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化学

普通化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梅,韩莉 编
图书标签:
  • 化学
  • 普通化学
  • 大学教材
  • 理学
  • 基础化学
  • 化学原理
  • 高等教育
  • 教科书
  • 无机化学
  • 有机化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13130990
版次:1
商品编码:1175637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重点规划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69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普通化学》较为系统地介绍了大学化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运算,力求揭示物质的微观结构与性质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初步把握科学思维方法,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理论,同时,体现化学与其他学科、与其他工程技术之间的相互渗透。全书的基本内容包括化学热力学基础、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原子和分子的结构、金属和非金属元素化学、水溶液中的酸碱平衡和配位平衡、氧化还原反应、有机化学和高分子材料等。
  《普通化学》可作为高等学校工程类专业的化学基础课程教材,也可供自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

第1章 化学热力学基础
1.1 基本概念
1.1.1 体系和环境
1.1.2 状态和状态函数
1.1.3 过程和途径
1.1.4 热与功
1.2 热力学第一定律
1.2 1热力学能
1.2.2 热力学第一定律
1.2.3 可逆过程
1.2.4 恒容及恒压条件下的反应热
1.3 热化学
1.3.1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1.3.2 盖斯定律
1.3.3 生成焓
1.3.4 燃烧焓
1.4 化石能源
1.4.1 煤炭
1.4.2 石油和天然气
1.4.3 核能
习题

第2章 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
2.1 化学反应的方向
2.1.1 自发过程与自发方向
2.1.2 热力学第二定律
2.1.3 混乱度与熵
2.1.4 熵增原理
2.1.5 吉布斯自由能与化学反应的自发性判据
2.2 反应的限度——化学平衡
2.2.1 可逆反应与化学平衡
2.2.2 平衡常数
2.2.3 平衡常数与标准摩尔吉布斯自由能变的关系
2.3 化学反应速率
2.3.1 化学反应速率及其表示方法
2.3.2 反应速率理论和活化能
2.3.3 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与化学反应的级数
2.3.4 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2.3.5 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习题

第3章 原子和分子的结构
3.1 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3.1.1 原子结构理论的初期发展
3.1.2 核外电子运动的特征
3.1.3 薛定谔方程和波函数
3.1.4 四个量子数
3.1.5 波函数的空间图像
3.2 原子的电子层结构与元素周期系
3.2.1 多电子原子的能级
3.2.2 核外电子排布与周期系的关系
3.2.3 元素性质的周期性
3.3 化学键与分子结构
3.3.1 离子键
3.3.2 共价键及分子构型
3.3.3 分子的极性与分子间作用力
3.3.4 氢键
3.4 晶体的结构
3.4.1 离子晶体
3.4.2 金属晶体
3.4.3 原子晶体
3.4.4 分子晶体
3.4.5 混合晶体
习题

第4章 金属、非金属元素化学
4.1 金属单质的性质
4.1.1 金属的通性
4.1.2 元素周期表中各区金属的特点
4.1.3 金属单质的冶炼与性质的关系
4.1.4 金属的导电性与固体能带理论
4.2 金属化合物的性质
4.2.1 各区金属成键特点与化合物的性质
4.2.2 金属及其化合物的特点
4.2.3 配合物
4.3 金属与合金材料
4.3.1 合金的基本结构、性质和类型
4.3.2 常见的金属与合金材料及其应用
4.3.3 新型金属材料及应用
4.4 非金属单质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4.4.1 非金属单质的性质和特点
4.4.2 非金属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及其递变规律
4.5 无机非金属材料
4.5.1 用途广泛的新型陶瓷材料
4.5.2 新型半导体材料
习题

