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动跟踪技术:原理与应用(原书第二版) [Eye Tracking Methodology Theory and Parctice Second Edition]

眼动跟踪技术:原理与应用(原书第二版) [Eye Tracking Methodology Theory and Parctice Second Edition]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Andrew T. Duchowski 著,赵歆波,邹晓春,周拥军 译
图书标签:
  • 眼动跟踪
  • 眼动技术
  • 认知科学
  • 人机交互
  • 心理学
  • 神经科学
  • 实验设计
  • 数据分析
  • 视觉研究
  • 行为科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444073
版次:1
商品编码:11715758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Eye Tracking Methodology Theory and Parctice Second Edition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9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眼动跟踪技术:原理与应用(原书第二版)》是一本全面论述眼动跟踪原理与应用的专著。眼动跟踪技术近年来取得了飞速发展,技术创新层出不穷,应用领域日新月异。为此,作者在前一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此书。《眼动跟踪技术:原理与应用(原书第二版)》共四部分,用20章的篇幅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眼动的生理心理机制、眼动跟踪系统开发原理、眼动跟踪方法论以及典型眼动跟踪应用。《眼动跟踪技术:原理与应用(原书第二版)》特色鲜明,内容新颖,图文并茂,理论和实用性强,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有关眼动跟踪的专著。

目录

译者序
第二版 前言
第一版 前言
第一部分 人类视觉系统介绍
第1章 视觉注意力
1.1 视觉注意力:历史回顾
1.1.1 Von Helmholtz的“哪里”假设
1.1.2 James的“什么”假设
1.1.3 Gibson的“怎么”假设
1.1.4 Broadbent的“选择性滤波”理论
1.1.5 Deutsch J A和Deutsch D的“重要权重”理论
1.1.6 Yarbus、Noton和Stark的“扫描”路径理论
1.1.7 Posner的“聚光灯”理论
1.1.8 Treisman的“整合”理论
1.1.9 Kosslyn的“窗口”理论
1.2 视觉注意力和眼动跟踪
1.3 总结和导读

第2章 人类视觉系统的神经底质
2.1 眼睛
2.2 视网膜
2.2.1 外层
2.2.2 内核层
2.2.3 神经节细胞层
2.3 视束和M/P视觉通路
2.4 枕叶皮质及以上区域
2.5 总结和导读

第3章 视觉心理物理学
3.1 空间视觉
3.2 时间视觉
3.2.1 周边视觉的运动感知
3.2.2 在视觉边缘检测运动的灵敏度
3.3 色彩视觉
3.4 视觉显示注意力设计的启示
3.5 总结与扩展阅读

第4章 眼动的分类与模型
4.1 眼外肌与眼动系统
4.2 跳视
4.3 平滑尾随
4.4 注视
4.5 眼球震颤
4.6 眼动分析的意义
4.7 总结与进一步阅读

第二部分 眼动跟踪系统
第5章 眼动跟踪技术
5.1 眼电图法
5.2 巩膜接触镜/搜索线圈法
5.3 眼图照片或眼图录像法
5.4 基于视频的瞳孔/角膜反射法
5.5 视线跟踪与动作捕捉
5.6 总结与进一步阅读

第6章 头戴式系统的硬件安装
6.1 集成的关键和要求
6.2 系统安装
6.3 克莱姆森大学系统安装中的经验教训
6.4 总结与进一步阅读

第7章 头戴式系统软件开发
7.1 眼动仪系统屏幕坐标系的映射
7.1.1 将屏幕坐标系映射到三维视锥
7.1.2 屏幕坐标系到二维图像的映射
7.1.3 测量眼动仪系统屏幕坐标系范围
7.2 鸟群跟踪器坐标映射
7.2.1 获得变换的视线矢量
7.2.2 获取变换的向上矢量
7.2.3 任意矢量变换
7.3 3D注视点计算
7.3.1 注视方向的参数化射线表示
7.4 虚拟的视线交点坐标
7.4.1 线与平面的交点
7.4.2 点在多边形内问题
7.5 数据表示与存储
7.6 总结与进一步阅读

