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铸模具设计实用教程(第二版)

压铸模具设计实用教程(第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黄尧,黄勇 编
图书标签:
  • 压铸
  • 模具设计
  • 压铸模具
  • 模具制造
  • 机械工程
  • 工业设计
  • 铸造
  • 金属成型
  • 实用教程
  • 第二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07371
版次:2
商品编码:1151661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9-01
页数:222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黄尧、黄勇主编的《压铸模具设计实用教程》可为广大读者在进行压铸模具设计及压铸工艺参数设计提供有益帮助。其主要特点如下:
1、切合压铸模具设计制造人员实际工作中的需要。
2、涉及压铸工艺设计和压铸模具设计两个方面。
3、内容主要是压铸模具设计过程中的必备知识及主要设计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讲解。
4、注重科学性、先进性、系统性和实用性,兼顾理论基础和设计实践,典型结构图例丰富。

内容简介

本书根据压铸模具设计制造人员实际工作中的需要,从压铸工艺和模具设计两个方面,对压铸模具设计过程中的必备知识及主要设计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主要内容包括:压铸合金及压铸件设计、压铸机及压铸工艺、压铸模设计基础、浇注系统和排溢系统的设计、分型面的设计、成型零件与结构零件的设计、侧向抽芯机构的设计、推出机构的设计、压铸技术要求及材料选择等。
本书注重科学性、先进性、系统性和实用性,兼顾理论基础和设计实践,典型结构图例丰富,可供从事压铸模具设计及制造等相关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使用,也可供大学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学习参考。

目录

第1章 概述
1.1压铸成型的基本原理与压铸过程1
1.1.1压铸原理1
1.1.2压铸过程2
1.2压铸的特点与应用范围5
1.2.1压铸的特点5
1.2.2压铸的应用范围5
1.3压铸新技术6
1.3.1半固态压铸工艺6
1.3.2真空压铸8
1.3.3充氧压铸10
1.3.4精速密压铸11
1.3.5黑色金属压铸11

第2章 压铸合金及压铸设计
2.1压铸合金13
2.1.1对压铸合金的要求13
2.1.2常用压铸合金及其主要特性14
2.2压铸件的设计16
2.2.1压铸件的精度、表面粗糙度及加工余量16
2.2.2压铸件的表面形状和位置19
2.3压铸件基本结构单元的设计19
2.3.1壁厚19
2.3.2圆角20
2.3.3筋21
2.3.4出型斜度21
2.3.5孔22
2.3.6螺纹22
2.3.7凸纹和直纹23
2.3.8齿轮和网纹23
2.3.9文字、标志和图案23
2.3.10嵌件24
2.4压铸件结构设计的工艺性25
2.4.1简化模具、延长模具使用寿命25
2.4.2减少抽芯部位26
2.4.3方便压铸件脱模和抽芯27
2.4.4防止变形27
2.4.5由其他加工方法改为压铸时注意事项28

第3章 压铸机及压铸工艺
3.1压铸机的分类及特点30
3.1.1压铸机的分类30
3.1.2各类压铸机的特点31
3.2压铸机的基本结构33
3.2.1合模机构33
3.2.2压射机构36
3.3压铸机的选用及相关参数的校核36
3.3.1压铸机选用的原则36
3.3.2计算压铸机所需的锁模力37
3.3.3确定比压38
3.3.4核算压室容量38
3.3.5实际压力中心偏离锁模力中心时锁模力的计算38
3.3.6开合型距离与压铸型厚度的关系39
3.4压铸机的型号及主要参数40
3.5压铸工艺41
3.5.1压力41
3.5.2速度43
3.5.3温度44
3.5.4时间46
3.5.5压室充满度47
3.5.6压铸用涂料48
3.5.7压铸件的后处理和表面处理48

第4章 压注模设计基础
4.1压铸模概述50
4.2压铸模的结构形式50
4.2.1压铸模的基本结构50
4.2.2压铸模的分类52
4.2.3压铸模典型结构图54
4.3压铸模设计的基本原则56
4.4压铸模的设计程序57
4.4.1研究、消化产品图57
4.4.2对压铸件进行工艺分析58
4.4.3拟定模具总体设计的初步方案58
4.4.4方案的讨论与论证59
4.4.5绘制主要零件工程图59
4.4.6绘制模具装配图59
4.4.7绘制其余全部自制零件的工程图60
4.4.8编写设计说明书60
4.4.9审核60
4.4.10试模、现场跟踪60
4.4.11全面总结、积累经验60