第5章 水溶液中的酸碱平衡和配位平衡
5.1 非电解质稀溶液的依数性
5.1.1 物质的相图
5.1.2 稀溶液的蒸气压下降
5.1.3 稀溶液的沸点升高
5.1.4 稀溶液的凝固点下降
5.1.5 稀溶液的渗透压
5.2 水溶液中的酸碱平衡
5.2.1 酸碱理论及其发展
5.2.2 弱酸弱碱电离平衡及溶液pH值的计算
5.2.3 缓冲溶液
5.3 多相离子的平衡
5.3.1 溶度积常数
5.3.2 溶度积和溶解度的关系
5.3.3 溶度积规则
5.3.4 分步沉淀
5.3.5 沉淀的转化
5.3.6 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因素
5.4 配合物的结构和配位平衡
5.4.1 配合物的组成和命名
5.4.2 配合物的类型
5.4.3 配合物的异构现象
5.4.4 配位平衡及其特征
习题

第6章 氧化还原反应
6.1 氧化还原反应和氧化数
6.2 原电池及其表示方法
6.2.1 原电池
6.2.2 离子-电子法配平电极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
6.2.3 原电池的表示方法
6.2.4 化学电池
6.3 电极电势
6.3.1 标准电极电势
6.3.2 原电池的热力学与能斯特方程
6.3.3 电极电势的应用
6.4 电解及其应用
6.4.1 电解池
6.4.2 分解电压
6.4.3 电解产物的一般规律
6.4.4 电冶金
6.5 金属的腐蚀与防护
6.5.1 金属腐蚀的分类
6.5.2 金属腐蚀的防护
习题

第7章 有机化学和高分子材料
7.1 有机化合物概述
7.1.1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
7.1.2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7.1.3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
7.1.4 有机化合物的性质特点
7.2 烃类化合物
7.2.1 烷烃
7.2.2 烯烃
7.2.3 炔烃
7.2.4 芳香烃
7.3 烃的衍生物简介
7.3.1 卤代烃
7.3.2 醇
7.3.3 酚
7.3.4 醚
7.3.5 醛和酮
7.3.6 羧酸及其衍生物
7.4 高分子材料
7.4.1 高分子的分子质量
7.4.2 高分子的合成
7.4.3 高分子材料的结构与性能
7.4.4 天然高分子材料
7.4.5 合成高分子材料——塑料、橡胶和纤维
7.4.6 功能高分子材料
习题