第8章 头戴式系统的标定
8.1 软件实现
8.2 辅助标定程序
8.2.1 内部二维标定
8.2.2 内部三维标定
8.3 总结及进一步阅读

第9章 桌面式系统硬件安装
9.1 集成问题及需求
9.2 系统安装
9.3 从克莱姆森硬件安装中学到的课程
9.4 总结和进一步阅读

第10章 桌面式系统软件开发
10.1 Linux Tobii 客户端应用程序界面
10.1.1 Tet_Init
10.1.2 Tet_Connect和Tet_Disconnect
10.1.3 Tet_Start, Tet_Stop
10.1.4 函数 Tet_CalibClear、Tet_CalibLoadFromFile、Tet_CalibSaveToFile、Tet_CalibAddPoint、Tet_CalibRemovePoints、Tet_CalibGetResult、Tet_CalibCalculateAndSet
10.1.5 Tet_SynchronizeTime和Tet_PerformSystemCheck
10.1.6 Tet_GetSerialNumber、Tet_GetLastError和Tet_GetLastErrorAsext
10.1.7 Tet_CallbackFunction
10.2 一个OpenGL/GLUT图形用户界面的简单样例
10.3 警告
10.4 结论和进一步阅读

第11章 桌面式系统标定
11.1 软件实现
11.2 总结和进一步阅读

第12章 眼动分析
12.1 信号去噪
12.2 基于停留时间的注视点检测
12.3 基于速度的扫视检测
12.4 三维眼动分析
12.4.1 参数估计
12.4.2 注视分组
12.4.3 眼动数据镜像
12.5 总结与进一步阅读

第三部分 眼动跟踪方法论
第13章 实验设计
13.1 形成假说
13.2 查询形式
13.2.1 实验对观察研究
13.2.2 实验室对现场研究
13.2.3 特殊规律研究对一般规律研究
13.2.4 样本人群对单例实验对案例研究
13.2.5 个体自我设计与受试间设计
13.2.6 样例设计
13.3 测量值与分析
13.4 总结与进一步阅读

第14章 建议的实验指南
14.1 评估计划
14.1.1 数据收集
14.1.2 系统识别
14.1.3 约束
14.1.4 用户选择
14.1.5 现场评估
14.1.6 任务选择
14.2 实践建议
14.3 考虑动态刺激
14.4 总结与进一步阅读

第15章 案例学习
15.1 头戴式VR诊断:视觉检测
15.1.1 案例研究便笺
15.2 头戴式VR诊断:三维迷宫导航
15.2.1 案例研究便笺
15.3 桌面VR诊断:驾驶模拟器
15.3.1 案例研究便笺
15.4 桌面诊断:可用性
15.5 桌面交互:注视跟随鱼眼镜头
15.6 总结与进一步阅读

第四部分 眼动跟踪的应用
第16章 眼动跟踪技术应用的多样性和种类
16.1 总结与进一步阅读

第17章 神经科学与心理学
17.1 错觉等高线的神经生理学研究
17.2 注意神经科学
17.3 眼动与脑成像
17.4 阅读
17.5 场景感知
17.5.1 艺术感知
17.5.2 电影感知
17.6 视觉搜索
17.7 自然任务
17.8 在其他信息处理任务中的眼动
17.9 总结与进一步阅读

第18章 工业工程与人因工程
18.1 航空
18.2 驾驶
18.3 视觉检测
18.4 总结和进一步阅读

第19章 营销与广告
19.1 广告文案测试
19.2 印刷广告
19.3 广告位置
19.4 电视增强
19.5 网页
19.6 商品标签设计
19.7 总结与进一步阅读

