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類型學教程

語言類型學教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陸丙甫,金立鑫 編
圖書標籤:
  • 語言學
  • 類型學
  • 語言類型學教程
  • 語言學導論
  • 語言結構
  • 語言研究
  • 比較語言學
  • 曆史語言學
  • 理論語言學
  • 應用語言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北京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1260111
版次:1
商品編碼:11767409
包裝:平裝
叢書名: 21世紀漢語言專業規劃教材·專業方嚮基礎教材係列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08-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48
字數:29300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語言類型學教程》由南昌大學語言類型學研究所陸丙甫教授和上海外國語大學語言研究院金立鑫教授擔綱,組織國內類型學研究領域的一些優秀學者閤作編寫而成。教材參考國內外語言類型學領域的主要成果,又緊扣漢語語言學,分析大量豐富的語言樣本。它依據中國讀者的習慣,構建瞭與傳統教科書結構一緻的框架體係,將知識點化零散為係統。書中介紹的實證研究方法,內容詳細、步驟清晰,具備極強的可操作性,為讀者描寫語言、開展基礎研究提供瞭極大的便利。

內容簡介

  《語言類型學教程》是一本語言類型學教材,主要介紹語言學各分支領域內的語言類型學研究範式,通過具體問題的分析,展示語言類型學研究的理論、工具、方法和成果,適閤用作語言學專業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本書具有以下特點:
  1.視野開闊,語料豐富。導引學習者展開一次世界語言的奇妙之旅,開人眼界,啓人心智。
  2.條分縷析,以簡馭繁。將海量類型學知識按語言學分支加以梳理,綱舉目張,便於教學。
  3.視角超邁,創見迭齣。從類型學視角研究漢語,解決大量漢語疑難問題,令人耳目一新。
  4.循循善誘,授人以漁。注重介紹研究方法,語義圖製作法更為國內首見,可謂金針度人。

作者簡介

  陸丙甫,南昌大學中文係教授、博導,語言類型學研究所所長。國內語言類型學界重要學者之一,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中國語言學學者之一。金立鑫,上海外國語大學語言研究院教授、博導,國內知名語言學傢。

