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门看雨,连夜作画
让孩子感到快乐的,与其说是那些白天或晴天所发现不了的景致,不如说是孩子的独自探险、独自寻找和独自发现。
自从女儿有了自己晚上走路回家的经历后,我们开始相信她,给她更多空间,让她去探索。话虽这样说,但每次遇到事情后回想,还是有些后怕的。
有年夏天,一天晚上,雷雨交加,在家里就可以听到外面肆虐的风雨声。9 点多,女儿说房里很闷,想出去走走。当时,我手头正忙着什么,不能陪她去,就顺口说:“哦,去吧,早点回来。”
她说:“好的,我转一个小时就回来,我要出门去看看雨。”
女儿走了。等我忙完自己的事情,已经10 点了。这才发现,我做了一个很冒险的决定:这么晚了,而且还有风有雨,她一个人在小区里转,会不会碰到什么呢?小区房子稀疏,人也少,晚上的路灯都很暗。会不会在什么地方,有什么东西吓着她?我越想越怕,甚至有点慌乱起来。
我让先生跟我一起去找找,他说:“这么大的小区到哪儿去找,没事的,她一会儿自己就会回来的。”他不陪我去,我一个人也有点怕怕的,就只好坐在家里等,心里不断地想象着很多可能发生的可怕事情。比如, 漆黑的地方突然跳出一个人,或者某家门口突然响起的狗叫,把她吓到……
反正我的脑子里没有一点愉快的景象。就这样,我心里七上八下地等着,焦虑得直在房间里打转,耳朵听着走廊里的脚步声。
直到快11 点了,我才听到女儿特有的脚步声从走廊传来,我冲到门口打开房门,看到了女儿那张充满惊奇的、红通通的脸。
“妈妈,我有了很多惊奇的发现!我看到了一处特别特别美的花。哇, 在路灯下,美得不得了!还有一丛特别特殊的叶子,在路灯的照耀和雨水的浇灌下显得特别美,我从来没发现过那么美的叶子!”她一口气大着嗓门跟我述说着她路上的所闻所见,一副万分欣喜的忘情状态。
我的心落了地,也被她的情绪感染,附和着她,开始询问更详细的情况。
女儿脱下已经潮湿的衣服,坐下来手舞足蹈地描述她走的路线都有哪些发现。那些发现都是白天或晴天所发现不了的,那些特殊的景致让她心情大好。而我明白,她独自探险、独自寻找、独自发现的快乐是她更大的“快乐源”。我听她讲着,心里的恐惧慢慢淡去,也开始好奇路灯下那束美的花是什么样子?在哪里呢?还有,如此风雨交加的晚上,她一个人走在小区里会有怎样的感觉呢?这个“贼大胆”真的没有恐惧,还是探奇的热情战胜了恐惧?我问她,有没有见到巡夜的保安,或者哪一家突然走出一个人来吓到她?
她定定地看了我一眼,说:“你真莫名其妙,哪有那么多可怕的事情!”
我知道又是自己内在的恐惧在作怪了,她在自我探寻的乐趣中,会把一切都赋予美好的、神秘的色彩。
她讲完后,满脸热情地望着我:“我带你去好不好?我带你去看看那些很别致的景色好不好?”
