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活性成分分离技术

生物活性成分分离技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振宇,赵海田 编
图书标签:
  • 生物活性成分
  • 分离技术
  • 天然产物
  • 提取
  • 纯化
  • 色谱法
  • 生物化学
  • 药学
  • 食品科学
  • 分析化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0353463
版次:1
商品编码:1172951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高等院校“十二五”规划教材 ,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50
字数:52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随着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新型天然产物工程(动物、植物及微生物)制品及功能活性物质的不断发现与开发,天然产物分离技术成为现代生物技术的核心。它决定着天然产物制品的功效、安全及成本,同时决定着在生物领域中的竞争能力。
  《生物活性成分分离技术》兼顾了天然产物分离技术的前瞻性、实用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分为2部分,共21章,第1部分介绍了萜类、多酚类、甾体及其苷类化合物、脂肪酸、生物碱、多糖、氨基酸、蛋白类及核酸等生物活性成分的性质、分类和生理功能;第2部分重点阐述了天然产物的分离技术,包括离心分离、超声波萃取、微波萃取、超临界流体萃取、反胶束萃取、强电场萃取、双水相萃取、层析技术、膜分离技术、液膜分离、分子蒸馏、泡沫分离技术及分子印迹技术的基本原理、工艺技术、设备参数和应用实例。
  《生物活性成分分离技术》可作为生物化工、医药、食品、营养、能源、环境等专业科研人员的工具书,也可作为高等学校上述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教材或参考用书。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部分 生物活性成分介绍
第1章 萜类物质
1.1 概念
1.2 萜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
1.3 萜类化合物的生理活性
1.4 萜类化合物的分离提取方法
1.5 萜类化合物生理功能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2章 多酚类
2.1 多酚类物质的化学结构及分类
2.2 理化性质
2.3 多酚类物质的生理功能
2.4 分离提取方法
2.5 应用
参考文献
第3章 甾体及其苷类化合物
3.1 概述
3.2 C21甾类化合物
3.3 强心苷类化合物
3.4 甾体皂苷
参考文献
第4章 脂肪酸
4.1 概述
4.2 理化性质
4.3 生理功能
4.4 分离提取方法
4.5 应用
参考文献
第5章 生物碱
5.1 概念
5.2 理化性质
5.3 生理功能
5.4 提取分离方法
5.5 应用
参考文献
第6章 多糖
6.1 多糖的概念、分类及结构
6.2 多糖的理化性质
6.3 多糖的生理功能
6.4 多糖构效关系
6.5 分离提取方法
6.6 多糖的纯化
6.7 多糖结构表征
6.8 多糖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7章 氨基酸、蛋白类
7.1 氨基酸
7.2 蛋白质
参考文献
第8章 核酸
8.1 概述
8.2 核酸的理化性质
8.3 核酸的生理功能
8.4 核酸的分离提取
8.5 核酸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2部分 分离技术
第9章 离心分离
9.1 概述
9.2 基本原理
9.3 工艺流程及设备参数
……

