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春秋》(古玩鉴赏入门必读书)

《瓷器春秋》(古玩鉴赏入门必读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重远 著
图书标签:
  • 古玩
  • 瓷器
  • 收藏
  • 鉴赏
  • 艺术
  • 历史
  • 文化
  • 陶瓷
  • 投资
  • 入门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ISBN:9787200111118
版次:1
商品编码:11759590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5-05-01
用纸:特种纸
页数:3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揭开历代官窑瓷器鉴定方法与诀窍

讲述老古董商造假与打假的秘闻

瓷器鉴赏与收藏的“启蒙圣经”


  

内容简介

  

琉璃厂是北京赫赫有名的一条街,是代表老北京文化的知名地标,曾是晚清至民国文化名人与遗老遗少甚或王公贵戚的休闲之处,也是知名的古玩鉴赏与交易场所,整整一条街更是荟萃了当时几乎所有的古玩行老字号。本书作者成于此长于此,亲眼目睹了琉璃厂近一个世纪的起起落落,更因为个人机缘与志趣的关系,费尽心力成功采访了大量琉璃厂老人,打捞出了琉璃厂的故人及其故事.本书通过一个个故事,详细记录了老北京古玩行经营状况、交易形式等,以及鉴别瓷器的知识、方法和造假的技术,特别是首次披露了如何鉴别明清官窑瓷器中的赝品和后挂彩的诀窍,可说是老北京古玩行的一幅精彩纷呈、独特的画卷。

作者简介

陈玉栋,字重远,1928年2月生于北京。10岁入其伯父在琉璃厂所开的古玩铺文古斋居住、读书,开始接触旧京古玩行的人、事、物,并学习文物古玩知识及鉴别技能。后曾就读于辅仁大学。1949年初离家参军南下。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于兵工厂总局三七五厂及兵器工业管理干部学院工作,高级政工师。1990年离休。2010年4月病逝。

他自1985年始重入北京古玩界,进行深入调查、采访,自众多老北京古玩行人那里得到大量鲜为人知的珍贵资料,于1990年出版了《古玩史话与鉴赏》一书(最新版改名《京城古玩行》),并有多篇文章发表于海内外的文物报刊杂志上,在古玩界、收藏界有一定影响。


精彩书评

  

陈重远先生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是继孙殿起《琉璃厂小志》和王冶秋《琉璃厂史话》之后更为系统全面的力作,向广大读者提供了独特的文化视角和丰富的文物市场史料,从而填补了中国文物收藏史研究的空白。

——原国家文物局局长、中国博物馆协会名誉理事长 张文彬


  

如果读者通过看我的书,能够有点收获,那也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那都是老一辈琉璃厂人智慧的结晶。我只不过还算勤奋,用了20多年坚持把它记录下来。能给后人留下点东西,我觉得我这辈子就值了。

——陈重远


  

