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张景环)

环境科学(张景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景环,匡少平,胡术刚,张晨曦 编
图书标签:
  • 环境科学
  • 环境工程
  • 生态学
  • 污染控制
  • 环境监测
  • 环境管理
  • 可持续发展
  • 环境化学
  • 环境生物学
  • 生态环境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79149
版次:1
商品编码:1202796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15
字数:34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本教材面向高等院校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师生,也可作为高校非环境专业的选修课辅助教材,并可供相关领域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及一般读者阅读参考。
《环境科学》围绕人类活动与环境质量的关系,以及保护环境的措施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展开论述,比较全面地介绍了环境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并引用了大量实证数据和常规参量。内容丰富,知识面宽,趣味性强。

内容简介

本教材以探讨人类活动与环境质量的关系为出发点,论述了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全面介绍了环境科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重点探讨了大气、水和土壤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和防治对策,指出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应以节能和清洁生产为基础,以工程技术为手段。
本教材面向高等院校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师生,也可作为高校非环境专业的选修课辅助教材,并可供相关领域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及一般读者阅读参考。

目录

第1章绪论
1.1环境及其组成1
1.1.1环境1
1.1.2环境的形成和发展2
1.1.3环境要素与环境质量3
1.2环境问题3
1.2.1环境问题3
1.2.2环境问题分类4
1.2.3环境问题的实质5
1.2.4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5
1.3环境科学的研究任务和内容6
1.3.1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6
1.3.2环境科学的基本任务7
1.3.3环境科学的研究内容及分科8
1.4环境科学的发生和发展9
1.4.1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发展9
1.4.2环境科学的形成和发展11
1.4.3环境科学的现状和展望13
第2章大气污染与防治
2.1大气及大气圈16
2.1.1大气及其组成16
2.1.2大气的垂直结构17
2.2大气污染源和污染物20
2.2.1大气污染源20
2.2.2大气污染物22
2.3大气中污染物的扩散24
2.3.1气象因子的影响24
2.3.2地理环境状况的影响26
2.4我国目前主要的大气污染问题27
2.4.1酸雨28
2.4.2光化学烟雾28
2.4.3灰霾30
2.5大气污染综合防治与管理34
2.5.1控制大气污染物的技术手段34
2.5.2防治大气污染的政策与法律措施39
第3章水污染与防治
3.1天然水的分布与循环41
3.1.1地球上水的分布41
3.1.2水的自然循环42
3.2水体与水体污染43
3.2.1水体和水体污染的概念43
3.2.2水体污染源43
3.2.3水体污染物45
3.3水质指标和水质标准48
3.3.1水质指标48
3.3.2水质标准50
3.4水体富营养化过程51
3.4.1水体富营养化的概念和类型51
3.4.2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52
3.4.3N、P在水体中的转化53
3.4.4水体富营养化的防治措施55
3.5水污染防治与管理56
3.5.1污水的处理方法和流程56
3.5.2水污染综合防治对策59
3.6海洋污染59
3.6.1海洋与人类的关系59
3.6.2海洋污染的类型和特点60
3.6.3海洋污染对环境的影响62
3.6.4海洋污染的控制65
第4章土壤污染与防治
4.1土壤的组成和性质68
4.1.1土壤的组成68
4.1.2土壤质地70
4.1.3土壤的性质73
4.2土壤污染源和污染物75
4.2.1土壤污染75
4.2.2土壤污染源76
4.2.3土壤污染物77
4.3土壤主要污染物的迁移转化80
4.3.1重金属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80