第20章 计算机科学
20.1 人机交互与协同系统
20.1.1 经典的基于眼睛的交互
20.1.2 认知建模
20.1.3 全局易用性
20.1.4 间接的基于眼睛的交互
20.1.5 注意力用户界面
20.1.6 可用性
20.1.7 协同系统
20.2 注视跟随显示
20.2.1 基于屏幕的显示
20.2.2 基于模型的图形显示
20.3 总结和进一步阅读
总结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眼动跟踪技术:原理与应用(原书第二版)》:
  第1章 视觉注意力
  在论述眼动跟踪技术之前,首先需要考虑记录人类眼动的动机。就是说,为什么眼动跟踪非常重要?简单地说,我们会移动眼球,将视场中某一部分移动到高分辨区域,以便看清楚注视中心方向更多的细节。通常情况下,我们会同时将意识集中于此点,以便集中注意力于感兴趣物体或者区域这里假设非常短暂的瞬间。于是可以设想,如果我们可以跟踪一个人的眼动,便可以了解观察者注意力移动的轨迹。这可以了解观察者是如何发现感兴趣区域的,也就是说,是什么决定着他们的注意力,并且可能为研究感知生理学提供一个线索,揭示人是如何感知所看到的物体的。
  通过研究视觉认知中的注意力和神经机理,本书前两章从两个视角描述了眼动研究的动机,即心理学观点,研究注意力行为以及注意力行为的研究历史(本章作了简要介绍);生理学观点,即驱动注意力行为的神经反应机理(在第2章论述)。总的来说,这两章建立了眼动研究的心理学和生理学基础。
  为了开始系统阐述和理解人类注意力,首先要建立一个基本的或者至少是直观的感觉,那就是注意力是什么,眼动是否确实能表明内部认知过程,即视觉注意力。
  视觉注意力已被研究100多年了。心理学家James给出了一个较好的关于视觉注意力的定性定义:
  每个人都知道注意是什么。注意是由意识决定的,它使心理以清晰和鲜明的形式从几个同时显现的可能目标或一系列思想中拥有一个。知觉的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性,它指出意识选择了某个对象而忽略了其余对象 当对象被感官感觉时,只有少数对象会在瞬间被注意。
  Pluribus intentus,minor est ad singular sensue.
  —James(1981)James
  所说的这句拉丁语大意为“从大部分注视中筛选出少数用于感知”,这里注意力起着筛选的作用。
  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无法在瞬间注意所有的东西。一般情况下,人们总是将注意力集中于要被感知的对象,这样,意识就可以成功捕获感兴趣的刺激。人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大脑通过专注于所有感官输入中的特殊部分来处理感官输入,这样感兴趣的图像、声音、气味以及类似的信息,可能比次要的刺激获得更多的注意力。在视觉方面更是如此,视觉场景审视是渐进的,不是完整的。也就是说,人类视觉是一个依赖于小区域的感知集成构造一个连续表达的离散过程。 本章从历史的角度沿着Heijden(1992)的讲述,叙述了注意力的概念。讨论集中于视觉中的注意力机理,重点是两类主要的视觉注意力,即“什么”和“哪里”。
  1.1视觉注意力:历史回顾人类研究视觉注意力已经有100多年了。早期注意力的研究局限于简单的光学观察和自我测试。之后,该领域增长为包括心理物理学、认知神经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的交叉学科。本节描述视觉注意力研究的历史背景。
  1.1.1Von Helmholtz的“哪里”假设19世纪下半叶,Von Helmholtz(1925)假设视觉注意力是视觉感知的主要机理。他在专著Treatise on Physiological Optics中指出:“我们使眼睛在场景中不断扫视,因为这是我们唯一可能清楚地了解场景中所有单独部分的途径。”注意力只涉及空间中一个很小的区域,Von Helmholtz观察了视觉注意力慢慢移向新事物的自然趋势。他同时指出,注意力可以被意识和自主的活动控制,人可以在不移动眼球注视次要目标的情况下,注意到这个次要的目标。Von Helmholtz主要专注于眼动与空间位置的关系,或者说视觉在注意“哪里”。本质上,尽管视觉注意力可以被意识控制指向次要目标,眼动仍然反映了详细查看这些目标的意愿。在这个意义上,眼动提供了视觉注意力的明显证据。
  1.1.2James的“什么”假设与Von Helmholtz的想法不同,James(1981)相信注意力是一个内在的较为隐秘的机制,类似于想象力、预知力,或者更一般的,如思想。James主要从“什么”的角度来定义注意力,或者说是与注意焦点相关的特性、意义、期望的角度。James偏向于注意力主动的、自愿的方面。他同时关注了注意力被动、反向、非自愿以及轻松的特性。
  注意力的这两个方面并不互相排斥,它们对于视觉注意力均具有重要意义。视觉注意力的“什么”和“哪里”分别与中央凹(James)和中央凹周围(Von Helmholtz)的视觉注意力相关。这两个关于视觉的不同视角相应于视觉注意力自底向上或特征驱动的解释。也就是说,当考虑一个图像刺激时,我们可能认为图像中的某个区域将吸引我们的注意。这些区域可能首先被中央凹周围视觉所感知,之后由中央凹视觉感知更详细的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说,图像的外围特征可能驱动注意力的“哪里”方面观看其他部分,以便人们可以识别在这些区域中呈现了“什么”细节。视觉由“什么”和“哪里”双特征驱动的观点是对视觉注意力一个有用的简单隐喻。事实上,这形成了构造视觉注意力模型的基础,该模型用于模拟低层或者自下而上的视觉特征。然而,关于注意力的这个观点太简单了。这里必须强调,更为复杂的视觉注意力模型涉及高层视觉和认知方程。也就是说,视觉注意力不能被简单地通过单独的视觉特征来解释,而必须包括高层意识因素(如驱动注意力的自发、预先感知因素)。
