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记忆:海外稀见抗战影像集 从九一八事变到全面抗战

国家记忆:海外稀见抗战影像集 从九一八事变到全面抗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现代史研究所 编
图书标签:
  • 抗战
  • 九一八事变
  • 历史影像
  • 珍稀史料
  • 中国近代史
  • 战争
  • 历史
  • 纪录片
  • 抗日战争
  • 国家记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山西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3092698
版次:1
商品编码:1176493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国家记忆:海外稀见抗战影像集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9-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28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领衔主编
  见证苦难岁月里,中国人的苦苦求生
  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不屈不挠,起而抗争,最终赢得独立
  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和北京汉唐阳光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联合出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家领衔主编的1800余张海外稀见抗战影像出版近日出版,这套大型丛书共分六卷,分别为《从九一八事变到全面抗战》《日本社会与侵华战争》《中缅印战场》《战时中美合作》《大后方的社会生活》《从反攻到受降》,几乎涵盖了抗日战争的方方面面。
  《国家记忆·海外稀见抗战影像集:从九一八事变到全面抗战》图片主要来源于史迪威家族、顾维钧家族复制、捐赠的照片、美国国家档案馆藏战时美军随军摄影记者拍摄的照片(MILITARY OPERATIONS IN CHINA和AMRICAN FORCES IN CHINA两种图片档案),还有从东京神保町旧书街购置的老照片和部分日本战时出版的各类画册、写真集如《大东亚战争写真集》、《满洲事变从军纪念写真帖》、《从军:满洲事变关东军纪念写真帖》、《从军:上海派遣军》等,以及从台湾搜集的各种老照片。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新闻界曾派遣了部分记者,跟随日本侵略军到中国。例如,在日本大阪《每日新闻》社的随军记者的镜头中,就记录了大量日军侵略中国华北、华中各地的战斗、行军与日常生活照片。这些照片部分在《支那事变画报》等战时出版的杂志中公开。同时,还有许多照片,在日本军方审查时被认为有损天皇和日本军队声誉,或者暴露日军武器等军事秘密而都被盖上了“不许可”的印章后遭到雪藏。战争失败前后,日本政府曾要求销毁所有不利于日本的档案、资料,但仍然有一部分照片得以秘密保存下来。这也是本书照片的主要来源之一,也是本书的一大特色。

内容简介

  《国家记忆·海外稀见抗战影像集:从九一八事变到全面抗战》第一卷分上下编,上编侧重于卢沟桥事变以前日本侵略、殖民中国东北的历史过程;下编集中反映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以后在中国各地的作战经过。
  你会看到:九一八柳条湖爆炸地点、事变后建成的奉天铁道总局、30年代初的大连码头、溥仪就任伪满洲国执政的集体照、日军进犯山海关城楼、一·二八事变中拼死抵抗的中国军队、向石家庄济南侵犯的日军、被日机轰炸的上海、沦陷的南京……
  尽管国土一步步沦陷,侵略者的铁蹄到处耀武扬威,但中华民族抵抗侵略者的决心却丝毫未曾退缩,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誓将挽起手来,共同抗击侵略。

