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名译丛书 呼啸山庄

名著名译丛书 呼啸山庄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爱米丽·勃朗特 著,张玲,张扬 译
图书标签:
  • 经典文学
  • 英国文学
  • 呼啸山庄
  • 艾米莉·勃朗特
  • 爱情
  • 复仇
  • 哥特小说
  • 名著
  • 译文
  • 小说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ISBN:9787020104383
版次:1
商品编码:11720965
包装:精装
丛书名: 名著名译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6-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英国文学史上最奇特的一部小说
我爱他并不是因为他长得漂亮,而是因为他比我更像我自己

内容简介

《呼啸山庄》(1847)被评论为以散文写成的诗作,主要讲述两位男女主人公凯瑟琳和希思克利夫之间舍生忘死的爱情故事。作者以散文诗的笔触描绘,以风景画为背景衬托,并用奇幻的梦境渲染了两人的爱恋之情,使这部小说极具艺术特色。

作者简介

爱米丽·勃朗特(1818—1848)
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之妹。她的写作从诗开始,短暂一生中写有近两百首诗,但仍以其小说《呼啸山庄》之影响最为深远。

张玲(1936— ),祖籍山东烟台,生于北京。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编审。著有《哈代评传》《狄更斯评传》,译有《牧师情史》等。

张扬(1922—2006),湖北武汉人。毕业于重庆中央大学水利系,历任新华社编辑、记者,山西师范大学外语系教授。
张玲、张扬合译有《双城记》《傲慢与偏见》《呼啸山庄》《卡斯特桥市长》《哈代中短篇小说选》等。

