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古典學與現代性》選譯的三篇文獻有助於讓我們看到西方古典學的現代品質。
莫米利亞諾是當代西方著名古史學傢,他對十九世紀西方古典學的概觀描述脈絡清晰、生動活潑,他讓我們看到西方古典學的發展與歐洲政治嬗變的現實關聯。
戈斯曼的長文以十九世紀巴塞爾的兩位古典學傢的個案讓我們看到,西方古典學與現代性有怎樣的復雜關係。
萊茵哈特是德國古典學傢維拉莫維茨“最得意的”學生,也是海德格爾和施特勞斯都十分敬重的古典學大師。這裏選譯的他的一組短文有助於我們瞭解西方古典學的現代睏境的來龍去脈。
內容簡介
《古典學與現代性》是關於西方古典學的一個編本,編者為劉小楓教授。全書包括三篇文章,分彆是:莫米利亞諾的《十九世紀古典學的新路徑》,戈斯曼的《歐維貝剋和巴霍芬的反現代論》,萊因哈特的《我與古典學》。
西方文史意義上的“古典”,嚴格來講指古希臘羅馬文明,與後來的基督教文明相區彆。西方的古典學誕生於近代文藝復興時代,最富成效的時期在十九世紀初至二十世紀初的一百多年間。本編選譯的三篇文獻匯在一起,大緻可以構成一部西方古典學的現代簡史。莫米利亞諾是當代西方著名文史傢、古史學傢,他對十九世紀西方古典學的概觀描述脈絡清晰,而且生動活潑。戈斯曼的長文以十九世紀巴塞爾的兩位古典學傢的個案讓我們看到,西方古典學與現代性的關係極其復雜。萊茵哈特是德國古典學傢維拉莫維茨的學生,海德格爾和施特勞斯都十分敬重的古典學大師。這些文章有助於我們瞭解西方古典學的現代睏境的來龍去脈。
目錄
編者說明
莫米利亞諾 十九世紀古典學的新路徑
引言
一 尼布爾與羅馬土地問題
二 從濛森到韋伯
三 烏瑟納爾與古典語文學
四 沒有邊界的宗教史
戈斯曼 歐維貝剋和巴霍芬的反現代論
一 歐維貝剋和巴霍芬與巴塞爾
二 歐維貝剋的反神學
三 巴霍芬的反語文學
萊因哈特 我與古典學
一 古典語文學與古典
二 記我的中學老師
三 維拉莫維茨
四 庫爾提烏斯
五 默雷
六 奧托
七 兩個時期的學術
精彩書摘
三、維拉莫維茨
柏林, 這個19世紀末和世紀之交的德國以及德國之外的思想和藝術中心,如今作為曾經的傳說在瓦礫和碎片中重生——當我們今天以如此遙遠的時間間隔迴顧19世紀末和世紀之交柏林時,那麼,自格林和拉赫曼那一代人以來,德國語文學傢中最偉大、迄今也是最偉大的人——維拉莫維茨不可或缺,他自然地成為濛森的繼承者。此外,在從荷馬到普羅剋洛斯的研究文獻中,如今的古希臘語文學者處處都能遇見這位偉大前輩。盡管他也有錯誤,可從他那裏,我們至今能學有所獲,這點無人能及。他的能力遠勝於此:維拉莫維茨是有纔乾的宣告者,悟透古希臘偉大的永恒,如今再也無人有其如此強烈的使命感,似乎這種使命從未曾有過。
維拉莫維茨的翻譯作品、希臘語讀本和“講課”,是他聽從內心不可動搖的意誌的部分體現,這些作品影響廣泛。在1928年,這位80歲老人發錶瞭《迴憶錄》,從中我們獲知他的生平。
1848年12月22日,維拉莫維茨生於波森(Posen)南省,是馬爾科維茨(Markowitz)莊園主的第三個兒子。
鋼琴上方懸掛著國王夫婦的畫像,這理所當然。國王就是國王,人們臣屬於國王就如同順從上帝,尤如孩子聽命於父母,獻身於祖國,與之生死存亡,這已然注定。陸軍元帥默倫多夫(Moellendorff)——每個男孩都必須隨此姓加上名字維夏德(Wichard)——為老弗裏茨(Fritz)贏得瞭洛伊滕(Leuthen)會戰。老弗裏茨領養瞭祖父,取名維拉莫維茨([引按]這個名字的意思是威廉[Wilhelm]之子),掛在客廳裏的畫像上,祖父戴著“功勛章“, 這是他在埃勞(Eylau)獲得的。……我們的祖父是波蘭人。……對西裏西亞戰爭的迴憶多於對解放戰爭的迴憶。
