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处理原理与工艺(第2版)

热处理原理与工艺(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侯旭明 编
图书标签:
  • 热处理
  • 金属材料
  • 材料科学
  • 机械工程
  • 制造工艺
  • 金属热处理
  • 工艺技术
  • 第二版
  • 高等教育
  • 专业书籍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01572
版次:2
商品编码:11763800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1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热处理原理与工艺(第2版)》主要介绍钢铁热处理原理和热处理工艺的基本知识。全书分为热处理原理和热处理工艺两大部分,共十七章。热处理原理部分主要介绍钢在热处理中发生的相变类型及其相变规律、特点,相变与组织、性能的关系。具体包括:奥氏体、珠光体、马氏体、贝氏体转变、过冷奥氏体转变图、回火转变等内容。热处理工艺部分主要介绍常用热处理工艺的工艺原理、工艺参数如何确定、确定工艺参数的道理及工艺参数对组织、性能的影响规律。具体包括:钢的加热规范确定原则、退火、正火、淬火、回火工艺、淬火应力及变形开裂、表面淬火、渗碳、渗氮、碳氮共渗及热处理工艺编制基础等内容。

目录

第2版前言
第1版前言
绪论1
第一部分热处理原理
第一章钢在加热时的奥氏体转变4
第一节奥氏体的形成过程4
一、奥氏体的结构、组织和性能4
二、奥氏体形成条件5
三、奥氏体形成过程6
第二节奥氏体转变速度8
一、奥氏体等温转变速度8
二、影响奥氏体转变速度的因素10
三、连续加热时的奥氏体转变11
第三节奥氏体晶粒度的控制12
一、晶粒度的有关概念12
二、奥氏体晶粒的长大过程14
三、细化奥氏体晶粒的途径15
四、组织遗传15
本章小结16
习题17
第二章珠光体转变19
第一节过冷奥氏体转变图简介19
一、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图19
二、过冷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图20
第二节珠光体的组织形态和力学性能21
一、珠光体的组织形态21
二、珠光体的片层间距及其与过冷度的关系22
三、珠光体的力学性能23
第三节珠光体形成过程25
一、片状珠光体的形成过程25
二、粒状珠光体的形成过程27
第四节珠光体转变速度及其影响因素28
一、珠光体形核率和长大速度28
二、影响珠光体转变速度的因素29
第五节非共析钢的珠光体转变及先共析相30
一、非共析钢的珠光体转变30
二、先共析相的组织形态32
三、先共析相形态对力学性能的影响34
本章小结34
习题35
第三章马氏体转变36
第一节马氏体的结构与组织形态36
一、马氏体的晶体结构36
二、马氏体组织形态和亚结构37
三、影响马氏体形态和亚结构的因素40
第二节马氏体转变的主要特点41
一、马氏体转变不依赖扩散(无扩散性)41
二、表面浮凸现象和切变共格41
三、具有特定的惯习面和位向关系41
四、降温转变及转变不完全42
五、亚结构43
六、马氏体转变可逆43
第三节马氏体转变的热力学条件及影响Ms点的因素44
一、马氏体转变的热力学条件44
二、影响Ms点的主要因素44
第四节马氏体的力学性能46
一、马氏体的硬度和强度46
二、马氏体的塑性和韧性47
第五节奥氏体稳定化48
一、热稳定化48
二、机械稳定化49
本章小结50
习题50
第四章贝氏体转变52
第一节贝氏体的组织形态52
一、上贝氏体52
二、下贝氏体53
三、其他贝氏体54
第二节贝氏体转变特点和形成过程56
一、贝氏体转变特点56
二、贝氏体形成过程57
第三节影响贝氏体转变的因素60
一、化学成分的影响60
二、奥氏体化温度及塑性变形的影响60
三、冷却时在不同温度下停留的影响61
第四节贝氏体的力学性能与应用61
一、贝氏体的力学性能61