精彩书摘

第七章
凯茜在画眉田庄住了五个星期,一直呆到圣诞节。那时候她的脚脖子才彻底治好,她的行为举止也大有改进。太太在那段时期经常去看她,而且开始实行改造她的计划,办法就是用好衣服和奉承话去提高她的自尊心,这些她都高高兴兴地接受了。所以回家的时候,她并不像一个粗鲁的不戴帽子的小野人那样,一下子跳进屋子,猛冲过来紧紧地把我们抱得喘不上气来,而是像一个十分尊贵的人物,从一匹漂亮的小黑马上下来,头戴插着羽毛的海狸皮帽子,棕色的鬈发从帽檐下披散下来,身穿一件长长的毛料骑装,所以她只好用双手曳起下摆,这才翩然走进家来。
欣德利扶她下马的时候,兴高采烈地大叫:
“嘿,凯茜,你可真是个大美人啦!我简直都认不出你了。现在你看起来可真像位小姐啦——伊莎贝拉·林顿根本没法跟她比,是不是,弗朗西丝?”
“伊莎贝拉可没有她那种天生丽质,”她太太回答说,“可是她得留神,不要在这儿又变野了。埃伦,帮凯瑟琳小姐宽宽衣——别动,宝贝儿,要不你会把鬈发碰乱的——让我来给你把帽子带儿解开。”
我给她脱下骑装,里面可真是光彩照人:一身华丽的方格绸长袍,白色的裤子和擦得发亮的皮鞋。等那几条狗一齐扑上来欢迎她的时候,她简直不敢碰它们,深怕它们摇尾撒欢弄坏她那身华丽的衣服,不过还是高兴得眼睛都亮了。
她斯斯文文地吻了吻我——我当时正在做圣诞节蛋糕,弄得浑身上下都是面粉,要想和我拥抱那可不行——然后她就四处张望找希思克利夫。恩肖先生和太太急煎煎地注视着他们怎样会面,盘算着从这次会面多少总能让他们判断出一点儿:他们究竟有些什么根据能指望把这一对好伙伴真拆散。
开头还很难找到希思克利夫——当初,要是说凯瑟琳离开家以前他是吊儿郎当满不在乎,别人对他也疏忽大意满不在乎,在那以后他就更是糟糕十倍。
除了我以外,甚至没有人肯发发善心,每个星期叫他一次脏孩子,要他自己去洗个澡。而像他这么大年岁的孩子,对肥皂和清水是很少天生会有什么好感的,正因如此也就别提他那身衣服啦,他穿在身上泥里蹚土里滚,已经三个月没换了,他那厚厚的头发也从来不梳,脸上和手上黑黢黢的都像蒙上了一层乌黑的油泥。他一见到走进来的是这样一位鲜亮优雅的千金小姐,而不是他本来所指望的那个蓬头垢面和他刚好配对的伙伴,也就只有乖乖躲到高背长椅后面去了。
“希思克利夫不在这儿吗?”她一面问,一面脱下手套露出手来,因为成天呆在屋里什么事也不干,那些手指变得白极了。
“希思克利夫,你可以走过来嘛。”欣德利大声叫喊着,美滋滋地看着他那副狼狈相。眼见这个可恶的小流氓身不由己地出来丢人现眼,也觉着得意。“你也可以出来,像别的仆人一样,向凯瑟琳小姐表示欢迎。”
凯茜一眼看见她的朋友躲在那儿,就飞也似地跑过去抱他,一眨眼工夫就在他脸上亲了七八下,然后停下来,退后一步,一面开怀大笑,一面叫嚷:
“嗨,你怎么显得那么黑,还愁眉不展的!——那么滑稽,那么凶!不过,这是因为我看惯了埃德加和伊莎贝拉·林顿。喂,希思克利夫,你把我忘了吗?”
她这样问是有点理由的,因为羞愧和傲气给他的脸蒙上了双重阴影,让他动弹不得。
“握握手,希思克利夫,”恩肖先生说,显出一副体恤下人的样子,“稍微握一下还是允许的。”
“我不!”那孩子总算开口答话了,“我可不是站在这儿让人笑话的,我可不吃这一套!”
要不是凯茜小姐又把他抓住,这时他就会从这圈人中间冲出去了。