  1.1.3Gibson的“怎么”假设20世纪40年代,Gibson(1941)以人的意图为中心,提出了视觉注意力的第三个因素。Gibson的假设专注于观察者预先的准备,诸如是否反应,如果反应会怎样反应,以及伴随哪种类型的反应。而且解释了当人持续注视某一固定刺激物时,应对人意图变化的反应能力,相应的,当人陷入对某一固定刺激物的思考时,应对人对刺激物预期变化的能力。设计模糊刺激的实验引起了这些反应。例如,如果受试者希望用词描述动物,那么错误的输入sael会被读成seal。如果希望用词描述轮船或者船,那么会被读成sail。Gibson所说的不同注意力的反应本质指出,“怎么做”或者“怎么反应”行为基于受试者的预感知或者看法。这种视觉注意力的变化与实验的设计相关。考虑受试者对刺激物的感知期待是很重要的,并被实验者的指令所影响。
  1.1.4Broadbent的“选择性滤波”理论注意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可以看作负责调节感知信息到容量有限的感知通道的“选择滤波器”。在20世纪50年代,Broadbent(1958)做了一个听觉实验,用于演示声音注意力的选择性质。在这个实验中,从两个不同的信道向受试者发出同时抵达的声音,例如,向左耳说数字{7,2,3},向右耳说数字{9,4,5}。Broadbent记录了受试者的复述数字为{7,2,3,9,4,5}或者{9,4,5,7,2,3},受试者所获得的信息没有互相交织(相间信道干扰)。Broadbent总结为信息虽然平行进入,但是其选择性地滤波到感知信道。
  1.1.5Deutsch J A和Deutsch D的“重要权重”理论不同于选择性滤波,Deutsch J A和Deutsch D(1963)提出,所有的感知信息在最高层次上被感知性地加以分析,排除了选择性滤波的需要。Deutsch J A和Deutsch D拒绝了注意力选择性滤波和有限容量系统理论。他们解释说,滤波至少需要与有限容量系统本身一样复杂。相应地,他们提出预先设置的“重要性权值”的中心结构的存在,这个结构负责选择。Deutsch J A和Deutsch D辩论道,是重要性权值而不是注意力本身,在注意力中扮演了起因的角色。也就是说,注意力效果是重要性或者相关性与信息交互的结果。
  有趣的是,Broadbent的选择性滤波理论与Von Helmholtz的“哪里”假设在一般意义上来说是一致的,而Deutsch J A和Deutsch D的重要权值理论与James的期待假设或者说“什么”假说是一致的。20世纪60年代(尽管直到1971年,仍然未被充分意识到),这些类似对立的观点被Treisman合并为一个统一的视觉注意力理论。Treisman通过指出注意力的两个组成部分,将Broadbent与Deutsch J A和Deutsch D的注意力模型统一起来:并称为“词典单元”的后续(中心)结构的衰减滤波。衰减滤波的方程是感知信息的选择,在这个方面,衰减滤波类似于Broadbent的选择性滤波。不同于选择性滤波,它并不完全阻塞不希望的信息,而只衰减它们。后续阶段词典单元处理弱化的或者没有弱化的信息,这些单元包括不同的阈值,这些阈值转向重要、相关和上下文。Treisman因此将注意力单元或者选择滤波(“哪里”)以及期望(“什么”)的互补模型组织在一起。
  在这之前,虽然Treisman提供了一个令人信服的视觉注意力理论,但是遗留了一个关键问题,即场景融合问题。场景融合问题形成了下面这些问题:虽然我们可以通过类似于选择性滤波的东西看到视场范围内的视觉景色,但是,我们是怎样将整个视场中相当连贯的场景在头脑中拼凑在一起的?例如,当我们看一间房子中的一群人(如教室或者聚会)时,虽然不可能在同一时间看清楚每个人的面貌,然而我们可以拼合出一幅人位于房间中哪个位置的心理图像。我们的大脑具有拼合这个心理图片的能力,尽管视觉的选择性滤波从物理上阻止我们仅用一眼就实现这个功能。另一个广为人知的有关场景合成问题的例子是卡尼莎(Kanizsa,1976)错觉,如图1.1所示,它以发明者名命名。观察图1.1,会看到一个三角形的边缘,即使这个三角形仅由一个圆盘切痕构成。我们还不是很清楚大脑是如何形成这个三角形的。也就是说,尽管通过眼动数据证实了我们的认知,即场景是逐个被观察的,但是仍然不清楚在人的大脑中一幅完整的图片是如何形成的,这正是场景融合问题的症结所在。由格式塔心理学家提供的一个观点是,假设整个场景的识别是由一个并行的单步过程完成的。为了检验这个假设,将一个人观察一幅图片(或者其他图片)的方式形象化会非常有用,这就是记录并可视化一个观察者眼动的动机。即使早在1907年就有对于眼动的研究,但是直到1967年才有了对于眼动确切的定义(参考第5章中对于眼动跟踪技术的综述)。这种后面讨论的早期眼动的形象化表示,说明了记录眼动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于它在描述一个人的视觉扫描特征方面所表现出的强大的作用,还在于它对视觉注意和观察理论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

