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英雄谱:历史永远铭记的抗战面孔

抗日英雄谱:历史永远铭记的抗战面孔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本书编委会 编
图书标签:
  • 抗日战争
  • 抗战英雄
  • 历史人物
  • 传记
  • 军事历史
  • 民族战争
  • 爱国主义
  • 近代史
  • 人物传记
  • 战争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新华出版社
ISBN:9787516619872
版次:1
商品编码:1176885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06
字数:10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是由新华时政编辑室结合新华社记者的报道、图片、特稿集结而成,所选图片、资料均来作者的历次采访,拍摄,并得到授权。针对“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珍贵的历史史料讴歌抗日民族英雄、国际反法西斯友人、妇女儿童英雄……令历史永远铭记这些熟悉的面孔,然而有些英雄被人民所熟知的使他们的学术成就,如音乐家冼星海等。对他们的抗日历史只是片面了解,因此本书针对他们为正面战场所作的突出贡献有了一个全新的介绍。使人民对各条战线的抗日英雄有了更深入全面的了解,永远铭记那个烽火硝烟、全民抗战的时代造就的英雄。


作者简介

本书作者是多位新华社通讯记者。在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这个特殊历史时期,新华通讯社记者进行了深入走访,全面报道,史料整理。他们专业素质过硬、政治觉悟高。记者对二战中,各条战线的杰出工作者、支援我国的国际友人有了更深入的挖掘,文笔精湛。摄影记者有着十分专业的摄影能力,许多图片都是首次问世。


目录

第一亦文亦戎:率先觉醒的知识分子

太行浩气传千古——左权

文韬武略建功勋——谭政

中华民族一将才━━朱程

能文亦武 功勋卓著━━罗瑞卿

文武兼备 一代英才━━彭雪枫

“甘将热血沃中华”━━赵一曼

永无休止符的狂想曲━━冼星海

华侨旗帜 民族光辉━━陈嘉庚

琼崖华侨回乡服务总团团长━━符克

不平倭寇誓不休——李林

烈火中的抗日英雄━━赵伊坪

台湾义勇队队长━━李友邦

等。。。。。。。。。。。。。。。。。。




精彩书摘

91岁的龙启明已不如9年前初见时那么硬朗,步履已显蹒跚,只有谈及往事时,那不同寻常的记忆还如半个多世纪前的经历一样清晰。

国恨家仇,投笔从戎

如果没有战争,龙启明不会成为飞行员。龙启明出生在香港,父亲龙朝杰是香港电讯司副司长、香港华员会会长。香港沦陷后,父亲因拒绝为日本人工作而失去了丰厚的收入,让龙启明和哥哥一起到内地寻找生计,本来就读于香港政府工学院机电工程专业的他由此人生被改变。因听说广西大学招收免费华侨生,龙启明和两位同学辗转7天到达桂林,却发现需要交纳高昂的学费。

在街上,漫无目的闲逛的他们,偶然看到中国航空委员会招收留美空军学员的通知,一试就被录取了。由于战事吃紧,这批学员以一腔热血报国,仅在印度和美国接受了短期培训,就于19433月回国投入战斗。本来学习驾驶轰炸机的龙启明再次命运转折,被分到“驼峰航线”驾驶运输机。

龙启明说,父母于1944年从香港到内地途中不幸被日军炸死,11岁的弟弟侥幸逃脱。在香港,龙启明亲眼见到日本兵在街上随便杀人,抓男丁做苦力,设立慰安所,还冲进平民家里抢东西。日本人在大街小巷都设立了岗哨,经过时必须90度鞠躬,否则就要被枪托打。日军掠走大量粮食,造成香港严重饥荒,常常能见到街头有人饿死。“国恨家仇,我非常渴望驾驶飞机直接打击日本法西斯,但是命运就是这么不由自主。”

“驼峰航线”是抗战时期中国和盟军一条主要的空中运输通道,全长800多公里,平均海拔在5500米上下,最高海拔7000米,沿途山峰起伏连绵,地势犹如骆驼峰背。19425月至19459月,1000多架运输机在此突破日军封锁,为中国战场运送了80万吨战略物资和超过3万人。在“驼峰航线”上,中美航空队共损失563架飞机,其中美国空军损失飞机468架,牺牲和失踪飞行员及机组人员共1579名。