也許,莊園生活的描寫屬於傳記中可讀到的最有吸引力的篇章。那是一個獨立的世界,置身其中,無法想象學者是什麼,這樣一個人以什麼為生。這個男孩擅長騎馬,他父親喜歡他大腿夾緊馬的樣子,所以看來他注定要當軍官。也許是他命運中不可抗拒之“命相神靈”(他根據柏拉圖《王製》結尾的神話稱之為“命相神靈”),勃蘭登堡的騎士學院似乎太昂貴瞭,訓練他拉丁語的傢庭教師再也不能滿足他的求知欲,嚮他推薦瞭普福塔(Pforta)中學,由此決定瞭他的職業和命運、他的外部際遇和內心需求,以及他的一生。1867年9月,維拉莫維茨在七年的學習後離開普福塔中學,七年的學習——幾乎不可能換一種錶達方式——對他而言成為虔誠的刻骨銘心的事件,成為誓約隨時隨刻伴隨著他,在他最艱難的時刻總是予以安慰。1928年,在萬般絕望之際,普福塔中學再次使他産生希望:
由此,普福塔中學在1943年榮耀地慶祝瞭它的第四個百年,修道院的獻詞維護瞭其作用:“主無疑在此,此處至高無上:ecce porta coeli[看,天堂之門]”。
1931年9月25日,維拉莫維茨離開瞭這個世界,使得他安然地避免瞭更大的失望。
……
前言/序言
編者說明
西方文史意義上的“古典”,嚴格來講指古希臘羅馬文明,與後來的基督教文明相區彆,盡管基督教是在古希臘羅馬文明的土壤上生長起來的。倘若仿造這種劃分的含義,我們也許就得說,中國文史意義上的“古典”當指佛教入華之前的秦漢文明——顯然,我國的文史研究雖然有漢宋之分或多次齣現過的“復古”,卻很難適應西方的“古典學”概念。
西方的古典學誕生於近代文藝復興時代,最富成效的時期卻在十九世紀初至二十世紀初的一百多年間。與我國清代整理故舊的成就相比,這一時期西方古典學整理典籍的成就其實算不上什麼。由於采用瞭實證主義和曆史主義的理論和研究方法,這一時期的西方古典學纔顯得優於我國的文史研究,以至於在二十世紀上半葉,我國的文史研究也很快跟上瞭西方古典學的步伐——蘇雪林的屈賦研究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嚴格來講,“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後,我們已經有瞭西方意義上的中國古典學,盡管我們對西方的古典學研究本身還一無所知。然而,我們同樣一無所知的是,在古典學傢尼采看來,實證主義和曆史主義對西方古典學的危害是緻命。倘若如此,如果我們要著手建設中國的西方古典學,就得尤其注重認識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初的西方古典學。畢竟,如果我們對西方古典學的現代品質沒有清醒的認識,就既不可能發展齣具有中國氣派的西方古典學,也不可能對我們的史學和文史研究所受到的西方現代學問的毒害有清醒的自我意識。
本編選譯的三篇文獻匯在一起,大緻可以構成一部西方古典學的現代簡史。莫米利亞諾是當代西方著名文史傢、古史學傢,他對十九世紀西方古典學的概觀描述脈絡清晰,而且生動活潑。戈斯曼的長文以十九世紀巴塞爾的兩位古典學傢的個案讓我們看到,西方古典學與現代性的關係極其復雜。萊茵哈特是德國古典學傢維拉莫維茨的學生,海德格爾和施特勞斯都十分敬重的古典學大師。這裏選譯的他的一組短文(選自由他的學生選編的文集《古代的饋贈》,“古典語文學漫談”這個題目為本編者所擬),大多具有自傳性質,有助於我們瞭解西方古典學的現代睏境的來龍去脈。
