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是法国史学家马克·布洛赫的代表作。书中介绍了法国农村从中世纪到十九世纪前农业革命这一时期的历史。着重阐述了法国的土地制度、圈地的形式、畜牧业和农耕的结合、农业革命的进程。
     目录
   导言 对方法的几点思考 
书目指南  
第一章 占有土地的主要阶段 
一、初始阶段 
二、大拓荒时代 
三、从中世纪的大拓垦到农业革命  
第二章 农田生活 
一、旧农业的一般特征 
二、轮作型式 
三、农田状态:长形敝地 
四、农田状态:不规则形敝地 
五、农田状态:圈地  
第三章 14、15世纪危机以前的领主制 
一、中世纪前期领主制及其起源 
二、从大地产主到上地食利者  
第四章 从中世纪末到法国大革命前领主庄园与所有制的演变 
一、领主庄园法律地位的演变;农奴地位的变化 
二、领主财富的危机 
三、“领主的反对势力”:大土地所有者和小土地所有者  
第五章 社会集团 
一、份地和国家共同体 
二、农村共同体;公社 
三、阶级  
第六章 农业革命的开端 
一、对集体地役的首次攻击:普罗旺斯和诺曼底 
二、公共牧场权的衰落 
三、技术革命 
四、走向农业个体化的势力:公共地产和圈围  
第七章 延续:过去和现在 
地名索引 
人名译名对照表 
附图目录      
精彩书摘
     《法国农村史/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三、从中世纪的大拓垦到农业革命 
  1300年前后,占领新土地的活动放慢甚至完全停止,这种情况有些地区出现得早一些,有些地区则较晚一些。但是,继续存在许多林地或森林,老实说,有的土地完全不适于耕作,或者付出艰巨的代价只能获得微小的收益,但是有的土地只要花费少许技术在短时间内经营就有利可图,可是这些土地却没有去开发占领。为什么?是由于缺乏人手?有这种可能。移民的来源不是取之不尽的,我们知道,到处都试图建立乡村,但因缺少人而受挫。特别是开垦森林的步子已走到了农业生产所可能接受的限度,因为森林和荒原都不可能无限地变成耕地,否则,人们到哪里去放牧牲畜?又到哪里去取得森林所能提供的各种产品?森林的拯救多亏那些权贵们,因为他们要打猎取乐,也由于森林的收益比过去更为可观,使他们能合乎情理地期望于它。城市在扩大,它是梁木和劈柴的消费者。在田野中,许多新的屋宇在升起,许多新的炉灶在燃烧,在同一棵树荫覆盖下,经常有几个铁匠炉。另方面,生长树木的土地面积因人们到处热衷于采伐而在缩小。食物的减少,需求的增加,面对这些物价上涨的通常因素,林木从此变成为一种有价的商品,森林的主人对整理自己的乔木林或矮树林比把森林改成田地的欲望变得更为关切,对此人们怎么会不感到奇怪?说真的,还在初始时,大自然就不是垦荒者们与之搏斗的唯一对象,村民们一向习惯于利用林地作牧场或从森林吸取天然生产的财富,他们为保护自己的权利——特别是当某个领主来分享他们的利益或以任何一种名义拥有森林特权时——往往就要提起诉讼反对领主,或是要求对他们进行补偿。档案资料中充斥这些纠纷结案的材料。我们不要认为,这种斗争还只限于通过法庭进行和平的论争,而不是哄吵或暴力行动,同时也不要认为这种斗争只围绕耕作的利益进行。在近1200年时,某个名叫弗洛伊埃的人在塞纳河右岸矮树林中建立新城的事件就不是一件孤立的事件,它受到那些利用森林的莫雷和蒙特罗的人们的攻击,随后即为巴黎教务会议的敕令拆毁而从此再未恢复。差不多与此同时,在国家的另一端,普罗旺斯滨海地区的锡富尔村的村民们在牧场设置木桩制止耕地的扩大。可是在开始时,未耕作的空地是那么多,扩大耕植的好处是那么大,以至于人们都动犁开垦,随后,几乎达到了平衡,曾形成改变法国农业面貌的巨大的占领土地的努力终止了。 
  在漫长的几个世纪中,人们努力维护已取得的成果。14世纪下半叶和整个15世纪——我们还将回溯到这一时期——法国,如同几乎整个欧洲一样,但比其他地方更处于一个人口减少的时期,那时,百年战争结束了,大瘟疫消退了,对农民来说也同对领主来说一样,他们这时的任务都不是建立新的村庄或扩大土地,而是重建原来的村庄和清理其已经荆棘丛生的耕田,这种工作费时很久,而且还常常不能完全达到目的。 