目录

壹 九一八事变及伪满洲国成立
贰 巩固殖民统治及进一步扩张
叁 一·二八事变
肆 卢沟桥事变
伍 淞沪会战
陆 华北战场
柒 华中战场
捌 华南战场







前言/序言

  影像战争人
  传统史学,对影像史料的价值往往关注不够,由于它的主要表达工具是文字,因而读者听不到声音,看不到图像,更看不到连续的图像。近年来,影像史料不断受到史家的推崇。它不仅能为读者揭示档案记录中所遗漏的重要细节,弥补文本之不足,更能让读者生动地“想象”历史现场。影像史料如同文本和口述回忆一样,也是史料的重要形式。面对一幅幅反映历史现场的鲜活照片,再生动的笔触,也难以描绘真实的战斗场景。而几张图片,却能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特别是在战争时期,随军记者捕捉到的军队生活和战斗准备等影像内容,更是档案记录者时常忽略,而又十分重要的历史细节。
  史料贵在“难得”。珍贵史料往往获取困难,搜集不易,同时有些史料甚至是当事人有意或无意掩盖遮蔽的对象,更提高了收集的难度。本书收录的图片得益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同仁的不懈努力,特别关注抗日战争时期拍摄、散落在海外的影像史料。本书所选用的全部照片都来自于美国、日本、中国台湾等地。我们希望透过这批“海外稀见”影像,呈现给读者不常见到的另一个抗日战争。相信这些影像的整理出版,将有助于研究者从国际化的视角,多维、立体地还原日本的侵华历史。由于海外图片本身的缺失,因而不可能反映抗战的全貌,它们只是历史过程中的某些侧面,还请读者诸君甄别。虽然浮光掠影,但求鲜活、真实。
  本书图片主要来源于史迪威家族、顾维钧家族复制、捐赠的照片、美国国家档案馆藏战时美军随军摄影记者拍摄的照片(MILITARYOPERATIONSINCHINA和AMRICANFORCESINCHINA两种图片档案),还有从东京神保町旧书街购置的老照片和部分日本战时出版的各类画册、写真集如《大东亚战争写真集》《满洲事变从军纪念写真贴》《从军:满洲事变关东军纪念写真帖》《从军:上海派遣军》等,以及从台湾搜集的各种老照片。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新闻界曾派遣了部分记者,跟随日本侵略军到中国。例如,在日本大阪《每日新闻》社的随军记者的镜头中,就记录了大量日军侵略中国华北、华中各地的战斗、行军与日常生活照片。这些照片部分在《支那事变画报》等战时出版的杂志中公开。同时,还有许多照片,在日本军方审查时被认为有损天皇和日本军队声誉,或者暴露日军武器等军事秘密而大都被盖上了“不许可”的印章后遭到雪藏。战争失败前后,日本政府曾要求销毁所有不利于日本的档案、资料,但仍然有一部分照片得以秘密保存下来。这也是本书照片的主要来源之一,也是本书的一大特色。
  在已有的抗战史研究成果中,往往“知己”而不“知彼”,研究中国抗战的成果很多,但研究日本如何侵略的著作相对较少,也较少会引用日文和英文史料,这是研究的一大缺憾。本书选编的照片,不同于网络上时常流传的照片,只有大概的记载。我们选编的照片,大多记有拍摄地点和拍摄时间等详细说明,这更增加了它的史料价值。无论是读者还是研究者,都可以根据明确的时间和空间线索,重新梳理日本侵华的具体细节。同时,这批照片的另一珍贵意义在于,可以弥补文字史料之不足。例如日军对一些乡村的占领,留下的中文文献中,并无详细的记录,这些图片可进一步深化抗战史研究,提供影像上的支持。
  我们回顾战争,是为了防止战争再度发生。抗日战争已胜利结束70年了,如何能够让后人对战争的惨烈后果有所警醒,图像可以充当连接过去与当下的桥梁。图像的感受是最直观的,当断壁残垣,累累尸骨,呈现在读者的面前时,它会让不同时空的观众感同身受,体验战争的残酷和痛苦,流离与毁灭。这并不要求读者有极高的文学修养,或是知识储备,普通人就可以感知当时人们的所思所想。这就是影像的力量,它可以让人们更牢记历史、珍爱和平。