目录

引 言 001


宋 瓷


美国兴起钧窑瓷器热 005

协理大臣抵押钧瓷 005

奇货可居,传世珍宝卖美国 006

收集、宣扬钧窑好瓷器 007

美国的钧窑瓷器热 008

轰动国内外的两件宋钧窑瓷器 009

巧买鸡心杯 009

美国古董商登门拜访 010

郎窑瓶辨真 011

袁翰林收藏鸡心杯 012

串货场上出现宋钧窑花盆 013

封货拍卖王栋廷得标 013

风波突起纷争有缘由 014

高田撬货得巨利 015

摸不到古玩价格底,弃商务农去 016

翠镯换来钧窑笔洗 017

一只翠玉镯,一曲悲怆歌 017

换翠镯夫妻争吵,一了全了 018

三家合伙鉴定、经营钧窑笔洗 019

钧窑小笔洗,千亩好土地 021

一本万利的宋钧窑碗买卖纪实 023

两吊钱买件猫食碗 023

一元钱的窑变却是钧窑 024

漫天要价,吓走买主 025

万元赢利如烟,国宝何时能还 026

宋钧窑渣斗和梅兰芳的“一只鞋子” 028

渣斗是什么 028

张式如巧得“闯王印”和宋钧窑渣斗 029

在纽约卖宋钧窑渣斗 030

钧窑渣斗和梅兰芳的“一只鞋子”有何关系 030

南宋哥窑米黄釉色穿带瓶的憾事 032

哥窑穿带瓶的来历 032

师伯见利忘义 033

行家鉴定哥窑器 034

英国人得宝 035

宋定窑刻花大碗和梁鼎芬 036

宋定窑刻花大碗 036

小古玩铺里出现同样大碗 037

萧总管口中的梁鼎芬 038

珍宝未能卖高价 039

“钟杨”遗留的哥窑文房用具 041

从土膏店说起 041

王孝禹其人 042

烟馆中的巧遇 042

饭桌上吐实情 043

四件哥窑瓷文房用具 044

烟榻上的交易 044

山中商会买的最后一批货 045

汝窑器和烟具 047

宋汝窑仿古铜出戟瓷尊 047

周尔的一套烟具 048

论烟具耐人寻味 049

哥窑洗子和粉定碗的奇闻趣事 051

鉴定法花罐巧遇海棠洗 051

哥窑洗交易有情义 052

宋定窑粉定刻花大碗的出现 054

镶铜口工艺将无奈失传 054

赞粉定评图案别具慧眼 055

宴席散去闲谈另有打算 056

心里有底,得之不难 057

论辩镶口,文物传何处 058

龙泉窑梅子青双耳三足炉和日本古董商 061

龙泉窑梅子青双耳三足炉 061

茧山买龙泉炉 062

会仙堂改名龙泉堂 063

东京大地震龙泉炉安然无恙 063

宋官窑炉、永乐碗、宣德盘与崔仲良的一生 065

宋官窑彝炉交易,古董商名声远扬 065

永乐甜白碗宣德青花盘换得房产百余间 067

批斗主任吓死经理 068


明代官窑瓷器


永乐青花云龙葫芦瓶之鉴别与经营 073

明代永乐青花瓷器 073

天津出现永乐官窑青花云龙葫芦瓶 074

孙会元鉴定葫芦瓶 076

王幼田优柔寡断失财源 076

葫芦瓶岂止值两万元 077

永乐甜白暗花梅瓶十年市场经历 079

朱二做古玩生意的怪癖 079

郑瑞生买了梅瓶心不托底 080

叶叔重高价收购准备出口 081

出口未成,仇焱之收藏五年 082

戴福葆携梅瓶北上求售 083

范岐周谈真、仿甜白瓷的对比和鉴别 084

岳彬探听真假虚实,决心买货 085

洪玉琳手拿百两黄金碰壁 086

后闻 087

永乐甜白高足杯之谜 089

呼玉衡搂来甜白高足杯 089

岳彬在烟榻上买下高足杯 090

两件甜白瓷从中选一 091

60年后谜底才揭开 092

苏富比拍卖的宣德雪花蓝大碗 094

雪花蓝大碗曾未入人眼 094

败家子五块钱卖珍贵文物 096

收藏陶瓷的世界五大名家之一仇焱之 096

宣德官窑抹红海八怪高足杯之憾事 100

抹红海八怪艺术佳作 100

什么叫抹红海八怪? 101

一笔之差,鉴别失误 101

辗转流落到大不列颠 102

