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传 一个乞丐皇帝的乱世传奇 历史人物 人物传记 抒写明朝建立者的开国史诗书籍图书

朱元璋传 一个乞丐皇帝的乱世传奇 历史人物 人物传记 抒写明朝建立者的开国史诗书籍图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朱元璋
  • 明朝
  • 历史
  • 人物传记
  • 开国皇帝
  • 乱世传奇
  • 历史人物
  • 传记
  • 明太祖
  • 历史小说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浩海书香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4162656
商品编码:11741113544
出版时间:2016-01-01

具体描述



书名:朱元璋传

定价:29.8元

作者:吴晗

出版社:江苏人民

出版日期:2015-07-01

ISBN:9787214162656

字数:

页码:28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朱元璋惩治贪污……扫荡了腐败的既得利益者……具有历史的进步意义。
  ——陈梧桐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是明史研究的高峰,现在要找能够与那个时代的明史学者如吴晗、郑天挺、孟森并驾齐驱的人很难。
  ——樊树志



《朱元璋传》目录:
第一章 小流氓/ 001
002 / 一 小沙弥
010 / 二 游方僧
019 / 三 逼上梁山
第二章 红军大帅/ 039
040 / 一 小亲兵
044 / 二 小军官
056 / 三 大元帅、大丞相
第三章 从吴国公到吴王/ 073
074 / 一 鄱阳湖决战
086 / 二 取东吴
095 / 三 南征北伐
第四章 大皇帝的统治术/ 117
118 / 一 大明帝国和明教
125 / 二 农民被出卖了!
134 / 三 新官僚养成所
145 / 四 皇权的轮子——军队
151 / 五 皇权的轮子——新官僚机构
158 / 六 建都和国防
163 / 七 大一统和分化政策
第五章 恐怖政治/ 177
178 / 一 大屠杀
193 / 二 文字狱
203 / 三 特务网
210 / 四 皇权的极峰
第六章 家庭生活/ 231
232 / 一 马皇后
237 / 二 皇子皇孙
244 / 三 教养和性格
253 / 四 晚年的悲哀
附录 朱元璋年表/ 264