书名:《烽火年代的群像: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与人物侧影》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深入探究近代中国社会风貌与时代变迁的史学著作。它聚焦于1840年至1949年间,中华民族在内忧外患中挣扎、探索与重塑的宏大历程,旨在通过对特定社会群体、文化思潮以及重要历史事件的细致梳理,勾勒出一幅复杂而生动的近代中国图景。全书摒弃了传统宏大叙事中对单一中心事件的过度强调,转而将笔触投向了那些构成历史肌理的微观层面与多元面向。 第一部分:传统秩序的崩解与早期现代化尝试 本部分着重分析了晚清时期,在西方列强的冲击下,中国传统王朝体系如何经历从内部腐朽到外部崩溃的剧变过程。 首先,对洋务运动进行了超越传统“中体西用”简单框架的剖析。我们不再仅关注其军事与工业成就,而是深入探讨其在社会结构、教育体制及官僚文化中所引发的微妙张力。例如,对早期派遣留学生群体归国后,其知识结构与官僚体制的冲突进行了详尽的论述,揭示了现代化努力在既有体制内遭遇的阻力。 其次,社会结构的变化是本部分的核心议题之一。探讨了以买办阶层、新兴地主以及城市手工业者为代表的社会中下层群体,在商业扩张和海关政策变动下的生存状态。通过对当时报刊、地方志和商业档案的挖掘,还原了近代城市商业区的风貌及其阶层流动的复杂性。例如,对江南地区丝绸业转型过程中,农村手工业者与城市工厂主的利益博弈,进行了个案研究。 第二部分:思想的激荡与文化的重塑 近代中国是各种新旧思潮激烈碰撞的熔炉。本部分致力于展现这场思想革命的广度和深度。 梁启超、陈独秀等先驱者所倡导的维新与革命思潮,其传播路径并非坦途。本书详述了这些思想如何通过留学圈层、民间报刊、以及新兴的教育机构,逐步渗透并影响了知识分子群体。特别关注了“文学革命”对传统文人身份的颠覆性影响,以及白话文运动在不同地域、不同阶层间的接受差异。 文化领域,我们深入考察了传统学问的“存续与变异”。例如,对儒家经典在官方教育体系被取代后,如何在民间宗族社会和地方士绅阶层中以何种面貌延续,进行了细致的描摹。同时,对西方科学、哲学观念的引入,如何催生了如“科学与人生观”论战等标志性事件,及其对国民精神面貌的塑造作用,进行了细致的梳理。 第三部分:社会生活与民俗的变迁 历史不仅仅是政治和思想的较量,更是无数普通人生活细节的累积。本部分侧重于展现社会生活的微观层面。 我们关注近代都市的兴起对传统家庭结构的影响。以天津、上海等通商口岸为例,分析了新式家庭的出现、婚姻观念的松动,以及职业女性的初步进入公共领域所引发的社会反响。对于当时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公共设施(如邮政、铁路)的普及,如何重塑了人们的地域观念和时间感知,也进行了专项探讨。 民俗的层面,本书展示了传统节庆、宗教信仰在面对现代性冲击时的韧性与适应性。例如,对地方戏曲、民间信仰在近代媒体出现后的“数字化”或“仪式化”的转变进行了考察,揭示了文化在转型期的复杂心理调适过程。 第四部分:地方治理与国家能力的重构 本书的另一重要视角是国家权力的延伸与地方社会的反应。重点研究了辛亥革命后至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南京国民政府在整合广阔疆域时所面临的结构性挑战。 详述了中央政府在财政、税收和司法体系上向地方渗透的努力,以及这种渗透所遭遇的来自地方军阀、士绅精英和乡村势力的复杂抵制与合作模式。不同于以往侧重中央政策的论述,本书着力分析了“地方国家”的形态,如阎锡山治下的山西、李宗仁主政的广西等地,在现代化进程中所展现出的独特路径和治理逻辑。 此外,对地方自治运动的兴衰进行了深入研究,揭示了这一运动在尝试构建现代公民社会与维护地方利益之间的微妙平衡,以及其最终未能完全融入中央集权框架的历史必然性。 结语:历史的延续性与断裂性 全书最后总结了近代中国在追求独立、富强和现代化过程中的内在矛盾。我们认为,这段历史并非简单的线性进步,而是充满了断裂、回归与再创造的复杂过程。通过对上述多维度的细致考察,本书试图为理解当代中国的形成提供一个更为丰富、更具层次感的历史背景。它是一部关于如何理解“近代性”在中国特定语境下产生与演化的学术探索。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业余的历史爱好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提供独特视角的历史文献,而《国家记忆》恰恰满足了我的期待。它的标题虽然点明了主题,但实际内容远比想象的要丰富和细密。我尤其欣赏它对“稀见”二字的诠释——这些影像资料,确实为我们理解抗战的复杂性提供了新的维度,它们不再是单一的国内战场叙事,而是加入了全球华人共同参与的宏大背景。书中收录的那些关于文化保存、海外舆论引导的影像,显示了抗战并不仅仅是军事行动,更是一场全方位的民族意志的较量。我惊喜地发现,通过这些海外的眼睛,我们看到了祖国在国际舞台上所承受的压力与挣扎,以及华人社群为之付出的巨大努力。整本书读下来,感受到的不是压抑,而是一种被唤醒的、对民族精神的由衷敬意。它是一本值得反复翻阅、每一次都会有新感悟的史料珍品。

评分

说实话,我是一个对视觉冲击力有较高要求的人,很多历史画册对我来说只是蜻蜓点水般的浏览。但这本《国家记忆》,却让我不得不放慢速度,甚至在某些页面上驻足良久,反复揣摩。这种震撼感来源于它的“真实性”与“陌生感”的完美结合。很多画面是我们从未在官方宣传中见过的,它们更贴近生活的肌理,更具有人性的温度。比如,有一张记录了某地华人社区为前线士兵募捐的场景,人们排着长队,表情严肃而虔诚,那份团结的力量是超越国界的。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相当考究,纸张的质感和色彩的还原度都保持在一个很高的水准,使得影像的感染力得以最大化。它成功地将“海外”与“抗战”这两个看似有距离的元素紧密地连接起来,构成了一幅多维度的民族抗争图景。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那个时代的热血与牺牲,有了一种更具体、更可触摸的认识,这比空洞的说教有效得多。