  ……      
前言/序言
     《法国农村史》今天在西方史学界已被公认为一部古典名著。著者马克·布洛赫(Marc Bloch,1886-1944年)是法国当代负有国际盛誉的历史学家,曾任斯特拉斯堡大学(1921-1936年)、巴黎大学(1937-1940年)、蒙彼利埃大学(1941-1942年)等校教授,著有《法国农村史》、《封建社会史》(二卷,1939-1940年,英译本,1961年)和《史学论文集》(二卷,1963年)③等书。他于1929年与同事斯特拉斯堡大学教授、法国历史学家卢契安·费夫尔(Lucien Febvre,1878-1956年)合作,创办并且主编《经济与社会史年鉴》杂志。这是法国第一份社会经济史杂志,也是马克·布洛赫和费夫尔倾注全部心血的事业。特别是布洛赫。在《年鉴》的“每一期上,他的书评、札记和论文都占据一大部分,并且往往是最引人人胜的部分”。到了30年代后期,《年鉴》成了全欧洲一份最生动、最富有启发性和最有创见的史学杂志,它不但反映和代表了,而且还引导和领导了法国及其邻国的历史研究,造成一代新的学风。 
  马克·布洛赫不但是一个卓越的历史学家,而且还是一个值得后世永远怀念的民主自由战士,一个英勇的爱国者。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他多次为法国荣立战功;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国纳粹势力侵入法国以后,他因为是犹太人,被迫辞去教职。这时他本来可去美国或阿尔及尔任教,却宁愿留在法国参加抵抗阵线活动,最后于1944年被捕,在德军集中营中遇害。这时他还不过58岁。 
  马克·布洛赫的过早去世,使得他能够留给后世的著作不是太多。《法国农村史》是他的成名之作,也是他的史学造诣的代表作品。这书的特征,或者也可以说是马克·布洛赫史学的特征,我认为有这样三方面: 
  第一,古为今用。 
  马克·布洛赫在他生命的最后日子里,在德军集中营用小学生笔记簿写了(没有最后完成)一部小书《史学罪言或史家行业》。在这本书里,他开宗明义讨论了“历史有什么用处”或“为什么要研究历史”的问题。他认为史学也能够成为一门科学。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法国农村史的学术著作的详细简介,该著作隶属于“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但该简介内容将完全不涉及您的指定书目《法国农村史/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   《罗马帝国的终结:古代晚期社会转型研究》   导论:历史的断裂与连续的张力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公元三世纪至八世纪间,西欧世界所经历的那场被传统史学视为“衰落”与“崩溃”的深刻社会与政治转型。我们拒绝将这一漫长历史阶段简单地标记为“黑暗时代”的序曲,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充满复杂性、内部张力与创造性适应的“古代晚期”(Late Antiquity)。  《罗马帝国的终结》聚焦于权力结构的重塑、经济基础的变迁、社会阶层的流动以及文化认同的重新定义。不同于以往侧重于蛮族入侵的宏大叙事,本书采取自下而上、关注区域差异和精英阶层内部演变的微观历史路径,力求揭示罗马文明在面对内部结构性压力与外部冲击时,如何通过适应与转化,最终孕育出中世纪的形态。   第一部分:帝国的内部分裂与重构(公元300-450年)  第一章:多重危机与行政重组  本章详细考察了三世纪危机后戴克里先和君士坦丁改革的深远影响。我们分析了四帝共治制下,帝国行政体系的军事化和官僚化对地方精英的挤压。重点探讨了“戴奥克里先式”的税收体系——特别是针对土地和人头的征税——如何固化了农民的身份,并加剧了社会阶层的僵化。我们引入了对“科洛纳图斯”(Colonatus,佃农制)的最新考古和文献解读,论证了它并非简单的奴隶制退化,而是一种旨在保障国家税源和稳定农业生产的法律与经济混合体。  