抹红海八怪高足杯可拍卖到百万英镑 103

两件宣德青花盘疏通两件事 104

外行变内行,串货场是考场 104

考试合格有声望,成为大古董商 105

翡翠大王找人代销宣德瓷盘 106

搂货赚钱余音未息 107

珍藏在上海博物馆的宣德釉里红三鱼高足杯 108

东晓市出现的釉里红三鱼高足杯 108

得杯未究底,收藏34年 110

几十年岁月鉴定无疑 111

国宝杯万两黄金不换 112

太古佳士得成化青花宫碗价逾千万 114

赏奇斋成化青花碗成摞三十块钱一个 114

雅文斋大洋三百出售两对青花碗 115

一碗成宝,三次交易价逾万元美钞 116

成化青花和雍正仿成化青花的区别 117

一本万利,成化斗彩杯话今昔 120

王殿臣幸运遇国宝 120

周杰臣八百元捡了漏 121

四千元转眼变一万美金 122

范岐周谈成化斗彩 123

丁兆凯和奇特的弘治黄釉苹果绿大盘 126

岳彬大弟子有眼力无财力 126

丁兆凯巧遇奇珍 127

祭盘的来历 129

古董商争奇,封货投标得高利 130

战乱时期,珍奇文物值几许 131

古襄平出土嘉靖官窑五彩梅瓶 132

古襄平历史遗迹众多,王尔烈闻名直至今日 132

五彩梅瓶出土辽阳,买赃物遇难入关 133

古钱币学问多,新招数做买卖 134

言而无信不可取,两千赚一万得利可观 135

卖一件古玩兴旺数十年 137

程瑞卿巧买万历官窑青花五彩大海碗 138

巧遇 138

巧买 139

赚钱 139

梅原龙三郎画《贵妃出浴图》买万历五彩兽头尊 141

挂货铺的中外顾客 141

祥和成和梅原龙三郎 142

梅原画《贵妃出浴图》 143

梅原想买万历青花五彩兽头尊 143

崔耀庭跟王殿臣过招 144

王哲东不做“撬行”买卖 145

梅原与王哲东友谊长存 145


清代官窑瓷器


官窑瓷器流入民间市场 149

明清两代御器厂的设置与管理 149

老古玩界评说明清官窑器 150

官窑瓷器流入民间市场 153

仿制官窑器先驱郭葆昌 155

出身古玩行 155

升官不忘故旧 156

收藏家中的奇特 157

仿制官窑瓷器的先驱 158

保护国宝捐献文物 159

尾声 160

民间仿制官窑瓷器之兴衰 161

“民仿官”的第一人 161

“民仿官”和“民仿民” 162

同泰祥之兴起 164

仿制官窑器适逢其时 165

以假乱真真假难辨 166

仿制官窑器之衰落 167

官窑瓷器之后挂彩 169

后挂彩的由来 169

詹远广的好手艺 170

詹兴祥的活儿 171

刘永清的绝活 172

仿制者谈鉴别仿制和后挂彩官窑瓷器 176

仿制官窑瓷器难以同真 176

“民仿官”赶不上真“官窑” 177

留暗记改年号以示区别 178

全面鉴别才知真仿 179

捅破鉴别后挂彩瓷器的“窗户纸” 181

后话 182

一对康熙官窑豌豆红柳叶尊自皇宫流出 183

丁济谦对簿公堂 184

俞淮清获宝隐居 184

祝续斋拉纤说项 186

陈中孚喜后失望 187

柳叶尊价值千万 188

真、假康熙豇豆红柳叶尊之鉴别 189

刘子恭是个老实人 189

梁某人设下骗局 190

买假货忧悒致死 191

鉴别真假有实据 192

康熙青花群猴嬉戏凤尾瓶的鉴定与经营 195

凤尾瓶的主人 195

青花群猴嬉戏引人注目 196

81岁要“封侯” 197

瓶子是仿制的 198

元钧碗、太白尊、青花盘和镂空套瓶之买卖 199

卖大碗谈国宝论宋元钧瓷之区分 199

售太白尊有人挨骂有人珍视 201

捡万历青花盘,铁巴仗义为人 203

评套瓶忆往事,揭开太白尊谜底 204

宝熙的古铜簋和天蓝釉石榴尊 207

宝熙买罗振玉的古铜簋 207

崇古斋卖给宝熙石榴尊 208

