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永远的女先生

杨绛-永远的女先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绚隆 著
图书标签:
  • 杨绛
  • 回忆录
  • 文学
  • 名人传记
  • 人生感悟
  • 文化
  • 散文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女性
  • 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图书大厦旗舰店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发行部
ISBN:9787020120874
商品编码:11812789605
出版时间:2016-1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 杨绛-永远的女先生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12-01
作者:周绚隆 译者: 开本: 32开
定价: 65.00 页数: 印次: 2
ISBN号:9787020120871 商品类型:图书 版次: 1

编辑推荐

《杨绛:永远的女先生》全书选收文章46篇,近30万字。文章从各个不同角度记述了先生平凡而伟大的一生。书中所附数十幅图片,大多为首次发表。本书共有51位作者,既有社科院的老领导、清华大学的领导、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杨先生夫妇著作的海外翻译者、帮助杨先生维权的法学专家,也有杨先生的同事、朋友、亲属,还有清华大学“好读书奖学金”的获奖代表、钱先生曾经的司机等。这些文章分别从不同的侧面回忆了与杨绛先生交往的点点滴滴,也生动地反映了杨先生为人处世的方方面面。个别文章更是首次披露了她走完生命*后一程的全部经过。而且此书编选所确定的原则是,入选的文章都是首发,其中有些文章披露了一些鲜为人知的事实和细节,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学术无禁地,哲人无生死!学有洞见,作可垂世,寿百岁而知人生! 杨先生已修得功德圆满,驾鹤西去。但她为世垂范,道德文章将永励后人。 ——李铁映 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一百零五岁的杨绛先生走了,她的离去是安静的,一如她在世的时候。敬爱她的人们,也许有些悲伤,但更多的是看到一个美丽人生圆满落幕的欣慰,是对“我们仨”在天堂团聚的衷心祝福。 ——周国平 作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2006到2016十年,我极少打搅先生,小心翼翼保持与她的距离,好比爱极了一样东西不敢轻易触碰。她的书在我这里,她的人在她书里,她有我的书并且是读了的,如此交往已弥足珍贵。 ——王海鸰 作家、总政话剧团编剧她的作品早已为她铸就了丰碑,而她的德行便是那不朽的铭文。“不说违心的话,不做违心的事,一生只靠写作谋生。”这便是先生对自己的写照,而钱先生对她的赞美却是“*贤的妻、*才的女”。作为一位著作等身的知识分子,她的同人、晚辈则将一如既往地尊称她为先生。 ——陈众议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杨先生不信上帝,也不信佛,她之所以有时祈求上苍,不过是万般无奈中寻求慰藉,也安慰他人。 ——吴学昭 杨绛先生遗嘱执行人,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离休工作人员每次见面都是那么美好、那么难忘,我也日益了解到杨绛先生平和而丰满的内心世界。在我心中,杨绛先生既是智者,也是仁者。 ——陈 旭 清华大学党委书记她的作品和译著,她对钱锺书和女儿作品的维护和编辑,以及她对中西文化多语言的了解,大大促进了共识桥梁的构建,并将永远屹立于世。 ——[意]贾忆华 意大利作家、翻译家

内容提要

本书为怀念杨绛的纪念文集,共收文章四十篇。其中既有政界显要和文化名人,也有研究人员和杨绛的亲友。这些文章对杨绛的散文、小说、评论、戏剧等各种体裁进行了分析和评论,杨绛的亲友对杨绛的生活起居、性格习惯做了介绍和回忆;本书对杨绛的文学创作和思想发展做了全面的论述和总结。

作者简介

本书作者有四十位,多为杨绛先生作品的读者和研究者,对钱杨两位先生的为文为人都比较了解,他们当中既有文化界的老一辈,也有年轻一代的读者;有政界要员,也有普通工作人员和钱锺书和杨绛的亲友。