第5章 浇注系统和排溢系统的设计
5.1浇注系统的基本结构、分类和设计61
5.1.1浇注系统的结构61
5.1.2浇注系统的分类62
5.1.3浇注系统设计的主要内容65
5.2内浇口的设计65
5.2.1内浇口的基本类型及其作用65
5.2.2内浇口位置设计要点67
5.2.3内浇口截面积的确定68
5.2.4内浇口厚度的设计70
5.3横浇道的设计71
5.3.1横浇道的基本形式71
5.3.2多型腔横浇道的布局73
5.3.3横浇道与内浇道的连接75
5.3.4横浇道设计要点75
5.4直浇道的设计76
5.4.1热压室压铸模直浇道77
5.4.2卧式冷压室压铸模直浇道80
5.5排溢系统的设计81
5.5.1排溢系统的组成及其作用81
5.5.2溢流槽的设计82
5.5.3排气道的设计86
5.6典型压铸件浇注系统设计实例88

第6章 分型面的设计
6.1分型面的基本部位和影响因素93
6.1.1分型面的基本部位93
6.1.2分型面的影响因素93
6.2分型面的基本类型94
6.2.1单分型面94
6.2.2多分型面94
6.2.3侧分型面94
6.3分型面的选择原则97
6.4典型分型面分析103
6.5典型分型面设计实例106
6.5.1成型位置影响侧抽芯距离的结构实例106
6.5.2改变分型面可避免侧抽芯的实例106

第7章 成型零件与结构零件的设计
7.1成型零件的结构形式108
7.1.1整体式与组合式结构108
7.1.2局部组合与完全组合式结构110
7.1.3组合式结构形式的特点110
7.1.4小型芯的固定形式111
7.1.5镶块固定形式和型芯的止转形式113
7.1.6活动型芯的安装与定位114
7.1.7成型零件的设计要点115
7.2成型零件主要尺寸116
7.2.1镶块的主要尺寸116
7.2.2型芯的主要尺寸116
7.2.3影响压铸件尺寸的因素119
7.2.4确定成型尺寸的原则120
7.2.5成型尺寸计算和偏差的标注122
7.2.6压铸件螺纹孔直径、深度和型芯尺寸的确定130
7.3成型零件的设计133
7.4模体的组合形式135
7.4.1模体的基本类型与主要结构件135
7.4.2模体的设计要点136
7.5模体主要结构件设计138
7.5.1套板尺寸的设计138
7.5.2镶块在套板内的布置141
7.6模体结构零件的设计141
7.6.1导柱导套141
7.6.2模板的设计142
7.7加热与冷却系统的设计143
7.7.1加热与冷却系统的作用143
7.7.2加热系统的设计143
7.7.3冷却系统的设计144

第8章 侧抽芯结构的设计
8.1侧抽芯机构的组成及设计要点146
8.1.1侧抽芯机构的主要组成146
8.1.2常用抽芯机构的特点146
8.1.3抽芯机构的设计要点147
8.2抽芯力和抽芯距离149
8.2.1抽芯力的计算149
8.2.2抽芯距离的确定150
8.3斜销抽芯机构151
8.3.1斜销抽芯机构的组合形式与动作过程151
8.3.2斜销的设计151
8.3.3斜销的延时抽芯153
8.3.4侧滑块定位和楔紧装置的设计154
8.3.5斜销侧抽芯机构应用实例160
8.4弯销侧抽芯机构161
8.4.1弯销侧抽芯机构的组成161
8.4.2弯销侧抽芯过程161
8.4.3弯销侧抽芯机构的设计要点162
8.4.4弯销侧抽芯机构应用实例165
8.5斜滑块侧抽芯机构166
8.5.1斜滑块侧抽芯机构的组成与动作过程166
8.5.2斜滑块侧抽芯机构的设计要点166
8.5.3斜滑块的设计168
8.6齿轮齿条侧抽芯机构169
8.7液压抽芯机构169
8.7.1液压抽芯机构的组成与动作过程170
8.7.2液压抽芯机构的设计要点171
8.8滑块及滑块限位楔紧的设计171
8.8.1滑块基本形式和主要尺寸172
8.8.2滑块导滑部分的结构175
8.8.3滑块限位与楔紧装置的设计177
8.9嵌件的进给和定位181
8.9.1嵌件进给和定位设计要点181
8.9.2嵌件在模具内的安装与定位181
8.10典型压铸件侧向抽芯机构的设计182