石榴尊的交易经历 209

雍正天蓝釉石榴尊真仿之鉴别 212

两对雍正官窑粉彩大盘的故事 214

儿子买货父亲要退 214

两任会长出面交涉 215

沈吉甫得盘一个 216

贾腾云给配对成双 216

陈光远和他的大盘 218

雍正官窑青花梅瓶挂黄彩之前后经历 221

考行家论青花做成生意 222

讲卖主说往事,后人胜前人 223

补瓶口挂黄彩,完整添色 224

伪总裁买礼品送往东洋 226

当汉奸买古玩,焉知百姓疾苦 227

夏山楼主唱《秦琼卖马》售雍正粉彩盘纪实 229

巧遇桂月汀 229

悼念谭鑫培 231

唱《秦琼卖马》悲歌一曲 233

卖古瓷解救燃眉急 234

收文物为国存珍宝 236

给乾隆皇帝祝寿的两件官窑瓶 238

兔儿爷当皇帝引起的评议 238

火神庙玉器摊上的幌子是珍宝 239

岳彬不要罕见珍品 239

宁肯埋藏银元不存乾隆官窑珍宝 241

伪币换法币赚钱变赔钱 242

仿乾隆官窑古铜彩花觚 244

酒器觚有棱无棱的两个时期 244

古铜彩引出对皇帝的评说 245

货已出手又有顾忌 246

说嘉靖拜北斗名画家爱不释手 247

讲仿制之经历鉴定家有疑虑 249

一对乾隆官窑天蓝釉花觚引来梨园两大名人 251

乾隆官窑天蓝釉花觚的来历 251

王瑶卿、余叔岩先后来到雅文斋 252

古玩价格无定 253

珍贵文物流入扶桑 255

收藏家和古董商 255

宋元瓷器藏珍宝 256

明代官窑存奇珍 258

康、雍、乾官窑瓷器较多 259

真、假“古月轩” 261

珐琅彩瓷器为何叫“古月轩” 261

沈吉甫的遗憾 263

诱人上钩的古月轩 263

八万元买声“响儿”听 266

梁某插圈,弄套纨裤戏耍闹 267

张园的官窑器真假难分 271

张园买同泰祥的瓷器 271

一对乾隆官窑粉彩橄榄瓶 273

一对乾隆官窑古铜彩小瓶 274

仿乾隆官窑古铜彩卧牛之始末 277

曹锟的管事卖假古玩 277

孙国栋买仿古铜彩卧牛 278

李焕章讲陶瓷制作,大谈生意经 279

徒弟“照方抓药”赚大钱 280

真、仿官窑瓷佛像远渡东洋 283

论达摩讲佛祖,扶桑客心悦诚服 283

说如来道始祖鉴古斋获利无数 284

找货源买仿制品满足需求 285

巧思索美装潢,制作五脏六腑 286

笃信佛,请释迦牟尼东渡扶桑 286

仿制品技艺高,鉴别有诀窍 287

仿乾隆官窑黄地青花九龙瓶为蒋介石六秩祝寿 289

抗日胜利后的北平街面 289

张群到玉池山房传出两条消息 290

用九龙瓶作寿礼煞费苦心 291

九龙瓶的造型、图案和仿制 292

真、仿九龙瓶之区别差异 294

岱庙里的明清官窑瓷器的被盗与追回 295

徐少山在济南“捡漏” 295

张玉华去泉城收购 296

济南古玩商会会长来京 297

敬酒不吃吃罚酒古董商坐牢 298

人心似铁非铁赃物追回 299



精彩书摘

仿制者谈鉴别仿制和后挂彩官窑瓷器

鉴别官窑瓷器是门专业学问,是专家们的事。专家们写起来或讲起来是“成本大套”,滔滔不绝,有理有据,考证十足。仿制者聊起鉴定仿制和后挂彩官窑瓷器来,则同专家著书讲课不同,是实打实着说真格的,就事论事具体而实际了。

笔者同仿制官窑瓷器30余载的陈建侯和后挂彩艺术大师刘永清多次聊过仿制和后挂彩跟真正官窑瓷器的区别在哪里,他们是亲眼见、亲手制作的,由他们解开这个谜是实际而可靠的,但他们都一再嘱咐笔者不要写出去,这是行业中的秘密,也是混饭吃的本钱。现在时代不同了,没必要再向读者保密,写出来供参考是有必要的。

仿制官窑瓷器难以同真

自清末以来至民国三十八年(1949),景德镇给北京德泰、天津同泰祥烧造的仿制明清官窑瓷器不知多少,只1940年同泰祥被日本海军劫走的就有上万件,仿制中的精品也不少。