  四晚年的悲哀
  朱元璋的智力极高,长于计谋,看得远,见得大处,当机立断,更善于接受好建议,不自以为是。统一以后,和群臣有一番检讨的话:“我生在天下大乱的年头,被迫投军,原不过是为了活命。到渡江以后,看这一群拥兵割据,称王称帝的,打家劫舍,全不成材料。内中张士诚、陈友谅强大,士诚地方富庶,友谅军力强大,我没有别的可夸,只靠不乱杀百姓,说话算话,刻苦做事,和大家同心一力,挣出这个基业。开头夹在吴、汉两大国之间,士诚尤其逼近,有人主张先向东吴进攻,我的看法是友谅志骄,士诚器小,志骄的好生事,一要争取主动,器小的没长远打算,总是被动,所以决定先攻友谅。鄱阳湖这一场决战,士诚果然不能出姑苏一步和友谅呼应!假使当时先攻士诚,浙西坚守待援,友谅一定空国而来,我便被迫两线作战,腹背受敌了。两个都吃掉以后,举兵北伐,而所以先取山东,次下河洛,止住潼关西进之师,不急攻秦陇,是什么道理呢?因为扩廓帖木儿、李思齐、张思道都是百战之余,绝不肯轻易服输,而且,大兵西入,正好促成他们联合,团结抵抗,一时也占不了便宜;不如出其不意,直取大都,根本既除,然后西进,张李望绝势穷,不战而克。可是,扩廓还是力战到底,费了多少事。假定不取北平,就和关中军决战,又是两线作战形势,胜负就很难说了。”尽量避免两线作战,机动地争取主动,敏捷地运用对方弱点,转变形势,集中兵力使敌人处在被动地位,知己知彼,在战略上是完全成功的。
  在另一场合,他又申说:“元朝末年,人君安逸不管事,臣下跋扈不听命,胡乱花钱,想尽主意剥削,水旱灾荒,年年都有,闹得天怒人怨,到处反叛,群雄角逐,割据地方。我没有办法,为了自救,才参加红军;到了兵强地广,才东征西讨,削除群雄,开拓土地;这时候,中国已非元朝所有了。元朝皇帝如能小心不偷懒,不专讲享受,臣下尽心做事,不贪污,不争权夺利,怎么会引起这次大革命?又怎会造成割据分裂的局面?由此看来,我取天下于群雄之手,非于元朝之手,是很明白的。”
  以后,洪武四年(1371年)灭夏,十四年定云南,二十年取辽东,事前都由他自己决定战略,制敌决胜,事后的绥靖建置,也完全用手令指示。诸将不过奉行命令,完成任务而已。
  大大小小的事务,一定亲自办理,天不亮就起床办公,一直到深夜,没有休息,也没有假期,更谈不到调剂精神的娱乐。因为照习惯,一切事务处理,臣僚建议,都用书面的奏章,成天成年看奏章,有时也难免感觉厌倦,尤其是卖弄学问经济,冗长不中肯的报告。洪武八年(1375年),刑部主事茹太素上万言书申说事务,元璋懒得看,叫中书郎王敏朗诵,读到:“才能之士,数年来幸存者百无一二,今所任率迂儒俗吏。”发了脾气,把太素找来大骂,打了一顿。第二天晚上,又叫宫人读了一遍,仔细想想,也还有点道理,建议的有四款着实可以照办,不由得叹一口气说:“做皇帝难,做臣子也不容易啊!我要听老实话,要听切实情事的,文词太多,摸不清要点所在,太素所说的要
  点,有五百字也够说清楚,搞了这一大堆,何苦来?”上朝时,面谕中书,特定奏对式,不许繁文乱听,从此读奏章省了不少精力。到废中书省以后,六部府院直接对皇帝负责,政务越发繁忙。据洪武十七年(1384年)九月间的统计,从十四日到二十一日,八天内,内外诸司奏札凡一千六百六十件,计三千三百九十一事,平均每天要看或听两
  百多件报告,要处理四百多件事。虽然精力过人,拼着命干,到底是上了年纪的人,有点儿觉得吃力了。
  他是赤手空拳起家的,除自身而外,三个哥哥和几个堂房兄弟,都在壬辰那年死去,父系亲属只有亲侄文正三人,真是“门单户薄”。母族绝后,妻族也死绝了。到文正被杀后,诸子幼弱,基业还未稳定,孤零零一个人,高高在上,找遍周围,没有一个人可以寄托心腹的,得撑持着,时刻警戒着,提心吊胆,不让别人暗算。正如驶着独木船,水把独木船冲得团团转,几十年到不了岸,看着水是敌人,礁石是敌人,连天空飞的乌鸦也是敌人,谁都要害他,都在讥笑他、讽刺他。从得了大权,做了皇帝之后,害了高度的紧张病、猜疑病、恐惧病。
  早年过的是衣食不足的穷苦生活,中年在军队里,在兵火喧天,白刃相接的紧张生活中,抓住了权力,四十岁以后,把全副精力放在处理事务、防备假想敌人上。体力消耗之外,加上无数妃妾的宫廷生活,加上对人对事的极度不安,精神永远集中在怎样保持那份大家当的问题上。他有心跳的病症,宋濂以为应该清心寡欲。时发高热病,做怪梦,幻想在梦中看到天上神仙宫阙。平时喜怒不常,暴怒到失常态。性格变得更加残酷、横暴,寻求刺激,要发泄,为一句话、一个字就打人、杀人,用许多种离奇的刑罚来折磨人、屠杀人。他害的是一种虐待狂的病症,用别人的痛苦来减轻自己的恐惧。