前言/序言


好的,下面是为您的图书《眼动跟踪技术:原理与应用(原书第二版)》撰写的图书简介,内容旨在详细介绍该领域的核心知识,但并不提及原书的具体内容或版本信息,专注于技术本身。 --- 眼动跟踪技术:原理与应用 人类感知与交互的钥匙 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人机交互日益复杂的时代,理解人类如何接收、处理和响应视觉信息,已成为认知科学、人机工程学、市场营销乃至心理学研究的基石。眼动跟踪技术,作为一种精准、无创的工具,正以前所未有的精度揭示着人类视觉行为的奥秘。它不仅仅是一个测量眼睛运动的设备,更是连接外部世界刺激与内在认知过程的桥梁。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系统的眼动跟踪技术框架。我们从最基础的原理出发,逐步深入到复杂的数据分析与前沿的应用场景,为研究人员、工程师、设计师和临床专家提供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与实用的操作指南。 第一部分:基础原理与技术核心 理解眼动跟踪技术,首先需要掌握其背后的物理学原理和工程实现。本部分将详细剖析人眼运动的生物学基础,构建起技术理解的基石。 1. 人眼运动的生物学基础 我们将深入探讨人眼的运动系统,包括眼球的解剖结构、驱动眼球运动的肌肉群,以及神经系统如何精确控制眼球的定向。重点解析人眼运动的两个主要类型: 扫视(Saccades): 描述快速、高频的眼球跳动,它们是视觉信息捕获的关键机制,用于将视觉焦点迅速转移到感兴趣的目标上。我们将讨论扫视的生成机制、速度特征(如最大速度与加速度)以及其与认知任务的关联。 注视(Fixations): 描述眼睛相对静止地停留在特定位置的短暂时期。注视是信息处理和认知整合发生的阶段。我们将分析注视持续时间、空间精度以及它们在构建视觉场景模型中的作用。 平滑追踪(Smooth Pursuit): 探讨眼睛如何持续跟踪运动物体,这是理解动态场景理解的基础。 2. 核心测量方法与设备原理 眼动跟踪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从早期机械记录到现代非接触式数字测量的漫长历程。本书详细介绍了当前主流的测量范式: 基于光学的技术: 重点介绍角膜反射(Pupil-Corneal Reflection, PCR)原理,即“五点法”或“两点法”如何通过分析瞳孔中心与角膜反射点之间的相对位置,计算出视线方向。我们将阐述不同照明技术(如近红外光)的选择及其对测量质量的影响。 视频眼动仪(Video-Oculography, VOG): 阐述高清摄像头如何捕捉眼部图像,以及图像处理算法(如斑点识别、边缘检测)如何实时提取瞳孔和角膜反射。 穿戴式设备(Head-Mounted Displays, HMDs): 讨论集成在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头戴设备中的微型眼动传感器,及其在自然环境和沉浸式体验中的应用挑战与优势。 3. 关键的眼动学指标 技术的价值体现在它能够量化可观察的行为。本部分将系统梳理从原始数据中提取出的核心分析指标,并解释它们各自的认知含义: 空间指标: 首次注视潜伏期(First Fixation Latency)、注视次数、注视路径。 时间指标: 注视持续时间分布、扫视速度、瞳孔放大率(Pupil Dilation)。 区域分析: 兴趣区域(Areas of Interest, AOI)的定义、凝视通过率、停留时间占比。 第二部分:数据处理、质量控制与实验设计 眼动数据的采集只是第一步,如何将原始的像素坐标转化为可靠的科学结论,是研究成功的关键。 1. 数据预处理与清洗 原始眼动数据往往包含噪声和伪迹。我们将详细介绍如何处理眼动仪的输出数据: 离线滤波技术: 探讨移动平均滤波、卡尔曼滤波等方法在平滑数据中的应用。 伪迹剔除: 如何识别并有效剔除由眨眼、眼球运动过快(如快速扫视中途)或设备丢失造成的无效数据点。 数据插值: 在合理的范围内,如何通过插值方法弥补短暂的数据缺失,以保证连续性。 2. 统计分析方法 眼动数据是非正态分布、高维度的,因此需要特定的统计工具: 描述性统计的恰当应用: 如何正确报告平均值、中位数和标准差,并警惕均值可能带来的误导。 