关于同泰祥仿制的最好的官窑瓷器,陈建侯能回忆出来的有乾隆官窑珐琅彩瓶三对、乾隆官窑粉彩郎世宁绘《春耕图》胆心瓶二对、乾隆官窑黄地青花九龙瓶两对、乾隆官窑菩萨瓷像三尊。这些仿制品是李春生于20世纪20年代按照古物陈列所在武英殿陈列的真品制造的。胆心瓶陈列在武英殿的进殿大门里的中央二层雕花硬木格上,九龙瓶陈放在武英殿北后门进门处的中央柜子里。

李春生托人给照相,又请来技师照原样绘画,甚至称了原物的重量,然后拿到景德镇去仿造,而刘勉之往往拿着原物去景德镇仿造。别的不说,只说他用岳彬的真康熙官窑五彩鹦哥仿造出的鹦哥,连原物的嘴上掉块瓷都仿出来了,跟真品是一模一样。

但细看起来,没有一件是同原物一模一样的,总的来说是原材料、绘工、焙烧的原因。再找那个时代的瓷土、颜色料找不到了,成分配比多少,谁也不清楚;绘画、填彩的艺术工匠不是同时代的,又怎会一样;焙烧的燃料、瓷窑的构造也不完全相同,想焙烧出同真官窑瓷器一模一样的器皿已是不可能了。

“民仿官”赶不上真“官窑”

为什么郭世五仿制的官窑瓷器那么好,人们说它“不是官窑,胜似官窑”呢?

郭世五于1913年至1915年在景德镇给袁世凯烧造“居仁堂”款识粉彩瓷器,给他自己烧制“觯斋”款识粉彩瓷器。那时,官窑瓷器厂已解体。光绪二十九年(1903),在景德镇有了官商合股、辛亥革命后改由商办的“江西瓷业公司”,先进的工厂企业和守旧的大小作坊并存。

郭世五利用原官窑场的技术工匠,先仿雍、乾官窑粉彩,再烧造“居仁堂”和“觯斋”款识的粉彩瓷。从做胎造型、绘画填彩、焙烧出窑,各个环节他都监视审查,选料加工极其慎重。同时,不惜重金聘请名匠高手,一炉没烧好再重来,何时烧好何时算,工本多少从不计较。给大总统烧造瓷器是实报实销,没有成本这一说。说它不是官窑,也是官办窑厂烧造瓷器的那一套,所以才烧出“不是官窑,胜似官窑”的瓷器来。

德泰和同泰祥在景德镇烧造仿官窑瓷器是商业性的,讲本图利,不顾工本去精益求精是不行的。他们两家细瓷店当然没有皇家和大总统那么大的权力,能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力之精华。没那么大的实力,就制作不出那么精美的艺术品,可有时也偶尔会仿出“假赛真”的好瓷器。