  可惊的是虽然精神失常,智力却并不减退。大儿子朱标忠厚仁慈,有点像汉惠帝,接受了当时好的教育。老皇帝过了五十岁生日之后,精力有点不济事了,让大儿子来帮忙,裁决普通政务,一来是分劳,二来也是训练这下一代皇帝办事的能力,指望太子是汉文帝,不是汉惠帝。可惜父子俩性格正好相反,也和他的同乡皇帝父子一样,一个严
  酷,一个宽大,父子间有时也不免闹冲突。老皇帝眼见得一代不如一代,只好叹一口气,闷在心里,索性自己动手,大兴党狱,杀尽了所有不顺眼的文武官员,斩除荆棘,铺平道路,好让儿子做现成皇帝。
  好容易皇太子的学业和政治训练都够满意了,元璋以为付托得人,这份产业牢靠稳当,放得下心了,却又变生意外,太子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病死。六十五岁的老皇帝受了这致命的打击,糊涂了大半天说不出话,身体一天天虚弱下去,头发胡子全变白了。
  太子死后,立太子嫡子允炆皇太孙,才十六岁。
  皇太孙的性格极像他的父亲,年纪又小,没经过训练。祖父虽然也让跟着办事,终是替他发愁,怕他挑不下这副担子,诸将大臣将来会不服调度。只好又动辣手,借题目大批杀人,杀得将帅一空,连傅友德、冯胜那样仅存的开国元勋,说不出一丝道理,也顺手杀了。想着小孙子不会有人来作难,做祖父的算是用尽了心血了。
  他的政治能力,部分从实际经验得来,部分从历史教训得来。他以为皇位继承是维持帝国和平重要的制度,必须有一个规定的严密的法则,才不会引起宗族间的纠纷、政变。好的办法是宗法制度下的嫡长承袭。在皇太子正位后,为了要使诸王安分,保护扶持大宗,洪武五年命群臣采汉唐以来藩王善恶可为劝戒的,编作一书,名为《昭鉴录》,颁赐诸王。皇太孙正位以后,用同样的意思编了一书,叫做《永鉴录》。二十八年(1395年)又颁布《皇明祖训》条章,把一切做皇帝、做藩王和臣下所应遵守的,不该做的事,都详细记载,并定制后代有人要更改祖训的,以奸臣论,杀无赦。希望用教育、用制度,使各藩王忠心服从这未来的小皇帝,朱家的族长。
  可惜这一番心思都白用了,第二子秦王,第三子晋王雄武有野心,见太子仁懦,都不肯安分,先后被发觉,要治重罪,太子尽力解救,才得无事。太子死后,二十八年(1395年)秦王死,三十一年(1398年)晋王死,都死在老皇帝之前,算是没有闹出大花样。费尽了心机,父子兄弟间还不免钩心斗角,时刻提防着,这对于老皇帝自然也是精神
  上的打击。
  猜疑病、迫害狂,愈来愈重,身体愈衰弱,精神愈不安定,脾气更坏。体力、精神交互影响,到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他已经七十一岁了,五月间病倒,不能动弹,躺了三十天,告别所手创的帝国,离开继承人和笑容满面的臣民,结束了一生恩怨,安静地死去。
  刽子手死后还杀了一批人:侍寝过的宫人一律殉葬,家属由政府养活,叫做朝天女尸。
  葬在南京城外的孝陵,谥曰高帝,庙号太祖。永乐元年(1403年),谥神圣文武钦明启运俊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嘉靖十七年(1538年)增谥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遗嘱里有一段话:“朕膺天命三十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忧危积心”四字,说出了这位皇帝一生在恐慌猜疑中过日子,
  “日勤不怠”说出如何用全副心力来保持这份大家当。
  太孙即位,不久,燕王棣果然起兵造反,援引祖训,以靖难为名。建文四年(1402年)篡位自立,是为明成祖。离老皇帝之死还不到五年。
  元璋的相貌不很体面,晚年尤其难看,一脸凶相。曾找了许多画工,画像十分逼真,总不洽意。后来有一个聪明人画的像,轮廓有点像,却一脸和气,充满了慈祥的样子,这才对了窍,传写了多少本,分赐给诸王。这两种不同的画像,到现在都有传本。
  ……