目录

**辑 敬悼杨绛先生 李铁映 3 纪念杨绛先生 陈奎元 7 回家 周国平 12 杨绛:永远的女先生 陈众议 21 为了天下读书人的面子 ——维权永远在路上 王振民 29 “隐身衣”下的家国情怀 于殿利 46 访杨绛 读杨译 罗新璋 61 杨绛先生的“贤”与“才” 黄 梅 74 走近杨绛先生 马文蔚 87 私人交往 王海鸰 101 在堂吉诃德和桑丘、孙悟空和猪八戒之间 来来往往:杨绛先生的自我阐述·· [德]莫宜佳 莫律祺 107 杨柳本是君家树 折却长条送远行 钱碧湘 125 杨先生,想念你! 沈 宁 137 追忆杨绛先生 董衡巽 149 怀念钱锺书、杨绛两位先生 薛鸿时 155 先生回家纪事 吴学昭 166 不够知己的纪念 ——忆杨绛先生 周绚隆 186 第二辑 智者杨绛 仁者杨绛 陈 旭 199 细腻的情 博大的爱 贺美英 208 杨绛先生打官司 申卫星 213 精神世界的高度与快乐 庞 221 我是杨绛先生的小友 莫昭平 226 我所认识的杨绛先生 姚 虹 236 “好读书”精神永存 白永毅 239 归来的小玉佛手 张佩芬 242 他们仨 刘慧琴 245 是永别,也是团聚 ——悼杨绛先生 潘兆平 250 深心正气 力扶书香 吴 彬 孙晓林 冯金红 265 生命因您而美丽 陈 洁 269 杨绛先生与国家博物馆的缘分 陈 禹 278 钱先生穿过的牛津学袍 林江泓 郭幼安 286 怀念杨绛先生 安跃华 294 我与杨绛先生的未晤之缘 盛 莉 300 忆与杨绛先生交往点滴 陈流求 陈美延 305 悼杨绛··································[意]贾忆华 309 杨绛译本《堂吉诃德》在国外 胡真才 312 第三辑 与“我们仨”的缘分 杨伟成 321 纪念我的舅母杨绛先生 石定果 326 我的四姨 何肇琛 331 敬佩四姨 感激四姨 孙衍广 335 钱伯母 王汝烨 339 忆奶奶 张 雯 342 我和舅婆的点滴故事 张 姗 348 通透而有力量的生活智者 ——记我心中的杨绛先生 税晓霖 352 先生,您听我说 ——纪念杨绛先生 郎 昆 356 往事琐忆 王国强 360 编后记 周绚隆 365


书名:梁启超传 作者: 易中天 内容简介: 本书是著名历史学家、文化学者易中天先生潜心多年、以其一贯的犀利洞察力和深厚史学功底,为我们精心擘画的一部鸿篇巨制——《梁启超传》。它不仅仅是对近代中国思想巨擘梁启超生平的线性叙述,更是一部深刻剖析晚清至民国时期中国社会转型、思想变革的宏大画卷。易中天先生拒绝将梁启超脸谱化或神化,而是以一种极为立体和富有人性的视角,还原了一个鲜活、复杂、充满矛盾与光辉的梁启超。 全书以宏大的历史背景为基调,细致入微地展现了梁启超从一位初出茅庐、意气风发的维新少俊,到饱经忧患、思想转折的流亡学者,再到成为影响一个时代知识分子精神风貌的“百科全书式”人物的完整历程。 第一部分:少年中国与维新之火 (1873-1898) 这一部分聚焦于梁启超的早年经历与思想的萌芽。易中天先生详细描绘了梁启超出身的社会环境,以及他如何在严苛的传统教育中迅速脱颖而出,展现出超凡的才华。重点着墨于他与康有为的相遇,以及如何被卷入维新变法的洪流。作者不避讳地分析了早期维新派在政治上的天真与理想主义,以及戊戌政变失败后,梁启超所承受的巨大冲击和自我反思。他如何从一个单纯的改革呼吁者,开始理解权力斗争的残酷性,为后续的转型埋下了伏笔。梁启超在流亡期间,通过《时务报》等刊物发出的呐喊,被描绘成点燃近代中国启蒙之火的火种,其文字的穿透力和号召力,在当时知识界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第二部分:流亡岁月与思想的漂泊 (1899-1912) 这是梁启超一生中最为动荡却也最为多产的时期。易中天教授细致梳理了梁启超在日本、加拿大、美国等地辗转流亡的经历。重点在于解析他思想的“两副面孔”——既是反清革命的鼓吹者,又是温和改良的倡导者。 作者深入探讨了梁启超在“保国、保种、保教”思想框架下的自我调适。他如何从对西方模式的盲目崇拜,逐渐转向对中国国民性改造的深切关注。尤其值得称道的是,本书详细分析了梁启超对“新民”思想的构建,阐释了他对民主、自由、科学的理解,以及这些概念如何在他的笔下被“中国化”。梁启超在这一时期对日本文化、西方哲学的大量吸收与消化,为他日后成为思想的集大成者奠定了基础。作者认为,流亡不仅是政治上的颠沛,更是其思想上不断自我校准、向内求索的痛苦过程。 第三部分:立宪的幻灭与学术的回归 (1912-1920) 辛亥革命的爆发,将梁启超推向了新的历史舞台。本书详尽记载了梁启超回国后,在袁世凯窃国、张勋复辟等重大历史事件中的复杂立场。易中天先生没有简单地将梁启超定性为“护国运动”的功臣,而是深入剖析了他立宪派知识分子在面对强权与无政府状态时的困境与挣扎。 重点分析了梁启超对于“渐进式改良”的执着,以及他最终未能阻止国家走向军阀割据的无力感。政治上的挫折,促使梁启超进行了深刻的“退守”——转向学术与教育。他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对传统学术的整理、对清代史学的批判,以及对国学大师的培养之中。本书将这一时期视为梁启超从“政治家”向“学者”身份的优雅过渡,展现了他对学术严谨性的极致追求,尤其是在史学和目录学上的贡献,为近代人文学科的建立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第四部分:文化巨人与精神遗产 (1920-1929) 晚年的梁启超,在清华国学研究院的讲坛上,达到了其人生的又一个高峰。作者描绘了梁启超“兼收并蓄,不拘一格”的治学态度。他既能赞赏新文化运动的锐气,也能警惕其可能带来的文化断裂。 本书浓墨重彩地分析了梁启超晚年对中国文化走向的深层思考。面对“德先生”(民主)与“赛先生”(科学)的喧嚣,梁启超开始呼唤“温情与敬意”,强调文化传承的价值。易中天教授特别强调了梁启超作为“跨界大师”的独特意义:他既是现代教育体系的奠基者之一,也是传统学问的最后一位集大成者。他的思想横跨了政治理想、文化批判、学术研究三大领域,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梁氏范式”。 结语:一位知识分子的担当与宿命 全书最后,作者提炼出梁启超留给后世最重要的遗产——一种知识分子在时代巨变中,如何保持批判精神、如何与权力保持距离、如何以笔为剑、以学为器,承担起民族复兴重任的典范。本书旨在揭示梁启超身上那种“亦步亦趋,亦步亦止”的矛盾性,正是这种矛盾性,构成了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集体宿命。梁启超的一生,就是一部浓缩的近代中国史,其间的每一次转向,都映射着那个时代最深层的焦虑与希望。易中天教授的解读,既有历史学家的严谨,又有文学家的细腻,使读者能够真正走进这位“百科全书式”人物的内心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如果用音乐来比喻,这本书无疑是一部结构严谨、配器考究的室内乐作品。它没有交响乐那样磅礴的气势,却在细微之处见真章。作者的表达方式是如此的凝练,每一个词语的选用都像是经过了反复的推敲和斟酌,多一分则冗余,少一分则寡淡,达到了“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境界。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不是因为看不懂,而是因为被那种纯粹的文字美感和思想的深度所震撼,需要时间去消化和品味。它记录下的点滴生活,最终汇聚成了对“完整人生”的深刻诠释。这是一种超越了简单的记叙,上升到了哲学思辨层面的文字艺术,读来令人心悦诚服,同时也感到一种被洗礼后的宁静。