好的,这是一本聚焦于古代丝绸之路与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深度历史著作的简介。 《丝路遗珍:千年贸易中的文明交响》 (一本探究古代贸易、技术传播与文化融合的史诗级著作) 内容提要: 《丝绸之路,这条连接了广袤的欧亚大陆,绵延数千年的人类文明大动脉,远不止是简单的商品运输通道。它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记录了不同民族、信仰与技术如何激烈碰撞、相互渗透、最终塑造了我们今日所见世界的宏大进程。本书《丝路遗珍:千年贸易中的文明交响》,并非专注于某一类具体古董的鉴赏,而是以丝绸之路这条地理和文化的纽带为核心,深入剖析了古代世界主要的贸易路线、流通的战略物资、以及这些物质流动背后的深层社会、政治和技术变革。 第一部分:丝路之脉络与权力格局 本书首先勾勒出从汉代张骞凿空西域,到唐宋时期贸易达到鼎盛,直至蒙古帝国时期连接欧亚的“草原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复杂网络。我们不探讨单一古董的真伪与价值,而是聚焦于驱动这些贸易的根本力量:帝国的兴衰与战略物资的控制权。 战略物资的博弈: 丝绸之路上的核心竞争点并非奢侈品本身,而是技术与必需品。本书详述了丝绸、茶叶、香料的生产技术是如何被视为国家机密,以及西方的黄金、玻璃、良马是如何反向影响东方帝国的军事和财政结构。例如,罗马对东方丝绸的痴迷如何影响了其金币的铸造与流失。 绿洲与海港的兴衰史: 聚焦于怛罗斯、撒马尔罕、巴格达、君士坦丁堡以及广州、泉州等关键节点城市。我们探究这些城市如何因贸易而崛起,又如何因政治倾覆或航路变迁而衰落,它们是不同文明交融的物理载体。 第二部分:技术的跨界移植与驯化 丝绸之路最伟大的遗产,在于它成为了古代世界技术交流的超级管道。本书细致梳理了关键技术的“西来东往”与“东来西往”,而非描绘某件工艺品的精美程度。 东方科技的西输: 重点分析了造纸术、印刷术(包括雕版技术)、火药以及指南针等对欧洲中世纪乃至文艺复兴进程产生的颠覆性影响。我们考察这些技术如何在异质文化中被“驯化”,例如中国最初用于医药的火药,在波斯和阿拉伯世界如何迅速被发展为军事武器。 西方技术的东渐: 探讨了源自古希腊和罗马的玻璃制造技术、先进的冶金工艺,以及天文、数学知识(如印度的“阿拉伯数字”如何经由中亚传入东方)的传播路径。我们对比了不同地区对同一技术的吸收和再创造过程。 第三部分:信仰、艺术与生活方式的交融 贸易不仅交换了物质,更重要的是交换了思想和审美。本书将信仰传播视为一种“无形商品”进行分析。 宗教的地图学: 佛教如何沿着商道从印度深入中原腹地,以及景教(基督教聂斯脱里派)、摩尼教、伊斯兰教如何沿着相同路线,以商队为媒介,在不同文化土壤中扎根、演变。我们关注的是信仰在不同语言和艺术形式下的表达转变。 风格的融合: 探讨了犍陀罗艺术(希腊化与印度佛教的结合)的形成,以及这种艺术风格如何通过丝绸之路影响了敦煌壁画中人物造型的演变。对比了中亚细密画风格对中国元代绘画的影响,关注的是艺术语言的借用与本土化。 第四部分:丝绸之路的终结与遗产的重塑 本书最后一部分反思了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开启,传统陆地丝绸之路的相对衰落,以及这种衰落对欧亚大陆内部和沿线国家产生的深远影响。同时,我们也展望了现代“一带一路”倡议对古代文明交响的现代回响。 本书特色: 本书的视角是宏观的、结构性的。它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幅关于古代全球化进程的完整图景,理解贸易如何成为历史进程最核心的驱动力之一。它需要的不是一个古董收藏家的眼光,而是一个历史学家的笔触,去描绘那些承载着文明重量的驼铃声与海浪声。这不是一本教导如何鉴别某件器物的指南,而是引导读者理解这些器物背后的技术、信仰、政治和贸易逻辑的深度学术力作。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让我感到贴心的是,这本书的编排兼顾了不同读者的需求。对于像我这样的初学者,它提供了清晰的路线图;而对于那些已经有一定基础的朋友,书中涉及到的某些特定时期的技术细节探讨,比如关于某种釉料配方演变的推测,也具有相当高的参考价值。它没有试图用一本薄薄的书去涵盖所有门类,而是聚焦于瓷器这个核心领域,做到了“小而精”。而且,书中的排版设计非常人性化,关键术语都有加粗或标注,方便快速检索和复习。我甚至发现,这本书的尺寸和重量设计得非常适中,无论是放在书架上,还是随身携带去参加一些小型交流会,都非常方便。它真正体现了“入门必读”的定位,它没有把人吓跑,而是用一种非常鼓励和引导的态度,搭建起了一座通往瓷器世界的坚实桥梁,让人充满信心,迫不及待地想去探索更多背后的奥秘。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复古的色调和精致的烫金字体,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作为一名初涉古玩圈的新手,我一直都在寻找一本既能让我入门,又不至于枯燥乏味的“敲门砖”,很庆幸我找到了这本《瓷器春秋》。拿到手里的时候,就能感受到纸张的质感非常好,印刷出来的图片色彩饱满,那些精美的瓷器纹饰和釉色在书页上仿佛活了起来。更让我惊喜的是,它不仅仅是罗列了一堆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用非常生活化的语言,把瓷器的历史、不同时期的风格特点,甚至是那些令人津津乐道的“行话”都给掰开了揉碎了讲清楚。读起来完全没有压力,就像是听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前辈,在茶余饭后跟你娓娓道来那些关于青花、粉彩、单色釉的传奇故事。比如,书中对宋代五大名窑的介绍,没有停留在简单的釉色描述,而是深入挖掘了它们背后的文化背景和烧制工艺的独特性,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同样是陶瓷,宋瓷能被誉为“美学巅峰”。这种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编排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我进一步学习的热情,让我第一次觉得鉴赏原来可以这么有趣。