4.3.2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84
4.4土壤污染防治87
4.4.1土壤污染的预防87
4.4.2土壤污染的治理88
第5章固体废物污染与处置
5.1固体废物概述99
5.1.1概念及特点99
5.1.2分类和来源100
5.1.3污染和危害101
5.2固体废物的处理和处置原则与方法102
5.2.1固体废物的处置原则102
5.2.2固体废物的处理处置技术103
5.3危险废物的处理和利用104
5.3.1危险废物的定义和分布104
5.3.2危险废物的特征105
5.3.3危险废物的分类106
5.3.4危险废物的毒性及表现形式107
5.3.5危险废物管理法规及管理制度107
5.3.6危险废物处理处置的基本原则108
5.3.7危险固体废物的处理方法109
第6章全球环境问题
6.1全球气候变暖110
6.1.1全球变暖学说的起源及发展110
6.1.2全球气候变化概况111
6.1.3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112
6.1.4全球气候变暖控制措施114
6.2臭氧层破坏115
6.2.1臭氧层115
6.2.2臭氧层破坏的现状116
6.2.3臭氧层破坏带来的危害117
6.2.4控制措施118
6.3酸雨蔓延120
6.3.1“酸雨”的由来及现状120
6.3.2酸雨的危害121
6.3.3酸雨控制措施124
6.4生物多样性减少125
6.4.1生物多样性的内涵125
6.4.2物种消失的现状及其危害127
6.4.3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130
6.5危险废物的越境转移133
6.5.1危险废物及其危害133
6.5.2危险废物越境转移的定义及危害135
6.5.3危险废物越境转移的控制137
第7章物理性污染与防治
7.1噪声污染140
7.1.1噪声及其来源140
7.1.2噪声的特性142
7.1.3噪声的危害143
7.1.4噪声的度量与评价145
7.1.5噪声污染控制147
7.2放射性污染148
7.2.1放射性污染的概念及特点148
7.2.2放射性污染的来源及危害149
7.2.3我国放射性污染的现状153
7.2.4放射性污染的监测与评价154
7.2.5放射性污染的防治156
7.3电磁辐射污染与防治158
7.3.1电磁辐射158
7.3.2电磁辐射源159
7.3.3电磁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160
7.3.4电磁辐射防护及控制标准160
7.4光污染和热污染162
7.4.1光污染162
7.4.2热污染164
第8章可持续发展与清洁生产
8.1可持续发展的由来167
8.1.1《寂静的春天》——对传统行为和观念的早期反思167
8.1.2《增长的极限》——引起世界反响的“严肃忧虑”168
8.1.3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人类对环境问题的正式挑战168
8.1.4《我们共同的未来》——环境与发展思想的重要飞跃169
8.1.5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环境与发展的里程碑169
8.2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170
8.2.1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源远流长170
8.2.2我国面临的生存和发展压力171
8.2.3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指南——《中国21世纪议程》172
8.3我国清洁生产发展状况174
8.3.1清洁生产的概念174
8.3.2清洁生产的内容及措施175
8.3.3清洁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176
8.3.4清洁生产的发展历程178
8.3.5中国清洁生产实践的成效179
8.4清洁生产的发展趋势180
8.5清洁生产案例分析182
8.5.1案例一:城镇污水处理厂的清洁生产182
8.5.2案例二:城镇垃圾处理厂的清洁生产技术185
第9章循环经济
9.1循环经济概述191
9.1.1循环经济的来源及发展191
9.1.2循环经济的内涵192
9.1.3循环经济的特征193
9.2循环经济的原则及发展模式194
9.2.1循环经济的原则194
9.2.2循环经济发展模式196
9.3循环经济在我国的实践200
9.3.1农业循环经济200
9.3.2工业循环经济202
9.3.3服务业循环经济205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人类是环境的产物,又是环境的改造者。人类在同自然界的斗争中,不断运用自己的智慧,通过劳动,不断地改造自然,创造新的生存条件,然而由于人类认识能力和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在改造环境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意料不到的后果,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环境问题的出现和日益严重,引起人们的重视,环境科学研究工作随着发展起来,逐渐形成环境科学这样一个新兴的综合性学科。