前言/序言


图书简介:绿色化工的基石——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化学合成策略与应用 本书定位: 本书旨在为化学工程、材料科学、环境科学及相关交叉学科的科研人员、高级工程师及高年级本科生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具有前瞻性的视角,探讨在日益严格的环境法规和可持续发展理念驱动下,如何构建高效、原子经济、环境友好的化学合成体系。全书聚焦于新型催化剂的设计、反应介质的革新以及过程强化技术在精细化学品和高附加值材料合成中的实际应用。 核心内容概述: 本书严格围绕“绿色、高效、可持续”这一核心主线展开,系统性地梳理和剖析了当代化学合成领域中具有突破性和应用潜力的关键技术与理论框架,完全不涉及任何生物活性成分的分离、纯化或结构鉴定等相关内容。 第一部分:催化科学的革新与应用(约400字) 第一章:面向原子经济性的新型催化剂设计 本章首先回顾了传统催化剂的局限性,着重探讨了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辅助的“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催化剂理性设计策略。重点分析了多相催化中活性位点的精确调控,包括单原子催化剂(SACs)的构筑原理、缺陷工程对电子结构的重塑,以及在负载型催化剂中载体-活性中心间相互作用的机制研究。内容深入探讨了如何通过精确调控催化剂的几何和电子性质,实现对目标反应路径的选择性控制,从而最大程度减少副产物生成。 第二章:有机催化与光/电催化的交叉融合 本章着眼于非金属催化体系的崛起。详细阐述了有机小分子催化剂(如手性胺、硫脲等)在复杂分子构建中的不对称催化应用。更侧重于介绍光氧化还原催化(Photoredox Catalysis)的最新进展,包括新型有机光敏剂和过渡金属配合物的开发。讨论了如何利用光能驱动原本热力学上不利或需要强还原/氧化剂才能实现的反应,例如C-H键的选择性官能团化。同时,也探讨了电化学合成在温和条件下替代传统化学试剂方面的潜力,特别是其在氧化还原过程中的精细控制能力。 第二部分:反应介质的革命(约450字) 第三章:超临界流体作为绿色溶剂的应用 本章系统介绍了超临界二氧化碳(scCO2)作为反应介质的优势,包括其零表面张力、易于分离和可调控的溶解性。重点分析了在scCO2中进行的聚合反应、氢化反应以及有机合成反应的动力学和热力学变化。深入讨论了如何通过调节压力和温度来优化反应效率和产物收率,以及如何设计兼容scCO2环境的催化剂和反应物。 第四章:离子液体与深共熔溶剂的设计与应用 本章详细阐述了离子液体(ILs)和深共熔溶剂(DESs)的结构多样性、低蒸汽压和可设计性。内容聚焦于如何通过改变ILs的阳离子和阴离子组合来调节反应环境的极性、粘度和酸碱性,以适应特定的化学转化。特别关注了ILs在萃取分离(非活性成分的介质转移)和作为均相催化剂载体方面的应用。同时,对DESs作为更廉价、更易制备的绿色溶剂,在催化反应和电化学应用中的新兴趋势进行了深入剖析。 第五章:无溶剂和固相合成技术 本章探讨了在没有传统液态有机溶剂的条件下进行化学反应的策略。包括球磨(Mechanochemistry)在引发和加速反应中的作用机制,以及如何通过高能机械力实现传统方法难以达到的转化率。此外,对固载化试剂和催化剂在减少后处理步骤中的优势进行了论述。 第三部分:过程强化与工程放大(约400字) 第六章:微通道反应器技术在精细化工中的应用 本章将合成化学与化学工程紧密结合,重点介绍了微反应器(Microreactor)技术如何解决传统釜式反应器中的传质和传热限制问题。详细分析了微反应器在快速放热反应(如硝化、聚合)中的安全性和精确控温能力。阐述了如何通过精确控制停留时间分布(RTD)来优化产物选择性,并讨论了微流控技术在实现快速筛选和优化反应条件中的集成应用。 第七章:反应与分离的一体化过程设计 本章聚焦于提高整体过程效率的策略。深入探讨了反应精馏(Reactive Distillation)和反应萃取(Reactive Extraction)等过程强化技术的原理与工程实现。核心内容在于如何在同一个设备单元内同时进行化学反应和产物分离,从而打破平衡限制,提高转化率,并降低能耗。分析了如何利用膜技术(如渗透蒸发、纳滤)与反应过程的耦合,实现高选择性的在线分离。 第四部分: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合成目标(约250字) 第八章:生物质转化与碳捕集利用(CCU)中的催化合成 本章将可持续发展目标置于核心,探讨了化学合成在应对能源和环境挑战中的作用。详细论述了如何利用多相催化剂将可再生生物质(如纤维素、木质素衍生物)高效地转化为高价值的化学品(如平台化合物、聚合物单体)。同时,本章也对二氧化碳(CO2)作为“C1”碳源,在催化剂作用下转化为甲醇、碳酸酯或聚碳酸酯等高附加值产品的最新进展进行了系统总结。强调了整个合成流程的碳足迹最小化和资源的高效利用。 总结: 本书提供了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工程案例,旨在指导读者如何通过创新的催化剂体系、绿色的反应介质以及先进的过程控制技术,设计和实施符合未来工业发展方向的高效、安全和环境友好的化学合成路线。全书内容聚焦于化学合成的原理与工程实践,确保技术的前沿性和实用性。

用户评价

评分

还有一种可能性是,这本书可能不会涉及生物活性成分的鉴定和确证手段的细致讲解。分离技术最终的目标是获得纯净的目标成分,而为了确保分离的成功以及获得的是真正有价值的物质,对分离产物的鉴定和确证至关重要。然而,如果这本书将重心完全放在“分离”这一动作本身,那么对于诸如质谱(MS)、核磁共振(NMR)、红外光谱(IR)等分析技术在鉴定生物活性成分中的应用细节,可能就不会深入介绍。书中可能会描述“将色谱峰收集起来,得到纯品”,但对于“如何通过质谱分析判断该成分的分子量和碎片信息,从而初步推测其结构”;“如何利用核磁共振谱来解析其详细的原子连接方式和立体化学构型”等过程,则可能语焉不详,甚至完全省略。读者可能能熟练地进行分离操作,但一旦遇到未知成分,或者需要对分离产物进行精确的结构鉴定以满足科研或注册要求时,就会显得力不从心。因此,对于需要进行深入研究的科研人员来说,这种侧重于分离操作的书籍,可能需要搭配光谱学和波谱学方面的专业教材。