第9章 推出结构的设计
9.1推出机构的组成与分类186
9.1.1推出机构的主要组成与分类186
9.1.2推出机构的设计要点187
9.2推杆推出机构188
9.2.1推杆推出机构的组成188
9.2.2推杆推出部位设置要点188
9.2.3推杆推出端的形状189
9.2.4推杆的固定方式与止转形式190
9.2.5推杆的尺寸与配合191
9.3推管推出机构194
9.3.1推管推出机构的形式及其组成194
9.3.2推管的设计要点196
9.4卸料板推出机构197
9.4.1卸料板推出机构的组成与分类197
9.4.2卸料板推出机构的设计要点198
9.5推出机构的复位与导向199
9.5.1推出机构的复位199
9.5.2推出机构的预复位202
9.6典型压铸件推出机构的设计204

第10章 压铸模技术要求及材料选择
10.1压铸模的技术要求208
10.1.1压铸模装配图上需注明的技术要求208
10.1.2压铸模外形和安装部位的技术要求208
10.1.3压铸模总装的技术要求209
10.2结构零件的公差与配合209
10.2.1结构零件轴与孔的配合和精度209
10.2.2结构零件的轴向配合210
10.2.3未注公差尺寸的有关规定212
10.2.4形位公差和表面粗糙度213
10.3压铸模零件的材料选择及热处理技术218
10.3.1压铸模所处的工作状况及对模具的影响218
10.3.2影响压铸模寿命的因素及提高寿命的措施218
10.3.3压铸模材料的选择和热处理220

