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类型学教程

语言类型学教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陆丙甫,金立鑫 编
图书标签:
  • 语言学
  • 类型学
  • 语言类型学教程
  • 语言学导论
  • 语言结构
  • 语言研究
  • 比较语言学
  • 历史语言学
  • 理论语言学
  • 应用语言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60111
版次:1
商品编码:1176740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21世纪汉语言专业规划教材·专业方向基础教材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48
字数:293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语言类型学教程》由南昌大学语言类型学研究所陆丙甫教授和上海外国语大学语言研究院金立鑫教授担纲,组织国内类型学研究领域的一些优秀学者合作编写而成。教材参考国内外语言类型学领域的主要成果,又紧扣汉语语言学,分析大量丰富的语言样本。它依据中国读者的习惯,构建了与传统教科书结构一致的框架体系,将知识点化零散为系统。书中介绍的实证研究方法,内容详细、步骤清晰,具备极强的可操作性,为读者描写语言、开展基础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内容简介

  《语言类型学教程》是一本语言类型学教材,主要介绍语言学各分支领域内的语言类型学研究范式,通过具体问题的分析,展示语言类型学研究的理论、工具、方法和成果,适合用作语言学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本书具有以下特点:
  1.视野开阔,语料丰富。导引学习者展开一次世界语言的奇妙之旅,开人眼界,启人心智。
  2.条分缕析,以简驭繁。将海量类型学知识按语言学分支加以梳理,纲举目张,便于教学。
  3.视角超迈,创见迭出。从类型学视角研究汉语,解决大量汉语疑难问题,令人耳目一新。
  4.循循善诱,授人以渔。注重介绍研究方法,语义图制作法更为国内首见,可谓金针度人。

作者简介

  陆丙甫,南昌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语言类型学研究所所长。国内语言类型学界重要学者之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语言学学者之一。金立鑫,上海外国语大学语言研究院教授、博导,国内知名语言学家。

