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成像:物理原理和方法

核磁共振成像:物理原理和方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俎栋林,高家红 著
图书标签:
  • 核磁共振
  • MRI
  • 医学影像
  • 物理学
  • 成像技术
  • 诊断学
  • 生物医学工程
  • 共振成像
  • 临床医学
  • 影像物理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48713
版次:1
商品编码:1156421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外物理学精品书系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52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核磁共振成像——物理原理和方法》为“中外物理学精品书系-前沿系列”丛书之一,是一本全面描述核磁共振成像物理最新进展的学术专著。

内容简介

  《核磁共振成像——物理原理和方法》是《核磁共振成像学》的修订版,是全面描述核磁共振成像物理的学术专著,分为上、下册,整套书的部分图片采用彩色印刷。
  这本为上册,内容包括核磁共振成像(MRI)的空间编码机制、信号采集方法、脉冲序列时序原理、扫描K-空间轨迹的概念,自旋激发动力学方程、RF脉冲设计(包括激发k-空间概念)、分子自扩散测量方法、图像重建方法和MRI扫描仪结构以及运行原理;其中脉冲序列包括临床常用的SE、GE和IR序列以及高速成像EPI序列、Spiral序列、Turbo-Flash序列等。
  《核磁共振成像——物理原理和方法》部分内容适用于理、工科大学博士研究生MRI教材以及医科大学MRI博士研究生MRI教学参考书,全书适合于理工科大学MRI教师、科学院MRI基础研究人员、MRI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以及对MRI有浓厚兴趣的其他人员研读或参考。

作者简介

  俎栋林,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多年从事核磁共振物理原理研究与教学,出版专著、教材多部; 高家红,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千人计划学者。