二、贝氏体转变与贝氏体的应用63
本章小结64
习题64
第五章钢的过冷奥氏体转变图65
第一节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图65
一、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图的建立65
二、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图分析67
三、影响等温转变图的因素67
四、等温转变图的基本类型70
第二节过冷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图71
一、过冷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图的建立71
二、过冷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图分析71
三、连续冷却转变图与等温转变图的比较与应用72
本章小结75
习题75
第二部分热处理工艺
第六章钢的加热78
第一节确定加热工艺参数的一般原则78
一、加热温度的确定78
二、加热速度的确定79
三、加热时间的确定80
四、大锻件的加热83
第二节加热介质83
一、常用加热介质83
二、加热介质及设备的选择86
第三节钢件加热时的氧化、脱碳及其预防措施86
一、钢件加热时的氧化现象86
二、脱碳现象87
三、氧化、脱碳的危害及其预防措施88
本章小结88
习题88
第七章钢的退火与正火90
第一节钢的退火90
一、概述90
二、常用退火工艺91
第二节钢的正火104
一、正火与退火的组织、性能区别104
二、普通正火工艺105
三、其他正火工艺107
四、正火与退火的选用108
五、退火、正火工艺编制练习109
第三节退火、正火质量检验及常见缺陷110
一、退火与正火件的质量检验110
二、常见退火、正火缺陷110
三、退火、正火质量缺陷分析练习111
本章小结112
习题112
第八章钢的淬火 114
第一节淬火冷却介质114
一、理想淬火冷却介质及淬火冷却介质分类114
二、工件在淬火冷却介质中的冷却过程115
三、淬火冷却介质冷却能力的测定及影响因素117
四、常用淬火冷却介质及冷却特性118
第二节钢的淬透性125
一、淬透性及其影响因素125
二、淬透性的测定方法129
三、淬透性曲线的应用132
第三节淬火工艺133
一、淬火加热工艺参数的确定133
二、常用淬火工艺方法135
三、其他淬火工艺方法150
四、冷处理153
五、淬火工艺编制练习154
第四节淬火技术的发展155
一、形变淬火155
二、真空淬火156
三、控制马氏体、贝氏体形态的淬火157
四、奥氏体晶粒超细化处理157
五、碳化物超细化处理158
六、淬火-分配(Q-P)处理158
第五节淬火常见缺陷及其预防措施159
一、淬火常见缺陷159
二、淬火缺陷分析实例161
三、淬火缺陷分析练习162
本章小结162
习题163
第九章钢的回火 166
第一节回火组织转变与回火组织166
一、碳钢的回火组织转变166
二、回火组织形貌169
第二节回火时力学性能及内应力的变化171
一、力学性能的变化171
二、内应力的变化173
三、合金元素对回火件性能的影响174
四、回火脆性175
五、非马氏体组织回火时的性能变化177
第三节回火工艺178
一、回火的目的和分类178
二、回火工艺参数的确定179
三、其他回火方法182
四、回火后的稳定化处理183
五、回火工艺实例184
六、回火工艺编制练习184
第四节淬火与回火后工件的质量检验及回火缺陷185
一、淬火、回火件的质量检验185
二、回火常见缺陷185
三、回火质量缺陷分析练习185
本章小结186
习题187
第十章淬火应力与畸变、开裂 189
第一节淬火应力189
一、淬火应力的分类189
二、淬火应力的形成规律190
第二节淬火畸变、开裂及预防措施192
一、淬火畸变192
二、淬火开裂194
三、减小畸变、防止开裂的措施197
四、畸变工件的校直199
五、淬火畸变、开裂实例分析与练习200
本章小结201
习题201
第十一章表面淬火203
第一节感应淬火203