目录

前 言
术语表
第一章 绪 论
1.1 语言类型学:属性、发展、目标和任务
1.2 传统的形态语言类型学
1.3 语言类型学的研究程序
1.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语音和音系类型
2.1 音段音位及其共性
2.2 超音段音位:音调高低和强弱重轻
2.3 韵律类型学
2.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词类和词汇范畴类型
3.1 开放性词类
3.2 封闭性词类
3.2.1 代词
3.2.2 与名词相关的功能词
3.2.3 与动词相关的功能词
3.2.4 连词及其他
3.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基本论元配置类型
4.1 基本论元的形态标志类型
4.2 与动词相关的名词性成分的形态蕴含共性
4.3 句法主宾格和句法施通格
4.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语序类型
5.1 与语序相关的基本概念
5.1.1 语序与语序单位
5.1.2 语序与形态
5.1.3 基本语序
5.2 名词短语语序
5.2.1 名词短语内部语序总体基本情况
5.2.2 指示词和名词
5.2.3 数词和名词
5.2.4 形容词和名词
5.2.5 领有成分与名词
5.2.6 关系小句和名词
5.2.7 复数词和名词
5.3 动词短语语序
5.3.1 小句语序
5.3.2 否定小词和动词
5.3.3 动词与旁置词短语
5.3.4 主要动词和助动词
5.3.5 系动词和述谓词
5.4 从句语序
5.4.1 标句符和从句
5.4.2 状语从句和主句
5.5 语序共性的解释
5.5.1 优势与和谐
5.5.2 语义靠近和可别度领先
5.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与名词形态相关的语义范畴
6.1 数范畴
6.2 性范畴
6.3 人称范畴
6.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领属结构与致使结构
7.1 领属结构
7.1.1 名词性领属结构编码类型
7.1.2 编码形式跟领有者生命度的相关性
7.1.3 编码形式跟领属关系次范畴的相关性
7.2 致使结构
7.2.1 致使结构的编码方式
7.2.2 影响编码选择的其他主要功能因素
7.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八章 形态类型
8.1 形态类型学的演进
8.2 格标志
8.2.1 格标志的区别作用
8.2.2 格标志模式
8.3 一致关系
8.3.1 从名词、代词到动词
8.3.2 "一致"类型
8.4 标志位置
8.4.1 从"附核/附从标志"到"标志位置"
8.4.2 小句结构的标志位置
8.4.3 领属结构的标志位置
8.4.4 标志位置的整体类型
8.5 其他形态类型
8.5.1 附缀
8.5.2 重叠
8.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九章 时-体-情态类型
9.1 时范畴类型
9.2 体范畴类型
9.2.1 空间视点体
9.2.2 时间视点体
9.3 行为类型、情状类型与句子体之间的关系
9.4 情态范畴与编码类型
9.4.1 语气与情态的关系
9.4.2 情态的分类
9.4.3 情态的编码方式
9.4.4 时-体-情态的跨语言共性
9.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十章 理论解释
10.1 蕴含共性描写和类型学的功能解释
10.1.1 蕴含共性和"四缺一"真值表
10.1.2 解释之一:可能性等级
10.1.3 解释之二:两因素互动
10.2 语言的经济性和象似性
10.2.1 语言经济性
10.2.2 语言象似性
10.3 六大象似性
10.3.1 声音象似性
10.3.2 复杂度象似性
10.3.3 顺序象似性
10.3.4 语义距离象似性
10.3.5 可别度领先象似性
10.3.6 功能-形式共变律
10.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十一章 语义图
11.1 语义图基本概念
11.2 类表格语义图
11.3 多点连接语义图
11.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十二章 田野调查和描写
12.1 调查计划和清单
12.1.1 调查计划
12.1.2 调查清单
12.2 语言取样
12.3 语言转写与标注
12.3.1 语言标注的来源与发展
12.3.2 莱比锡标注系统及其框架下的标注体系
12.3.3 语法类别标签
12.3.4 以汉语作为元语言的标注
12.4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语言类型学教程》是一本旨在系统介绍语言类型学基本理论、核心概念、研究方法与前沿进展的学术著作。本书特别适合语言学专业学生、研究人员以及对语言共性与差异性规律感兴趣的广大读者。 全书共分为三个主要部分,逻辑清晰,层层递进。 第一部分:语言类型学的理论基础与核心概念 本部分首先梳理了语言类型学的历史发展脉络,从早期的语言描述与比较,到现代类型学的理论框架构建,让读者对该学科的起源与演变有一个宏观的认识。接着,深入阐释了语言类型学的基本研究范式,即通过跨语言的比较研究,揭示语言结构中的普遍性( universals)和潜在的可能性(possibilities),从而理解语言的本质。 书中详细介绍了语言类型学的几个核心概念。例如,“语言共性”被定义为在不同语言中普遍存在的语言特征,并区分了绝对共性、统计共性与倾向性共性。同时,我们也探讨了“语言变异”的根本原因,以及类型学如何解释这种多样性。此外,“语言结构域”(linguistic domain)的概念被引入,用以分析不同语言在音系、形态、句法、语义等各个层面的结构特征。 在具体术语的解释上,本书力求严谨,例如对“形态特征”(morphological features)、“句法顺序”(syntactic order)、“语序”(word order)、“标记者”(markedness)等概念进行了详尽的阐释,并结合大量实际语言实例加以说明。读者将了解到,例如“主谓宾”(SVO)、“主宾谓”(SOV)等语序并非随机分布,而是遵循一定的类型学规律。 第二部分:语言类型学的关键研究领域与方法 本部分将深入探讨语言类型学的具体研究领域,并介绍常用的研究方法。 音系类型学: 重点分析了语音的共性与变异,例如辅音与元音的分布规律、音节结构、声调系统等。本书将呈现不同语言中音素库存的差异,以及哪些音素更常见,哪些更稀有。