、科技、经济学及社会学领域,其研究成果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并创办了印第安纳大学Ludium电子游戏研讨会。2008年,卡斯特罗诺瓦及其团队成功地完成了由麦克阿瑟基金会支持的学术实验项目。代表作:《虚拟经济学》、《货币革命》、《虚拟世界:网络游戏的商业与文化》、《走向虚拟世界》。
第1章 介绍
虚拟商品中的真实商业
虚拟设计的新工具
虚拟空间经济学
虚拟经济设计可以带来什么?
本书概要
第2章 人类行为理论
理性选择
理性选择的修正与替代
游戏理论
第3章 商品:材料、数字、虚拟
商品的种类
商品被用作社会标志
商品提供了意义与乐趣
商品满足了需求并解决了问题
虚拟商品的价值
第4章 供给与需求
供给
需求
均衡
事物产生变化时会发生什么?
快乐模型
第5章 监管市场
为什么要监管市场?
市场结构——以娱乐为目的
市场结构——以营利为目的
市场是否应该存在
第6章 市场势力与定价
什么是市场势力?
构建市场势力
打击市场势力
使用市场势力为虚拟商品定价
第7章 交易方式
常见的交易模式
选择一个交易机制
市场设计的局限:未经开发商批准的市场
第8章 外部性与二级市场交易
二级市场交易介绍
外部性理论
二级市场交易中的负外部性
解决负外部性
第9章 制度和非市场配置
什么是制度?
团体与公司
信任与司法
再分配
慈善与礼物赠予
犯罪
第10章 货币
货币的基础
什么让货币产生价值?
为虚拟经济设计货币
第11章 宏观设计
宏观经济学隐喻:“车轮”和“管道”
构建“车轮”
构建“管道”:“水龙头”和“污水槽”
构建虚拟宏观经济
第12章 宏观经济管理
绩效管理
货币政策
生产与经济增长
不平等
经验
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第13章 政策制定
政策与设计的区别
利益聚合的问题
政策制定流程
政策执行
政策评估
政策和游戏测试
第14章 为什么现实世界需要虚拟经济设计?
作为消费对象的经济制度
了解你使用的衡量方式
唯物主义的终结?
虚拟如何预示真实
原理从未改变
参考文献
致谢
莱昂内尔·罗宾斯(Lionel Robbins)——前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经济学系的系主任——对经济学做出过这样的定义:“经济学研究的是人类的行为,它将之看作是有多种效用的有限的方式与最终目的之间的联系。”
稀缺性是经济学中的核心概念,它意味着某种事物的数量过少,以至于无法满足外界对其的需求。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得到自己想要拥有的一切事物,因此人们需要做出选择。经济学所研究的正是这些选择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一组稀缺的资源与生产、贸易、消费这些人类的经济活动结合在一起,便形成了我们所说的经济。
在数字世界中,事物看上去出现了一些不同。“比特”(Bits)并不稀缺,因此信息可以被无限地复制。你不需要再为无法决定要购买哪一张专辑而苦恼,只要在网上将自己想要的下载下来,就可以轻易地和朋友们分享。正因为无须再做选择,也就不再需要经济学了。网上互动的真谛可以很充分地被一些社会学与心理学领域的概念加以解释,比如地位与身份。在数字世界中,一组资源与合作结合在一起,不能被称为经济,而只能被称为一个“社区”(community)。
但有时也会有异常的情况出现:某种数字商品也会变得稀缺。试着考虑以下这个例子,这是一个很早的例子。1996年时,有一个被称为ICQ(其英文读起来就像是“我找你”)的即时通信系统被推出。它并不依靠昵称来识别用户,而是为每一位用户提供了一组数字——就像是人们彼此之间留下的电话号码。最初使用这一系统的人们得到了一组五位数的号码,后来五位数号码用光了,ICQ就开始发放六位、七位甚至八位的号码。到2001年为止,已有超过100万的用户注册了账户,而ICQ已经开始使用九位数的号码了。现在,那些最早的五位、六位号码变得非常稀有——一百个账号中仅有不到一个。通讯录里能有一位六位账号的好友甚至可以成为你向朋友吹嘘的资本。声称自己和一位拥有五位账号的人聊过天,就像是声称你和明星吃过饭一样。
接着,更奇怪的事发生了:人们开始买卖ICQ号码。这也许是在偶然中开始的,某个人也许只想卖掉自己的旧电脑,而把账号作为一个小赠品;或者某个人用账号作为换取朋友帮忙的小筹码。但是,它却迅速发展为一个完全成熟的市场,ICQ账号被放在eBay上,用美元交易。半专业的交易人给六位数账号的标价从几美元到几十美元不等。而五位数账号——只有在极罕见的情况下才能买到——会被标价几百美元。三位数账号或者其他一些著名的账号,则会更贵。我曾见过“11111111”这个账号被标价3 000美元。一个定制的ICQ账号就像是一个昂贵的车牌,让它的所有者变得出众。它让人们能够在数字世界展现自己的价值,特别是当身边的一切都可以被迅速复制时。