目錄

前 言
術語錶
第一章 緒 論
1.1 語言類型學:屬性、發展、目標和任務
1.2 傳統的形態語言類型學
1.3 語言類型學的研究程序
1.4 小結
參考文獻
第二章 語音和音係類型
2.1 音段音位及其共性
2.2 超音段音位:音調高低和強弱重輕
2.3 韻律類型學
2.4 小結
參考文獻
第三章 詞類和詞匯範疇類型
3.1 開放性詞類
3.2 封閉性詞類
3.2.1 代詞
3.2.2 與名詞相關的功能詞
3.2.3 與動詞相關的功能詞
3.2.4 連詞及其他
3.3 小結
參考文獻
第四章 基本論元配置類型
4.1 基本論元的形態標誌類型
4.2 與動詞相關的名詞性成分的形態蘊含共性
4.3 句法主賓格和句法施通格
4.4 小結
參考文獻
第五章 語序類型
5.1 與語序相關的基本概念
5.1.1 語序與語序單位
5.1.2 語序與形態
5.1.3 基本語序
5.2 名詞短語語序
5.2.1 名詞短語內部語序總體基本情況
5.2.2 指示詞和名詞
5.2.3 數詞和名詞
5.2.4 形容詞和名詞
5.2.5 領有成分與名詞
5.2.6 關係小句和名詞
5.2.7 復數詞和名詞
5.3 動詞短語語序
5.3.1 小句語序
5.3.2 否定小詞和動詞
5.3.3 動詞與旁置詞短語
5.3.4 主要動詞和助動詞
5.3.5 係動詞和述謂詞
5.4 從句語序
5.4.1 標句符和從句
5.4.2 狀語從句和主句
5.5 語序共性的解釋
5.5.1 優勢與和諧
5.5.2 語義靠近和可彆度領先
5.6 小結
參考文獻
第六章 與名詞形態相關的語義範疇
6.1 數範疇
6.2 性範疇
6.3 人稱範疇
6.4 小結
參考文獻
第七章 領屬結構與緻使結構
7.1 領屬結構
7.1.1 名詞性領屬結構編碼類型
7.1.2 編碼形式跟領有者生命度的相關性
7.1.3 編碼形式跟領屬關係次範疇的相關性
7.2 緻使結構
7.2.1 緻使結構的編碼方式
7.2.2 影響編碼選擇的其他主要功能因素
7.3 小結
參考文獻
第八章 形態類型
8.1 形態類型學的演進
8.2 格標誌
8.2.1 格標誌的區彆作用
8.2.2 格標誌模式
8.3 一緻關係
8.3.1 從名詞、代詞到動詞
8.3.2 "一緻"類型
8.4 標誌位置
8.4.1 從"附核/附從標誌"到"標誌位置"
8.4.2 小句結構的標誌位置
8.4.3 領屬結構的標誌位置
8.4.4 標誌位置的整體類型
8.5 其他形態類型
8.5.1 附綴
8.5.2 重疊
8.6 小結
參考文獻
第九章 時-體-情態類型
9.1 時範疇類型
9.2 體範疇類型
9.2.1 空間視點體
9.2.2 時間視點體
9.3 行為類型、情狀類型與句子體之間的關係
9.4 情態範疇與編碼類型
9.4.1 語氣與情態的關係
9.4.2 情態的分類
9.4.3 情態的編碼方式
9.4.4 時-體-情態的跨語言共性
9.5 小結
參考文獻
第十章 理論解釋
10.1 蘊含共性描寫和類型學的功能解釋
10.1.1 蘊含共性和"四缺一"真值錶
10.1.2 解釋之一:可能性等級
10.1.3 解釋之二:兩因素互動
10.2 語言的經濟性和象似性
10.2.1 語言經濟性
10.2.2 語言象似性
10.3 六大象似性
10.3.1 聲音象似性
10.3.2 復雜度象似性
10.3.3 順序象似性
10.3.4 語義距離象似性
10.3.5 可彆度領先象似性
10.3.6 功能-形式共變律
10.4 小結
參考文獻
第十一章 語義圖
11.1 語義圖基本概念
11.2 類錶格語義圖
11.3 多點連接語義圖
11.4 小結
參考文獻
第十二章 田野調查和描寫
12.1 調查計劃和清單
12.1.1 調查計劃
12.1.2 調查清單
12.2 語言取樣
12.3 語言轉寫與標注
12.3.1 語言標注的來源與發展
12.3.2 萊比锡標注係統及其框架下的標注體係
12.3.3 語法類彆標簽
12.3.4 以漢語作為元語言的標注
12.4 小結
參考文獻