前言/序言

工业革命以后,人类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获得了工业的迅猛发展,从而带来了经济的繁荣。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却受到了无情的污染和破坏,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物种灭绝,生物多样性减少,酸雨频发,有毒有害化学物品污染加剧,土地沙化,飓风肆虐,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正面临危机。环境学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开始理性地关注与自身休戚相关的自然环境。保护好我们的生存环境,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是一项刻不容缓的艰巨任务。要完成这样艰巨的任务,必须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提高环境意识,增强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责任感和自觉性,深刻理解人类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通晓人类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对环境变化过程的影响,掌握变化规律,提高对影响环境质量变化的因子的识别能力,以系统化、全球化的战略方针保护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本教材的主要特点是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为一体,既揭露问题,总结教训,又阐明了解决问题、寻求美好前景的战略和措施。
本教材围绕人类活动与环境质量的关系,以及保护环境的措施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展开论述,比较全面地介绍了环境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并引用了大量实证数据和常规参量。本教材提出以节能和清洁生产为基础,以工程技术为手段,保护生态环境和防治污染。重点探讨了大气、水和土壤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机制和防治对策,以及固体废物的污染管理和处理处置技术。并介绍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意义。
本教材共9章,第1章绪论,介绍了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环境科学的研究任务、内容和分支学科。第2章至第5章介绍大气、水、土壤和固体废物污染问题及防治措施。第6章和第7章介绍全球环境问题和物理性污染与防治,第8章和第9章介绍可持续发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
本教材由张景环、匡少平、胡术刚、张晨曦主编;路明义、邹美玲、张菊、隋涛、谢丹、刘衍君、刘娟娟参加编写。其中,第1章由胡术刚、张景环、匡少平、张晨曦、路明义编写;第2章由张晨曦、邹美玲、匡少平、张景环、路明义编写;第3章由张菊编写;第4章由张景环、张晨曦、匡少平、胡术刚、路明义编写;第5章由胡术刚、邹美玲、匡少平、张景环编写;第6章由隋涛、谢丹编写;第7章由刘衍君编写;第8章由刘娟娟、张景环编写;第9章由隋涛编写。全书由张景环和匡少平统稿。
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化学工业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同时得到青岛科技大学教务处、青岛科技大学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山东科技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滨州学院资源环境系、聊城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的大力支持。此外,滨州学院资源环境系邹美玲在图表绘制工作上给予了很大帮助,在此一并致谢。
由于水平有限,教材涉及内容较广,难免出现疏漏,希望广大读者不吝指正,使本教材在使用过程中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编者
经典文学的瑰宝:跨越时空的阅读体验 《百年孤独》:魔幻现实主义的史诗 加西亚·马尔克斯的这部鸿篇巨制,以其瑰丽的想象力和深邃的哲学思考,为世界文学贡献了一部不朽的杰作。故事围绕着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兴衰荣辱展开,将拉丁美洲的百年历史浓缩在马孔多这个虚构的小镇之中。书中充满了魔幻与现实的交织:飞升的吉卜赛人、预言的羊皮卷、永恒的孤独感,都在马尔克斯的笔下以一种近乎神谕的方式呈现。它探讨了爱与孤独、宿命与自由、记忆与遗忘的永恒主题。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仿佛被卷入一个充满宿命色彩的梦境,见证了一个家族从诞生到毁灭的完整轮回。其独特的叙事结构和丰富的象征意义,使得每一次重读都能带来新的感悟。 《红楼梦》: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细致入微地描绘了十八世纪中国贵族阶层的日常生活、人情世故乃至思想观念。