本来很晚了,我也有些困了,但是女儿那么热情地邀请,我实在不忍拒绝。我知道这份美好的感觉是宝贵的,支持她、陪伴她、跟她一起去享受这个过程,也许是对她好的一份肯定。
犹豫了一下,我还是答应了,跟先生打了一声招呼,我们两人各撑一把伞又出门了。这会儿她是向导,她带着我循着刚才的路,给我指点着她在每个地方的惊奇发现,路灯下雨中的花、雨中的草和树。我发现她观察它们的角度很独特,往往是要弯下腰去转过头来才看得到的别致的景致, 难怪平时白天里、晴夜中看不到。
我像一个小孩子一样,跟在她身后,被她拉着跑来跑去,找来找去, 由她引导着从独特的角度去看这个熟悉的小区里的树和花,还有那尊雕塑。她在引导着我从孩子的眼中去观察这个世界,观察成人不会如此用心、如此冒险地在不该出门的夜里看到的一切。
有些景致我能感受到独特和美妙,而有些我却看不出什么不同。我如实地向她表达,不过总引来她的不屑。我们一路走走停停,直到把她发现的每一处景致都看完了,她才觉得心满意足,带我回家了。
回到家里,我们两个又拉着先生,向他描述了一次我们共同探险的经历。先生有些羡慕,同时又忍不住地说:“两个疯家伙。”女儿越来越兴奋, 这时已快12 点了,我们实在太困了,要睡觉,可她说她睡不着,她要创作。我们跟她商量半天她还是不改决定,我们只好先睡了。她一个人坐在过道里,找来了颜料、画纸开始她的创作。
不知道她弄到什么时候,第二天早晨起床后,我看到过道里摆着好几幅画。那些画是她印上去的脚印,那个38 码的大脚印在几张纸上:红的、绿的、蓝的、黄的。奇妙的是,每个脚印已经变成一幅幅有创意的画,她或是在每个脚趾肚上画上不同的图案,或是在脚掌上画上不同的图案。
奇妙的是,有一幅画中,三个脚印凑在一起,而她分别在三个脚印上画上了一男、一女、一个孩子的图像,她把这幅画命名为《一起看世界》,或叫《行走》,描绘的是一家三口人共同的行走。我看着这些画,啧啧称奇。不知道她是在怎样一种高亢的创作激情中,用自己那双大脚涂上颜料踩在纸上,再把每一幅脚印创作成作品的,也不知道她忙到几点。我感动于这个孩子以如此大的热情和激情去好奇地观察生活,认真地表达她对生活的理解和感受。这是多么宝贵的状态啊。也许她牺牲了睡觉的时间,也许她感受到了风寒,可这些与她得到的、体验到的所有快乐和兴趣相比,又算得了什么?
她起床后,我请她给我讲每幅画的含义。她指着那个黄色的脚印和脚趾上那些小鸡告诉我:这是鸡妈妈带着鸡宝宝去探险。每只小鸡因为脚趾肚的大小不同而显得憨态可掬。真不知她内心竟有这样美好的画面,而她又能如此形象地将这些画面表达出来。
她又指着另外一幅蓝色脚印画,说这是“夏夜的星空”。这幅画有点儿像那幅名画《星空》,她把它渲染得很是深邃沉静,同时多了很多梦幻的感觉,显得比那“星空”更有活力。
还有那一家三口的三个图像,她说是“带着我们的脚印去远行”。她指着图画说:“这个是爸爸,这个是妈妈,这个是孩子。”她讲得头头是道, 非常沉醉。我听了有很多惊喜,很多感动,我给了她一个大大的拥抱,并告诉她,她真了不起。
在她身上,我一直能感受到非常奇特的想象力、创造力。我更感动的是,她有那份表达的能力和动力,她可以巧妙地运用色彩、图案、线条来表达她内心的画面和感受,这些都是我们所欠缺的。我又一次被她折服了。
我不知道女儿是否还记得那个夏天的雨夜,但我的脑中还清晰地留存着她探险回来后那热腾腾冒汗的面容。在这个夏夜之后,我更信任她了, 给了她更多的支持和自由,也给了她更多的欣赏和肯定。
每当她提出要去尝试做什么的要求时,我总能看到她的那份好奇和求知欲,我非常珍视体验过程对她成长的重要性,所以,我总是允许她去尝试。
说实话,我过去也买过不少育儿书籍,很多都是大道理堆砌,读完之后感觉信息量爆炸,但真正能落地实践的却寥寥无几。然而,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接地气,它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专家腔调,而是用大量真实的生活案例来阐述观点。比如,书中描绘了一个孩子因为玩具坏了而大哭不止的场景,作者没有直接批评孩子的小题大做,而是引导家长去探究哭泣背后真正的原因——是对失去控制感的焦虑。这种深入挖掘行为动机的分析,让我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完美父母”概念的解构,她坦诚地承认了自己在育儿过程中的失误和挣扎,这极大地缓解了我作为母亲那种时刻需要保持完美的焦虑感。