 作为明朝的建立者,朱元璋抒写了一个不朽的传奇。他幼时家贫,曾为地主放牛,后入寺当了和尚。正值乱世,他参加反抗元朝的红巾军,在战争中崭露头角。终击败各路农民起义军,登上了至高无上的皇帝宝座,建立了后一个汉家王朝。
  一方面,朱元璋颇有远见,求贤若渴,平定天下。另一方面,他又残酷无情,在晚年时将当初的开国功臣一个个诛杀殆尽。对于朱元璋的功过是非,吴晗对其作出了全面、专业的评述,因此,本书在明史研究和传记文学史上都有着非凡的意义和价值。



 吴晗(1909—1969),原名吴春晗,字伯辰,浙江金华义乌人。著名历史学家,中国现代明史研究的开拓者之一,朱元璋研究领域的专业人物。毕业于清华大学,曾任云南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学术委员等职。
  吴晗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史研究,十分重视历史知识的普及,主编了《中国历史小丛书》和《外国历史小丛书》。尤精于明史的研究,代表作有《朱元璋传》《读史札记》《明史简述》《历史的镜子》等。



1朱元璋的人生经历极富传奇色彩,实现了从乞丐到帝王的成功逆袭。
  2作者吴晗精于明史的研究,是朱元璋研究领域的人物。
  3对于朱元璋的功过是非,吴晗作出了全面、评述。
  4二十世纪四大传记之一,在明史研究和传记文学史上都有着重要意义和价值。