评分

这本书读起来有一种奇妙的“陪伴感”,仿佛一位睿智的长辈坐在你的身边,轻声慢语地分享着她走过的漫长岁月。她对世事的洞悉,那种洞若观火却又不带批判的温和态度,让人倍感亲切和信赖。书中的叙事逻辑非常清晰,尽管时间线索可能跳跃,但情感和思想的主线始终牢牢抓在作者手中。她用近乎散文诗的笔法,将个人的际遇与时代洪流巧妙地编织在一起,既是个人的史诗,也是一面映照时代的镜子。最打动我的是那种在逆境中依旧保持的优雅和风骨,那份‘不争’背后的强大定力,是现代人最稀缺的精神财富。读完后,感觉自己的精神世界被重新梳理了一遍,充满了向上的力量。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像一汪清泉,缓缓流淌过干涸的心田。作者的笔触细腻而深邃,将那些看似平淡的日常,描绘得韵味十足。读着那些往事的回忆,我仿佛能透过文字的薄纱,亲眼目睹那个时代的风貌,感受到字里行间流淌出的那份从容与坚韧。这不是那种轰轰烈烈的叙事,它更像是一场静谧的茶话会,在袅袅茶香中,与一位智慧的长者进行着灵魂的对谈。书中的每一句话,都经过了岁月的沉淀和打磨,掷地有声,却又轻柔得恰到好处,让人在不经意间,便被那份深厚的学养和人生的洞察力所折服。它教会我的,不是如何去生活,而是如何去‘过’生活——带着一份清醒的认知和不渝的热爱。那种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即使在浮华的世间,也散发着令人敬畏的光芒。

评分

翻开这本书的扉页,一股扑面而来的时代气息,混杂着旧日书卷的墨香,立刻将我拽入了另一个时空。作者对于人性的洞察,简直是令人拍案叫绝。她总能用最简洁的语言,一针见血地指出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又忽略的世态炎凉。叙事节奏张弛有度,时而如山涧溪流般欢快跳跃,时而又转为深潭幽静,引人深思。尤其是对于那些个体命运在宏大历史背景下的展现,处理得极为克制和高妙,没有丝毫煽情之笔,却让读者感同身受,心头为之一颤。这种高贵和清醒,是需要极高文学修养和人生阅历才能达到的境界。它不是教人如何‘成功’的指南,而是关于如何保持独立人格与精神自由的教科书。读完合上书本,耳边似乎还回荡着那份不卑不亢、淡泊名利的君子之音。

评分

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仿佛是作者本人亲手为我们精心布置的一间“精神茶室”。这里的陈设雅致,一器一皿都透着主人的品味和故事。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近乎冷峻的自省精神,她从不回避生活中的困厄与无奈,但处理的方式却充满了东方的智慧与洒脱。她的文字有一种奇特的魔力,能够穿透现代生活的喧嚣和浮躁,直抵我们内心深处最柔软却也最坚韧的部分。通读下来,最大的感受是“值得”二字。它不是那种读完就丢的消遣读物,而是值得反复咀嚼、每次都能从中汲取新养分的精神食粮。它不动声色地引导着读者去审视自己的内心,去重新定义那些被社会标准扭曲的价值体系,回归到生命最本真的需求之上。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