同时,也会讨论声调语言和非声调语言的对应模式,以及鼻音和侧音的音位分布。 形态类型学: 这一部分着重研究词语的构造方式及其在语言中的功能。我们将探讨屈折(inflection)、派生(derivation)、复合(compounding)等形态过程,并分析不同语言在这些过程上的策略。例如,词形变化(agreement)、格(case)、数(number)、性别(gender)等形态标记在不同语言中的实现方式及其类型学分布。读者将了解到,粘着语(agglutinative languages)、屈折语(fusional languages)、孤立语(isolative languages)等不同的语言类型在形态上的显著差异。 句法类型学: 这是语言类型学研究的重镇。本书将全面梳理句法结构的主要方面。我们将重点分析名词短语(noun phrase, NP)和动词短语(verb phrase, VP)的内部结构,例如限定词(determiners)、形容词(adjectives)、属格(genitives)在名词短语中的位置。更重要的是,本书将详尽探讨句法核心顺序(basic word order),如主语(Subject, S)、谓语(Verb, V)、宾语(Object, O)的排列组合,并介绍与之相关的其他句法特征,如介词/后置词(prepositions/postpositions)、疑问词(interrogatives)、否定词(negatives)的出现位置等。我们还将讨论句子成分的自由度,以及语序在信息结构(information structure)中的作用,如焦点(focus)和话题(topic)的表达。 语义类型学: 本部分关注语言在表达意义上的共性与差异。我们将研究颜色词(color terms)、亲属词(kinship terms)、空间关系(spatial relations)等概念在不同语言中的划分和编码方式。例如,如何理解不同语言在“蓝”与“绿”的区分上存在差异。同时,我们也探讨事件(events)、时态(tense)、体(aspect)等语义范畴在语言中的多样化表达。 语用类型学: 这一部分将探讨语言在实际使用中的规律。我们将分析礼貌策略(politeness strategies)、指令(directives)、请求(requests)等语用行为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表达方式,以及信息结构(information structure)如何影响句子和话语的组织。 第三部分:语言类型学的研究方法论、应用与前沿 本部分将进一步深化读者对语言类型学研究的理解。 研究方法论: 我们将详细介绍语言类型学研究中的几种主要方法。 跨语言调查(Cross-linguistic Survey): 强调如何系统地收集和分析来自全球不同语言的数据,以及建立可靠的语言数据库的重要性。 语言谱系(Language Genealogy)与类型学(Typology)的结合: 探讨如何区分语言的亲缘关系导致的相似性与类型学共性,避免将历史继承的特征误判为普遍的类型学规律。 功能主义(Functionalism)与形式主义(Formalism)在类型学中的体现: 分析不同理论取向如何影响类型学研究的解释框架。 统计学方法在类型学中的应用: 介绍如何运用统计工具来检验和验证类型学假设。 语言类型学的应用: 语言史研究: 类型学为语言演变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照系,有助于理解语言变化的方向和原因。 语言习得研究: 理解母语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中的普遍性与个体差异。 计算语言学与自然语言处理: 为构建跨语言模型、机器翻译和语言资源建设提供理论指导。 语言濒危保护: 类型学研究能够帮助我们更有效地记录和描述濒危语言,并为语言复兴提供策略。 语言类型学的前沿: 本部分将简要介绍当前语言类型学研究的一些热门方向,如: 认知语言学与类型学: 探讨认知机制如何塑造语言的结构。 社会语言学与类型学: 研究社会因素(如社会经济地位、性别、年龄)如何影响语言的类型学特征。 神经语言学与类型学: 探索语言结构与大脑活动之间的关系。 基于大规模语料库的类型学研究: 利用现代计算技术对海量语言数据进行分析。 全书结构严谨,论证充分,语言通俗易懂,配以丰富的实例,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语言类型学知识体系。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能够深刻理解语言的共性与多样性,洞察语言结构背后的普遍规律,并对语言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有更清晰的认识。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语言类型学教程》简直打开了我对语言世界认知的新视角。在此之前,我一直以为语言只是沟通的工具,最多在词汇和语法上有些许差异,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固有观念。它详尽地剖析了不同语言在结构、表达方式、思维模式上存在的深层联系和差异,让我意识到,每一种语言都承载着一种独特的世界观。作者的讲解深入浅出,从基础的概念入手,逐步引导读者进入更复杂的理论体系。我尤其被书中关于“语序”的部分所吸引,原本以为只是简单的词语排列组合,没想到竟然能够反映出主语-宾语-动词(SVO)、主语-动词-宾语(SOV)等不同语序类型背后所蕴含的认知逻辑差异。例如,SVO语言(如英语、汉语)倾向于先陈述行动主体,再描述动作和对象,似乎更直接地关注“谁做了什么”;而SOV语言(如日语、韩语)则将动作和对象置于句末,似乎更强调行为的结果或对整体情境的把握。这种细致的对比分析,让我对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感觉自己像是站在了语言的十字路口,看到了无数条通往不同理解世界的路径。书中的案例丰富多样,涵盖了世界各地数十种语言,从印欧语系到汉藏语系,再到一些相对小语种,作者都信手拈来,用严谨的学术分析和生动的语言描述,将抽象的理论变得触手可及。我曾花了好几个晚上,沉浸在关于“名词分类”的章节中,不同语言中名词的性别、生命性、形状等分类方式,让我对人类认知事物的多样性有了更深的体会。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次跨文化的思想旅行,让我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去审视和理解我们赖以生存的语言。