评分

我一直对那个年代的历史抱持着一种近乎苛求的探究欲,总觉得教科书上的寥寥数语无法描摹出战争的全部重量。因此,当我捧读这本书时,那种久违的满足感油然而生。它所收录的那些海外视角下的影像资料,无疑是极其珍贵且稀有的,它们填补了我认知上的许多空白。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几组关于后勤补给的特写镜头,不同于战场上的硝烟弥漫,这些照片展现的是一种隐秘的、但至关重要的“战争经济”。比如,远在他乡的侨胞们如何一点一滴积攒物资,如何冒着巨大风险将它们转运回国,那种跨越重洋的责任感和行动力,简直令人肃然起敬。这本书的价值,绝非仅仅在于影像的展示,更在于其背后的田野调查和考据工作,每一张图片似乎都有着详尽的注释和背景交代,让观看者能够站在一个更宽广的维度上去理解历史的复杂性。它让我意识到,历史的重量,往往藏在这些“稀见”的细节之中。

评分

这部作品着实令人震撼,它不仅仅是一册影像的汇集,更像是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时光隧道。我是在偶然间翻阅到这本书的,起初只是被其朴实却有力的标题所吸引,谁料一旦翻开,便如坠入了一个无法自拔的真实世界。影像的魅力在于它的直观性,那些泛黄的老照片,那些定格的瞬间,比任何文字描述都要来得有力。我清晰地记得,有一张图片捕捉到了一群平民在废墟中互助的场景,没有激昂的口号,只有眼神中的坚韧与疲惫,那种无声的呐喊,穿透了数十年的光阴,直击人心。这本书的编排非常有心思,它没有刻意去渲染宏大的叙事,而是将镜头聚焦在那些被主流历史叙事所忽略的角落,那些海外华人如何默默付出、如何记录下点滴日常的场景,都得到了细致的呈现。这些画面告诉我,抗战从来不是遥远的概念,它是渗透在每一个个体生命里的真实体验。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看书,不如说是在与那些逝去的生命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让人对“国家”和“记忆”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对于我们这一代成长在和平年代的人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力的精神唤醒剂。我习惯了信息流的快速迭代,但面对这些沉静的、需要时间去消化的影像资料时,我不得不停下来,去感受时间的厚重。它的叙事方式是碎片化的,但正是这些看似零散的瞬间,共同构建起了一个宏大而真实的历史断面。例如,书中有一组对比照片,一边是异国他乡的繁华景象,一边是国内战火纷飞的景象,这种强烈的视觉对比,瞬间就将读者的情感拉扯到了极致。它没有刻意煽情,但情感的张力却无处不在,那份身处局外却心系故土的复杂情怀,被镜头精准地捕捉了下来。这本书的编辑团队显然在影像筛选上花费了巨大的心血,每一张图都有其不可替代的意义,共同推动着历史叙事的完整性,让人在不经意间就完成了对那段苦难岁月的深层体验。

评分

此书一向不错,图文并茂,颇具干贷。

评分

在这些年的小说里,我渐渐放弃对时代镜像的归纳和解释。写作者对重大题材有意为之的靠拢,也许是一种更可疑也更易充数的‘政治正确’。惟有从最熟知的生活入手,夯实每一个细节,才有可能稍微触碰到一点隐藏在日常褶皱里被熟视无睹的时代的秘密,以及少数人类样本的真实。

评分

赶上活动买的,价格便宜

评分

很期待,应该有不少未曾谋面的图片

评分

好,送朋友家孩子

评分

在这些年的小说里,我渐渐放弃对时代镜像的归纳和解释。写作者对重大题材有意为之的靠拢,也许是一种更可疑也更易充数的‘政治正确’。惟有从最熟知的生活入手,夯实每一个细节,才有可能稍微触碰到一点隐藏在日常褶皱里被熟视无睹的时代的秘密,以及少数人类样本的真实。

评分

好,送朋友家孩子

评分

给孩子买的,书的质量不错,就是图片有点太多了

评分

此书一向不错,图文并茂,颇具干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