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罗曼。罗兰写过贝多芬、米开朗基罗、托尔斯泰,合称“巨人传”。
李长之写孔子、司马迁、陶渊明、李白,合称中国版的“巨人传”。
内容简介
《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是近现代研究诗人李白的研究专著,举凡政治生活、思想趣向、文学创作都论涉到了。其中有敏锐的观察,有专题的阐发。本书勾勒了李白的求仙学道及与道家思想的密切关系,探析了小谢与李白的诗学脉络。
作者简介
李长之(1910—1978),山东利津人。20世纪30年代“清华四剑客”之一,与季羡林、吴组缃、林庚齐名,中国20世纪伟大的批评家。
李长之先生研究中国古典文化,注目于那些“文化托命之人”:孔子、屈原、司马迁、陶渊明、李白、李商隐、韩愈,留有《司马迁的人格与风格》、《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陶渊明传论》,还有《红楼梦批判》、《孔子的故事》、《韩愈》等。
目录
序
一 导论
(1)疯狂,梦境和艺术世界的相通与相异
(2)李白的本质:生命和生活
(3)异国的精神教养
(4)游侠
(5)所谓豪气
二 李白求仙学道的生活之轮廓
三 道教思想之体系与李白
四 失败了的鲁仲连——李白的从政
五 李白的文艺造诣与谢朓
六 李白:寂寞的超人
精彩书摘
1. 疯狂,梦境,和艺术世界的相通与相异
我有许多时候想到李白。当我一苦闷了,当我一觉得四周围的空气太窒塞了,当我觉得处处不得伸展,焦灼与渺茫,悲愤与惶惑,向我杂然并投地袭击起来了,我就尤其想到李白了。
游过泰山的人一定可以明白,一见那像牛马样大的石子,就觉得不知道痛快了多少,解放了多少。诗人李白的作品对我们何尝不是这样?说真的,他的人生和我们一般人的人生并没有太大的悬殊,他有悲,我们也有悲;他有喜,我们也有喜。并且他所悲的,所喜的,也正是我们所悲的,所喜的,然而有一个不同,这就是他比我们喜、喜得厉害,悲、悲得厉害,于是我们就不能不在他那里得到一种扩展和解放了,而这种扩展和解放却又是在我们心灵的深处,于种种压迫之余,所时时刻刻地在期待着,在寻求着的。
像李白这样的诗人,早经有人说是疯子,或狂人了,我也不反对这句话。不但我,就是李白自己也不反对。你看他说:“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这是他自己承认的;还有,在他作过“捶碎黄鹤楼”的句子之后,因为有人讥讽他,他便又有诗道:“黄鹤高楼已捶碎,黄鹤仙人无所依。黄鹤上天诉玉帝,却放黄鹤仙人归。神明太守再雕饰,新图粉壁还芳菲。一州笑我为狂客,少年往往来相识。”看他一写到“一州笑我为狂客”的时候,多么得意,多么眉飞色舞,就因为这在他是最过瘾的事呵!不过,疯人和狂人有没有价值呢?这在普通人偶尔一想,好像是没有的,其实,太不然了,我敢说任何人需要着疯子、狂人。我只揭穿一句话就够了,就是,疯子和狂人的要求乃是人人所有的要求,不过不肯说出来,不敢说出来,天天压抑着,委屈着罢了。却逢巧有人能替我们冲口说出来了,难道这不是人类的功臣吗?倘若更进一步,不但能替我们说出来,而且能将那最要紧、最根本、最普遍的给道出来,而且再进一步,乃是把这最要紧、最根本、最普遍的要求,置之于最美妙的艺术形式之中,那么,怎么样呢?这只能说是功臣了!我们的大诗人李白,却正恰恰是其中之一,而且属于最煊赫的之一!
我们知道一般的疯子、狂人的价值,就更该知道一般的艺术作品的价值,就尤其该知道诗人李白的价值了。
我们在通常生活里,被压抑、被幽闭的已经太多。我们的生命力,我们的生命上之根本的机能和要求,本来是像汩汩的泉水似的,便也终不能一涌而出,却是日渐减削地为我们的理智、知识、机械生活、人事周旋所毫无价值地雕琢殆尽了。可有一个地方能够为我们稍为慰藉的吗?也许有。这就是梦境了,在梦境里,我们或者可以有真情的笑,或者可以有感激的哭。——在那一刹那,那算是活的自我!
