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7-12岁儿童,3岁以上可亲子阅读 ★“大师名画全知道”系列6本入选“北京市绿色印刷工程——优秀青少年读物绿色印刷示范项目库”,采用绿色纸张、油墨进行印刷,保护孩子健康。
1.有没有真正的美学教育?好不好?够不够?走进美术馆,家长和孩子面对“眼熟”的大师作品,是不是经常说不出个所以然?《大师名画全知道》让家长和孩子真正进入艺术,了解画家生平、作品背景以及背后的故事。
2.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哪里来?从名画中不仅可以提高审美情趣,提升艺术修养,还可以学习到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优化知识结构。此外,从大师名画折射出来的画家的智慧和情感,对孩子启迪心智、陶冶情操也将有很大的帮助。《大师名画全知道》让孩子从小受到艺术的熏陶,提升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是否真正适合中国的孩子?市场上已有的艺术启蒙书绝大多数是外版引进的,它们有许多可取之处,但也不可否认很多引进书的体例、语言表达并不那么适合中国孩子。本书用孩子容易接受的方式全面介绍大师名画们的思想和生活,真正“理解”一幅幅名画的内涵,使孩子能了解大师个人及作品的魅力。《大师名画全知道》专为中国儿童的艺术启蒙而打造。
《大师名画全知道》让孩子们真正走近大师,用诗歌、问答、游戏等方式让孩子理解名画的真正内涵,让以往“不懂看画”的家长和孩子都能感受到大师的独特魅力。
内容简介
★“大师名画全知道”系列6本入选“北京市绿色印刷工程——优秀青少年读物绿色印刷示范项目库”,采用绿色纸张、油墨进行印刷,保护孩子健康。
1.亲子阅读,解读大师的艺术世界。
2.趣味游戏,感受大师的经典名作。
3.提升能力,让孩子学会发现美、创造美。
《大师名画全知道》系列图书6本,包括:
大师名画全知道 梵·高
大师名画全知道 高更
大师名画全知道 莫奈
大师名画全知道 达·芬奇
大师名画全知道 毕加索
大师名画全知道 夏加尔
●不知道大师的生平和故事?我来告诉你!大师的生平事迹、创作背景、创作特色、主要成就……书中都有答案。
●不知道怎么看名画?我来告诉你!书中有优美的原创诗歌,有各种天真可爱的问题,让孩子对名画形成完整而鲜明的第一印象。
●不知道名画“背后的故事”?我来告诉你!“小链接”是由大师或名画引申而出的各种小知识、小故事、小趣闻,让孩子们进一步加深对大师及名画的印象。
●不知道怎样像大师一样挥洒创造力和想象力?我来告诉你!让孩子有兴趣行动起来,用拼贴、泥塑、涂色、剪纸、手工等方式表达孩子对名画的理解,在愉快的游戏中挥洒无尽的创造力!
