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鸟类:鸟类学的诞生(1760-1850) [Discovering Birds:The Emergence of Ornithology as A Scientific Discipline:1760-1850]

发现鸟类:鸟类学的诞生(1760-1850) [Discovering Birds:The Emergence of Ornithology as A Scientific Discipline:1760-185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保罗·劳伦斯·法伯 著,刘星 译
图书标签:
  • 鸟类学
  • 鸟类研究
  • 科学史
  • 博物学
  • 18世纪
  • 19世纪
  • 历史
  • 自然科学
  • 学术史
  • 科学发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13129468
版次:1
商品编码:11775617
包装:精装
外文名称:Discovering Birds:The Emergence of Ornithology as A Scientific Discipline:1760-1850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9-01
用纸:胶版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发现鸟类:鸟类学的诞生(1760-1850)》是俄勒冈州立大学科学史教授法伯的博物学史经典著作。通过分析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鸟类学这一科学学科的诞生过程,作者阐述了博物学如何在那段时期分裂为多个独立的、专业的分支学科。
  相较于其他鸟类学史著作,《发现鸟类:鸟类学的诞生(1760-1850)》跨越了科学内史和外史的鸿沟,揭示了许多令人惊叹的历史细节。

作者简介

  保罗·劳伦斯·法伯(Paul Lawrence Farber,1944-),美国科学史家,博物学史研究的先行者。科学史和科学哲学博士。自1974年起任职于俄勒冈州立大学的科学史系,专注于生物科学史和进化论的研究。2010年当选为美国科学史学会主席。除本书外,还出版有《发现自然的秩序:从林奈到威尔逊的博物学传统》(已由杨莎译出,即将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和《进化伦理学的诱惑》等著作。
  
  刘星,四川仁寿人,北京大学哲学系在读博士研究生。2004年到2008年就读于四川大学环境科学专业。2008年到2011年就读于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专业。2013年至今师从刘华杰教授攻读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方向为博物学史。

内页插图

目录

引言
第1章 18世纪的鸟类知识
第2章 布里松和布丰:鸟类学(1760-1780)
第3章 新数据(1780-1830)
第4章 新数据的集中地:收藏(1786-1830)
第5章 鸟类学出版物(1780-1800)
第6章 关注分类:鸟类学(1800-1820)
第7章 一门学科的诞生:鸟类学(1820-1850)
第8章 作为一门科学学科的鸟类学的诞生意义
注释
索引
译后记