目录

第1章核磁共振基本原理
§1.1原子核的磁性
1.1.1原子核的自旋角动量和自旋磁矩
1.1.2原子核的磁化和顺磁磁化率
§1.2核磁共振条件
1.2.1塞曼能级和共振跃迁
1.2.2自由核磁矩的拉莫尔进动和共振章动
§1.3弛豫过程和弛豫时间
1.3.1自旋�簿Ц裣嗷プ饔�,自旋�簿Ц癯谠ナ奔銽1
1.3.2自旋�沧孕�相互作用,自旋�沧孕�弛豫时间T2
1.3.3相关时间
1.3.4人体水质子弛豫特性
1.3.5肿瘤鉴别
§1.4NMR量子力学描述
§1.5磁共振经典理论
1.5.1磁化强度矢量M和弛豫假设
1.5.2布洛赫方程和旋转坐标系
1.5.3布洛赫方程的稳态解
1.5.4NMR信号的高度、宽度、形状等特征量
1.5.5自旋核的动态(横向)磁化率
1.5.6主磁场不均匀引起的吸收线加宽
§1.6布洛赫方程的暂态解、脉冲傅里叶变换核磁共振
1.6.1磁化强度M的章动
1.6.2自由感应衰减
1.6.3FID信号的傅里叶变换
§1.7自旋回波(SE)
§1.8简单脉冲序列,弛豫时间T1、T2的测量
1.8.1反向恢复(IR)序列测量T1
1.8.2自旋回波序列(90°�拨营�180°)测T2
1.8.3CP序列(90°�拨营�180°��2τ��180°��2τ�病�)测T2
1.8.4CPMG脉冲序列(90°�拨营�180°y′��2τ��180°y′��2τ�病�)
§1.9NMR信号检测与信噪比
1.9.1并联谐振和端电压
1.9.2NMR信号强度
1.9.3噪声和噪声系数
1.9.4NMR信噪比
参考文献
第2章NMR成像原理
§2.1空间编码原理
2.1.1NMR成像发展的历史背景
2.1.2线性磁场梯度
2.1.3投影
2.1.4背投影
2.1.5劳特伯NMR成像实验
§2.2傅里叶成像
2.2.1虚拟的劳特伯投影重建改进方案
2.2.2傅里叶成像实验
2.2.3二维傅里叶变换
2.2.4傅里叶成像技术与投影重建技术的比较
§2.3傅里叶成像理论
2.3.1峰形函数与滤波函数
2.3.2K�部占�
2.3.3MR图像重建公式
2.3.4恩斯特二维及多维谱理论简介
§2.4spin�瞱arp傅里叶成像
§2.5层面选择
2.5.1层面取向和位置
2.5.2层面厚度
2.5.3层面选择激发
2.5.4sinc脉冲的截断效应
2.5.5汉明窗和汉宁窗
§2.6RF脉冲
2.6.1矩形脉冲,硬脉冲
2.6.2选择激发RF脉冲,软脉冲
2.6.3选择性饱和脉冲
参考文献
第3章临床基本通用脉冲序列
§3.1自旋回波脉冲序列
3.1.1基本单层面自旋回波脉冲序列的时序
3.1.2采样、采样率、采样带宽和频率编码方向线分辨率
3.1.3“混叠”问题和过采样
3.1.4数据矩阵与K�部占�
3.1.5二维图像的信噪比
3.1.6信噪比对场强的依赖性
3.1.7相位编码方向图像分辨率和梯度的选择
3.1.8自旋回波序列的像元素信号强度公式
3.1.9加权像
3.1.10成像时间
§3.2改进的自旋回波变型序列
3.2.1标准双回波和多回波序列
3.2.2对比度加权双回波序列
3.2.3快自旋回波(fSE)脉冲序列
3.2.4fSE的图像对比度
3.2.5fSE双回波图像
3.2.6快恢复快SE序列
3.2.7多层面SE脉冲序列(MSE)
3.2.8多层面快SE序列
3.2.9RF功率和特定吸收率(SAR)
§3.3反向恢复(IR)脉冲序列
3.3.1标准IR序列的时序
3.3.2快反向恢复序列(fast IR)
3.3.3多层面IR序列
3.3.4T1加权的IR实像动态范围
3.3.5对比度概念,差噪比(CNR)
§3.4对比度模型和压脂肪技术(STIR)
3.4.1本征对比度
3.4.2对SE序列图像的T1权重的分析
3.4.3IR序列的重T1对比度加权成像
3.4.4抑制脂肪的STIR技术
3.4.5抑制脑脊液的FLAIR技术
§3.5梯度回波(GE)脉冲序列
3.5.1GE序列基本概念
3.5.2允许小角倾倒
3.5.3单位时间信噪比、单位时间差噪比
3.5.4T*2弛豫效应
3.5.5磁化率效应
3.5.6三维成像
§3.6相干稳态GE脉冲序列(GRASS)
3.6.1残余横向磁化强度的重聚相
3.6.2稳态自由进动
3.6.3CE�睩AST(或PSIF)序列的时序
3.6.4对比度
3.6.5SSFP双回波
3.6.6True FISP序列
§3.7不相干GE序列,FLASH,恩斯特角
3.7.1破坏梯度回波(sGE)序列
3.7.2恩斯特角
3.7.3sGE序列的对比度
3.7.4破坏梯度回波序列的应用要领
3.7.5如何选用稳态自由进动GE和FLASH序列
§3.8超快FLASH脉冲序列
3.8.1自旋密度加权的超快FLASH成像
3.8.2T1加权反向恢复(IR)超快FLASH成像
3.8.3T2加权的超快FLASH成像
3.8.4化学位移选择性饱和超快FLASH成像
3.8.5NMR谱的超快FLASH成像
§3.9受激回波脉冲序列
3.9.1“8”球回波和受激回波