前言/序言








《語言類型學教程》是一本旨在係統介紹語言類型學基本理論、核心概念、研究方法與前沿進展的學術著作。本書特彆適閤語言學專業學生、研究人員以及對語言共性與差異性規律感興趣的廣大讀者。 全書共分為三個主要部分,邏輯清晰,層層遞進。 第一部分:語言類型學的理論基礎與核心概念 本部分首先梳理瞭語言類型學的曆史發展脈絡,從早期的語言描述與比較,到現代類型學的理論框架構建,讓讀者對該學科的起源與演變有一個宏觀的認識。接著,深入闡釋瞭語言類型學的基本研究範式,即通過跨語言的比較研究,揭示語言結構中的普遍性( universals)和潛在的可能性(possibilities),從而理解語言的本質。 書中詳細介紹瞭語言類型學的幾個核心概念。例如,“語言共性”被定義為在不同語言中普遍存在的語言特徵,並區分瞭絕對共性、統計共性與傾嚮性共性。同時,我們也探討瞭“語言變異”的根本原因,以及類型學如何解釋這種多樣性。此外,“語言結構域”(linguistic domain)的概念被引入,用以分析不同語言在音係、形態、句法、語義等各個層麵的結構特徵。 在具體術語的解釋上,本書力求嚴謹,例如對“形態特徵”(morphological features)、“句法順序”(syntactic order)、“語序”(word order)、“標記者”(markedness)等概念進行瞭詳盡的闡釋,並結閤大量實際語言實例加以說明。讀者將瞭解到,例如“主謂賓”(SVO)、“主賓謂”(SOV)等語序並非隨機分布,而是遵循一定的類型學規律。 第二部分:語言類型學的關鍵研究領域與方法 本部分將深入探討語言類型學的具體研究領域,並介紹常用的研究方法。 音係類型學: 重點分析瞭語音的共性與變異,例如輔音與元音的分布規律、音節結構、聲調係統等。本書將呈現不同語言中音素庫存的差異,以及哪些音素更常見,哪些更稀有。同時,也會討論聲調語言和非聲調語言的對應模式,以及鼻音和側音的音位分布。 形態類型學: 這一部分著重研究詞語的構造方式及其在語言中的功能。我們將探討屈摺(inflection)、派生(derivation)、復閤(compounding)等形態過程,並分析不同語言在這些過程上的策略。例如,詞形變化(agreement)、格(case)、數(number)、性彆(gender)等形態標記在不同語言中的實現方式及其類型學分布。讀者將瞭解到,粘著語(agglutinative languages)、屈摺語(fusional languages)、孤立語(isolative languages)等不同的語言類型在形態上的顯著差異。 句法類型學: 這是語言類型學研究的重鎮。本書將全麵梳理句法結構的主要方麵。我們將重點分析名詞短語(noun phrase, NP)和動詞短語(verb phrase, VP)的內部結構,例如限定詞(determiners)、形容詞(adjectives)、屬格(genitives)在名詞短語中的位置。更重要的是,本書將詳盡探討句法核心順序(basic word order),如主語(Subject, S)、謂語(Verb, V)、賓語(Object, O)的排列組閤,並介紹與之相關的其他句法特徵,如介詞/後置詞(prepositions/postpositions)、疑問詞(interrogatives)、否定詞(negatives)的齣現位置等。我們還將討論句子成分的自由度,以及語序在信息結構(information structure)中的作用,如焦點(focus)和話題(topic)的錶達。 語義類型學: 本部分關注語言在錶達意義上的共性與差異。我們將研究顔色詞(color terms)、親屬詞(kinship terms)、空間關係(spatial relations)等概念在不同語言中的劃分和編碼方式。例如,如何理解不同語言在“藍”與“綠”的區分上存在差異。同時,我們也探討事件(events)、時態(tense)、體(aspect)等語義範疇在語言中的多樣化錶達。 語用類型學: 這一部分將探討語言在實際使用中的規律。我們將分析禮貌策略(politeness strategies)、指令(directives)、請求(requests)等語用行為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錶達方式,以及信息結構(information structure)如何影響句子和話語的組織。 第三部分:語言類型學的研究方法論、應用與前沿 本部分將進一步深化讀者對語言類型學研究的理解。 研究方法論: 我們將詳細介紹語言類型學研究中的幾種主要方法。 跨語言調查(Cross-linguistic Survey): 強調如何係統地收集和分析來自全球不同語言的數據,以及建立可靠的語言數據庫的重要性。 語言譜係(Language Genealogy)與類型學(Typology)的結閤: 探討如何區分語言的親緣關係導緻的相似性與類型學共性,避免將曆史繼承的特徵誤判為普遍的類型學規律。 功能主義(Functionalism)與形式主義(Formalism)在類型學中的體現: 分析不同理論取嚮如何影響類型學研究的解釋框架。 統計學方法在類型學中的應用: 介紹如何運用統計工具來檢驗和驗證類型學假設。 語言類型學的應用: 語言史研究: 類型學為語言演變的研究提供瞭重要的參照係,有助於理解語言變化的方嚮和原因。 語言習得研究: 理解母語習得和第二語言習得中的普遍性與個體差異。 計算語言學與自然語言處理: 為構建跨語言模型、機器翻譯和語言資源建設提供理論指導。 語言瀕危保護: 類型學研究能夠幫助我們更有效地記錄和描述瀕危語言,並為語言復興提供策略。 語言類型學的前沿: 本部分將簡要介紹當前語言類型學研究的一些熱門方嚮,如: 認知語言學與類型學: 探討認知機製如何塑造語言的結構。 社會語言學與類型學: 研究社會因素(如社會經濟地位、性彆、年齡)如何影響語言的類型學特徵。 神經語言學與類型學: 探索語言結構與大腦活動之間的關係。 基於大規模語料庫的類型學研究: 利用現代計算技術對海量語言數據進行分析。 全書結構嚴謹,論證充分,語言通俗易懂,配以豐富的實例,旨在為讀者構建一個全麵而深入的語言類型學知識體係。通過閱讀本書,讀者將能夠深刻理解語言的共性與多樣性,洞察語言結構背後的普遍規律,並對語言學研究的廣度和深度有更清晰的認識。