评分

坦白说,我拿到《语言类型学教程》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抱有太高的期望,以为它会是一本枯燥乏味的学术论文集,充斥着晦涩难懂的术语。然而,阅读过程中,我一次又一次地被书中内容所吸引,发现它不仅学术严谨,而且充满了智慧的火花。书中关于“词汇语义”的章节,对我触动很大。作者通过对比不同语言对颜色、亲属关系、时间等概念的划分方式,揭示了语言如何塑造我们对世界的感知。例如,一些语言中对“亲属”的称谓非常精细,区分叔叔、舅舅、伯父等,而另一些语言则可能用一个词概括。这不仅仅是词汇的多少,更是文化中亲属关系的重要程度和家庭结构的体现。书中关于“时间表达”的分析也十分有趣,不同语言对过去、现在、未来的标记方式,以及对时间流逝感的感知,都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对语言中“意义”的深刻剖析,让我意识到,我们所使用的语言,不仅仅是传递信息的工具,更是我们思考和理解世界的框架。这本书让我开始反思,自己所习惯的语言表达方式,是否也限制了我对某些概念的理解。它提供了一种“解构”语言的视角,让我能够更批判性地审视语言的表达,并从中发现更深层次的意义。

评分

这本书《语言类型学教程》,绝对是我近年来读过的最“震撼人心”的图书之一。它不仅仅是在传授知识,更是在改变我审视世界的方式。在阅读此书之前,我对“语言的普遍性”这一概念,一直抱有一些模糊的认知,认为所有语言终究会殊途同归。然而,本书作者通过严谨的论证和丰富的案例,让我看到了语言“普遍性”的另一面——即其“多样性”的深刻根源。书中对“语言的层级结构”和“语言的递归性”等概念的深入探讨,让我理解了人类语言为何能够产生无限的表达能力。这种对语言“内部逻辑”的挖掘,让我惊叹于人类心智的精妙。我曾花费大量时间去理解书中关于“句法递归”的解释,它揭示了为什么我们可以构建出嵌套的、层层深入的句子。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语言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它不断地在生成和演变,展现出令人难以置信的丰富性和可能性。

评分

读完《语言类型学教程》,我感觉自己像是被注入了一剂强大的“语言分析超能力”。之前学英语、学日语,总觉得是孤立地记忆单词和语法规则,这本书则提供了一个宏大的框架,将所有语言现象纳入其中进行系统性的考察。我之前对“形态学”的概念只是一知半解,以为就是简单的词语变形,但书中对黏着语、孤立语、屈折语等形态类型的划分,以及它们在语法功能实现上的不同策略,让我大开眼界。例如,书中对“格”系统的讲解,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有些语言需要复杂的格助词或词尾变化来标记名词在句子中的作用,而另一些语言则依赖于语序或介词。这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差异,更折射出语言在信息传递上的效率和侧重点。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论元结构”的讨论,它解释了不同语言如何通过不同的方式来标记句子的主语、宾语等核心成分,以及这些标记方式如何影响句子的可读性和信息焦点。书中通过对比分析,揭示了在看似杂乱无章的语言表面之下,隐藏着深刻的系统性和规律性。我曾尝试着将书中的一些理论应用到我所熟悉的中文和英文中,果然发现了很多之前从未注意到的有趣现象。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教会我如何“看”语言,而不仅仅是“用”语言,它提供了一种分析工具,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语言的本质和演变。

