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工矿企业、污染场地责任方、污染场地业主、土地储备、房地产开发、银行保险、投融资、法律服务、工程咨询、环境影响评价、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调查咨询、修复工程、环境监理、环境检测(监测)、设备仪器等机构的相关管理及技术人员等                                 本书内容前言,理论扎实,是国内污染场地调查评估的指导性用书。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为调查评估重质非水相液体(DNAPL)污染场地特征提供识别和评价技术,结合DNAPL污染物的污染场地特征及其在土壤和地下水中的迁移转化特性,提出了具体指导意义的DNAPL污染场地调查及评估的技术指南。  
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分析DNAPL污染物特征及迁移转化过程,提出适用于DNAPL污染场地调查的思路、工作流程、技术方案、评估要点等;系统分析了污染调查不同阶段开展工作的技术和措施,深入解析了各种调查技术的特征和适用范围,明确了修复(防控)技术方案及措施要求,提出了DNAPL污染场地清单建立和信息平台更新技术要求等。  
本书适合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工矿企业、污染场地责任方、污染场地业主等相关单位的管理和技术人员使用,使各相关人员了解DNAPL污染场地的相关工作内容,以便推动各项土壤及地下水的污染调查评估工作。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绪论1  
1.1概述1  
1.2适用范围2  
1.3编著原则3  
第2章DNAPL污染物特征及迁移转化4  
2.1主要的DNAPL污染物4  
2.1.1氯代烃溶剂4  
2.1.2多氯联苯5  
2.1.3杂酚油7  
2.1.4煤焦油7  
2.2DNAPL的迁移转化和修复8  
2.2.1DNAPL迁移转化8  
2.2.2DNAPL修复13  
第3章第一阶段场地环境调查16  
3.1目的和工作内容18  
3.2DNAPL调查注意事项18  
3.3场地资料收集20  
3.4场地DNAPL污染分析20  
3.5现场踏勘28  
3.6人员访谈28  
第4章第二阶段场地调查35  
4.1目的和工作内容35  
4.2DNAPL详细采样调查工作方案35  
4.2.1调查方案35  
4.2.2布点位置39  
4.2.3采样深度44  
4.3水文地质调查方法49  
4.3.1抽水试验49  
4.3.2微水试验52  
4.4现场调查及评估技术手段54  
4.4.1直推式技术54  
4.4.2薄膜界面传感器(MIP)61  
4.4.3卤化物传感器(HaloProbe)70  
4.4.4地下柔性衬管技术(FLUTe)74  
4.4.5便携式GC77  
4.4.6地球物理方法80  
4.4.7土壤气体采样器94  
4.5样品运输与保存98  
第5章第三阶段场地调查99  
5.1场地概念模型的建立99  
5.1.1场地概念模型(层次Ⅰ)100  
5.1.2场地概念模型(层次Ⅱ)102  
5.1.3场地概念模型(层次Ⅲ)104  
5.2污染范围及体积评估方法106  
5.2.1土壤样品分析106  
5.2.2地下水样品分析107  
5.2.3FLUTe筛试技术107  
5.2.4井间分溶性示踪剂试验108  
5.3污染演变及迁移转化方式110  
第6章相关报告编制要求115  
6.1第一、第二阶段污染场地调查报告编制与要点115  
6.1.1污染场地调查实施方案编制115  
6.1.2污染场地调查实施方案编制要点117  
6.2第一、第二阶段污染场地调查结果报告编制与要点118  
6.2.1污染场地调查结果报告编制118  
6.2.2污染场地调查结果报告要点122  
