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经典:1950-2000

建筑经典:1950-200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彼得·艾森曼 著,范路,陈洁,王靖 译
图书标签:
  • 建筑史
  • 现代建筑
  • 建筑设计
  • 西方建筑
  • 20世纪建筑
  • 经典建筑
  • 建筑理论
  • 建筑评论
  • 建筑文化
  • 建筑作品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11652
版次:1
商品编码:1176828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2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艾森曼,这位当今世界最为著名、最富影响力的建筑大师、建筑思想家与教育家,在本书中对20世纪后半叶的十大著名建筑进行了细致、精辟、富有创见的评论与剖析,对这些堪称经典的伟大建筑的理论立场、技术创新和设计上的贡献进行了逐一的解读。作者选取了上个世纪下半叶著名的当代建筑师的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个案进行论述,这些个案深刻地影响了当今的建筑话语与实践。结合大量的图片及图示,作者以其一以贯之的发人深省的分析,展现了每位建筑师的理论立场,并给予了详细的批评性分析。

作者简介

彼得·艾森曼生于1932年的美国新泽西州纽瓦克,先后求学于康奈尔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剑桥大学,获博士学位。在2007年,他得到了SYRACUSE大学的荣誉学位。他现在耶鲁大学建筑学院主持理论高级讨论班和设计工作室。
艾森曼是当代世界最为杰出的建筑大师之一,1967年,他在纽约成立著名的“建筑与都市研究所”,成为新现代主义理论和后现代主义理论的研究中心。1970年代,作为“纽约白色派”五人之一,他开始在建筑界崭露头角,其后的著名设计项目House Ⅵ、Wexner Center for the Arts、Memorial to the Murdered Jews of Europe、City of Culture of Galicia等获多项国际奖项,如古根汉姆奖、美国艺术与文学学院的BRENNER等,他还荣获第九届威尼斯双年展的金狮奖终身奖(2007)。
艾森曼还是一位思想家与教育家。1985-1985年,他任哈佛大学建筑学教授,1993年任哈佛大学访问设计评论员,并兼任剑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教职,他还是纽约COOPER UNION的首位IRWIN S. CHANIN 杰出建筑学教授。并主编《反对派》杂志。他的著述包括《牌屋》(1987)、《图表日记》(1999)、《完全艾森曼》(2004)等。