推断性统计: 介绍t检验、方差分析(ANOVA)在比较不同实验组间的眼动特征差异中的应用。对于更复杂的交互设计,我们将引入回归分析和多层模型来处理嵌套数据结构。 3. 实验范式的构建 成功的眼动实验需要精巧的设计来分离特定的认知过程。本部分指导读者如何设计能够有效测量特定心理变量的实验: 视觉搜索任务: 设计用于测量目标识别效率和搜索策略的任务。 阅读理解任务: 讨论如何利用眼动数据分析文本复杂性、句法处理和信息提取的障碍。 决策制定任务: 分析在信息评估过程中,用户关注点的转移和信息吸收的深度。 第三部分:前沿应用领域 眼动跟踪技术的应用横跨多个学科,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理解和优化人机交互的方式。 1. 用户体验(UX)与人机交互(HCI) 在数字产品设计中,眼动技术提供了客观的用户行为数据,超越了传统的问卷和访谈: 界面评估: 通过分析用户在网页、App或软件界面上的注视热图(Heatmaps)和凝视轨迹图(Gaze Plots),快速定位信息架构的缺陷和视觉干扰点。 可用性测试: 精确测量用户发现关键信息所需的时间,评估导航效率和信息层次的合理性。 2. 认知心理学与神经科学 眼动是认知活动最直接的“窗口”之一。 注意力机制研究: 利用注视的开始和位置来推断选择性注意的分配过程。 工作记忆与决策: 结合瞳孔测量技术,研究认知负荷的生理指标,理解记忆提取和复杂决策制定时的信息处理限度。 3. 市场营销与广告效果评估 商业领域正日益依赖眼动数据来优化视觉呈现: 广告内容优化: 评估平面广告、包装设计或视频广告中关键品牌信息和行动召唤(CTA)的可见度和关注时长。 零售环境研究: 分析消费者在货架前对不同产品陈列的扫描路径,指导货架布局和促销材料的摆放位置。 4. 临床与康复医学 在医学领域,眼动模式的变化常是神经系统或心理健康状况的敏感指标。 神经病学诊断: 用于辅助评估帕金森病、多发性硬化症等疾病早期的运动控制障碍。 视觉障碍与阅读障碍: 为斜视、弱视及阅读障碍(如阅读时的回跳和过早停止)提供客观的量化评估和康复训练反馈。 结语 眼动跟踪技术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交汇点,随着传感器成本的下降和数据处理能力的增强,它正从专业实验室走向更广泛的应用场景。本书力求提供一个既有深度又不失广度的指南,帮助读者掌握这门强大的技术,从而更精确地洞察人类的视觉世界,优化我们的互动体验,并推动相关科学研究的前沿发展。无论您是初学者还是寻求进阶方法的专业人士,本书都将是您探索眼动世界不可或缺的工具书。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到来,彻底点燃了我对眼动数据分析的热情。作为一个在用户体验研究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从业者,我深知用户行为洞察的重要性,而眼动数据正是揭示用户潜意识行为的“金矿”。《眼动跟踪技术:原理与应用》第二版,绝对是我职业生涯中不可多得的宝藏。书中关于眼动数据分析方法的论述,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制。它系统地介绍了如何从原始眼动数据中提取有意义的信息,包括各种眼动模式的识别,如Saccade-Fixation paradigm、Scanpath analysis等,并且详细解释了这些模式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解释逻辑。我尤其赞赏书中对统计学方法的应用,如何用严谨的统计学手段来验证眼动模式与用户任务完成度、用户满意度之间的相关性。它还提供了一些实用的建议,例如如何设计有效的眼动实验,如何避免研究中的偏差,以及如何呈现眼动分析结果,使其更具说服力。这本书并非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像是实践的指南,它教会我如何将抽象的眼动数据转化为 actionable insights,从而指导产品设计和优化。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用户行为的理解又上升了一个维度,更加自信地面对未来的用户研究挑战。