作者简介
白白兔,这是一个由妈妈组成的童书团队。在这里,有中国人民大学的博士,有中央美术学院的硕士,有从事童书出版15年的资深编辑……她们一直在给孩子们找好书、做好书。做这套书的初衷就是想给自己的孩子进行艺术启蒙,有机会让更多的孩子真正走近大师、理解大师,拥有发现美的眼睛和创造美的能力。主编王佩芬说:“我们最纯粹的想法就是把真正好的东西带到孩子们面前,希望这套书能一直留在孩子的书架上。”
愿我们的孩子都拥有感受美的心灵、发现美的眼睛、创造美的双手,从小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热爱一切美好的事物。
内页插图
目录
文森特·梵·高06
《吃土豆的人》赏析09
小链接 挑战学院派12
游戏吧 怪怪的脸13
《农鞋》赏析15
小链接 米勒和梵·高18
游戏吧 鞋子的故事19
《唐吉老爹》赏析21
小链接 浮世绘艺术24
游戏吧 一起来找茬25
《播种者》赏析 26
小链接 别样的田园风景30
游戏吧 小蜗牛和大蘑菇31
《十五朵向日葵》赏析33
小链接 向日葵与阿尔小镇36
游戏吧 美丽的向日葵 37
《黄房子》赏析38
小链接 阿尔的小屋42
游戏吧 画一画43
《包扎着耳朵的自画像》赏析45
小链接 高更和梵·高48
游戏吧 我的自画像 49
《星空》赏析50
小链接 “星空”自行车道55
游戏吧 你发现了什么55
《麦田群鸦》赏析56
小链接 加歇医生60
游戏吧 我的麦田61
《艺术的奇妙旅程:探索世界名画背后的故事》 一本激发孩子无限创意的艺术百科全书 适用年龄: 7-12岁儿童,或3岁以上亲子共读 书籍特色: 穿越时空,对话大师: 本书将带领小读者们进行一场跨越数百年、横跨五大洲的艺术探索之旅。我们不只展示名画,更深入挖掘每一位艺术巨匠创作时的心路历程、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如何用色彩和线条讲述那个时代的故事。 告别枯燥,化身小小鉴赏家: 摒弃传统艺术书籍的刻板说教,我们采用生动活泼的叙事方式,将复杂的艺术理论转化为孩子们易于理解的“游戏规则”和“秘密任务”。每一幅名画都配有“观察清单”和“创意挑战”,鼓励孩子主动思考“为什么画家选择用这种颜色?”而非仅仅记住“这是谁的作品”。 深度聚焦艺术流派: 书中系统性地介绍了从文艺复兴的严谨和谐,到巴洛克的戏剧张力,再到印象派对光影的捕捉,直至现代艺术对形式的颠覆。通过对比分析,孩子们能清晰地理解不同艺术流派之间的演变和关联,建立起完整的艺术史脉络。 实操指导,动手创作: 理论结合实践是激发创意的关键。本书的后半部分专门设立了“艺术工坊”板块,提供了多种基于名画技法的实践活动。例如,学习达·芬奇的光影处理技巧来完成一幅素描肖像,或者尝试莫奈的笔触来捕捉窗外的光影变化。所有材料均选取日常易得之物,确保家庭操作的便捷性。 人文素养的熏陶: 艺术史是人类文明史的缩影。通过解读名画中的神话故事、历史事件、风俗人情,孩子们不仅学习了绘画技巧,更潜移默化地吸收了跨学科的知识,培养了对人文历史的尊重和好奇心。 --- 第一篇章:欧洲的黎明——文艺复兴与巴洛克的光影交织 【主题聚焦:理性与情感的碰撞】 本篇章将我们的旅程从15世纪的意大利开始。我们将首先探访达·芬奇这位“文艺复兴的巨人”。我们不会仅仅停留在《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上,而是会拆解“晕染法 (Sfumato)”的秘密:它是如何让人物的轮廓变得柔和,营造出空气感的?我们会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教孩子如何在自己的素描中模拟这种效果。 接着,我们将走进拉斐尔的和谐世界,分析他作品中完美的几何构图和对古典理想美的追求。为什么在那个时代,人物的比例如此重要?这与当时对“人”的全新认知有何关联? 光影的戏剧性在卡拉瓦乔手中达到了顶峰。我们将介绍“明暗对比法 (Tenebrism)”,这种强烈的、聚光灯般的效果,如何将宗教故事转化为充满张力的现代剧场。对于7-12岁的孩子来说,这就像侦探小说里的光束,清晰地照亮了故事的核心。 巴洛克时期的宏大叙事与情感爆发是本章的重点。在鲁本斯的画作中,我们捕捉动态的瞬间——那些扭曲的身体、翻滚的云彩,教会孩子如何用线条表现速度和力量。