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文库:近代中国的渔业战争和环境变化 [Fishing Wars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 in Late Impe]

凤凰文库:近代中国的渔业战争和环境变化 [Fishing Wars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 in Late Impe]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穆盛博 著,胡文亮 译
图书标签:
  • 渔业史
  • 环境史
  • 近代中国
  • 海洋史
  • 资源管理
  • 战争史
  • 生态史
  • 社会经济史
  • 凤凰文库
  • 环境变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4153739
版次:1
商品编码:1172311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海外中国研究系列
外文名称:Fishing Wars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 in Late Impe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18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填补中国环境史民国时期的空白!
  英国牛津大学教授穆盛博经典作品!

内容简介

  减轻因环境污染和过度捕捞而造成的海洋生态系统的破坏是我们所面临的环境挑战,《凤凰文库:近代中国的渔业战争和环境变化》提出,为解决当今的挑战,我们需要更好地认识历史上人们是如何引起、理解和应对环境发生的改变的,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全书探索了中国最重要的海洋渔场——舟山海洋区域内社会与环境间的互动,时间从19世纪间这些岛屿出现移民潮开始,到20世纪70年代这一区域中商业价值最高的鱼类濒临灭绝为止。这部舟山渔场史阐述了一个长期的环境系统的演变过程,交叉分析了地区、区域、跨国界的生态化趋势。

作者简介

  穆盛博(Micah S. Muscolino),男,1977年生,美国加利福尼亚人。研究方向是近代中国环境史。哈佛大学历史学博士毕业,历任加州圣玛丽学院助理教授、乔治城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现任英国牛津大学历史系教授兼默顿学院导师。2009年出版环境史专著Fishing Wars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 in Late Imperial and Modern China,本书填补中国环境史民国时期的空白。近年来,穆盛博的研究内容是“抗战时期华北环境史” 。