“我并没有笑话你的意思,”她说,“我是管不住自己。希思克利夫,至少得握握手吧!有什么让你这么不高兴的?你不过是看起来有点怪就是了——要是你洗洗脸,梳梳头发,那就行了。可是你那么脏!”
她小心翼翼地看看握在自己手里的那些黑指头,又看看她自己的衣服,担心蹭上他的衣服会弄上什么痕迹。
“你根本就不必碰我!”他悟出了她眼神里的意思,猛地把手抽回来说,“我爱多脏就多脏,我喜欢脏,我就是要脏。”
他一边说着一头冲出屋子,这时男女主人开心极了,凯瑟琳则十分不安,她无法理解,她那些话竟会惹得他这样大发脾气。
我干完了给刚回来的小姐当贴身丫鬟的活,又把蛋糕放进了烤炉,在堂屋和厨房里把火烧得旺旺的,显出了圣诞前夕的喜庆劲儿,准备好了,要坐下来,独自一个人唱几支圣诞颂歌,让自己舒坦一下。约瑟夫却硬说,他觉得我选的那些轻快的曲调跟真正的歌曲差着一层,我也不管。
约瑟夫回他屋里自己祷告去了,恩肖先生和太太则忙着让小姐注意观看那些各式各样花里胡哨的小玩意儿,那是替她买来给林顿家两个孩子送礼的,为的是对他们的好意表示感谢。
他们还早就邀请了那兄妹俩第二天到呼啸山庄来玩,他们已经接受了邀请,不过有一个条件:林顿太太请求,千万小心别让那个“调皮捣蛋满嘴脏话的男孩子”靠近她那对小宝贝。
在这种情况下,我就独自呆着了。我闻到了那些烧热的佐料发出浓浓的香味;欣赏那些闪光发亮的锅碗瓢盆,那装饰着冬青树枝、擦得发光的钟;那些在盘子里码好了的银杯,等开晚餐的时候就倒进香甜的热酒;我尤其欣赏我特别费心费力擦洗得干干净净一尘不染的地板。
我理所当然地对每一样东西都暗暗叫好,这时我想起了老恩肖,他一向都是在什么都收拾停当之后走进来,夸奖我是个能干麻利的姑娘,还把一先令塞到我手里,当作圣诞节礼物。由这儿我接着又想到他对希思克利夫的宠爱,想到他老是担心,生怕死神把他带去以后那孩子会受罪,没人理睬,这自然又让我想到那个可怜的孩子目前的境遇,于是唱着唱着,我的心情变了,竟哭起来。不过我一会儿又突然想到,我要是尽力弥补一下他受的那些委屈,总比自己伤心落泪要更有意义,这样我就站起身来,到院子里去找他。
他并没有走远;我发现他照平常一样,正在马厩里给新买来的那匹母马驹梳它那一身乌油油的毛,同时还在喂别的牲口。
“快干,希思克利夫,”我叫他,“厨房里现在可舒服呢——约瑟夫又在楼上。快干,趁凯茜小姐还没出来,让我给你打扮得漂漂亮亮的——那样你们俩就可以坐在一起,整个炉火都由你们俩享受;还可以好好谈谈,一直谈到上床睡觉的时候。”
他径自干他的活,连头也不朝我转一下。
“来吧——你来吗?”我接着又说,“还给你们每个人留了一块小蛋糕,差不多够吃的了。你打扮一下总要半个钟头呢。”
我等了五分钟,也没有得到一句答话,就丢下他走了……凯瑟琳和她哥哥嫂子一起吃的晚餐。约瑟夫和我一起吃了一顿别别扭扭的饭,一方加的佐料是不断责备,另一方是不断说粗话,希思克利夫的那份蛋糕和干酪整个晚上都留在桌上没有动,就等仙子来享用了。他一直干活,九点才罢,然后闷声不响,阴沉着脸回到自己屋里去了。
凯茜很晚还没睡,为了招待她那两位新朋友,她有好多事情要吩咐。她到厨房里来了一次,想和她的老朋友说说话,可是他已经走了,于是她只拿腔作调地问了句他是怎么回事,然后就回去了。