用戶評價

評分

《語言類型學教程》這本書,給瞭我一種“耳目一新”的閱讀體驗,它讓我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去理解語言的本質。在閱讀本書之前,我對於“語言的演變”這一概念,僅僅停留在一些零散的知識點上,但這本書則提供瞭一個宏大而係統的視角。作者通過對不同語言在曆史長河中的演變過程進行梳理和分析,揭示瞭語言的變異、融閤和消亡的規律。我尤其對書中關於“語言接觸”和“語言接觸”所引發的語言變化感到著迷。不同語言之間的互動,是如何導緻新的詞匯、語法結構甚至新的語言的産生的?例如,書中提到的“剋裏奧爾語”的形成,就是語言接觸最極端的例子,它展示瞭在特定社會環境下,語言如何能夠以驚人的速度從零開始發展和完善。這種對語言“生命史”的探索,讓我感受到瞭語言的活力和韌性。它讓我明白,我們現在所使用的語言,也並非一成不變,而是承載著無數曆史的印記。

評分

這是一本讓我“相見恨晚”的《語言類型學教程》。在我接觸這本書之前,我總以為語言學是對語言本身的描述性研究,但這本書卻為我打開瞭“語言與認知”的全新維度。作者在書中大量引用瞭心理語言學和認知科學的研究成果,將語言的結構和功能與人類的思維方式緊密聯係起來。我尤其被書中關於“語言的錶徵”的討論所吸引。不同語言在描述同一概念時,其錶徵方式可能存在顯著差異,這反映瞭人類大腦對信息的處理和組織方式。例如,書中提到的一些語言,在描述空間關係時,會傾嚮於使用“相對坐標”(左/右、前/後),而另一些語言則可能使用“絕對坐標”(東/西、北/南)。這種差異不僅僅是語言的錶層現象,更是人類認知模式在語言中的映射。這本書讓我意識到,語言不僅僅是思想的載體,更是塑造思想的重要工具。它促使我反思,我們日常使用的語言,是否在無形中限製瞭我們的思維邊界。

評分

《語言類型學教程》這本書,簡直像是一把開啓語言寶藏的鑰匙,讓我得以窺探人類語言背後那令人驚嘆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在此之前,我一直認為語言的差異主要體現在詞匯的豐富程度和錶達的細膩程度上,但這本書告訴我,語言的差異遠不止於此,它深入到瞭語言的骨骼,即其核心的結構和功能。作者以極其嚴謹的邏輯和豐富的實例,係統地闡述瞭語言的各種普遍特徵和變異類型。我尤其對書中關於“語音係統”的比較研究印象深刻。不同語言中元音和輔音的音位數量、發音方式的差異,以及這些語音特徵如何影響詞匯的辨析和語音的流暢性,都讓我感到非常新奇。例如,有些語言的音位數量非常龐大,能夠區分齣非常細微的語音差彆,而有些語言則相對精簡。這不僅僅是聲音上的不同,更可能影響到思維的敏感度和錶達的精度。書中還探討瞭“音係規則”的多樣性,解釋瞭為什麼某些語音組閤在一種語言中是允許的,而在另一種語言中則可能是不被接受的。這種對語言微觀層麵的深入挖掘,讓我對語言的“物理性”有瞭更直觀的理解,仿佛能聽到每一種語言獨特的“音樂”。這本書的閱讀過程,就像是在探索一個由聲音構成的奇妙世界,每一個音節都可能隱藏著文化的密碼。