一、概述203
二、感应加热基本原理与过程204
三、感应淬火后的组织与性能206
四、感应淬火工艺207
五、感应淬火后的回火211
六、感应淬火件质量检验及常见缺陷213
七、感应淬火工艺实例214
八、高、中频感应淬火工艺编制与质量缺陷分析练习215
第二节其他表面淬火方法216
一、火焰淬火216
二、激光淬火217
本章小结218
习题218
第十二章化学热处理基础220
第一节化学热处理基本过程221
一、渗剂的分解221
二、活性原子在工件表面的吸收221
三、扩散222
四、化学热处理过程的控制因素222
五、加速化学热处理过程的途径222
第二节渗层组织的形成规律223
一、渗层组织与相图的关系223
二、影响渗层各相区厚度的因素224
本章小结225
习题225
第十三章渗碳 226
第一节渗碳质量的评定226
一、表面碳含量226
二、渗碳层深度227
三、渗碳层碳含量梯度227
第二节气体渗碳228
一、气体渗碳常用渗碳剂228
二、炉气成分及主要化学反应230
三、碳势的测量231
四、渗碳用钢及渗碳件加工工艺路线233
五、气体渗碳工艺234
六、气体渗碳技术的发展243
第三节固体、液体渗碳246
一、固体渗碳246
二、液体渗碳246
第四节渗碳后的热处理246
一、直接淬火247
二、一次淬火248
三、二次淬火248
四、高温回火后淬火249
五、回火249
六、典型件渗碳后热处理工艺实例249
七、渗碳热处理工艺编制练习250
第五节渗碳件的组织性能、质量检验及常见缺陷250
一、渗碳件的组织与性能250
二、渗碳件的质量检验252
三、渗碳件常见缺陷及预防、消除措施255
四、渗碳质量缺陷分析实例255
五、渗碳质量缺陷分析练习256
本章小结257
习题257
第十四章钢的渗氮260
第一节渗氮层组织与性能260
一、Fe-N相图与基本相260
二、纯铁渗氮层组织261
三、碳及合金元素对渗氮层组织与性能的影响261
第二节气体渗氮263
一、渗氮钢和渗氮前的预备热处理263
二、气体渗氮装置264
三、气体渗氮工艺265
四、渗氮层的性能特点270
五、典型零件渗氮工艺实例270
六、渗氮工艺编制练习272
第三节离子渗氮272
一、离子渗氮基本原理272
二、离子渗氮工艺参数273
三、离子渗氮的特点273
第四节渗氮技术的发展274
一、真空脉冲渗氮274
二、深层渗氮274
三、短时渗氮274
四、表面纳米化渗氮275
五、增压渗氮275
六、洁净渗氮275
七、预氧化渗氮275
第五节渗氮件的质量检验及常见缺陷276
一、渗氮件质量检验276
二、渗氮件常见质量缺陷278
三、渗氮质量缺陷分析练习279
本章小结280
习题280
第十五章钢的碳氮共渗与氮碳共渗282
第一节气体碳氮共渗282
一、概述282
二、气体碳氮共渗介质及化学反应283
三、碳氮共渗工艺284
四、碳氮共渗后的热处理287
五、碳氮共渗层的组织与性能287
六、碳氮共渗件的质量检验及常见缺陷289
七、碳氮共渗工艺编制及质量缺陷分析练习291
第二节气体氮碳共渗291
一、气体氮碳共渗介质291
二、气体氮碳共渗工艺292
三、氮碳共渗层的组织与性能295
四、氮碳共渗件质量检验及常见缺陷297
五、氮碳共渗工艺编制及质量缺陷分析练习298
本章小结298
习题298
第十六章其他常用化学热处理 300
第一节渗硼300
一、渗硼层组织与性能300
二、渗硼工艺301
三、渗硼后的热处理303
四、渗硼的应用及实例303
五、渗硼件质量检验304
第二节渗硫305
一、渗硫层的组织和性能305
二、低温电解渗硫305
三、硫氮共渗305
第三节渗金属306
一、固体法渗金属306
二、盐浴法渗金属307
三、渗层组织与性能307
本章小结308
习题309
第十七章热处理工艺编制基础 310
第一节概述310
一、热处理工艺编制的有关概念310
二、热处理在零件加工工艺路线的位置311
第二节热处理工艺编制的原则、依据和步骤312
一、热处理工艺编制的原则312
二、热处理工艺编制的依据313
三、热处理工艺编制的步骤313
第三节常用热处理工艺文件315
一、热处理工艺卡315
二、热处理工艺守则316
本章小结317
习题318
附录硬度换算319
参考文献322