附录
附录1 一些物理和化学的基本常量
附录2 常用的单位换算关系
附录3 常见物质的△fHm、△fGm和S2(298.15 K)
附录4 弱酸和弱碱在水中的解离常数
附录5 常见难溶电解质的溶度积Ksp(291.15 K)
附录6 标准电极电势(298.15 K)
附录7 常见配离子的稳定常数Kf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寰宇星图:宇宙的奥秘与探索》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部宏大叙事的宇宙学与天体物理学专著,旨在为对浩瀚星空怀有无限好奇的读者,构建一幅详尽、前沿且充满思辨的宇宙图景。它并非仅仅罗列天文现象或物理定律,而是深入探讨了宇宙的起源、演化、结构、物质构成,以及人类在其中所扮演的独特角色。全书力求以严谨的科学基础为骨架,以富有感染力的叙事笔触为血肉,带领读者穿越时空隧道,领略从普朗克尺度到可观测宇宙尺度的所有壮丽与未解之谜。 第一部分:创世之初与早期宇宙 本部分聚焦于宇宙的“零时点”及其后的第一个瞬间。我们从现代宇宙学两大支柱——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场论的交汇点出发,探讨了奇点问题。详细阐述了大爆炸理论(Big Bang Theory)的观测证据,包括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的精细各向异性、哈勃定律对宇宙膨胀的证实,以及轻元素(氢、氦、锂)的丰度预测与实际观测的完美契合。 核心章节将深入剖析“暴胀理论”(Inflationary Theory)。暴胀如何解决了视界问题、平坦性问题和磁单极子问题?我们追溯了暴胀模型,从简单的指数暴胀到更复杂的滚动势能模型,并讨论了最新的BICEP/Keck阵列对原初引力波的搜寻结果,以及这些观测如何约束了暴胀的物理细节。 随后,我们将进入原初核合成时期,解析温度和密度如何精确地调控了核反应的链式反应,决定了早期宇宙中物质的基本组分。接着是“复合”(Recombination)时期,光子第一次得以自由传播,形成了我们今天观测到的CMB——宇宙婴儿时期的快照。这一部分不仅是物理学成就的展现,更是对“时间之箭”和信息如何从混沌中涌现的哲学思考。 第二部分:恒星的生与死:物质的炼金术 本卷将视角聚焦于宇宙中最重要的能量和元素工厂——恒星。从分子云的引力塌缩开始,详细描述了原恒星的形成过程,以及如何点燃核心的核聚变。 我们系统性地阐述了恒星演化的主序阶段,解释了恒星质量如何决定其寿命和命运。对于低质量恒星(如太阳),探讨了红巨星阶段、行星状星云的形成,以及最终的白矮星及其冷却过程。 重点在于大质量恒星的戏剧性终结。我们将深入探讨超新星爆发(Type Ia 和 Type II)的物理机制,解释了它们在宇宙中扮演的“元素播撒者”角色。特别是对超新星遗迹的分析,揭示了比铁更重的元素(如金、铀)是如何在极端环境下锻造出来的。 本部分的高潮是极端天体的探讨:中子星的超高密度结构、脉冲星的精确计时特性,以及作为时空扭曲极点的黑洞。我们将详细介绍史瓦西半径、史瓦西几何,并探讨了事件视界内的物理学,包括信息悖论的最新进展。此外,引力波天文学的兴起(LIGO/Virgo的观测)如何让我们直接“听到”黑洞和中子星的并合,为检验广义相对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实验室。 第三部分:宇宙的骨架与暗面 本卷聚焦于宏观尺度上的宇宙结构和隐藏的物质成分。我们将从星系形成与演化的角度,构建宇宙的“网络结构”。 首先,讨论了星系分类(如哈勃音叉图),并探究了螺旋星系、椭圆星系以及不规则星系的形成历史,以及星系合并与星系团的形成过程。我们分析了活动星系核(AGN)、类星体,以及它们对宿主星系演化的反馈作用。 接下来,是宇宙学中最大的谜团——暗物质。本书详细梳理了支持暗物质存在的强有力证据:星系旋转曲线、星系团的维里里定理、引力透镜效应(强透镜与弱透镜),以及CMB中的重子声学振荡(BAO)。我们批判性地评估了当前主流的候选粒子模型(如WIMPs、轴子),并介绍了地下和太空中的直接探测实验的最新进展和挑战。 紧随其后的是更加神秘的暗能量。通过对Ia型超新星红移观测,我们确认了宇宙正在加速膨胀的事实。本书深入探讨了暗能量的本质,从宇宙学常数(Lambda-CDM模型)到更动态的标量场模型(如 क्विंटESSENCE)。暗能量在宇宙演化历史中的主导地位转变,揭示了宇宙最终的命运——是“大撕裂”、“大冻结”还是“大坍缩”? 第四部分:地外生命与人类的未来探索 本部分将目光从纯粹的理论和观测,转向了生命存在的可能性和人类的太空探索前沿。 我们将讨论宜居带的概念,不仅限于传统的水基生命,也扩展到液态甲烷或氨等其他溶剂的生命假说。通过开普勒和TESS任务的数据,分析了系外行星的统计学分布,特别是“超级地球”和“类地行星”的普遍性。我们探讨了德雷克方程的各个参数的最新估计,以及SETI项目试图回答的终极问题。 最后,本书展望了载人与无人深空探索的未来。从火星基地的长期规划,到木卫二(Europa)和土卫二(Enceladus)冰下海洋的生物信号搜寻,再到突破太阳系、探测奥尔特云和遥远柯伊伯带天体的“旅行者”号精神的延续。书中也将触及星际旅行的可能性,包括核聚变火箭、反物质推进,以及对阿尔库比耶雷“曲速泡”概念的物理学可行性分析。 结语:未完的史诗 全书在对基础物理学和宇宙学前沿挑战的深刻反思中结束。我们承认,人类对宇宙的理解仍处于初级阶段,量子引力、暗物质的本质、宇宙的边界,都等待着下一代科学的突破。本书旨在激发读者,不仅成为知识的接受者,更成为对未知世界保持永恒探索精神的同行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怎么说呢,充满了浓厚的学院派气息,非常正式,几乎看不到任何口语化的表达。它更像是一篇篇精心撰写的学术论文集锦,而不是一本旨在启发大众兴趣的科普读物。每一个句子都力求精确无误,但这种过度追求准确性的结果就是牺牲了阅读的流畅性。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反反复复咀嚼一个长难句,才能确定它所表达的真实含义,这极大地拖慢了我的阅读进度。举个例子,描述酸碱平衡时,书中连续使用了好几个复杂的从句结构来定义一个平衡常数,读完后我脑子里已经一片浆糊,完全记不住核心的化学概念了。如果这本书是为大一新生设计的入门教材,我担心太多学生会在第一章就被这种佶屈聱牙的文字吓跑。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简洁,主色调是沉稳的深蓝色,配上银灰色的书名字体,给人一种专业而可靠的感觉。我原本以为这是一本枯燥的教科书,但翻开之后才发现,编排方式很有条理。作者在介绍基础概念时,总是能用非常形象的比喻来帮助理解,比如解释原子结构时,竟然拿我们常见的乐高积木来做类比,这对于初学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更值得称赞的是,书中对一些历史背景的穿插描写,让人了解到化学家们是如何一步步探索和确立这些理论的,这种“讲故事”的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我的阅读兴趣。我特别喜欢它在讲解热力学定律时,不仅给出了严谨的公式推导,还附带了大量的实际应用案例,比如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能量转换,这让原本抽象的理论变得鲜活起来,也让我对化学这门学科的实用性有了更深的认识。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在概念的深度挖掘上做得非常出色,完全不是那种流于表面的入门读物。对于那些已经有一定化学基础,想要向专业方向深入探索的人来说,它提供了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石。尤其是它对量子化学基础的介绍,虽然篇幅不算长,但关键点抓得非常准,涉及到薛定谔方程的应用和电子云的概率解释时,作者没有回避数学的严谨性,而是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理解其背后的物理意义,这让我感觉自己真的接触到了“硬核”的科学思维。此外,书中对实验误差分析和数据处理的章节也极具价值,它不仅仅是告诉我们“如何做实验”,更重要的是教会我们“如何科学地思考实验结果”,这对于培养严谨的科研态度至关重要,是我在其他同类书籍中很少见到的深度。