《典籍迴響:中古時期中國文學與思想的流變》 一、 書籍概述 《典籍迴響:中古時期中國文學與思想的流變》是一部深入探究中古時期(公元3世紀至10世紀)中國文學藝術與哲學思想之間復雜互動關係的學術專著。本書並非簡單羅列文學作品或思想流派,而是著力揭示在政治動蕩、民族交融、宗教傳播等多元因素影響下,中古文人心靈世界如何被不斷重塑,以及這種內在的精神嬗變如何在文學創作中留下深刻烙印。作者通過梳理浩如煙海的典籍文獻,追蹤中國文學從魏晉風骨的飄逸灑脫,經南北朝的南北融閤,至隋唐盛世的兼容並蓄,最終抵達宋代新變的前夜,深入分析瞭佛教、道教、玄學等思想思潮如何滲透並重塑瞭文人的審美趣味、情感錶達以及對人生意義的探索。同時,本書也探討瞭在文學創作中,士人如何通過對古典意象的重新解讀,賦予其新的生命力,並在新的時代語境下,反思與迴應社會現實的挑戰。 二、 內容詳細闡述 第一部分:時代洪流中的文學基因重組 本部分著重梳理中古時期文學的宏觀演變脈絡,揭示其內在驅動力。 魏晉風骨:從士人風尚到文學自覺 背景: 亂世之下,政治動蕩與社會轉型,對傳統儒傢倫理道德構成衝擊。名士輩齣,他們以“清談”為時尚,追求個體精神的自由與超越。 文學錶現: 散文方麵,竹林七賢的玄言詩,如阮籍的《詠懷詩》,錶達瞭對黑暗現實的憤懣與對自由的渴望。同時,嵇康的《與山巨源絕交書》則展現瞭士人堅守個人原則的獨立精神。詩歌方麵,曹操、曹植父子的建安詩歌,以其慷慨悲壯的風格,奠定瞭“風骨”的基礎。陶淵明的田園詩,則開創瞭另一種返璞歸真的精神齣口,在自然中尋求心靈的寜靜。 思想影響: 玄學作為一種形而上的哲學思潮,強調“有”與“無”的辯證關係,為士人提供瞭超越現實的精神慰藉。道傢思想中的“無為而治”、“返璞歸真”等觀念,與名士們的灑脫不羈、崇尚自然的情懷不謀而閤,共同塑造瞭魏晉文人的獨特氣質。 創新之處: 本部分將魏晉文學的“自覺”置於時代巨變的背景下,強調瞭文學從政治附庸走嚮獨立審美的轉變,並深入分析瞭玄學對文人內心世界的影響,而非停留在錶麵的題材或風格模仿。 南北融閤與文體嬗變 背景: 漢魏之際,民族遷徙與政權分裂,導緻南北文化交流與碰撞。北方遊牧民族的豪放之風與南方漢族文化的精巧細膩相互滲透。 文學錶現: 南朝文學,如宋齊間的宮體詩,以其綺麗的辭藻和細膩的情感描摹,展現瞭江南的精緻文化。謝靈運的山水詩,則將自然的壯麗與個體的情懷融為一體,開創瞭山水文學的新局麵。北方文學,如北朝的樂府民歌,如《木蘭詩》,以其質樸的語言和鮮活的敘事,展現瞭北方人民的粗獷與活力。 思想影響: 佛教自漢代傳入中國後,在南北朝時期得到瞭空前的發展,寺廟林立,高僧輩齣。佛教關於“輪迴”、“因果”、“涅槃”等觀念,深刻影響瞭文人的生死觀和宇宙觀。同時,道教也在民間和士人階層中流傳,其追求長生不老、逍遙自在的觀念,也為文人提供瞭另一條精神齣路。 創新之處: 本部分不僅區分瞭南北文學的特色,更著重分析瞭文化融閤過程中,新的文學形式和審美範式是如何孕育而生的。佛教思想的引入,被視為改變文人心靈結構的重要力量,影響瞭其對人生、對苦難的理解。 隋唐盛世:兼容並蓄與文學的黃金時代 背景: 隋唐統一,國傢強盛,對外交流頻繁,為文學的繁榮奠定瞭基礎。科舉製度的推行,為更多士人提供瞭參政機會,但也促使文學創作朝著更廣泛的社會功能發展。 文學錶現: 詩歌方麵,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大傢輩齣,詩歌風格多樣,題材廣泛,從政治抱負到個人遭際,從山川壯麗到民生疾苦,無不入詩。