前言/序言

  本书是按照教育部《关于开展“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选题立项工作的通知》,经过出版社初评、申报,由教育部专家组评审确定的“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是根据《教育部关于“十二五”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的若干意见》及教育部新颁布的《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同时参考国家金属热处理工职业资格标准,在第1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
  本书主要介绍从事热处理岗位工作所必需的热处理原理和工艺知识。本书的编写致力于实用、好用,力求体现以下特色:①内容起点低,表述通俗、清楚、扼要,形式活泼,兼顾知识的系统性与实用性。②实际应用内容丰富,提供较多实例、示例及工艺编制与质量缺陷分析练习。③吸收企业专家参加教材修订,着力体现与职业标准和岗位需求的对接。④注重原理与工艺内容的结合。⑤配合边学边练教学模式编排教学内容。
  本书在第1版的基础上,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修订:①增加了实例、示例及实例分析。②进一步降低了内容起点,便于中高职衔接。③增加了岗位工艺实施技术的介绍,注意对接职业标准。④加强了热处理行业“十二五”重点推广技术及企业技术升级采用新技术的介绍,培养学生适应这些新技术的能力。⑤根据数学实践及用书学校和读者的建议,对原书内容进行了删减、增补,并对原书遗漏及不妥处进行了修补。⑥将感应器设计内容划至设备课中。
  关于本书使用,有以下几点说明:①鉴于行业“十二五”重点推广技术项目较多,近年热处理行业技术升级步伐较快,本书对其中一些作了介绍,若在教学中完成这些内容,学时可能不足,各校可根据实际情况,自主选择、灵活安排。但这些内容对于学生适应新形势,显然是需要的。②热处理现场的很多操作较简单、易上手,且对动作精确性要求较低,一人会干,其他人模仿、跟干,也可完成作业。但如没有必要的理论支撑,其作业就成为盲目完成的简单体力劳动,一旦出现质量问题或情况变化,就会不知所措,更谈不上改进提高热处理质量,其职业发展也会受很大影响。故书中热处理工艺实施必需的基本理论必须给予保证。③各校可根据条件选择本课程教学模式,但根据教学实践,以工艺内容讲授与工艺编制练习同步进行(即边学边练)模式组织教学,对培养知识应用能力、热处理工艺编制能力的效果较好、效率较高,适合职业教育特点。故建议使用本书学校,另安排适当学时于热处理工艺编制与质量缺陷分析练习。
  参加本次修订的人员有:包头职业技术学院高美兰、侯旭明,陕西航空职业技术学院陈海英,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单丽梅,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安会芬,陕西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王博,内蒙古第一机械集团有限公司尚利平。具体分工如下:高美兰编写第一、十二、十六章,陈海英编写第二、五、十一章,王博参加了第二章编写,侯旭明编写第三、四、六、八、九、十三、十四、十七章,侯旭明、尚利平合编第七章,安会芬、侯旭明合编第十章,单丽梅编写第十五章。企业专家及技术人员王忠诚、尚利平、武明亮、徐庆元、张利琴、徐永旺、张莲凤、杨志华、刘新龙、金要强、武文革、刘淑琴、卢宇阳、牛晓飞、程健立参加了本书的策划、咨询工作。全书由侯旭明主编并统稿,济南沃德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王忠诚和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李志宏主审。
  本书经全国职业教育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教育部评审专家在评审过程中对本书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在此对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阅了国内外出版的有关教材和资料,在此对相关作者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最后,对本书出版付出辛勤汗水的编辑加工人员表示特别的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为了进一步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文件精神,加强职业教育教材建设,满足现阶段职业院校对教材建设的要求,根据现阶段职业院校该专业还没有一套较为合适的教材,大部分院校采用自编或本科教材组织教学,非常不适合职业教育的实际情况,机械工业出版社于2008年8月在北京召开了“职业教育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技术专业教学研讨会”。在会上,来自全国该专业的骨干教师、企业专家研讨了新的职业教育形势下该专业的课程体系和内容。本书是根据会议精神,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和各用人单位的要求以及职业资格考试的需要编写的。
  本书包括了热处理原理和工艺的基本知识和内容。热处理原理部分(约需40学时)主要介绍生产现场从事热处理技术工作的高技能人才“必需、够用”的基本理论(钢在热处理中发生的相与组织转变的规律、特点,常见组织的特点及与性能的关系,影响转变的因素等),热处理工艺部分(约需90学时)主要介绍正确制订热处理工艺所必需的工艺知识(常用热处理工艺的工艺原理,工艺参数的确定,工艺参数对组织、性能的影响规律等)及相关热处理应用技术。
  本书主要具有如下特点:①内容合理、实用,表述通俗、清楚,深度和广度恰当,兼顾知识的实用性和系统性。②加强了工艺实施过程中的应用技术内容。③为适应职业院校教学特点,每种工艺都给出了典型工件实例及分析、工艺编制练习与质量分析练习。④每章后的小结对本章内容进行了总结,并给出学习要求和指引。⑤为方便教学,对部分热处理原理与工艺内容的衔接顺序进行了调整,将回火转变与回火工艺合为一章(第九章钢的回火),并置于淬火工艺之后。⑥书中热处理名词术语、检验标准等都采用最新国家标准。
  实践表明,对从事热处理一线技术工作的人员,如果工艺原理、参数确定等掌握不好,其工作的盲目性就很大,很难甚至无法分析、解决热处理中出现的质量问题,则更谈不上改进、提高产品质量。为此希望本书能对热处理相关工作人员有所帮助。
  参加本书编写的人员有:福州工程学院热处理专家洪家篪,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许晓坤、安会芬,包头职业技术学院高美兰、侯旭明。其中第一、五、十二、十六章由高美兰编写,第二、三、四章由洪家篪编写,第六、七、八、十三章由侯旭明编写,第九章由安会芬、侯旭明编写,第十章由安会芬编写,第十一章由许晓坤编写,第十四、十七章由许晓坤、侯旭明编写,第十五章由洪家篪、侯旭明编写。全书由侯旭明主编并统稿,由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热处理专家汪守朴主审。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武汉材料保护研究所吴勇研究员的帮助并引用了其他资料、文献中一些观点和内容,在此对相关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错误和疏漏在所难免,恳请同行、读者指正。
  编者