刚刚20岁的龙启明就这样开始了金戈铁马的空中战斗生涯。国难当头,他对自己所处的危险全然不顾,只是60多年后的今天回忆起往事,才想起那无数个惊魂时刻和生死一线。



史诗的低语:近代中国在剧变中的群像 作者: 佚名 出版社: 沧桑文史社 页码: 780页 开本: 16开精装 出版日期: 2023年10月 --- 内容提要: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场宏大的战役或某个特定的历史时期,而是以一种近乎田野调查式的细致与沉静,回溯了近代中国(约1840年至1949年)社会结构、思想文化与个体命运之间复杂纠葛的编年史。全书以“群像速写”为核心叙事手法,试图捕捉那些在历史洪流中被主流史学叙事边缘化,却又深刻影响了时代肌理的普通民众、知识分子、手工艺人以及地方士绅的生存图景。 第一部分:旧邦的裂隙与萌动(1840-1900) 这一部分深入剖析了晚清时期,传统宗法社会在西方冲击下的结构性松动。作者并未简单地描绘“落后与进步”的二元对立,而是通过对沿海通商口岸的洋行职员、北方乡村中的佃农群体、以及江南士绅阶层在应对“夷患”时的心态转变进行细致的描摹,展示了旧有秩序的内在矛盾。 江南丝绸工坊的黄昏: 重点描述了传统手工业者如何面对机器生产的冲击,他们的技能传承面临的困境,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心理波动。书中收录了多份根据民间口述资料整理的家族账目,揭示了底层经济的脆弱性。 “洋学”的困境: 考察了早期派遣留学生回国后,他们在体制内和民间所遭遇的文化隔阂与实用主义的挑战。例如,一位早年留学德国的军事工程师,回国后被迫在地方军阀麾下担任文书,其专业抱负与现实的巨大落差,构成了一幅时代悲剧。 地方团练的兴衰: 记录了在太平天国运动后期及捻军之乱中,地方士绅如何利用宗族力量组织团练自保,这种半自治状态如何为后来的地方权力分散埋下了伏笔。作者着重分析了“团练”组织内部的权力制衡与道德约束机制。 第二部分:变革的阵痛与理想的投射(1901-1927) 本部分聚焦于“新政”的推行、辛亥革命的爆发及其后军阀混战的初期阶段。叙事重点从精英阶层的政治博弈转向社会思潮的普及与地方行政体系的重塑。 乡村的“新政”面孔: 考察了清末“新政”在县一级层面的具体落实情况。通过对一位被派往偏远县城主持“保甲改革”的底层官员的日记梳理,展现了自上而下的改革在面对顽固势力的抵抗和民众的冷漠时,所付出的巨大摩擦成本。 学术与街头的交汇: 描述了新文化运动时期,在特定城市中知识分子如何试图通过白话文、话剧等形式渗透到普通市民的生活中。书中收录了早期白话小说在小报上的连载情况,以及市民对此类新事物的接受程度的调查,揭示了文化启蒙的艰巨性。 北伐前夕的经济搏杀: 关注于沿海及长江中下游地区,民族资本家与官僚资本在铁路、矿产等领域的激烈竞争,以及工会组织在这一时期萌芽和成长的艰辛历程,凸显了经济权力格局的重塑过程。 第三部分:现代性的重构与命运的交叉点(1928-1949) 尾声部分,历史的车轮加速,叙事转向国民政府统治下的都市景观与广阔乡村的对比。这一阶段的重点在于社会动员、意识形态的渗透以及个体如何在国家认同与地方依附之间寻找平衡。 都市生活的“摩登”与阴影: 深入描绘了上海、天津等大都市中,不同阶层的生活碎片。例如,电影院里的观众群像、受过西式教育的女性职员的职业困境、以及底层轿夫在人力车行业衰落时的挣扎。作者细致地分析了“摩登”概念在不同人群中的解读差异。 农村的韧性与变迁: 这一部分通过对华北平原几个村落的长期观察(基于战后对幸存者的访谈记录),记录了土地改革前夕,家族内部权力结构、邻里关系以及宗教信仰在社会动荡中的表现。重点探讨了农民对“政府”与“权威”的复杂认知——既依赖又疏离。 知识分子的“流亡”与坚守: 记录了在国家面临空前危机时,大量学者、艺术家和医生为了保存学术火种或坚守职业伦理,在内陆城市和沦陷区进行的艰难的知识传承工作。书中特别记载了几位乡村教师如何在物资极度匮乏的条件下,坚持教授基础科学和人文知识的感人片段。 本书特色: 本书摒弃了传统的“英雄史观”或“重大事件串联”,而是采用了一种“微观史学渗透”的研究路径。作者力求从“日常生活的史学”中发掘历史的真实纹理,通过对私人信件、地方志的零星记载、以及未被充分利用的口述史料的交叉比对,重建了一个立体、多声部、充满矛盾的近代中国社会切片。它关注的是数以万计普通人在时代巨变面前的选择、妥协、坚守与迷茫,展现了近代中国的现代性转型,是如何渗透到每一个中国人的衣食住行、思想情感和文化认同之中的。本书适合对近代社会文化史、日常生活史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深入研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近期我沉浸在《抗日英雄谱:历史永远铭记的抗战面孔》一书中,这是一次触及灵魂的阅读体验。这本书以其宏大的历史视角和细腻的人物刻画,将我深深地带入了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它让我看到了,民族的脊梁是如何在血与火的洗礼中铸就的。我被书中那些生动的事例所震撼,它们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情感的传递。比如,书中描绘的一位老兵,在晚年回忆起战争岁月时,眼中依然闪烁着不屈的光芒,他讲述的每一个细节,都饱含着对牺牲战友的思念和对国家的热爱。这种真挚的情感,超越了文字,直接抵达了我的心灵。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抗日战争的胜利,是无数中华儿女用生命和鲜血铸就的。它不仅仅是军事的较量,更是精神的较量。那些在绝境中依然怀揣希望,在苦难中依然坚定信仰的面孔,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财富。《抗日英雄谱》为我们留下的,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忆,更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力量。

