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传

林则徐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括 著,高占祥 编
图书标签:
  • 林则徐
  • 传记
  • 历史
  • 人物
  • 清朝
  • 禁烟
  • 民族英雄
  • 近代史
  • 政治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ISBN:9787569903461
版次:1
商品编码:1190427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人格读库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1-01
用纸:胶版纸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重点推荐、青少年课外必读本;由中华文化促进会、团中央中国青年网、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共同发起;多位国内著名高校和重点和重点中学知名教师参与编写;由著名作家高占祥、周殿富等主编;视角崭新、配图精美;全方位培养青少年爱国主义核心价值观;
  ※以独特视角纪录中国近现代爱国名人之生平,以名人之人格魅力引导当下青少年之价值取向;
  ※读者了解和认识近现代爱国人士的入门之书

内容简介

  林则徐(1785~1850)生于福州一个读书人家,从小受到儒家思想文化的熏陶,立志经世济民。为官之后,他清正廉洁,奉公守法,忠君爱国,体恤民生,是当之无愧的“林青天”。

目录

引 言/ 001
第一章 林家宝树
降生启蒙/ 001
求学中举/ 005
屡获赏识/ 008
第二章 迤逦仕途
京官生涯/ 011
青天在世/ 016
治理江河/ 021
经世济民/ 025
第三章 禁烟风云
黑云压城/ 031
弛禁之争/ 035
目 录
小试牛刀/ 039
钦差赴粤/ 044
严令缴禁/ 048
虎门扬威/ 057
第四章 守土抗英
斗智斗勇/ 066
力挫敌锋/ 075
势成骑虎/ 082
伦敦阴谋/ 087
整军备战/ 094
昏君佞臣/ 101
自毁长城/ 106
丧师失地/ 112
离粤守浙/ 118
第五章 坎坷西行
遣戍伊犁/ 126
襄办河务/ 131
漫漫长途/ 135
第六章 效力边疆
未忘忧国/ 144
垦荒修渠/ 147
勘地屯田/ 151
第七章 白首尽瘁
肃清陕甘/ 157

精彩书摘

  中国古人曾把家有优秀子弟比作“芝兰玉树生于阶前”,王勃的《滕王阁序》中也有“谢家之宝树”的说法。少年林则徐是林家的宝树;长大后,他是国家的栋梁。林则徐于1785年8月30日(清乾隆五十年七月二十六日)出生于福州左营司巷的一户贫苦读书人家里。他的父亲林宾日(1749~1827)原名天翰,是一位靠教书为生的穷秀才,母亲陈帙(1759~1824)出身宿儒家庭。这一对夫妇已经养育了好几个女儿,先前唯一的儿子还夭亡了,所以这个男孩儿的降生给家人带来了莫大的安慰和喜悦。1785年,看似普普通通的一年,却属于中国历史上一个特别重要的时代。
  ……