在意识到市场对ICQ账号的巨大需求后,半专业的交易人开始“培育”大量的新账号。值钱的账号被放到eBay上出售,而普通的账号则被储藏起来等待之后慢慢地升值。换句话说,人们在ICQ构建的网络中生产、储藏、交易和消费稀缺的数字资源。这里不再是一个“社区”,并且已经转变成了经济。地位与身份构建出的数字世界的核心,已经与从古代便存在的那种由给予和索取共同构建的核心交织在了一起。
我们用虚拟经济这个词来代表建立在稀缺的数字资源之上的经济,用虚拟商品这个词来代表稀缺的数字资源本身。大部分针对虚拟商业和虚拟经济学的研究关注的都不是稀缺性,而是盈余与共享所带来的影响。目前的趋势是预测一种终结稀缺性的方法,并找出一种适合后稀缺性时代的商业模式。从ICQ的例子不难看出,即使是数量无限的账号同样会变得稀缺,因此,在21世纪这样一个数字时代,稀缺性仍然拥有一席之地。事实上,虚拟经济正在扩张。当ICQ最初被推出时,用真实的货币购买虚拟商品这样的行为还是闻所未闻的。但是如今,世界上最大的数字传媒公司正在将这种行为转变为一种盈利模式。事实证明,现在需要一门研究稀缺性的科学。
了解虚拟经济不仅仅对于设计者和生意人是重要的,它对于社会学家、研究文化与交流的学者以及政策制定者同样重要。虚拟经济的发展——无论是自然而然的还是有计划的、是公开的还是隐蔽的——都对数字传媒领域的版图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后者恰恰拥有巨大的力量和话语权,具有非凡的价值,并且可以为参与者提供丰厚的奖励。因此,对于虚拟经济的研究,无疑为在社会科学和文化领域对于数字传媒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维度。本书所面向的读者首先是那些创造和管理虚拟经济的人;其次是学者和政策制定者;最后,笔者同样希望这本书,可以为那些希望对自己所玩电子游戏进行更深入探寻的玩家提供一些帮助。
《虚拟经济学》这本书,让我对“未来”有了更清晰的想象,也对“现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没有停留在对现有虚拟经济现象的描述,而是大胆地展望了经济发展的趋势,以及技术创新将如何深刻地改变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去中心化”、“分布式账本”以及“智能合约”的探讨印象深刻。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了这些前沿技术如何能够重塑信任机制,降低交易成本,并为个体赋予更大的经济自主权。他并没有将这些技术神化,而是理性地分析了它们可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以及它们将如何影响未来的社会结构和权力分配。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正处在一个变革的前夜,很多我们今天所熟悉的事物,在未来可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它激发了我对未知的好奇,也让我对即将到来的数字化时代充满了期待,同时,也促使我思考,如何在这样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保持自身的竞争力和适应性。
评分我必须说,《虚拟经济学》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对“价值”的重新定义。在我们的传统观念里,价值往往与实体物品、劳动付出直接挂钩。但这本书却带领我走进了一个全新的维度,去理解那些看不见、摸不着,却依然具有巨大吸引力和交换价值的存在。作者用了一个非常新颖的角度,将那些在互联网上涌现出的“虚拟商品”——比如游戏中的装备、数字艺术品、社交媒体上的影响力、甚至是一个虚拟社区的声誉——摆在了我们面前,并逐一剖析它们的价值来源。我曾经以为这些东西不过是“空气”,毫无实际意义,但读完这本书,我才明白,它们之所以能被赋予价值,是因为它们满足了人们在虚拟世界中的情感需求、社交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甚至是归属感。作者通过丰富的案例,展示了用户创造内容(UGC)如何成为驱动虚拟经济体增长的关键,以及社区治理的模式如何影响参与者的行为。