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对照着书中的描述,反思自己最近一次和孩子沟通的方式是不是过于急躁了。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可操作的、富有同理心的育儿框架,而不是一套僵硬的教条。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功底确实非同一般,阅读体验非常流畅,简直可以用“行云流水”来形容。我很少在育儿书中看到如此具有文学性的表达,很多段落,即便是描述一个简单的亲子互动场景,也被描绘得充满诗意和哲理。它巧妙地将心理学、教育学的前沿理论融入到温暖的生活叙事中,使得那些原本可能枯燥的专业术语变得易于理解和接受。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于“过程重于结果”的强调,这在如今这个全民追求“学霸”、“神童”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书中反复提及,关注孩子当下的体验、感受到的爱和安全感,远比早早地学会几门技能重要得多。这就像是给一个被应试教育绑架的灵魂,提供了一次深呼吸的机会。我甚至觉得,这本书对于家长自身的成长也有极大的裨益,它引导我们审视自己的原生家庭影响,从而打破代际传递的负面模式,这无疑是一次深层次的自我疗愈。
评分我非常欣赏这本书在处理现代亲子关系中的“科技”议题时的平衡态度。它没有一味地妖魔化电子产品,而是将其置于家庭关系的大背景下进行探讨。作者提出一个观点:孩子沉迷电子设备,往往是家庭联结出现松动的一种外化表现,是孩子寻求关注和逃避现实压力的出口。这个视角非常具有启发性,它将问题从“孩子不听话”转移到了“我们如何更好地连接彼此”。书中提供了一些实用的“无屏幕家庭时间”建议,这些建议都非常具有可操作性,比如一起做饭、听有声书等,都强调了高质量的互动和共同创造回忆的重要性。总体而言,这本书提供了一种扎根于爱、尊重个体差异的育儿哲学,它给予我的不是焦虑,而是平静与力量,让我更愿意以一种开放、接纳的心态去迎接孩子每一个阶段的成长与变化。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相当吸引人,那种柔和的色调和手绘风格的插图,一下子就让人感受到一种温暖、治愈的气息。我本来就对育儿类的书籍抱有很高的期待,尤其是那些强调“慢成长”理念的,觉得现代社会节奏太快,孩子需要的恰恰是父母更多的耐心和陪伴。刚翻开目录,我就被其中几个章节的小标题抓住了眼球,比如“学会放手,让孩子自由探索的边界”和“冲突中的和解:重建亲子沟通的桥梁”。这些主题都直击当代家长在育儿过程中遇到的痛点。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如何用细腻的笔触去描绘那些日常琐碎却又至关重要的亲子瞬间。我特别期待书中关于如何处理孩子情绪爆发的部分,因为我家那位正处于“我偏不”的叛逆期,如何既能坚定原则又不至于让亲子关系僵硬,一直是困扰我的难题。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不仅仅是一本理论指导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慈爱温柔的邻家长辈,在耳边轻声细语地分享她的智慧和感悟。读起来不会让人感到压力山大,反而有一种如释重负的轻松感,仿佛找到了一个可以依靠的盟友,一起面对成长的挑战。
评分与其他强调“速成”、“高效”养育的书籍相比,这本书简直就是一股清流。它的核心思想似乎是在鼓励我们放慢脚步,去真正“看见”那个独一无二的孩子。书中对“慢”的定义非常深刻,它不是指效率低下,而是一种对孩子发展节奏的尊重和耐心等待。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培养独立性”的一章,作者不是简单地鼓励孩子自己穿衣服、自己吃饭,而是深入探讨了如何逐步撤回家长的过度干预,在孩子遇到挫折时,如何用非评判性的语言支持他们从失败中汲取经验。这种循序渐进、松弛有度的引导方式,让我深刻体会到,真正的“陪伴”不是形影不离,而是在孩子需要时,你恰好在线,并能提供最恰当的支持。这本书的内容排布也很有章法,从宏观理念到微观实践,层层递进,逻辑清晰,让人在阅读时能够始终保持专注和吸收的状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