评分

《语言类型学教程》这本书,就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语言学殿堂的大门,让我得以一窥语言研究的宏伟图景。在此之前,我一直认为语言学只是研究词汇、语法、语音的学科,但这本书让我明白,语言学远比我想象的要广阔和深邃。书中对“句法结构”的深入剖析,特别是关于“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的跨语言比较,让我对句子成分的灵活运用有了全新的认识。作者通过大量案例,展示了不同语言在表达动作的主体和承受者时所采取的策略,以及这些策略如何影响句子的意义和语用功能。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受事者前置”和“施事者后置”等句式结构的变化感到惊叹,这些变化看似微小,却能带来语义和语用上的巨大差异。书中还探讨了“疑问句”和“否定句”等特殊句式的形成机制,解释了不同语言如何通过语序、语气词、否定词等多种方式来表达疑问和否定。这种对句法结构多样性的系统梳理,让我对人类语言的创造力和灵活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启发,它教会我如何从更宏观的视角去审视语言的规律,并从中发现不同语言之间的联系和差异。

评分

《语言类型学教程》这本书,简直像是一把开启语言宝藏的钥匙,让我得以窥探人类语言背后那令人惊叹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在此之前,我一直认为语言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词汇的丰富程度和表达的细腻程度上,但这本书告诉我,语言的差异远不止于此,它深入到了语言的骨骼,即其核心的结构和功能。作者以极其严谨的逻辑和丰富的实例,系统地阐述了语言的各种普遍特征和变异类型。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语音系统”的比较研究印象深刻。不同语言中元音和辅音的音位数量、发音方式的差异,以及这些语音特征如何影响词汇的辨析和语音的流畅性,都让我感到非常新奇。例如,有些语言的音位数量非常庞大,能够区分出非常细微的语音差别,而有些语言则相对精简。这不仅仅是声音上的不同,更可能影响到思维的敏感度和表达的精度。书中还探讨了“音系规则”的多样性,解释了为什么某些语音组合在一种语言中是允许的,而在另一种语言中则可能是不被接受的。这种对语言微观层面的深入挖掘,让我对语言的“物理性”有了更直观的理解,仿佛能听到每一种语言独特的“音乐”。这本书的阅读过程,就像是在探索一个由声音构成的奇妙世界,每一个音节都可能隐藏着文化的密码。

评分

这本书《语言类型学教程》的阅读体验,简直是“意犹未尽”四个字的最佳诠释。在我看来,语言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其表达能力,更在于其内在的逻辑和结构。本书作者对“词类”的划分和分析,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我之前一直以为“名词”、“动词”、“形容词”等是绝对的分类,但书中通过跨语言的比较,揭示了词类划分并非一成不变,有些语言的词类界限非常模糊,有些语言甚至存在一些我们完全无法理解的“特殊词类”。例如,书中提到的一些语言中,动词和名词之间可以互相转化,或者存在一种介于两者之间的“动名词”类。这让我开始思考,我们对词类的理解是否也受到了自身语言的限制。书中还探讨了“词缀”的运用,解释了不同语言如何通过添加前缀、后缀、中缀等来改变词语的意义和功能。这种对词语“变形”的深入解析,让我看到了语言在信息压缩和高效表达上的智慧。整本书读下来,感觉就像是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词语拆解与重构”实验,让我对语言的构成要素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相见恨晚”的《语言类型学教程》。在我接触这本书之前,我总以为语言学是对语言本身的描述性研究,但这本书却为我打开了“语言与认知”的全新维度。作者在书中大量引用了心理语言学和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将语言的结构和功能与人类的思维方式紧密联系起来。我尤其被书中关于“语言的表征”的讨论所吸引。不同语言在描述同一概念时,其表征方式可能存在显著差异,这反映了人类大脑对信息的处理和组织方式。例如,书中提到的一些语言,在描述空间关系时,会倾向于使用“相对坐标”(左/右、前/后),而另一些语言则可能使用“绝对坐标”(东/西、北/南)。这种差异不仅仅是语言的表层现象,更是人类认知模式在语言中的映射。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语言不仅仅是思想的载体,更是塑造思想的重要工具。它促使我反思,我们日常使用的语言,是否在无形中限制了我们的思维边界。