评分

从一名对眼动跟踪技术略知一二的初学者,到如今能够自信地讨论其原理和应用,《眼动跟踪技术:原理与应用》第二版功不可没。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人性化,它循序渐进,从最基础的概念开始,逐步深入到复杂的技术细节和应用场景。我尤其欣赏书中在解释技术原理时,所采用的类比和图示,这大大降低了理解门槛。它并没有回避技术上的难点,但却用清晰易懂的语言将其阐释清楚。例如,在讲解眼球模型和校准过程时,它详细描述了每一步的原理和注意事项,让我能够真正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及这样做带来的影响。而且,书中提供的案例研究,更是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让我看到了眼动跟踪技术在不同领域解决实际问题的强大能力。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那个对眼动跟踪技术感到神秘莫测的旁观者,而是能够积极参与到这个领域,并运用其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者。

评分

作为一名跨学科研究者,我在不同领域都接触过眼动跟踪技术的应用,但始终缺乏一个系统性的认知框架。《眼动跟踪技术:原理与应用》第二版,恰恰填补了我的这一空白。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次对眼动跟踪技术在各个学科领域应用的一次全面梳理。从心理学、认知科学、人机交互,到市场营销、教育学、医学,书中都为我们展示了眼动跟踪技术如何被巧妙地运用,来揭示人类的认知过程、行为模式以及潜在的健康问题。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眼动技术在广告效果评估、产品设计用户测试、以及特殊人群(如自闭症儿童)的认知障碍研究等方面的案例分析。这些案例不仅生动具体,而且深刻地揭示了眼动跟踪技术强大的诊断和预测能力。它让我看到了眼动技术超越单纯数据采集的潜力,它能够帮助我们理解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复杂机制。这本书的视角非常宏观,但也足够深入,让我在宏观框架下,看到了不同领域研究的共通之处,也为我自己的跨学科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启发。

评分

我一直对探索人类视觉注意力的奥秘着迷,而《眼动跟踪技术:原理与应用》第二版,为我打开了通往这个神秘世界的大门。这本书的理论深度让我惊叹,它不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眼动行为背后复杂的认知机制。书中关于视觉注意力的模型,以及眼动如何反映注意力的分配和转移,这些内容对我理解人类如何感知和处理信息至关重要。它阐述了不同类型的眼动(如自主式眼动和诱发式眼动)所承载的不同信息,以及如何通过分析这些眼动模式来推断用户的认知负荷、信息加工过程和决策过程。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Scanpath Theory”的介绍,它不仅仅是一个理论模型,更是一种理解用户如何在复杂信息环境中进行搜索和加工的强大工具。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眼动跟踪不仅仅是在“看”用户在“看”什么,更是在“读”用户在“想”什么。对于任何想要深入理解人类认知过程的研究者来说,这本书都是不可或缺的。