同时,我们将略微触及荷兰黄金时代的伦勃朗,着重讲解他如何利用光线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即便只是看一双眼睛,也能感受到岁月的沉淀。 【亲子互动角:光影游戏】 准备一盏台灯和一个透明的杯子,尝试用不同的角度和距离来观察物体投下的影子。讨论:影子在哪里最深?哪里最模糊?这和伦勃朗笔下的影子有什么相似之处? --- 第二篇章:色彩的革命——从洛可可的甜美到浪漫主义的激情 【主题聚焦:打破规矩,拥抱感受】 当我们告别了古典的庄严,艺术开始变得更加轻盈、更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洛可可时期的华托和弗拉戈纳尔,展现了贵族生活的闲适与甜蜜。我们会用柔和的粉彩色调,向孩子们解释这种“轻快”的艺术风格是如何反映了当时的宫廷氛围。 然而,这种甜美很快受到了挑战。浪漫主义艺术家的出现,标志着情感的觉醒。我们将重点解读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这幅画不再是描绘神祇或国王,而是记录了激昂的公民斗争。我们会引导孩子分析画面中红色、蓝色、白色的象征意义,理解“激情”如何通过强烈的色彩对比被视觉化。 戈雅的作品则提供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他的后期作品充满了对战争和人性的反思。我们会引导孩子思考:艺术除了美化世界,还能否揭示世界的残酷真相?如何通过扭曲的形象来表达深刻的痛苦? 【艺术工坊:情绪调色盘】 提供红、黄、蓝三原色。让孩子尝试混合出表达“快乐”、“平静”和“恐惧”的颜色。讨论:为什么红色常与“激动”联系在一起?这种关联是普遍的吗? --- 第三篇章:捕捉瞬间——印象派的光影魔术与后印象派的内心独白 【主题聚焦:眼睛看到的 vs. 大脑知道的】 19世纪中叶,照相机的发明对绘画提出了挑战:“如果记录真实瞬间的任务交给了机器,画家该做什么?” 答案是:捕捉“感觉”。 莫奈是这场革命的领袖。我们会详细讲解“户外写生”的重要性,以及他们如何迅速地用短促的笔触记录光线在不同时间点下的变化(例如同一座大教堂不同时刻的色泽)。我们会让孩子观察水面的反光,理解印象派如何“打碎”了物体原有的色彩。 紧接着,我们将进入后印象派的探索阶段,这里是艺术风格走向多元化的关键节点。 塞尚被誉为“现代艺术之父”。他不再关注光影,而是关注物体的结构和永恒性。我们会引入“多重视角”的概念,解释他如何将三维空间简化为几何体(圆柱、球体、圆锥),为后来的立体主义埋下伏笔。 高更则带我们去了遥远的塔希提岛。他用大胆、平面的色块表达对原始生命的向往,引入“象征主义”的概念——色彩不再是描摹现实,而是表达内心深处的象征意义。 --- 第四篇章:新世界的诞生——现代艺术的边界拓展 【主题聚焦:抽象的语言与创意的解放】 现代艺术的开端是孩子们最容易感到“困惑”但也最能释放创意的部分。我们将清晰地划分出关键的转折点: 野兽派的色彩狂欢: 以马蒂斯为代表,他们将色彩的运用推向极致,其色彩的强度和主观性远超以往。我们会讨论“野兽”的含义:是模仿动物,还是表达野性的、未被驯化的情感? 立体主义的拆解与重组: 毕加索和布拉克如何将物体从各个角度同时展现在一个平面上?我们会使用积木或简单的几何图形,带领孩子体验“分解”和“重组”的乐趣,理解二维平面上表现四维空间的尝试。 抽象表现主义的能量释放: 本章会引导孩子理解,当绘画不再描绘任何现实中的事物时,它在表达什么?我们将聚焦蒙德里安的网格和色彩,解释其对“宇宙秩序”的追求;以及波洛克的“滴画”,这是一种将身体运动和创作过程本身融为一体的全新艺术形式。我们会鼓励孩子尝试用身体的动作来创作,体验过程的纯粹性。 【总结与展望:你就是下一位大师】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是给孩子们的邀请函。我们总结了从具象到抽象、从写实到象征的艺术发展规律,强调了艺术的核心在于提问、观察和表达。真正的艺术教育不是要让孩子记住谁画了什么,而是让他们拥有运用视觉语言来思考和表达世界的能力。 本书旨在培养的技能: 批判性观察力、跨文化理解力、空间想象力,以及最重要的——敢于尝试和表达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