3.9.2间隔三个RF脉冲激发M⊥的相干路径和回波
3.9.3受激回波成像序列
参考文献
第4章单射成像和高速脉冲序列
§4.1提高成像速度的途径、K�部占浜透咚傩蛄欣啾�
4.1.1半傅里叶成像和四分之一傅里叶成像
4.1.2归一化K�部占�
4.1.3脉冲梯度和在K�部占涞纳�描轨迹
§4.2回波平面成像(EPI)序列
4.2.1原始EPI序列
4.2.2改进的EPI序列
4.2.3EPI序列对硬件的要求
§4.3常用或基本EPI序列
4.3.1SE�睧PI序列
4.3.2GE�睧PI序列
4.3.3IR�睧PI序列
4.3.4单射EPI成像时间,最小回波间隔ESP及最大回波列长度
4.3.5EPI序列图像对比度
§4.4EPI序列的伪影
4.4.1化学位移伪影
4.4.2交错多射EPI
4.4.3N/2奈奎斯特鬼影
4.4.4奈奎斯特鬼影的校正
4.4.5图像畸变伪影
4.4.6图像畸变伪影的校正
4.4.7T*2感应的图像模糊
4.4.8体元内散相
§4.5EPI变型序列
4.5.1省略偶回波的EPI
4.5.2圆形EPI
4.5.3测量T*2�瞞ap的变型EPI序列
4.5.4三维EPI,即回波体积成像(EVI)
§4.6渐开平面螺旋序列
4.6.1原始单射渐开平面螺线(spiral)扫描序列
4.6.2变型spiral序列
4.6.3典型spiral数学描述
4.6.4spiral序列的应用和优缺点
4.6.5模糊校正
§4.7RARE序列
§4.8GRASE序列
4.8.1GRASE脉冲序列
4.8.2GRASE相位编码次序
4.8.3回波时间移动
4.8.4相位校正
§4.9高速STEAM序列
参考文献
第5章自旋激发动力学与RF脉冲设计
§5.1自旋激发动力学
5.1.1旋转坐标系
5.1.2RF磁场
5.1.3布洛赫方程
5.1.4布洛赫方程的小倾倒角近似解
5.1.5布洛赫方程的大倾倒角解
5.1.6RF脉冲度量参数
§5.2SLR脉冲设计
5.2.1硬脉冲近似和正SLR变换
5.2.2逆SLR变换
5.2.3多项式设计和SLR脉冲
5.2.4脉冲设计参数关系
5.2.5设计考虑和实例
§5.3复合脉冲
5.3.1二项式型复合脉冲
5.3.2其他定型复合脉冲设计理论
§5.4绝热脉冲设计
5.4.1绝热激发原理和绝热条件
5.4.2绝热反向180°脉冲设计
5.4.3绝热章动物理机制
5.4.490°绝热激发脉冲
5.4.5绝热旋转180°重聚脉冲
5.4.6偏离共振效应
§5.5复合绝热脉冲
5.5.1任意章动角绝热平面旋转
5.5.2BIR脉冲的矢量描述
5.5.3BIR��4脉冲
5.5.4绝热脉冲的应用
§5.6二维RF脉冲,二维空间选择激发
5.6.1RF激发k�部占�
5.6.2RF激发k�部占渲胁裳�速度、采样密度和采样函数
5.6.3离散k�部占浞治�
5.6.4产生回波平面型轨迹的梯度、RF脉冲波形计算
5.6.5产生spiral轨迹的梯度、RF脉冲波形计算
5.6.6产生径向轨迹的梯度、RF脉冲波形计算
§5.7空间�财灯識F脉冲设计
5.7.1SPSP脉冲
5.7.2二维空间一维谱RF脉冲设计
§5.8具有多项式�蚕辔幌煊�(PPR)的宽带RF脉冲
5.8.1设计方法
5.8.2结果
参考文献
第6章扩散磁共振成像
§6.1扩散对磁共振信号的影响
6.1.1扩散现象的物理描述
6.1.2在平衡态、稳态条件下如何观察扩散
6.1.3扩散对MR信号的影响
§6.2自旋回波扩散磁共振成像序列
6.2.1支配磁化强度M扩散输运的Bloch�睺orrey方程
6.2.2磁共振扩散测量方法和脉冲序列
6.2.3扩散磁共振成像
6.2.4自旋回波(SE)扩散成像序列
6.2.5扩散加权像(DWI)的临床应用价值
§6.3b因子计算
6.3.1在扩散系数测量的自旋回波序列中b因子的计算
6.3.2在脉冲梯度SE序列中b因子随脉冲波形的变化
6.3.3在扩散MRI中成像编码梯度对b因子的贡献
6.3.4在SE扩散成像实验中的扩散时间和扩散梯度的“滤波”效应
6.3.5裁剪脉冲序列使bi和bct最小
§6.4扩散MRI灵敏度及其生物系统中的扩散效应
6.4.1最小可测量的扩散系数
6.4.2最佳梯度因子b
6.4.3生物系统中微观动力学和微观结构效应
6.4.4受限制扩散
6.4.5各向异性扩散
6.4.6在多隔间系统中的扩散
6.4.7代谢扩散
§6.5受激回波扩散成像序列
6.5.1受激回波序列
6.5.2测量扩散的双极脉冲梯度受激回波序列
6.5.3受激回波扩散成像
6.5.4受限制扩散的STEAM成像
6.5.5动物中枢神经系统的扩散加权STEAM成像研究
6.5.6人脑的扩散加权高速STEAM成像序列
6.5.7在异质系统中测量扩散的魔不对称梯度受激
回波(MAGSTE)序列
§6.6扩散EPI成像序列
6.6.1运动伪影
6.6.2EPI扩散加权成像(DWI)序列
6.6.3扩散加权图像的畸变
§6.7扩散张量MR成像
6.7.1有效扩散张量Deff
6.7.2b矩阵