目录

中文版序
译者序:设计创新的经典
致谢
埃森曼的经典:一种关于现代的反记忆
导言
1 文本的轮廓
2 伞形图解
3 文本的异端
4 从格网到历时性空间
5 九宫格图解及其矛盾性
6 材料的反转
7 类比的文本
8 虚体的策略
9 轴线的解构
10 柔软伞形图解
参考文献
索引
图片来源
时代的回响,空间的诗篇——建筑的非凡之旅(1950-2000) 这是一部跨越半个世纪的建筑史诗,一部浓缩了现代建筑在思想、技术与社会变迁中不断探索、演进与突破的珍贵记录。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了某个特定时期内诞生的标志性建筑,而是深入剖析了从1950年至2000年这五十年间,建筑领域所经历的深刻变革、思想流派的碰撞与融合,以及技术进步如何重塑我们的居住与生活空间。它是一段关于人类如何以钢筋、混凝土、玻璃和想象力,回应时代召唤,书写城市故事的宏大叙事。 变革的开端:战后新生与现代主义的余温(1950s) 20世纪50年代,世界在二战的废墟上艰难重建,一股强烈的社会革新与技术乐观主义弥漫开来。建筑界也不例外,现代主义建筑在这一时期继续发挥着重要影响。然而,过度强调功能主义、标准化和形式上的单一,也开始引发反思。本书将从这一时期开端的社会背景切入,探讨战后重建的需求如何催生出大量住宅、公共建筑和基础设施项目。我们将审视现代主义“形式追随功能”的理念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实践,以及早期对批量生产和工业化建造的探索。 同时,我们也会关注那些在现代主义框架下开始出现的创新之举。例如,对材料性能的深入研究,如预应力混凝土的应用,使得建筑结构更加轻盈、灵活。对城市规划的全新思考,试图解决快速城市化带来的拥挤与混乱。一些建筑师开始尝试在冰冷的现代主义形式中注入更多的人文关怀和地方特色,为后来的建筑思潮埋下了伏笔。这个年代是现代主义的巩固期,也是其潜在危机的显现期。 多元的涌现:后现代主义的挑战与解构(1960s-1970s) 随着社会思潮的多元化和对现有秩序的质疑,建筑界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迎来了更加激烈的变革。现代主义的普适性原则受到挑战,一种更为丰富、复杂和具有历史意识的建筑思潮开始兴起。本书将深入探讨这一时期的关键转折点,重点分析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出现及其核心理念。 后现代主义的建筑师们开始质疑现代主义的“去历史化”倾向,转而拥抱历史元素、地方文脉和文化象征。他们打破了现代主义的纯粹几何形态,引入了装饰、色彩、拼贴和戏谑的元素。本书将通过具体案例,解析后现代主义如何通过引用古典符号、挪用流行文化、以及对“大叙事”的怀疑来重塑建筑的意义。我们将看到,建筑不再仅仅是满足基本功能的需求,而是成为一种表达身份、历史和情感的载体。 同时,这一时期也是对现代城市生活和建筑实践进行深刻反思的时期。学生运动、反文化浪潮以及对环境问题的关注,都影响着建筑师的创作。本书将呈现对现有城市形态和大规模开发模式的批判,以及对社区、尺度和人性化空间的重新审视。解构主义的思潮也开始在这一时期孕育,它挑战了传统的建筑逻辑和空间秩序,预示着未来更加激进的建筑探索。 技术的飞跃:数字时代的黎明与新材料的探索(1980s-1990s) 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科技的飞速发展,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为建筑设计和建造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本书将聚焦于这一时期技术进步对建筑领域产生的颠覆性影响。我们看到,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软件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设计的精确度和效率,使得曾经难以实现的复杂几何形态和结构成为可能。 本书将深入分析数字技术如何解放了建筑师的想象力,催生出具有雕塑般形态、非线性结构和动态外观的建筑。我们将探讨参数化设计(Parametric design)的早期探索,以及它如何通过算法和数据驱动来生成建筑形态。同时,新材料的研发和应用也为建筑注入了新的活力。高强度钢材、高性能玻璃、复合材料等,使得建筑结构更加纤细、通透,也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此外,本书还将关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兴起,以及其在建筑设计中的初步实践。节能技术、绿色材料、对环境影响的考量,开始成为建筑师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这一时期,建筑不再仅仅是孤立的个体,而是与更广阔的环境和技术系统紧密相连。我们看到,建筑师们开始在技术革新、美学追求和环境责任之间寻找新的平衡点。 案例的深度挖掘:不同地域的建筑对话 本书并非局限于某个特定国家或地区的建筑实践,而是力求展现一个全球化的视角。我们将穿梭于欧洲的现代主义经典,北美的摩天大楼浪潮,亚洲的新兴都市活力,以及南美洲独特的地域建筑风格。每一个案例都将不仅仅是被呈现,而是被深入剖析其背后的设计理念、技术挑战、文化背景和社会影响。 例如,我们会解析西方现代主义建筑如何在全球各地落地生根,并与当地文化发生碰撞与融合。我们会审视亚洲经济腾飞时期涌现出的标志性公共建筑和超高层建筑,探讨它们如何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塑造城市天际线。我们会关注拉丁美洲建筑师如何运用有限的资源,创造出充满地域特色和人文关怀的作品。 本书还将关注建筑师个人的创作历程和思想演变。从早期对现代主义的拥抱,到对传统元素的回归,再到对新技术和新材料的探索,每一个建筑师都是那个时代思想的载体和实践者。通过对众多知名建筑师及其代表作品的深入解读,我们将得以窥见建筑思想的传承、创新与突破。 超越形式:建筑的社会角色与人文关怀 贯穿本书始终的,是对建筑作为一种社会实践的深刻反思。从1950年至2000年,建筑的角色在不断演变。它不再仅仅是宏伟的纪念碑或单纯的居所,而是与城市规划、社会公平、环境可持续性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 本书将探讨建筑师如何回应时代提出的挑战,例如住房危机、城市扩张、文化多样性以及全球化带来的影响。我们将审视那些旨在提升公共空间品质、促进社区交流、以及为弱势群体提供更好居住环境的建筑项目。同时,我们也将关注建筑在历史叙事、文化认同和社会变革中所扮演的角色。 本书希望引导读者超越建筑物的物质形态,去理解建筑背后所蕴含的思想、理念和人类的追求。从战后重建的朴实愿景,到后现代主义的多元解读,再到数字时代的无限可能,这五十年是建筑领域一次波澜壮阔的探索之旅。它见证了人类对空间、形式、材料和意义的不断追问,也映照出我们对美好生活的永恒渴望。 结语:一部关于创造力的史书 “建筑经典:1950-2000”不是一本关于枯燥的年代划分或建筑风格的分类手册。它是一部关于人类创造力的史书,关于我们如何用智慧和技艺,不断重塑我们赖以生存的空间。它邀请您一同踏上这段非凡的旅程,去感受建筑在那个伟大变革时代所激荡出的澎湃力量,去理解那些塑造了我们今日城市面貌的经典之作背后的深层逻辑,去体会建筑师们如何通过他们的作品,为时代留下深刻的印记,为后人留下宝贵的遗产。 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过去半个世纪人类文明的发展轨迹;它是一扇窗户,让我们得以窥见建筑在不断变迁的世界中,所展现出的无穷魅力与深刻意义。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非常引人入胜,它不像许多学术著作那样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了知识的探索欲。我发现自己常常停下来,去查阅那些被提及的、在当时引起巨大争议的建筑项目的历史资料。作者在介绍那些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时,不仅仅关注了结构工程上的突破,更着重探讨了资本流动和企业文化如何塑造了这些垂直的“权力堡垒”。相比之下,书中对福利住房和社区营造的关注,则显得更为接地气和充满人文关怀。我特别喜欢其中一个章节,它集中讨论了后现代主义的兴起,那种对历史符号的戏谑性挪用和对纯粹理性的反叛,读来令人感到一种豁然开朗的轻松感。作者成功地描绘了那个时代建筑师们在面对公众期望、技术限制和商业压力时,内心复杂挣扎的状态,那种在创新与传承之间的微妙舞蹈,被刻画得入木三分。