前言/序言

英国作家大都多产,像我国曹雪芹、蒲松龄、吴敬梓等巨匠,凭一部小说而享万世之名,似不多见。爱米丽·勃朗特,仅以一部《呼啸山庄》这样普通篇幅的长篇小说,而占英国小说史上不可删除的一页,则更为醒目。
勃朗特这一姓氏,中国读者早不陌生。通常在此姓下,有夏洛蒂、爱米丽和安妮三位,人称“三姐妹星座”。她们高踞文学星空,壮丽璀璨。在我国,爱米丽的知名度,较其姐夏洛蒂,也就是小说《简·爱》的作者,迄今尚逊一筹,然而这位女作家及其作品的“含金量”,却似不应仅以一时草率权衡。
如果给爱米丽编制年谱,大约一页篇幅即已绰绰有余:她一八一八年生在约克郡的桑顿,比其姐夏洛蒂少长仅十八个月;和夏洛蒂一样,出身于英格兰苦寒山地一个多子女的教区牧师之家。她不到两岁时随全家迁至同郡的霍渥斯,三岁丧母,像她的姐妹一样,在鳏居的父亲和终生未嫁的姨母教养之下成长。六岁开始,零星受过一些教会慈善性女子寄宿学校教育,十九岁在哈利法克斯劳希尔女子学校任教六个月。二十四岁时,曾到比利时布鲁塞尔一家女子寄宿学校求学八个月,专习法文、德文、音乐、绘画。她属于早熟天才的类型;十一二岁开始习作诗文,二十七八岁创作《呼啸山庄》,于完成后一年出版;此前一年还与夏洛蒂和安妮共同出版了一部诗歌合集。为避时人对“妇人而为文”的刁难,三姐妹均以男性化名为笔名,爱米丽所署,是埃利斯·贝尔。她的诗和小说,当时并未赢得理解和赏识。她终生未婚,因患肺结核病不治,三十岁即辞世,生平事迹鲜为人知。
爱米丽·勃朗特像她的姐妹一样,在其短暂一生,始终处于多重劣势之下从事文学实践。所谓多重劣势,主要包括家境清贫,常需为个人求学和生活出路忧心;生为女子,幼失慈母,常遭性别歧视和家务之累;此外就是穷困和疾病带来的早夭。在这些方面,如果说爱米丽和她的姐妹尚有不尽相同之处,那也只是程度更甚。另外两点,就是她比夏洛蒂短寿以及她比夏洛蒂和安妮都更赋有诗人气质和内在生活;而更为可叹的是,由于早夭,她那身后鹊起的文名,未曾给她那颗敏感孤寂的心带来些许安慰。