评分

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它对现代化学前沿领域的广泛覆盖,让人感觉手中的不仅仅是一本“普通”化学书,更像是一份行业综述。它花了相当大的篇幅去介绍材料科学、环境化学以及生物化学中的交叉点,比如新型催化剂的设计思路,以及绿色化学的十二项原则在工业中的实际应用案例。这些内容更新颖,更贴近时代脉搏,让我看到了化学学科在解决21世纪全球性挑战中的核心作用。作者的视野非常开阔,将看似独立的化学分支串联了起来,展示了化学的整体性和系统性。虽然某些具体细节可能随着时间推移而过时,但这种宏观的、跨学科的视角构建,为读者后续进行更专业、更细分领域的研究,打下了非常开阔的认知基础,非常适合作为高年级本科生或研究生的参考书目。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简直是灾难,我感觉自己像是回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印刷厂。大量的文字堆砌在一起,段落之间几乎没有足够的留白,看得人眼睛非常酸涩。最让我抓狂的是,插图的质量极其粗糙,很多分子结构图的分辨率低得让人怀疑人生,有些关键的化学反应机理图,线条模糊不清,我得对照着网上的高清图才能勉强看懂作者想表达的意思。而且,书中对一些高阶概念的阐述显得过于跳跃和仓促,仿佛作者在匆忙赶稿,对中间的逻辑链条一带而过,导致我在学习到电化学部分时,需要反复查阅其他参考资料才能勉强跟上思路。如果仅仅是想作为一本辅助读物来看,它提供的图表和视觉辅助作用几乎为零,对需要视觉学习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价值大打折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