疯子,狂人,有价值;梦也有价值。不过疯子和狂人,那表现是粗糙的,是没有分别、没有轻重、没有选择的。梦的表现又是支离的、破碎的、偶然的,太飘忽而不能把握的,况且最苦的尤其在它是不能客观化,成为第二人同样可以用作解救的凭藉的。然而满足了这所有缺憾的,却有伟大的艺术品,担承了这种工作的,便是伟大的艺术家。
2. 李白的本质:生命和生活
我说李白的价值是在给人以解放,这是因为他所爱,所憎,所求,所弃,所喜,所愁,皆趋于极端故。
你打开他的诗集吧,满满的是:
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
——《渌水曲》
溧阳酒楼三月春,杨花茫茫愁杀人!
——《猛虎行》
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风愁杀峭帆人!
——《横江词》
五色粉图安足珍,真山可以全吾身。
若待功成拂衣去,武陵桃花笑杀人!
——《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
地白风色里,雪花大如手。
笑杀陶泉明,不饮杯中酒。
——《嘲王历阳不肯饮酒》
月色醉远客,山花开欲燃。
春风狂杀人,一日剧三年。
——《寄韦南陵冰余江上乘兴访之遇寻颜尚书笑有此赠》
恨不三五明,平湖泛澄流。
此欢竟莫遂,狂杀王子猷。
——《答斐侍御先行至石头驿以书见招期月满泛洞庭》
划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
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
罗袜凌波生网尘,那能得计访情亲。
千杯绿酒何辞醉,一面红妆恼杀人。
——《赠段七娘》
……
前言/序言
null
《尘世霓裳:道家思想浸润下的李白生命乐章》 简介: 在中国诗歌的长河中,李白无疑是最璀璨的一颗星辰。他的一生,如同其诗句一般,充满了传奇色彩,雄奇壮丽,飘逸洒脱。然而,在这份耀眼的光芒之下,是否也隐藏着不为人知的隐忧与挣扎?本书《尘世霓裳:道家思想浸润下的李白生命乐章》并非仅仅罗列李白的生平事迹或诗歌选集,而是试图拨开历史的迷雾,深入探究一种深刻而持久的影响力——道家思想——是如何渗透进李白的精神世界,塑造了他的诗歌风貌,更重要的是,如何在他看似豁达奔放的生命旅途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我们并非直接探讨“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这一特定命题,而是将视角放得更为广阔,从更根本的层面去理解李白与道家思想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以及这种联系在个体生命体验中所激发的复杂情感。本书将带领读者一同走进一个充满想象与哲思的李白,一个在道家“道”的宇宙观、人生观、修养论影响下,不断追寻精神自由,同时又无法完全摆脱尘世羁绊的李白。 本书内容详述: 第一部分:道的初探——宇宙生成与精神源头 本部分将从道家思想的核心概念“道”入手,而非直接套用“道教”的教义来解读李白。我们将探讨老子《道德经》中所阐述的“道”的无形无名、生养万物的特性,以及其“自然”、“无为”的哲学主张。接着,我们将考察先秦诸子,特别是庄子《庄子》中“逍遥游”、“齐物论”等篇章所展现的对个体精神解放的极致追求,那种超越生死、物我两忘的哲学境界。 在对道家思想进行溯源的同时,我们将审视李白所处的时代背景。汉末魏晋以来,玄学盛行,老庄思想的复兴为士人提供了精神寄托与思想武器。李白作为一名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士人,其早年的成长环境、阅读经历,甚至是其家族渊源(尽管关于李白家族与道教的具体联系尚存争议,但其所处的文化氛围无疑是重要的),都可能为他接触和理解道家思想提供了土壤。 我们将分析李白诗歌中早期出现的“天道”、“自然”等意象,以及他对于宇宙宏大、人事渺小的感悟。例如,他诗中对日月星辰、山川河流的描绘,并非简单的写景,往往蕴含着对宇宙运行规律的敬畏与体悟。我们还将关注他诗歌中流露出的,对个体生命短暂与宇宙永恒的对比思考,这正是道家“道法自然”、“长生久视”等思想在个体认知层面的折射。 第二部分:逍遥与羁绊——道家精神在李白人生轨迹中的显现 本部分将重点聚焦于道家“逍遥游”的精神,以及它在李白的人生选择和生命体验中所扮演的角色。我们将深入分析李白诗歌中那些标志性的“飘逸”气质,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豪迈,“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自信,以及“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洒脱。这些诗句,无疑是对个体精神自由的极致颂扬,是对摆脱世俗束缚的向往。 然而,本书并非简单地将李白描绘成一个完全超脱世俗的“仙人”。相反,我们将着力揭示,在追求“逍遥”的过程中,李白所面临的现实困境与内心矛盾。