尽管据说爱米丽的祖父和收养他的叔父曾经有过希思克利夫那样的身世之谜,《呼啸山庄》却不像《简·爱》等勃朗特小说,它的主要情节不是以作家经历为蓝本,而是充溢浓郁浪漫激情的虚构。读书评论界对它的理解与阐释,也向来呈多元化。它通篇像是带血腥气的恩仇故事;也有人将它看做表现压迫与反抗的写实作品,或是交织激烈情感的爱情罗曼司。二十世纪以来,各种现代主义和现代主义后的批评,如心理分析、文本分析、女权主义、结构主义、解构主义、新历史主义,都从不同角度对这部小说做不同解释,使它成为恒温不降的研究热点,以至对文本中很多细节,如男女主人公究竟有无血缘关系、它的内容与作家本人感情生活的关系等,都曾大做文章。
任何一件文学艺术作品,本来就可有不同理解和阐释,越是珍品,由于其复杂性和特有魅力,就越易引发分歧。此处,以译者之谫陋,认为模糊文艺学的一些原理,确实可资运用。也就是说,鉴于作家本人艺术思维及其所表现生活的复杂性,作品中的价值相应就会表现为多义性、争议性,加之接受一方各人立场观点和审美素养有异,因此不可能、也无需要求对作品得出完整划一的理解和感受;如此,将各种理论、方法的理解互为参照,得出更全面准确的认识,反而可以避免接受上的片面化和绝对化。据此,我们反躬自问,对于《呼啸山庄》尽管百家,这部小说引人注目之处究竟何在?窃以为,那就是一对两小无猜伴侣舍生忘死的恋情。凯瑟琳对林顿允婚后的两句话说得好:“我爱他(指希思克利夫)并不是因为他长得漂亮,而是因为他比我更像我自己。”这种整个灵魂的合二为一,与我国民间常言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可谓分毫不爽。他们的恋情,爱与恨交织,欢乐与痛苦并存,但却屡遭摧残与阻挠而不熄灭,原因正在于此。爱米丽处理这一恋情,主要是以散文诗的笔触描述,以风景画的背景衬托,以奇幻的梦境渲染。这也就是这部小说的主要艺术特色。
如果穿过爱情故事的岩层继续深入,立即会接触到更深的一层,那就是有关人与自然的关系。凯瑟琳对保姆解说自己的梦境时说,天堂不是她的家,在那里,她一心只想回到荒原。她与希思克利夫之所以相像得难解难分,正因为他们同为荒原(也就是大自然)之子,他们同属于尚未被文明驯化、野性十足、保持了更多原始人性与情感的人。他们的恋情,与荒原上盛开紫花的石楠共生,浑然天成,粗犷奔放,顽强对抗虚伪的世俗文明,象征着人与自然的合一。凯瑟琳背叛希思克利夫而误嫁林顿,虽使世俗文明稍逞一时之威,并未切断他们之间本质的联系。他们死后,肉体同归泥土,灵魂遨游荒原,代表了人向自然的归复,天人合一的永恒。这是爱米丽·勃朗特本人宇宙观、世界观的体现。
夏洛蒂和传记作者告诉我们,爱米丽生性独立、豁达、纯真、刚毅、热情而又内向。她颇有男儿气概,酷爱自己生长其间的荒原,平素在离群索居中,除去手足情谊,最喜与大自然为友,从她的诗和一生行为,都可见她天人合一宇宙观与人生观的表现,有人因此而将她视为神秘主义者。其实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来就是人类文明史上重要的命题,爱米丽不过是步历代哲人、隐者、科学家、艺术家后尘,通过生活和创作,身体力行地探寻着人与自然的关系。