小说的核心围绕着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之间的爱情悲剧展开,但其广阔的视野远不止于此。书中塑造了数百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从才情横溢的闺阁女子到精明世故的管家奴仆,无一不刻画得入木三分。小说对诗词歌赋、园林建筑、服饰饮食、医药占卜等传统文化的精妙呈现,使其成为研究中国传统社会的珍贵文献。悲剧性的结局,更是对“万境归空”这一深刻哲理的终极表达。 《追忆似水年华》:对时间与记忆的深度挖掘 马塞尔·普鲁斯特的这部意识流巨著,被誉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之一。全书以第一人称视角展开,主人公通过对往昔生活片段的回忆,试图捕捉和重建那些被时间消磨的感受与瞬间。著名的“玛德莱娜小点心”引发的回忆,成为了探索潜意识和非自愿记忆的经典范例。普鲁斯特以其繁复华丽的长句和对心理活动的极其精密的剖析,将时间的流逝、艺术的本质、爱情的本质以及社会阶层的变迁,提升到了哲学思辨的高度。这不是一部情节驱动的小说,而是一次对人类内心体验进行拉长时间、精细放大的探索之旅。 《战争与和平》:历史的洪流与个体的命运 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以拿破仑入侵俄国为历史背景,融合了宏大的战争场面描写和细腻的贵族家庭生活叙事。小说的主线穿插了贝祖霍夫、博尔孔斯基和罗斯托夫等几个核心家族的命运纠葛。托尔斯泰不仅展现了奥斯特里茨战役、博罗季诺战役的真实残酷,更深入探讨了历史是由谁创造的——是伟大的个体,还是无数普通人的意志汇聚而成?小说对人物心理的刻画达到了惊人的深度,特别是皮埃尔和安德烈在精神上的挣扎与成长,反映了人类在面对历史巨变时的迷茫与觉醒。其对自由意志与历史必然性的辩证思考,至今仍是文学和哲学领域的重要议题。 《堂吉诃德》:浪漫主义的开端与讽刺的艺术 米格尔·德·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标志着现代小说的开端。它讲述了一位年迈的乡绅,沉迷于骑士小说,决定化身为游侠骑士,踏上匡扶正义的荒诞旅程。唐吉诃德的理想主义与桑丘·潘沙的朴实世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制造了无数令人捧腹又引人深思的场景。这本书既是对骑士文学的辛辣讽刺,更是对人类理想主义精神的赞颂。它提出了一个核心问题:当理想遭遇冰冷的现实时,我们应该选择清醒的平庸,还是沉醉于高贵的疯狂?小说对“现实”与“虚构”界限的模糊处理,使其成为文学史上探讨主体性的里程碑式作品。 《局外人》:存在主义的冷峻剖析 阿尔贝·加缪的《局外人》,以其简洁、冷峻的文字风格,成为存在主义文学的代表作。故事围绕着默尔索展开,一个对社会规范和情感表达漠不关心的阿尔及利亚人。他因为一场偶然的谋杀而被审判,审判过程更像是一场对“局外人”能否遵守社会既定规则的审判。小说通过默尔索的视角,揭示了世界的荒谬性——即世界本身缺乏内在的意义和逻辑,而人类却努力用既有的结构去解释它。这本书是对现代社会虚伪性和异化现象的深刻反思,其结尾处,默尔索对宇宙的冷漠爆发出的反抗,充满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傲慢与偏见》:婚姻与社会阶层的敏锐观察 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是一部关于维多利亚时代英国乡绅阶层生活和婚姻哲学的经典之作。故事以伊丽莎白·班内特和达西先生之间充满误会与张力的情感发展为主线。伊丽莎白的机智与达西的傲慢,是他们关系中的主要障碍。奥斯汀以其独到的洞察力,细致描绘了财产、声誉和婚姻在当时社会中的核心地位。小说中对人物性格的讽刺性刻画,对社会习俗的微妙批判,以及对女性在父权社会中处境的隐性关注,使其超越了单纯的爱情故事,成为一部社会风俗的精美剪影。 《尤利西斯》:现代主义文学的里程碑 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以荷马史诗《奥德赛》为蓝本,将故事情节浓缩在都柏林一个平凡的日子(1904年6月16日)里。小说运用了极其丰富的写作技巧,特别是意识流的极致运用,完整地呈现了主人公利奥波德·布鲁姆一天的所思、所见、所感。书中涉及的语言实验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复杂程度,从戏仿、拼贴到直接的内心独白,每一章节都采用了不同的文体和视角。这部作品是对日常生活的史诗化处理,它挑战了读者的阅读习惯,但也为后世文学探索人类心智的复杂性开辟了全新的道路。 《了不起的盖茨比》:美国梦的幻灭与追寻 F·斯科特·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爵士时代”的缩影。小说通过旁观者尼克的视角,讲述了神秘富豪杰伊·盖茨比对逝去爱情的执着追寻。盖茨比用尽一切手段积累财富,只为赢回他心中完美的黛西。菲茨杰拉德以其优美而略带忧郁的笔触,描绘了二十年代美国社会中物质主义的泛滥和精神世界的空虚。金色的奢华派对背后,隐藏的是“美国梦”——即通过努力可以实现一切美好愿望——的彻底幻灭。这是一个关于青春、财富、阶级和永恒遗憾的悲剧故事。 《老人与海》:关于勇气与尊严的寓言 欧内斯特·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以其简洁凝练、风格硬朗的“冰山理论”著称。小说讲述了古巴老渔夫圣地亚哥在连续八十四天没有捕到鱼后,终于钓到一条巨大的马林鱼,并在归途中与鲨鱼搏斗的故事。这场人与自然的较量,与其说是关于捕鱼,不如说是关于人类面对巨大困难时所展现出的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尊严。海明威没有过多渲染情感,而是通过对行动的精确描述,传达出“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的强大精神力量,这部作品是对人类极限的深刻致敬。