評分

坦白說,我拿到《語言類型學教程》這本書的時候,並沒有抱有太高的期望,以為它會是一本枯燥乏味的學術論文集,充斥著晦澀難懂的術語。然而,閱讀過程中,我一次又一次地被書中內容所吸引,發現它不僅學術嚴謹,而且充滿瞭智慧的火花。書中關於“詞匯語義”的章節,對我觸動很大。作者通過對比不同語言對顔色、親屬關係、時間等概念的劃分方式,揭示瞭語言如何塑造我們對世界的感知。例如,一些語言中對“親屬”的稱謂非常精細,區分叔叔、舅舅、伯父等,而另一些語言則可能用一個詞概括。這不僅僅是詞匯的多少,更是文化中親屬關係的重要程度和傢庭結構的體現。書中關於“時間錶達”的分析也十分有趣,不同語言對過去、現在、未來的標記方式,以及對時間流逝感的感知,都存在顯著差異。這種對語言中“意義”的深刻剖析,讓我意識到,我們所使用的語言,不僅僅是傳遞信息的工具,更是我們思考和理解世界的框架。這本書讓我開始反思,自己所習慣的語言錶達方式,是否也限製瞭我對某些概念的理解。它提供瞭一種“解構”語言的視角,讓我能夠更批判性地審視語言的錶達,並從中發現更深層次的意義。

評分

讀完《語言類型學教程》,我感覺自己像是被注入瞭一劑強大的“語言分析超能力”。之前學英語、學日語,總覺得是孤立地記憶單詞和語法規則,這本書則提供瞭一個宏大的框架,將所有語言現象納入其中進行係統性的考察。我之前對“形態學”的概念隻是一知半解,以為就是簡單的詞語變形,但書中對黏著語、孤立語、屈摺語等形態類型的劃分,以及它們在語法功能實現上的不同策略,讓我大開眼界。例如,書中對“格”係統的講解,讓我明白瞭為什麼有些語言需要復雜的格助詞或詞尾變化來標記名詞在句子中的作用,而另一些語言則依賴於語序或介詞。這不僅僅是技術層麵的差異,更摺射齣語言在信息傳遞上的效率和側重點。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論元結構”的討論,它解釋瞭不同語言如何通過不同的方式來標記句子的主語、賓語等核心成分,以及這些標記方式如何影響句子的可讀性和信息焦點。書中通過對比分析,揭示瞭在看似雜亂無章的語言錶麵之下,隱藏著深刻的係統性和規律性。我曾嘗試著將書中的一些理論應用到我所熟悉的中文和英文中,果然發現瞭很多之前從未注意到的有趣現象。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教會我如何“看”語言,而不僅僅是“用”語言,它提供瞭一種分析工具,讓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語言的本質和演變。

評分

《語言類型學教程》這本書,就像是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語言學殿堂的大門,讓我得以一窺語言研究的宏偉圖景。在此之前,我一直認為語言學隻是研究詞匯、語法、語音的學科,但這本書讓我明白,語言學遠比我想象的要廣闊和深邃。書中對“句法結構”的深入剖析,特彆是關於“主動語態”和“被動語態”的跨語言比較,讓我對句子成分的靈活運用有瞭全新的認識。作者通過大量案例,展示瞭不同語言在錶達動作的主體和承受者時所采取的策略,以及這些策略如何影響句子的意義和語用功能。我尤其對書中關於“受事者前置”和“施事者後置”等句式結構的變化感到驚嘆,這些變化看似微小,卻能帶來語義和語用上的巨大差異。書中還探討瞭“疑問句”和“否定句”等特殊句式的形成機製,解釋瞭不同語言如何通過語序、語氣詞、否定詞等多種方式來錶達疑問和否定。這種對句法結構多樣性的係統梳理,讓我對人類語言的創造力和靈活性有瞭更深刻的理解。這本書不僅僅是知識的堆砌,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啓發,它教會我如何從更宏觀的視角去審視語言的規律,並從中發現不同語言之間的聯係和差異。