由于爱米丽一生经历简短,她既未受完整系统教育,又没有爱情婚姻实际体验,人们对于她能写出《呼啸山庄》这样深刻独特的爱情绝唱也曾疑惑不解。对这一问题,早有人以“天才说”做出解释,而经过百余年的研究考据,传记作者和评论家又提出了更加令人信服的凭据。爱米丽以及她的姐妹,虽然生长在苦寒单调的约克郡,她们的父亲帕特里克·勃朗特却来自北爱尔兰,母亲玛丽亚·勃兰威尔是康沃尔人。这一对父母所属民族的祖先,同属具有冲动浪漫气质的凯尔特人,而且二人都不乏写诗为文的天分:帕特里克一向怀有文学抱负,曾自费出版诗集;玛丽亚出嫁前写给帕特里克的情书,也是文采斐然。继承了父母的遗传基因,又受到荒原精神的陶冶哺育,爱米丽的艺术天才无疑并非无源之水;而且她家那座荒原边缘上的牧师住宅,外观虽然冷落寒酸,内里却因几个才智过人的子女相亲相携而温馨宜人。他们自幼相互鼓励、切磋,以读书写作为乐。这一方面大大冲淡了物质匮乏之苦;同时也培养锻炼了他们的写作功力。爱米丽的写作,从诗开始,她在着手创作《呼啸山庄》之前十六七年间,陆续写出习作诗文《贡代尔传奇》和短诗,如今所见,仅近二百首诗。姑且不论它们本身的艺术价值,这些文字起码也是创作《呼啸山庄》这部不朽之作的有益准备。换言之,她写《呼啸山庄》,是她写诗的继续。她的诗,真挚、雄劲、粗犷、深沉、高朗,这也是《呼啸山庄》的格调。
译者十余年前在一篇文章中曾提及,《呼啸山庄》是一部纯诗人写的小说,而不是哈代那样诗人兼小说家、更不是狄更斯那样纯小说家写的小说。就传统写实小说的基本要素人物和情节来说,《呼啸山庄》中的人物只有男女主人公最为突出,而且实际上是他们二人的感情特征最为突出——而人的感情又本应是诗的首要元素。小说中其他人物,则缺乏像他们一样深刻强烈的感情内涵,因此大多淡而无味甚至不尽合乎常理。如伊莎贝拉之爱希思克利夫和小凯茜之爱小林顿,都是作家自己牵强作伐。唯有希思克利夫和凯瑟琳,真实、天然,充满魅力,兀立于其他人物之上,紧紧抓住读者,令人无暇挑剔、苛责。在结构方面,作为小说主体的爱情故事,发展到二人诀别,凯瑟琳长逝,似乎高潮已过,随后希思克利夫继续经受感情煎熬并向林顿、恩肖两家报复,应是从高潮至结尾的下坡路,到他五天四夜绝食梦游,则是一个回头浪,故事也就近于尾声,而这其间却穿插设计了大量第二代人的爱情纠葛,最后还布置了遥遥在望的大团圆,使本可精彩的结尾泛起了泡沫。爱米丽在这里似乎脱离了作诗而落入编写小说的迷阵。这恰从反面证明,爱米丽本为诗人,写诗,不论是以韵文还是散文,才是她的强项,《呼啸山庄》正是她以散文写的诗,它的巨大成功、突出魅力以及其中一些败笔,都源出于此。
通过写诗走上小说创作,不少作家都是这条路上的过来人;而再通过小说而充分展露一向未得尽展的诗才,爱米丽却得说是一个鲜见的实例。昔人曾将波兰音乐家肖邦称为钢琴诗人,我们以此对应,也可将爱米丽·勃朗特称为小说诗人。她超然物外,不计功利,在简短三十年的一生,仿佛只为写作而活,而且终于在写作中无意间实现了自我,也永葆了自我。她的时代,与我们已相去遥远,她的毕生因年轻而血气方刚,她的作品因诗化而夸张极端,这使即将跨入二十一世纪的人也常感惶惑、犹豫;但是,在物质文明不断进步发展的另一侧面,有识之士出于对物欲横流、人性歪曲和自然破败的忧患,则在一次次呼唤人间真情和回归自然,《呼啸山庄》的曲调,也总能与这常作呼唤的一代代新声和谐共振——这大约就是这部小说永远的“现实”意义。