目录

导论

第一章 清朝晚期的移民、市场和海洋生活
海洋环境
迁移的渔场增长
海边集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社会组织与渔业规范,1800-1911
渔帮
地方宗教和资源管理制度
渔业公所
渔业公所和地方秩序的维护
海盗的生态状况和地方安全
移民、军事化和资源竞争
精英关系网和争端调解:奉化渔民和辛亥革命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开发海洋:扩张与改革,1904-1929
20世纪早期舟山捕鱼业
经济整合的动力
冲突和调解
张謇和近代渔业管理的开端
民国早期的现代渔业管理
合理调整渔业组织
民国时期的渔业立法,1922-192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日渔权纠纷,1924-1931
近代中国银行和舟山捕鱼业
渔业扩张的生态维度
向嵊泗列岛一带的渔场扩张
中国东海的日本机械化渔场
中日渔场冲突,1925-1927
国际法中有关领海的阐述
护渔和财政收入
国民政府渔业行政机构的演变
南京十年,1927-1937中日捕鱼纠纷
环境后果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乌贼网捕笼捕之争
乌贼的生态情况
嵊泗列岛与江苏方面的渔业管理计划
乌贼笼捕
渔场管理中出现的是与非
为鱼而战
乌贼纠纷诉诸法律
渔业政策科学化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渔业战争:浙江一江苏边界冲突,1935-1945
江苏商业税
嵊泗列岛中的行政管理
护渔和渔费
宁波渔业警察
20世纪30年代中期环境的改变
省际竞争渔业税
划界争端
正视有效的开发
中日战争期间的舟山渔场
本章小结
后记 政策的连续与中断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凤凰文库:近代中国的渔业战争和环境变化》:
  尽管政府的渔业政策显得相当严格,但是,承担执法任务的地方官员却时常忽视它们。这是因为限制人口流动的困难直接超出了清朝官僚机构的执行能力。地方官员时常允许渔民违反中央政府的渔业规定,以此换取多种非正式的费用。官员有充分的理由让渔民无视这些禁令,因为切断他们的这一利润来源将会导致地方性的贫穷和社会混乱。即使清政府于1661—1684年实施了大规模的迁界禁海,以平定忠于明朝的郑功在台湾的叛乱,浙江沿海的渔船依然蔑视政府近海捕捞的禁令。17世纪80年代期间,官员注意到浙江镇海、象山、奉化县的穷人为了生计而利用海洋。春夏鱼汛的时候,他们聚集在舟山水域,在岛屿上建造临时住所,处理渔获物。
  清政府于1688年首次对舟山群岛移民解禁,虽然群岛中某些岛屿直到18世纪才被允许移居,但是浙江大陆地区的居民迫不及待地占领了这些可用的新兴岛屿。岛屿定居是一个波浪式的渐进过程。从18世纪30年代开始,截至19世纪中期,移民向外扩展到更小、更遥远的岛屿。乾隆年间(1736—1796),移民开始从宁波附近的镇海、慈溪、鄞县和绍兴县属地区迁入岱山岛。镇海县,如18世纪50年代当地的地方志记载,许多沿海居民的船只轻巧且快捷,他们以渔为生。他们不畏艰险,经常前往偏远而人迹罕至的地方。
  ……
好的,以下是一部与您提供的图书内容无关,且内容详实的图书简介: --- 《星际航行的哲学与工程:探索超光速旅行的可能性与伦理困境》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探讨了人类迈向星际文明所面临的理论物理学障碍、工程学挑战,以及随之而来的深刻哲学与伦理困境。在当前已知物理定律的框架下,光速成为了宇宙旅行的终极壁垒。然而,本书并未止步于此,而是对一系列突破性的前沿理论——包括曲速驱动(Alcubierre Drive)、虫洞理论(Wormholes)的数学建模、以及对零点能提取的理论设想——进行了严谨而细致的分析。 第一部分:理论物理学的边界与突破 本部分聚焦于当前物理学对超光速(FTL)旅行的限制与可能绕过这些限制的理论构想。我们首先回顾了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精确阐述了质量、能量与速度之间的关系,以及为何物质加速至光速需要无限能量。随后,我们转向了广义相对论的奇特解——虫洞。本书详细解析了基普·索恩(Kip Thorne)等人在稳定虫洞结构方面提出的理论要求,特别是对“负能量密度”或“奇异物质”(Exotic Matter)的需求。 书中对曲速场的数学描述进行了详尽的推导,展示了如何通过扭曲时空结构本身来实现有效超光速运动,而非让物体本身超过光速。我们探讨了这种方法可能导致的因果律悖论(Grandfather Paradox)的理论防范机制,例如霍金提出的“时序保护猜想”(Chronology Protection Conjecture)。此外,我们还比较了“跳跃驱动”(Jump Drives)与连续性曲速驱动在能量消耗和时空扰动上的差异。 第二部分:工程学的宏伟蓝图与技术瓶颈 在理论基础之上,本书转向了实际工程构建的可能性。建造一个可用的星际飞船不仅仅是强大的引擎,更是对能量、生命维持系统和材料科学的终极考验。 我们详细分析了当前设想的几种主要推进系统。对于基于核聚变或反物质湮灭的常规(亚光速)推进,我们评估了实现数十年甚至数百年星际航行所需的燃料储存密度和辐射屏蔽技术。对于FTL驱动,我们重点讨论了维持奇异物质所需能量的规模。书中通过对比太阳的全部能量输出和理论曲速场所需的能量梯度,直观地展现了工程上的巨大鸿沟。 生命维持系统(LSS)也是一个核心议题。在数代人(Generation Ships)的漫长旅程中,如何建立一个完全封闭、可自我修复的生态系统,以应对遗传漂变、社会结构退化和资源枯竭等问题,被置于专门的章节进行探讨。我们对比了冷冻休眠(Cryosleep)技术的最新进展,并分析了其对复杂生物体生理结构可能造成的不可逆损伤。 第三部分:星际伦理、社会学与人类的未来 当星际旅行不再是纯粹的物理问题时,新的哲学和伦理挑战便浮现出来。本书的第三部分,或许是最引人深思的部分,探讨了如果人类成功实现星际殖民,我们将如何重塑文明。 接触与隔离: 如果我们在另一颗恒星系发现生命,即使是微生物,我们应采取何种伦理立场?本书审视了“动物保护主义”在宇宙尺度上的延伸,并对比了两种主要的接触策略:谨慎观察(Zoo Hypothesis)与积极探索(Prime Directive)。 文明的延续与分化: 世代飞船上的社会治理模式是民主、独裁还是全新的组织形式?如果飞船上的群体与地球的社会在数百年后产生了根本性的文化和生理差异,他们是否仍被视为“人类”的延续?本书引用了社会学家关于群体隔离如何催生新文化的理论,并探讨了“星际公民权”的概念。 存在的意义与孤独感: 远超太阳系尺度的旅行,对人类的心理结构将产生何种影响?面对宇宙的浩瀚与自身的渺小,本书借鉴了存在主义哲学的观点,讨论了星际探险家在面对绝对距离和时间尺度时的心理调适,以及人类文明在宇宙中定位的哲学意义。 结语: 《星际航行的哲学与工程》旨在为有志于理解未来太空探索的读者提供一个跨学科的视角。它不仅是对现有科学边界的审视,更是对人类作为一个物种,其求知欲、生存本能以及道德约束力的终极拷问。本书以严谨的科学分析为基石,辅以对未来社会形态的审慎推测,描绘了一幅宏大而复杂的星际征程图景。 ---