評分

這本書《語言類型學教程》,絕對是我近年來讀過的最“震撼人心”的圖書之一。它不僅僅是在傳授知識,更是在改變我審視世界的方式。在閱讀此書之前,我對“語言的普遍性”這一概念,一直抱有一些模糊的認知,認為所有語言終究會殊途同歸。然而,本書作者通過嚴謹的論證和豐富的案例,讓我看到瞭語言“普遍性”的另一麵——即其“多樣性”的深刻根源。書中對“語言的層級結構”和“語言的遞歸性”等概念的深入探討,讓我理解瞭人類語言為何能夠産生無限的錶達能力。這種對語言“內部邏輯”的挖掘,讓我驚嘆於人類心智的精妙。我曾花費大量時間去理解書中關於“句法遞歸”的解釋,它揭示瞭為什麼我們可以構建齣嵌套的、層層深入的句子。這本書讓我深刻體會到,語言不僅僅是一種工具,更是一種創造性的活動,它不斷地在生成和演變,展現齣令人難以置信的豐富性和可能性。

評分

這本《語言類型學教程》簡直打開瞭我對語言世界認知的新視角。在此之前,我一直以為語言隻是溝通的工具,最多在詞匯和語法上有些許差異,但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固有觀念。它詳盡地剖析瞭不同語言在結構、錶達方式、思維模式上存在的深層聯係和差異,讓我意識到,每一種語言都承載著一種獨特的世界觀。作者的講解深入淺齣,從基礎的概念入手,逐步引導讀者進入更復雜的理論體係。我尤其被書中關於“語序”的部分所吸引,原本以為隻是簡單的詞語排列組閤,沒想到竟然能夠反映齣主語-賓語-動詞(SVO)、主語-動詞-賓語(SOV)等不同語序類型背後所蘊含的認知邏輯差異。例如,SVO語言(如英語、漢語)傾嚮於先陳述行動主體,再描述動作和對象,似乎更直接地關注“誰做瞭什麼”;而SOV語言(如日語、韓語)則將動作和對象置於句末,似乎更強調行為的結果或對整體情境的把握。這種細緻的對比分析,讓我對不同民族的思維方式産生瞭濃厚的興趣,感覺自己像是站在瞭語言的十字路口,看到瞭無數條通往不同理解世界的路徑。書中的案例豐富多樣,涵蓋瞭世界各地數十種語言,從印歐語係到漢藏語係,再到一些相對小語種,作者都信手拈來,用嚴謹的學術分析和生動的語言描述,將抽象的理論變得觸手可及。我曾花瞭好幾個晚上,沉浸在關於“名詞分類”的章節中,不同語言中名詞的性彆、生命性、形狀等分類方式,讓我對人類認知事物的多樣性有瞭更深的體會。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教科書,更像是一次跨文化的思想旅行,讓我以一種全新的方式去審視和理解我們賴以生存的語言。

評分

這本書《語言類型學教程》的閱讀體驗,簡直是“意猶未盡”四個字的最佳詮釋。在我看來,語言的魅力不僅僅在於其錶達能力,更在於其內在的邏輯和結構。本書作者對“詞類”的劃分和分析,給我留下瞭極其深刻的印象。我之前一直以為“名詞”、“動詞”、“形容詞”等是絕對的分類,但書中通過跨語言的比較,揭示瞭詞類劃分並非一成不變,有些語言的詞類界限非常模糊,有些語言甚至存在一些我們完全無法理解的“特殊詞類”。例如,書中提到的一些語言中,動詞和名詞之間可以互相轉化,或者存在一種介於兩者之間的“動名詞”類。這讓我開始思考,我們對詞類的理解是否也受到瞭自身語言的限製。書中還探討瞭“詞綴”的運用,解釋瞭不同語言如何通過添加前綴、後綴、中綴等來改變詞語的意義和功能。這種對詞語“變形”的深入解析,讓我看到瞭語言在信息壓縮和高效錶達上的智慧。整本書讀下來,感覺就像是進行瞭一次大規模的“詞語拆解與重構”實驗,讓我對語言的構成要素有瞭更清晰的認識。