《冶金工艺学概论》 本书是一部系统阐述金属材料加工基础理论的著作,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关于冶金加工过程的宏观认知框架。全书紧密围绕“材料如何通过加工改变其性能”这一核心问题展开,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各种主要的冶金加工方法及其背后的科学原理。 第一篇 冶金加工基础 本篇是全书的基石,为后续章节的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一章 金属的晶体结构与缺陷: 详细介绍了金属的原子排列方式,包括面心立方、体心立方等基本晶体结构,并重点阐述了晶界、位错、空位等晶体缺陷的存在形式、形成原因及其对材料宏观性能的影响。理解晶体结构和缺陷是理解后续各种加工过程如何作用于材料内部的关键。 第二章 相变理论: 深入探讨了固态相变的基本原理,包括成核与生长理论,介绍了不同相图(如二元合金相图)的解读方法,并分析了相变过程中能量变化、驱动力等关键因素。相变的发生是许多热处理和变形加工过程的核心机制,理解相变有助于预测和控制材料的组织与性能。 第三章 金属的强度与塑性: 阐述了金属材料抵抗外力作用的能力,即强度,以及在外力作用下发生永久变形而不发生断裂的能力,即塑性。详细介绍了影响强度和塑性的主要因素,如晶粒尺寸、固溶强化、析出强化、位错滑移和孪晶等。本章为理解加工硬化、回复和再结晶等现象奠定了基础。 第四章 强化机制: 进一步深入探讨了提高金属材料强度的各种物理机制。除了前一章提及的固溶强化和析出强化外,还详细介绍了晶界强化、形变强化(加工硬化)以及相变强化等。每一类强化机制都配以详细的微观机制阐述和宏观效应分析。 第二篇 主要冶金加工工艺 本篇将理论联系实际,详细介绍几种最主要的金属材料加工方法。 第五章 塑性变形加工(一):冷变形工艺: 重点介绍在再结晶温度以下进行的金属塑性变形加工方法,包括轧制、锻造、挤压、拉伸等。深入分析了冷变形过程中金属内部发生的应变硬化、晶粒细化、组织取向性增强等现象,以及这些变化对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同时,探讨了冷变形的优点(尺寸精度高、表面质量好)和局限性(变形抗力大、可能产生残余应力)。 第六章 塑性变形加工(二):热变形工艺: 阐述了在再结晶温度以上进行的金属塑性变形加工。与冷变形相比,热变形的变形抗力较低,变形能力强。详细介绍了热变形过程中的动态回复和动态再结晶现象,以及这些动态过程对金属组织和性能的积极作用。讨论了热变形过程中的温度、变形速度等工艺参数对最终产品性能的影响。 第七章 铸造工艺: 介绍了将熔融金属浇注到特定形状的模具中,待其冷却凝固后获得所需形状毛坯的工艺方法。详细阐述了浇注、凝固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缺陷(如缩孔、气孔、夹渣等)及其产生原因,以及如何通过优化浇注系统、模具设计和工艺参数来控制和避免这些缺陷。介绍了砂型铸造、金属型铸造、熔模铸造等常见铸造方法。 第八章 粉末冶金工艺: 介绍了以金属粉末为原料,经过压制成型和烧结等工序制备金属材料或制品的工艺。详细阐述了金属粉末的制备、粉末的压实过程、烧结过程中的固相扩散、液相烧结等微观机制,以及粉末冶金在制备复杂形状零件、难熔金属材料、复合材料等方面的独特优势。 第九章 连接工艺: 涵盖了将两个或多个零件结合成一体的各种工艺方法。重点介绍了焊接(包括熔焊、压焊、钎焊)和铆接等连接方式。详细分析了不同连接工艺的原理、特点、适用范围以及可能产生的组织和性能变化,强调了连接部位的可靠性和完整性。 第三篇 辅助性与发展性工艺 本篇介绍了一些重要的辅助性加工方法以及具有发展前景的新型加工技术。 第十章 表面工程技术: 介绍了旨在改善材料表面性能的各种技术。包括物理气相沉积(PVD)、化学气相沉积(CVD)、离子注入、喷涂、电镀等。重点阐述了这些技术如何通过改变材料表面成分、组织或结构,赋予材料耐磨、耐腐蚀、耐高温等特殊性能。 第十一章 增材制造(3D打印)技术: 介绍了以数字模型为基础,逐层堆积材料来制造三维物体的先进制造技术。详细阐述了选择性激光熔化(SLM)、电子束熔化(EBM)、熔融沉积成型(FDM)等不同3D打印技术的原理、工艺流程及其在金属材料加工中的应用潜力,包括复杂结构件的制造和个性化产品的生产。 全书贯穿了“工艺与性能相互关联”的理念,强调了理解加工过程微观机制的重要性,并鼓励读者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材料选择和工艺设计中。本书结构清晰,语言精炼,图文并茂,适合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学生阅读,也可作为从事金属材料加工、研发和生产的工程师的参考书。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热处理原理与工艺(第2版)》,我得说,它确实是一个“硬核”的存在。刚开始拿到手的时候,看着那厚厚的几百页,还有那些密密麻麻的公式和图表,我确实有点打退堂鼓。但硬着头皮开始读之后,我发现自己是“越看越有味”。它最大的优点在于,它不是那种只告诉你“怎么做”的书,而是深入浅出地告诉你“为什么这样做”。比如,在讲到钢的淬火和回火时,它会详细解释在不同温度和时间下,钢的内部会发生怎样的相变,比如碳原子如何在铁素体中扩散,如何形成渗碳体,以及这些微观变化如何最终影响钢的硬度、强度和韧性。它还会引入一些非常重要的概念,比如“过冷奥氏体转变曲线”(CCT曲线)和“连续冷却转变曲线”(TCT曲线),这些图表就像是热处理过程的“导航仪”,能够帮助你精确地预测在不同冷却条件下会得到什么样的组织。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各种合金元素在热处理中的作用的讲解,比如镍、铬、钼等元素是如何影响钢的淬透性、回火稳定性的,这让我对合金钢的性能有了一个更深入的理解。而且,书中还穿插了大量的实际案例和工艺分析,这些案例都非常有针对性,能够帮助我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中的问题联系起来。我记得其中有一个章节,详细分析了如何通过改进热处理工艺来解决某一类零件在服役过程中出现的早期失效问题,整个过程的分析逻辑非常清晰,让我学到了很多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