参考文献 222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另一本可能存在的图书的详细简介,内容完全独立于《压铸模具设计实用教程(第二版)》。 --- 图书简介:新材料应用与精密制造工艺前沿探析 导言:面向未来的制造技术革新 在当前全球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转型的浪潮中,新材料的引入和精密制造工艺的突破,正成为决定产品性能与市场竞争力的关键要素。本书《新材料应用与精密制造工艺前沿探析》并非聚焦于传统的铸造或模具设计领域,而是将目光投向了航空航天、生物医疗、高端电子设备等对材料和加工精度要求极高的尖端行业。它旨在为工程师、研发人员以及相关专业的师生,提供一个系统、深入且具有前瞻性的视角,理解如何将前沿材料的特性与先进制造技术进行有效结合。 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它不仅仅罗列了最新的研究成果,更重要的是,它深入剖析了这些新材料在实际工程应用中所面临的挑战,以及为克服这些挑战而发展出的新一代精密制造方法。我们力求在理论深度和工程实用性之间找到一个完美的平衡点,确保读者既能掌握扎实的科学原理,又能将其应用于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 --- 第一部分:先进功能性材料的结构与性能 本部分将重点介绍近年来在工业界引起广泛关注的几类关键材料,它们在传统材料性能受限的领域展现出巨大的潜力。 第一章:超高熵合金(HEA)的微观结构调控 超高熵合金,因其多主元体系带来的独特性能,如优异的高温强度、抗辐照性和抗腐蚀性,正逐步成为下一代结构材料的候选者。本章将详细阐述HEA体系的设计原理,包括计算热力学方法在预测相稳定性和微观结构演化中的应用。我们将重点讨论如何通过热处理工艺(如快速凝固、时效析出)来精确调控晶体结构,优化位错运动机制,从而实现强度与韧性的协同提升。此外,还将分析HEA在极端环境下的蠕变行为和断裂机理,为高可靠性部件的设计提供理论基础。 第二章:增材制造用高分子复合材料的界面工程 随着增材制造(3D打印)技术的成熟,对具备特定机械、热学或电学性能的高分子复合材料的需求日益增长。本章聚焦于纤维增强或纳米颗粒填充的高分子材料。我们将深入探讨纤维与基体之间的界面粘接机制,这是决定最终复合材料宏观性能的关键。内容包括偶联剂的选择、表面改性技术(如等离子体处理、化学接枝)对界面性能的影响,以及这些材料在激光烧结(SLS)和光固化(SLA/DLP)过程中的流动性、收缩率控制与各向异性问题。 第三章:柔性电子中的二维材料与电子墨水 柔性电子设备要求材料具备优异的导电性、可弯曲性和环境稳定性。本章侧重于过渡金属硫化物(如MoS2, WS2)以及石墨烯在柔性衬底上的应用。我们将详细介绍如何制备高质量的二维材料薄膜,特别是溶液法(如旋涂、喷墨打印)的工艺窗口。电子墨水的配方设计是本章的另一重点,包括导电填料的选择、分散剂的筛选,以及如何通过流变学特性控制喷墨打印过程中的墨滴铺展与固化行为,以确保图案的精细度和导电网络的可靠性。 --- 第二部分:面向微纳制造的先进工艺技术 本部分将把视角转向那些能够实现亚微米乃至纳米级别加工精度的现代制造技术,它们是实现新材料高性能化的必要手段。 第四章:超精密磨削与非传统去除加工技术 对于高硬度、难加工材料,如陶瓷基复合材料或高强度钢,传统切削方法效率低下且易损坏工件。本章详细介绍了超精密磨削(如金刚石砂轮的修锐与磨耗控制)的理论模型,包括磨削力、表面形貌的预测。更重要的是,本章引入了非传统加工技术,例如:电火花加工(EDM)中的电极损耗优化、电化学加工(ECM)的电流密度分布控制,以及激光诱导前表面积聚(LIFT)技术在薄膜转移中的应用,强调如何通过精确控制能量输入实现材料的无应力去除。 第五章:高精度光刻与纳米压印技术 在微电子和生物传感领域,图案的精度直接决定了器件的功能。本章详细阐述了深紫外光刻(DUV)中的分辨率极限与掩模缺陷控制策略。随后,我们将重点介绍纳米压印技术(NIL)作为一种高通量、低成本的替代方案。内容包括压印模具的制备(聚焦于电子束刻蚀EBL或聚焦离子束FIB),压印材料的选择(如热塑性聚合物或UV固化树脂),以及压印过程中的粘附力、填充效率与脱模难题的解决策略,特别是三维结构和复杂阵列的压印工艺窗口。 第六章:多物理场耦合的仿真与优化 现代精密制造过程往往涉及热、力、电磁场和流体动力学的复杂耦合作用。本章提供了使用有限元分析(FEA)和计算流体力学(CFD)工具对制造过程进行建模与仿真的方法论。我们将通过具体案例,如激光焊接的热变形预测、高压注射成型中的剪切速率对纤维取向的影响,来演示如何建立多物理场耦合模型。重点在于如何利用仿真结果指导工艺参数的反向优化,例如,通过优化冷却速率曲线来控制金属部件的残余应力分布,从而确保最终产品的几何精度和力学性能。 --- 结语:面向智能制造的未来展望 本书的最后一章将探讨制造技术如何与工业4.0、人工智能深度融合。我们讨论了传感器技术在过程监测中的应用(如声发射、红外热成像),以及如何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实时识别制造过程中的异常状态并进行自适应调整。我们相信,对新材料性能的深刻理解与对精密制造工艺的精湛掌握,是未来实现柔性化、高可靠性智能制造的基石。 《新材料应用与精密制造工艺前沿探析》是一部面向工程实践的参考书,旨在推动读者跨越学科壁垒,掌握下一代制造业的核心技术能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工业美学的体现,封面那种沉稳的深灰色调,配上清晰的白色字体,就让人感觉到里面内容的专业和严谨。我拿到手的时候,立刻被它那种扎实的质感吸引了。翻开扉页,排版非常舒服,字号和行间距都恰到好处,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更让我惊喜的是,很多关键的工艺流程图和结构剖视图,都采用了高分辨率的彩印,线条清晰锐利,即便是复杂的模具结构细节也能一目了然。这对于我们这些需要对着图纸反复推敲的设计人员来说,简直是福音。比起一些老旧的教材,这本在视觉呈现上无疑是走在了前沿,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件精致的工程作品,让人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能享受到阅读的愉悦。尤其赞赏的是,它在引入新概念时,总会搭配高清的实物照片或高质量的3D渲染图,极大地弥补了纯文字描述的抽象性,让理论和实际操作的衔接更加顺畅自然。