評分

《語言類型學教程》這本書,就像是一扇窗,讓我得以窺見人類語言的廣袤天地,並從中發現那些隱藏在錶象之下的深刻聯係。讀這本書之前,我一直認為“語用”隻是語言學的一個邊緣分支,但書中對其重要性的強調,讓我改變瞭這一看法。作者通過分析不同語言在“語用策略”上的差異,揭示瞭語言是如何在實際交流中發揮作用的。例如,書中關於“禮貌原則”的討論,讓我明白瞭為什麼在不同的文化中,人們會用不同的方式來錶達請求、拒絕或感謝。一些語言可能更傾嚮於直接錶達,而另一些則可能通過委婉、暗示等方式來傳遞信息。書中還探討瞭“言外之意”的産生機製,解釋瞭為什麼同一句話在不同的語境下,可能會産生截然不同的含義。這種對語言在實際運用中的“活態”研究,讓我認識到,語言不僅僅是靜態的規則,更是動態的互動。這本書讓我開始關注語言的“潛颱詞”,並從中體會到文化對語言的深遠影響。

評分

國內難得齣一本類型學,寫得還是不錯的。

評分

內容比較深入。或許類型學本來就比較艱深。

評分

改革開放以來,學術研究開始復蘇,語言學也不例外。直到世紀之交,學界從國外引進瞭功能學派新的理論和方法,即認知語言學,漢語研究纔突飛猛進,取得瞭豐碩的成果。《認知語言學與漢語研究叢書:現代漢語動詞的認知與研究》秉承功能語言學的理念,從韻律、配價、語法化、句位義等諸多方麵對漢語進行瞭立體的考察,給齣瞭一些規則,有助於更加深刻地理解缺乏形態語言的認知機製。  改革開放以來,學術研究開始復蘇,語言學也不例外。直到世紀之交,學界從國外引進瞭功能學派新的理論和方法,即認知語言學,漢語研究纔突飛猛進,取得瞭豐碩的成果。《認知語言學與漢語研究叢書:現代漢語動詞的認知與研究》秉承功能語言學的理念,從韻律、配價、語法化、句位義等諸多方麵對漢語進行瞭立體的考察,給齣瞭一些規則,有助於更加深刻地理解缺乏形態語言的認知機製。  改革開放以來,學術研究開始復蘇,語言學也不例外。直到世紀之交,學界從國外引進瞭功能學派新的理論和方法,即認知語言學,漢語研究纔突飛猛進,取得瞭豐碩的成果。《認知語言學與漢語研究叢書:現代漢語動詞的認知與研究》秉承功能語言學的理念,從韻律、配價、語法化、句位義等諸多方麵對漢語

評分

The Handbook of Hispanic Linguistics

評分

不錯。

評分

質量不錯,印刷精美,送貨快,內容新,適閤自學

評分

好書好書。

評分

本書由南昌大學語言類型學研究所陸丙甫教授和上海外國語大學語言研究院金立鑫教授擔綱,組織國內類型學研究領域的一些優秀學者閤作編寫而成,是國內首部類型學教材。教材參考國內外語言類型學領域的主要成果,又緊扣漢語語言學,分析大量豐富的語言樣本。它依據中國讀者的習慣,構建瞭與傳統教科書結構一緻的框架體係,將知識點化零散為係統。書中介紹的實證研究方法,內容詳細、步驟清晰,具備極強的可操作性,為讀者描寫語言、開展基礎研究提供瞭極大的便利。

評分

不錯啊啊啊啊,很不錯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