这本书颠覆了我对“商品”和“服务”的传统认知,让我意识到,在这个日益数字化的时代,很多我们过去认为“虚无”的东西,正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重塑着经济的版图。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沉思良久的著作。它没有给我提供一套立即可用的“致富秘籍”,也没有承诺能让我瞬间成为经济学大师。相反,《虚拟经济学》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身处信息时代,却常常被表象所迷惑的认知盲点。作者并非直接罗列事实,而是通过巧妙的提问和深入的剖析,引导读者去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经济行为背后,隐藏的逻辑和动机。书中关于“信息不对称”的探讨,让我醍醐灌顶。我们一直以为自己在做理性的选择,但有多少时候,我们拥有的信息是片面的,甚至是经过精心筛选和包装的?作者以大量的虚拟交易和社区互动为例,展示了在信息不透明的环境下,信任的建立和崩塌是如何影响经济活动的。他还深入浅出地分析了“网络效应”的力量,以及它如何加速和强化了某些虚拟经济体的增长,同时也埋下了潜在的风险。读这本书,我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思考、质疑,甚至开始反思自己过往的一些经济决策。它培养了一种批判性思维,让我不再轻信那些光鲜亮丽的数字和承诺,而是更愿意去探究事物本质。这种收获,远比掌握几个经济学名词来得宝贵。
评分读《虚拟经济学》的过程,就像是在玩一场精心设计的“思想解谜游戏”。作者并没有直接告诉读者答案,而是通过一个又一个引人入胜的情境,抛出一些看似简单却又极其深刻的问题,让我们主动去寻找线索,拼凑出经济运行的真相。我特别喜欢它对“博弈论”在虚拟经济中的应用这一章节的阐述。它没有生硬地罗列数学模型,而是通过一系列虚拟交易的场景,比如游戏中的合作与背叛、社交平台上的信息发布策略,来展示不同个体之间如何通过相互博弈来达成最优或次优的结果。我仿佛置身于那些虚拟场景中,思考着自己的最佳行动方案,体会着“囚徒困境”、“纳什均衡”这些抽象概念的实际意义。这本书的结构也非常巧妙,它层层递进,从个体行为的分析,到群体决策的形成,再到整个虚拟经济生态的演变,都展现出严谨的逻辑和深刻的洞察。它鼓励我们去思考,为什么在某些虚拟环境中,人们会做出看似“非理性”的选择,以及这些选择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心理机制和经济动因。
评分这本书简直打开了我认识世界的新视角!以前总觉得经济学离我们很遥远,是那种西装革履的学究们在象牙塔里讨论的东西。但《虚拟经济学》这本书,真的把我从现实世界的柴米油盐中抽离出来,带进了一个更加广阔、更加抽象,但也更加迷人的领域。它并没有直接讲解那些复杂的公式和模型,而是从一种“体验式”的角度,让我们去感受经济运行的脉络。比如,它用很多生动的比喻,把虚拟货币的发行、流通、价值波动,比作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商队、香料贸易,甚至是早期部落的贝壳货币。一开始我还会担心自己是不是理解不了,但作者的文字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耐心地引导我穿越那些看似晦涩的概念。他擅长将抽象的原理具体化,让我能在一个个虚拟世界的场景中,体会到供需关系如何影响价格,稀缺性如何催生价值,以及人们在面对不确定性时,是如何做出决策的。读到一半的时候,我甚至开始下意识地将书中的例子和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联系起来,发现很多看似不可思议的虚拟经济现象,竟然在现实世界有着异曲同工之处,这让我感到非常惊喜和震撼。这本书的语言也非常流畅,丝毫没有枯燥感,读起来就像在听一个精彩的故事,每一个章节都充满了吸引力,让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评分不错,值得一读!
评分本书内容较为充实,我是初学者,感觉挺不错的。顺便说一下,从京东买书送货非常及时,通常情况下完善10点前下单早上一起来就到了,上午就可以收到书了。
评分1
评分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
评分好。。。。。。。。。。
评分有点 灰尘 ? 这是灰尘?
评分有点 灰尘 ? 这是灰尘?
评分书不错,很实用,很长知识!
评分还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