散文方麵,韓愈、柳宗元倡導的古文運動,反對駢文的空洞華麗,提倡質樸暢達的文風,對後世散文産生瞭深遠影響。小說方麵,唐傳奇的齣現,標誌著中國古代小說走嚮成熟,湧現齣《鶯鶯傳》、《李娃傳》等名篇。 思想影響: 佛教在唐代的地位依舊重要,玄奘西行取經,帶迴瞭大量佛經,促進瞭佛教的本土化。禪宗的興起,強調“頓悟”,注重當下體驗,對詩歌創作産生瞭直接影響,如王維的詩歌,將禪意融入山水,達到“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境界。道教也在士人中繼續流行,其追求長生、煉丹等活動,也留下瞭文學素材。儒傢思想在社會層麵仍然占據主導地位,但在士人的內心世界,已經呈現齣多元化的融閤態勢。 創新之處: 本部分強調瞭隋唐文學的“兼容並蓄”精神,是將不同文化、不同思想熔於一爐的時代特徵。對禪宗詩歌的深入剖析,揭示瞭佛教思想如何影響瞭文人的審美觀和藝術錶現手法。 第二部分:思想的觸角:中古文人心靈的觸動與轉化 本部分深入剖析瞭佛教、道教、玄學等思想思潮對中古文人內心世界的具體影響。 佛教東漸:生死觀與審美意識的重塑 因果報應與人生無常: 佛教的“業報說”與“無常觀”,打破瞭傳統儒傢強調的現世功業和傢族傳承的價值體係。文人開始以一種更宏大、更超脫的視角審視人生,對苦難有瞭新的理解,同時也産生瞭對來世的期盼與對解脫的追求。這在很多詩歌作品中得到瞭體現,例如對落花、孤旅等意象的描繪,往往蘊含著對生命短暫的慨嘆。 涅槃解脫與精神自由: 佛教的“涅槃”理想,為文人提供瞭一種逃離現實苦難、實現精神解脫的可能性。這種追求與魏晉名士對個體精神自由的嚮往相呼應,但更增添瞭一層宗教的超脫色彩。禪宗的“平常心是道”的理念,則在唐代直接影響瞭詩歌創作,促使文人從日常生活中發掘詩意,追求“詩中有禪”的境界。 對文學創作的影響: 佛教的宏大敘事、因果邏輯、超脫精神,以及與之相關的佛教圖像、故事、譬喻等,都成為中古文學創作的重要素材和靈感來源。如《西遊記》的前身《大唐西域記》的齣現,以及各種佛教故事的文學化改編,都反映瞭這一點。 道教的“逍遙”與“自然”:精神避難所與藝術的靈感源泉 “逍遙遊”的情懷: 道傢的“逍遙”境界,與中國文人在政治失意或人生睏頓時的精神訴求高度契閤。老莊的哲學思想,如“道法自然”、“無為而治”,為文人提供瞭一種超脫世俗、返璞歸真的精神慰藉。陶淵明式的田園生活,正是道傢思想在文人生活中的一種體現。 “自然”的美學範式: 道傢對自然的推崇,也深刻影響瞭中古文學的美學觀念。山水詩的興起,將自然的壯麗與文人的情感融為一體,追求一種“天人閤一”的境界。山水描繪不再僅僅是客觀的景物再現,而是文人內心世界的投射,成為錶達個人情懷的重要載體。 煉丹服氣與養生文化: 道教的煉丹服氣、養生等活動,雖然在文學創作中並不直接作為主題,但其背後所蘊含的對生命、對長生的追尋,以及與之相關的神仙傳說,也為文學提供瞭豐富的想象空間和敘事素材。 玄學思潮:從形而上到形而下的精神探索 “有無”辯證與 本體論思考: 玄學對“有”與“無”的深刻辯證,促使中古文人開始對世界本體進行形而上的思考。這種思考並非停留在抽象的哲學層麵,而是滲透到他們對人生意義、價值判斷的認知中。 “清談”與語言的張力: 玄學的“清談”之風,強調語言的玄妙與精神的契閤,對中古文學的語言風格産生瞭影響。一些作品追求一種“得意忘言”的境界,通過含蓄、意象化的語言來傳達深邃的思想。 個體意識的覺醒: 玄學對個體精神自由的強調,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瞭中古時期個體意識的覺醒。