评分

这本书,我真的是用了好一段时间才啃完,但说实话,看完之后,我的感觉有点复杂。它里面的内容,就像一本武功秘籍,很多理论知识都讲得很透彻,比如那些金属的相变过程,比如奥氏体、马氏体、贝氏体这些到底是怎么形成的,以及它们对材料性能有什么样的影响,书中都有非常详细的图解和公式推导。一开始我被那些理论知识震撼到了,感觉自己好像真的能理解金属内部那些看不见的微观世界。特别是关于相图的部分,刚开始觉得很抽象,但随着阅读的深入,结合书中的案例分析,我慢慢地找到了看懂相图的“钥匙”,也理解了为什么不同的温度和时间会产生如此不同的组织结构。而且,这本书在讲解一些关键工艺,比如退火、淬火、回火的时候,不仅仅是给出了操作步骤,更重要的是解释了“为什么这样做”。它会告诉你,在某个温度区间进行某种热处理,是为了达到什么目的,比如说消除内应力、细化晶粒、提高硬度或者韧性。这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教学方式,对我来说是很有价值的。我记得其中有一章节讲到淬火时,详细分析了冷却速率对淬火组织的影响,还提到了过冷奥氏体转变曲线(CCT曲线)的重要性,这让我对如何控制淬火的冷却过程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再是盲目地按照经验操作。这本书也涉及了大量的实验数据和实际案例,这些内容让理论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有了落地的支撑。我尤其喜欢其中对一些常见金属材料,比如钢、铝合金等的热处理工艺进行的深入剖析,让我对不同材料的特性和适用的热处理方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本厚厚的书,确实需要耐心去读,但一旦你投入进去,你会发现它带来的知识收获是相当可观的。

评分

这本书,怎么形容呢?它就像一个“宝藏”,需要你一点一点地去挖掘。它在讲解金属学基础的时候,用了非常系统的方法,从金属的原子结构、晶体类型,到各种晶体缺陷,都讲解得非常详细。然后,它循序渐进地将这些基础知识应用到热处理工艺的理解上。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于“钢的淬透性”的讲解,它不仅仅是告诉你淬透性的概念,而是深入分析了影响淬透性的各种因素,比如碳含量、合金元素、以及冷却介质的性质。它还会引入“端部淬火试验”和“Jominy曲线”,让你能够直观地了解不同钢材在冷却过程中的硬度分布。这让我对如何选择合适的钢材和淬火工艺有了更科学的认识。而且,书中还包含了非常多的关于“感应加热淬火”和“火焰加热淬火”等表面热处理工艺的介绍。它会告诉你,这些表面热处理的原理是什么,以及如何通过控制加热温度、加热时间和冷却速度,来获得具有高硬度、高耐磨性的表面层,同时又不至于使心部性能受到影响。我记得其中一个案例,是关于如何通过感应加热淬火来提高汽车曲轴的耐磨性,整个过程的分析非常细致,从感应器线圈的设计到淬火介质的选择,都做了详细的阐述,让我学到了很多实用的技术。