前言/序言


《天工开物:明代江南的物产、技术与社会生活》 作者:[此处留空,或用一个虚构的、符合时代背景的学者名,如:吴中遗民 撰] 出版社:[此处留空,或用一个虚构的、古典风格的书局名,如:诂经斋] 版次:[此处留空,或用:万历岁次丙午孟秋重校] --- 【内容提要】 本书并非帝王将相的功过评说,亦非诗词歌赋的流风余韵,而是深入明代中后期、尤其以江南为核心的广袤地域,对世俗生活、实用技术、物产流通及社会结构进行细致入微的博物学式考察与记录。全书秉承“格物致知,穷理尽性”的古老传统,以冷静、详实的笔触,描摹出那个时代普通百姓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与工艺流程。它涵盖了农业生产中的水利灌溉与作物选育,手工业中的丝绸纺织、陶瓷烧制、造纸印刷的复杂工艺,再到盐铁专营下的物资分布,以及民间医药的草药辨识与炮制方法。通过对这些“不登大雅之堂”的实用知识的系统梳理,本书构建了一个立体、可触碰的明代社会经济地理图景,揭示了支撑庞大帝国运转的底层逻辑与精致生活美学的具体展现。 【卷帙详述】 本书共分十卷(或十二卷,视具体构思而定,以下按十卷结构展开): 卷一:稼穑之源:农耕技术与田制考辨 本卷详述江南地区水稻种植的精细化管理。重点剖析了“早熟、中熟、晚熟”稻种的品种改良,以及不同土壤性质(如沙质土、黏性土)下的耕作方法差异。书中详尽记录了犁、耙、耖等农具的结构变化,并对比了官府推行的“均田”与实际操作中富户兼并形成的“佃耕”制度对农业产出的影响。尤其着墨于水利设施的构建与维护,如“溇港”的开凿与疏浚,展示了人力与自然力的博弈。此外,对蚕桑业的重视程度不亚于粮食生产,详细描绘了桑树的修剪、蚕的饲养环境(温度、湿度控制)、取茧缫丝的步骤,乃至蚕卵的保存与“抱卵”习俗。 卷二:土木之形:建筑营建与工具考订 此卷聚焦于明代中晚期民间及士绅府邸的建造技术。不再关注宏大的宫殿结构,而是侧重于江南园林中“借景”的艺术在结构布局上的体现。详细介绍了木料的选择、榫卯结构的精妙运用,以求在不使用铁钉的情况下实现结构的稳固与拆装的便利。记录了瓦片的烧制、青砖的打制过程,以及特有的“白墙黛瓦”色彩组合背后的材料学考量。对当时广泛使用的工具,如曲尺、墨斗、刨子、凿子等的形制与制造工艺进行了细致的图解和描述。 卷三:冶炼之微:金属加工与器物铸造 本卷深入探讨了非贵金属的应用。侧重于生铁与熟铁的提炼,以及铜器的铸造技术,尤其是生活用具如锅、灯盏、锁具的制作流程。书中对“失蜡法”在复杂铜器(如香炉、佛像)上的应用进行了复原性描述,强调了坩埚的耐热性与配料比例对成品光洁度的决定性作用。对于五金匠人如何根据市场需求,快速调整炉温和合金比例,体现了当时工匠的经验主义智慧。 卷四:染彩之道:纺织、印染与服饰流变 此卷是关于色彩的学问。从植物染料的提取开始,如靛青(蓝)、茜草(红)、栀子(黄)的浸泡、发酵、媒染过程。重点分析了丝绸(绫、罗、绸、缎)的织造工艺,特别是提花机(汲花楼)的复杂联动机制。书中对比了官营织造局与民间私营作坊在技术与效率上的差异,并记录了不同社会阶层对服饰色彩、纹样(如海水江崖、云蝠纹)的选择规范,展现了物质文化对身份的界定作用。 卷五:泥土之华:陶瓷烧造与制瓷技艺 本卷不涉及景德镇的官窑,而是侧重于民间粗瓷与地方特色陶器的制作。考察了宜兴紫砂壶的泥料选择、陈腐、塑型、镂刻与低温素烧的过程。详细描述了磁州窑等北方民间陶器上“化妆土”的使用方法,以及釉料中铁、铜、钴等金属氧化物如何通过火候的掌控呈现出千变万化的色彩。强调了泥塑匠人对手感的依赖性。 卷六:纸墨之用:文具制造与印刷术的普及 本书认为纸张和印刷术是知识传播的基石。本卷细述了竹帘、皮帘抄纸的工艺,以及麻纸、皮纸的性能差异。对墨锭的制作,特别是松烟墨与油烟墨的配方(胶的种类、药材的加入)进行了剖析。更重要的是,系统考察了活字印刷术在民间书坊的应用,如宋体字模的雕刻、排版、上墨、覆纸、刷印的全套流程,以及雕版印刷在小说、戏文上的广泛应用,揭示了知识成本的下降如何影响社会思潮。 卷七:百工之集:手工业作坊的组织与管理 本卷转向社会组织层面,探讨手工业的生产关系。记录了如“帮作”、“行会”的建立,匠人之间的学徒制度(师徒间的权力与责任)。分析了手工业者如何通过行会来控制原材料价格、限制技术外泄,以及与地方官府、士绅之间的利益输送与协调机制。展示了手工业内部的等级森严与专业分工。 卷八:食饮之道:粮食加工与民间食品工艺 本卷细致描绘了食物的转化过程。从粮食的脱壳(石磨的结构与人力),到面粉的等级划分。重点记录了酒曲的制作与发酵原理,以及酱油、食醋的漫长酿制过程(缸的维护与盐分的控制)。记录了南方腌制咸菜、腊肉的技术,强调了在缺少现代防腐手段下,人们对盐分、糖分和微生物作用的实践性认知。 卷九:药草之辨:草药采集与炮制基础 本卷为朴素的经验医学记录。收录了数百种民间常用草药的产地、采摘时节(如“春采叶、夏采花、秋采实、冬采根”的原则)。详细描述了干燥、炮炙(炒、炙、煅、煨)等基本炮制方法,解释了炮制如何改变药性。这些记录往往是地方性的、口耳相传的知识,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卷十:流通与度量衡:市集贸易与计量标准 收官之卷探讨了技术知识如何融入市场交易。记录了明代不同区域的度量衡差异,如尺、斤、斗的换算复杂性。描述了漕运系统对大宗物资(如米、盐)的运输效率,以及地方集市的形成与管理规范。本卷强调,即便是最基础的度量,也充满了地方性的操作规程和权力制衡。 --- 【价值评述】 本书的珍贵之处,在于它回避了对朝堂政治的评述,转而聚焦于“万物皆有其道”的实用主义哲学。它并非是关于“为什么”的哲学思辨,而是关于“如何做”的技术手册。阅读此书,如同走进了一间堆满了工具、散发着泥土与药草气息的古老工坊,使后世读者得以窥见支撑起一个繁荣王朝背后,无数匠人、农夫的血汗、智慧与世代累积的经验总结。它是一部活生生的、关于明代物质文明的“百科全书”。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对历史人物传记的阅读,一向偏爱那些能够触及灵魂深处,引发深刻思考的作品。这本书的标题——《林则徐传》,听起来便有一种厚重感,一种历史的沉淀。我希望它不是简单地按照时间顺序堆砌事件,而是能够巧妙地构建一个立体的历史画卷。我期待作者能够展现出那个时代独特的社会风貌,比如鸦片泛滥下的社会百态,官场的腐败与无奈,以及普通民众的生存困境。在这样的背景下,林则徐的出现,他的抗争,他的决心,才显得尤为珍贵和震撼。我希望作者能细致地描绘出他与各方势力的博弈,包括朝堂上的君臣关系,地方官场的利益纠葛,甚至是他与家人的情感维系。书中对于他治水、治河、改良民生的政绩,我同样充满期待,希望看到他如何将书本上的知识转化为实际的行动,如何用他的智慧和汗水,去改变社会的现状。这本书能否让我感受到那个时代所特有的风云变幻,以及林则徐在其中扮演的关键角色?它能否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张”这句诗背后的壮阔情怀?