评分

这本厚重的书,翻开后仿佛一脚踏入了另一个时空,那些黑白或略带年代感的照片,瞬间将我的思绪拽回了那个充满变革与实验精神的年代。我记得我尤其对其中关于“功能至上”与“形式追随”在不同地域的碰撞那一章节印象深刻。作者没有简单地罗列那些著名的建筑师和他们的作品,而是深入挖掘了背后的社会经济动因。比如,战后重建的迫切需求如何催生了预制化和标准化的大规模住宅项目,以及这种效率优先的理念如何被一些批评家视为对人性化尺度的粗暴僭越。书中对于那些试图在现代主义的理性框架内,重新注入地方特色和材料肌理的努力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展示了建筑师们在严苛的时代背景下,如何进行微妙的平衡和妥协。书中对于某些标志性公共建筑的剖析极其细致,不仅仅是结构上的创新,更在于它如何重新定义了城市公共空间的使用方式,那种集体记忆的承载力,让人在阅读时不禁联想到自己成长过程中那些具有时代烙印的公共场所。

评分

翻阅此书,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建筑“实验室”中,见证了无数大胆设想的诞生与消亡。这本书的视角极为独特,它没有将重点放在已经被奉为圭臬的“大师作品”上,而是将目光投向了那些在地方层面进行实验性改造的实践案例。例如,它详尽描述了在气候条件极端化的地区,建筑师如何通过调整材料的密度和表皮的穿透性,来回应环境的挑战,这部分内容对于理解可持续设计理念的早期形态极具启发性。书中对材料科学进步与建筑美学之间共生关系的分析尤为深刻,每一次新的材料被引入,都伴随着一场关于形式可能性的全新讨论。我尤其欣赏作者对“过程”的重视,而非仅仅是最终结果的展示。那些手绘草图、模型照片以及早期概念的演变,比最终完成的冷峻立面更能打动人,让人感受到建筑创作过程中那种充满激情的智力劳动。

评分

这部作品的行文风格非常具有洞察力,它将不同地域和意识形态下的建筑实践,串联成一条有机的历史脉络。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成功地解析了大众文化和媒体如何反过来影响建筑的接受度和评价体系。在那个电视和摄影技术日益成熟的年代,建筑的“形象”有时似乎比其“实体”更为重要,书中对这种现象的批判性探讨,让人不禁反思今天社交媒体对建筑传播的影响。书中对于“去中心化”设计思潮的梳理尤其到位,它展示了如何有意识地打破传统大师制的结构,提倡更多元、更平等的城市参与。这种自下而上的力量,在某些社区项目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它不再是一个建筑师对一个地块的独断,而是一场多方对话的产物。总体而言,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既广博又精微的视角,去理解那一特定时期建筑如何努力地在理想与现实的夹缝中,为人类的居住和存在寻找最佳的物质表达。

评分

读完这本关于特定时期建筑演进的论述,最大的感受是它提供了一种宏大叙事下对微观细节的捕捉能力。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在处理不同流派交锋时的那种克制与客观。比如,粗野主义那种未经修饰的混凝土表皮所蕴含的政治宣言,以及它如何与强调透明度和轻盈感的国际风格形成鲜明的张力。书中用大量的篇幅对比了东西方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的哲学差异,这使得阅读过程不再是孤立地欣赏造型奇特的建筑,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文化图景中去理解。特别是对几位在当时被视为异端的建筑师的再评价部分,非常精彩,揭示了许多被主流史学略微忽略的、但对后续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设计思想的萌芽。我甚至觉得,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建筑史,不如说是一部关于人类如何利用物质形态来表达其时代焦虑与未来愿景的社会学文本,那些钢筋、玻璃和砖石,都成了无声的证言。

评分

老师推荐的书,应该不错,刚收到,要仔细研读下……

评分

书目。

评分

对这本书的兴趣是因为这是一本著名建筑师埃森曼对比他稍早或同时代的建筑师的作品进行评价分析,同时开拓建筑思想和理论的空间领域。埃森曼为人所知首先在于其对形式的分析和操作方法,而形式又是建筑师这个职业最重要的语言,所以,看这本书应该有助于加深对二战以后建筑发展和对形式认识历程的了解。

评分

朋友买的,应该有些料吧

评分

老师推荐的书,应该不错,刚收到,要仔细研读下……

评分

慢慢看,比较难懂,但是还得看。

评分

经典!

评分

朋友买的,应该有些料吧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