评分

说实话,刚开始翻开这本《热处理原理与工艺(第2版)》,我脑子里闪过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这得花多少时间才能看完?”。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自己是“越看越着迷”。它最大的亮点在于,它不仅仅是罗列那些生硬的公式和理论,而是能让你感受到“温度”。它在讲解金属的相变过程时,用了非常形象的比喻,比如将原子比作“小精灵”,在高温下“跳舞”,在低温下“排队”,一下子就把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有趣。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固溶处理”和“时效处理”的讲解,它能够让你明白,为什么在某些合金中,可以通过特定的热处理来析出细小的沉淀相,从而显著提高材料的强度。它会详细解释溶质原子在晶格中的溶解和析出过程,以及这些沉淀相是如何阻碍位错滑移,从而起到强化作用的。而且,书中还结合了大量的实际工程案例,这些案例非常有代表性,能够帮助我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中的问题联系起来。我记得其中有一个章节,详细分析了铝合金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精确控制固溶处理和时效处理的温度和时间,来获得最佳的强度和韧性组合,让我看到了热处理技术在高性能材料开发中的巨大作用。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虽然厚重,但读起来却一点也不觉得枯燥,反而充满了探索的乐趣。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热处理原理与工艺(第2版)》真的是一本“干货”满满的书。它不是那种看了第一页就能猜到最后结论的书,而是需要你沉下心来,一点一点地去理解。我个人最欣赏的是它在讲解基础理论时的严谨性。从金属的晶体结构、晶界、点缺陷,到各种扩散机制,再到相变理论,它都讲得非常透彻,并且用大量的图示来辅助理解,让那些抽象的概念变得形象化。尤其是在讲解相图和相变动力学的时候,简直就像是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它能让你明白,为什么在特定的温度和时间下,金属会发生某种变化,以及这些变化是如何影响最终材料性能的。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于“马氏体转变”的讲解,它不仅解释了马氏体形成的基本条件,还深入探讨了马氏体转变的“无扩散”机理,以及残余奥氏体的影响。这让我对淬火过程中金属的“瞬间”变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而且,书中还涵盖了非常多的实际工程应用和案例分析,这些案例都非常有针对性,能够帮助我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中的问题联系起来。我记得其中有一个章节,详细分析了如何通过优化调质处理来提高汽车发动机关键零部件的综合力学性能,整个过程的分析非常细致,从原始材料的组织状态到最终的热处理参数选择,都做了深入的阐述,让我学到了很多实用的方法。

评分

我一直觉得,学习一门技术,最怕的就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而这本《热处理原理与工艺(第2版)》,恰恰解决了我的这个痛点。它不仅仅是教你如何操作,更重要的是让你理解“为什么”。书中的理论部分讲解得非常扎实,比如金属的晶体结构、缺陷、原子扩散等等,这些基础概念都讲得非常清晰,并且通过大量的图示来辅助理解,让我这个初学者也能很快进入状态。然后,它循序渐进地讲解各种热处理工艺,比如退火、正火、淬火、回火。在讲到每一种工艺时,它都会深入分析在特定温度、时间和气氛下,金属内部发生的组织变化,以及这些变化是如何影响材料的最终性能的。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相变动力学”的讲解印象深刻,它用非常严谨的公式和图表,解释了不同相变发生的速率和机制,这让我对热处理过程中“时间”这个关键因素有了全新的认识。而且,书中还包含了大量的实际案例和工程应用,这些案例不仅验证了理论的正确性,也让我看到了热处理技术在现实生产中的巨大价值。我记得其中一个案例,是关于如何通过优化渗碳工艺来提高工件表面的硬度和耐磨性,整个过程的分析非常详细,从渗碳气氛的控制到后续的淬火和回火,都做了深入的阐述,让我学到了很多实用的技巧。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虽然厚重,但读起来却一点也不觉得枯燥,反而充满了探索的乐趣。

评分

这本书,我只能说,它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授,用一种非常沉稳而扎实的方式,把热处理的“来龙去脉”讲得明明白白。它不会急于求成,而是从最基础的金属晶体结构、原子排列开始,一点一点地建立起你的知识体系。在讲解各种相变理论的时候,它用了大量的公式和图示,让你能够从数学和几何的角度去理解金属内部的微观变化。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对于“退火”工艺的讲解,它不仅仅是告诉你退火的目的(比如消除内应力、软化材料),而是深入分析了在退火过程中,钢的内部会发生怎样的组织演变,比如奥氏体的分解、珠光体和渗碳体的形成,以及这些组织变化如何影响材料的塑性和韧性。它还会告诉你,不同的退火方式(比如完全退火、不完全退火、球化退火)所对应的工艺条件和组织特点是怎样的。而且,书中还包含了很多关于“淬火”和“回火”的细节,比如淬火介质的选择、冷却速度的控制、以及回火温度对材料性能的影响。它会告诉你,为什么在某些情况下需要使用水淬,而在另一些情况下需要使用油淬,以及不同回火温度下会形成什么样的组织,从而带来怎样的性能变化。我记得其中一个案例,是关于如何通过优化回火工艺来提高高强度钢的韧性,同时又不至于损失过多的硬度,整个过程的分析非常严谨,让我学到了很多平衡工艺参数的技巧。