6.3第三阶段调查评估实施方案编制与要点122  
6.3.1污染场地调查评估实施方案编制122  
6.3.2污染场地调查评估实施方案要点124  
6.4污染场地调查结果报告编制与要点125  
6.4.1污染场地调查结果报告撰写指南125  
6.4.2污染场地调查评估结果报告要点127  
第7章DNAPL污染场地污染修复详细调查对策及措施128  
第8章建立DNAPL污染场地清单131  
8.1建立清单131  
8.2确定重点调查对象132  
8.2.1工业污染源132  
8.2.2石油化工储存销售企业133  
8.2.3农业污染源133  
8.3资料收集与现场踏勘134  
8.3.1资料收集134  
8.3.2现场踏勘135  
8.3.3人员访谈135  
8.4数据采集概述136  
8.4.1数据采集与评估子系统136  
8.4.2数据管理与综合查询发布子系统137  
参考文献138      
前言/序言
   美国EPA水质调查发现供水系统中有机污染物有2110种,饮用水中含765种。由于绝大部分有机物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在研究中统称这类污染物为非水相液体,即NAPL(Non�瞐queous Phase Liquid)。根据相对水的密度大小,将NAPL分为LNAPL(轻质)和DNAPL(重质)。由于DNAPL的低水溶性、弱迁移性、难降解性并能穿透含水层而滞留在含水层底部,其修复过程比LNAPL更为复杂,因而得到了环境和水文地质工作者更多的关注。DNAPL污染物主要与脱脂、电镀、化工、煤化气、木材防腐、氯代溶剂和农药等工农业活动有关。我国很多场地的污染都是由DNAPL引起的并且情况较为严重,是目前难治理和对人类危害大的污染之一。  
DNAPL的主要特点是:密度大于水,因此重力作用是其进入土壤与地下水的主要动力;黏滞性低(低于1mPa·s)有助于其向地表以下移动;界面张力低,使之容易入渗进入极小孔隙或贯穿黏土质;低溶解度让其缓慢且持续的释放而扩大污染面积;生物降解性低,使之在土壤及地下水中污染时间持久。若污染源不是持续污染源,不能连续供应DNAPL,则它在下行移动过程中逐渐被土壤吸附,卡挂在移动路途中形成残留,这部分残留物质不能被地下水所驱动。DNAPL在地表以下的分布、迁移及衰减过程是DNAPL治理的主要研究内容,因此有效的调查及评估有利于准确定位污染情况。  
在进入场地进行DNAPL调查之前,首先要进行初步的资料收集,了解场地的用途和使用历史,确认场地存在DNAPL污染可能性。如果存在,则采用合适的调查技术对场地内的污染源、土壤以及地下水进行DNAPL识别,来判断场地的污染状况与深度。DNAPL的调查按调查对象分为土壤调查和地下水调查,按调查方法分为地球物理调查技术和非地球物理调查技术。DNAPL的地球物理调查技术以定性调查为主,是定量调查的前期阶段,采用的调查方法主要有地质雷达法、电磁波探测法、电阻率法、高频地震波法等;非地球物理调查技术目前使用的方法主要有扩散取样法、直接推进法、钻探分析法和污染物通量法等。  
感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陈鸿汉教授,轻工业环境保护研究所宋云总工,中国台湾中兴工程顾问股份有限公司林威州先生,中国台湾瑞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陈慎德先生,美国南加州华人环保协会童卫星博士、容跃博士,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洪亚雄研究员为本书编写过程给予的无私指导和帮助!感谢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孙宁、张红振、马睿、董璟琦、池婷、王东、刘伟江、孙宏亮、文一、朱岗辉、井柳新、郜志云、张涛、李璐、陈坚、张怡、张茜雯、朱文会、彭小红、雷秋霜、孙添伟、司绍诚、周欣、李萌、李丽娜、于冰冰、黄芳等人提供的协助和支持!感谢栗斌斌对本书图件的绘制及修改完善工作!感谢提供帮助的各位同行!  