他并非隐居山林、与世隔绝的道士,他拥有政治抱负,渴望建功立业,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这种理想与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之间,就存在着潜在的张力。 我们将探讨李白在长安的经历,他曾一度寄希望于朝廷,寻求施展才华的舞台。然而,宫廷政治的复杂与尔虞我诈,与他率真、不羁的性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在求仕过程中所遭遇的挫折、被排挤的失落,是否让他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道家“功成名遂,身退”的智慧,或是让他感悟到“名与利,人生之大患”的道理? 此外,我们还将考察李白在宦海沉浮之后,其诗歌中流露出的对“浮生若梦”、“人生如寄”的感叹。这些感叹,是否是在道家“万物皆空”、“超然物外”思想影响下,对世事无常的一种哲学式回应?他诗中对美酒的沉醉,对月亮的倾诉,对知己的渴求,这些看似放浪形骸的行为,是否也是他在现实失意时,寻求精神慰藉和超越途径的一种方式? 第三部分:物我与心境——道家修养论对李白诗歌意象与情感的影响 本部分将深入探讨道家“内观”、“守静”、“致虚极,守静笃”等修养方法,以及它们如何在李白的诗歌创作中留下印记。我们将分析李白诗歌中出现的“心”的意象,如“吾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朗诵青天篇。时人见我常称异,欲问仙源不见仙。”这首诗中的“狂人”形象,以及其“笑孔丘”的行为,是否是对传统儒家道德规范的一种反叛,同时又在追求一种更为高远的、精神上的自由? 我们还将关注李白诗歌中对“情”的描绘,无论是对友情的珍重,对家国的眷恋,还是对自然的热爱。这些“情”的表达,是如何在道家“天人合一”、“物我一体”的思想影响下,展现出更为宏大、更为开阔的胸怀?例如,他对山水的描绘,常常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山水仿佛成了他精神的寄托,他与山水融为一体,达到一种“游于物”的境界。 本书还将重点关注李白诗歌中的“愁”与“乐”。“愁”并非简单的忧愁,而是一种对人生无常、世事艰难的深刻体悟,这种体悟与道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悲壮,以及“顺其自然”的豁达,都有着微妙的联系。而他诗中的“乐”,也并非肤浅的欢乐,而是在历经沧桑后,对生命本真的一种领悟,是对“知足常乐”、“乐天知命”的一种追求。 我们还将分析李白诗歌中对“死”的看法。他诗中时常流露出对生死的豁达,对“长生不老”的追求,以及对“羽化登仙”的向往。这些,无疑与道家追求超脱生死、与道同寿的思想息息相关。然而,他在追求“不死”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种种努力(如服食丹药的传说),以及他对生命有限性的深刻认识,又将我们引向对个体生命价值的思考。 第四部分:尘世的痕迹——道家思想与李白诗歌的“痛苦”体验 在以上对李白与道家思想之间深刻联系的探讨之后,本书将回归到“痛苦”这一核心概念,但并非将其作为出发点,而是将其视为一种结果,一种在道家精神浸润下,个体生命体验的必然回响。 我们并非要为李白制造“痛苦”,而是要理解,即使在道家思想的庇护下,个体生命依然会经历失意、孤独、不被理解、理想破灭的种种困境。道家思想提供了一种超越痛苦的哲学框架,但并不能完全抹去痛苦本身的存在。 本书将审视李白诗歌中那些看似“豁达”背后的隐忍,那些“洒脱”之下的无奈。例如,他对“功名”的渴望与其“功名心”的压抑,他对“归隐”的向往与其“入世”的挣扎。这种内心的矛盾,是否与道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哲学有所关联?他是否在以一种道家的智慧,来化解现实带来的巨大压力? 我们还将分析李白诗歌中对“孤独”的描绘。他常常在酒中寻求慰藉,在月下倾诉衷肠。这种孤独,既是对知音难觅的感伤,也是一种在精神上超越世俗的必然代价。道家强调个体的精神独立,但在个体独立的同时,又何尝不是伴随着某种程度的孤寂? 本书的最终目的,是展现一个更为立体、更为真实的李白。他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诗歌如星辰般闪耀,他的精神如山川般壮丽。然而,他更是一位行走在尘世中的凡人,他同样会感受失落,承受压力,经历痛苦。而道家思想,就像一条若隐若现的河流,静静地流淌在他的生命之中,滋养着他的精神,也塑造了他的选择,并在他诗歌的字里行间,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尘世霓裳:道家思想浸润下的李白生命乐章》将带领读者,用一种新的视角,去重新认识这位伟大的诗人。我们不回避他诗歌中的光辉,更不掩饰他生命中的挑战。通过对道家思想的深入解读,我们希望能呈现一个更加丰满、更具深度的李白,一个在“道”的引领下,在尘世的喧嚣中,吟唱出既有激昂乐章,也有低吟浅唱的生命之歌。本书所探讨的,是李白如何以一种道家的智慧,去观照和安顿自己的生命,去理解并超越那些他所经历的、以及我们所能想象到的,生命中无法避免的“痛苦”。