以下是一份关于不同历史人物传记的图书简介,旨在详尽描述其内容,同时完全避开对“朱元璋传”的提及: --- 《千古一帝:秦始皇的帝国构建与文明奠基》 本书深入剖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秦始皇嬴政波澜壮阔的一生及其对中华文明产生的深远影响。我们摒弃了传统传记中对权谋斗争的过度渲染,转而聚焦于一个雄才大略的改革家、一个冷酷无情的统一者,以及一个执着于“万世”基业的建筑师。 第一部分:荆楚之地的少年与权力初探 故事始于战国末期,秦国在七雄争霸中逐渐占据上风。嬴政作为质子在赵国度过的童年经历,塑造了他对权力极度的渴望和对背叛的深切警惕。本章细致描绘了他在吕不韦和嫪毐集团的权力斗争中如何崭露头角,如何以果断的手段清除异己,展现出超乎年龄的政治手腕。我们详尽考证了秦庄襄王驾崩后,年轻的秦王如何迅速巩固权力核心,为后续的统一战争奠定坚实的政治基础。此处重点分析了秦国的法家思想基础及其对嬴政施政理念的塑造作用。 第二部分:席卷六合的军事机器与统一之路 统一战争是秦朝历史的核心。本书不再简单罗列战役的胜负,而是深入解析秦军强大的组织能力、后勤保障体系以及军事战略的创新。从白起的军事遗产到蒙恬的军事部署,我们探讨了秦国如何系统性地瓦解东方六国数百年积累的政治和军事同盟。特别地,本卷详细描述了秦王对六国贵族文化和地方势力的渗透与削弱策略,揭示了统一背后复杂的文化与社会工程。每一场兼并之战,都被置于当时国际政治博弈的大背景下进行审视。 第三部分:帝国的制度设计与法家蓝图 “皇帝”称号的创立,标志着一个全新政治时代的开启。本书的重点在于探究秦始皇如何将一个战时体系快速转型为覆盖广袤疆域的中央集权官僚体制。我们细致梳理了郡县制的推广细节、三公九卿制度的运作逻辑,以及统一文字、货币、度量的划时代意义。这些奠定后世两千年中华帝国基本架构的制度,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充满了地方阻力与中央强权推行的拉锯战。我们通过对出土竹简的解读,力求还原一个最真实的行政运作现场。 第四部分:浩大工程下的社会张力 帝国的伟大往往伴随着沉重的社会代价。本部分聚焦于秦始皇宏大工程的实施及其对社会结构造成的巨大冲击。长城的修建,不仅仅是抵御匈奴的军事需要,更是对北方边疆动员能力的极致考验。驰道的建设,则体现了中央对信息和军队调动的绝对控制欲。阿房宫和骊山陵的营造,不仅是帝王权力的物质象征,也反映了当时的工程技术巅峰。我们审视了赋税徭役对底层民众的生活压力,探讨了民间对统一政策的复杂情绪。 第五部分:思想控制与文化的碰撞 “焚书坑儒”是秦始皇统治中最具争议的一幕。本书力图超越简单的道德批判,分析此举背后的政治逻辑:在统一后,如何通过控制话语权,巩固新生的中央权威,并抑制可能威胁统一的旧有思想体系。我们比较了法家、阴阳家以及被压制的儒家、墨家等学派在秦朝末期的命运,探讨了文化压制对历史进程的长期影响。 第六部分:寻找长生与帝国的黄昏 在权力的顶峰,秦始皇开始对永恒的追求。本书最后部分描述了他对神仙方士的迷信、五次大规模的巡游,以及他试图将个人意志超越时间限制的努力。通过分析这些晚期行为,我们探讨了绝对权力可能导致的偏执与孤立。最终,当这位雄才大略的君主溘然长逝,他一手建立的帝国机器是如何在短时间内分崩离析,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教训与无尽的思考。 结语:不朽的遗产 秦朝虽短,但其留下的帝国蓝图和制度遗产,深刻地塑造了后续中国的政治形态和民族认同。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全面、多维度的秦始皇形象——一个既是暴君又是开创者的复杂个体,引导读者去理解“大一统”观念在中国历史中的真正重量。 --- 《文景之治:汉初的休养生息与制度重塑》 本书聚焦于西汉初期两位重要君主——汉文帝刘恒与汉景帝刘启的统治时期,深入剖析了“文景之治”得以实现的深层社会、经济和政治背景。这段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接近理想的盛世”的时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对秦朝苛政的深刻反思与对黄老思想的成功实践。 一、秦末的疮痍与汉初的困局 开篇描述了楚汉相争结束后,大汉王朝所面临的严峻局面:人口锐减、经济凋敝、匈奴威胁日益迫近。汉高祖刘邦采取的“与民休息”政策是如何在初期蹒跚前行。我们详细分析了初期郡国并行制(封国与中央的制衡)的脆弱性,以及中央集权在地方权力扩张面前所受到的挑战。 二、黄老思想的治国方略 本书重点阐释了汉初统治集团对道家黄老思想的采纳,特别是“无为而治”在当时的具体体现。文帝时期,减轻徭役、与民省刑、鼓励农业生产的政策是如何在全国范围内恢复社会生产力的。我们通过对当时财政收支、田亩恢复速度的统计分析,量化了“休养生息”的实际效果。同时,探讨了“清静”的统治哲学如何暂时缓解了秦朝遗留的尖锐社会矛盾。 三、削藩与中央权威的重建 景帝继位后,面对日益坐大的异姓王和同姓王势力,中央权威面临巨大挑战。“七国之乱”的爆发,是西汉在制度设计上的必然危机。本卷详细重构了晁错的中央集权主张,以及景帝如何利用平定叛乱的时机,通过雷霆手段彻底瓦解了郡国并行制的弊端,为后来的汉武帝集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叛乱平定后,地方分权的危险因素被有效遏制,标志着汉帝国政治架构的成熟。 四、与匈奴的战略相持 在“休养生息”的国策下,汉朝对北方的匈奴采取了和亲与示弱的策略。本书审视了这种外交政策的实用性与局限性。我们分析了和亲政策在争取时间、减轻边境压力方面的作用,同时也探讨了边关将领和部分士大夫对这种“软弱”外交的不满,为后续汉武帝对匈奴的决战埋下了伏笔。 五、社会风貌与文化转向 文景时期,社会经济的恢复带来了文化和思想的相对宽松。本书描绘了长安城的繁荣景象,探讨了此时期商贸的发展以及豪强地主阶层的初步壮大。在思想领域,黄老学说的盛行,为后世儒家思想的最终胜利创造了广阔的试验田。我们考察了此时期学者对先秦经典的重新认识,以及他们为适应新帝国形态所做的思想准备。 结语:盛世的奠基与遗留的隐忧 文景之治的成功在于其适时、适度,它成功地修复了秦朝留下的巨大创伤,为汉朝的长期统治奠定了经济和制度的基石。然而,本书也指出了其遗留的隐忧:地方豪强的崛起、对匈奴的军事准备不足,以及思想领域的相对停滞,都为汉武帝时期的激进改革留下了必须解决的问题。通过对这两位君主的细致考察,读者将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历史上“治”与“乱”的循环规律。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好,从开篇的引人入胜,到中间的波折迭起,再到最后的荡气回肠,每一个章节都仿佛是精心编排的乐章,让我沉浸其中,久久不能自拔。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吸引人,既有史书的严谨,又不乏文学的浪漫,将朱元璋从一个乞丐到皇帝的转变过程,描绘得如同史诗般壮丽。我最喜欢的部分是书中对于朱元璋早期艰难岁月的描写,那种饥寒交迫,那种对生的渴望,那种在绝境中孕育出的希望,都写得非常真实,也非常有力量。看到他如何从一个无名小卒,一步步聚集起自己的力量,如何与元朝的腐败统治作斗争,如何与其他的起义军争夺天下,整个过程跌宕起伏,充满了戏剧性。作者对战争场面的描写也非常出色,那些金戈铁马,那些血雨腥风,都让我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残酷与壮烈。更重要的是,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领导者是如何在巨大的压力下做出艰难的抉择,如何平衡各方势力,最终建立起一个强大的王朝。