评分

这本书,我必须承认,我花了不少时间和精力去消化。它里面涉及的理论知识非常深厚,尤其是在讲解金属的相图和相变动力学方面,简直就是一本“教科书”级别的存在。它会详细地介绍各种金属材料在不同温度和时间下的组织演变过程,以及这些组织对材料宏观性能的影响。比如说,关于钢的奥氏体化、马氏体转变、以及各种回火组织(如回火索氏体、回火贝氏体、回火马氏体)的形成条件和特点,书中都有非常详尽的阐述,并且配有大量的显微组织照片,让我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这些微观世界的变化。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对于“过冷奥氏体转变曲线”(CCT曲线)的讲解,它不仅给出了曲线的绘制方法,还详细分析了不同冷却速率下可能形成的组织,以及如何利用CCT曲线来指导热处理工艺的设计。这让我对“冷却速度”这个在淬火过程中至关重要的参数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此外,书中还涵盖了大量的实际工程案例,这些案例非常有针对性,能够帮助我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联系起来。我记得其中有一个案例,是关于如何通过优化焊接后热处理来改善异种金属焊接接头的性能,整个分析过程非常严谨,从显微组织分析到力学性能测试,都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让我学到了很多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让我觉得非常受益。

评分

这本书,怎么说呢?它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系统性”和“深入性”。我一直觉得,要真正掌握一项技术,光知道怎么做是不够的,还得明白为什么这样做。而这本《热处理原理与工艺(第2版)》,恰恰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不是那种只给你罗列工艺参数的书,而是从最基础的金属学原理出发,层层递进,让你一步步理解热处理的本质。比如,在讲到钢的退火时,它不会只告诉你退火的温度和时间,而是会详细解释在退火过程中,钢的组织是如何变化的,比如珠光体、渗碳体、奥氏体的形成和演变,以及这些组织变化对最终材料性能的影响。它还会告诉你,不同的退火目的(比如退火、正火、等温退火)所对应的工艺参数和组织特点是怎样的。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对“相图”的讲解,虽然相图看起来有点复杂,但书里用了大量的图示和文字解释,帮助我理解不同温度和成分下,金属会形成哪些相,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这就像是在看一幅“金属的生命地图”,能让你预测金属在不同条件下的“命运”。而且,这本书在讲述一些重要的热处理工艺时,会结合大量的实验数据和理论分析,比如关于淬火冷却速度对 Martensite 形成的影响,以及过冷奥氏体转变曲线 (CCT) 和连续冷却转变曲线 (TCT) 的应用。这些内容让理论知识变得更加扎实,也让我能够更科学地选择和设计热处理工艺。我记得其中有一个章节,详细分析了如何通过调控碳含量和合金元素来影响钢的淬透性,这对于理解不同牌号钢材的性能差异非常有帮助。这本书的深度,让我觉得非常值得花时间去研读。

评分

说实话,拿到这本《热处理原理与工艺(第2版)》的时候,我内心是抱着一种“这玩意儿得学到猴年马月”的心态的。毕竟,热处理这玩意儿听起来就挺“硬核”,充满了各种专业术语和复杂的公式。但当我真的翻开第一页,就开始被它吸引住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有一种非常独特的魅力,它不是那种枯燥乏味的教科书,而是更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循循善诱地给你讲解那些看起来高深莫测的知识。它在讲解一些基本概念的时候,会用非常形象的比喻,让你更容易理解。比如,它在讲晶体结构的时候,就用了“积木”来类比,一下子就把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起来。而且,这本书特别注重基础知识的夯实,从金属的晶体结构、点阵类型讲起,然后逐步深入到各种相变,比如固相反应、液相反应等等,每一步都衔接得非常自然。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马氏体转变的讲解,它不仅仅是告诉你马氏体是什么,还会深入剖析其形成机理,以及温度、成分等因素是如何影响马氏体组织的。这让我对金属在高温和快速冷却过程中的“变形”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此外,这本书还列举了大量的工业实践案例,这些案例让我看到了理论知识是如何在实际生产中应用的,也让我对热处理工艺的复杂性和重要性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我记得其中有一个案例,讲的是如何通过优化热处理工艺来提高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的耐高温性能,整个过程的分析严谨而精辟,让我受益匪浅。虽然这本书的内容量很大,但我并不觉得枯燥,反而觉得像是在探索一个全新的领域,充满了发现的乐趣。

评分

一般般。。。。。。。。。。。。。。。。。。。

评分

很好????????????,学习中

评分

包装的时候走点心好吗,书角都折成啥样了,索性不影响使用,评分就随缘吧。

评分

内容很丰富

评分

正版图书

评分

不错

评分

内容很丰富

评分

包装的时候走点心好吗,书角都折成啥样了,索性不影响使用,评分就随缘吧。

评分

学习!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