评分

读一本关于林则徐的书,我的脑海里首先浮现的是那种不畏强权的勇毅形象。然而,我更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更多超越标签的解读。我期待作者能够通过对史料的细致梳理和独到解读,呈现出林则徐内心世界的复杂性。他是否也曾有过妥协的时候?在追求国家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他是否也曾面临过道德上的两难?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他与同时代其他重要人物的互动,以及这些互动如何影响了他的思想和决策。同时,我也希望书中能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整体状况有一个详尽的描绘,比如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落后,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共同导致了国家的危难。这本书能否让我感受到林则徐作为一名封建官僚,在时代变迁中所展现出的超越阶级的远见卓识?我期待它能让我从一个更宏观的视角,去理解这位历史人物的伟大,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这本书是否能够引发我对历史、对国家、对个人责任的深刻反思?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以深邃的墨色为主调,辅以古朴的竹简纹理,仿佛一下子将人拉回到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拿到手里,纸张的质感温润而厚实,翻开第一页,那种淡淡的油墨香扑鼻而来,瞬间勾起了我对历史的无限遐想。我特别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林则徐这个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不仅仅是罗列他的生平事迹,更希望能挖掘出他在面对时代洪流、国家危难时的挣扎、抉择,以及那些不为人知的隐痛与坚持。我希望作者能运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他坚毅的眼神,他深邃的思考,以及他在历史巨变面前所展现出的非凡魄力。这本书能否让我看到一个有血有肉、有温度的林则徐?他是否也曾有过迷茫,有过失落,甚至怀疑过自己的道路?我希望通过阅读,能够与这位伟大的历史人物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感受他那颗赤诚的爱国之心,以及他那份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就在于它能否让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重新审视和理解这位民族英雄的伟大之处,并从中汲取精神力量。

评分

拿到这本书,我的第一感觉是它极具分量,无论是从纸张的厚度还是内容的深度来看,都预示着一次深入的阅读体验。我对林则徐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但总觉得对他的了解还停留在表面的几个标签上。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填补我认知的空白,让我看到一个更丰富、更全面的林则徐。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他在年轻时期的成长轨迹,他的求学经历,以及他早期的政治抱负。在鸦片战争这个历史节点上,我希望作者能深入剖析林则徐所面临的巨大压力,他如何顶住来自朝廷内部和外部的阻力,坚持自己的主张。书中关于他被贬谪、流放的经历,我同样充满好奇,希望能够看到他在逆境中如何保持坚韧,如何继续为国效力。这本书能否让我感受到他身上那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英雄气概?它能否让我理解,在那个积贫积弱的年代,一位官员所能承担的责任有多么沉重?我希望这本书能成为我探索中国近代史的窗口,让我从中获得启迪。

评分

最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让我沉浸其中、废寝忘食的读物,而《林则徐传》这个名字,恰巧触动了我对那段波澜壮阔历史的兴趣。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带领我走进林则徐的世界。我不太关心那些过于官方的叙述,我更关注的是那些能够反映他性格特点、思想变化以及决策过程的细节。比如,在面对鸦片这种凶猛的毒害时,他内心的挣扎与决断是如何形成的?在与外国势力的周旋中,他是否也曾感到过孤立无援?这本书能否展现出他作为一名官员,在处理国事与家事之间的平衡?我期待作者能够运用一些生动形象的语言,还原历史场景,让那些早已尘封的往事重现在我的眼前。我希望通过阅读,能够更加全面地认识林则徐,不仅仅是他“虎门销烟”的壮举,更包括他一生中所经历的起伏与磨难,以及他在不同人生阶段所展现出的不同侧面。这本书能否让我看到一个更加鲜活、更加立体、更加人性化的林则徐?

评分

言简意赅,但有错字

评分

好,正版。

评分

帮外甥买的。

评分

不错

评分

不错

评分

不错

评分

言简意赅,但有错字

评分

不错

评分

好,正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