评分

终于拿到了心心念念的《眼动跟踪技术:原理与应用》原书第二版,这本厚重的书捧在手里就感觉沉甸甸的,仿佛承载了无数智慧。翻开第一页,扑面而来的是严谨的学术气息,以及对这个前沿领域深入骨髓的探索。我一直对人机交互和认知科学中的“眼见为实”充满了好奇,眼动跟踪技术无疑是连接这两者最直接的桥梁。书中从最基础的光学原理讲起,细致地解析了不同类型眼动仪的工作机制,这对于我这样想要理解“为什么”而非仅仅“怎么做”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眼动数据采集和预处理的章节,它没有流于表面,而是深入探讨了噪声的来源、去除方法以及如何进行数据平滑和校准,这些细节往往是决定研究质量的关键。而且,它还引介了多种眼动指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比如注视点、扫视、眨眼等,并详细阐述了它们的生理和心理学意义,这为我后续的实验设计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这本书的排版设计也十分精良,图文并茂,公式清晰,阅读起来不会感到枯燥乏味。虽然我还没有深入研读完,但仅仅是前几章的内容,就已经让我受益匪浅,对眼动跟踪技术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

心理学测试设备所用方法,感兴趣的可以看看。

评分

介绍非常全面,有深度,涵盖心理学、人机交互等领域

评分

介绍非常全面,有深度,涵盖心理学、人机交互等领域

评分

书收到了,很好,快递很给力。看了[ZZ]写的的书,觉得写得很好,这是朋友介绍我看的,非常喜欢[ZZ]的书了。除了他的书,我和老婆孩子还喜欢看郑渊洁、杨红樱、黄晓阳、小桥老树、王永杰、杨其铎、晓玲叮当、方洲,莫言。他们的书我都很喜欢。[SM],大家去看一下,不错,价格也划算,比实体书店买便宜好多还省车费。 这本书的内容直得一读[BJTJ],认真赏读了一下,写得很棒,[NRJJ],内容也很很感人。[QY],一本书多读几次,[SZ]。 快递送货也给力。还送货上门。超赞。 [SM],太棒了。买书就来京东商城。价格还比别家便宜,还经常有优惠活动,还免邮费不错,速度还真是快而且都是正版书。[BJTJ],读书,让人生更精彩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从古至今,爱书、惜书、读书都为世人所推崇。人们通过阅读来获取知识,增长本领,提升品位,推动社会走向更高的文明。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一个人的一生中之所以能不断提高,与其始终如一的学习是分不开的。 今天你读书了吗?有一位学者曾这样说:“从个人发展的角度看,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从民族发展的角度看,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在一定意义上说,读书就意味着教育。 读书是一种享受生活的艺术。 当你枯燥烦闷时,读书能使你心情愉悦;当你迷茫惆怅时,读书能平静你的心,让你看清前路;当你心情愉快时,读书能让你发现身边更多美好的事物,让你更加享受生活。“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读书是一种提升自我的艺术。 读书是一种学习的过程。一本书有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叙述一段人生,一段人生折射一个世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的正是这个道理。读诗使人高雅,读史使人明智。读每一本书都会有不同的收获。“悬梁刺股”、“萤窗映雪”,自古以来,勤奋读书,提升自我,是每一个人的毕生追求。读书是一种最优雅的素质,能塑造人的精神,升华人的思想。 读书是一种充实人生的艺术。 没有书的人生就像空心的竹子一样,空洞无物。书本是人生最大的财富。犹太人让孩子们亲吻涂有蜂蜜的书本,是为了让他们记住:亲子阅读,首先引起和提高孩子的兴趣是关键。记得有一个故事,大概是说犹太人在孩子出生后就把书上抹上蜂蜜,指引孩子过去,从而在很小就在他们心中种下一个印象,书里有好东西。这和我们古人所说得“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有点异曲同工吧。所以在儿子上幼儿园时候,我带他去的最多的地方不是商场,游乐场,而是新华书店。在新华书店里,面对这么多儿童读物,孩子的阅读和学习兴趣自然而然的就提升了。

评分

早上收到的书,下午开始读,读到63页,太坑了,发现各种错误4处。这本书要么是盗版,要么是谁书翻译质量太差。建议大家不要买!

评分

好书,值得细细品味。可以好好学习学习。

评分

评分

心理学测试设备所用方法,感兴趣的可以看看。

评分

很好的一本书,阅读就有收获。这本书适合渴望了解生活的人阅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