用户评价

评分

尽管尚未翻开这本书,但“凤凰文库:近代中国的渔业战争和环境变化”这个书名,已经在我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充满历史张力的画面。我首先联想到的是,在近代中国的漫长海岸线上,渔业作为一项古老的生计,必然在时代的洪流中经历了剧烈的变革。而“渔业战争”这个词,则暗示着一种充满冲突的生存状态,它可能不仅仅是渔民之间为了争夺渔产而发生的械斗,更可能牵扯到不同地区、不同利益集团,甚至是外部势力的介入,从而构成一幅复杂的近代中国海洋地缘政治图景。紧随其后的“环境变化”,又为这场“战争”增添了另一重维度。我想象着,在近代工业化和人口增长的双重压力下,中国的海洋环境是如何悄然改变的?过度捕捞是否导致了渔业资源的枯竭?污染又如何一步步蚕食着海洋的生命力?这本书的名字,承诺着一种对历史深层矛盾的挖掘,它将渔业这一看似渺小的领域,置于宏大的历史背景下,探讨人类活动、资源争夺以及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这无疑会带来耳目一新的历史视角。

评分

我脑海中关于这本书的想象,是其书名本身所蕴含的矛盾与张力。“凤凰文库”几个字,已经赋予了这本书一种严谨而深刻的学术气质,而“近代中国的渔业战争和环境变化”这一主题,则瞬间将我的思绪从宏观的历史宏大叙事,拉到了一个更为具体、更具生活气息的层面。“渔业战争”这个词,勾勒出一幅充满冲突的画面,我猜测它可能不仅仅是指渔民之间争夺渔业资源的直接冲突,更可能包含了不同势力在近代中国海域的角力,以及由此引发的更深层次的社会经济问题。而“环境变化”的加入,则为这一切增添了另一个重要的维度。我想象着,在近代,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生产方式的改变,中国沿海的海洋生态系统是如何承受压力的?过度捕捞、污染,以及可能的资源枯竭,这些因素是如何与“渔业战争”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那个时代的渔业发展状况?这本书的标题,似乎暗示着作者将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解读近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复杂而又充满博弈的深刻关系,这无疑勾起了我极大的阅读兴趣,期待从中获得关于历史发展背后不为人知的细节和深刻洞见。

评分

读到这本书的名字,我立刻被一种史诗般的宏大感所吸引。“凤凰文库”本身就带有某种厚重和经典的意味,而“近代中国的渔业战争和环境变化”这个副标题,则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一个充满未知领域的大门。我设想,在近代那个变革的时代,渔业并非仅仅是人们的生计,它可能早已被卷入了更加复杂的社会经济和政治斗争之中。所谓“渔业战争”,我猜测其中一定包含了不同地域、不同群体之间对有限渔业资源的激烈争夺,甚至可能涉及到当时列强的介入,以及由此产生的海上冲突和贸易摩擦。同时,“环境变化”这一关键词,又让我警觉到,在人类活动日益频繁的近代,海洋生态系统所承受的压力。这本书或许会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展示出人类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如何不经意间改变了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而这种改变又如何深刻地影响着人类自身的命运。我对于作者如何将如此宏大且看似分散的两个主题——战争与环境,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并以近代中国的渔业为载体进行阐释,感到非常好奇和期待。

