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愁前路有天堑,生命线上通途连
美国大兵倾情回忆那条承载着无数人
希望的交通线
400余幅首次公布的照片
还原中缅印战场背后的艰辛历程
中英双语的图片说明
带给您多元化的阅读体验
《天堑通途:中缅印抗战生命线》以400余幅中缅印战区高清照片为主,包括首次问题的关于中缅印战场彩色照片的拍摄者美国军官小弗里德里克·施安勒的口述历史,介绍了利多公路、滇缅公路、驼峰航线等二战重要的交通生命线的修筑过程,以及在战争中的价值和地位。对于了解二战期间的相关历史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
同时,《天堑通途:中缅印抗战生命线》除记录了二战中众多重要生命线的修筑过程外,更重要的是记录了当时参与战争的军民生活实景,记录了战争的残酷与军民抗战的精神面貌。这些内容不但首次问世,而且具有极强的可读性,对于那段历史我们会从这本书中感受到更多的真实可感的信息。很多照片资料都是国家保护文物,可见资料的珍贵价值及历史意义。
小弗雷德时克·F·施安勒,是麻省理工学院1939届的毕业生,曾经获得电气工程的本科和硕士学位,并加入了预备军官训练营。他毕业后在美国海军武器实验室工作,直至1942年应征入伍。之后他在印度驻军一年,在工兵部队任军官,协助美军训练中国远征军。1945年,他被派往滇缅公路,负责军用物资运输。抗战胜利之后,赴上海承担美军后勤工作。1946年,他以上校军衔光荣退伍。书中的这些彩色照片都是施安勒在中缅印期间,用柯达35型相机与柯达彩色反转胶片拍摄的。
李松,武汉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曾在哈佛大学任访问学者。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专著十余部。
刘苹,中南民族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曾在哈佛大学从事访问研究。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主持教育部与省级多项科研课题。
★一个巧合,今年6月17日,正当我肃立怒江之畔的滇缅公路惠通桥遗址之际,得知这本《天堑通途:中缅印抗战生命线》即将出版。30年前,我撰写萧乾先生传记时,读他在1939年滇缅路采访归来发表的特写《血肉筑成的滇缅路》,一直期待能够站在被誉为“伟大工程”的这条公路上。76年后,终于有了这本详尽而全面呈现“抗战生命线”的影像志,将滇缅公路、史迪威公路、驼峰航线的历史现场予以呈现。这是构成历史的原料,也是以特殊的方式,缅怀有名或无名的抗战捐躯者,因有他们,天堑才变为通途!
——著名作家、《人民日报》资深记者李辉
★伟大的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出版这本书有特殊的意义。亲历中缅印三国联合抗击日本侵略军的美国大兵口述中缅印战场交通线的修建经过。李松教授收集整理400余幅中缅印战场的照片,再现了那残酷壮烈的真实图景,成为不可替代的历史印记。重温这段历史,我们将永远记住曾经的付出,永远记住中国作出的伟大牺牲。让我们虔诚地祈望恒久的世界和平。
——著名翻译家、“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屠岸
总序
前言
利多公路概况
印度物资转运
修筑利多公路
利多公路通车
利多公路行军
利多公路的军运
利多公路的桥梁
利多公路的机场
航拍利多公路
滇缅公路概况
修筑滇缅公路
滇缅公路的桥梁
滇缅公路通车
滇缅公路的军运
滇缅公路民众
滇缅公路风光
昆明通讯基地
昆明城乡风光
二十四拐
驼峰航线概况
物资转运
飞越驼峰
空投物资
抵达中国
附录:小弗雷德里克·F·施安勒简传
参考文献
后记
这本书的资料搜集工作无疑是令人敬佩的。它不仅仅依赖于已有的官方史料,似乎还挖掘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档案、口述回忆,甚至是跨国界的文献。这种多源头的交叉印证,使得叙事的基础异常扎实,几乎每一段陈述都掷地有声,充满了可信度。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能够将这些庞杂的史料,经过提炼和消化后,用一种极为流畅且富有逻辑性的方式重新组织起来,避免了史料堆砌的弊病。它提供了一个极为全面的框架,让读者得以一窥当年国际合作与冲突背景下,那条生命线维持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这种扎实的研究功底,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普通通俗读物的范畴,具备了相当重要的史学参考意义。