前言/序言


探寻自然科学的脉络:科学史视野下的博物学变迁 书名: 《自然之镜:从林奈到拉马克——欧洲博物学思想的范式转型(1700-1830)》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十八世纪早期至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欧洲博物学领域所经历的深刻且复杂的知识结构重塑过程。这一时期,被视为现代科学范式确立的前夜,博物学研究在方法论、分类理论以及哲学基础层面,正经历着一场由启蒙理性主义驱动的剧烈动荡与最终的整合。 第一部分:林奈体系的巅峰与局限 本书首先聚焦于卡尔·林奈及其所创立的、统治了数十年博物学界的“二名法”分类体系。我们详细考察了《自然系统》(Systema Naturae)在不同版本中的演变,阐释了林奈如何将混乱的物种命名法规范化,并建立起一个具有强大组织能力的阶梯式(Scala Naturae)等级结构。通过分析当时主要学者对林奈分类法的接受程度与地方性变异(如在殖民地物种发现激增后的调整),本书揭示了其体系在描述性、实用性上的巨大成功,同时也深入探讨了其在解释物种起源、变异机制以及“自然神学”基础上的内在哲学局限性。特别地,我们检视了林奈学派内部,围绕“物种不变论”与“杂交理论”所展开的初期争论。 第二部分:旅行与观察的黄金时代 十八世纪中后期,欧洲的探险活动空前高涨,大量来自新大陆、热带地区的动植物标本涌入欧洲各大自然历史博物馆与私人收藏。本书详尽地描绘了这一“大发现”时代对博物学研究的实质性冲击。我们不仅关注了宏大的探险叙事,更着重分析了随队自然历史学家(如布申贝格、福尔斯克)所采用的田野记录方法、标本处理技术以及跨学科合作模式(如植物学、地理学与人类学的初步交织)。通过对这些档案记录、私人信件和旅行日志的细致梳理,本书展示了传统欧洲中心主义的观察视角是如何逐渐被全球化的生物多样性事实所挑战和修正的。 第三部分:解剖学、生理学与比较研究的兴起 在分子生物学尚未出现之时,动物形态学和比较解剖学是理解生命奥秘的核心工具。本书深入探讨了布法龙(Buffon)的自然史思想如何为后来的功能性思考铺平道路。我们详细分析了乔治·居维叶(Georges Cuvier)的成就,尤其是在比较解剖学领域,他如何通过对骨骼结构的精确定位与功能推断,构建起一个严格的“结构决定功能”的分析框架。本书认为,居维叶的工作标志着博物学开始摆脱单纯的“清单式”描述,转向对生命“组织原则”的系统性探究。我们探讨了“同源器官”概念的初步萌芽,以及在这一阶段,生命体内部结构逻辑如何开始挑战僵硬的固定物种观。 第四部分:自然哲学向新哲学形态的过渡 本书的后半部分着眼于思想史的转折点。林奈的秩序观(Order)建立在神创的和谐之上,而十八世纪晚期,新的“演化论”思想的种子开始悄然播种。我们详细考察了拉马克(Jean-Baptiste Lamarck)早期的细菌学研究、植物分类实践,并最终聚焦于他最具争议的《动物哲学》(Philosophie Zoologique)。本书并非简单地重述拉马克的“用进废退”理论,而是将其置于当时法国革命后对社会结构、进步理念的广泛讨论之中。拉马克的体系如何试图建立一个统一的、动态的、而非静态的生命进步链条,以及这套理论在当时的科学共同体中引发的激烈抵制与后续的地下传播。我们对比了拉马克与居维叶在“变化性”问题上的根本分歧,揭示了现代进化论思想从何种哲学土壤中艰难破土而出。 结论:从描述到解释的飞跃 《自然之镜》总结道,1700年至1830年间,欧洲博物学完成了一次关键的身份重塑:它从一个以归类、命名和神学论证为核心的学科(自然神学和百科全书式记录),逐步转型为一个以内在因果关系(功能、结构、适应性)为驱动的解释性科学(现代生物学的前身)。这次转型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研究范式的根本性转移,为达尔文时代的大爆发奠定了不可或缺的理论和实证基础。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精细入微的镜头,观察科学理性如何在自然界这个最复杂的对象上自我完善和革新。

用户评价

评分

《发现鸟类:鸟类学的诞生(1760-1850)》这个书名,立即勾起了我对那个时代的科学探索和知识普及的好奇心。我一直对那些“奠基之作”的书籍情有独钟,它们往往承载着改变时代的力量。1760年至1850年,这个时间跨度涵盖了欧洲启蒙运动的后期以及工业革命的初期,可以说是一个科学思想和技术革新蓬勃发展的时期。我非常想知道,在这个过程中,鸟类学是如何从一个边缘的兴趣爱好,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拥有严谨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的科学学科的。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当时有哪些关键的人物,比如那些伟大的博物学家、探险家、或者分类学家,他们是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推动了鸟类学的发展?我很好奇,那个时代的科学研究环境是怎样的?是否存在着学术机构的雏形?学者们之间的交流方式又是什么样的?是通过书信、沙龙,还是早期的学术会议?而且,关于“诞生”这个词,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阐述,在那个时期,有哪些重要的理论突破、研究方法创新、以及标志性的科学发现,使得鸟类学能够被确立为一个独立的学科。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鸟类,更是一次对科学发展史的回溯。

评分

我被《发现鸟类:鸟类学的诞生(1760-1850)》这本书所吸引,是因为我对那个充满变革的启蒙时代特别着迷。1760年到1850年,这不仅是科学探索的黄金时期,也是人类思想观念发生深刻变化的时代。将鸟类学作为一个切入点,来审视那个时代的科学发展,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巧妙的视角。我很好奇,在这个过程中,哲学、艺术、文学等领域是否对鸟类学的研究产生了影响,反之亦然。例如,浪漫主义的兴起是否让人们对自然产生更深厚的情感,从而促进了对鸟类的关注?或者,早期的自然哲学思想是如何引导学者们进行科学分类和理论构建的?书中提到的“科学学科的诞生”,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其复杂而引人入胜的过程,它意味着不再是零散的观察和民间传说,而是有了系统的方法、学术的交流、以及专业的研究者群体。我非常想了解,当时有哪些著名的学术机构或社团在推动鸟类学的发展?当时的科学出版物,例如期刊和书籍,是如何传播知识的?以及,那些伟大的博物学家们,他们是如何将自己的热情转化为科学贡献的?我相信,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述鸟类学的历史,更是在描绘一幅宏大的科学思想发展图景。