文人開始更加關注自身的感受、體驗和價值,這為文學創作中對個人情感的細膩錶達提供瞭土壤。 第三部分:古典的重構與現代的迴響 本部分探討中古文人如何在創作中對古典進行創造性轉化,以及這種轉化如何為後世文學提供藉鑒。 意象的再生:從《詩經》到唐詩宋詞 經典意象的再挖掘: 中古文人並非簡單地復古,而是通過對《詩經》、《楚辭》等早期經典的重新解讀,賦予其新的生命力。例如,對“雎鳩”、“思婦”、“杜鵑”等意象的多次運用,每次都根據當時的社會背景和作者的情感,賦予其不同的象徵意義。 新的意象生成: 在吸收古典意象的同時,中古文人也創造瞭許多新的意象,如唐詩中的“邊塞”、“閨怨”、“山水”等,這些意象的生成,既有對現實生活的反映,也有對前代意象的繼承與發展。 意象的內涵深化: 佛教、道教等思想思潮的滲入,使得許多傳統意象的內涵得到瞭深化。例如,“明月”不再僅僅是思鄉的象徵,也可能蘊含著某種哲學層麵的思考。 文學的“體”與“用”:從抒情到敘事,從審美到教化 文體的發展與分化: 中古時期,詩、賦、散文、小說等文體都經曆瞭重要的發展和分化。敘事性散文(如唐傳奇)的成熟,標誌著文學功能的擴展,從單純的抒情言誌,走嚮對社會生活更廣泛的描繪。 “以文載道”的傳統與挑戰: 盡管“以文載道”是曆代文人的普遍追求,但在中古時期,尤其是唐代,文學的獨立審美價值開始凸顯。白居易的“新樂府運動”試圖將現實關懷與文學創作相結閤,而李白的詩歌則更多地展現瞭其純粹的藝術個性和精神追求。 “學”與“道”的張力: 本部分探討瞭中古文人在學習古典、繼承傳統的同時,如何注入新的思想與情感,實現文學的創新。這種“學”與“道”的張力,構成瞭中古文學發展的內在動力。 結論:中古文學與思想的遺産 奠定後世格局: 中古時期文學與思想的深刻互動,不僅塑造瞭當時的文學麵貌,更奠定瞭後世中國文學發展的基礎。唐詩宋詞的輝煌,明清小說的繁榮,都與中古時期在文學體裁、審美範式、思想資源等方麵的積纍密不可分。 對現代的啓示: 本書認為,對中古文學與思想的深入研究,有助於我們理解中國文化精神的形成過程,以及傳統如何在與外來思想的碰撞中不斷演變。這種研究對於我們反思當下文化,在繼承與創新之間尋求平衡,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三、 價值與意義 《典籍迴響:中古時期中國文學與思想的流變》一書,旨在填補當前學術界在中古文學與思想關係研究上的某些空白。本書的價值在於: 1. 係統性與整體性: 摒棄瞭以往研究中常見的孤立分析,力圖從宏觀視角齣發,展現中古時期文學與思想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復雜圖景。 2. 深度與創新: 深入挖掘佛教、道教、玄學等思想思潮對中古文人內心世界和文學創作的具體影響,並試圖揭示其背後的機製與邏輯,而非停留在淺層描述。 3. 文獻紮實與論證嚴謹: 本書在引述大量經典文獻的基礎上,進行細緻的文本分析與邏輯推理,力求做到言之有據,論之有理。 4. 啓發性與前瞻性: 通過對中古時期文化融閤與創新的曆史考察,為當下如何處理傳統與現代、本土與外來的關係,提供瞭寶貴的曆史鏡鑒和理論啓示。 本書適閤對中國古代文學、哲學、曆史感興趣的學者、學生以及廣大文化愛好者閱讀。它將帶領讀者穿越曆史的長河,去感受中古文人心靈的激蕩與求索,去理解中國文化精神的深厚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