张玲
一九九八年三月七日北京双榆斋



名著名译丛书:《呼啸山庄》 一、 时代背景与作者简介 《呼啸山庄》的问世,标志着英国文学史上一个璀璨时代的到来。维多利亚女王统治下的英国,正经历着工业革命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思想观念都在发生巨变。这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时代,既有资产阶级兴起带来的繁荣,也有阶级固化、贫富差距加剧的阴影;既有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理性光辉,也有浪漫主义思潮的余韵,对情感、个体、自然的独特价值的探索依然深刻。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艾米莉·勃朗特(Emily Brontë)以其独特而强烈的笔触,塑造了《呼啸山庄》这一不朽的文学杰作。艾米莉·勃朗特,这位生命短暂却才华横溢的女作家,与她的姐姐夏洛蒂·勃朗特、妹妹安妮·勃朗特一同,被誉为勃朗特三姐妹,她们的作品在英国文学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艾米莉的创作生涯虽然短暂,但《呼啸山庄》这一部作品便足以证明其卓越的文学天赋。《呼啸山庄》是她唯一的长篇小说,也是她留给后世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艾米莉本人性格孤傲、内敛,热爱旷野,对自然有着深刻的感知,这些特质无疑深刻地影响了她小说的创作,使得《呼啸山庄》充满了原始、粗犷而又深邃的力量。 二、 小说主题与精神内核 《呼啸山庄》并非一部简单的爱情故事,它更像是一幅描绘人性最极端、最扭曲状态的宏大画卷。小说的主题是复杂而多层次的,其中最核心的,是对爱与恨、占有与毁灭、自由与束缚之间永恒拉扯的深刻洞察。 超越生死的爱与恨的纠缠: 小说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之间那种近乎病态、扭曲的爱。这份爱,与其说是纯粹的浪漫,不如说是灵魂深处的相互吸引与依存,更夹杂着被压抑的愤怒、被背叛的痛苦以及毁灭性的占有欲。他们之间的羁绊,已经超越了世俗的道德和社会的约束,甚至超越了生死。凯瑟琳的死并没有终结这份联系,反而让希斯克利夫的痛苦和报复更加疯狂。这种爱恨交织的极致情感,是《呼啸山庄》最震撼人心的力量所在。 社会阶层与命运的枷锁: 小说深刻地揭示了19世纪英国社会森严的阶级制度对个体命运的无情碾压。希斯克利夫作为一个被收养的吉卜赛孤儿,他的身份决定了他永远无法融入上流社会,也无法获得他内心深处渴望的尊重与爱情。凯瑟琳对希斯克利夫的深情,最终败给了社会地位的考量,她选择了与埃德加·林顿的婚姻,这成为她一生悲剧的开端,也为希斯克利夫的复仇埋下了伏笔。小说的情节,很大程度上便是围绕着这种阶层鸿沟所引发的个人悲剧展开。 对人性黑暗面的极致探索: 《呼啸山庄》中的人物,大多都带有浓厚的悲剧色彩,他们被情感、欲望、复仇所裹挟,展现出人性的阴暗、残酷与癫狂。希斯克利夫的复仇,从最初的被欺凌压迫,逐渐演变为一种失控的、毁灭一切的疯狂。他不仅仅报复了伤害他的人,也将自己的不幸强加给了下一代。这种对人性深渊的毫不避讳的揭露,使得小说具有了令人不安的真实感和强大的冲击力。 自由与束缚的挣扎: 呼啸山庄本身,代表着一种野性、自由、不受拘束的生活方式,而邻近的画眉田庄,则象征着文明、教养、中产阶级的优雅与压抑。凯瑟琳在两者之间摇摆不定,她渴望自由奔放的生活,却又被上流社会的虚荣所吸引,这种内心的挣扎最终导致了她的毁灭。小说通过不同场景的对比,展现了人们在追求自由与面对现实束缚之间的痛苦抉择。 自然的象征意义: 呼啸山庄所处的荒凉、狂野的旷野,与画眉田庄优美、精致的花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旷野象征着原始、野性、不受约束的力量,是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内心深处的写照,也是他们爱情的摇篮。而花园则代表着文明、秩序、以及世俗的牵绊。自然界的力量在小说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呼应着人物的情感波动和命运的起伏。 三、 叙事结构与艺术特色 《呼啸山庄》的叙事结构极具特色,它采用了多层嵌套的讲述方式,赋予了故事一种神秘而引人入胜的深度。 嵌套式叙事: 小说的主要叙述者是洛克伍德,他租下了呼啸山庄,却成为了解开这里过去恩怨纠葛的旁观者。洛克伍德从房东内莉·迪恩那里听说了关于呼啸山庄往事的故事,而内莉·迪恩又听说了更多的细节。这种层层递进的叙述方式,使得读者如同剥洋葱一般,逐渐深入故事的核心。每一个讲述者都有自己的视角和立场,这种多角度的叙事,也为故事增添了复杂性和不可信的成分,让读者不断质疑真相。 象征主义的运用: 小说中充满了象征性的意象,最典型的便是“呼啸山庄”和“画眉田庄”。呼啸山庄象征着狂野、野性、不受约束的情感和命运;而画眉田庄则代表着文明、秩序、以及相对安逸却略显虚伪的生活。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的爱情,就如同呼啸山庄上的狂风,不可阻挡,却也充满了毁灭性的力量。 鲜明的人物塑造: 艾米莉·勃朗特笔下的人物,都极具个性,充满了生命的张力。希斯克利夫的狂暴、阴鸷、深情与残忍并存;凯瑟琳的骄傲、任性、渴望自由又受虚荣驱使;甚至连配角,如老亨德雷、林顿夫妇、以及下一代的年轻一代,都刻画得生动而令人难忘。这些人物并非简单的善恶二元对立,而是复杂人性的集合体,他们的行为和情感,都深刻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和人性深处的挣扎。 野性与粗犷的语言风格: 艾米莉·勃朗特运用了大量充满力量、直接甚至有些粗犷的语言来描绘人物的情感和场景。呼啸山庄的狂风、旷野的凄冷、人物内心的激情与痛苦,都被描绘得淋漓尽致,充满了原始的生命力。这种语言风格与小说所展现的极端情感和原始自然景观相得益彰,构成了《呼啸山庄》独特的艺术魅力。 超越时空的普适性: 尽管《呼啸山庄》创作于19世纪,但小说中所探讨的爱恨情仇、人性善恶、命运挣扎等主题,却具有超越时空的普适性,至今仍能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这种深刻的人性洞察,使得《呼啸山庄》成为一部经久不衰的经典之作。 四、 总结 《名著名译丛书·呼啸山庄》不仅仅是一个关于爱情的故事,它是一曲关于人性极端、情感漩涡、命运搏斗的史诗。艾米莉·勃朗特以其惊人的才华,在文学史上留下了一部充满力量、震撼人心、引人深思的杰作。它揭示了人性的黑暗与光明,爱与恨的界限模糊,以及个体在社会压力下的挣扎与毁灭。这部作品的魅力,在于其对复杂人性的深刻剖析,在于其野性而粗犷的艺术风格,更在于其永恒的、令人不安的、却又无比吸引人的力量。它将带你走进一个充满激情、痛苦、复仇与救赎的世界,让你重新审视爱情的本质,以及人性的深度。