编著出版本书,旨在向读者阐述场地尺度下DNAPL调查评估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期望有助于读者对有机污染调查复杂性及必要性的理解,加强同仁间的交流沟通。由于水平所限,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编著者  
2016年4月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不同主题的图书简介,这些主题与您提到的“重质非水相液体(DNAPL)污染场地调查评估技术”无关。  ---  《近代欧洲思想史:从启蒙运动到存在主义》  本书旨在全面梳理近代欧洲思想史的脉络,聚焦于18世纪启蒙运动的理性光辉,直至20世纪中叶存在主义思潮的兴起与演变。我们深入探讨了康德的批判哲学如何重塑了知识的边界,黑格尔的辩证法如何试图整合历史与精神,以及马克思主义对社会结构的深刻批判。  在随后的章节中,本书详述了尼采对传统道德的颠覆性挑战,以及西美尔的社会形态学研究。我们将考察韦伯对现代性、理性化与官僚制的分析,以及弗洛伊德对潜意识世界的探索如何拓宽了人类理解自身的维度。最后,本书重点分析了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以及萨特和加缪的存在主义哲学,探讨了在技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中,个体自由、责任与荒谬感的核心议题。  本书不仅是思想流派的梳理,更是一次对欧洲文明核心关切的深度对话,旨在帮助读者理解这些思想如何塑造了我们今日的世界观与社会结构。  ---  《古罗马建筑技术与工程实践》  这部著作细致入微地考察了古罗马工程学的辉煌成就,重点关注那些支撑其庞大帝国运转的实用技术与创新实践。本书首先探讨了罗马人对混凝土(opus caementicium)的革命性应用,分析了这种材料的配方、耐久性及其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表现。  接下来的章节详细阐述了罗马引水渠(Aqueducts)的系统设计与建造工艺。我们分析了利用坡度测量技术(如日晷和水准仪)进行线路规划的细节,以及拱券结构在跨越复杂地形时的结构力学应用。此外,本书还深入研究了罗马道路网的铺设标准、桥梁的建造方法,以及公共浴场、竞技场等大型建筑中的供暖与排水系统。  本书通过对考古发现、古代文献(如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的交叉比对,重构了罗马工程师的决策过程和项目管理模式,揭示了他们在材料科学、结构工程和水利管理方面的远见卓识。  ---  《全球供应链韧性与风险管理:数字化时代的转型》  在当前地缘政治冲突加剧、气候变化常态化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频发的背景下,企业的供应链安全与韧性已成为核心竞争力。《全球供应链韧性与风险管理》深入剖析了现代复杂供应链面临的多维风险,并提供了前瞻性的管理框架。  本书首先界定了供应链韧性的内涵,区分了“抗冲击性”、“恢复能力”和“适应性”三个关键维度。随后,它系统地分析了各类风险源:从供应商集中度风险、运输中断风险到网络安全风险。  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对数字化工具应用的探讨。我们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物联网(IoT)、人工智能(AI)驱动的需求预测模型以及区块链技术来增强供应链的可视性与可追溯性。书中包含多个案例研究,展示了领先企业如何通过构建多元化采购网络、实施“近岸外包”或“友岸外包”策略,以及建立“数字孪生”模型来提前模拟和应对突发中断。  最终,本书为高层管理者和供应链专业人士提供了一套实用的、可操作的指南,用以构建一个既高效又具备强大抵御能力的全球运营体系。  ---  《中世纪晚期欧洲的城市化与行会制度研究》  本研究聚焦于13世纪至15世纪的西欧,探讨了城市作为经济与社会创新中心的崛起,以及手工业行会(Guilds)在这一转型期所扮演的关键角色。本书挑战了传统上将行会视为纯粹限制竞争力量的观点,强调了其在质量控制、技术传承、社会保障和城市政治生活中的复杂功能。  我们将分析不同行业行会的结构差异——从强大的布商行会到精细的珠宝匠行会。书中详细考察了“学徒-工匠-师傅”的晋升路径,以及行会如何通过严格的规章制度来规范生产流程和保护知识产权。  此外,本书考察了城市与周边乡村的经济互动,以及行会与市政当局之间的权力博弈。通过对佛罗伦萨、汉萨同盟城市以及巴黎等地的具体个案分析,我们揭示了行会制度如何深刻地影响了中世纪晚期社会阶层的流动性、技术扩散的速度以及城市财富的再分配模式。  ---  《量子场论基础与粒子物理前沿》  本书旨在为具备扎实经典物理和狭义相对论基础的读者提供进入量子场论(QFT)世界的系统性入门。内容涵盖了从经典场论的拉格朗日表述到量子化过程的严格推导。  前几章详细介绍了玻色子场的正则量子化方法,包括Klein-Gordon场和狄拉克场。随后,本书转向费曼图的构建与解读,这是理解微扰论和计算散射截面的核心工具。我们深入探讨了电磁相互作用的量子电动力学(QED)框架,并着重讲解了重整化方法的必要性与实施步骤,以处理高阶修正中的无穷大问题。  在进阶部分,本书概述了杨-米尔斯理论的基本结构,这是描述强核力与弱核力的基础。最后,我们简要介绍了标准模型的成功,以及当前粒子物理学面临的挑战,如对希格斯机制的精确理解,以及寻找超越标准模型的物理学迹象。本书侧重于理论的严谨性与数学工具的清晰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