6.7.3扩散张量成像(DTI)
6.7.4最佳b值选择以及优势方向
6.7.5只用7次DWIs确定D的简单方法
6.7.6扩散椭球
6.7.7扩散张量Deff的不变量及导出量
6.7.8扩散张量成像数据的处理
6.7.9扩散张量成像在临床的应用
6.7.10图像畸变问题
§6.8基于DTI的神经纤维束造影
6.8.1纤维束跟踪算法理论
6.8.2纤维束追踪算法的执行步骤
6.8.3神经纤维束造影的临床应用
6.8.4MR神经纤维束造影所面临的问题
§6.9复杂神经纤维结构成像
6.9.1q�部占涑上窀拍�
6.9.2扩散谱成像
6.9.3高角度分辨扩散加权成像(HARDI)
6.9.4多张量扩散模型——FORECAST方法
6.9.5q�睬虺上�
6.9.6评述和讨论
6.9.7基于交叉纤维成像的纤维束造影
§6.10扩散峰度成像
6.10.1任意阶扩散张量成像
6.10.2扩散峰度成像(DKI)
6.10.3从DKI导出ODF估计
参考文献
第7章MR图像重建
§7.1傅里叶重建
7.1.1填零
7.1.2移相
7.1.3数据窗函数
7.1.4矩形视野
7.1.5多线圈数据重建
7.1.6图像变形校正
7.1.7缩放比例
7.1.8基线校准
§7.2方格化重建
7.2.1方格化变换的基础
7.2.2重建时间
7.2.3方格化核
7.2.4密度补偿
7.2.5方格化数学
§7.3并行采集MRI
7.3.1SENSE重建
7.3.2SMASH重建
7.3.3灵敏度校准
7.3.4AUTO�睸MASH和VD�睞UTO�睸MASH
7.3.5GRAPPA重建
7.3.6SPACE RIP重建算法
7.3.7PILS重建算法
7.3.8并行采集MRI方法的重新分类
7.3.9PRUNO重建算法
7.3.10UNFOLD算法
§7.4部分傅里叶重建
7.4.1填零
7.4.2零差处理
7.4.3迭代的零差处理
§7.5相位差重建
7.5.1相位差map重建一般步骤和反正切函数主值范围
7.5.2反正切运算
7.5.3相位阵列多线圈数据
7.5.4可预期相位误差和伴随场的校正
7.5.5图像变形校正
7.5.6图像比例缩放
7.5.7噪声掩模
§7.6观共享重建
7.6.1K�部占涔丶�孔技术
7.6.2BRISK技术
7.6.3TRICKS技术
7.6.4实时成像和滑动窗重建
7.6.5心电触发电影(CINE)采集
7.6.6分段心脏采集和观共享
参考文献
第8章MRI扫描仪概论
§8.1MRI扫描仪总体结构简介
8.1.1磁体部分
8.1.2谱仪电子学部分
8.1.3计算机部分
§8.2MRI主磁体系统简介
8.2.1超导磁体系统
8.2.2永磁磁体系统
8.2.3电磁体
§8.3MRI梯度系统
8.3.1度量梯度线圈优劣的指标
8.3.2超导MRI梯度线圈传统结构
8.3.3永磁或电磁MRI系统的梯度线圈结构
8.3.4梯度线圈的新发展
8.3.5梯度放大器和开关时间
8.3.6振动伪影的校正
§8.4MRI的RF线圈系列
8.4.1RF线圈的功能和本征物理特性
8.4.2LC谐振槽路
8.4.3RF线圈设计考虑要点
8.4.4螺线管及变型螺线管线圈
8.4.5蝶形线圈
8.4.6在圆柱内产生横向磁场的线圈
8.4.7鸟笼形线圈
8.4.8RF线圈系列
8.4.9TEM线圈
8.4.10表面线圈和相位阵列线圈
§8.5射频发射/接收系统
8.5.1概述
8.5.2发射/接收(T/R)开关
8.5.3RF线圈和发射机的匹配
8.5.4RF线圈和接收机前放的连接
8.5.5正交混合器和正交调制器
8.5.6发射通道
8.5.7RF功率放大器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深入探索:现代生物物理学的前沿与应用 一本全面覆盖当代生命科学与物理学交叉领域的权威著作 本书汇集了全球顶尖学者在生物物理学领域最新、最前沿的研究成果,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复杂生命现象背后物理学机制的深度视角。它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是一部引领未来研究方向的工具书,覆盖了从分子尺度到细胞系统,再到复杂生物网络的多个层面。 --- 第一部分:生命系统的精微构造与动态学 本部分聚焦于生命分子和细胞结构所展现出的奇妙物理特性,以及它们如何驱动生命活动。 第一章:生物大分子结构解析的新范式 本章深入探讨了当前解析蛋白质、核酸及其复合体结构的主流和新兴技术。我们不仅回顾了经典X射线晶体学和冷冻电子显微镜(Cryo-EM)的最新进展,特别是关于亚单位解析和动态结构捕获的突破,还详细介绍了原子力显微镜(AFM)在活体、近生理条件下对分子运动进行实时成像的能力。重点阐述了如何利用小角度X射线散射(SAXS)结合分子动力学模拟,来重建柔性生物大分子在溶液中的整体轮廓和构象变化。 第二章:生物膜的流体物理与界面张力 生物膜是生命活动的核心边界。