评分

《语言类型学教程》这本书,就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人类语言的广袤天地,并从中发现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深刻联系。读这本书之前,我一直认为“语用”只是语言学的一个边缘分支,但书中对其重要性的强调,让我改变了这一看法。作者通过分析不同语言在“语用策略”上的差异,揭示了语言是如何在实际交流中发挥作用的。例如,书中关于“礼貌原则”的讨论,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在不同的文化中,人们会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请求、拒绝或感谢。一些语言可能更倾向于直接表达,而另一些则可能通过委婉、暗示等方式来传递信息。书中还探讨了“言外之意”的产生机制,解释了为什么同一句话在不同的语境下,可能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含义。这种对语言在实际运用中的“活态”研究,让我认识到,语言不仅仅是静态的规则,更是动态的互动。这本书让我开始关注语言的“潜台词”,并从中体会到文化对语言的深远影响。

评分

《语言类型学教程》这本书,给了我一种“耳目一新”的阅读体验,它让我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理解语言的本质。在阅读本书之前,我对于“语言的演变”这一概念,仅仅停留在一些零散的知识点上,但这本书则提供了一个宏大而系统的视角。作者通过对不同语言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过程进行梳理和分析,揭示了语言的变异、融合和消亡的规律。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语言接触”和“语言接触”所引发的语言变化感到着迷。不同语言之间的互动,是如何导致新的词汇、语法结构甚至新的语言的产生的?例如,书中提到的“克里奥尔语”的形成,就是语言接触最极端的例子,它展示了在特定社会环境下,语言如何能够以惊人的速度从零开始发展和完善。这种对语言“生命史”的探索,让我感受到了语言的活力和韧性。它让我明白,我们现在所使用的语言,也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承载着无数历史的印记。

评分

大家写的书就是好,强烈推荐!

评分

本书是国内第一本语言类型学教材,主要介绍语言学各分支领域内的语言类型学研究范式,通过具体问题的分析,展示语言类型学研究的理论、工具、方法和成果,适合用作语言学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本书具有以下特点: 1.视野开阔,语料丰富。导引学习者展开一次世界语言的奇妙之旅,开人眼界,启人心智。 2.条分缕析,以简驭繁。将海量类型学知识按语言学分支加以梳理,纲举目张,便于教学。 3.视角超迈,创见迭出。从类型学视角研究汉语,解决大量汉语疑难问题,令人耳目一新。 4.循循善诱,授人以渔。注重介绍研究方法,语义图制作法更为国内首见,可谓金针度人。

评分

本书由南昌大学语言类型学研究所陆丙甫教授和上海外国语大学语言研究院金立鑫教授担纲,组织国内类型学研究领域的一些优秀学者合作编写而成,是国内首部类型学教材。教材参考国内外语言类型学领域的主要成果,又紧扣汉语语言学,分析大量丰富的语言样本。它依据中国读者的习惯,构建了与传统教科书结构一致的框架体系,将知识点化零散为系统。书中介绍的实证研究方法,内容详细、步骤清晰,具备极强的可操作性,为读者描写语言、开展基础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评分

还不错,就是太贵了。

评分

不错啊啊啊啊,很不错

评分

很好,送货快,值得购买。。。。

评分

不错不错,挺好的书,值得学习

评分

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

评分

本书由南昌大学语言类型学研究所陆丙甫教授和上海外国语大学语言研究院金立鑫教授担纲,组织国内类型学研究领域的一些优秀学者合作编写而成,是国内首部类型学教材。教材参考国内外语言类型学领域的主要成果,又紧扣汉语语言学,分析大量丰富的语言样本。它依据中国读者的习惯,构建了与传统教科书结构一致的框架体系,将知识点化零散为系统。书中介绍的实证研究方法,内容详细、步骤清晰,具备极强的可操作性,为读者描写语言、开展基础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