评分

最后,这本书或许会回避讨论生物活性成分的安全性评估和毒理学研究。生物活性成分在进入人体或应用到产品中之前,其安全性是至关重要的考量。即使成功地分离出了高纯度的目标成分,如果其存在潜在的毒性,那么其应用价值也会大打折扣。然而,一本纯粹关注“分离技术”的书籍,很可能不会去探讨这些成分在不同剂量下的毒性表现、急慢性毒性试验、基因毒性、致癌性等方面的研究方法和结果。书中可能会详细介绍如何从复杂的天然混合物中富集某个化合物,但对于“该化合物是否会对人体产生不良反应”、“在何种剂量下是安全的”、“是否有潜在的长期健康风险”等问题,可能就不会涉及。读者可能成为了分离专家,能够高效地获得各种活性物质,但对于这些物质是否可以安全地用于人类,以及如何进行科学的安全性评估,则需要查阅毒理学、药理学、食品安全学等其他领域的文献。这种将分离技术与下游应用安全评估完全割裂的处理方式,虽然可能使得分离技术的论述更加聚焦,但对于希望全面了解生物活性成分开发流程的读者来说,是不完整的。

评分

一本讲述生物活性成分分离技术的图书,我一直对这个领域非常感兴趣,尤其是在制药和保健品行业飞速发展的当下,了解如何从天然物质中提取和纯化有价值的成分显得尤为重要。这本书的书名直接点明了它的核心内容,但出于好奇,我尝试去想象一下,如果它不包含某些内容,那会是怎样的体验。 首先,我设想这本书可能会回避对特定生物活性成分的深入案例分析。例如,它可能不会花大量的篇幅去详细介绍如何从某种植物中分离出特定的抗癌化合物,或者从微生物中提取具有抗炎作用的蛋白质。读者可能找不到关于“XXX草药的XXX活性成分提取流程详解”这样具体的、按部就班的操作指南。取而代之的,它或许会更侧重于普适性的原理和技术框架。想象一下,书中可能会更多地讨论分离的共性挑战,比如如何克服共存杂质的干扰,如何提高目标成分的得率,以及不同分离介质(如色谱填料)在选择时的通用考量因素。可能会有关于“影响分离效率的关键参数”的章节,但不会聚焦于某个具体的成分。这样一来,虽然读者能掌握分离科学的精髓,但对于将这些技术直接应用于某个特定目标的个体来说,可能需要额外的参考资料来填补知识的空白。书中的图表可能更多是原理示意图,而不是实际实验的流程图。读者需要具备一定的化学和生物学背景,才能将书中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

评分

另一种可能的“不包含”之处,在于这本书可能不会深入探讨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经济学和工程学考量。很多关于生物活性成分分离的技术,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大规模的商业化生产。然而,这本书或许会将重心放在实验室规模的技术原理和方法论上,而对如何将实验室方法优化、放大到工业级别所涉及的成本效益分析、设备选型、工艺流程设计、以及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标准等内容,鲜少涉及。比如,书中可能会详细介绍各种高效液相色谱(HPLC)的填料类型、流动相选择、检测器原理,但对于工业级分离设备(如模拟移动床色谱、膜分离技术在工业规模的应用)的细节、投资回报率、能耗评估等方面,可能就一带而过了。读者可能学到的是“如何在高纯度下分离出目标成分”,但对于“如何以最低的成本、最高的效率、满足法规要求地生产出吨级的生物活性成分”这个问题,可能需要通过其他途径来寻找答案。这种侧重于基础研究和实验室应用的风格,虽然能为读者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但对于志在成为分离工艺工程师或企业研发负责人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补充更多工程实践方面的知识。

评分

再者,这本书可能不会提供关于生物活性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的详细解读。尽管书名是“生物活性成分分离技术”,但很多读者对这一领域产生兴趣,往往是因为其在医药、保健品等领域的应用价值。然而,如果这本书严格地将其范畴限定在“技术”层面,那么它可能不会花费篇幅去介绍某个分离出来的生物活性成分的详细药理机制、在人体内的吸收代谢过程、以及具体的临床试验数据和疗效评估。例如,书中可能会详细描述从某种植物中分离出某种黄酮类化合物的色谱条件和纯化步骤,但对于这种黄酮类化合物的抗氧化、抗炎、抗癌等具体生物学效应,以及其在治疗某种疾病方面的临床应用前景,可能就只是点到为止,或者完全不予提及。读者或许能成为分离技术的专家,但对于这些分离出来的成分究竟有什么用,以及如何进一步开发和应用,可能就需要查阅药理学、药物化学或临床医学的相关书籍。这种专注于技术本身的叙述方式,虽然严谨,但可能会让那些希望获得更广泛生物医学知识的读者感到意犹未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