本章从物理化学的角度,剖析了脂质双层膜的流变学特性。详细讨论了膜的弯曲刚度、渗透压响应以及如何利用巨型脂质体(GUVs)作为模型系统,研究膜蛋白的嵌入、组装和功能实现。引入了最新的理论模型,用于描述离子通道和受体在膜两侧电势梯度和剪切应力下的响应机制。 第三章:细胞骨架的力学响应与主动运输 细胞的形态和运动依赖于其内部的动态骨架网络。本章将微管、微丝和中间纤维视为非平衡力学系统进行分析。我们详细考察了驱动蛋白(如驱动蛋白和肌动蛋白)如何将化学能转化为机械功,并量化了这些分子马达的步长、速度和负载依赖性。此外,章节还探讨了细胞外基质(ECM)的力学信号如何通过整合素通路,反馈调控细胞核的形状和基因表达,揭示了机械信号转导的物理基础。 第四章:液-液相分离在细胞核内的组织功能 近年来,生物物理学界对细胞核内和细胞质内由生物大分子驱动的液-液相分离(LLPS)现象给予了高度关注。本章系统梳理了驱动LLPS的物理化学驱动力,包括多价相互作用、π-π堆叠以及溶解度阈值。我们利用时间分辨光谱技术和微流控技术,分析了相分离体(如核仁、应激颗粒)的动力学形成与解离过程,以及这些“无膜细胞器”如何暂时性地富集或排除特定的生化反应因子。 --- 第二部分:复杂生物系统的统计物理与网络动力学 本部分将焦点扩展到由大量分子、细胞构成的群体系统,探讨群体行为的涌现规律和信息处理机制。 第五章:群体行为的建模与统计力学 生命系统中普遍存在群体效应,例如细菌的群体感知(Quorum Sensing)和神经元的同步放电。本章引入了非平衡态统计力学工具,如朗之万方程和主方程方法,来描述大量相互作用粒子(细胞或分子)的集体运动。重点分析了自组织临界现象在生态系统和免疫反应中的体现,以及如何通过最小化自由能原理来理解复杂系统的稳定状态。 第六章:神经信息编码的物理学基础 神经科学与物理学深度交叉的前沿领域。本章侧重于动作电位的产生、传播和突触传递的离子通道动力学。我们利用Hodgkin-Huxley模型及其简化版本,分析了神经元的非线性动力学特性,如阈值激发和振荡行为。更进一步,本章探讨了群体神经元网络中的同步性、振幅谱分析,以及如何通过信息论的视角来量化信息在神经网络中的编码和传输效率。 第七章:代谢网络与热力学效率 生命体本质上是开放的、耗散的系统。本章运用热力学原理,分析了细胞代谢网络的能量转化效率。详细讨论了ATP合成的化学梯度驱动机制,以及耗散结构理论在理解稳态维持中的作用。通过构建简化的生化反应网络模型,我们考察了系统如何通过反馈调控,在满足生命活动需求的同时,最小化产热,实现高熵流下的能量优化利用。 第八章:生物系统中的噪声与鲁棒性 在分子水平上,化学反应和分子扩散都充满了随机性(噪声)。本章探讨了生物系统如何管理和利用这种内在噪声。通过随机过程理论,分析了基因表达的内在噪声和外在环境噪声对细胞表型变异的影响。重点论述了生物网络如何通过冗余设计和反馈回路,实现对外部扰动的鲁棒性(Robustness),确保关键生命功能在不确定环境中依然可靠执行。 --- 第三部分:先进成像与生物物理学技术方法论 本部分详细介绍当前用于研究生物物理系统的尖端实验技术,侧重于其背后的物理学原理和数据处理方法。 第九章:单分子成像与高分辨光谱技术 随着技术的发展,研究单个生物分子的行为成为可能。本章详细介绍了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光漂白技术(Photobleaching)和单颗粒跟踪(SPT)的原理和应用。特别关注了如何利用这些技术来测量分子间的距离变化、构象切换和分子运动的扩散系数。章节还包括先进的拉曼光谱和太赫兹光谱在识别生物分子特有振动指纹方面的潜力。 第十章:活体生物力学测定技术 定量测量活体细胞和组织的力学性能至关重要。本章覆盖了包括磁力镊、光镊在内的显微力学工具,以及弹性成像技术(如剪切波超声)。详细阐述了如何从测得的力-位移曲线中反演出细胞的黏弹性参数,并讨论了如何将这些测量结果与细胞内部的肌动蛋白张力进行关联分析。 结语:生物物理学的未来挑战 本书最后展望了生物物理学界面临的重大挑战,包括:如何有效整合多尺度数据(从基因组到组织),如何开发能够模拟超大生物系统的计算框架,以及如何利用量子生物学原理来理解酶催化和光合作用中的超快能量转移过程。本书旨在激发新一代研究人员,利用物理学的严谨性去解决生命科学中最棘手的难题。 --- 目标读者: 本书适合生命科学、物理学、生物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等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以及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和工业界专业人士。需要具备基础的物理学、化学和数学知识。 关键词: 生物物理学、分子动力学、细胞力学、统计物理、神经科学、膜生物学、非平衡态热力学、单分子技术。