评分

我一直认为,好的入门读物应该具备“工具书”的实用性和“文学作品”的欣赏性,这本书恰好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了完美的平衡点。在叙事风格上,它非常接地气,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腔调。记得有一段描述景德镇制瓷业兴衰的文字,作者用了一种近乎诗意的笔调,描绘了工匠们日夜不息的劳作场景,让我仿佛能闻到那窑火烧出的热浪和泥土的芬芳。这种人文关怀使得冰冷的鉴赏知识变得有温度、有故事性。同时,书中附带的那些精选案例分析,每一个都像是一个微型的侦探故事,作者一步步引导我们从细节中发现线索,最终锁定结论。无论是对官窑的规制要求,还是民窑的自由奔放,书中都有对应的图例支撑,使得理论学习和视觉体验得到了完美的统一。它让我意识到,鉴赏瓷器,其实就是在阅读一部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史。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乎它所标示的价格,尤其是对于那些希望避免“交学费”的收藏爱好者来说。我过去在网上看了无数的鉴别视频,结果是越看越糊涂,各种“专家”的说法自相矛盾,让人无所适从。而《瓷器春秋》提供了一个坚实、可靠的知识基础。它没有过度渲染那些天价瓷器的“神话”,而是将重点放在了如何识别真伪、如何评估一件器物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上。书中对于“做旧”工艺的揭示部分,更是让我大开眼界,它细致地分析了现代仿品在细节上与真品的微小差异,比如火光、包浆的层次感,以及修胎的手法等。这种近乎“拆解”式的讲解,极大地提升了我的“火眼金睛”的辨识能力。坦率地说,自从读了这本书,我逛古玩市场时的心态都变得更加从容和自信了。我不再是茫然地看着摊位上的东西,而是开始有意识地去寻找书中提到的那些关键特征,这是一种质的飞跃。

评分

我不得不说,这本书的作者对于瓷器知识的梳理简直可以用“庖丁解牛”来形容。它不是一本简单的图鉴,更像是一本系统性的学习指南。我特别欣赏它在方法论上的引导。在阅读了前几章之后,我立刻尝试着运用书中学到的“三步看瓷法”——看胎体、观釉面、辨款识——去审视我收藏的几件小玩意儿。效果立竿见影,以前那些模糊不清的概念,比如什么是“橘皮纹”,什么是“酥光”,现在都有了直观的参照物。书中对不同历史阶段瓷器审美趣味的演变有着非常独到的见解,比如清康熙朝的“郎窑红”如何承接了前朝的技艺,又如何开创了自己的高峰,那种张弛有度的描述,让人对历史的脉络有了清晰的认知。而且,作者似乎非常理解我们这些初学者在学习过程中容易遇到的“信息过载”问题,所以内容组织得井井有条,每一个章节的衔接都非常自然流畅,没有生硬的跳跃感。这本书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教会了我如何去看,如何去思考,而不是仅仅告诉我“这个是好东西”。

评分

属于喜欢收藏的人必读书

评分

非常好非常满意!

评分

里面的内容适合新手入门级别的

评分

帮朋友买的帮朋友买的帮朋友买的帮朋友买的。

评分

是很不错,京东的图书一直是我的首选

评分

想作些了解所以买了这本书,还不错,是正版书藉。支持京东。

评分

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

评分

还不错吧,还木有来得及细读。

评分

非常好的书籍,值得收藏和阅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