第二章:城市化的逆转与防御工事  罗马的城市,曾是文明的灯塔,在本阶段开始经历显著的收缩。本章对比分析了西欧(如高卢和西班牙)与东方(如拜占庭)城市化进程的差异。通过分析现存的防御工事(如阿勒泰德城墙)的建造模式,我们发现地方权力的转移正在发生:原有的市政议会(Curiales)权力衰退,军事领袖和地方主教开始占据城市治理的核心。城市的萎缩并非意味着社会的停滞,而是一种向更紧密、防御性社区的重新聚集。  第三章:基督教的制度化与精英的收编  基督教从边缘宗教转变为帝国国教,这一过程深刻地改变了权力景观。本章关注的焦点是教会如何系统性地“收编”了古典时代的精英阶层。那些原本热衷于公共服务的贵族,发现主教职位成为保留其社会地位和财富的最佳途径。通过分析阿奎丹和北意大利地区的主教区档案,我们揭示了宗教慈善活动如何取代了传统的公共工程,成为维系社会凝聚力的主要手段。   第二部分:蛮族世界的“罗马化”与权力渗透(公元400-550年)  第四章:联盟条约与“非罗马化”的表象  传统史学将法兰克人、西哥特人等视为外来的征服者。本书挑战了这一观点,转而探讨“联盟”(Foederati)制度的复杂性。我们分析了帝国政府如何将军事压力转化为政治工具,通过授予土地和政治特权,将被视为“蛮族”的军事集团纳入罗马的军事和行政框架内。重点分析了洛瓦河与莱茵河沿岸的军事据点,如何成为新旧权力交汇的熔炉。  第五章:法律的融合与身份的模糊  蛮族王国的建立,并未带来法律的彻底颠覆。本章比较研究了《萨利克法典》与《狄奥多西法典》在西哥特王国和勃艮第王国的适用情况。我们论证了在日常司法实践中,罗马法和日耳曼习惯法之间存在着大量的协商与混合。对于“身份”的界定,变得日益基于居住地和财产所有权,而非单纯的血统。许多罗马贵族发现,通过效忠新王并保留其土地,他们可以更有效地维持其既有的生活方式。  第六章:农业经济的重塑与庄园的兴起  随着长途贸易网络的收缩,地方性的自给自足经济增强。本章结合考古发现,分析了在高卢南部和西班牙中部,大型庄园(Villae)向早期中世纪“庄园”(Manor)的演变过程。这不仅仅是规模的扩大,更是劳役关系和生产组织的深刻变化。土地所有者(无论是罗马贵族还是蛮族首领)开始更加直接地控制劳动力,以确保粮食供应的稳定,为后来的封建关系埋下了伏笔。   第三部分: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创新(公元550-750年)  第七章:古典知识的隐蔽与重塑  “失落的知识”是一个神话。本章聚焦于修道院和主教座堂的图书馆。通过对晚期教父著作和古典手稿的保存情况分析,我们看到,知识的传播中心已从公共的学堂转移到了封闭的宗教社群。修道院不仅是信仰的堡垒,更是古典修辞学、历史学和科学的“避难所”,它们在抄写过程中无意中塑造了新的知识形态。  第八章:语言的变迁与俗语的诞生  拉丁语的死亡是渐进的。本章研究了从古典拉丁语到早期罗曼语和日耳曼语族语言的过渡。我们分析了官方文件、法律文书和私人信件中的语言现象。在军事和地方行政场合,口头交流的需要导致了大量日耳曼词汇的融入,而书写传统则竭力保持其规范性。这种二元性最终导致了文化精英与普通民众在理解力上的鸿沟。  第九章:政治思想的遗产与卡洛林时代的序曲  古代晚期政治思想的核心——“普世帝国”的概念——并未消亡,而是被重新诠释。本章探讨了查理·马特和丕平家族如何利用对罗马正统性的象征性继承(如教皇的加冕)来巩固其新生的墨洛温后王朝权力。古代晚期奠定的教会与世俗权力合作的基础,为加洛林帝国的复兴提供了必要的意识形态和行政框架。   结论:从“终结”到“起源”  《罗马帝国的终结》最终论证:公元五世纪的“崩溃”并非终点,而是一场漫长而痛苦的“孵化”。罗马的骨架被保留了下来,但其血肉和精神被新的社会需求、宗教信仰和军事现实所重新填充。理解这一转型,是理解整个中世纪欧洲起源的关键。本书力求提供一个细致入微、充满辩证法的视角,将这一历史时期从传统的“衰落叙事”中解放出来,置于连续演变的宏大历史进程中加以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