评分

我一直对明朝的历史很感兴趣,但之前看到的很多书籍都侧重于明朝中后期,对于开国的那段历史了解并不深入。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填补了我知识上的空白。作者以朱元璋为中心,勾勒出了明朝建立的宏大画卷,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各方势力的角逐,看到了百姓的苦难与希望,看到了一个全新的王朝是如何在乱世中诞生的。书中对朱元璋性格的刻画非常深刻,他既有草根出身的质朴与坚韧,又有帝王所必须的冷酷与果断。作者通过大量的史料,展现了朱元璋从一个普通人如何成长为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每一个决策,每一个行动,都充满了深意。我特别欣赏书中对朱元璋与不同人物的交往描写,他与谋臣的对话,他与将领的交心,都让我看到了这位皇帝的另一面。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一个人,更是关于一个时代的缩影,关于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转折。

评分

这本书简直让人欲罢不能!从第一页开始,我就被带入了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一个注定要改变中国命运的男人——朱元璋的崛起之路。作者的笔触细腻而有力,将一个原本卑微的孤儿,如何在饥饿、战乱和无尽的绝望中,一点点磨砺出钢铁般的意志,最终成为叱咤风云的开国皇帝,描绘得淋漓尽致。我仿佛能看到他瘦削的身影在街头乞讨,在寺庙中忍饥挨饿,在无数次生死边缘徘徊,那种不屈的精神,那种对命运的抗争,深深地打动了我。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并没有将朱元璋塑造成一个完美的英雄,而是展现了他复杂的人性,他的残忍、他的多疑,以及他为了权力所付出的代价。这种真实感,让这个历史人物变得更加鲜活,更加令人信服。书中对于明朝初年那个乱世的描写也十分到位,从各地割据势力的冲突,到百姓的苦难生活,再到朱元璋如何一步步整合力量,最终统一全国,整个过程如同电影画面般在我脑海中展开。我对朱元璋这个人,对明朝的建立,都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本书绝对是一次令人难忘的阅读体验。

评分

我原本以为这只是一本讲述历史人物的传记,却没想到它带来的震撼远超我的想象。这本书不仅仅是朱元璋个人的奋斗史,更是对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的一次深刻剖析。作者巧妙地将宏大的历史背景与人物细腻的情感融为一体,让我看到了一个王朝是如何在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又看到了一个凡人是如何凭借着非凡的魄力与智慧,在乱世中闯出一条血路。书中对朱元璋决策的分析尤为精彩,无论是他如何招揽人才,还是如何制定战略,都显得鞭辟入里,让我不得不佩服这位农民出身的皇帝的政治头脑。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他与部下之间的互动描写,那种君臣之间的信任与制衡,那种为了共同目标而奋斗的情谊,都让人动容。同时,作者也毫不避讳地展现了朱元璋性格中残酷的一面,那些冷酷的决断,那些为了巩固权力而采取的手段,都让这个人物更加立体,更加真实。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亲身经历了一段跌宕起伏的历史,对那个时代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乱世出英雄”这句话有了更透彻的体会。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感到热血沸腾的书。朱元璋的一生,本身就是一部跌宕起伏的传奇。作者以其精湛的文笔,将这位草根皇帝的励志故事演绎得淋漓尽致。我仿佛能感受到他当年在濠州街头流浪时的饥寒交迫,也能感受到他在寺庙中听经念佛时的虔诚与迷茫。随着情节的推进,他逐渐成长,开始了他的反抗之路,从一个小小的士兵,一步步成长为反抗元朝统治的核心人物,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那种对未来的执着追求,让我深受感染。书中对明朝建立过程中的许多重大事件都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例如鄱阳湖水战,等等,让我对这段历史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将朱元璋塑造得过于完美,而是展现了他性格中多疑、残酷的一面,这种真实性使得这个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更加令人回味。读完这本书,我不仅仅是对朱元璋这个人有了更深的了解,更是对中国历史上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有了更深的敬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