评分

读到《发现鸟类:鸟类学的诞生(1760-1850)》这个书名,我立刻联想到许多关于早期博物学的经典故事。我一直觉得,那个时代的科学研究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尽管条件艰苦,但科学家们往往怀揣着纯粹的好奇心和对自然的无限热爱。这本书所聚焦的1760-1850年,对我来说,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历史时期。那是一个地理大发现的余韵仍在,同时科学革命的火种也正在熊熊燃烧的年代。我迫切地想知道,当时的学者们是如何进行野外考察的?他们的足迹是否遍及了当时已知的世界?为了研究鸟类,他们会采取哪些方法?采集标本、绘制插图、记录鸣叫,这些在今天看来是基本的操作,在那个时代又会面临怎样的困难?书名中的“鸟类学的诞生”,让我对学科的形成过程充满了兴趣。我想象着,是否有一些伟大的著作,如林奈的《自然系统》,对这个领域的早期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书中是否会介绍一些关键的分类体系的建立,或者对鸟类行为、生理、迁徙等方面的早期研究?我希望这本书能带我进入那个充满探索精神的时代,感受科学从懵懂走向成熟的魅力,并从中体会到人类对自然世界求知欲的强大力量。

评分

这本《发现鸟类:鸟类学的诞生(1760-1850)》的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让我对那个时代人类如何开始系统性地研究鸟类充满了好奇。我一直觉得鸟类是自然界中最迷人的生物之一,它们轻盈的姿态,多样的鸣叫,以及那仿佛与生俱来的迁徙本能,总能引发我无限的遐想。翻开这本书,我期待的不仅仅是关于鸟类本身的信息,更希望能深入了解那个时期,科学思维是如何萌芽,如何从零散的观察和传说中,逐渐发展出一套严谨的学科体系。我尤其好奇,当时的学者们是如何克服技术上的限制,例如没有先进的摄影设备,没有全球性的通讯网络,是如何进行野外考察、收集样本、进行解剖和分类的。我想象着那些在偏远地区跋涉的探险家,在显微镜下仔细观察羽毛纹理的博物学家,以及他们之间是如何通过书信往来,分享彼此的发现和见解的。这段跨越近一个世纪的时间跨度,在我看来,是知识积累和科学方法论形成的关键时期,我很想知道,在这其中,有哪些重要的转折点,有哪些里程碑式的发现,以及哪些杰出的科学家,用他们的智慧和毅力,为我们今天所知的鸟类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期待能够在这个故事中,感受到那种探索未知、挑战权威的科学精神,并从中获得启发。

评分

看到《发现鸟类:鸟类学的诞生(1760-1850)》这本书名,我立刻被那个时代科学探索的浪漫气息所吸引。1760到1850年,这一个世纪的时间,在我看来,是人类认识自然界的一个关键转折点。我一直对那个时期,知识是如何被发现、被整理、被传播充满了兴趣。这本书,从鸟类学这个独特的视角切入,让我看到了一个学科如何从零散的观察和民间传说中,逐渐生长出科学的根基。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描述,那个时代的学者们是如何进行野外考察的?他们是如何克服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困难,去记录和研究那些生活在遥远地方的鸟类?我特别想了解,在那段时期,有哪些突破性的发现,是如何改变人们对鸟类的认知?比如,对迁徙现象的科学解释,对鸟类分类体系的建立,或者是对鸟类解剖学的深入研究。书名中的“诞生”,暗示着这是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我希望书中能细致地描绘出这个过程中的关键人物、重要事件以及理论演变。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鸟类的读物,更是一扇窗户,让我得以窥见科学精神在那个时代的萌芽与成长。

评分

发现鸟类:鸟类学的诞生(1760-1850)

评分

看起来还不错的一本书,希望有所收益。

评分

平装买了又出了,现在看到精装版又想买了?我。。。买了,版本设计不如北大平装版。凑合着吧。书其实蛮枯燥无味

评分

很有见解的书,值得推荐

评分

好书推荐,,可以看看

评分

一本博物学的入门书!

评分

非常不错的非常不错的

评分

发现鸟类:鸟类学的诞生(1760-1850)

评分

嘎嘎嘎嘎干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