评分

我最近刚读完一本厚重的历史读物,名叫《抗日英雄谱:历史永远铭记的抗战面孔》。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震撼和深刻的思考。翻开扉页,我就被一种庄严而肃穆的气氛所笼罩,仿佛穿越了时空,置身于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作者以极其细腻的笔触,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抗战画卷,而那些鲜活的面孔,则是这幅画卷中最璀璨夺目的光芒。我尤其被书中对个体英雄事迹的深入挖掘所打动,它没有流于空泛的口号,而是从细微之处展现了普通人的伟大。那些在绝境中不屈的身影,那些为了民族独立和解放甘愿牺牲一切的灵魂,都让我热泪盈眶。这本书不仅是一次历史的回顾,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它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和平来之不易,我们不能忘记那些为之付出巨大代价的先辈。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久久地凝视着书中人物的照片,想象着他们当时的处境,感受着他们的坚韧与无畏。那些曾经被历史的风尘掩埋的名字,如今被作者重新赋予了生命,他们的故事,他们的精神,将永远镌刻在我的心中,成为我人生道路上的一盏明灯。

评分

《抗日英雄谱:历史永远铭记的抗战面孔》这本书,无疑是一部充满力量的史诗。它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讲述了最感人至深的英雄故事。我之所以选择阅读这本书,是因为我一直对那些在国家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人们充满敬意,而这本书满足了我所有期待。它让我看到了,在那个黑暗的年代,无数普通人如何凭借着一腔热血和坚定的信念,对抗侵略者。我尤其被书中那些关于牺牲的描写所打动,那些年轻的面孔,在短暂的生命中绽放出耀眼的光芒,他们的牺牲,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和平。书中对不同身份、不同地域的抗日英雄都有所展现,这使得这本书的视野更加开阔,也让我对整个抗日战争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提醒我,历史不应该被遗忘,那些为民族独立付出一切的英雄,应该被永远铭记。这本书的阅读,与其说是一次了解历史,不如说是一次与英灵的对话,一次对民族精神的致敬。

评分

读完《抗日英雄谱:历史永远铭记的抗战面孔》,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部民族记忆的史诗。我一直对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有着浓厚的兴趣,也读过不少相关的书籍,但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受是截然不同的。它没有枯燥的说教,而是用一个个真实、鲜活的故事,将那些曾经奋勇抗争的英雄人物呈现在读者面前。我被书中那些细节深深吸引,比如某位战士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依然用身体堵住敌人机枪的残忍画面;又比如某位女英雄,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始终保守秘密,用生命捍卫了民族的尊严。这些故事,虽然残酷,却充满了力量,它们让我看到了中华民族在最黑暗的时刻所展现出的惊人韧性和不屈意志。书中对不同战线的英雄都有所涉及,从正面战场到敌后游击,从军队将领到普通百姓,都给予了充分的关注,这使得整个抗战图景更加立体和全面。这本书让我深刻理解了“铭记”二字的重量,也让我更加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并且对那些为国捐躯的英烈们充满了无尽的敬意。

评分

《抗日英雄谱:历史永远铭记的抗战面孔》这本书,就像是一面穿越时空的镜子,让我得以窥见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并与那些伟岸的身影对话。我是一个对历史细节特别在意的人,而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不仅仅列举了英雄的名字和事迹,更重要的是,它深入挖掘了这些英雄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了他们在面对生死抉择时的挣扎、信念和勇气。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鲜为人知的英雄的介绍,他们或许没有赫赫战功,但他们的牺牲同样可歌可泣,他们的贡献同样不可磨灭。例如,书中提到的一位默默无闻的地下工作者,在敌人的眼皮底下传递情报,冒着生命危险,最终为抗战的胜利贡献了微小但关键的力量。这样的故事,往往比那些广为人知的英雄事迹更能触动人心,更能体现出抗战的普遍性和艰巨性。这本书的叙述风格非常朴实,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字字珠玑,充满力量。它让我明白,英雄并非遥不可及的神祇,他们也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但正是这份普通,让他们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做出了非凡的选择。

评分

非常不错!

评分

正品书

评分

评分

正品书

评分

非常不错!

评分

非常不错!

评分

非常不错!

评分

评分

正品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