用户评价

评分

从排版和装帧上来看,这本书的用心程度也值得称赞。纸张的质感厚实,印刷清晰,即使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这对于一本动辄需要反复翻阅的参考书来说是基本要求,但很多出版物在这方面有所欠缺。更为重要的是,书中的专业术语首次出现时都有清晰的定义或注释,这极大地降低了初次接触者的门槛,使得跨学科的读者也能较为顺畅地跟进作者的思路。我个人尤其喜欢它在章节末尾设置的“思考题”或“延伸阅读推荐”,这些设计显示出作者并非只是单向度的知识灌输者,而更像是一位引导者,鼓励读者主动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和反思。总体而言,这是一部结构严谨、内容翔实、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指导意义的优秀教材或参考书,它超越了传统的科普读物范畴,真正达到了环境科学领域的专业水准。

评分

阅读过程中,我感觉作者的笔触带着一种强烈的“系统思维”的烙印。很多环境问题往往被孤立地看待,比如谈水污染就只谈排放口,谈大气污染就只谈排放源。但这本书成功地将水、气、土、生物圈乃至社会经济因素编织成一个紧密相连的巨网。我举个例子,书中讨论到土地利用变化如何影响区域小气候,进而反作用于水循环和生物多样性,这种跨尺度的、多要素耦合的分析方法,真正体现了环境科学作为交叉学科的精髓。这与我之前在一些单一学科书籍中获得的碎片化知识形成了鲜明对比。对于一个非专业背景的读者而言,这本书像是一份优秀的“导航图”,它指明了各个子领域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制约,帮助我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知识版图。坦白说,有些部分涉及到化学反应和生态毒理学的知识点,我需要放慢速度,甚至查阅一些辅助资料,但这种略带挑战性的阅读过程,反而带来了知识被真正吸收和内化的满足感。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耳目一新的是其对“解决方案”的探讨。许多环境书籍在列举完问题后便戛然而止,留下一种无力感。而这本书的后半部分明显将重点转向了工程技术、政策制定和社会治理等实践层面。它没有沉溺于乌托邦式的设想,而是非常务实地分析了不同减缓和适应策略的成本效益、技术可行性以及社会接受度。比如,在探讨可持续能源转型时,作者不仅对比了太阳能、风能的物理特性,更深入分析了电网的兼容性、储能技术的瓶颈,以及政策激励机制的设计逻辑。这种从“是什么”到“怎么办”的自然过渡,让整本书的基调从沉重的警示转向了积极的探索。对于那些希望投身于环境领域工作或者参与政策倡导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的背景知识和分析框架,无疑是极其宝贵的财富,它教会我们如何从科学证据出发,提出真正落地有声的建议。

评分

这本书拿到手里,厚度就让人感觉分量十足,封面设计简洁,色调沉稳,透露出一种严谨的学术气息。我本来是对环境问题抱有一些模糊的认识,比如空气污染、水体富营养化这些比较直观的现象,但真正翻开内页才发现,原来“环境科学”这个领域远比我想象的要宏大和复杂。作者的叙述逻辑非常清晰,他没有一上来就抛出大量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从最基础的生态学原理和地球系统运行机制讲起,像搭积木一样,一步步构建起对整个环境系统的认识框架。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人类活动与自然反馈机制的相互作用进行了深入的剖析,那些关于“系统阈值”和“临界点”的讨论,读起来让人脊背发凉,深刻体会到人类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紧迫性。它不是一本只停留在理论层面的教科书,其中穿插的案例分析,比如某个地区工业排放导致的生态灾难,或者某个保护项目成功的经验总结,都非常具有说服力和现实指导意义。读完前几章,我感觉自己看待周遭环境的视角都发生了一些微妙的转变,不再是简单地抱怨天气,而是开始思考背后的驱动力以及长远影响。

评分

我对这类科学著作的阅读体验通常是比较挑剔的,很多入门级的读物为了追求通俗易懂,常常会过度简化复杂的过程,导致知识的准确性和深度打了折扣。然而,这本著作在保持可读性的同时,对关键概念的阐释达到了相当精到的地步。比如,它对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描述,不仅仅是罗列氮、磷、碳的迁移路径,更重要的是解析了在不同地质历史时期和不同人类干预强度下,这些循环是如何被重塑和破坏的。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争议性议题时的那种克制和审慎。在讨论气候变化模型的不确定性时,他没有武断地下结论,而是公平地呈现了不同学派的观点、各自的证据链以及模型局限性,这对于一个希望建立全面、客观认知的读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品质。它迫使读者进行批判性思考,而不是被动接受既有结论。书中配图的质量也非常高,那些精细的流程图和数据图表,往往比大段的文字更能直观地展示复杂关系,极大地提升了学习效率。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