用户评价

评分

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是希望能够对MRI这项技术有一个宏观的、相对全面的了解,包括它的发展历程、核心技术以及未来趋势。我一直对能够“看透”人体内部的黑科技非常着迷,而MRI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我期待书中能够梳理出MRI从诞生之初到现在所经历的关键技术突破,比如梯度场技术、脉冲序列的发展,以及不同成像方法的优势和局限性。同时,我也希望书中能够探讨一下MRI在不同医学领域(如神经影像、心血管成像、肿瘤成像)的具体应用,并可能介绍一些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或临床实践。此外,对于MRI技术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例如更高场强、更快的成像速度、更低的伪影、以及与人工智能的结合等,我也希望能有一些前瞻性的探讨。然而,这本书似乎过于聚焦于“物理原理和方法”的细节,而忽略了技术背后的故事和更广泛的应用图景。它就像是在解剖一个复杂的机器,但并没有告诉我们这个机器是用来做什么的,以及它在整个体系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我想要的是一个更完整、更立体的画面,而不是被困在某个局部细节里。

评分

我想从这本书中学习如何“读懂”MRI影像,掌握一些基本的影像判读技巧。我设想书中会介绍不同解剖结构在T1和T2加权图像上的正常表现,以及一些常见的病变(比如炎症、肿瘤、出血)在MRI上的典型影像特征。我希望能够学习到如何区分不同类型的伪影,以及如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成像参数和序列。我甚至期待书中会提供一些典型的病例分析,通过真实的MRI图像,来讲解如何逐步分析和诊断。我明白影像判读需要长期的学习和经验积累,但我至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个入门级的指导,让我能够开始理解MRI图像背后的医学信息。然而,这本书的内容似乎完全集中在MRI的“制造”过程上,也就是其物理原理和技术实现,而对“如何解读”成果这一部分几乎没有涉及。这就像我买了一本关于相机生产制造的书,但完全没有学到如何拍照,如何构图,以及如何欣赏照片。我想要的是一本能够帮助我“看懂”世界的书,而不是一本仅仅告诉我“世界是如何被制造”的书。