评分

我之所以对这本书产生浓厚的兴趣,在于它所聚焦的主题——近代中国的渔业战争与环境变化,这是一种极为罕见且具有独特视角的切入点。通常,我们谈论近代史,往往会聚焦于政治革命、军事冲突、思想启蒙等宏大叙事,而“渔业战争”这个词,瞬间将我的思绪拉到了更为基层、更为具体的生活层面。我想象着,在那个时代,渔民们不仅仅是辛勤的劳动者,更是为了生存而在狭小的海域内进行着一场场无声的“战争”,他们争夺的不仅仅是鱼虾,更是生活的尊严和家园的安宁。而“环境变化”的维度,则进一步拓宽了我的理解。这不仅仅是自然环境的物理改变,更可能暗含着人类活动对海洋生态系统的长期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如何反过来作用于渔业的发展,甚至可能引发新的社会矛盾。这本书的名字,就如同一个精心设计的谜语,它承诺着解开近代中国经济发展背后被忽视的另一面,以及在现代化进程中,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所承受的压力和牺牲。我期待它能带来关于资源争夺、环境保护以及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微妙平衡的深刻洞察,从而丰富我们对近代中国历史的认知。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让我联想到了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虽然我还没有机会阅读正文,但仅凭书名“凤凰文库:近代中国的渔业战争和环境变化”,就已经勾起了我无限的遐想。我脑海中浮现出的是,在那个风云变幻的近代,广袤的海岸线上,渔民们如何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中搏杀?“渔业战争”这个词,本身就充满了冲突和张力,它不仅仅是渔民之间争夺渔业资源的冲突,更可能包含了不同地域、不同势力,甚至是国家之间围绕海洋资源的较量。我想象着那些在风浪中颠簸的渔船,那些粗糙却充满力量的手,如何用网和钩,在茫茫大海中寻找生计。而“环境变化”的加入,更是给这幅画面蒙上了一层深沉的色彩。近代以来,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和人口的增长,中国沿海的海洋环境发生了怎样的改变?过度捕捞是否导致了鱼群的枯竭?污染又如何悄无声息地侵蚀着海洋的生机?这种种疑问,让我对书中可能揭示的,人与自然之间复杂而又充满博弈的关系充满了好奇。这本书似乎不单单是在讲述一个行业的兴衰,而是在通过渔业这个窗口,折射出整个近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生态环境的多重变迁,其内在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定然令人深思。

评分

我们习惯了对远方的风景趋之若鹜,而对身边的美熟视无睹。这本书展现了生活的不同可能性,他们做电影、养蚕、作诗、制茶、画画、养犬、设计家具、乡居生活……每个人都在安静地过着自己想过的日子。和喜欢的一切在一起,把生活过成想象中的样子,其实并没有那么难。

评分

好书,好书,爱不释手,喜欢的不得了

评分

梁武帝在同泰寺舍身”(将自己献给该寺,等于在该寺出家)不止一次,当时帝王舍身佛寺,并非梁武帝所独有,稍后陈武帝、陈后主等皆曾舍身佛寺。这看来更象是某种象征性的仪式,非“敝屣万乘”之谓。也有人说是梁武帝变相给同泰寺送钱,因为每次“舍身”后都由群臣“赎回”。

评分

老早就想买,今天终于买了,很好,包装好,也很干净的,满意。最近一直京东买书,快!支持!!!!!

评分

我们习惯了对远方的风景趋之若鹜,而对身边的美熟视无睹。这本书展现了生活的不同可能性,他们做电影、养蚕、作诗、制茶、画画、养犬、设计家具、乡居生活……每个人都在安静地过着自己想过的日子。和喜欢的一切在一起,把生活过成想象中的样子,其实并没有那么难。

评分

海外研究中国丛书,很喜欢慢慢收自己喜欢的,看书名简介收书,这本一不小心买重了

评分

我们习惯了对远方的风景趋之若鹜,而对身边的美熟视无睹。这本书展现了生活的不同可能性,他们做电影、养蚕、作诗、制茶、画画、养犬、设计家具、乡居生活……每个人都在安静地过着自己想过的日子。和喜欢的一切在一起,把生活过成想象中的样子,其实并没有那么难。

评分

召开一个御前学术观点发布会,梁武帝认为还远远不够,他的第二个重要举措是为这个印度宇宙在尘世建造一个模型——同泰寺。同泰寺现已不存,但遥想在杜牧诗句“南朝四百八十寺”中,必是极为引人注目的。关于同泰寺的详细记载见《建康实录》卷十七“高祖武皇帝”,其中说“东南有璇玑殿,殿外积石种树为山,有盖天仪,激水随滴而转”。以前学者大多关注梁武帝在此寺舍身一事,但日本学者山田庆儿曾指出,同泰寺之建构,实为摹拟佛教宇宙。

评分

不错诶,不错诶,不错诶,最近新出很多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