评分

从内容的组织逻辑来看,这本书的作者显然是一个对模具设计流程有着深刻理解的资深工程师,而非仅仅是理论研究者。它的章节划分非常符合一个真实项目从概念到实施的全过程。从最初的产品分析、结构拆解,到最后的装配检查和调试要点,每一步都有清晰的脉络。尤其是关于模具的维护和故障排除那一章,写得非常接地气,列举了大量现场可能遇到的“疑难杂症”及其对应的维修思路,这部分内容在很多理论教材中是缺失的。它教会我的不只是如何“画”出图纸,更是如何“制造”和“维护”一个能长期稳定运行的模具系统。这种全生命周期的视角,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本单纯的设计参考书,它更像是一份传授行业智慧的“内行心法”,实战价值极高。

评分

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这本书在讨论先进制造技术与模具设计结合方面的内容,展现出了极强的时代前瞻性。它没有停留在传统的机械加工范畴,而是花了大量篇幅探讨了增材制造(3D打印)在快速原型制作和复杂流道模具开发中的应用潜力。特别是关于冷却流道设计如何影响零件成型质量的部分,分析得极其透彻。作者不仅仅是描述了“是什么”,更深入地剖析了“为什么”——为什么这种特殊流道设计能有效解决厚度不均或翘曲问题。这对我这种一直在思考如何将数字化制造技术融入传统模具开发流程的人来说,无疑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它鼓励读者跳出固有的思维定势,去思考如何利用最新的技术手段,来解决那些传统方法难以攻克的性能瓶颈,非常具有启发性和指导意义。

评分

这本书的实用性强到让我几乎可以把它当作我的工作手册来用。它里面收录的那些标准件的选型和应用案例,简直是效率的倍增器。我前段时间接手了一个要求很高、时间紧迫的项目,很多关键结构的尺寸和配合公差需要快速确定。我直接翻阅了书中的相关章节,里面的表格数据详实准确,参考值范围非常合理。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最优解,更是基于大量工程实践总结出来的“最可靠”的解法。而且,它对不同类型模具(比如深拉伸模、复合冲模)的布局策略都有独到的见解,让我不再是单纯地模仿图纸,而是能理解每一种布局背后的力学和工艺考量。这种深度和广度兼具的内容,让这本书在工具书的范畴里显得尤为珍贵,每一次翻阅都能带来新的启发。

评分

我是一个刚刚跨入模具行业的新手,说实话,一开始面对那些复杂的术语和繁琐的计算公式,感觉就像在攀登珠穆朗玛峰。但是,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贴合初学者的认知曲线。作者似乎深谙如何将“大象装进冰箱”的道理,它没有一股脑地抛出所有高深的理论,而是采取了一种循序渐进的讲解策略。比如,在介绍分型面设计时,它不是直接给出一堆复杂的三维几何原理,而是先从最基础的“保持件与流出件”的区分讲起,再逐步过渡到复杂曲面的处理技巧。这种“剥洋葱”式的讲解方式,让我每次都能稳扎稳打地消化掉前一部分内容后,再轻松地进入下一个难度层次。特别是它对常见错误案例的剖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避坑指南”,清晰地指出了哪里容易出错,以及如何从根本上避免这些问题,极大地提升了我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评分

2.3.4 防止变形

评分

内浇口位置设计要点

评分

不错

评分

压铸机选用的原则

评分

压铸模架尺寸系列

评分

5.2.2 内浇口位置设计要点

评分

4.4.8 编写设计说明书

评分

成型零件的结构形式

评分

7.1.1 整体式与组合式结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