评分

坦白说,我被这本书的封面和书名所吸引,以为它会讲述MRI技术在医学诊断中那些令人惊叹的应用,例如早期发现肿瘤、观察大脑活动等等。我设想书中会描绘科学家们如何通过巧妙的设计,捕捉到人体内部微小的变化,以及这些技术是如何一步步改变了疾病的治疗方式,让无数生命得以挽救。我甚至期待书中能包含一些关于MRI在神经科学、运动医学甚至艺术领域的创新应用案例,从而展现这项技术的广度和深度。然而,当我阅读时,却发现书中绝大部分篇幅都在讲解那些抽象的物理学原理,比如原子核的磁矩、拉莫尔频率、自旋耦合等等,这些内容虽然是MRI技术的基础,但对我而言,就像是在阅读一本高阶的物理学教材,与我最初期望的“技术应用”相去甚远。书中很少提及具体的临床案例,或者对成像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挑战和解决方案进行详细的讨论。这种知识的侧重点让我感到有些失望,因为它并没有满足我对于“应用”层面的好奇心。我更希望看到的是技术如何服务于人类健康,如何解决实际问题的故事,而不是纯粹的理论阐述。

评分

当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脑海中浮现的是一本能够引导我理解MRI成像过程的“地图册”。我期待书中能够用清晰的流程图、生动的示意图,来解释每一个步骤是如何实现的:从射频脉冲的激发,到信号的接收,再到图像的重建。我希望能够看到例如不同脉冲序列(如SE, GE, EPI)是如何产生不同对比度的图像,以及梯度场在空间编码中扮演的角色。我甚至幻想书中会包含一些“幕后故事”,比如某一个关键技术的发明者是如何在实验室里反复试验,最终取得突破的。我以为这本书会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穿越MRI的复杂世界,让我能够理解“为什么”和“怎么做”。然而,这本书的讲解方式更像是在列举各种“零件”的规格和参数,然后用晦涩的数学语言来描述它们如何组装。例如,对于弛豫时间T1和T2的讲解,虽然是核心内容,但书中提供的公式和理论推导,并没有直接与我期望的“如何影响图像对比度”这一实际应用联系起来,让我难以建立起直观的理解。我需要的是一个能让我“看见”成像过程的窗口,而不是一本关于“零件”说明书的堆叠。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虽然是《核磁共振成像:物理原理和方法》,但当我翻开它时,却发现里面充斥着大量我完全不理解的数学公式和物理概念。我原本以为这本书会以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释MRI是如何工作的,或许会穿插一些生动有趣的案例,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窥见其门道。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书中对于梯度场、射频脉冲、自旋弛豫等概念的阐述,几乎是直白地搬用了教科书式的语言,并且大量依赖于复杂的数学推导。比如,关于K空间采样理论的部分,我花了将近半个小时,也只能勉强理解其表层意思,更不用说去深入掌握其背后的逻辑和实际应用了。我期待的是一本能够激发我对MRI兴趣的书,而不是一本让我感到挫败和畏惧的艰涩读物。尽管我知道技术的复杂性是难以避免的,但作者在引导读者方面似乎做得不够。如果能有更多的图示,或者将复杂的公式分解成更易于理解的步骤,或许效果会好很多。现在,它更像是一本写给已经精通此领域的专家的参考书,而非面向广大有好奇心的读者的科普读物。我不得不承认,我可能需要找一本更基础的书来入门,再来尝试啃这本书,否则,我感觉自己会被这些深奥的知识淹没。

评分

内容丰富,专业性强,讲解很清晰,很到位

评分

无法形容这里买书的下限!!!

评分

需要就买了

评分

yygg

评分

需要就买了

评分

买了本从垃圾堆里捡回来的“新书”!!

评分

经典的教材,俎老师是中国磁共振界的权威,虽然已经退休了。

评分

很好

评分

正版图书,质量很好,自营的送货快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