用户评价

评分

我近期入手了这套丛书中的另外几本,比如那部探讨人性幽暗角落的俄国经典,其译文质量简直达到了教科书级别的水准。翻译的最高境界,在我看来,就是让读者忘记了文字是经过转译的。这套丛书的译者显然深谙此道,他们不仅准确传达了原作者的字面意义,更将那种深沉、压抑、或是狂放不羁的时代情绪和人物内心挣扎,以一种极其流畅、贴合中文语境的方式呈现了出来。读起来完全没有那种生硬的“翻译腔”,人物对话的语气、环境的描摹,都像是用母语写就的杰作。特别是处理那些复杂的哲学思辨和细腻的情感波动时,译者展现出的驾驭能力令人叹服,能让人在不查阅原著的情况下,依然能感受到原作的磅礴气势和精妙之处。这套丛书的价值,有一半就体现在这无可挑剔的译文之上,它真正做到了“信、达、雅”的完美统一,是真正值得反复研读的版本。

评分

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我深知一套好的名著译本,其附加的导读和注释是多么重要。这套丛书在这方面的投入,着实让人惊喜。我拿到的那本关于某个探讨社会阶层固化的作品,其开篇的导读简直是一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它没有流于肤浅地介绍作者生平,而是深入剖析了作品诞生的历史背景、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以及其中蕴含的复杂主题。对于初次接触这些经典作品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张精确的航海图,能帮助他们快速定位到作品的核心价值。而书后的注释部分,也做得极为细致,对于书中出现的特定历史事件、晦涩的俚语、或者需要文化背景知识才能理解的典故,都做了精准的解释,绝不含糊带过。这使得阅读过程中的“卡点”被大大减少,让读者能够心无旁骛地沉浸在故事的洪流中,真正享受到探索经典的乐趣,而不是被陌生的词汇和背景知识阻碍。

评分

说实话,我对很多现代文学选本的排版设计一直抱有微词,总觉得它们在“易读性”上做得不够好,尤其是对于一些篇幅较长、人物关系复杂的史诗级作品。然而,这套名著名译丛书在内页的布局上,简直是为深度阅读量身定制的。它的行距拿捏得恰到好处,既不会显得过于拥挤,也不会因为行距过大而打断阅读的连贯性。更值得称赞的是,页边距的处理非常合理,留出了足够的空白地带,方便读者在阅读时做批注和标记,这对于我们这些喜欢在书上留下自己思考痕迹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习惯于用铅笔在书页边缘记录下自己的感悟或不解之处,很多排版拥挤的书籍根本没有提供这个空间。这套书则完全没有这种困扰,每一次翻阅都感觉非常舒展和舒适,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的疲劳感也明显减轻了许多,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体现了出版方对严肃阅读者的深度理解和尊重。

评分

我对这套“名著名译丛书”的整体感受,可以用“诚意满满”来概括。它不仅仅是一套书,更像是一个严肃的文化产品,成功地架起了一座现代读者与世界文学瑰宝之间的坚实桥梁。从纸张的选择到油墨的质量,从版式的设计到译文的精雕细琢,每一个环节都透露出一种不妥协的匠人精神。相较于市面上那些追求快速消费、内容敷衍的同类产品,这套丛书更像是为那些真正热爱阅读、渴望深入理解文学精髓的群体准备的。它让人重新拾起了对“精装书”的信心,相信好内容值得被用最好的方式呈现。对我而言,将这套书摆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它们不仅仅是文字的集合,更是沉淀下来的文化重量,值得反复品味,值得一代又一代人珍藏和阅读。

评分

这套“名著名译丛书”的装帧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那种略带陈旧感的米黄色纸张,配上烫金的字体,一下子就将你拉入了一种沉静而庄重的阅读氛围之中。我尤其欣赏他们对于字体选择的考究,那种带着古典韵味的衬线体,在阅读长篇小说时,竟能带来一种奇妙的沉浸感,仿佛手中的不再是印刷品,而是一本历经时光洗礼的珍本。书脊的设计也颇具匠心,每本书的配色都略有区分,但放在一起时又形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极具收藏价值。当你将其中一本轻轻抽出,指尖拂过封面略微粗粝的质感,就能感受到出版方对“名著”二字的敬畏。这种对物理形态的重视,使得阅读本身成了一种仪式,而不是简单的信息获取。如今市面上很多名著版本为了追求成本控制,往往采用廉价的纸张和松散的装订,读起来体验极差,但这一套显然反其道而行之,它懂得好故事需要好载体来承载,每一页的翻动都充满了对文字的尊重,让人愿意花上更多的时间,慢慢品味那些跨越时代的文学精魂。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很好,值得购买!推荐!

评分

在京东商城买书好多次了 非常好

评分

纸张很好,印制不错

评分

挺好的,我非常满意,愿徜徉在书海中,不可自拔!早日拥有自己的图书馆!

评分

比较信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作品,感觉不错。

评分

收集齐了这套书,就给宝宝慢慢看。

评分

英国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经典作品,在历史上曾一度被怀疑不是她的作品,是别人写的,但最终普遍鉴定结论支持原作者。内容很丰富,情节虽不是特别曲折,但也值得一看。

评分

京东自营买书,优惠多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