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佐文编著的《楹联概说》旁征博引,理出有据,可见作者学识之渊博;书中所引楹联多且恰当,若无孜孜收集之苦功定不能至此;而且,作者能将深奥的楹联知识用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足见作者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故,该书也终能达成作者“希望这本小书能给楹联研究者和创作者以一定的启发和借鉴”的目的。
楹联作为有着悠久历史的微文体,其通俗谐趣为 市井百姓所喜闻乐见,有着深广的群众基础,是传统 国学里比较接地气的袖珍文类;其端庄高雅可出于文 人学士之手,悬挂于厅堂、庙宇、亭台之侧。
尚佐文编著的《楹联概说》侧重介绍楹联“雅” 与“正”的一面,认为“楹联脱胎于骈文和律诗,发 展过程中又吸收了词曲、古体诗、古文乃至白话文的 句式特点”,在此基础上探讨楹联的格律特征;其次 对楹联文字、词语、语句三方面的修辞进行了系统而 有条理的说明;*后作者着眼于用途,将楹联分为节 令类、名胜类、喜庆类、哀挽类、屋宇类、题赠类等 六大类。本书旁征博引,所引楹联既多且精,并用通 俗易懂的语言概述了欣赏和创作楹联所需具备的理论 知识,希望“这本小书能给楹联研究者和创作者以一 定的启发和借鉴”。
尚佐文,浙江丽水人,1968年生。199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杭州出版集团副总经理、编审,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诗词与楹联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西湖诗社社长。从事古籍整理和传统诗文普及工作多年,有《马一浮全集》(第四册点校)、《俞文豹集》(点校)、《古诗一百首》(注析)、《芥子园画传》(注释)等。
引言
**章 源流
**节 楹联探源
一、对偶的演化
二、骈文与楹联
三、律诗与楹联
第二节 联史述略
一、初生期:五代
二、发展期:宋元
三、兴盛期:明代
四、鼎盛期:清代民国
五、复兴期:当代
第二章 格律
**节 说律
第二节 平仄
一、句中平仄
二、句脚平仄
第三节 对仗
一、词类的划分
二、对仗的单位
三、对仗的方向
四、讲究与避忌
第四节 篇法
一、常用组合
二、长联旬式
第三章 修辞
**节 文字修辞
一、析字
二、同旁、端形
三、嵌字
四、谐音、同音、同龄
五、缺字、隐字
第二节 词语修辞
一、叠词
二、双声、叠韵
三、双关
四、数字
五、串名
第三节 语句修辞
一、回文
二、顶针
三、重复
四、押韵
五、集句
第四章 类别
**节 节令类
一、春联
二、其他传统节日
三、现代节 庆
第二节 名胜类
一、景观
二、寺观
三、书院
第三节 喜庆类
一、婚联
二、寿联
三、其他喜庆活动
第四节 哀挽类
一、挽人
二、自挽
第五节 屋宇类
一、宅第
二、行业
第六节 题赠类
一、赠人
二、自题
三、杂题
附录
联律通则
主要参考文献
《楹联概说》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温度。作者在梳理楹联发展历史的同时,并没有忽略其背后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书中对楹联在历代文人心中的地位,以及其作为一种文学形式所承载的社会功能,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楹联的“情”与“理”的辩证关系分析,作者指出,一副好的楹联,既要有合乎格律的“理”,也要有触动人心的“情”。他用生动的语言,将这种抽象的文学理论变得易于理解。书中的案例,从古朴雅致的文人对联,到通俗生动的市井对联,都展现了楹联的广泛生命力。我还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楹联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和创新,作者对此的看法颇具启发性,让我看到了楹联这门古老艺术在当下依然具有蓬勃的生机。这本书让我不仅仅是了解了楹联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它让我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生生不息。
评分这是一本能让人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的著作。作者在《楹联概说》中,用一种近乎虔诚的态度,带领读者走进楹联的世界。我喜欢书中那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没有激烈的观点碰撞,只有对传统文化的温情回望。书中的例子选取得非常精当,既有耳熟能详的名篇,也有一些鲜为人知的佳作,每一副楹联都配有作者的精辟解读,让我能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楹联的美。我特别喜欢作者关于楹联“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论述,他通过解析一些意象的象征意义,展示了楹联如何在有限的文字中,创造出无限的想象空间。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与古人对话,感受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人生的感悟。书中关于楹联在不同地域、不同民俗中的表现形式的介绍,也让我看到了中华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这本书就像是一杯陈年的美酒,需要慢慢品味,才能体会其中的醇厚与回甘。
评分拿到《中华文化研究小丛书》的这本《楹联概说》时,我原本只是抱着一份好奇心,想着了解一下楹联这个与我生活息息相关的传统艺术形式。然而,阅读过程远比我预期的要精彩和深刻。作者并没有采取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将枯燥的学术知识巧妙地融入到引人入胜的叙述中。书中对楹联的分类、结构、创作技巧的讲解,条理清晰,既有理论的高度,又不失实践的可操作性。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对仗”和“平仄”的章节,作者用通俗易懂的比喻,将这些看似复杂的格律规则讲得明明白白,甚至还提供了不少练习的小技巧,让我这个对语言文字要求不高的读者也跃跃欲试,想尝试自己创作几副对联。更难得的是,作者在讲解的同时,穿插了大量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典故,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趣味性,也让我对中国古代社会的风土人情有了更直观的了解。这本书让我明白,楹联不仅仅是文字的游戏,更是承载着历史、文化、情感的艺术品。它连接着过去与现在,也连接着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
评分《楹联概说》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其内容的翔实和深度的挖掘。作者并非泛泛而谈,而是对楹联的每一个侧面都进行了细致的剖析。从楹联的基本构成要素,如“对”、“联”的含义,到其在各种场合的应用,如婚庆、寿辰、节日、祭祀等等,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楹联的“意境营造”的探讨,作者通过分析大量经典楹联,揭示了如何通过精炼的语言,勾勒出丰富而多样的意象,从而引发读者的联想和共鸣。书中的一些例子,比如描绘山河壮丽的对联,读起来就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一些抒发人生感慨的对联,则触动了我内心深处的情感,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的思考。此外,作者还探讨了楹联的语言特色,如其高度凝练、含蓄隽永的特点,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问题。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普及读物,更是一本具有学术研究价值的著作,让我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终于读完了《楹联概说》,虽然这本书厚重,但字里行间流淌着作者对中华传统文化深厚的热爱与独到的见解。在翻阅的过程中,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讲究对仗、意境深远的年代,感受着文字的魅力和古人智慧的闪光。书中对于楹联起源的考证,从文字演变的源头追溯,到历史事件的穿插,再到不同朝代楹联发展的脉络梳理,都让我惊叹于作者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广博的学识。特别是关于不同时期代表性楹联作品的赏析,不仅仅是简单的罗列,更是深入剖析了其创作背景、遣词造句的精妙之处,以及蕴含在字句背后的情感与哲思。我尤其喜欢作者对“意境”这一概念的阐释,他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抽象的文学概念具象化,让我这个普通读者也能领略到楹联艺术的独特韵味。书中的案例丰富多样,涵盖了山水、咏物、写景、抒情等多种题材,每一副楹联都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古人的生活片段,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读罢此书,我对楹联的认识不再是停留在几个熟知的对联上,而是上升到了对其艺术价值、文化意义的更深层次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