评分从情感层面上来说,这本书带给我的冲击是深远的。它没有回避战争的残酷,却也没有让绝望吞噬一切。作者的文字中流淌着一种克制的、但又极其真挚的悲悯情怀。特别是在描述那些为理想和国家默默奉献的人时,笔触饱含敬意,却绝不煽情做作。这种恰到好处的情感拿捏,让读者在为逝者哀悼的同时,也能被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所激励。它让我反思了“牺牲”的真正含义——那不是口号,而是无数个痛苦且无可奈何的选择汇聚成的集体意志。读完合上书本的那一刻,心中涌起的是一种复杂的、难以言喻的沉重与敬佩交织的情绪。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和行文节奏处理得非常高明。它没有采用那种平铺直叙的流水账式记述,而是巧妙地穿插着不同时间和地点的片段,像一张精密编织的网,将复杂的历史脉络清晰地展现出来。这种非线性叙事的手法,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沉浸感和悬念感。每一次章节的转换,都仿佛是拉近了与历史真相的距离,让人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下一块拼图会是什么。特别是对关键历史节点的处理,那种蓄势待发又恰到好处的爆发力,显示出作者极强的叙事掌控力。它成功地将学术的严谨性与文学的感染力完美融合,使得即便是对这段历史不太熟悉的人,也能轻松地跟随作者的思路进入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
评分这部作品的叙事视角如同置身于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与人物命运的跌宕。作者在描绘宏大战争背景的同时,并没有忽略那些在历史洪流中挣扎的个体。读完后,脑海中浮现的画面不是简单的地图和战线,而是无数鲜活的面孔和他们所做出的艰难抉择。尤其是对于那些鲜为人知的后勤保障工作的细致刻画,让人不禁为之动容。那种深入骨髓的疲惫、在物资匮乏中展现出的惊人创造力,以及面对死亡时的无畏,都通过细腻的笔触活灵活现地呈现出来。这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记录,更是一曲关于人类坚韧不拔精神的赞歌,让人在感叹历史变迁的同时,也对人性中的光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所展现出的那种独特的历史地理观。它将地理环境的险峻与军事战略的制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让人明白,在那样的特殊地势下,每一次行动的背后都蕴含着对地形的深刻理解和对后勤极限的挑战。作者笔下的山脉、河流不再是冰冷的自然景观,而是成为了决定胜负的关键角色。这种将地理学与战史研究相结合的深度,极大地拓宽了我对战争理解的维度。读完之后,我仿佛能清晰地看到那些运输队在崎岖山路上跋涉的艰难身影,能体会到补给线维持的复杂性。这种“以地理观史”的视角,为理解那段时期中国战场的特殊性提供了极其宝贵的洞察。
评分很喜欢,下次还在这里购买
评分京东比较可靠的,一直在京东商城网购,很满意,所以经常这里消费。希望京东坚持正品,坚持品质。
评分抗战真的是依靠这个公路才可以维持物资的供应。
评分书太贵,内容还不错
评分很喜欢,下次还在这里购买
评分很喜欢,下次还在这里购买
评分卢梭于1761年完成《新哀洛漪思》一书后,又重新考虑他已经搁置了的《政治制度论》,但感到这部书的写作所需时间太长,“于是我就决定放弃这部书,把其中可以独立的部分抽出来,其余的则全部付之一炬。我热诚地进行这项工作,同时并未中止《爱弥儿》一书的写作。两年之内我终于完成了《社会契约论》。”(同上书,第2卷,第10章,1759年
评分书太贵,内容还不错
评分书太贵,内容还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